【公开课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材料演示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
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
(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精选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教材《地球科学》第四章“海陆变迁”,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的证据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过程及证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设备、海陆变迁演示模型。
学具:地理知识手册、地图、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海陆分布,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2. 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过程及证据。
(1)概念: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
(2)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
(3)过程:以我国为例,讲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4)证据:地质证据、地貌证据、生物证据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典型的海陆变迁实例,如长江三角洲的变迁、红树林的生长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海陆变迁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个地区的海陆变迁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过程、证据。
2. 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典型实例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个地区的海陆变迁情况。
(1)地区:长江三角洲。
(2)变迁情况: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地质时期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形成了丰富的地质、地貌景观。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过程及证据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但在分析具体实例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了解我国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现象,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工具,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变迁的概念:介绍海陆变迁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现象。
2. 海陆变迁的原因: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3. 海陆变迁的实例:以我国为例,介绍海南岛、台湾岛的形成过程,以及黄河改道等历史事件。
4. 海陆变迁的影响:探讨海陆变迁对生态环境、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海岸线变迁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5. 人类与海陆变迁:强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围海造陆、填海工程等,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实例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分析,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实例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兴趣。
2. 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实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以我国的海陆变迁实例为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 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实例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学生通过地图和实地观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利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观察地图,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实例资料。
2. 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准备好教学PPT,包括海陆变迁的原因、实例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引出本课主题——海陆的变迁。
2. 讲授新课:1. 讲解海陆变迁的基本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2. 分析地图,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 结合实例,讲解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对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4.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5.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掌握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因素。
能够分析地图和数据,推测地球上可能发生的海陆变迁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数据分析、讨论等方法,探讨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变迁的概念: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解释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和面积的变化。
2. 海陆变迁的原因:讲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如何导致海陆变迁,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地图观察与数据分析:提供一些地图和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情况,推测可能的原因。
4. 团队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共同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三、教学资源1. 地图和图片:提供一些展示海陆变迁的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原因。
2. 数据分析资料:提供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数据分析资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3. 讨论指南:提供一些讨论问题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海陆变迁的地图和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与示范: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通过实例进行示范分析。
3. 地图观察与数据分析:学生观察地图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可能的原因。
4. 团队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观点和发现,共同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五、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测试或提问,评估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的理解程度。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3篇
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3篇地理教学设计:海陆变迁一一、设计理念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2024年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精选
2024年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海陆的变迁》。
具体内容包括: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与证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理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以及海陆变迁的证据与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知识。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现象,增强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海陆分布,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会发生变化?”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讲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证据,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背景和原因。
(2)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解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大陆漂移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陆漂移的过程。
(2)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海陆变迁的实例,探讨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我国地震、火山喷发等地理现象。
(2)结合地图,分析板块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主要板块和板块边界。
(2)分析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地震、火山喷发等事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魏格纳证据:古生物化石、地形地貌等2.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原理:地壳分裂、碰撞、俯冲等地震、火山喷发与板块运动关系3. 海陆变迁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证据。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篇1一、教材依据: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二、设计思想:[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和观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
[设计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五、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游戏,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2. 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3. 能够分析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海陆变迁的实例;2. 利用地球科学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3.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2. 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2. 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1. 海陆变迁原因的科学解释;2. 学生对海陆变迁实例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材:《初中地理》教科书;教具:PPT、地图、图片、地球仪等;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相互转换过程。
3.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并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和地图观察海陆变迁的实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
4.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如陆地下陷、海平面上升等,并引导学生利用地球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
5. 总结与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鼓励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海陆变迁的示意图,标注出主要的海陆变迁现象;2. 写一篇短文,描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调查身边的海陆变迁实例,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海边、湖泊附近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海陆变迁的实例。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其原因;掌握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导致海陆变迁的主要因素;能够分析地图和图表,描述海陆变迁的实例。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图表,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析能力;运用地球科学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其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导致海陆变迁的主要因素;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实例。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运用地球科学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科书《地理》相关章节;海陆变迁的图片、地图和图表;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相关资料。
2. 教学设施:投影仪和幻灯片;白板和标记笔;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的空间安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意义和原因。
2. 讲解:利用教科书和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其原因;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大陆漂移、海平面上升等。
3. 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相关的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图和图表,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分享。
学生分享学习海陆变迁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强调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作业设计与评价1. 作业设计:要求学生绘制一张海陆变迁的地图,标注出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2. 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地图和论文进行评价,关注其准确性和创造性;小组讨论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合作和分析能力;学生自评和互评,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
七(上)海陆变迁教案(公开课)
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 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实例认识海陆变迁现象。
4.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
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进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思考。
2. 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
3. 分析实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黄河三角洲的演变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身边的海陆变迁实例,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悟。
5.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价和补充。
6. 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加深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适当调整,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海陆变迁的地球科学原理,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2. 活动设计:a. 利用地球科学原理图解,向学生解释板块构造理论及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其变迁现象;2.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3. 学会运用地图和地质资料,分析海陆变迁的具体实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图和地质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运用地质资料,让学生学会推理和论证海陆变迁的原因;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2. 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定义及分类;3. 分析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板块构造学说1. 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2.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在海陆变迁中的作用;3.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实例。
第三课时:海陆变迁的原因1. 引导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 讲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3. 分析具体实例,如:地中海的变迁、香港的形成等。
第四课时:地图和地质资料的分析1.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地图和地质资料分析海陆变迁;2. 指导学生分析地图和地质资料,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第五课时: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实际的海陆变迁实例;2. 指导学生从地图、地质资料等多方面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3.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分析过程和结论。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地图和地质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讲解法:讲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实例,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图和地质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小组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海陆变迁 》教案
教案编辑专员:【精】《海陆变迁》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并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海陆变迁的定义,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章节二:地球的演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以及海陆变迁在地球演变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的演变过程,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地球演变过程中海陆变迁的作用。
章节三:气候变化与海陆变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并认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介绍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
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气候变化与海陆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章节四:海陆变迁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对环境、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海陆变迁对环境、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岸线的变化、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通过模拟海陆变迁的场景,体验海陆变迁对环境、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节五:保护海洋和陆地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和陆地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采取行动保护海洋和陆地。
5.2 教学内容:介绍保护海洋和陆地的重要性,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等。
探讨如何采取行动保护海洋和陆地。
5.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提出保护海洋和陆地的建议和措施。
教案编辑专员:【精】《海陆变迁》教案章节六:地质构造与海陆变迁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以及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
6.2 教学内容:介绍地质构造的类型,如板块构造、断裂构造等,并探讨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第1篇: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3)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板块示意图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及原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四节海陆变迁导入新课:成语“沧海桑田”故事引入一、海陆变迁的原因(板书)1.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完成(33页)活动题: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台湾海峡有古河流及森林遗迹→说明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总结: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讨论)(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假说(板书)1.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学生讲读)2.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学生实验)3.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讨论)4.总结:“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精选
初中地理公开课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居民与地理环境》第三节“海陆的变迁”。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基本原理,掌握板块构造学说。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海陆变迁原因的分析。
重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基本原理,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出海陆变迁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1)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介绍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过程: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2)海陆变迁的原因:讲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冰川作用等。
过程: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3)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概念、板块运动方式、板块边界特征。
过程: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4)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海陆变迁对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海陆变迁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教师讲解,学生跟随思考。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海陆变迁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过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冰川作用2.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概念板块运动方式板块边界特征3. 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2. 作业题目:简述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海陆变迁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互动情况。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壳活跃
4、两大火山地震带
梳理思路
落实梳理本节课重点
知识
地震来了
强烈的地震往往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那你知道在不同场景应如何避震吗?
设计意图
身临其境
我们之前学过地表形态,可是你们知道吗,今天地球上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的一个片段。这就让我们跟随央视的一个记录《大香格里拉——问源》 (/2013/10/14/VIDE1381761549704274.shtml)来看看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前世今生。
具体我们可以看地理图册20—21页的三个证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起,由深海探测和遥感测量获取的大量资料证实,大陆确实在不断“漂移”。如南极洲地表覆盖2000米厚的冰层,几乎寸草不生,但是在南极洲的地层内储存有大量高等植物变成的煤炭。这就说明南极洲大陆过去不在寒冷的极地地区,是由其他地区漂过来的。
②对比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的关系。
推测:根据不断运动的趋势,推测未来世界海陆会发生什么变化?
通过模型制作加深对板块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将知识内化。
节点梳理
利用教师所做模型和课件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
2、
①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所对应的的课程标准内容是: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除此之外,本节课旨在注重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且作为探索,重在过程,按照科学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从而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近年来,全球处于地震多发期,地震发生区域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有关地震突然发生时需采取的主要应急措施方面的知识,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意识。
根据提供的游戏,在不同场景作为不同的避震选择。
通过小游戏加深学生
印象,并在模拟游戏中
渗透有关地震突然发
生时需采取的主要应
急措施方面的知识,培
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
自我保护意识。
新的假说
板块构造学说被称为第二次地学革命,但是从海洋地质中诞生的板块构造学说,无法解释众多的大陆地质现象,李德威教授从事青藏高原研究近30年。经过多年实地调查,1992年,李德威教授提出“层流构造假说”,是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
通过实例初步认识自
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
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
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
段也永无止境。
归纳、未来还在继续
根据板书归纳本节内容,播放视频https:///w_19rsypew0p.html
感受海陆变迁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重点在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通过制作板块模型,模拟板块运动,推测未来可能变化等一系列活动,达到课标要求。在课堂上和学生介绍了新的假说,通过时间线索,串联起地质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以及未来的可能性以达到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但是六大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适当的联系达到课堂巩固的效果。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到层流构造假说的提出,加强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观看视频
通过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铺垫
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人们试图解答这一问题,从而提出了许多假说。
前往探究
20世纪初,德国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论证这一假说,他付诸努力找了诸多证据来证明这一假说。
自主阅读
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
过渡提升
大陆漂移被证实后,那就要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最为著名。
实验探究
实验制作:
各个小组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合作制作板块模型
材料:各种颜色卡纸若干、剪刀、胶水、彩色笔
制作过程:结合书本六大板块分布图制作模型。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年学生对世界有懵懂的认知和对未知的探索,但是缺少一定的地理常识基础和科学探索的态度。在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地理知识,也教会他们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及时评价学生的情况
利用自己本组所做模型分别说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观察:1、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中地表几乎为海洋的是哪一个板块?
2、这些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正是由于它们的运动导致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运动:你能说明板块运动的主要形式吗?
对比:
①板块运动过程中会对地形产生什么影响(重点观察板块边界的地方)——对比世界地形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怀。
2、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在学习中养成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