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与五脏的关系

合集下载

肾与五脏间奇妙的关系

肾与五脏间奇妙的关系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肾与心:肾为水脏,而心为火脏,二者共为水火既济关系,心火下降,以
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以使心阳不亢,肾水有病必殃及心脏,而心脏有疾也
会影响肾脏,于是就水火失济,心肾不交。

肾与脾:肾为水脏,内容相火,而脾为土脏,土筑为堤,水屯其中,命
门火旺必生脾土,脾土旺满,方可容大;肾为“先天之本”而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肾精,有赖后天之脾气滋养和培育,肾水有恙,命门火衰,则脾土难旺,水失收藏;堤内无水则堤岸崩塌,脾随肾虚,肾降脾殃。

肾与肺:肾为水脏,而肺为金脏,金水相生,则肺为肾水之上源。

肺金
不旺难生肾水,肾不纳气则肺气短浅,肾水枯竭必耗水源,二者共为母子,肺
为肾之母,肾为肺之子。

肾与肝:肾为水脏,而肝为木脏,水木相生,涵养共勉。

肾水充盈则肝
木条达茂盛。

肝木凋零则肾水空泛,二者共为母子,肾为母,肝为子。

二者唇
齿相依。

可见肾脏并不是孤立的脏器,而是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的一个功能系统。

循五行的生克制化,患病则可相互传变,因此,肾脏患病,心肺肝脾诸脏也都
会同病,可见治肾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必须找到根源,全息调治。

中医知识:肾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知识: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1.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

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

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

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

《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

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

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

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2.肺与肾肺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和依存关系。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肾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

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脏就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脏者,藏也。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腑”是指空心的器官,有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五脏】心脏功能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肝脏功能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

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脾脏功能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功能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

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内外双修,五脏同调―补肾脏

内外双修,五脏同调―补肾脏

内外xx,五脏同调—补肾脏xx养生时间:2013-02-21曾经有一位养生大师说过:“疲劳的本质是衰老,衰老本质是肾虚。

”这句话虽然不全然正确,但是却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肯定会衰老,衰老在人体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肾虚。

因为在五脏中,肾脏是人的先天之本只是父母给我们恩赐,是我们人体的米缸。

五脏中肾脏承载的功能是最多的。

肾脏除了具备主藏精,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放入功能以外。

肾脏还掌管着我们周身水液的循环,肾主水液代谢,我们日常的水的吸收和排泄都直接和肾脏有关系。

可以说肾脏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总开关”。

人每天都会和很多水,水喝到肚子里以后,首先要输送到各个器官供人体使用,使用不了的经过代谢系统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我们全靠肾脏这个总开关进行调节。

要是肾脏功能降低了,就会出现这个水不受控制了,四处乱窜,就会出现两种结果,该排的水排不出去,该得到水供应的器官又得不到。

很多老年朋友会出现水肿,早上起来脸滂了,双腿肿的一按一个坑,经常的便溏、盗汗,这是该排的没有排出去。

而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小便不利,甚至咱们说的失眠、健忘都是该得到水的地方又得不到水了。

这都是肾主水液功能衰退导致的。

说到肾主水液的功能就不能不提肾司二便的功能。

我们经常说的肾脏可以掌管这大小便的功能,肾气足的时候啊,那么大小便都非常有规律,有力量而且大小便是可控的。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一个人啊都吓尿裤子了,说的是,当一个人极度恐惧的时候,肾气严重亏虚,不能固摄二便了,所以就尿裤子了,那么再比如说我们走在大街上想小便,没有厕所怎么办啊,年轻人就能挺得住,挺一会,及时找个厕所,解决一下,但是我们年纪大的人可就完喽,只要一有大小便,憋都憋不住,多少人都因为没找到厕所尿裤子、拉裤子,我们还有很多老年朋友,尤其是男同志,在街上,马路上,想小便但是没有厕所,挺不住,于是就在墙角啊,胡同啊,就地解决了,根本顾不上什么脸不脸面的事。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

肾和五脏的关系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肾于心·肺·脾·肝的关联心:心主血、藏神,主喜。

心气虚行血无力,心血虚则血脉空虚。

心不藏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

心为火之源,1.肺:肺主气司呼吸,藏魄,主悲(忧)。

肺气虚则影响呼吸功能。

助心行血,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衰则功能异常。

2.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藏意主思。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失健运则血液亏虚。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脾虚则气血不能固摄。

3.肝:肝主疏泄,藏血,藏魄。

疏泄不及则肝之气火上逆。

若干失疏泄则气机郁结、气滞血瘀。

4.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藏精,纳气,主水液,臧志,属恐肾气固摄肾精,气虚则精泄。

肾中精气虚衰,则功能减退。

1、肾与前列腺的关系因为肾与膀胱为表里,肾主水液,肾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肾脏将有用的五谷精华运送至全身,将体内的垃圾毒素尿液代谢出体外。

),肾气的固摄能力于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了膀胱的开合。

(您看比如您平时全身无力的现象就是肾气不固,推动力出现了问题,同样的肾精亏虚就会出现小便无力尿急尿频····等现象。

肾气不固其实就像是家里用水壶烧水,水壶里的水蒸气多了才能出现呼呼的响声,如果水壶里的水蒸气总是没有那么多,响声液就很难出现了对吧?这就和咱们所说的肾气不固。

也就是说没有力气了,劲不够了。

)西医当中认为,前列腺炎(增生或肥大)就是无菌性炎症和有菌性炎症。

(例如,非衣原体或衣原体)。

2、阳痿早泄和肾的关系:因为肾主藏精主生殖(先天之精,五谷之精气,营养物质)肾阳亏虚、命门火衰,。

精不足,血就不足,血不足勃起就无力就会出现阳痿早泄等症状。

西医当中认为:《1》血液当中的垃圾毒素太多堵塞了海绵体的血管,阻止了海绵体的充血,勃起就会困难。

《2》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敏感度决定的时间的长短,兴奋度高了也就早泄了。

五脏的关系

五脏的关系

中医脏腑脾与肾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

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

1.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

“先天为后天之根”(《医述》)。

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

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张聿青医案》)。

“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傅青主女科·妊娠》)。

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

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

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

总之,脾胃为水谷之海,肾为精血之海。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

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脾胃》)。

2.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

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

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脾与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致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

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

但须指出,由于有“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之论,因此对脾肾两虚证的治疗大法,有“补肾不若补脾’’和‘补脾不若补肾”的学术之争。

如李东垣、罗谦甫以补脾立论,主张“补肾不若补脾”。

许叔微、严用和以温肾为法,主张“补脾不若补肾”。

五脏之-肾

五脏之-肾

五脏之五肾肾位于腰部,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说:“腰者,肾之府。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肾主纳气。

其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是: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1)肾的生理特性肾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1、肾性潜藏,为固摄之本。

在五脏之中,肾的位置最下,而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阴精,又主命火。

肾精宜藏,最忌耗泄损伤,命火宜潜于水中,不宜升腾。

所以,在古代,以潜藏蛰伏之意比喻肾的生理特性。

正是由于肾的封藏固摄作用,使体内精微物质得以保留,元阴元阳得以闭藏,人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身体才能健康。

若肾有病变,使肾的封藏、固摄机能失职,就会引起阴精过度耗损妄泄病症,表现为遗精、带下、滑胎、尿浊、尿甜等。

2、肾与冬气相通应。

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而冬季阴气最盛,故肾与冬气相通应。

表现在病理方面,肾的病变,在自然界之气的滋助下,在冬季易于好转,病人的自我感觉亦较为舒服些。

当然冬季气候变化过于剧烈,对肾也容易产生损害作用。

(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精是人体内最宝贵的物质之一。

在中医学理论中,精的运用甚为广泛,归纳起来,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也就是说,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均是由精这种物质构成,先有了精,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胚胎的发育,生命的产生。

故《灵枢》说:"人始生,先成精。

"二是指精为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即是说,人出生后,由幼年、青年到壮年、老年,都不断地消耗精微物质,"精"即是对这些精微物质、营养成分的概括。

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

五脏六腑运行原理五脏六腑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人体各器官的相互关系和功能活动。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六腑的运行原理:1. 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主宰全身血液的循环。

它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心脏循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给全身组织和器官,同时排除废物和二氧化碳。

中医认为心脏与情感紧密相关,情绪的波动会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负责吸入新鲜空气,释放二氧化碳。

通过肺脏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此外,中医认为肺脏与情感有紧密联系,如伤感、忧郁等负面情绪可通过肺脏受到影响。

3. 脾脏:脾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吸收和运输养分的功能密切相关。

它通过运行脾气补养水谷精微,提供给全身各组织和器官所需的营养物质。

此外,脾脏还与免疫调节等方面有关。

4. 肝脏:肝脏是五脏六腑中最大的器官,有着多种重要功能。

首先,肝脏负责产生胆汁,帮助胃肠消化吸收,同时也是解毒和排泄废物的重要器官。

其次,肝脏储备和释放血液,对血液循环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肝脏还与情绪调节和保持情绪稳定有关。

5. 肾脏: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先天之本,主要负责排除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盐平衡。

同时,肾脏也与生殖、生长和发育等功能有关。

肾脏能量的充足与否对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6. 胃和肠道: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负责储存、消化和吸收食物。

肠道则进一步分为小肠和大肠,主要负责养分吸收、水分吸收和废物排泄。

消化系统中的脏腑与食物消化、养分吸收和废物排出密切相关。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的运行原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强调身心健康的平衡,提供了调养五脏六腑、促进健康的方法和理念。

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心、肝、脾、肺、肾五脏解说+-五脏六腑的作用

心、肝、脾、肺、肾五脏解说+-五脏六腑的作用

心、肝、脾、肺、肾五脏解说+ 五脏六腑的作用君主之官:心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如舍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由酸枣仁和灵芝配伍的睡宁胶囊可明显改善失眠多梦、神经衰弱;而心慌心悸、心律不齐、冠心病等人群,则适宜服用百通胶囊;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将军之官:肝《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零基础学中医之五脏篇肾

零基础学中医之五脏篇肾

零基础学中医之五脏篇肾我们之前学习过后天之本脾的生理及病理,今天一起学习先天之本肾的生理与病理。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01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素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精气。

后天之精,由脾胃化生水谷的精气。

两者均封藏于肾中,故称“肾主蛰”“肾主藏精”。

肾藏精,精又能化气。

肾中的精气,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功能。

肾精足则肾气旺,肾精亏则肾气衰。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人的一生,肾气由稚嫩到充盛,由充盛到衰少,继而耗竭的生命过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

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从幼年到壮年,肾中精气,逐渐由弱到强,才有齿更发长,青春发育期的“天癸至”(性激素产生),男子排精,女子排卵、并按期来月经,而有生殖的能力;中年老年以后,随着肾中精气衰少,人由壮盛走向衰老,逐渐天癸竭,生殖能力丧失,筋骨内脏形体皆衰,以至于死亡。

所以保藏肾中精气,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要务。

02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

《内经》说“肾主骨”,“肾生骨髓”。

由于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

脑主精神思维活动,又称:“元神之府”。

如果肾精充足,骨髓、脑髓能得到肾精的充分滋养,则筋骨强劲,脑髓充足,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所以《灵枢》说“肾藏精,精舍志”。

若肾精亏虚者,易出现骨质疏松,记忆力下降,头脑昏沉;或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反应迟钝等表现。

临床上,中医用补肾填精药,能治疗小儿缺钙;中老年的骨质疏松,脑萎缩,脑白质变性等,确有加速骨质的生长和愈合,促进大脑机能康复的效果。

此外,“齿为骨之余”。

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

五脏六腑五行学说

五脏六腑五行学说

关注健康《五脏六腑五行学说》五行、风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芭。

最近在朋友空间看到这篇佳文,发表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五行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论,它深刻描绘出了人体器官的相关性,大自然的五行,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

五行之间的关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

心为经,小肠为络。

脾为经,胃为络。

肺为经,大肠为络。

肾为经,膀胱为络。

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

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

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

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

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五行之间的相克: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

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五脏与五方、四季、五行、五畜如何对应?

五脏与五方、四季、五行、五畜如何对应?

五脏与五⽅、四季、五⾏、五畜如何对应?东⽅属青⾊,与肝相应,肝开窍于⽬,藏着精神意识中的“魂”,肝病则魂不安,多见惊骇。

肝在五味为酸,在五⾏属⽊,在五畜为鸡,在五⾕为麦,在四季与春季相应,在天体中与岁星相应。

因此,春季得病多在头部,⼜因肝主筋,所以病变多累及筋脉。

⼤怒伤肝,悲能抑制怒;风邪易伤筋,燥能抑制风;酸味伤筋,⾟味能制约酸味。

南⽅属红⾊,与⼼相应,⼼开窍于⽿,藏着精神意识的“神”,⼼病可影响五脏,因为⼼统帅率着其他的脏腑。

⼼在五味为苦,在五⾏属⽕,在五畜为⽺,在五⾕为⿉,在四季与夏季相应,在天体中与荧惑星相应。

因⼼主⾎脉,故夏季得病多在⾎脉。

暴喜伤⼼,恐能抑制喜;热邪伤⽓,寒能抑制热;苦味伤⽓,咸味能制约苦味。

中央属黄⾊,与脾相应,脾开窍于⼝,藏着精神意识的“意”。

脾在五味为⽢,在五⾏属⼟,在五畜为⽜,在五⾕为稷,在四季与长夏季节相应,在天体中与镇星相应,。

因脾主管肌⾁,故病多在肌⾁。

思虑过度伤脾,怒能抑制思;湿邪伤肌⾁,风能抑制湿;⽢味伤肌⾁,酸味能制约⽢味。

西⽅属⽩⾊,与肺脏相应,肺开窍于⿐,藏着精神意识中的“魄”,疾病多表现于背部。

肺在五味中为⾟,在五⾏属⾦,在五畜为马,在五⾕为稻,在四季与秋季相应,在天体与太⽩星相应。

因肺主⽪⽑,故病多在⽪⽑。

忧愁过度伤肺,喜能抑制优;热邪伤⽪⽑,寒能抑制热;⾟味伤⽪⽑,苦味能制约⾟味。

北⽅属⿊⾊,与肾脏相应,肾开窍于前后⼆阴,藏着精神意识中的“志”,疾病多在于四肢关节。

肾在五味为咸,在五⾏属⽔,在五畜为猪,在五⾕为⾖,在四季与冬季相应,在天体中与⾠星相应,因肾主⾻,故病多在⾻。

恐惧过度伤肾,思虑能抑制恐惧;寒邪伤⾎,燥能抑制寒;咸味伤⾎,⽢味能制约咸味。

五脏养生肾:藏精,主骨生髓,精气,生殖

五脏养生肾:藏精,主骨生髓,精气,生殖

五脏养生肾:藏精,主骨生髓,精气,生殖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

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称为“先天之本”。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所藏之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

二是水谷之精,也叫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所化生。

先天之精必须有后天之精的滋养才能得到不断地补充,后天之精也需先天之精的气化,才能继续产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

它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

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而齿、骨、发的生长状况是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亦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标志。

2.主水在正常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宣降、三焦的决渎、膀胱的开合以及肝的疏泄等作用,清者运行于脏腑,浊者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有赖于肾的气化和温煦作用。

3.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保证体内气体的正常交换。

4.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的功能,实际上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

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骨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展。

脊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脑,故脑又称髓海。

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

肾藏精,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故说“其华在发”。

5.开窍于耳和二阴听觉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肾中精气虚衰时,则髓海失养,而且听力减退或耳鸣、耳聋。

老年人肾中精气多见衰退,听力每多减退,故称肾开窍于耳。

二阴即前阴和后阴。

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

尿液排泄虽在膀胱,但仍赖于肾的气化方能完成。

生殖功能亦为肾所主,前已述及。

粪便排泄虽属大肠的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

中医学课件-五脏-肾

中医学课件-五脏-肾

肾与耳、目的关系
肾与目的关系:肾精充足,目 明有神;肾精不足,目昏、眼 花
肾与耳的关系:肾气充足,耳 聪目明;肾气不足,耳鸣、耳 聋
肾与耳、目的共同点:肾气、 肾精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耳、
目的健康
肾与耳、目的不同点:肾气主 要影响耳的功能,肾精主要影
响目的功能Leabharlann 肾与脑的关系肾精不足,脑髓亏虚,记忆 力减退
肾主藏精,主管生殖和生长 发育
肾主骨,影响骨骼发育和健 康
肾主志,影响人的意志和情 绪
肾主耳,影响听力和耳部健 康
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肾与心:心肾 相交,水火既 济,维持人体
阴阳平衡
肾与肝:肝肾 同源,精血互 化,共同维持 人体气血运行
肾与脾:脾肾 互用,脾主运 化,肾主藏精, 共同维持人体
水液代谢
中药
补肾气:使用 黄芪、党参、
白术等中药
补肾精:使用 何首乌、黑芝 麻、核桃等中

调理脾胃:使 用茯苓、白术、
陈皮等中药
调理肝肾:使 用枸杞子、菊 花、决明子等
中药
食疗调理肾虚的方法
黑芝麻:具有补肾益精、 养血润肠的功效,适合肾 虚者食用
枸杞:具有滋阴补肾、明 目益气的功效,适合肾虚 者食用
黑豆:具有补肾益精、活 血利水的功效,适合肾虚 者食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肾阴虚: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 热、失眠多梦等,调理方法包括滋 阴补肾、清热解毒等。
肾精不足: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 发早白、牙齿松动等,调理方法包 括补肾填精、增强体质等。
中药调理肾虚的方法
补肾阳:使用 鹿茸、肉苁蓉、 淫羊藿等中药
补肾阴:使用 熟地黄、山茱 萸、枸杞子等

五脏六腑及其相关关系(配八卦五行图)

五脏六腑及其相关关系(配八卦五行图)

五脏六腑及其相关关系(配八卦五行图)“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

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

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

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

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人的五脏六腑也体现了五行法的对立统一的规律。

具体地说,属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耳朵,骨)生于木行的肝和胆(眼睛,肌肉);肝和胆生于火行的心脏和小肠(舌,脉);心脏和小肠生于土行的脾脏和胃(口,肉);脾脏和胃生于金行的肺和大肠(皮毛,鼻);肺和大肠生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耳,骨)。

相反,属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克于火行的心脏和小肠(舌,脉);心脏和小肠克于金行的肺和大肠(皮毛,鼻);肺和大肠克于木行的肝和胆(眼睛,肌肉);肝和胆克于土行的脾脏和胃(口,肉);脾脏和胃克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

人体是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运行的一个整体。

如果其中某一个部位(或器官)薄弱或者是衰退,那么这个整体会发生疾病或者是消失。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侣山堂类辩》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即生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病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四方面的影响。

但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1.心与肾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

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
阴阳水火升降原理。

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

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

《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

水能升而火能降。

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

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
化清血”。

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

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

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2.肺与肾
肺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和依存关系。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肾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肺肾在水液代谢功能方面,既有协同作用,又有依存关系。

因此,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至尿少,甚则水肿。

肾阳不足,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即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配合,以共同完成呼吸运动的功能。

肺的呼吸功能,主要是呼吸的深度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维持。

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景岳全书喘促论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另一方面,肺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摄纳,也有利于肺之肃降。

因此,肺肾在呼吸运动方面,既有协同作用,又有依存关系。

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呼吸浅表出现动则气喘等症。

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气也是相互资生的,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根本,所以肺阴虚可损及肾阴。

反之,肾阴虚亦不能上滋肺阴。

故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
酸软等症。

3.肝与肾
肝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与精之间和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方面。

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

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之为“精血互生”。

在病理上,如肝血不足可以引起肾精亏损,肾精亏损亦能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昏、目眩、耳鸣、腰酸等症。

肝与肾中各有阴阳,肝肾阴阳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维持协调与充盛的生理状态,称为“肝肾同源”。

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如肾阴不足,可以导致肝阴不足,称为“水不涵木”;肝阴不足,亦可以引起肾阴亏虚而致相火偏亢;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之证。

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的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4.脾与肾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肾脾为先后天之本的依存与协同关系;一是脾之运化功能与肾
精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一是脾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关系到脾、肾两脏。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景岳全书·论脾胃》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比较而言,后天更重于先天,故又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

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脾主运化,肾中有肾精、肾阳,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推动、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补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

脾主运化水液,肾主管水液代谢,两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相互配合,发挥协同作用,以保证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过程的正常进行。

在病理上脾肾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如肾阳不足,导致脾阳虚亏,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

若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病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