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修身-陈垣先生的史学研究与成就答案
陈垣
1901—1902年,“学而优则仕”思想观念的转变
故居内景
革命青年(1905—1923)
革命报人
1905年全国各地纷 纷组织“拒约会”,抗议 美国拒绝废除与清政府签 订的《华工禁例》,陈垣 为广州“拒约会”负责人 之一,参与创办《时事画 报》,经常以“谦益”、 “钱罂”为笔名撰文,宣 传民族主义和民主革命思 想。1911年初,参与创办 并主编《震旦日报》及其 副刊《鸡鸣录》。
学术大师(1917—1936)
陈垣和启功
励耘教诲
1920年华北大旱,陈垣参 与筹办“北京孤儿工读园”。 1921年创办平民中学,不 收学杂费,自任校长,兼教文 史课程。 1922年以后至抗战前,历 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北 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 1929年6月任辅仁大学校 长。
学术大师(1917—1936)
援庵史学——不为乾嘉作殿军
1920年,陈垣带领樊守执等人对藏于京师图书馆的文津阁《四库全书》 作全面清点,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首次全面调查研究《四库全书》。 1922年先后撰成《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先生在 研究当中,对历史学科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他融会贯通地运用清代乾 嘉考据学,并对乾嘉考据的成就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进而发展了目录 学、年代学、史讳学、校勘学,开创了史源学,代表作如《二十史朔闰 表》、《中西回史日历》和《史讳举例》等。 在研究宗教史的同时,还注意研究元史,从事《元典章》的校补工作, 并采用了两百种以上的有关资料,写成《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在国内 外史学界获得高度评价。
伏枥老骥(1949—1971)
政治青春
面对同辈学人的纷纷南下,陈垣坚定地留在了新中国的首都北 京。此后,他积极参政议政,为人民政府建言献策,先后当选为第 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常委,并率团参加西南地区土改运动。 1959年1月28日,79岁的陈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人 生的政治归宿。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材料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先生。
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这样的读音,有人曾请教他为何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
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他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大家。
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等。
1937年,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个转向与抗战有关。
北平即将不保,父亲亡故、右眼失明的他携妻将雏,踏上流亡之路。
藏书悉数毁于战火,随身携带的书籍大部分被盗。
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他以论带史,跟早年做的那种,从语文学到历史学精细的对照,完全不一样。
在中古研究里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释中古中国的架构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者绕不过去的课题。
说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学者,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
为写这两部书,他曾躺在床上呻吟,对前来探视的邓广铭先生说:我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
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给予陈寅恪异乎寻常的褒奖。
牛津大学1939年正式聘请他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虚席以待。
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双目失明了。
抗战胜利了,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这时他57岁。
陈寅恪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
陈寅恪的助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堂课:那天他是唯一的学生。
他来后,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了一身长袍。
陈垣
宗教史方面
• 宗教史研究 • 人们都称陈垣先生是宗教史专家,这是事实,他几乎 是没有一门宗教不研究。如佛教,回教,摩尼教等。 “古教四考”使陈垣登上史坛,走向世界,也为民国学术 史增添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光彩一笔。共有: • 《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袄教入 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 • “古教四考”陆续出版后,好评鹊起。加上稍后问世的 《元西域人华化考》、《基督教入华史略》等论著,这些 以宗教史研究来拓展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是 陈垣对民国学术的重大贡献,也是使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推 陈出新,与国际汉学界接轨的不可多得的尖端成果。
校勘学
• • • 陈垣在研究历史文献的时候,非常注重于研究目录校勘和工具书的使用。 目录学是搞学问的门径,是掌握书目、书的内容、版本以及相关书目的 一门学问。一个人要搞学问,必须掌握目录学。 陈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熟读了《四库全书提要》与张之洞的《书目答 问》。《四库提要》对清朝搞学问的人来说,确是做了不少的工作,它对每 本书都作了介绍,对初学者帮助很大,今天也还要好好利用。张之洞《书目 答问》写于光绪元年(1875年),陈先生把这两本书读得很熟、很精,而且 也要学生好好去读。 陈先生辛亥革命后到了北京,曾花很长时间研究《四库全书》 。他写过 两本书。一是《四库书名录》 ,一是《四库撰人录》 。他研究《四库》与别 人不同,别人只是要看什么书到《四库》中去找,他却是研究《四库全书》 收编的书是如何写成的,它有哪些版本。 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由于资料特别丰富,头绪也特别多,单靠脑子记 不行,必须依靠工具书,学会利用工具书。陈先生对这方面很重视,作出不 少成绩。 陈先生发表的重要工具书是《中西回史日历》和《二十史朔闰表》 。陈 先生这两本工具书解决了中国史上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 历史所不可缺少的。 他为了研究元史,还编出元朝六十家文集的目录。这书稿没有印,北京 图书馆藏有抄本。他在研究《册府元龟》时,一开始就先作有关《册府元龟》 的工具书,然后再动手研究。
《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
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
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
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
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简述陈垣在历史考证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简述陈垣在历史考证学方面的主要贡献陈垣是中国现代历史考证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和广泛掌握让他成为中国学者中的翘楚,他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独立思考陈垣从一开始就强调学者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学者不应该盲从前人的观点,而是需要自己去研究历史文献,找到其中的蛛丝马迹,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反对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像是把文献堆积起来,机械地做比较和评论,他认为这种做法只会让人迷失于琐碎细节中,永远无法得出实际的结论。
2.推崇社会历史学陈垣提出了社会历史学这个重要的概念,社会历史学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历史、研究历史,它以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依据,通过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的各种现象,去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史和重大事件的战史,而是由各种不同领域的历史构成,人们需要去认识和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历史,才能真正了解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
3.对汉唐文献的深入研究陈垣在汉唐文献方面拥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保存,并研究了其中的许多重要内容,他对各种汉唐文献的掌握程度是当时中国学者中最为深入的。
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历史学界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其他学者都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4.重视史料形态研究陈垣在历史文献研究方面,非常注重对史料形态的研究。
他认为,史料形态对于史料的产生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也体现了文化和语言的特点。
他在对古代文献进行研究时,总是先研究它们的形态特点,因为通过对史料形态的研究可以发现很多隐藏在史料中的信息。
5.倡导历史学与社会实践结合陈垣认为,历史学应该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服务。
他在多个场合强调,历史学应该着重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在社会实践方面发挥实际的作用。
他认为,历史学的探究不应该是为了孜孜不倦地挖掘过去,而是为了把握当代和未来,为人类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陈垣在文献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代学 、 目录 、 勘 、 佚 等 方 面 , 有 开 创 校 辑 均
类 三种 简 明 目录 。 引进 国外 图 书馆 管 理先 进 手 段 和技 术 。 大 钊 十 分 注意 了解 欧 美 李 和 日本 图 书 馆 事业 发 展 的情 况 , 中学 习 从 图 书 管 理 工 作 的先 进 手 段 和 技 术 。 他 在
(8o年 ~ 9 1年 )广 东 新 会 人 , 援 庵 ,  ̄8 17 . 字
别 号 援 庵 居 士 , 斋 号 励耘 。他 是 我 国著 书 名 的 历史 学 家 、 育 家 、 教 目录 学 家 , 曾长 期
自己 的 目 录论 著 中 说 明所 著 录 的 书 籍 的
史 料 价 值 及 其 在史 学研 究 中应 如 何 运 用 ,
图 书 馆 工 作 人 员 到 当 时 采 用 西 式 方 法 管
《 国 图 书 馆 员之 训 练 》 《 于 图 书 馆 的 美 、关
研 究 》 文 中 , 绍 和研 究 了国外 各 种 图 等 介
书 馆培 训 机 构 、 书馆 学 校 教 育 的 发 展 和 图
先举 办 一 些 短期 训 练 班 或 开演 讲 会 。
必须 详 细 地 占有 材 料 ,经 过科 学 分 析 , 申
“ 常 翻 翻 目录 书 ,一 来 在 历 史 书 籍 的领 经
域 中 , 以 扩 大视 野 , 来 因 为 书 目熟 , 可 二 用 起 来 得 心 应 手 , 常 方 便 , 可 以较 充 分 非 并
引 出正 确 的 结 论 。 了不漏 掉 任 何 有利 用 为 价值 的 资 料 . 一 方 面 通 过 查 阅 , 出 有 他 找 关 资 料 , 以利 用 ; 一方 面 , 亲 自发掘 加 另 又
高考历史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4选修内容
专题14 选修内容2022年高考真题1.(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
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
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
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
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
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
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
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
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答案】(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
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
(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根据材料“故有意迁都”可概括出为迁都做准备;根据材料“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可概括出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
举措:根据材料“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概括出任用汉人筹划重建;根据材料“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可概括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根据材料“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
“国家的国宝”陈垣:参加曹锟贿选是一生的污点
[键入文字]“国家的国宝”陈垣:参加曹锟贿选是一生的污点11 月12 日,亚运会开幕当天,也是中国史学大师陈垣先生诞辰130 周年纪念日。
11 月21 日,国内数十位在陈垣研究、史学研究方面卓有实绩的专家学者齐集中山大学,追忆研讨这位广东籍学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的学术贡献。
陈垣先生的长子陈乐素、嫡孙陈智超先生也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新会陈氏祖孙三代均在史学领域内蔚为大家,是20 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陈智超先生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一、应该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羊城晚报:陈垣先生有一个重要观点,即应该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这句话是他在什么环境下讲的?他做过哪些努力?陈智超:这话他不止讲过一次,并不是一句即兴或者偶尔的话。
最早应该是1921 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会议上。
他当时的学生郑天挺回忆,陈老师(援庵)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西京(即日本京都)如何,没有提中国的。
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羊城晚报:他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过这个观点。
陈智超:1929 年,陈垣先生在北平师范大学兼任过一段时间历史系主任。
他的学生柴德赓回忆说:援庵老师深以中国史学不发达为憾,常说日本史学家寄一本新著作来,无异一炮打到我的书桌上。
1931 年9 月14 日,胡适在日记里提到:陈垣问我,汉学正统这时候在西京,还是在巴黎呢?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两个人就相对叹息,希望在十年之后,把汉学中心夺回到北京。
羊城晚报: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有这样想法的不止陈垣先生一位。
陈智超:对,包括胡适、傅斯年、陈寅恪等诸位先生,都深以为憾,并且有紧迫1。
《治学》阅读答案与翻译
《治学》阅读答案与翻译《治学》阅读答案与翻译治学(东汉)徐斡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民之初载,其蒙未知。
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
顾所由来,则杳然其选,以基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
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
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
学者不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
②亹亹(wěi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载:开始B、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懿:美,好C、矫首而徇飞徇:顺从D、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赡:供给,供养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B、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C、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瓣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D、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告诉人们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
B、第④段用黄钟与缶、衮龙与被褐两组比较,阐明只有学了才知道“不学之困”的道理。
陈垣、陈寅恪对史料的认识与运用
陈垣、陈寅恪对史料的认识与运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陈垣:史料愈近愈繁。
凡道光以来一切档案、碑传、文集、笔记、报章、杂志,皆为史料。
陈寅恪:取材详备,宁详勿略。
在古今史学家中,善用多种史料著书而取得显著成绩者,代有其人,古人如司马光,近人如陈垣、陈寅恪等。
以下就陈垣、陈寅恪二人在研究中运用多种史料的情况稍做一些具体的介绍。
图为陈垣头像陈垣著作中使用的史料十分丰富。
他一再强调,搜集材料应力求完备,常以“竭泽而渔”作比喻。
他说:南方人在池塘中养渔种,鱼长大后,将水放出,逐条取鱼,一条不漏。
他的名著《元西域人华化考》引证各类文献多达二百一二十种,所用材料以诗文集和金石录为主,其中元、明人文集约百种。
除一般史家常用的正史、方志、杂记、随笔外,更广泛地利用了韵书、画谱、书法、进士录等,搜罗史料的详备程度堪称做到了“竭泽而渔”。
他在采用史料时,十分重视文集,这是他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特点。
他研究元史,既肯定了《元史》的价值,认为它保存了许多原来的材料;又广泛利用元朝六十家的文集。
元西域人华化考,陈垣著陈垣一生重点研究宗教史,主要研究宗教和政治、社会的关系、研究宗教的盛衰变化情况,而不谈教义。
因此,他研究宗教史,不仅利用教会典籍,而且利用教外典籍。
他在《从教外典籍见明末清初之天主教》一文中,列举了必须参阅教外典籍的6条理由:可补教史之不足;可正教史之偶误;可与教史相参证;可见疑忌者之心理;反对口中可得反证;旁观议论可察人言。
陈寅恪看到这篇文章后,十分欣赏,于1934年4月6日致函陈垣,说:“顷读大作讫,佩服之至。
近来日本人佛教史有极佳之著述,然多不能取材于教外之典籍,故有时尚可供吾国人之补正余地(然亦甚尠矣)。
今公此作,以此标题畅发其蕴,诚所谓金鍼度与人者。
就此点言,大作不仅有关明清教史,实一般研究学问之标准作品也。
”另一方面,陈垣又利用宗教典籍,研究世俗历史。
他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缘起》中说:“中国佛教史籍,恒与列朝史事有关,不参稽而旁考之,则每有窒礙难通之史蹟。
陈垣与“陈门四翰林”陈垣
陈垣与“陈门四翰林”陈垣卓然大家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
幼入私塾,习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后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
在维新思潮影响下,投身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创办《时事画报》,并加入同盟会,鼓吹建立共和制,成为“革命报人”,并一度行医。
辛亥革命后,当选民国众议院议员,迁居北京,弃医从政,其间曾一度任北洋政府教育次长。
陈垣因目睹国事日非,军阀混战,派系倾轧,毅然辞职,转入文化教育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他历时10年,无间寒暑,将《四库全书》*****多册全部读完,成为近世第一位通读《四库全书》的学者。
从1913年起,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执教。
从1926年起,出任辅仁大学校长,执掌校政45年之久。
他还先后担任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馆长、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兼图书馆馆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及评议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兼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难能可贵的是,陈垣是弃医治史,经过坚忍不拔的刻苦自学而终成一代史学大师的。
他治史的经历曲折感人:自幼勤奋好学的陈垣,对死板的私塾教学和八股制十分厌弃,而对历史钟爱有加。
12岁时,他偶然发现了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书中介绍读书版本、治学门径,使陈垣眼界大开,从此他根据书中开列的经、史、子、集书目按图索骥,细心研读,从而开阔了视野,掌握了目录学的门径,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并悟出了治学之道。
他又根据《四库简明目录》、《四库总目提要》阅读史籍,了解古今学术流别,打下了史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1917年,经过长期积累,陈垣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元也里可温考》,考证出元代基督教的情形。
文中通过广泛的史料和精详的分析,廓清了隐晦七八百年无人知晓的元代也里可温为基督教的真相,并澄清了元代也里可温东来的途径、戒律、人数、有名人物以及其与景教的异同,及其在元代受到朝廷尊崇与遭遇异教摧残的史实等等,堪称一部元代基督教简史。
陈垣 校勘学释例
陈垣校勘学释例一、介绍校勘学是研究古籍校勘方法和原则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校勘来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陈垣是中国古代校勘学的重要代表,他在校勘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陈垣的校勘学方法和例子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陈垣的校勘学方法陈垣在校勘学方面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他的校勘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校勘法陈垣主张采用综合校勘法,即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手段和工具进行校勘。
他认为,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古籍的情况,找到正确的校勘方向。
2. 直接校勘法陈垣强调直接校勘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直接校勘是最为准确和可靠的校勘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古籍的原貌,避免中间环节的干扰和误解。
3. 对照校勘法陈垣提出了对照校勘法,即将不同版本的古籍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差异和错误,并进行修正。
他认为,通过对照校勘可以更好地了解古籍的演变和传承,确保校勘的准确性。
4. 文献考证法陈垣重视文献考证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古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准确地进行校勘。
三、陈垣的校勘学释例陈垣在校勘学方面有许多具体的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他的校勘方法的实际应用和成果。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 《史记》校勘陈垣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的校勘研究。
他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史记》进行对照校勘,找出了其中的差异和错误,并进行了修正。
他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证,解释了《史记》中一些疑点和难题。
陈垣的校勘成果为后人研究《史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 《诗经》校勘陈垣对《诗经》的校勘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通过对《诗经》不同版本的比较,发现了其中的差异和错误,并进行了修正。
他还通过对《诗经》相关的古代文献的研究,解释了其中一些难解之处。
陈垣的校勘成果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诗经》具有重要意义。
3. 《周礼》校勘陈垣对《周礼》进行了全面的校勘工作。
每日一星著名教育家:陈垣
每日一星著名教育家:陈垣
陈垣不仅是一位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教学七十余年。
在这七十余年中,他还曾担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陈垣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
虽成长于药材商人家庭,但陈垣自幼喜爱读书,无意经商,立志为学。
在学术方面,陈垣堪称史学泰斗。
他的专长除了中国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还有中西交通史、校勘学等等,而且他在每个方面的研究都是开拓性的,他的许多著作都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
陈垣与国学大师王国维齐名,而王国维去世后,他又与史学奇才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
陈垣与清代考据学
二 、陈 垣 对 清 代 考 据 学 的 继 承 、发 展 ( 一) “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实事求是”最早 见 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称刘德“修学好古, 实事 求 是”。颜师古对实事求是的解释是“务得事实, 每求真事 也”。清代考据学有着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 且 考据学 大 师 们 都 把 其 作 为 治 学 的 前 提 条 件 。钱 大 昕 称 戴 震 “实 事求是, 不偏主一家”[4], 阮元自称其学说“推命古训, 实 事 求 是 而 已 ”。清 人 的 实 事 求 是 精 神 贯 彻 于 考 证 学 的 各
( 二) “无证不信”的治学方法。清代考据学家们治 学, 在治学的方法上注重证据, 凡下一断语, 必广收佐 证材料, “无证不信”, “孤证不立”。阎若璩认 为: “总之 书传如此甚多, 非得理精而证确者, 断断不宜下论断 也。”“大抵著一书, 立一说, 必处处圆通, 不至有一毫隔 碍而后可。”[6]戴震认为: “据以孤证以信其通。”“出于空 言 以 定 其 论 ”都 是 令 人 难 以 信 服 的 “未 至 十 分 之 见 ”[7]。 梁启超归纳清人的治学方法时也说 : “凡 立一义, 必凭 证据, 无证据而以臆度者, 在所必 摈。”“孤证不为 定 说。”“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 皆为不德。”[8]陈垣治学亦 高度注重证据, 主张无证不信, 毕生以考据为手段, 进 行学术研究。他的考证的方法主要来 自钱大昕 , “从前 专重考证, 服膺嘉定钱氏”。一方 面他重视史料的搜集 与 整 理 , 即 充 分 的 占 有 史 料 , 对 史 料 的 搜 集 要 “竭 泽 而 渔”, 力求完备。另一方面要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校勘, 鉴别史料的真伪和可信度, 在他看来, 这项工作更为重 要。他说: “考证史事, 不能不缜密。稍一疏忽, 即易成笑 柄 。”[9] “校 勘 为 读 史 先 务 , 日 读 误 书 而 不 知 , 未 为 善 学 也 。 ”[ 10]
陈垣先生对校勘学的贡献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WLⅣIUNIVERSITY第3卷第3期Vol3No32001陈垣先生对校勘学的贡献章继光(五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广东江¨529020)摘要:陈垣《(元典章)校勘释例》综合前人经验与自己校读《元典章》的体会,将校书之法分为本校、对梗、它校、理校四种。
对古籍校勘第一次从理论上作出了系统的总结,使得自西汉末开始的校勘学在20世纪30年代成一门成熟的学科,厥功甚巨。
关键词:陈垣;校勘学;贡献中国分类号:K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01)03—0040—03作为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陈垣先生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古文献学家.他的史学研究发扬了清代乾嘉汉学的严谨学风,十分重视史料的搜集与考证。
正是凭借着这方面深厚的修养,依靠丰富、可信的资料,他才能深入一般学者难以问津的若干史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陈垣先生对史料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校勘,他在这方面所付出的精力与取得的成果都令人肃然起敬。
对史料、旧籍的校勘素来被视为治史的重要环节与史学研究的前提。
清代史学家王呜盛说:“好著书不如好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十七史商榷-序>),这是因为只有做好史料的校勘,才能考见它的真实面目,从而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其中的内容。
正是基于此,历代学者十分重视古籍校勘,早在汉代它便成为一项专门的学术工作。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便是这方面卓有贡献的学者。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朝廷派使者搜求遗书于天下。
群书汇集长安,统治者感到各书篇卷不一,且文字错讹较多,于是派光禄大夫刘向校勘经传、诸子、诗赋三类图书,其余兵书、术数、方技各委专人分校,由刘向总其成。
刘向死后,哀帝令其子刘歆继父业。
这一工作古称“校雠”(或“雠校”)。
《太平御览》卷六百零八引《刘向别传》说:“雠校者,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怨家相对,故日雠也。
”自刘向创立“校雠”之法,以后各朝学者相起仿效,成绩十分可观。
陈垣在文献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陈垣在文献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作者:周宏琰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4期陈垣其人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国宝”的陈垣(1880年-1971年),广东新会人,字援庵,别号援庵居十,书斋号励耘。
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导师;1926年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
1952年至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新中国成立前,他还曾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图书馆馆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陈垣先生治学精勤刻苦,对宗教史、元史、年代学、日录、校勘、辑佚等方面,均有开创性的成就。
主要有《二十四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中国佛教史概论》、《通鉴胡注表微》等名作。
陈垣的目录学思想讲求实用,强调目录对治学的指导作用。
陈垣求学得益于目录学,认为治史应从目录人手。
他在后来与学生的谈话中,曾以其亲身的经历,多次阐述了自己对目录及目录学的看法。
他认为:“从目录人手,就可以知道各书的大致情况。
”又说:“经常翻翻目录书,一来在历史书籍的领域中,可以扩大视野,二来因为书目熟,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方便,并可以较充分地掌握前人研究成果。
”1.指导阅读,为人们查阅有关资料提供方便;2.通过目录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确定自己研究的起点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陈垣目录学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讲求实用。
在这方面,他不仅是言者,也是行者。
他之所以能在自己的目录论著中说明所著录的书籍的史料价值及其在史学研究中应如何运用,是因为他本身有着丰富的史学研究实践,并具有丰富的利用目录查阅史籍的经验。
作为史学家,陈垣在撰写史学论著时,十分强调要“竭泽而渔”,即主张研究问题,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经过科学分析,申引出正确的结论。
为了不漏掉任何有利用价值的资料,他一方面通过查阅,找出有关资料,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又亲自发掘搜集以往目录著作没有著录的文献资料,运用于自己的研究,并补充过去目录著作之不足。
陈垣 校勘学释例
陈垣校勘学释例1、什么是校勘学?校勘学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版本、校勘、校对、释例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比较研究和校正,校勘学可以还原原始文本的真实面貌,为后人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提供准确的基础。
2、陈垣的贡献陈垣是中国古代校勘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校勘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主持校勘了许多重要的古代文献,如《诗经》、《论语》等,对这些文献的版本校勘和释例工作极为细致精准,使得这些文献的版本更加准确和可信。
3、校勘学的方法陈垣在校勘学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勘方法。
他坚持从古代文献的文字、语法、体例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文献,分析其中的差异和变异,进而找出注释错误或版本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他注重研究文献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求得更准确的释例结果。
4、校勘学的意义校勘学不仅可以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更重要的是可以揭示古代文献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校勘学的工作,人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和特点,进而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领域。
校勘学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垣作为中国古代校勘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古代文献版本的校勘工作,更在于他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学术自律,以及他总结出的经验丰富的校勘方法。
校勘学的意义在于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价值,为后人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我们应当继续发扬陈垣的学术精神和方法,持续推进校勘学的研究和应用。
陈垣校勘学成就述要
正读 , 奄若 合 符 。 这 是 非 常 精炼 的校 勘 方法 总 结 。 ” 梁启超 亦对 清代 的校 勘 方 法进 行 了概 括 , 他 的校 法 但 相互重 复 , 言冗 繁 , 能 阐明其 内在规 律 , 语 未 影响不 大 。
21 0 1年 3月
湖北 第 二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a fHu e U ie st fE u ain o r lo b i n v ri o d c t n y o
Ma. O l r2 l
第2 8卷第 3期
y 12 N . o.8 o3
陈 垣 校 勘 学 成 就 述 要
・
从 而发现 其 中存 在 的讹 误 , 别是 非 , 辨 以还 古 书之 旧 。
《 校勘学释例》 卷六 曾论此法 , 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 “ 本对读 , 遇不 同之处 , 则注于其旁。刘 向《 别录》 所谓 人持 本 , 一人读 书 , 怨家相对者 ’ 即此法也 ” 若 , , “ 此法最 简便 , 稳 当 , 属机 械 法 ” “ 主 旨在 校 异 最 纯 ,其 同, 不校 是非 , 故其 短 处在 不 负责 任 , 祖本 或别 本 有 虽 讹 , 照式 录之 ; 亦 而其 长处 则在 不 参 己见 , 得其校本 , 可
学院哲学 社会科学 学 部委 员 , 国科 学 院历 史 研究 二 中 所 所长 , 15 起 , 从 94年 当选 为 第 一 、 、 届 全 国人 民 二 三
代表 大会 常务 委员 会 委 员 等 职 。陈 垣 一 生撰 写 了 1 6
章》 的校勘 为范例 , 用五种本 子 同沈家本刻本《 元典 章》 对勘 , 发现沈刻本讹误、 衍脱 、 颠倒、 妄改的地方一 万两千余条 , 他据以写成校勘札记六卷 , 补缺文三卷 , 改作表格一卷。他 又在一万两千余条 中选出十分之 加 以分 类和 说 明 , 撰成 《 典 章校 勘 释例 》 元 六卷 , 共
陈垣史学风格汪荣组
《陈垣先生的史学研究与教育事业——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
论文集》目录
1.陈垣史学风格/汪荣组
2.援庵先生学术三题/谢保成
3.“史学二陈”现象分析/牛润珍
4.陈垣与陈寅恪/邱瑞中
5.陈垣的中国天主教史研究/陈方中
6.陈垣与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开拓/张伟保
7.陈垣的历史年代学研究/史丽君
8.从校勘到校勘学/毛春伟
9.陈垣先生与明清档案/赵彦昌
10.《陈垣全集》的编辑过程及体会/陈智超
11.想象的阅读与重点的勾勒/张元
12.国图所存陈垣藏书中的批校题赠本/张廷银
13.陈垣先生与史源学/李晓杰
14.典范考据中的爱国情怀/张富祥
15.《史讳举例》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周少川
16.陈垣圣经观刍议/刘贤
17.校勘学的经典之作/孙钦善
18.类例与通识/吴怀祺
19.孔子如何评析论“言”三诗/晁福林
20.留正与光宗之立/张其凡、王冬梅
21.国外对明末清初天主教中文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张西平
22.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的大学教育思想/孙邦华
23.陈垣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特点研究/汝企和
24.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文教育/熊宗武
25.陈垣“史源学实习”课与“新史学”人才培养/张荣芳
26.陈垣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邓瑞全
27.继承陈垣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阎崇东
28.会通中西教泽群贤/张亚群、虞宁宁
29.陈垣先生的书学观念及其遗墨/朱天曙
30.陈垣与“陈门四翰林”/关永礼
31.单士元先生撰写《恭王府沿革考略》及相关往事/李振生
32.柴德赓与宋版《汉书》发覆/金人。
2021年高考真题-历史(辽宁卷)【含答案】
2021年辽宁省普通⾼等学校招⽣选择性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
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2.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3.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
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D.推动方言传播4.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
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
”这反映了明朝()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
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
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7.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学·修身:陈垣先生的史学研究与成就考试时间:30分钟
1.历史编纂学思想包括()。
多选 A 类例思想 B 重视命题和谋篇
C 强调史简洁明了
D 重视著书体例您的答案:正确答案: A B C D
2.陈垣先生认为写论文时收集材料应占()的时间。
单选 A 30% B 50%
C 70%
D 80% 您的答案:正确答案:B
3.历史研究所第二所的研究范围是()。
单选 A 先秦到隋唐 B 鸦片
战争以后 C 先秦以前 D 宋至明清您的答案:正确答案:D
4.陈垣先生的宗教史研究特点之一是开拓了新的史料范围。
()判断正
确错误您的答案:正确答案:正确
5.陈垣先生把史学看成是国家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判断
正确错误您的答案:正确答案:正确
6.“古教四考”和“宗教三书”中用了很多别人没有用过的史料,如:方志。
()判断正确错误您的答案:正确答案:正确
7.在历史主义的宗教史观众,陈垣先生提出了()。
多选 A 吾国民族不
一 B 信仰各殊,故争虽微 C 牵涉民族,则足以动摇国本 D 谋国者岂可不顾虑及此您的答案:正确答案: A B C D
8.陈垣先生以实事的历史考证开辟了文化史研究的风气。
()判断正确
错误您的答案:正确答案:正确
9.陈垣先生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
单选 A 讲经世致用之学 B 服
膺钱大昕 C 坚守北京 D 学习毛泽东思想您的答案:正确答案:B
10.陈垣先生的主要思想内容包括()。
多选 A 历史主义的宗教史观
B 立本兼容的民族文化史观
C 多民族统一的民族观念
D 史科学思想您的答案:正确答案: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