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简介
陈垣
1901—1902年,“学而优则仕”思想观念的转变
故居内景
革命青年(1905—1923)
革命报人
1905年全国各地纷 纷组织“拒约会”,抗议 美国拒绝废除与清政府签 订的《华工禁例》,陈垣 为广州“拒约会”负责人 之一,参与创办《时事画 报》,经常以“谦益”、 “钱罂”为笔名撰文,宣 传民族主义和民主革命思 想。1911年初,参与创办 并主编《震旦日报》及其 副刊《鸡鸣录》。
学术大师(1917—1936)
陈垣和启功
励耘教诲
1920年华北大旱,陈垣参 与筹办“北京孤儿工读园”。 1921年创办平民中学,不 收学杂费,自任校长,兼教文 史课程。 1922年以后至抗战前,历 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北 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 1929年6月任辅仁大学校 长。
学术大师(1917—1936)
援庵史学——不为乾嘉作殿军
1920年,陈垣带领樊守执等人对藏于京师图书馆的文津阁《四库全书》 作全面清点,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首次全面调查研究《四库全书》。 1922年先后撰成《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先生在 研究当中,对历史学科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他融会贯通地运用清代乾 嘉考据学,并对乾嘉考据的成就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进而发展了目录 学、年代学、史讳学、校勘学,开创了史源学,代表作如《二十史朔闰 表》、《中西回史日历》和《史讳举例》等。 在研究宗教史的同时,还注意研究元史,从事《元典章》的校补工作, 并采用了两百种以上的有关资料,写成《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在国内 外史学界获得高度评价。
伏枥老骥(1949—1971)
政治青春
面对同辈学人的纷纷南下,陈垣坚定地留在了新中国的首都北 京。此后,他积极参政议政,为人民政府建言献策,先后当选为第 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常委,并率团参加西南地区土改运动。 1959年1月28日,79岁的陈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人 生的政治归宿。
史学大家陈垣曾住在米粮库胡同,与胡适交往颇深,他还是两所大学的掌门人
史学大家陈垣曾住在米粮库胡同,与胡适交往颇深,他还是两所大学的掌门人今年是史学大家陈垣(1880-1971)诞辰140周年。
他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学家,也是著名教育家。
陈垣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甚至也没在国内大学读历史系的经历,但他凭自己的刻苦自学,在中国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陈垣辅仁大学里的建筑资料图甘南摄 TAKEFOTO供图辅仁大学旧址资料图甘南摄 TAKEFOTO供图上世纪20年代,陈垣的史学名著《元西域人华化考》问世,在中外学术界引起巨大的轰动,蔡元培称此书为“石破天惊”之作。
在自己著书立说的同时,陈垣还积极投身教育工作,1926年他担任北京辅仁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又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四十余年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租住西安门大街与英敛之结为知己陈垣,字援庵,广东省新会县石头乡富冈里人。
1880年11月12日,他出生于一个药材商的家庭。
早年他在广州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参与筹办进步报刊《时事画报》,主编《震旦日报》及其副刊《鸡鸣录》。
辛亥革命后,陈垣以革命报人的身份当选众议员。
1913年初,33岁的陈垣从广州来到北京,参加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会议,从此便定居北京。
在他91岁的人生中有58年是在北京度过的,他在北京留下了诸多印迹,这些印迹也成为了解他一生的另一维度。
陈垣在北京的第一处住所在宣武门内象来街,当时的国会就在象来街上(也有材料称是在宣武门内抄手胡同53号),他在这里住了8年。
后来搬到西安门大街65号,住了近6年。
这十多年,在陈垣的生命中是极为重要的岁月,这是他转向学术研究和教育管理,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
初到北京,陈垣先后在梁士诒主持的全国税务处等机构任职。
1921年12月梁士诒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他任命陈垣为教育次长。
当时的部长是黄炎培,因为黄炎培未到职,陈垣便代行部长职务。
年纪轻轻已是“部级”高官,按这样的道路走下去,陈垣的前程或许不可限量。
陈垣
宗教史方面
• 宗教史研究 • 人们都称陈垣先生是宗教史专家,这是事实,他几乎 是没有一门宗教不研究。如佛教,回教,摩尼教等。 “古教四考”使陈垣登上史坛,走向世界,也为民国学术 史增添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光彩一笔。共有: • 《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袄教入 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 • “古教四考”陆续出版后,好评鹊起。加上稍后问世的 《元西域人华化考》、《基督教入华史略》等论著,这些 以宗教史研究来拓展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是 陈垣对民国学术的重大贡献,也是使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推 陈出新,与国际汉学界接轨的不可多得的尖端成果。
校勘学
• • • 陈垣在研究历史文献的时候,非常注重于研究目录校勘和工具书的使用。 目录学是搞学问的门径,是掌握书目、书的内容、版本以及相关书目的 一门学问。一个人要搞学问,必须掌握目录学。 陈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熟读了《四库全书提要》与张之洞的《书目答 问》。《四库提要》对清朝搞学问的人来说,确是做了不少的工作,它对每 本书都作了介绍,对初学者帮助很大,今天也还要好好利用。张之洞《书目 答问》写于光绪元年(1875年),陈先生把这两本书读得很熟、很精,而且 也要学生好好去读。 陈先生辛亥革命后到了北京,曾花很长时间研究《四库全书》 。他写过 两本书。一是《四库书名录》 ,一是《四库撰人录》 。他研究《四库》与别 人不同,别人只是要看什么书到《四库》中去找,他却是研究《四库全书》 收编的书是如何写成的,它有哪些版本。 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由于资料特别丰富,头绪也特别多,单靠脑子记 不行,必须依靠工具书,学会利用工具书。陈先生对这方面很重视,作出不 少成绩。 陈先生发表的重要工具书是《中西回史日历》和《二十史朔闰表》 。陈 先生这两本工具书解决了中国史上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 历史所不可缺少的。 他为了研究元史,还编出元朝六十家文集的目录。这书稿没有印,北京 图书馆藏有抄本。他在研究《册府元龟》时,一开始就先作有关《册府元龟》 的工具书,然后再动手研究。
陈垣的家庭教育思想
陈垣的家庭教育思想陈垣(1882-1971),字戢初,湖南桂阳人,中国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先知”,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陈垣的教育思想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道德教育和个性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陈垣的家庭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和探讨。
陈垣强调家庭是儿童性格形成的第一所学校,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一种根本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在陈垣看来,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家长则是孩子家庭教育的中坚力量。
在陈垣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提倡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他认为,家长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这样才能影响和教育好孩子。
在陈垣的教育思想中,他还提出了“为人师表”的观念,即教育者要以自己的品行和行为来感化教育他人。
他认为,孩子通过观察家长的言行举止来学习道德和品德。
如果家长自己的行为不端正,就无法对孩子起到好的榜样作用。
陈垣呼吁家长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做孩子的楷模和引领者,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师表”。
陈垣的家庭教育思想还包括了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
他认为,家庭应该是孩子的温暖港湾,要注重建立起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只有孩子在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才能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在这一点上,陈垣提出了“恩情教育”的理念,即家庭教育要以恩爱、亲情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和人格。
在这一点上,陈垣提出了一个家庭教育的理念:“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心教。
”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孩子做人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的心灵和情感。
只有通过身教和心教,才能对孩子起到实质性的教育作用。
在陈垣的理念中,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同情心,引导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关爱他人,使孩子在心灵上得到升华和成长。
在陈垣的家庭教育思想中,他提出了“孝敬父母”和“敬老爱幼”的观念。
广东省近现代人物——陈垣
广东省近现代人物——陈垣
陈垣
陈垣(1880—1971),字圆庵。
生肖:龙。
广东省新会县人。
1910年毕业于广州光华医学院,1911年与人合作创办《震旦日报》,1912年当选为南京临时政府众议院议员,1913年因政局混乱遂潜心于治学和执教。
1917年起,先后著述了《元也里可温考》、《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回回教入中国史略》、《元典章校补释例》又名《校勘学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兴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典籍概论》、《通鉴胡注表微》等等。
先后创办了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和北京平民中学。
曾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燕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私立北平辅仁大学校长(1929—1952),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临终前,他将4万元积蓄作为党费上交组织)。
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2—1971),中国科学院第2历史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5),政协北京市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一(补选)、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1年10月,毛泽东在怀仁堂举行国宴时与陈垣同席。
毛泽东向人介绍:“这就是陈垣,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毛泽东与陈垣在中南海怀仁堂
1971年6月在北京逝世后,其家属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珍藏的4万余册图书和近两千件文物全部交公。
大部分图书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另有281件文物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陈垣故居。
陈垣
陈垣(1880.11.12—1971.6.21)。
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字援庵,又字圆庵,笔名谦益、钱罂等。
广东新会人,生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
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出身药商家庭,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
继之辛亥革命﹐他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
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
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
生平:1897年赴京应试不第。
1910年毕业于光华医学院。
自幼好学,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
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
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陈垣从教70多年,任过46年大学校长,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
个人成就: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49年,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1949年后,还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学界评价:《元西域人华化考》公开发表之后,在中外学术界引起巨大的轰动。
蔡元培称此书为“石破天惊”之作。
1922年胡适曾断言:“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将来中国的新史学须有北方的疑古精神和南方的勤学工夫。
“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1933年4月15日,伯希和离开北京时,对前来送行的陈垣、胡适等人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先生两人。
”........不幸国维死矣,鲁殿灵光,长受士人之爱护者,独吾陈君也。
陈垣:十载寒暑读《四库》
陈垣:十载寒暑读《四库》1913年的陈垣1941年陈垣与辅仁大学同仁合影广东新会近代人才辈出,其最著名者莫过于戊戌风云人物和后来的学问大家梁启超。
而在史学界,还有一位与其并称“双子星座”的大家:陈垣。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出生于新会县石头乡富冈里一药材商家庭。
记者获知,陈垣出生地现称棠下镇石头村坑塘里,他的故居是其祖父所建的陈宁远堂的一部分,为一厅四房两廊的单层平房,建筑面积仅140平方米。
为纪念陈垣,当地政府斥资对其进行修缮,并对外开放。
2002年,陈垣故居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垣生前名声显赫,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唯王国维与陈垣先生两人。
”毛泽东曾称其为“我们国家的国宝”,陈垣晚年与陈寅恪并称“南北二陈”。
陈垣一生跨越三个时代,经历丰富,而其一生最重要时期,则是其任辅仁大学校长的26年(1926~1952)。
“文不就范,十科不能售”陈垣祖父陈海学于19世纪上半叶在广州创办的“陈信义”号是广州著名中药材店号。
陈垣之父陈维启(号励耘)继承家业,生意兴隆,收入不菲。
陈垣5岁随父亲到广州,翌年入私塾读书。
陈垣幼嗜读书,父亲也尽力保障其优越的读书条件,他读到张之洞《书目答问》后眼界大开,16岁起就自行购买《四库全书总目》、《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二十四史》等书籍。
陈垣后来以父亲名号“励耘”命名自己书屋,是表示对父亲的纪念与感激。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7岁的陈垣远赴顺天府参加乡试,结果却名落孙山。
陈垣在京住新会会馆,同乡前辈翰林伍叔葆认为他文章虽好,但不符合八股规范,所谓“文不就范,十科不能售也”。
陈垣懊恼离京,回到广州后,发愤要把八股文做好。
他买回十科的《直省闱墨》,一遍遍细读,并装订成四大册,认真体味。
几年之后,他的八股文大有长进。
但等他再准备北上乡试时,科举却被取消。
学医期间创办医学院1904年起,陈垣与潘达微、剑父等人在广州筹办《时事画报》,这是一份美术与时事并重的刊物,他以此为阵地,撰写了大量反清政论文章。
Removed_“树人者”陈垣
树人者:陈垣生平陈垣(一八八○年十一月至一九七一年六月),汉族,广东江门新会人。
字援庵,又字圆庵,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曾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一九二六年—一九五二年,任辅仁大学校长;一九五二年—一九七一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他一生从事教学七十四年,教过私塾、小学、中学、大学。
他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创立了不少新课程,沿用至今。
他的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
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语录人生以品行为上,身体次之,学问又次之,金钱为下。
大学设教,在应社会之需求,养成高深学术之人才,以期将来致用于社会。
所谓高深学术之人才,必须赖大学教育培养之。
教育工作的一个特点,是永远和青年在一起,教师教育着青年,同时,青年也给教师以影响。
以全祖望的《鲒土奇亭集》作为教材,是“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唯其文美及有精神”。
这种“精神”是什么?是在民族的危急关头,我们的祖先反对民族压迫的光荣传统,唤起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斗争的精神。
一篇论文或专著,作完了不要忙于急着发表,好比刚蒸出的馒头,须要把热气放完了,才能去吃,蒸得透不透,熟不熟,才能知道。
凡论文必须有新发见,或新解释,方于人有用。
第一搜集材料,第二考证及整理材料,第三则联缀成文。
第一步工夫,须有长时间,第二步亦须有十分三时间,第三步则十分二时间可矣。
草草成文,无佳文之可言也。
孝经曰:“士有净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父有诤子,则不陷于不义。
交友之道在得切磋之益,毋徒事佚游宴乐。
”是之谓辅仁。
距北京什刹海不远,有一座灰砖灰瓦的四合院,两扇大门油漆已斑驳,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联仍清晰可读。
这里是兴华胡同13号,陈垣故居。
第四讲 陈垣
对陈垣宗教史的评价:“先生先后考释摩尼
佛教诸文,海内外学者咸已诵读而仰慕之 矣。” 西方汉学泰斗伯希和总体上对中国当代学者 的研究不太满意,而最佩服的是王国维和陈 垣。1933年4月离京前,他在车站对前来送 行的中国学者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 惟王国维及陈先生两人。不幸国维死矣,鲁 殿灵光,长受士人之爱护者,独吾陈君也。”
3.谦虚。他写好文章,总是先虚心听取各方
面的意见,一般给三种人看:比自己高明的, 与自己平辈的,自己的学生。
4.勤奋。陈垣读书、做学问,都突出一个
“勤”字。他的一个学生,在外地教书,有 一次来看他,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 我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做到一个“勤”字。 他认为读书必须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这就是四勤,即勤看、勤读、勤写、勤作, 四者缺一不可。
不管学什么专业,不博就不能全面,对这个
专业阅读的范围不广,就很像以管窥天,往 往会造成孤陋寡闻,得出片面褊狭的结论。 只有得到了宽广的专业知识,才能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全面解决问题。不专则样样不深, 不能得到学问的精华,就很难攀登到这门科 学的顶峰,更不要说超过前人了。博和专是 辩证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要很好地 结合,在广博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专精,在专 精的钻研中又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发表文章,他自己发表文章就很慎重。他的 学生赵光贤回忆说:先生教导我们,文章要 写,但不要轻易发表。文章写出来,放在抽 屉里,一、二年,三、五年,甚至十年二十 年都可以,学术性文章没有时间性,多放些 时间,过后拿出看看,可以检验你的学问有 无进步。源自民国时代,学风浮躁,许多人急功近利,以
图速成。陈垣的主张也是针对民国学风而发 的。因此,他告诫学生打好基础,不乱发文 章。牟润孙后来说道:一字一句细心读一部 书,说来很平常,作考据而急功近利,希望 速成的人,多数办不到。由此看来,他的治 学态度认真而严谨。 在此风尤烈的今天,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精 神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界仍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自学成才的陈垣
自学成才的陈垣
陈垣先生是我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宗教史学家。
这个出身于药商家庭的人,竟有如此大的成就。
他是广东新会的人,1880年11、12--------1971年6.21。
1880年(清光绪六年)11月12日,陈垣出生在广东新会石头村这块土地上,它的诞生是我们广东人的骄傲。
陈垣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
陈垣先生是自学成才。
所以他自小得到的熏陶不比一般。
他无论是在学术方面与教育方面都对我国做了许多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已经六十九岁。
在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曾深入研究、著作等身的基础上,他很快接受了新事物、新思想。
之后的十年间,先后写了二十多篇短文有《元西域人华化考》、《史讳举例》等文章。
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软禁,到1971年6月,饮恨以殁。
陈垣在学术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陈垣先生说过一句话;陈垣回答道:“书并不都是要仔细念的。
有的是供浏览翻阅的,有的是供参考备查的,有的是需要熟读记诵的。
有的书要必求甚解,有的则可以不求甚解嘛!”给我们带来了精神的财富,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
他的勤奋好学、学术成就、爱国之心值得我们学习。
但陈垣先生的高尚品质更让我们值得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坚强不屈、……这就是陈垣先生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 35陈 垣
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 35陈垣作者:张在军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35期张在军35. 陈垣一、生平介绍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广东新会人。
1905 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
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 年~1952 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 年~1971 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49 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1949 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二、教育思想(1)兼容并包,重视人才。
陈垣在担任辅仁大学校长之初,面对学校新建,师资力量匮乏,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社会声誉等现实情况,会同校内同仁,吸纳人才,扩大学校规模,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逐渐形成强大的阵容,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他在选聘师资的同时,十分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其中,启功就是一个范例。
他从不因循守旧,没有门户之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从而赢得了许多学者的尊敬,愿意到辅仁大学来任教。
一时间学校人才鼎盛,在国内影响越来越大。
(2)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陈垣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无论是在辅仁大学任校长还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校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他反复强调和一贯坚持的。
他经常利用题字、题词的机会向青年学生提出希望。
在他个人的行为中也用一生实践着这一点。
爱国主义是陈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把爱国看成至高无上。
他写了很多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为着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为培养祖国新生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工作六十年》等。
(3)以教学实践为基础。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陈垣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渊博精深的学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陈垣著作稿本小赏
陈垣著作稿本小赏作者:陈智超来源:《收藏/拍卖》 2013年第5期文:陈智超陈垣(1880-1971),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世界级学者之一,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唯王国维与陈垣先生两人。
”而毛泽东曾称他为“国家的国宝”,又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
与新会的另一个大师梁启超并称“双子星座”。
陈垣一生跨越三个时代,从教70多年,著作等身。
其著作手稿,具有极高的学术及文物价值,本刊自2004年第4期至2006年第4期,即以《陈垣手迹系列谈》的方式,系统刊载陈垣先生的遗稿手迹。
此外,2006年岭南美术出版社亦将陈氏遗稿辑为《陈垣先生遗墨》出版。
广东崇正拍卖公司即将开拍的陈垣先生著作稿本,据我所知,是在现存公私收藏的陈垣先生稿本之外,数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批。
这批稿本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
要真正认识这批稿本的价值,首先要了解陈垣先生的写作方法、写作习惯和写作态度。
他在1940年1 月7 日的家书中总结了自己的治学方法和经验。
他说:“凡论文必须有新发见或新解释,方于人有用。
第一搜集材料,第二考证及整理材料,第三则联缀成文。
第一步工夫,需有长时间,第二步亦需有十分三时间,第三步则十分二时间可矣。
文成必须有不客气之诤友指摘之。
”第一步是收集材料。
他认为这需要投入全部写作时间的一半。
如何做到尽可能完全地把相关的材料收集到手呢?陈垣主要依靠两点,首先是凭借他深厚的目录学素养和长期的勤学苦读,能够快捷知道应到什么地方去收集所需的资料;然后就是他多年提倡并实践的“勤笔免思”,自己动手或是让助手把有关材料抄录下来,装订成册。
他喜欢用“竭泽而渔”这句成语来形容他收集的方法和目标。
第二步是考证和整理材料,也就是对收集来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竭泽而渔所得的材料,有第一手材料,也可能有第二、三手材料,甚至有伪材料。
所以对它们要作考证,筛选出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材料:这一般是第一手材料。
但是即使对这些材料,在引用时也需要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陈垣老校长轶事
陈垣老校长轶事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5年第9期文/陈智超纵论北师大老校长陈垣教授的一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他是一位大史学家。
被公认为是世界级学者,上世纪20年代与王国维齐名,30年代与陈寅恪并称“ 史学二陈”。
第二,他是一位大教育家。
从教时间74年,从18岁开始一直到去世,其中担任大学校长长达46年之久,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目前也是绝后的。
第三,他是一位炽热的爱国者。
为什么他在学术、教育方面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应该说,爱国主义是基本动力。
一、参加科举陈垣校长清光绪六年十月初十出生在广东新会县棠下镇石头乡,换算成公历就是1880年的11月12日。
6岁前,他一直生活在新会石头乡。
虽然只有短短5年时间,但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对他影响甚大。
陈垣出生在一个药材商人的家庭,创业者是他的祖父陈海学。
陈垣是家中的长子。
1885年,父亲陈维启带着5岁的陈垣从新会到广州。
一年后,陈垣便进入私塾学习。
当时的私塾,经过启蒙阶段后,就是学习“ 四书”“五经”。
陈垣12岁的时候,偶然在私塾老师书架上发现张之洞著的《书目答问》。
他后来回忆:“书中列举很多书名,下面注着这书有多少卷,是谁所作,什么刻本好。
我一看,觉得这是个门路,就渐渐学会按着目录买自己需要的书看。
”第二年,他又读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眼界大开后,他不满足于只学习儒家经典,而是广泛阅读所能看到的书,尤其是史籍。
14岁时,广州发生大疫,学馆解散,陈垣曾回忆道:“ 因此不用学习科举的八股文,所以有时间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在三年时间里看了读了不少书,打下初步基础。
”当时有些长辈认为他读四书五经以外的“杂书”是不务正业,父亲陈维启力排众议,支持他买书、读书。
陈垣多年后在家书中深情回忆说:“ 余少不喜八股,而好泛览。
长老许之者夸为能读大书,其非之者则诃为好读杂书,余不顾也。
幸先君子不加督责,且购书无吝,故能纵其所欲。
”他16岁那年,买了一部《二十四史》,就花了家里100多两银子,又花8两银子买《四库全书总目》,花7两银子买《十三经注疏》,花13两银子买《皇清经解》等。
每日一星著名教育家:陈垣
每日一星著名教育家:陈垣
陈垣不仅是一位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教学七十余年。
在这七十余年中,他还曾担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陈垣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
虽成长于药材商人家庭,但陈垣自幼喜爱读书,无意经商,立志为学。
在学术方面,陈垣堪称史学泰斗。
他的专长除了中国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还有中西交通史、校勘学等等,而且他在每个方面的研究都是开拓性的,他的许多著作都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
陈垣与国学大师王国维齐名,而王国维去世后,他又与史学奇才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
陈垣在文献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陈垣在文献学领域中的卓越贡献作者:周宏琰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4期陈垣其人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国宝”的陈垣(1880年-1971年),广东新会人,字援庵,别号援庵居十,书斋号励耘。
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导师;1926年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
1952年至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新中国成立前,他还曾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图书馆馆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陈垣先生治学精勤刻苦,对宗教史、元史、年代学、日录、校勘、辑佚等方面,均有开创性的成就。
主要有《二十四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中国佛教史概论》、《通鉴胡注表微》等名作。
陈垣的目录学思想讲求实用,强调目录对治学的指导作用。
陈垣求学得益于目录学,认为治史应从目录人手。
他在后来与学生的谈话中,曾以其亲身的经历,多次阐述了自己对目录及目录学的看法。
他认为:“从目录人手,就可以知道各书的大致情况。
”又说:“经常翻翻目录书,一来在历史书籍的领域中,可以扩大视野,二来因为书目熟,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方便,并可以较充分地掌握前人研究成果。
”1.指导阅读,为人们查阅有关资料提供方便;2.通过目录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确定自己研究的起点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陈垣目录学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讲求实用。
在这方面,他不仅是言者,也是行者。
他之所以能在自己的目录论著中说明所著录的书籍的史料价值及其在史学研究中应如何运用,是因为他本身有着丰富的史学研究实践,并具有丰富的利用目录查阅史籍的经验。
作为史学家,陈垣在撰写史学论著时,十分强调要“竭泽而渔”,即主张研究问题,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经过科学分析,申引出正确的结论。
为了不漏掉任何有利用价值的资料,他一方面通过查阅,找出有关资料,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又亲自发掘搜集以往目录著作没有著录的文献资料,运用于自己的研究,并补充过去目录著作之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广东新会人。
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1910年毕业于光华医学院。
一生经历中华民族大灾难和大动荡,但矢志于治学,著作宏富,成就斐然。
在中国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陈垣与王国维齐名,又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
陈垣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培养了启功、柴德赓、容肇祖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学者。
现今北京师范大学东门的励耘学苑,“励耘”二字取自该校原校长陈垣的“励耘书屋生平经历少年时,陈垣受“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曾参加科举考试,未中。
后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治学。
1905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
继之辛亥革命,陈垣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
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
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
信仰宗教陈垣学术思想评传他曾在一段时期内信仰宗教,从1917年开始,陈垣发奋著述中国基督教史,于是有《元也里可温考》之作。
他认为﹐中国基督教初为唐代的景教,以次为元代的也里可温教、明代的天主教、清以后的耶稣教。
元亡,也里可温就绝迹于中国。
但作为宗教史来说,它又是世界宗教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这一著作不但引起中国文学界的注意,也受到国际学者和宗教史研究专家的重视。
此后,他又先后写成专著《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摩尼教入中国考》(1923)﹑《回回教入中国史略》(1927)。
在研究宗教史的同时,他还注意研究元史,从事《元典章》的校补工作,并采用了两百种以上的有关资料,写成《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在国内外史学界获得高度评价。
在研究《元典章》的过程中,他曾用元刻本对校沈刻本,再以其他诸本互校,查出沈刻本中伪误﹑衍脱﹑颠倒者共一万二千多条,于是分门别类,加以分析,指出致误的原因,1931年写成《元典章校补释例》一书,又名《校勘学释例》。
他在校勘学﹑考古学的成果还有《旧五代史辑本发覆》(1937)﹑《二十史朔闰表》和《中西回史日历》等书。
他阅读了大量宋人﹑清人有关避讳的述作,并广泛收集引用了一百种以上的古籍材料,写成《史讳举例》一书,“意欲为避讳史作一总结,而便考史者多一门路﹑一钥匙也”。
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被日军侵占。
在大学讲坛上,他讲抗清不仕的顾炎武《日知录》,讲表彰抗清民族英雄的全祖望《鲒埼亭集》,以此自励,亦以此勉励学生爱国。
同时,他还利用史学研究作为武器,连续发表史学论著,抨击敌伪汉奸,显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在八年抗战期间,他连续写成《南宋河北新兴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典籍概论》等宗教史论文及《通鉴胡注表微》,都含有讽今喻世﹑抒志表微的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已经六十九岁。
在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曾深入研究﹑著作等身的基础上,他很快接受了新事物。
之后的十年间,先后写了二十多篇短文。
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软禁,到1971年6月,饮恨以殁。
北京师范大学东门,有一座大厦,叫励耘学苑。
“励耘”二字取自北师大原校长陈垣先生的“励耘书屋”。
陈垣没有受过正规的史学教育,全靠自己的勤奋,著作宏富,成就斐然。
在中国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世界闻名的史学大师。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国际地位还很低的时期,他就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世界级学者之一,与王国维齐名。
上世纪30年代以后,又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
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
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他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从事教学74年,教过私塾、小学、中学、大学。
他任大学校长46年,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桃李满天下。
他对教学极端负责,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创立了不少新课程,沿用至今。
他是一位炽烈的爱国者,青年时代就投身反帝反清斗争,一生与时俱进,1959年,以79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陈垣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广东度过的。
民国成立,1913年,他以革命报人的身份当选为国会议员,从此在北京定居,直至逝世。
2002年9月8日有两座铜像在北师大落成。
一座是孔子铜像,另一座铜像是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先生全身像。
陈垣的客厅、书房以及住室内,总挂些名人字画,最多的是清代学者的字,有时也挂些古代学者字迹的拓片。
客厅案头或沙发前的小桌上,也总有些字画卷册或书籍。
这些都是宾主谈话的资料,也是陈垣对后学的教材。
他用30元买了一开章学诚的手札。
在20世纪30年代,清代学者手札墨迹,这是很高的价钱了。
陈垣将它挂在那里,备一家学者的手迹。
而有心的后学如启功,就知道老师又在办“劣书”展了。
陈垣收藏书画及清代学人手稿甚富,在辅仁大学公开展览,并印有目录一册。
书画中远如明人陈白沙(献章),近如清末陈兰甫(澧),皆岭南名家。
抗战胜利后,陈垣已10余年未购入书画,年底忽有人携来全祖望字条,爱不忍释,以廿万元购之。
抗战8年,陈垣坚持不与敌伪合作,潜心著述,以全祖望等明末遗民爱国情操相砥砺,并笺注《鲒埼亭集》。
所以陈垣致友人信中说:“亦所谓还心愿也。
”陈垣善行书,如启功先生所言:“一笔似米芾又似董其昌的小行书,永远那么匀称,绝不潦草。
”每下笔时,都提防着别人收藏装裱似的。
在名人字画上题跋,看上去行云流水,潇洒自然。
其实都是精打细算过的,行款位置,都安排恰当合适才肯下笔。
陈垣写信,喜用花笺,给人写扇面,好写自己作的小条笔记、小考证。
先数好扇骨行格,再算好文词字数,哪行长,哪行短,写到最后,不多不少,加上年月款识、印章,天衣无缝。
1972年他的老友汪宗衍将所藏陈垣手书,自1933年始,历时40余年,精选出30余通论学函札,影印成册,名《陈援庵先生论学手简》,香港于今书屋刊行。
这是目前刊印的惟一一部陈垣的手迹集。
字体飘逸潇洒,俊秀精美,一气呵成,疏朗有致,实为书法珍品。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读书,有个“三分类”的方法。
少年时的陈垣,有次偶然得到了清代学者张之洞写的《书目答问》一书。
打开一看,发现这本书开列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典籍,并作了鉴别,为读者介绍了学习的门径。
陈垣十分高兴,连忙按照书目购买了大量书籍。
有人问他:“你买了这么多书能念得完吗?”陈垣回答道:“书并不都是要仔细念的。
有的是供浏览翻阅的,有的是供参考备查的,有的是需要熟读记诵的。
有的书要必求甚解,有的则可以不求甚解嘛!”原来,陈垣根据书的内容和用途,把要读的书分成了三类:即一般浏览、仔细浏览和熟读记诵。
有的一两天就翻过去了,有的要读上个把星期,有的则需翻来复去地背诵。
这种“三分类”法,使陈垣读书避免了“一刀切”、平均投入精力的毛病。
他读的书比一般人多,精读的书比一般人深。
直到老年,一些历代的名篇他仍然能够背诵出来,90岁时,还能把骆宾王的《讨武后檄》从头到尾背得一字不差。
许多基本史料,他不用翻检原文即能引用,给治学和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基本内容:(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北京平民中学是20世纪20年代为收容灾民所置办。
1920年华北大旱,赤地千里。
农民大量逃进北京,携儿带女,流落街头,很多孤儿无家可归,缺衣少食。
陈垣看到这种惨状,便与朋友们商议,创办一所孤儿院,收容孤儿,定名为“北京孤儿工读园”,陈垣任园长,并负责教务。
孤儿们入园后,上午学文化,下午分别学习技术,设有印刷、装订、刻版、木工、铁工、缝纫、刺绣等组,按年龄大小参加各组学艺,半工半读。
园中免费供应食宿,不收任何费用。
陈垣为该园撰写了这副对联,悬挂校门,作为师生做人的准则。
孤儿们学文化,学技艺,掌握劳动本领,离园后可找到工作,自食其力。
同年9月,陈垣又与友人创办“平民中学”(今北京市第41中学前身)。
除招收小学毕业生外,大部分是灾区青年。
校中免学杂费,清寒学生有补助。
陈垣任校长,并讲授国文和中国文学史等课程。
刘乃和《著名史学家、教育家陈垣生平及其故居》(北京市西城区政协《西城名人故居》1997年12月第1版,P.57)1933年,溥良的门生、曾任教育总长的傅增湘把启功推荐给了时任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先生。
启功拿了自己的几篇文章和一幅画作,去拜见陈垣先生。
陈垣认为“写作俱佳”。
他对启功说:“我的叔叔简墀和你的祖父溥良,是同年的翰林,这样说起来,我们还是世交呢!”陈垣当即把启功安排在辅仁中学担任教员,他当时称启功为“小孩”。
启功非常感激陈垣的知遇之恩,备课认真,很得好评。
然而没隔多久分管附中的教育学院院长发现启功连中学也没有毕业,认为他资历不行,把启功解聘了。
陈垣先生得知此事后,又把启功召回,把他安排到辅仁大学美术系担任助教。
启功在美术系教一些绘画知识,如题款、落款、钤印等。
也真凑巧,分管美术系的还是那个教育学院的院长,他仍然以学历不够格而将启功辞退1938年9月,陈垣再次伸出援手。
在辅仁大学秋季开学时,他对启功说:“你就回辅仁跟我教大一年级的国文课吧”。
这是启功第三次到辅仁。
这次启功破格当上了大学的教师。
启功并没有辜负陈垣校长的期望,他教授过《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历代文选》等课程,由于他学识渊博,深入浅出,颇受学生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陈垣被任命为校长。
1956年香港著名画家叶恭绰和陈半汀提议组建北京中国画院,叶恭绰先生有意招揽一批中青年画家,启功被邀请并参加筹备工作。
启功对叶先生说:“陈垣先生的知遇之恩,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他活着一天,我就不会离开师大!”后来陈垣得知此事,对启功说:“要不这样吧,北师大这边你不要离开,以后你可以抽半天时间去画院,就算是帮了叶先生的忙吧。
”就这样,启功两边跑,他在画院帮助叶先生起草各种公文报告,编辑《中国画》杂志。
启功是当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古典文献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
这样一位大学者,但是他的成才之路并不平坦。
而每每在十分艰难困苦之际,总有一个人施以援手。
他就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所以启功由衷地称他为“恩师”。
卫星设计工业园标识设计显示器设计多功能照明灯台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