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故居观后感
陈毅故居观后感
陈毅故居观后感早就听说陈毅故居是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一直想去看看,这次终于有机会去好好领略一番了。
当我踏入陈毅故居的那一刻,一种别样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那陈旧但依然坚固的房屋建筑,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
走进故居里面,看着那些古朴的家具,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陈毅元帅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那把陈旧的椅子,说不定就是他曾经坐过的呢,我忍不住在心里这样想着。
还有那桌子上摆放着的一些简单物品,虽然平凡普通,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生活气息。
在一个房间里,我看到了陈毅元帅曾经用过的书桌,上面似乎还残留着他当年奋笔疾书的痕迹。
我凑近仔细地瞧,想象着他在这里认真思考、书写的模样。
哎呀,真的感觉好神奇呀!仿佛时光一下子就穿越回去了。
故居的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树,不知道它在这里生长了多少年了。
我站在树下,抬头看着它茂密的枝叶,心想这棵树一定见证了很多的历史变迁吧。
说不定它还曾为陈毅元帅遮过荫呢,哈哈。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影,真的好美呀。
接着我来到了陈毅元帅的生平事迹展览区。
这里详细地介绍了他的一生。
从他年少时的经历,到后来投身革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每一个阶段都让人感慨万分。
看着那些珍贵的照片和文字资料,我对陈毅元帅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
我看到了一张他年轻时穿着军装的照片,哇塞,那英姿飒爽的模样,真的太帅啦!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果敢,让人不禁为之心动。
还有他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照片,那气势,简直了!我都能想象到当时激烈的战斗场景呢。
在另一个展柜里,摆放着他曾经使用过的一些物品,比如他的军帽、水壶什么的。
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却因为是他用过的而变得格外有意义。
我盯着那些物品看了好久,仿佛能从它们身上感受到陈毅元帅的气息。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一些和我一样对陈毅元帅充满敬意的人。
我们一起交流着对他的看法和感受,那种氛围真的很好。
大家都觉得。
观故居有感
观故居有感《观故居有感》篇一参观故居,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当我踏入那古老的庭院,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就像一阵风,一下子把我卷进了过去的岁月里。
我去的这个故居啊,是一位名人的故居。
庭院里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曾经来来往往的脚步。
那斑驳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苔,就像一件破旧的绿衣裳,给这个地方增添了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
也许,这些青苔见证了这座故居的兴衰荣辱呢。
走进屋子,里面的陈设很简单,一张破旧的书桌,几把椅子,还有一些老式的摆件。
我站在书桌前,仿佛看到了那位名人坐在这儿,握着笔,眉头微皱,在思考着什么大事。
我想,他在这儿写出的文字,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当时人们思想的枷锁。
这让我不禁想到,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有宽敞明亮的书房,舒适的桌椅,可写出来的东西却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力量。
这是为啥呢?也许是我们少了那份对生活深刻的感悟,或者是我们太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
在故居的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了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和事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看着那些黑白的影像,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闯入者,打扰了这些沉睡的记忆。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就像一颗颗小沙子,转瞬即逝。
可是,这位名人却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真的很了不起。
从故居出来后,我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虽然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对梦想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
这位名人在他那个艰苦的年代都能做到这些,我们为什么不能呢?难道我们要被手机、网络这些现代的东西所迷惑,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吗?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些故居中汲取力量,像那些前辈一样,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这一趟故居之行,就像是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在迷茫的生活中有了新的方向。
《观故居有感》篇二去参观故居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没有太多的期待。
就觉得,不就是一个老房子嘛,能有啥好看的?但是,当我真正站在故居的门口时,我才发现我错得有多离谱。
参加陈恒故居论文
参加陈恒故居论文陈垣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晚清建筑。
位于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坑塘里,为单层平房,陈垣先生在此诞生和成长。
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被毛泽东称为“国宝”。
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京师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陈垣(1880-1971)字援庵,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人,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
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陈垣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述丰富﹐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
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
陈垣重视教育事业﹐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间﹐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著名书法家启功就是其得意门生。
陈垣思想进步,早年投身于反清斗争。
1912年,以革命报人的身份当选为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曾担任三届国民政府议员和教育部次长。
抗日战争期间,陈垣身处沦陷区,坚贞不屈,著史不辍。
解放后,陈垣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195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11月,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后,毛泽东在怀仁堂举行国宴时,与陈垣同席。
毛泽东向别人介绍说:“这是陈垣,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
陈垣故居观后感
陈垣故居观后感陈垣故居观后感他,是举世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他,为反清反帝的斗争竭尽力气;他,是我们中国的国宝!这位宏大的学者——陈垣。
今日我有幸来到陈垣先生的的故居,观赏那精雕细造的陈垣先生的石像,感悟那段坎坎坷坷的拼搏历程。
尽管这位宏大的学者已经与世长辞,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神遗产,也永久地铭刻在历史上。
1880年,在那个并不非常太平的世纪,陈垣诞生在新会石头村这片黄土地上,这好像也注定了他对这片土地的喜爱和坚持。
陈垣先生的故居亦由于时间的洗礼而长出层层青苔;那坚实的梁柱犹在坚守它的职责;波光潋滟的小溪缓缓流淌;亭亭净直的竹子轻轻摇摆。
这水木明瑟的胜境,陪伴了陈垣先生晚年的地方,赐予了陈垣最终的幽静。
我在故居里的天井徘徊,迎接着从四周流淌的风,感受陈垣先生所遗留的书香气息。
走在古色古香的走廊和大厅,想象着这个坚韧不屈的学者是如何讨论《四库全书》的情景。
说起这《四库全书》,倒也令我也感受到陈垣先生的劳累。
陈垣从北京城内西南角到京师图书馆来回三个多小时。
他每天清早便去了,却是等夕阳染红了天涯才回来,这合算起来,竟读了10小时!陈垣先生博学多才,难怪被称为国宝。
陈垣一生讨论多种学科,包括历史,元史,考古学等,而他所写的书更是家喻户晓。
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于宋人,清人所避讳史作,又广泛收集引用了一百种以上的古籍材料,合编成《史讳举例》一书。
陈垣先生一生奔波劳碌,为了祖国而奋斗不停。
他一生担当过各科老师和校长,一生都离不开学术与文化。
他为国为民,可谓“忧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精神是我们的学习标榜,我们应当像陈垣先生一样,为学业奋勉图强,将来也像他一样为祖国做出奉献。
故居因陈垣的辞世而变得荒芜,在风花雪月中故居也黯然褪色,但照旧山辉川媚,鸟语花香,陈垣校长照旧矗立在故居门前。
陈垣校长的精神也影响我们这里,我们的江门,蓬江,新会更加的光荣夺目。
读《陈垣史源学杂文》有感
读《陈垣史源学杂文》有感“考寻史源,有二句金言:毋信人言,人实诳汝”。
古代史家引用他人成果往往不注明详细出处,而一旦有讹误、传抄错误之处,便难以发现,这就导致做学问的不严谨、不负责。
面对这样的问题,陈垣先生创立史源学,要求学生查处古籍引文的来源,这个工作看上去似乎枯燥无味,实际上却能尽快熟悉相关文献、锻炼治史的本领、培养踏实严谨的求学态度。
“空言不能举例”,作为史源学的开创者,根寻史源是陈垣先生史学考证的一贯作风。
基于中国古代优秀史家的优良传统,陈老特别注重对史源的考究,他常说“读史必须观其语之所自出”,明确提出了在运用资料时必须考查其来源,对于史书中的记载,“非逐一根寻其出处,不易知其用功之密,亦无由知其致误之源。
”《陈垣史源学杂文》一书的前言中,讲到陈先生史源学课程的一句导言:“择近代史学名著一二种,一一追寻其史源,考正其讹误,以练习读史之能力,警惕著论之轻心。
”即史源实习主要有三步:首先要选定材料;其次抄录、点句;最后考释,“将文中人名、故事出处考出:晦者释之,误者正之。
”在《陈垣史源学杂文》一书中,主要收录陈老对《廿二史札记》、《日知录》、《鲒埼亭集》三部史籍的考释研究,这是陈老史源学的精髓体现。
依据史料的性质与来源,可划分为原始史料和撰述史料。
原始史料往往是未经加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面貌,比如政府文件档案、碑铭、谱牒、契约等。
而撰述史料则是依照原始史料综合整理而成,而正是因为其改造了作为“源”的原始史料,故而为“流”。
并且鉴于作者编撰的时代背景、原始史料本身损毁等不可抗力因素,包括个人情感影响等,所撰述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是存在一定疑问的,这就特别需要我们考寻史料之源,对其作出真伪评判。
此外,陈垣先生还指出搜集史料问题上提出的,要“竭泽而渔”,当史料不全的时候,我们做出的结论就难免偏颇之局限。
史源学的价值对于史学研究来说可谓不言而喻。
历史研究需要准确可信的史料,这就需要对征引文献进行鉴别,不考史源,就难免以讹传讹。
广州陈家祠景观后感
广州陈家祠景观后感
今天我跟爸爸妈妈去广州陈家祠玩,哇!那叫一个漂亮!一进门,我就看到屋顶上好多雕花儿,像龙啊,凤啊,咻咻地飞在天上。
还有那墙上,有个小人儿正在骑马呢,栩栩如生,就像要跳出来似的,简直比电视里的动画片还好看!
里面还有好多地方我都不想走开,特别是那个大大的庭院,阳光洒在砖地上,亮闪闪的。
妈妈说,那叫"砖雕"。
嘿,砖头上也能画画儿啊?我蹲下来看了好久,还忍不住伸手摸了一下,冰冰凉凉的。
后来我看到一面墙上挂着好多字,爸爸说那是“对联”。
哎呀,那些字弯弯绕绕的,像蛇一样,可好玩了!我偷偷跟爸爸说:“我要画一个这样的对联送给爷爷。
”爸爸哈哈大笑,说:“好,那你得多练练毛笔字!”
走出陈家祠的时候,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心里想着,这地方真是太神奇了!如果能天天来,那就太棒了!
—— 1 —1 —。
陈门五杰故里游后感
陈门五杰故里游后感陈氏五杰,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显第世家颇多,地处偏僻的修水县在近现代涌现出义宁陈氏即其中一个著名的家族,一个可以把修水把九江甚至可以把江西写大的文化世家。
竹塅村是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的故里。
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秀丽风景和人文传说引人入胜。
这五杰除学术、思想造诣极高外,而清廉节俭的高尚情操也极难能可贵,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陈宝箴任巡抚时,乃是封疆大吏,但生活极为清贫,经常吩咐抚衙厨房尽量少买荤菜,多办蔬菜。
厨房仆役私下议论:老爷装样子故作清廉。
陈宝箴听了并不生气,还作了一首诗送厨工:"嚼来确是菜根甜,不是官家食性偏。
淡泊生涯吾习惯,并非有意钓清廉。
"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对陈三立的才学十分赞赏,曾推荐陈三立进宫给溥仪讲授古文。
陈三立不愿入帝王家,婉言谢绝,并转荐进士朱益藩以自代。
文革时期,当陶铸成了党内走资派第三号人物时,造反派数次要求陈寅恪揭发陶铸,并暗示"揭发有功",陈寅恪大义凛然,丝毫不去考虑揭发陶铸或其他校领导的"罪行"而换取廉价的"宽大"。
1934年至1936年,陈封怀在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留学,师从当时世界的著名植物学家史密斯,获硕士学位,深得师长与同行的赞赏,并以植物没有国界、植物学也没有国界为由,劝说陈封怀在英国工作,具体研究报春花。
陈封怀回答:"植物学没有国界,而我有国籍。
报春花发源中国,我的根也在中国"。
因而谢绝了英方的挽留,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事植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家四代出了这五位杰出人物,修水后人并称之为陈门五杰。
现如今五杰故居古建筑保存完好,院内有陈宝箴中举、陈三立中进士时树旗的旗杆石,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尽显客家文化和豪门气概。
陈家大屋为两栋相连的砖木结构,右边是一栋老屋,建于清乾隆时期,一进两重,面阔三间。
天井两侧厢房为客厅、官厅,上下堂前厅房为卧室、书房,陈宝箴曾居住上厅房内,陈三立生于此。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观看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名人故居,就是经过多方考证,证实在历史上文人墨客、政治家等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经居住的地方。
小编整理的观后感,供参考!观看名人故居有感篇1昨天有机会冒雨参观了晚清“学霸”——云南红河石屏人袁嘉谷的故居,一幢精巧的老式四合院。
虽然平时对其有所耳闻,知道那么一点点的信息,但真正到了他的故居并听了介绍以后,才明白了今天的“学霸”与过去的“学霸”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点的。
首先,袁考取的是当年的特科状元。
这个特科状元比普通状元“牛逼”,因为它每隔五、六十年才考一次,整个清朝只考了三次,袁是第三次参加的考生;其次,参加特科考试报名的条件比较严苛,考生必须是举人,并且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推荐。
等于是一群已经很牛逼的人又在同一个考场、同一份试卷中激烈竞争。
经过三天封闭式大考,袁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名。
其父是茶商,家庭条件中上水平。
看他的样貌,属于天资聪慧的一类。
看过的名人故居有那么几个。
总体上感觉,名人能够成其为名人天份不可少,还有就是他们所处大时代能够提供的机会也不可少。
参观名人故居,还有一个让我感兴趣的话题是他们的后人现如今生活、工作得怎么样了?几乎所有名人的后代所取得的成就都没有他们的名人前辈取得的成就大。
大多数后辈都沦为了平凡之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时代背景变了,这也是他们的前辈努力奋斗的结果。
另外,名人都有一份非凡的执着。
也许一开始是因为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引起的行动,但后来的执着才成就了大事。
昭通的罗炳辉将军就是因为无法忍受当地恶霸对他家人的欺负,一怒之下,徒步一个月走到昆明,又遇上陆军讲武堂召录年轻学员才偶然地成为一名军人,后又成为一名能文能武的将军。
既然名人的后人们都没有再取得光辉的成就,那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前辈的成就只能是前辈的,最多也只是多一些钱财而已。
作为一个前辈,没有必要太多地为后人担心,后人有后人的命运。
你再辉煌,再怎么为后人处心积虑,到了他们手上,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你完全无法掌控。
参观陈赓故居有感
参观陈赓故居有感参观陈赓故居有感为了对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员有更多的了解,??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党员课外实践教育活动,带领我们参观了位于湖南省湘乡市龙洞镇泉湖村的陈赓故居。
陈赓故居,占地面积约60亩,为典型的湘中民居,系陈赓祖父清末湘军副将、武显将军陈翼琼所建,建筑面积1342平方米,房屋近40间,通过修缮再现了陈赓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
故居中的汉白玉雕砌的陵寝,象征着家乡人民对大将夫妇高洁人品的敬仰,湘中丘陵造型的蓝宝石花岗岩墓碑,寓意着大将夫妇和家乡人民永远在一起。
陈赓故居现为湘乡市党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地,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参观陈赓同志故居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听取了讲解员关于老一辈革命家陈赓同志的生平事迹和丰功伟绩。
朴素而庄严的纪念馆格局按时间顺序展示反映陈赓光辉一生的图片、文献、实物等史料。
陈赓,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长等职。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旅长,太岳纵队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纵队司令员,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陈赓同志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中,他夙夜在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书写了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人生,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去陈赓故居的观后感
去陈赓故居的观后感我观看了陈赓故居,内心深深地被这位伟人的生平与思想所感动。
这座故居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建筑古朴而庄重,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亲身感受到陈赓先生的家国情怀。
进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庭院,院内绿树成荫,花香扑鼻。
院子的中央是一口古井,这口井曾经供给陈赓一家用水。
思考这座井,我感受到了陈赓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
他虽然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革命家,但却过着朴素的生活,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实现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走进故居的一号厅,我得到了更多关于陈赓的信息和故事。
一号厅是陈赓故居的正厅,是他办公和接待客人的地方。
厅内的陈设典雅华丽,墙上挂满了陈赓的照片和一些珍贵的文物,这使我更加了解了陈赓的革命历程和贡献。
同时,一号厅也是他悼念亲人和先烈的地方,这让我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对家庭和国家的深情厚意。
进入故居的二号厅,我还发现了陈赓的书房。
书房布置简洁而富有学术氛围,一排排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
这表明陈赓是一位博学的知识分子,对教育非常重视。
他相信只有通过教育和培养优秀的青年一代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这个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感。
故居的最后一部分是一个陈列室,展示了陈赓的生平事迹和一些珍贵的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题字,上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陈赓的座右铭。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彰显了他作为一名革命者的坚定信念。
站在这里,我感到了陈赓的伟大和崇高,也对他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参观完陈赓故居,我深受启发。
陈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者,他真正践行了他的忠诚信仰和道德使命。
他的一生是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无私执着贡献。
陈赓的生平和事迹,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学习和效法的楷模,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总的来说,陈赓故居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参观,我进一步了解了陈赓先生的生平和贡献,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该有的追求和奉献精神。
永恒的“国宝”,棠下人民的骄傲(谢健钊)
永恒的“国宝”,棠下人民的骄傲——参观陈垣故居有感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实验小学谢健钊在江门市中心城区出发,沿着江沙公路,经过收费站后,就见到了棠下镇石头村和陈垣故居的指示牌。
我们沿着新开设的水泥路一路直往,不多远就到了我们的目的地——陈垣故居。
在陈垣故居附近,是一些错落有致的居民房或居民楼,经过雨水的洗礼,显得格外清新迷人。
在陈垣故居前面,有一个不很大的池塘,池塘周围以水泥环绕,显得别致典雅。
池塘的水很清澈,微风吹过的时候,泛起一阵阵涟漪,令人赏心悦目。
陈垣故居前面竖立起陈垣的雕塑,雕塑上陈垣面容和蔼慈祥,目光炯炯有神,让人一看就产生一种和善而严谨的感觉。
雕塑周围是生机勃勃的绿化树,绿化树虽然不高大,但修剪得整齐划一、十分好看,使人感到环境十分幽雅和优美。
陈垣故居是一个旧式的民房,两房一厅,故居的门口墙壁上镶嵌着两块石匾和一块铭牌,其中一块石匾写着“新会市文物保护单位陈垣故居(清)新会市人民政府立一九九五年三月”字样,另一块石匾写着“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陈垣故居(清)广东省人民政府二○○二年七月公布新会市人民政府二○○二年八月立”字样;而铭牌上写着“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门市人民政府二○○四年九月”字样。
从这得知,陈垣故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文物保护单位。
这不正是我们棠下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吗?进入陈垣故居参观,我们发现,它的建筑布局很实用,结构并不复杂,却给人们一种冬暖夏凉、书香气味浓郁的感觉。
在故居的一侧,有一块神台,神台两边写着“门从积德大,官自读书高”的对联,让人浮想联翩。
陈垣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穷一生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从古到今,一个人立身处世,首先要从积德开始,有了良好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够做些事情,才能够建功立业;而要有所作为、有一番建树,就需要努力读书。
将来才可以明事理,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伟大的贡献。
我从一些资料介绍中还知道,陈垣先生不单学识渊博,更有高尚的爱国情操。
抗日战争期间,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政治、思想、经济、生活上受到很大压力。
参观陈世榘将军故居的观后感作文
参观陈世榘将军故居的观后感作文前几天去参观了陈士榘将军的故居,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段热血又传奇的历史画卷里。
刚到故居的时候,我就被那种古朴的气息给包围了。
那房子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就像一个低调的老人静静地站在那里,可谁能想到这里走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将军呢。
走进故居里面,就看到好多关于将军的老物件、老照片啥的。
那些照片啊,就像是时光的小窗口,一下子把我带到了将军年轻的时候。
我看着照片里的他,眼神坚定又充满了力量,就像一把随时准备出鞘的宝剑。
我心里就在想,这得是多么有抱负的一个人啊。
再看看那些将军用过的东西,虽然有些都已经旧得不成样子了,但是你能感觉到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故事。
就拿他的行军装备来说吧,那么简陋,可就是靠着这些简单的家伙事儿,将军在战场上披荆斩棘呢。
我当时就忍不住想,要是我拿着这些东西,估计连路都走不稳,更别说打仗了。
这将军得多厉害啊,那肯定是吃了不少苦,才有那么辉煌的成就。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听旁边的讲解员讲述将军的事迹。
那些故事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袋里播放。
将军打仗的时候那叫一个机智勇敢啊。
不管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他都能想出办法来应对。
就像下棋一样,他总是能比敌人多想好几步。
我想这就是将军的智慧和谋略吧,可不是咱们这种普通人随随便便就能有的。
而且啊,我还了解到将军不仅在战场上是个英雄,在生活里也是个很有原则的人。
他对待自己的士兵就像亲兄弟一样,有啥好东西都想着大家。
我就觉得这样的将军,士兵们肯定都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干。
我都有点羡慕那些能跟着将军出生入死的士兵了,感觉他们一定经历了很多超级酷的事情。
从将军的故居走出来的时候,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敬佩。
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那可都是像陈士榘将军这样的英雄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可不能光享受着这一切,也得向将军学习,做个有坚定信念、有勇气、有智慧的人。
虽然我们可能不用上战场打仗了,但是在生活里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怪兽”,我们得像将军打败敌人一样,把这些困难都给克服掉。
城垣博物馆观后感
城垣博物馆观后感去了趟城垣博物馆,那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光隧道,来了一场和古老城墙的超酷对话。
刚一走进博物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唰”地一下把我包围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关于城墙的模型和图片,你能清楚地看到城墙是怎么一点点建起来的,就像在看一部超级大型的建筑纪录片,不过这个可是真实的、触手可及的历史。
那些一块块的砖石,在图片里都显得特别有故事,我就忍不住在想,当年搬这些砖的工匠得费多大劲儿啊,是不是一边搬砖还一边哼着古老的歌谣呢?然后我看到了一些城墙的残片,这些残片就像是从历史长河里捞出来的宝藏。
它们身上有着岁月侵蚀的痕迹,坑坑洼洼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的皱纹。
我凑近了看,仿佛能看到过去的战火纷飞,这些城墙就像坚强的卫士,抵挡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
我都能想象到城墙上的士兵们,拿着武器,眼神坚定地注视着城外,那种紧张又热血的场面。
博物馆里还展示了不同时期城墙的功能和作用。
原来城墙可不只是用来打仗防御的,它还像是一个城市的“超级管理员”,控制着进出城的人口、货物啥的。
就好比一个超级大的门卫,不过这个门卫管的可是整个城市的安全和秩序。
而且城墙周围的那些护城河啊、吊桥啊之类的,都设计得特别巧妙。
我就在想,古人的脑子怎么这么聪明呢?感觉他们要是生活在现代,都能去当顶尖的建筑师或者军事战略家了。
最有趣的是一些互动展示环节。
我像个好奇宝宝一样,这儿摸摸那儿碰碰。
有个展示城墙建造过程的互动游戏,我还亲自上手试了试,结果发现自己完全不是当工匠的料,那些看似简单的堆砌,到我手里就变得乱七八糟,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不过通过这个互动游戏,我对城墙的建造难度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更加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技艺了。
在城垣博物馆里走了一圈,就像是把这个城市的历史读了一遍。
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生活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里,还和这座城市古老的根源连接在了一起。
我出来的时候,回头看了看博物馆,心里就想着,这城墙就像一个沉默的巨人,见证了城市的兴衰荣辱,而这个博物馆就像是巨人的嘴巴,把那些古老的故事讲给我们这些后人听。
辽金城垣博物馆观后感
辽金城垣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辽金城垣博物馆,那可真是一场特别的体验。
刚到博物馆门口,我就感觉像是要穿越到古代似的。
一进去,就看到那些展示辽金时期城垣建筑的展品和资料,心里想:“哟呵,这老古人还挺有本事呢!”你看那些城垣的残垣断壁,虽然破破烂烂的,但每一块砖头都好像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我就站在那儿,想象着当时的辽金城池是多么的宏伟壮观。
城墙上肯定有好多士兵在站岗放哨,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的。
说不定城下面还有小商贩在叫卖,人来人往的,可热闹了。
博物馆里有个模拟的辽金城垣场景,做得特别逼真。
我凑近了看,感觉自己都能走进那个画面里去。
那些小房子的模型,做工很细致,连屋顶上的小瓦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我就在想,当年住在这些房子里的人,每天都在干啥呢?是像我们现在一样忙忙碌碌,还是比较悠闲自在呢?还有那些介绍辽金文化的展板,我一边看一边感叹,这辽金时期的文化还真有自己的特色。
他们的服饰、习俗啥的都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说他们的服饰,花纹和样式都特别复杂,看起来就很华丽。
我就琢磨着,这要是穿上这么一身衣服走在现代的大街上,那回头率肯定超高。
不过呢,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也闹了个小笑话。
看到一个古代的器具,我左看右看也不知道是干啥用的。
我就自作聪明地跟旁边的朋友说:“这肯定是个装饰品吧,你看它长得这么奇怪。
”结果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是个盛东西的容器,真是丢人丢大了。
在这个博物馆里走一圈下来,就好像跟着历史的脚步走了一遭。
我发现辽金时期虽然离我们现在很遥远,但他们留下来的这些城垣遗址和文化遗产,就像一座桥梁,让我们能跨越时空去了解他们。
而且,这也让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很现代、很方便,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我以后可得多来这种地方,既能涨知识,又能有不少乐子,多好啊!。
安平台城研学基地观后感
安平台城研学基地观后感《安平台城研学基地观后感》去安平台城研学基地之前,我心里充满了期待,毕竟这是一个有着独特意义的地方。
到达基地后,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看到那些古老的建筑,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我走进一间旧屋子,看到粗糙的墙面和简陋的陈设,那个场景让我瞬间想到了以前人们在这里的生活是多么的不易。
墙上挂着一些旧照片,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看得到当时人们的神情,那是一种坚定又质朴的模样。
看着这些照片,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回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感受到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
在基地里还有对当时革命工作场景的还原展示。
当看到模拟的地下工作者传递情报的场景时,我的心被揪了起来。
他们在那种危险的环境下,小心翼翼又义无反顾地为革命做着贡献。
我当时就想到,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多少这样的英雄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
我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这些无声的场景却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
再往前走,有一块很大的展示区域介绍这里的农业发展历程。
从传统的农耕工具到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介绍,还展示了不同年代的作物品种。
看到这里我感觉又从历史的硝烟氛围转换到了人们勤劳建设家园的生态画卷里。
这里的人们勤劳勇敢,一直在努力改变现状,不断地发展进步。
看完后我明白了研学基地存在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展示一些历史文物和场景。
更是把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地区的发展脉络完完整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里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通过直观的感受,去理解先辈的不容易,去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也去明白我们现在的责任。
我想我以后会尽可能多的参与到这种研学活动中,去更多的地方,了解更多深层次的东西。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安平台城研学基地,亲身感受在这里蕴藏着的无限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子城遗址公园观后感
子城遗址公园观后感前阵子去了子城遗址公园,那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光隧道,一下子掉进了历史的大染缸里,五彩斑斓又神秘莫测。
刚走进公园,就像被一种特殊的气场给笼罩了。
脚下的石板路,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我总感觉它们像是一群默默诉说往事的老者。
每一块石板都可能见证过无数古人的匆匆脚步,说不定哪一块就被古代某位大人物踩过呢。
我走在上面,都不自觉地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它们的回忆。
公园里的那些古建筑遗址,那可真是宝藏啊。
残垣断壁在那儿静静地立着,像是一位位饱经风霜的战士,虽然身上伤痕累累,但依然威风凛凛。
墙缝里长出的小草,就像是它们新长出来的头发,随风摇曳,给这份古老增添了一抹生机。
我站在遗址前,脑子里开始自动播放各种古装剧画面,想象着以前这儿发生过的金戈铁马、才子佳人的故事。
再看看那些介绍牌,字里行间都透着历史的厚重感。
我像个好奇宝宝一样,一个一个挨着看,边看边感叹古人的智慧。
就说那些建筑的工艺吧,在那个没有现代工具的年代,他们到底是怎么把房子建得那么牢固又精致的呢?我要是能穿越回去,一定得找个老师傅拜师学艺。
还有那些在公园里游玩的人,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有小孩在遗址旁跑来跑去,像是在和历史玩捉迷藏;有老人坐在长椅上,眼神里满是对过去的怀念,说不定他们小时候就听过这儿的故事呢;还有年轻人拿着手机各种拍照,估计是想把这份古老和现代的融合定格下来,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
不过呢,这个公园也有一点小“调皮”。
有些地方的指示牌不是特别清楚,我像个没头苍蝇一样转了好几圈才找到想去的地方。
这就像是历史故意给我设了个小关卡,考验我探索的决心似的。
总的来说,子城遗址公园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它让我这个在现代都市里忙忙碌碌的人,有机会停下脚步,去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岁月的痕迹。
我觉得这样的地方就应该多来几次,每一次来可能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打开不同的宝藏盒子一样,充满了惊喜。
追寻先师足迹不忘初心使命
追寻先师足迹不忘初心使命----图书馆第二党支部组织参观辅仁校区、陈垣故居、鲁迅中学为进一步落实本支部所申报的“访旧址,寻大师,坚守初心”主题实践活动,并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向深入,11月8日下午,图书馆第二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依次到辅仁校区、陈垣故居以及鲁迅中学参观学习。
在前往辅仁校区的大巴车上,杨健老师为大家简要介绍了辅仁大学的校史。
校区马老师带领大家进行参观,大礼堂、教学楼、图书馆、二烈士墓、一二九运动纪念碑、后花园等每一处大家驻足的地方,都彰显辅仁大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辅仁前辈们爱校爱国的革命情怀。
从辅仁校区出来,支部党员来到位于校区东南侧的陈垣故居,故居十分简陋,但陈垣校长却在此居住生活了33年,大家在故居内驻足参观,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位老人无私忘我,把毕生精力都用于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参观完陈垣故居,大家又乘车到鲁迅中学。
鲁迅中学与北师大颇有渊源,该校前身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几经变迁,后并入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因鲁迅先生曾在这里任教,1996年更名为北京市鲁迅中学。
讲解员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学校校址历史和与之相关的李大钊、鲁迅等一批革命先驱的革命事迹,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瞻仰了鲁迅雕像、“三一八”惨案烈士纪念碑,并参观了鲁迅生平展室、鲁迅当年发表演说的礼堂等,在这座当年共产党先驱战斗过的院落中,大家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者坚守初心,为了美好的新中国敢担使命、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
活动结束后,党员们纷纷表示,寻访旧址让大家感受到了北师大乃至整个国家由弱到强的历史变迁,追寻前辈们的足迹让我们重温了他们爱国爱民、光荣伟大的一生,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将在榜样的激励下,坚守初心,勇于担当,干好工作,不负使命。
图书馆党委第二党支部 2019年11月8日。
辽金城垣博物馆观后感
辽金城垣博物馆观后感
标题:辽金城垣博物馆观后感
正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片砖瓦、每一段城墙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北京的辽金城垣博物馆,此次旅程犹如一次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让我对辽金时期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一踏入辽金城垣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气势磅礴、古韵盎然的建筑群,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那个铁马冰河的辽金时代。
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布局,生动再现了辽金时期的都城风貌和城市规划智慧,让人感叹古人城市建设之精巧与深思熟虑。
馆内陈列丰富多样,既有珍贵的考古发掘实物,如瓷器、铜器、玉器等生活用具,也有描绘辽金社会生活、军事战争、文化艺术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辽金时期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
其中,最为震撼的是对辽南京城垣遗址的保护和展示。
站在遗址前,可以清晰看到千年古城墙的基址,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不禁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精神心生敬仰。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弘扬。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辽金历史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感知,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魅力所在。
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每一个遗迹都是历史的记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我们应当珍视并传承下去。
总的来说,辽金城垣博物馆以实物为载体,以历史为脉络,向世人展现了辽金时期辉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次观展之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对历史文化敬畏之情的唤醒,更是一次对自我文化认同的深化和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垣故居观后感
他,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他,为反清反帝的斗争竭尽力量;他,是我们中国的国宝!这位伟大的学者——陈垣。
今日我有幸来到陈垣先生的的故居,欣赏那精雕细造的陈垣先生的石像,感悟那段坎坎坷坷的拼搏历程。
尽管这位伟大的学者已经与世长辞,他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神遗产,也永远地铭刻在历史上。
1880年,在那个并不十分太平的世纪,陈垣出生在新会石头村这片黄土地上,这似乎也注定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坚持。
陈垣先生的故居亦因为时间的洗礼而长出层层青苔;那坚实的梁柱犹在坚守它的职责;波光潋滟的小溪缓缓流动;亭亭净直的竹子轻轻摇晃。
这水木明瑟的胜境,陪伴了陈垣先生晚年的地方,给予了陈垣最后的幽静。
我在故居里的天井徘徊,迎接着从附近流动的风,感受陈垣先生所遗留的书香气息。
走在古色古香的走廊和大厅,想象着这个坚韧不屈的学者是如何研究《四库全书》的情景。
说起这《四库全书》,倒也令我也感受到陈垣先生的劳累。
陈垣从北京城内西南角到京师图书馆来回三个多小时。
他每天清早便去了,却是等夕阳染红了天边才回来,这合算起来,竟读了10小时!
陈垣先生博学多才,难怪被称为国宝。
陈垣一生研究多种学科,包括历史,元史,考古学等,而他所写的书更是家喻户晓。
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于宋人,清人所避讳史作,又广泛收集引用了一百种以上的古籍材料,合编成《史讳举例》一书。
陈垣先生一生奔波劳碌,为了祖国而奋斗不停。
他一生担任过各科教师和校长,一生都离不开学术与文化。
他为国为民,可谓“忧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精神是我们的学习标榜,我们应该像陈垣先生一样,为学业奋发图强,将来也像他一样为祖国做出奉献。
故居因陈垣的辞世而变得荒凉,在风花雪月中故居也黯然褪色,但依旧山辉川媚,鸟语花香,陈垣校长依旧屹立在故居门前。
陈垣校长的精神也影响我们这里,我们的江门,蓬江,新会更加的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