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陈垣
陈垣
1901—1902年,“学而优则仕”思想观念的转变
故居内景
革命青年(1905—1923)
革命报人
1905年全国各地纷 纷组织“拒约会”,抗议 美国拒绝废除与清政府签 订的《华工禁例》,陈垣 为广州“拒约会”负责人 之一,参与创办《时事画 报》,经常以“谦益”、 “钱罂”为笔名撰文,宣 传民族主义和民主革命思 想。1911年初,参与创办 并主编《震旦日报》及其 副刊《鸡鸣录》。
学术大师(1917—1936)
陈垣和启功
励耘教诲
1920年华北大旱,陈垣参 与筹办“北京孤儿工读园”。 1921年创办平民中学,不 收学杂费,自任校长,兼教文 史课程。 1922年以后至抗战前,历 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北 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 1929年6月任辅仁大学校 长。
学术大师(1917—1936)
援庵史学——不为乾嘉作殿军
1920年,陈垣带领樊守执等人对藏于京师图书馆的文津阁《四库全书》 作全面清点,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首次全面调查研究《四库全书》。 1922年先后撰成《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先生在 研究当中,对历史学科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他融会贯通地运用清代乾 嘉考据学,并对乾嘉考据的成就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进而发展了目录 学、年代学、史讳学、校勘学,开创了史源学,代表作如《二十史朔闰 表》、《中西回史日历》和《史讳举例》等。 在研究宗教史的同时,还注意研究元史,从事《元典章》的校补工作, 并采用了两百种以上的有关资料,写成《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在国内 外史学界获得高度评价。
伏枥老骥(1949—1971)
政治青春
面对同辈学人的纷纷南下,陈垣坚定地留在了新中国的首都北 京。此后,他积极参政议政,为人民政府建言献策,先后当选为第 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常委,并率团参加西南地区土改运动。 1959年1月28日,79岁的陈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人 生的政治归宿。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 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 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 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 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用较少的时间, 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 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自己使用以外, 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 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 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 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 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 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 可以帮助查阅资料, 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 其次是折叠装, 又称经折装, 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 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 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 版心向外, 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 分置书册上下, 即上面一张, 下面一张, 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莫砺锋中大演讲
莫砺鋒中大演讲欧阳老师介绍:今天是我们名师讲坛第四讲,我们有幸请到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的莫砺鋒教授。
莫砺鋒教授是老一辈著名古代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在文革后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生、博士生。
他获得博士学位是在1984年,当时是全国第一位文学博士。
莫砺鋒教授的《江西诗派研究》是研究古代文学流派的一部力作,也是比较早期以古代文学流派为研究对象的,可谓开风气之先,对学术界影响很大。
莫教授这些年也一直致力于古代文学,尤其是唐宋文学的研究。
最近的一本著作《朱熹文学研究》获教育部科研成果奖。
从唐诗文献中的宋诗谈起——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学问题各位同学、老师,很高兴有机会跟中山大学的老师同学交流。
八年前我曾来过中山大学一次,仅到陈永正老师家里坐了一次;文学院没有来过,今天是第一次。
今天的讲座临时定了这样一个题目,主要是谈谈我自己自从走上古代文学这条研究道路以后,在南京大学学习然后教书的一点心得体会。
我想国内各个高校只要有中文系的,必然都会有古代文学学科。
这一学科在全国数量非常多,各自在治学路数上应该会有一些不同;凡是著名高校,他的古代文学学科都或多或少会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那么我们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特点是什么呢?我想从这里讲起。
南京大学以前的古代文学专业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主要是在原来的中央大学以及金陵大学时期,那时候我们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学者。
一直到解放以后,到五十年代,还有胡小石、罗根泽、陈钟凡、汪辟疆这样一批前辈学者。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文革结束后,已经风光不再了。
因为那个时候老先生大都已经不在人世,仅存的一位陈钟凡先生已经脑筋不太清楚了,那个时候他年纪很大,家里人都不认识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的古代文学学科实际上已经处于非常衰弱的地步,在南京市的范围内,大家都公认南京师大比南大要强得多,南师大有唐圭璋先生、孙王先生等一批老先生,而南大没有。
所以应该说,后来南大古代文学学科的重建,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程千帆先生来到南大工作。
陈垣语文教学法
陈垣语文教学法“陈垣语文教学法”是陈垣传授给启功的,共有九条:一、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
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二、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三、以鼓励夸奖为主。
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和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四、不要发脾气。
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情发生,又怎样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样下场?你还年轻,但站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五、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
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时间讲的。
六、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
改多了他们也不看。
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七、要有教课日记。
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
都记下来,记下以备比较。
八、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
缺点尽力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九、要疏通课堂气氛,你总在台上站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
学生打哈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的多么用力也是白费。
要在学生座位行间走走。
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
也可下台看看。
既回头看看自己的板书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记不会记。
有不会写的或写错的地方,在他们座位上给他们指出,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觉兴趣,不怕来问了。
胡适语文教学法“胡适语文教学法”只有三条。
胡适认为,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只有三件事可做:一、学生质问疑难,请教员帮助解释;教员可先问本班同学有能解释的没有;如没有人能解释,教员方可替他们解释。
二、大家讨论所读书的内容。
教员提出观点,引起大家讨论;教员不应当把上课的时间自己占据去。
教员的任务在于指点出讨论的错误或不相干的讨论。
三、教员可随时加入一些参考资料。
现在的语文教师怎样教语文呢?商友敬先生有一个比喻:今日绝大多数的教师,犹如各个旅游景点的专职导游,每天接待一批批游客,在自己设定的路线上走动,每到一处就背诵一大段别人为他写下的解说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是说来说去总是这么儿几句话,连自己都听厌了,最后把客人送出大门,算是尽了一天的责任。
陈垣教育思想浅论
高水 平 的师 资对 办好 学校 、 提高 教 学质 量 至 关 重要 。陈垣 深知这 一点 。在解 决辅仁 大学 师资
问题 上 , 陈垣可 谓多 管齐下 。
首先 , 从其他大学聘请名教授。这些名教授
中 , 陈垣接任 辅 仁社 社 长 和 就任 校 长前 被 聘 来 除 校执 教 的张相 文 、 泰菜 、 家声 等 人外 , 他 如 李 郭 其
收 稿 日期 : 1 0 0 2 1— 5— 8 0
作者简介 : 王斌英( 90 ) 女 , 17 一 , 山东莱州人 , 蓬莱师范 学校讲师。
・
8l・
中捡 拾 零散 骨骼 , 为课 堂 教 具 。这些 理 论 联 系 作 实 际 , 加学生 感性 知识 的教学 方法 , 增 当时都是 十
式乡村小学 , 他在这里教 国文 、 算学 、 体操 、 唱歌 、 美 术 等课 。这 些课 程 在 当时 是 很 新 鲜 的 , 很受 学 生欢迎 。放假时, 他便常和学生去远足 , 并采集一 些 植 物标本 。
陈 垣教 中学 的经历 , 有过 几 次 。光 绪 三 十三
州教蒙馆时 , 反对对学生打板等体罚。在新会篁 庄教 小 学 时 , 国 文 、 学 、 操 、 歌 等 新 鲜 课 教 算 体 唱
题、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源学实习、 史 清代史学考
证法 等 。
二、 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
陈垣 从教 7 0年 , 其教 学实践 伴随其 一生 。他 的教 育思想 博 大精深 , 一篇 文章难 以概 括全 面 , 下 面笔 者将 陈垣 的一些 主要 的教 育思想论 述 于下 。 ( ) 一 与时俱 进 , 富有创 新精 神 陈垣 是 中 国新式 教育 的先 驱 。青 年时期 在广
陈垣
宗教史方面
• 宗教史研究 • 人们都称陈垣先生是宗教史专家,这是事实,他几乎 是没有一门宗教不研究。如佛教,回教,摩尼教等。 “古教四考”使陈垣登上史坛,走向世界,也为民国学术 史增添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光彩一笔。共有: • 《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袄教入 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 • “古教四考”陆续出版后,好评鹊起。加上稍后问世的 《元西域人华化考》、《基督教入华史略》等论著,这些 以宗教史研究来拓展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是 陈垣对民国学术的重大贡献,也是使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推 陈出新,与国际汉学界接轨的不可多得的尖端成果。
校勘学
• • • 陈垣在研究历史文献的时候,非常注重于研究目录校勘和工具书的使用。 目录学是搞学问的门径,是掌握书目、书的内容、版本以及相关书目的 一门学问。一个人要搞学问,必须掌握目录学。 陈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熟读了《四库全书提要》与张之洞的《书目答 问》。《四库提要》对清朝搞学问的人来说,确是做了不少的工作,它对每 本书都作了介绍,对初学者帮助很大,今天也还要好好利用。张之洞《书目 答问》写于光绪元年(1875年),陈先生把这两本书读得很熟、很精,而且 也要学生好好去读。 陈先生辛亥革命后到了北京,曾花很长时间研究《四库全书》 。他写过 两本书。一是《四库书名录》 ,一是《四库撰人录》 。他研究《四库》与别 人不同,别人只是要看什么书到《四库》中去找,他却是研究《四库全书》 收编的书是如何写成的,它有哪些版本。 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由于资料特别丰富,头绪也特别多,单靠脑子记 不行,必须依靠工具书,学会利用工具书。陈先生对这方面很重视,作出不 少成绩。 陈先生发表的重要工具书是《中西回史日历》和《二十史朔闰表》 。陈 先生这两本工具书解决了中国史上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 历史所不可缺少的。 他为了研究元史,还编出元朝六十家文集的目录。这书稿没有印,北京 图书馆藏有抄本。他在研究《册府元龟》时,一开始就先作有关《册府元龟》 的工具书,然后再动手研究。
[陈垣,须知,先生]陈垣先生讲述的上课九条须知
【点评】惭愧惭愧,余每日日记,未尝深记教课,更无记学生优缺点,当以改进!
8.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缺点尽力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点评】余读此条,深感愧疚。与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时常在课堂上讲缺点。幸好从不点名,只是谈总体缺点。
9.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讲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学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不但作文课要在学生座位行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既回头看看自己的板书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不会记。有时不会写的或写错了字,在他们座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兴趣,不怕来问了。
2.万不可有住了很多,但是有一条我印象深刻,就是绝不以分数高低记忆自己的学生。此与陈先生此条同理。我在课堂上高调宣布,我喜欢我所有的学生。尽管他们有那么多不足,但是老师要全力以赴去改变这些不足。“讥诮”――尤其涉及尊严与人格,更是不可。倘使在你可控的情况下开开玩笑尚可,绝不能到讥诮的地步。连同被关押的犯人都被尊重,何况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
6.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做一篇。多改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点评】余读此条,轰然惊醒。余以为以笔可做沟通,忆及为生之年,倘有师者评语多多,常宝而看之,秘不示人。于文章批改之余,以文字与学生交流可否?
7.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点评】教姿教态向来被重视,先生此条可谓艺术!疏通空气一词可谓妙不可言。教师不可只唱独角戏,其语言、手势、目光皆要与学生互动。另外板书一句,亦觉高!吴非老师言及上课少用课件,少用名家朗读,板书是熏陶是感化,不可轻视。大学旁听中文教授党天才先生讲古代散文史,其板书之美余心甚是羡慕,一笔一划横平竖直,皆是为人师者之表率!
“国家的国宝”陈垣:参加曹锟贿选是一生的污点
[键入文字]“国家的国宝”陈垣:参加曹锟贿选是一生的污点11 月12 日,亚运会开幕当天,也是中国史学大师陈垣先生诞辰130 周年纪念日。
11 月21 日,国内数十位在陈垣研究、史学研究方面卓有实绩的专家学者齐集中山大学,追忆研讨这位广东籍学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的学术贡献。
陈垣先生的长子陈乐素、嫡孙陈智超先生也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新会陈氏祖孙三代均在史学领域内蔚为大家,是20 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陈智超先生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一、应该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羊城晚报:陈垣先生有一个重要观点,即应该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这句话是他在什么环境下讲的?他做过哪些努力?陈智超:这话他不止讲过一次,并不是一句即兴或者偶尔的话。
最早应该是1921 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会议上。
他当时的学生郑天挺回忆,陈老师(援庵)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西京(即日本京都)如何,没有提中国的。
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羊城晚报:他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过这个观点。
陈智超:1929 年,陈垣先生在北平师范大学兼任过一段时间历史系主任。
他的学生柴德赓回忆说:援庵老师深以中国史学不发达为憾,常说日本史学家寄一本新著作来,无异一炮打到我的书桌上。
1931 年9 月14 日,胡适在日记里提到:陈垣问我,汉学正统这时候在西京,还是在巴黎呢?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两个人就相对叹息,希望在十年之后,把汉学中心夺回到北京。
羊城晚报: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有这样想法的不止陈垣先生一位。
陈智超:对,包括胡适、傅斯年、陈寅恪等诸位先生,都深以为憾,并且有紧迫1。
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尉张汤为御史大夫。六年,有罪自杀。”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元狩二年”。 《汉纪》载:“二年三月壬辰,御史大夫李蔡为丞相,张汤为御史大夫。”
可见,《汉书》将“元狩二年”史事错乱为“三年”。
(三)校勘学的萌芽与形成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
(一)讹,文字错误(二)脱,脱文(夺文),漏掉文字(三)衍,多余的字 (四)倒:文字颠倒(五)错乱:文字乱了次序
三、校勘的方法(
本校法:以同书前后相校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 理校法 :定其是非
陈垣“校勘四法”)
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相校
四、校勘记的写法
一、校勘的释义、范围、萌芽与形成
(三)衍,多余的字。 亦称衍文,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 文字。
《墨子·备城门》:“令吏民皆智知之”,当 作“令吏民皆智之。”《墨子》书中,“知”字多
写作“智”。有人便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智”字旁,记一“知”字,
而传抄翻刻者误将“知”字移入正文,造成衍文。
(四)倒:文字颠倒。
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 或“倒乙”。倒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
2.“善本” 的含义
程千帆: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善本就是接 近原稿的书。
张之洞认为:“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 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阙 之本也。”他提出具体“善本”的三个条件:一、 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 旧本(旧刻、旧抄)。
善本述要
1.善本的产生及其原因
这些差别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所以 古人就提出古籍善本的概念。
宋刻《金石录》善本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
第四讲历史认识与历史解释一、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1、历史认识活动的三极结构:历史认识主体、史料、历史认识客体。
2、三极的各自特点:历史认识主体: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
主体意识结构的构成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点、政治态度、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
史料:不完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历史认识客体:客观性、不可重复。
3、两种争论和治学取向:客观主义:将史料等同于历史认识客体,否认历史认识主体主动参与的可能,强调建立纯客观的史学。
相对主义: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视为历史认识的决定作用,否认史料的客观性,怀疑人类重建客观历史的能力。
共同特点:没有将三极视为一个能动统一的结构。
二、历史认识的过程和类型1、过程:从感性、知性到理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历史认识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理性(有时非理性也会发挥影响)重构历史的过程。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合理性的、合逻辑的,人类的理性和逻辑因此常常成为历史认识的限度。
2、类型:事实性认识: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这是历史认识的基础性工作。
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以史料为对象,考证史料的真伪错谬,力争恢复其原貌(有人称之为外考证);第二,以历史认识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求得历史之真(有人称之为内考证)。
抽象性认识:在弄清基本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梳理这些历史事实的发展顺序及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历史的底蕴,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价值性认识:在事实性认识和抽象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人们的现实性价值需要而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性判断。
这种认识更多地牵涉到历史认识和史学的社会功能问题。
三、史料的搜集与鉴别1、史料的种类:按照其存在形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文献史料,主要包括经部书、史部书、子部书、集部书、类书、档案、方志、金石铭文、石刻铭文、报刊杂志、外国人著述、口述史料,等等。
第二类:实物史料,主要包括人类化石、石器(石斧、石砧、石针、石农具等)、陶器(鼎、豆、皿、鬲等)、金属器(清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自序》说“古器自周秦至今(清),凡有六厄”——秦、后汉、隋、后周、宋、金。
中山大学史学概论课程纲要
中山大学史学概论课程纲要总目录本课程基本情况 (1)导论 (2)历史与史学 (6)史学认识 (8)史学方法 (13)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 (20)本课程基本情况一、开课系所:历史系二、开课年级:大二上三、开课教师:温春来(hsswcl@)四、修别:必修五、课程名称:(中文):史学概论(英文):Introduction to Historiography 六、学分数:3学分八、教学目标:《史学概论》是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学科发展趋势,培养现代学术意识。
课程内容以史学认识和史学方法为核心,主要论述历史学的性质及其成立条件,探讨实践史学宗旨的各种方法及其有效性问题。
九、教材基本教材1、《中山大学史学概论课程纲要》2、《中山大学史学概论教学参考资料》扩展教材3、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4、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5、严耕望《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十、课程进行方式1.专题讲授教师讲授,教师、学生相互提问、讨论2.典籍研读学生课前熟读文献,教师课堂引导、讨论3.问题讨论学生分组、报告、相互讨论,教师点评、总结4.史料解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解读史料学习、体会历史研究的方法5.论文分析师生一起分析具体的史学论文,加深对史学方法与学术批评的理解6.影视分析通过影视加深对史学性质、史学价值的认识7.学生自学鉴于时间有限以及学生的任务繁重,课程纲要中的个别内容由教师课堂指导,学生课外自学,不作考试要求十一、课室要求:多媒体课室十二、考试:平时成绩(期中论文)30分,期末考试70分。
说明:本课程纲要中所列举的书目,以黑体字突出者为必读。
导论从传统史学到唯物史观:中国人历史认知方式的巨变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历史认知方式一、强烈的历史意识1、源远流长的历史意识与史学传统(1)何谓历史意识觉得过去重要,有必要保存下来的意识历史意识+计年方法+文字→史学产生(2)史学传统A、从《史记〃殷本纪》谈起B、‚史‛的最初含义C、源远流长且不间断的史学传统2、帝王的时间正统观念(君)正朔:正,一年的第一天,朔,一月的第一天。
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 35陈 垣
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 35陈垣作者:张在军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35期张在军35. 陈垣一、生平介绍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广东新会人。
1905 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
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 年~1952 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 年~1971 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49 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1949 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二、教育思想(1)兼容并包,重视人才。
陈垣在担任辅仁大学校长之初,面对学校新建,师资力量匮乏,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社会声誉等现实情况,会同校内同仁,吸纳人才,扩大学校规模,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逐渐形成强大的阵容,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他在选聘师资的同时,十分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其中,启功就是一个范例。
他从不因循守旧,没有门户之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从而赢得了许多学者的尊敬,愿意到辅仁大学来任教。
一时间学校人才鼎盛,在国内影响越来越大。
(2)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陈垣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无论是在辅仁大学任校长还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校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他反复强调和一贯坚持的。
他经常利用题字、题词的机会向青年学生提出希望。
在他个人的行为中也用一生实践着这一点。
爱国主义是陈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把爱国看成至高无上。
他写了很多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为着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为培养祖国新生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工作六十年》等。
(3)以教学实践为基础。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陈垣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渊博精深的学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史学大师陈垣大学教育理念
一、校长角色:精神领袖
2、英敛之把辅仁大学托付给陈垣 1925年辅仁大学(初名公教大学)创于涛贝勒府 英敛之在大学招生前先创办预科性质的辅仁社( 国学专修科),任社长(主任) 1926年1月,英敛之因患肝癌去世,临终将校务托 付陈垣 1926年1月28日,陈垣正式接任辅仁社社长,9月 ,被聘为公教大学副校长 1929年7月,陈垣改任校长,原校长美国本笃会司 铎奥图尔(Rev.George Barry O’Toole)转任校务 长
一、校长角色:精神领袖 二、办学宗旨:中西文化的融合 三、人才培养:严格要求注重能力 四、学术研究:“动国际而垂久远” 五、人格魅力:良师、诤友、爱国
一、校长角色:精神领袖
1、陈垣与辅仁大学的结缘 陈垣与英敛之、马相伯的“忘年之交” 陈、英约订交于1917年,媒介是英撰《万 松野人言善录》,陈垣大胆去信向英个人 借阅明季基督教旧籍。 随后,陈垣时常到香山辅仁社与英敛之探 讨文史,英介绍陈到天主教北堂图书馆读 书,认识了另一位天主教领袖马相伯。 英长陈13岁,马长陈40岁
一、校长角色:精神领袖
3、英敛之为什么把这所天主教大学托付给陈垣这个非天 主教徒的学者 首先,在中国天主教士中很难找到主办高等教育的高层次 人才,这是外国天主教修会长期实行愚民之术的传教策略 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其次,陈垣与英敛之、马相伯尽管具体的宗教信仰不同, 但他们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第三,英敛之、马相伯器重陈垣的学识和才能。 1917年,陈垣所撰作《元也里可温教考》,以手稿见示英 、马,感叹“君真余师也!” 陈垣后来对他的学生、私人秘书刘乃和的回忆也证明了这 点:“在辅仁时,辅仁神甫屡次劝我信奉天主教,我坚决 不信。我曾说:离开辅仁则可考虑,在辅仁则不信。有知 识分子之架子,意谓我作天主教大学校长,不是因信天主 教,乃是因自己学问好。”
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称谓
第四讲中国古代的称谓•宋人黄彻《碧溪诗话》深感《左传》人名变化之繁杂而感慨道:“千变万状,有一人称目至数次异者:族氏、名字、爵邑、号谥,皆密布其中。
”•西周的姜尚,又叫吕尚、姜牙、姜子牙、姜太公、太公望、吕渭。
第一节姓与氏•一、上古的姓•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
这就是“姓”。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
从女、生,生亦声。
”•郑樵《通志²氏族略序》:“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sì)、妫(guī)、姞(jí)、妘(yún)、婤(zhōu)、嫪(lào)……之类皆是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23:“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子、风、己、任、祁、芈(mǐ)、曹、董、偃、归、曼、熊、隗(wěi)、漆、允。
姓的作用•《白虎通²姓名》: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明血缘、别婚姻。
二、姓氏的区别•宋代史学家刘恕《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²氏》:“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左传²隐公八年》孔疏:“姓者,生也。
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
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顾炎武则在《原姓》中从另一种角度给了很恰当的区分:“氏焉者,所以为男别也;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
”1、氏的作用•氏的作用是别贵贱,是贵族男子身份地位的标志。
•《白虎通²姓名》:“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
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春秋时代,贵族通常以祖父的名号(如名、字、谥、封邑等)为氏。
2、氏的来源•《风俗通义》记载:“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陈垣老校长轶事
陈垣老校长轶事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5年第9期文/陈智超纵论北师大老校长陈垣教授的一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他是一位大史学家。
被公认为是世界级学者,上世纪20年代与王国维齐名,30年代与陈寅恪并称“ 史学二陈”。
第二,他是一位大教育家。
从教时间74年,从18岁开始一直到去世,其中担任大学校长长达46年之久,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目前也是绝后的。
第三,他是一位炽热的爱国者。
为什么他在学术、教育方面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应该说,爱国主义是基本动力。
一、参加科举陈垣校长清光绪六年十月初十出生在广东新会县棠下镇石头乡,换算成公历就是1880年的11月12日。
6岁前,他一直生活在新会石头乡。
虽然只有短短5年时间,但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对他影响甚大。
陈垣出生在一个药材商人的家庭,创业者是他的祖父陈海学。
陈垣是家中的长子。
1885年,父亲陈维启带着5岁的陈垣从新会到广州。
一年后,陈垣便进入私塾学习。
当时的私塾,经过启蒙阶段后,就是学习“ 四书”“五经”。
陈垣12岁的时候,偶然在私塾老师书架上发现张之洞著的《书目答问》。
他后来回忆:“书中列举很多书名,下面注着这书有多少卷,是谁所作,什么刻本好。
我一看,觉得这是个门路,就渐渐学会按着目录买自己需要的书看。
”第二年,他又读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眼界大开后,他不满足于只学习儒家经典,而是广泛阅读所能看到的书,尤其是史籍。
14岁时,广州发生大疫,学馆解散,陈垣曾回忆道:“ 因此不用学习科举的八股文,所以有时间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在三年时间里看了读了不少书,打下初步基础。
”当时有些长辈认为他读四书五经以外的“杂书”是不务正业,父亲陈维启力排众议,支持他买书、读书。
陈垣多年后在家书中深情回忆说:“ 余少不喜八股,而好泛览。
长老许之者夸为能读大书,其非之者则诃为好读杂书,余不顾也。
幸先君子不加督责,且购书无吝,故能纵其所欲。
”他16岁那年,买了一部《二十四史》,就花了家里100多两银子,又花8两银子买《四库全书总目》,花7两银子买《十三经注疏》,花13两银子买《皇清经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陈垣宗教史的评价:“先生先后考释摩尼
佛教诸文,海内外学者咸已诵读而仰慕之 矣。” 西方汉学泰斗伯希和总体上对中国当代学者 的研究不太满意,而最佩服的是王国维和陈 垣。1933年4月离京前,他在车站对前来送 行的中国学者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 惟王国维及陈先生两人。不幸国维死矣,鲁 殿灵光,长受士人之爱护者,独吾陈君也。”
3.谦虚。他写好文章,总是先虚心听取各方
面的意见,一般给三种人看:比自己高明的, 与自己平辈的,自己的学生。
4.勤奋。陈垣读书、做学问,都突出一个
“勤”字。他的一个学生,在外地教书,有 一次来看他,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 我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做到一个“勤”字。 他认为读书必须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这就是四勤,即勤看、勤读、勤写、勤作, 四者缺一不可。
不管学什么专业,不博就不能全面,对这个
专业阅读的范围不广,就很像以管窥天,往 往会造成孤陋寡闻,得出片面褊狭的结论。 只有得到了宽广的专业知识,才能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全面解决问题。不专则样样不深, 不能得到学问的精华,就很难攀登到这门科 学的顶峰,更不要说超过前人了。博和专是 辩证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要很好地 结合,在广博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专精,在专 精的钻研中又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发表文章,他自己发表文章就很慎重。他的 学生赵光贤回忆说:先生教导我们,文章要 写,但不要轻易发表。文章写出来,放在抽 屉里,一、二年,三、五年,甚至十年二十 年都可以,学术性文章没有时间性,多放些 时间,过后拿出看看,可以检验你的学问有 无进步。源自民国时代,学风浮躁,许多人急功近利,以
图速成。陈垣的主张也是针对民国学风而发 的。因此,他告诫学生打好基础,不乱发文 章。牟润孙后来说道:一字一句细心读一部 书,说来很平常,作考据而急功近利,希望 速成的人,多数办不到。由此看来,他的治 学态度认真而严谨。 在此风尤烈的今天,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学精 神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界仍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阅读书目:
陈智超编:《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
垣的治学》,三联书店2006年版。
2.治学认真,一丝不苟。
(1)运用材料。他常说,搜集材料要“竭泽 而渔”,意思是说要不漏掉一条材料。掌握 的材料如不详尽,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材料不到手,不动笔写文章,主要材料不到 手,更不能动手。有第一手材料,决不用第 二手材料。因此,他研究历史,最重视占有 材料。例如,他写《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一 书时,搜集资料,例证极多,稿本有三尺多 厚,但他删繁去复,仅存194条,文章写成
也里可温教考》、《元西域人华化考》。 《元西域人华化考》(1923年)是陈垣精心 撰著的一部著作,也是他早年最为满意的一 部著作,公开发表后,在中外学术界引起巨 大轰动。 评价:陈垣治学主要走清代乾嘉之路,并加 以总结和完善。他治学严谨,功力深厚,著 述材料丰富,考证精密,立论扎实,文字简 炼,素以平实著称。
陈垣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治史领
域主要在宗教史、历史文献学和元史三个方 面。一生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元西域 人华化考》、《中西回史日历》、《校勘学 释例》、《通鉴胡注表微》等。他的学术著 作成为中国现代史学的经典,其博学专深的 治学道路和朴素、严谨的学术风格,为年青 的后来人树立了楷模。
2.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包括目录学、年代
学、避讳学、校勘学等。主要著作有:《二 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 举例》、《校勘学释例》、《中国佛教史籍 概论》、《通鉴胡注表微》等。避讳,为中 国特有的体制,有2000多年的历史,就是在 著述时若遇当代君主或尊亲之名,都要用一 定的方法回避。
(2)学术研究重视考据。陈垣做专精的研究,
自然就重视考据,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他 治学态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这一点令他 的学生们印象深刻。他从不轻率写文章,而 写的文章必确凿有据,经得起推敲,他说不 能作“无本之学”,无根之木易倒,无源之 水易涸。一定要实事求是,追根寻源,因此 他非常注意考据。
日本著名汉学家桑原骘藏评价说:陈垣氏为
现在支那史学者中,尤为有价值之学者也。 氏之研究方法是科学的。 陈垣在史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对一些重要 史实作出了超越前人的考证,更在于给人一 种方法的启发和示范。他是中国史学近代化 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三、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
陈垣先生总结了自己的一些读书心得: 1.博与专的关系 (1)从目录学入手,可以知道各书的大概情况。 这就是涉猎。目录学就好像一个帐本,打开帐本, 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古人都 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入钻研时才能 有门径,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就可以较容易地 找到了。经常翻翻目录书,一来可以扩大视野,二 来因为书目熟,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方便,并可 以较充分地掌握前人研究成果,对自己的教学和研 究工作都会有帮助。
避讳学为陈垣所创,成为史学的一门辅助学
科。陈坦在《校勘学释例》中总结了“校勘 四法”: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 读)、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他校法 (以他书校本书)和理校法(遇无古本可据, 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时,则须用此法, 此法须通识为之)。
3.元史研究 陈垣是著名的元史专家。主要著作有:《元
学界对其著作好评如潮。陈寅恪对其人其文
都有极高评价。认为他的“精思博识,吾国 学者,自钱晓徵以来,未之有也”; “陈援 庵先生之书,尤为中外学人所推服。”《元 西域人华化考》“材料丰实,条理明辨,分析 与综合二者俱极其工力,庶几宋贤著述之规 模”,“是书之所发明,必可示以准绳”, “关系吾国学术风气之转移者至大”。
第四讲
陈垣
陈垣与启功
陈垣与毛泽东
一、生平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 5岁随父亲到广州求学,入私塾、学馆,主要 读四书五经。还读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 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打下了目录学基 础。21岁考中秀才(县试时名列第一)。 1905年和朋友创办《时事画报》,宣传反清 思想。
对于如何写论文,陈垣说:凡论文必须有新
发见,或新解释,方于人有用。第一搜集材 料,第二考证及整理材料,第三则联缀成文。 第一步工夫,须有长时间,第二步亦须有十 分三时间,第三步则十分二时间可矣。草草 成文,无佳文之可言也。文成必须有不客气 之诤友指摘之。
(3)不乱发文章。陈垣还教导学生不要轻易
只有二万多字。又如,《元西域人华化考》, 使用资料220种;《史讳举例》117种;《明 末滇黔佛教考》170种;《通鉴胡注表微》 256种。 以陈寅恪的广博,对陈垣著作材料之丰实也 极为赞赏。他在《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中说道:“寅恪颇喜读内典,又旅居滇地, 而于先生是书征引之资料,所未见者,殆十 之七八。其搜罗之勤,闻见之博若是。”
他不但能够充分地掌握资料,而且又善于鉴
别资料的价值、真伪,检验资料的可信程度, 并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据以得出 结论。他常常形象地比喻,认为写文章就像 搞建筑,如果基础不稳固,就像建在沙地上 的楼房,楼房再华丽,也站不稳,是经不起 考验的。做学问就是要老老实实,不能弄虚 作假。而且,他写文章朴实无华,不尚空谈。
(2)要专门读通一些书,这就是专精,也就
是深入细致,“要求甚解”。经部如论、孟, 史部如史、汉,子部如庄、荀,集部如韩、 柳,清代史学家书如《日知录》、《十驾斋 养新录》(钱大昕)等,必须有几部是自己 全部过目常翻常阅的书。 这就是有博,有约;有涉猎,有专精,在广 泛知识的基础上,又对某些书下一些工夫, 才能作进一步的研究。
1907年,陈垣就读于美国教会办的博济医学
院。次年,转入他与友人创办的光华医学院, 学习西医。1910年自光华毕业,并留校任教。 1913年,以革命报人身份当选众议院议员, 到北京任职,从此定居北京。 1922年任教育部次长(仅半年)兼京师图书 馆馆长,5月,辞去教育部次长职务,从此专 心于教育和著述。
二、学术成就与评价
1.宗教史研究
宗教史研究在陈垣的学术成就中所占比重较
大,包括古代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 教、道教等宗教。主要著作有:《元也里可 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火祆 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以上 四篇称为“古教四考”)、 《释氏疑年录》、 《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国佛教史籍 概论》等。
同年(1922)受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 1929年任辅仁大学校长,直到1952年高等院校调 整。 1952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为北京师范 大学,陈垣被任命为校长,直至1971年去世。 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负 责隋唐至鸦片战争间的历史研究。1955年当选为中 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