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

合集下载

七情

七情
2、药物配位的七种不同作用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见《神农本草经》)。
中医应用
二、的致病特点
一、与内脏精气的 关系
三、药物的配伍
一、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由于人 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 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因而五脏精气可 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如《灵枢·本神》说: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3、相使
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捕,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 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
谢谢观看
二、的致病特点
七情外发,首先扰乱气机:外因刺激诱发情志病变,首先扰乱五脏气机,导致气机逆乱,发生病变。 七情内发,精气先虚:内因发生情志病变,以脏、精、气、血、阴、阳亏虚,神气失藏,或郁邪内扰神气, 发生病变。 七情发病,首伤属脏:情志发病,首伤属脏或属脏先伤发病。临床上,不同的情绪刺激,可影响不同的神脏。 七情发病有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有较强的反复性,如忧郁情绪(精神抑郁证),稍不如意,病即复发。 七情发病,有兼夹性:七情的各项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往往都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情 绪纠合在一起发病。 七情发病,有周期性:七情致病,有较强的周期性,如男性在八八之年,女性在七七之年(更年期),肝肾 精气亏耗,易出现情志病变。 七情发病,与气候相关:自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情绪,发生病变。 七情发病,有传变规律:七情发病,每种情绪在传变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大怒伤肝,肝怒传子,《灵 枢·本神 》说:“盛怒者,迷惑而不治。”肝怒传母,《灵枢·本神》说:“肾盛怒不止则伤志。”肝怒乘土, 《素问·玉机真脏》说:“怒则肝气乘矣。”肝怒侮金,《素问·宣明五气》说:“精气并于肺则悲。

中药七情配伍的内容

中药七情配伍的内容

中药七情配伍的内容中药七情配伍的内容中药七情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根据人体七情的不同变化,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搭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目的。

下面将从七情分类、对应中药、配伍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七情分类1.喜:喜欢、兴奋、开心等情绪,对应五行之火。

2.怒:愤怒、激动、恼怒等情绪,对应五行之木。

3.忧:忧虑、担心、沮丧等情绪,对应五行之土。

4.思:思考、推敲、琢磨等情绪,对应五行之金。

5.悲:悲伤、失落、哀愁等情绪,对应五行之水。

6.恐:害怕、惊恐、紧张等情绪,对应五行之土。

7.惊:惊讶、震惊、意外等情绪,对应五行之木。

二、对应中药1.喜:当归(补血)、桂枝(温阳)、川芎(活血)等温性补益药物。

2.怒:黄连(清热)、栀子(泻火)、龙胆草(解毒)等清热解毒药物。

3.忧:黄芪(益气)、人参(补气)、白术(健脾)等益气健脾药物。

4.思:茯苓(利水)、泽泻(清热)、竹叶(清热)等利水清热药物。

5.悲:鸡血藤(活血化瘀)、赤芍(活血止痛)、丹参(活血化瘀)等活血化瘀药物。

6.恐:甘草(和中止咳)、枸杞子(滋阴降火)、天冬粉(滋阴润肺)等滋阴降火药物。

7.惊:苏合香附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升麻醒脑汤等安神镇静药物。

三、配伍原则1.同类相似原则。

如喜情所对应的当归、桂枝、川芎,都是温性补益药,因此可以配伍使用,以增强功效。

2.异类相药原则。

如忧情所对应的黄芪、人参、白术,都是益气健脾药,与怒情所对应的黄连、栀子、龙胆草等清热解毒药可以配伍使用,以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3.五行相生原则。

如悲情所对应的鸡血藤、赤芍、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可以与恐情所对应的甘草、枸杞子、天冬粉等滋阴降火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活血化瘀和滋阴降火的效果。

4.五行相克原则。

如思情所对应的茯苓、泽泻、竹叶等利水清热药物,不能与怒情所对应的黄连、栀子、龙胆草等清热解毒药物配伍使用,以免产生相互抵消或削弱功效的现象。

5.量性配伍原则。

中医基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七情的基本概念:
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1、生理含义,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五志:喜、怒、思、悲、恐五种正常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导致疾病发生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之为七情内伤。

3、药物含义:指药物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七种应用形式。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肝主怒、脾主思、心主喜、肺主悲、肾主恐。

2、七情与气血: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与心神的关系: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

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心神统七情。

(四)七情的致病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多发情志疾病。

2、直接伤及脏腑—从内而发:怒伤肝、喜伤心…
3、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其乱、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忧则气闭、恐则气下。

4、影响病情变化:情志波动,病情恶化。

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与健康:合理膳食—水谷精微—(化)气血—(充养)脏腑—健康。

(二)饮食与疾病:
1、饮食不节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征。

过饥伤胃,化源不足,正气虚弱嘈杂泛酸,气血亏盈,易感外邪。

过饱损伤脾胃,痰湿内生嗳腐吞酸,胃痛腹泻,痰饮疳积。

进食无规律损伤脾胃变生诸病。

2、饮食不洁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征
食物污染损伤脾胃脘腹疼痛,吐泻下利。

生冷不洁寄生虫病腹痛形瘦,嗜食异物。

腐则变质
有毒食物食物中毒腹痛吐泻,昏迷死亡。

中医名词解释七情

中医名词解释七情

中医名词解释七情啥是中医里说的七情呢?您别急,听我慢慢给您唠唠。

咱们先来说说这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这就好比咱们生活中的七种不同口味的菜,各有各的滋味。

您看这“喜”,就像是一块甜甜的糖,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可要是大喜过度,那也不成,就像吃多了糖会牙疼一样,大喜过了头,可能会让人心神涣散,气血失调。

“怒”呢,像一把火,烧起来可不得了。

偶尔生生气,倒也正常,就像灶里的小火苗,能帮咱发发力。

可要是怒火中烧,那可就像森林大火,烧得自己心肝火旺,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影响到身体的其他地方。

“忧”啊,像是下雨天的乌云,压在心头沉甸甸的。

总是忧愁,身体也会跟着没精打采,就像被雨水泡久了的庄稼。

“思”,好比是个爱琢磨的小精灵,适当思考能让人明智,但要是思来想去没个完,就像老牛拉磨,不停地转,那脾胃可要抗议啦,消化功能都会受影响。

“悲”就像秋天的落叶,让人感到失落和消沉。

要是一直沉浸在悲伤里,肺气都会被损伤,整个人都没了精神头。

“恐”像是黑夜里的怪兽,突然冒出来能把人吓一跳。

过度恐惧,肾都要被吓得“发抖”,大小便都可能会失控呢。

“惊”则像一声惊雷,能把人震得心慌慌。

老是受惊,心和胆都不得安宁,身体能好才怪。

您说,这七情是不是就像我们身边的小调皮鬼,得好好管着,不然它们就会捣乱?咱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精密的大机器,七情就是操作这机器的按钮,按得合适,机器就能正常运转;按得不对,那可就得出故障啦。

所以啊,咱们得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别让这七情随意地控制咱们。

遇到高兴的事儿,别太得意忘形;生气的时候,赶紧给自己降降火;忧愁的时候,多想想开心的事儿;思考问题别钻牛角尖;悲伤的时候,找朋友倾诉倾诉;害怕的时候,给自己壮壮胆;受惊了,就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

总之,了解了这七情,咱们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心情,让身体这个大机器稳稳当当、健健康康地运转。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人体情绪的七种基本表现,具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然而,当这七种情志活动发生异常变化,即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七情的具体含义及其对人体的影响1、喜:代表心情愉快、欢乐和愉悦的情感。

适度的喜悦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心脏功能,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损伤心脏,导致心神涣散,出现失眠、健忘等症状。

2、怒:代表愤怒、愤慨和情绪激动的状态。

愤怒易导致气机上逆,气血紊乱,对肝脏的健康产生影响。

过度愤怒可致肝气郁结,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甚至引发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3、忧:代表忧虑、焦虑和精神刺激。

长期处于忧情状态会消耗脾胃气血,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4、思:指长时间的思考、忧虑和忧伤的情绪。

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和脾胃功能,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5、悲:指悲伤、伤心和失望的情绪。

过度的悲情会伤及心脾肾,导致气滞血瘀,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

6、恐:代表恐惧和害怕的情绪。

恐惧会引起体内的肾气紊乱,影响膀胱和肾脏的功能,出现尿频、尿急、遗尿等症状。

过度恐惧还会伤及肾脏,引起精神紧张、恶梦、失眠等问题。

7、惊:指突然受到惊吓或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紧张、惊恐的情绪。

惊情常使心神错乱,导致气血失禁,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过度惊吓还会伤肾,导致肾气不足。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1、扰乱气机:七情不畅会扰乱人体气机,造成气机逆乱,主要特点是精气先虚。

2、伤及五脏:情志发病首先伤及五脏心、肝、脾、肺、肾,尤其是肝脏。

3、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都有比较强的反复性,稍有不如意,病就会复发。

4、兼夹性: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结在一起会发病。

5、周期性:七情致病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更年期时肝气亏虚,容易发病。

七情配伍(中药学中药士辅导精华)

七情配伍(中药学中药士辅导精华)

七情配伍(中药学中药士辅导精华)中药“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其序例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1)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嗽;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熄风、止痉定搐的作用。

(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古人云:“受彼之制也。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1)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2)辩证看待相恶①两药是否相恶,与所治证候有关。

②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气虚之证,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

③但对脾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消除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行气消积,又会加重气虚。

两者合用相制相成,故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

”④相恶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中医七情内伤

中医七情内伤

中医七情内伤中医七情内伤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

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因此,喜乐当适度。

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

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

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

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

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

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忧”,指忧愁而沉郁。

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中认为的七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情与心脏、肝、脾、肺、肾、胆、小肠等内脏器官相应相连,当情绪过度或持续不宜时会影响内脏器官功能,引起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通常会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调节情绪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每种情绪都与一种或多种脏腑有关,具有不同的影响和病理表现。

七情影响脏腑的具体表现如下:
1. 喜:喜可以舒展肝气,促进气血流通,但也可能导致心肺气虚、气滞血瘀等疾病。

2. 怒: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疾病。

此外,经常生气还会影响血压、免疫力以及消化功能等。

3. 忧:忧会伤及脾气,引起脾虚湿重、气血不足等疾病。

忧虑心事也可能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4. 思:思维过度,易伤及心脏,引发心神不宁、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5. 悲:悲伤可以刺激肺气,使气血畅通,但若过度悲伤会伤及肺气,导致肺气虚弱,产生胸闷、咳嗽等疾病。

6. 恐:恐惧可以刺激肾气,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但过度恐惧会伤及心神,引起虚惊、癫痫等疾病。

7. 惊:惊恐可以打乱人体的生物节律,影响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引发失眠、忘记、头痛等症状。

因此,中医注重维持情绪稳定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强烈、持久的负面情绪,以维护身心健康。

七情的名词解释

七情的名词解释

七情的名词解释对于“七情”,医家、佛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介绍,对于中医学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七情的具体介绍。

中医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

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

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

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

七情与情志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

喜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

愿望实现是喜的来源。

机体的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生命状态良好,则感受敏锐且对生活期待高,易于对愿望实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悦。

喜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特征是紧张的解除和轻松、愉快的体验。

怒是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的体验。

怒与其他情绪不同,单纯体内气血冲逆足以导致怒的产生。

因此,机体气血亢逆的内在变化,外界因素阻碍个体愿望实现,是导致怒产生的基本条件。

忧是对所面临问题的解决看不到头绪,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复合情绪状态。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

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

中药七情的论述

中药七情的论述

中药七情的论述
中药七情,指的是中药的七种配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就是用一味药治病。

比如用一味马齿苋就可以治痢疾,用一味浮小麦就可以治疗虚汗。

相须:就是功用类似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可以起到协同的作用。

比如用生石膏的时候往往配知母,二者都能清热,起到相须为用、相互协同的作用。

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种药物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比如茯苓可以淡渗利湿,黄芪可以健脾益气,故黄芪健脾益气就可以助茯苓淡渗利湿,更好地起到脾气健、水湿利的作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外一种药物抑制。

比如用生姜抑制半夏,称半夏畏生姜。

相杀:一种药物可以解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像我们熟知的绿豆可以解巴豆毒,实际上就是一种相杀。

相恶:两种药物配合运用以后,一种药物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后世总结的中药“十八反”与此相似。

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

中药七情配伍的含义与应用原则

中药七情配伍的含义与应用原则

中国医考网 中药的七情配伍是执业中药师中药学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中国医考网小编整理相关知识点内容如下,希望对参加2014年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的广大考生朋友们有所帮助。

1.含义
中药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

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2.应用原则
(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

七情的中医名词解释

七情的中医名词解释

七情的中医名词解释七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的情绪状态,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的理论起源于古代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类情绪反应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互动的一种表现。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有深远的影响,七情过于极端或不稳定会影响身体的内脏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探讨喜、怒、忧、思四种情绪。

喜和怒相互对立,怒则气上,喜则气下。

怒可以消耗体内的精气,造成失眠、脱发等问题。

喜则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忧与思也是相对的情绪,忧伤心脾,思伤心肺。

长期的忧虑和思虑容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悲、恐、惊是另外三种情绪。

悲伤伤心肺,恐伤肾和心,惊则伤肝。

悲伤会导致肺气郁结,引发哮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恐惧会使肾气不固,引发尿频、遗精等病症。

惊的情绪会导致肝气犯寒,引发头晕、月经不调等状况。

七情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来判断病情。

比如,患者多愁善感,情绪低落,中医会判断其体内脾气不和,进而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来治疗。

治疗可以采用草药配方或针灸、推拿等手段。

除了药物和针灸,中医还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

情志调摄即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来调节情绪。

中医认为,保持心情舒畅愉快,远离负面情绪和压力,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七情的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一定的认可。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联。

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加重,而积极的情绪则有益于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总之,七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人类情绪的基本形态。

七情过于极端或不稳定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不仅注重药物和技术手段,还强调情志调摄的重要性。

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向上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通过理解和掌握七情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身体的健康与发展。

中医调情

中医调情

中医养生之调和七情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简称七情,它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中医认为情志是由五脏之气化生的,若情志失调,则容易损伤脏腑气血,影响人体健康。

历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情志与人体健康,主张调和七情,延年益寿。

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

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人一旦发怒,可用制怒方法:转移、吐露、忘却、想象、让步、避免;或利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以求平和。

去忧悲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

古人认为:“60岁心气始衰,苦忧悲。

”说明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

可利用情志相克:喜克悲,去忧悲。

节思虑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为: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

可利用情志相克:怒克思,以制思虑。

防惊恐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可见突然而来的剧烈惊恐,可以使人体气机逆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所以老年人应当注意避免惊恐。

可利用情志相克:思克恐,以防惊恐。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一般认为七情之中以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最大,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死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

综上所述,心志活动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老中医点评各种水果~~~太有用了水果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连中医也视它为很好的医疗配方。

七情的名词解释

七情的名词解释

七情的名词解释七情是中医学术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人类情绪的七个主要状态,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以下是七情的具体解释:1. 喜:喜是指人在感到满足、愉悦和幸福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喜可以使人体神经系统放松,促进气血流畅,有益于心脏的健康运行。

2. 怒:怒是指人在遇到挫折、失望、憋屈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怒可以使人体内的气血迅速上升,导致血压升高和心脏负担增加,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 忧:忧是指人在面对压力、担忧、不安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忧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使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 思:思是指人在进行思考、分析和选择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思可以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增强脑力,对大脑功能的发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 悲:悲是指人在失去亲人、受到打击和遭遇失败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悲可以使人体内的气血凝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和免疫力下降。

6. 恐:恐是指人在面对恐怖、威胁和危险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恐可以使人体内的神经系统紧张,导致心跳加快和血压升高,对健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7. 惊:惊是指人在突然受到惊吓或意外情况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惊可以使人体内的阳气亢奋,导致心脏病发作、血管破裂等危险情况。

七情是人体内外环境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也是人体内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表现。

中医认为,七情的平衡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当七情发生过度或不平衡时,会导致气血瘀滞、气机不畅等病理变化,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维持七情的平衡是中医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面之一。

中医所强调的“情志和调”就是要求人们保持情绪的稳定,并通过合理的调节,使七情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和释放,避免情绪过度或长期紧张,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中药用法中的七情是指根据人的不同情绪状态,选择不同的中药
用来调节情绪和身体健康。

七情包括喜、怒、思、忧、悲、恐和惊。

1.喜:喜欢、兴奋、开心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柴胡、茴香、益
智仁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化气机,调畅气机的作用,可以舒缓紧张、
改善情绪、提升精神状态。

2.怒:愤怒、不满、易怒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苦参、青
皮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泄火平怒的功效,可以平衡情绪,缓
解怒气。

3.思:思念、思考、沉思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白芷、龙骨、牡
蛎等。

这些中药具有安神、开窍、宽心的作用,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提升思维能力。

4.忧:焦虑、担忧、紧张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白术、白
薇等。

这些中药具有舒肝解郁、安神定志的效果,可以缓解忧虑情绪。

5.悲:伤心、悲伤、失望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香附、地黄、桃
仁等。

这些中药具有补血养心、舒肝安神的功效,可以缓解悲伤情绪。

6.恐:恐惧、恐怖、惊恐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半夏、茯苓、白
术等。

这些中药具有安神定志、祛湿化痰的作用,可以减轻恐惧感。

7.惊:惊讶、惊喜、害怕的情绪,常用的中药有金钱草、没药、
密蒙花等。

这些中药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平复惊悸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用于调节情绪仅供参考,具体的使用还需要
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此外,除了中药,情绪调节还可以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疗法、运动等方式来实现。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

简述中药用法中七情的内容《七情:中药用法简述》在中医药中,七情是指人的情绪变化,即喜、怒、思、忧、悲、恐和惊。

这些情绪在中医药理论中被认为与人体的器官功能密切相关,并能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因此,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会结合患者的七情变化,采用相应的中药用法来调理身体和平衡情绪。

在中医药理论中,每一种情绪都与五脏六腑中的某个器官联系紧密。

喜对应心脏,怒对应肝脏,思对应脾脏,忧对应肺脏,悲对应肾脏,恐对应肝脏,惊对应心和肾脏。

当人的某种情绪过度或长期持续时,就会导致相关器官的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疾病。

中医药通过调理七情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从而达到调理自身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用法来调理七情:1. 喜:当人过度兴奋、嘴唇红润、心跳加快时,可使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黄连、赤芍等,来降低过度兴奋的状态。

2. 怒:当人情绪激动、眼睛充血时,可使用一些清肝火、疏肝气的药物,如柴胡、丹参等,来平息怒气。

3. 思:当人思虑过度、胃口不佳时,可使用一些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党参、白术等,来调理脾胃功能。

4. 忧:当人忧虑过度、呼吸困难时,可使用一些润肺止咳的药物,如麦冬、杏仁等,来舒缓忧虑情绪。

5. 悲:当人情绪低落、头晕无力时,可使用一些补肾益气的药物,如当归、黄精等,来缓解悲伤情绪。

6. 恐:当人感到恐惧、出冷汗时,可使用一些温阳驱寒的药物,如附子、葛根等,来减轻恐惧感。

7. 惊:当人受到惊吓、心悸胸闷时,可使用一些安神定志的药物,如远志、天麻等,来安抚心神。

虽然中药用法对七情的调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对于严重的情绪障碍和精神疾病,仍需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进行综合治疗。

总之,中医药注重人的整体健康,从调理情绪入手,通过合理运用中药用法来达到平衡身心的目标。

七情的简述提醒我们,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在调理情绪和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中医药学中七情的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中七情的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中七情的名词解释七情,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类情绪的七种基本表现。

这七种情绪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中医药学认为,七情的升降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对七情的调节和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喜,是指人们感到愉悦和满足的情绪状态。

喜情忽升或过于泛滥,则可能导致心脉失常、血压升高等症状。

相反,喜情不济或缺乏喜乐感,则可出现心痛、腹痛等病症。

因此,保持适度的喜情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怒,是指人们遭遇到不满和愤怒时的情绪表现。

怒情升高或怒气冲击心脏,则可能引发心悸、呼吸急促等疾病。

而过度压抑怒情,则可能导致气滞、血行不畅,出现头痛、口苦等不适。

因此,保持心平气和,正确处理怒情对身体有益。

忧,是指人们对未来和现实的担心和焦虑。

忧情过度可能导致脾气不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相反,缺乏忧情则可能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症状。

因此,适度的忧情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思,是指人们进行思考和分析时的情绪表现。

思情过盛可能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

而思情不足则可能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保持适度的思情对脑力工作者尤为重要。

悲,是指人们遭遇失去和伤痛时的情绪表现。

悲情过度可能导致心理抑郁,出现食欲减退、失眠等问题。

相反,缺乏悲情则可能导致情感麻木,无法正确表达内心的痛苦。

因此,适度的悲情有助于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维持心理健康。

恐,是指人们在面对危险和未知时所产生的恐惧感。

恐情升高可能导致心悸、出冷汗等反应。

而过度恐惧则可能引发心绪不宁、失眠等问题。

因此,保持镇定和勇敢的态度对克服恐情至关重要。

惊,是指人们遭遇突发事件或意外惊吓时的情绪反应。

惊情升高可能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

而过度恐惧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出现失眠、胃痛等问题。

因此,保持冷静和稳定的态度对身体健康具有正面影响。

七情的平衡与调节对于中医药学而言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理论,人的情绪与五脏六腑、经络运行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现代许多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病、脑卒中、某些精神病等都与喜过度有关,尤以中老年人为多见。

五行相生相克中,心属火,水克火,喜伤心(中医心它又包括大脑功能)、恐胜喜,也就是说适当恐惧可以制约过喜所致病变。

现代医学认为,大喜过度是一种强刺激。

大脑受到这种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促,体温上升,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

案例一,清代医学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记载:“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案例二,近之所闻,喜剧演员马季、候耀文、高秀敏等都死于急性心肌硬塞。

案例三,大家熟知《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进中举,讲述范进从年青考到老,不知考了多少次,一直不中。

生活贫困潦倒,被人瞧不起,尤其是他的岳父对他非常之狠,非打即骂,范进十分惧怕他。

范进晚年中了举人,但“大喜伤心”,精神失常,一场欢喜反成悲。

后有人告之以恐胜喜法,提出要他平日所怕之人施以恐吓,才能解除。

他的岳父狠狠地骂道:“该死的畜牲,你中了什么?那报录的话是哄骗你的。

”一个耳光打去,才把范进打醒,疯病也就好了。

案例四,清代名医徐灵治一新中状元因喜伤心的病,也是采取以恐胜喜法。

徐对他说:“病不可为也,七日必死。

”那状元受了惊吓,冷静下来,过喜之情得到中和和缓解,只七天病就好了。

以上案例中之马季、候耀文、高秀敏这些名人生活优越,没有什么忧虑恐惧之事,如果找个心理医生为其治疗,或许让他们改行当医生、探险家、殡殓工作人员什么的,恐怕不会当年早逝。

怒怒为肝之志,与喜相反,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精神情志;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为刚脏,易于发怒,发怒是人们欲望和需求受到遏抑,郁怒之火向外发泄的一种表现。

在某种的情况下,小怒可有某种快感,有利于肝胆之气舒畅条达,则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气血和平。

人遇怒,而不怒而致疏泄不及,容易出现:孤僻寡欢,悒郁不乐,多愁善虑,嗳气太息,严重者精神错乱。

暴怒太过,则“怒则气上”而见头晕头痛,面赤耳呜,薄厥(是指由于精神刺激,可使阳气急亢,血随气逆,致使血液郁积于头部,发生卒然昏厥的病症)吐血等症。

所以该发怒时就发怒,只是不要太过罢了。

现代医学认为,当人情绪低落时,人体的免疫力就下降,人易患病;暴怒、抑郁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异常而损害肝脏,从而诱发肝脏疾病或使原有的肝脏疾病加重。

情绪抑郁使血液瘀滞,影响肝细胞的再生及肝脏的代谢能力,不利于肝病的恢复。

这也验证了中医“怒伤肝”之说。

五行相生相克中,肝属木,木克土,怒伤肝、悲胜怒,也就是说适当悲痛可以制约过怒所致病变。

案例一,《三国演议》中三气周瑜的故事家喻户晓,一气周瑜: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

二气周瑜: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气周瑜: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周俞一怒且叹道:“既生亮,何生俞”后吐血而亡。

这个故事记述了,诸葛亮深知周瑜气量小,略施小计三气激怒,而致暴怒伤肝,肝气上逆喷血而去。

假若此时周瑜家出现悲伤之事,也许周瑜不会英年早去。

案例二,汉武帝时,传说汉武帝的乳母在宫外犯了法,武帝盛怒之下想处置她,乳母向东方朔求助。

东方朔说:“这不是唇舌之争,如果你想获得解救,就在将要抓你走的时候,只是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千万不可说什么。

这样做或许还可以有一线希望。

”乳母到了武帝面前,东方朔也在旁边侍坐,于是东方朔就对乳母说:“你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哪里还会靠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了,面露凄然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这是个以悲制怒的故事,不然汉武帝的乳母必死无疑。

故张子和《儒门事亲》有:“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案例三,《景岳全书·三十六卷杂证谟》新按共三条中记载:燕姬因怒而病气厥若死,延张景岳为其诊治,而后便声言其危,假称要用灸法才能治好。

燕姬知道灸法不仅会引起疼痛,而且会损毁面容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

于是,继而转悲,悲则气消,将胸中的郁怒之气排解。

这样就克制了愤怒的情绪,消除了愤怒引起的疾病。

张景岳并告诫医生:“凡遇此类,不可不加之详审。

”从以上案例中可见过度的怒则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首先伤肝,而后五脏六腑,上下内外失于协调统一,血行不畅,脉络瘀阻,百病丛生。

治疗此类病证,调动体内自身调节功能(自药系统),采用以悲制怒,起到不药而愈之功效。

忧忧为肺之志,忧伤肺,忧则气郁。

中医认为:肺主气,忧愁过度会影起肺气郁滞不畅。

临床上出现: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等症状。

然而,它又会往往会伤及于脾,造成食欲不振。

过度悲哀,耗伤肺气。

情绪低落使人意志消沉,心神沮丧,又可出现面色惨淡,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之症。

五行相生相克中,肺属金,火克金,忧伤肺、喜胜忧。

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也就是说适当喜庆可以制约过忧所致病变。

案例一,我们大家熟知“杯弓蛇影”的典故,传说:一天,乐广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

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

此后,他忧心忡忡,老是觉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动,整天疑虑重重,恶心欲吐,最后竟卧床不起,后经人指点,疑窦顿开,压在心头的石头被移除,病随之而愈。

此病虽不是以喜胜忧来消除疾病,但也说明了忧郁过度而诱发疾病。

案例二,张子和《儒门事亲·因忧结块》医案: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

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

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人恶之,乃求于戴人。

戴人至,适巫者在其傍,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

一二日,心下结夫皆散。

戴人日:“《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

张子和以逗病人喜乐来治疗因悲伤所生疾病,收效良好。

张子和认为假若用针灸治疗,岂不是在病人痛苦的心情上又加痛苦,故此法不可取。

可见,我国古代情志相胜治法在对有明显器质性病变时也有一定的疗效。

案例三,余到某市医院进修时,曾亲眼所见放射科出现的一次医疗差错:一天,有二位病人同时来到放射科作胸部摄片检查,医生先后为其二位病人作完检查,各自发报告一份,让其拿走,翌日,医生上班清理片子时发现昨天二份报告错误,把有肺结核的病人诊断为“两肺清晰”,把两肺清晰的病人诊断为“肺结核”,诊断结果搞反了,医生知道出错不敢声张,怕有污名声。

三个月后这两位病人前后又来复查,这位医生惊奇地发现原来有肺结核的病人却没有了,反而两肺清晰的病人却染上了肺结核。

这样看来那位有肺结核的病人拿到“两肺清晰”的报告告非常高兴病也自然好了;那位没有肺结核的病人拿到“肺结核”诊断则非常苦恼、郁郁不乐而伤肺。

这充分验证了喜胜忧、忧伤肺之论断。

如今社会竞争急烈,人们常因仕途上的失意、工作上的不顺心、经济上的困扰、家庭中的矛盾、病残的痛苦、突发事件的打击等,都会导致忧郁不乐,心境凄凉,由此产生许多心理性疾病。

现代心理学认为,过度悲忧哀愁能加速人体哀老,易使意志薄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生精神障碍而轻生。

中医治疗此类病证时采用以情治情、预防悲剧的发生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

思思为脾之志,思伤脾,思则气结。

中医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正常的思考问题,并不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然而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失调。

思虑过度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

伤于心则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症。

五行相生相克中,脾属土,木克土,思伤脾、怒胜思。

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气行则结散,也就是说适当发怒可以制约思虑过度所致病变。

案例一,《史记》记载华佗治太守之病:太守大病不治,家人延请华佗,华佗诊断后索要重金才肯治疗。

太守家人无奈付出重金,谁知华佗一拖再拖,最后竟不辞而别,留下书信一封大骂太守。

太守大怒,立刻派人追捕华佗。

太守的儿子知道华佗用意,暗暗叮嘱家人不要去抓华佗。

太守听说抓不到华佗,更加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呕出几口黑血。

不想这一呕,病反而好了。

这个故事在中医界影响很深,是一个以怒治思伤脾的典型医案。

案例二,清代笔记体小说《谐铎》卷二妙·画代良医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鳄溪潘琬,字壁人,美仪容,有玉树临风之目。

妻尹氏,艳而妒。

潘谨守绳墨,跬步不离闺阁。

潘有别墅,在濂溪坊里,庭前海棠数株,每当……花放,折归助妆,长短疏密适合。

尹尝执花昵潘而笑日:此解语花也,劳卿手折益斌媚矣。

由是封海棠曰花卿,而戏乎潘日掌花御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