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医七情

合集下载

七情致病的医案

七情致病的医案

七情致病的医案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中医认为七情的波动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以下是一位中医师的医案,描述了七情致病的情况。

患者是一位女性,40岁,自述最近经历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情绪一直处于忧愁和焦虑的状态。

她开始出现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左右。

她来到我诊所寻求中医的帮助。

根据她的主诉和症状,我初步判断她的病情可能是由于七情的影响而导致的脾胃失调。

我开始了详细的询问病史和观察舌脉等诊断手段。

根据观察,她的舌苔比较薄白,舌质稍暗,脉象偏弦细。

这是脾胃失调的典型表现。

结合她的病史和情绪变化,我诊断为她的脾胃失调是由于忧思过度导致的。

我根据她的病情给予了一套治疗方案。

首先,我给她开了一些中药方剂,包括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材,以调理她的脾胃功能。

我还建议她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度的忧思。

在治疗过程中,她每周来诊所复诊一次,我根据她的病情调整了药方的剂量。

在第一个月的治疗中,她的症状有了一定的缓解,腹痛和腹泻的频率明显减少,食欲和睡眠也有所改善。

在第二个月的治疗中,她的症状进一步减轻。

她的腹痛和腹泻几乎完全消失,食欲和睡眠恢复正常。

她的情绪也变得稳定了许多,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她的症状已经完全消失,脾胃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我告诉她,七情的波动对身体的影响是很大的,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维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七情致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

情绪的波动会对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影响,特别是脾胃系统。

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的忧思和其他情绪的波动,以维护身心健康。

当然,中医的治疗并非只有中药一种方式,针灸、推拿等疗法也可以起到调节情绪和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七情致病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情绪的波动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七情六欲哪个最难

七情六欲哪个最难

七情六欲哪个最难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东汉哲人高诱对六欲作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

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七情对应的脏腑与五行

七情对应的脏腑与五行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五行七情

五行七情

黄帝问岐伯: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明确说明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即,现有作为生理基础的五脏,然后才有喜怒悲忧恐情志的活动。

指出心理是生理活动的结果。

生理机制是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精神活动按中医理论看,是和五脏密切相关的。

五志:神魂魄意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简化:喜怒悲忧恐。

喜属心,怒属肝,悲属肺,忧愁思虑属于脾,恐惧属于肾。

意志思虑出于人的大脑,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其根本在于肾。

而脑的活动又有赖于心供给脑所需的血液与氧气,所以肾与心对大脑的影响不言而喻。

这正是《内经》论情志不离五脏的道理所在。

《内经》认为心是主宰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脏器。

人的脏腑中与心理活动最密切的就是心。

实际上他概括了现代医学所指的大脑的主要功能。

五行音乐是将中国传统医学中阴阳五行、天地人合一的理论与音乐结合的首次尝试,由音乐、中医、气功界的专家合作设计、创作、精心录制而成。

中国古代有“五音疗疾”的记载。

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与人体内相应的脏器(肝、心、脾、肺、肾)的功能活动,人的五志(怒、喜、思、忧、恐)相连。

角调音乐具有木气的属性,能防治气的内郁;徵调音乐具有火气的特征,有利防治气机的下陷;宫调音乐具有土气的特性,以利防治气的升降紊乱;商调音乐具备金气的特点,以防治气的耗散;羽调音乐为水气的体现,利于防治气的上逆或过分上炎。

总之,五行音乐能影响人体气机运化,平秘阴阳,调理气血,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天地阴阳二气和人体内气机运行的情况,会因季、因时发生变化,还会因性别、年龄和情绪的不同,而出现气机运化的不平衡,有中庸平和、太过和不及之分;与天地自然及人体气机变化相对应的五行音乐,也有正调(以调为主)、太调(以泻为主)和少调(以补为主)之分。

角调,为春音,以角音(3-Mi)为主音,属木,主生,通于肝,能促进体内气机的上升、宣发和展放。

具有通肝解怒、养阳保肝、补心利脾、泻肾火的作用。

浅析中医的七情与五脏中医七情五脏口诀

浅析中医的七情与五脏中医七情五脏口诀

浅析中医的七情与五脏中医七情五脏口诀中医研究人的生命规律,注重养生,《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比如说春夏秋冬,中医常讲,当风、寒、暑、湿、燥、火太过或不及时。

称为“六淫”或“六邪”,人和自然界之间不能协调的时候,就会产生疾病,这是疾病的第一个原因。

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那么七情又和人的生命及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中医在养生中有一句话,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就是说当人的心情处在平静状态的时候,气血会正常运行。

这种正常的运行,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

反之,当情绪出现异常变化时,会使人气血产生逆乱,进而导致疾病。

一肝主怒,怒则气上,怒则伤肝肝主怒、怒则气上,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耳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行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女性以血为主,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在月经期前期及月经期间,血行于下,气浮于上,气血不平衡,气有余便是火,这时候就爱发怒。

所以,女性在这一特殊时期,要注意调养自己的情绪,不要过怒、郁闷。

过怒和郁闷都不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疾病。

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人们处理的方法往往不同,有的人自己生闷气,有的人找人吵架,有的人会找人倾诉,有的人会大哭一场,生闷气人会将气郁积于胸,吵架只会更加气愤,倒是找人倾诉或大哭一场还可以将气消一些。

这是为什么呢?怒属木,悲属金,金克木,哭的时候,肺气就旺盛起来,它就把肝气平下去了,当你特别郁闷的时候,找个没人儿的地方大哭一场,哭完了你马上会觉得舒服。

向别人倾诉会把怒气转移,但是如果不说出来,不哭出来,郁积在胸中,日久便会生病的。

有肝病的人特别爱发脾气。

为什么?因为肝主怒,肝经有热最易发火。

当自己无缘无故地烦恼,爱生气的时候,就要进行调整。

很多疾病,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量变的时候,不容易发现,如果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调整心态,会导致疾病,真正出现疾病是便很难医治。

七情的名词解释中医学

七情的名词解释中医学

七情的名词解释中医学
七情在中医学中是指人体内的七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在中医理论中,七情被认为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
血等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喜指的是心情愉悦、欢乐的情绪。

在中医理论中,喜情
过度则可伤心,导致心火旺盛,影响心脏功能。

其次,怒指的是愤怒、愤慨的情绪。

中医认为,怒情过度可伤肝,使肝气郁结,导致情绪失调,甚至引发肝气郁结的病理症状。

忧指的是忧愁、忧虑的情绪。

中医认为,忧情过度可伤脾,导
致脾气不和,引发脾虚湿困的病理变化。

思指的是思虑、思索的情绪。

中医认为,思情过度可伤肺,使
肺气受阻,导致气机不畅,出现呼吸系统疾病。

悲指的是悲伤、悲哀的情绪。

中医认为,悲情过度可伤肺,使
肺气凝滞,导致气机不畅,引发哮喘等疾病。

恐指的是恐惧、害怕的情绪。

中医认为,恐情过度可伤肾,使肾气受损,导致肾气虚弱,出现肾虚症状。

惊指的是惊恐、惊吓的情绪。

中医认为,惊情过度可伤心,使心神受损,导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健忘等症状。

总的来说,七情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密切相关的情绪因素,过度情绪波动可能会导致脏腑失调,影响健康。

因此,中医强调保持情绪平和,调摄七情,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

中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一生总有一种情困扰着你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

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属于精神性致病因素,其发病必与明显的精神刺激有关。

七情与五脏

七情与五脏

又是一年秋风起,寒风萧瑟,秋
叶枯索。

每到秋天,许多细腻敏感的
人总会感受到诸多的离愁别绪,似乎
秋与愁是脱不了干系的。

“秋风秋雨
愁煞人”,而古人的诸多关于秋的诗
词似乎也在印证着在秋天会体验到更
多的愁苦。

情绪这种东西一旦无法控
制势必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人是高级动物,有着七情六欲。

中医认为“七情”是指“喜、
悲、恐、惊”七种情志,也可叫做
忧、悲、恐”为“五志”。

体验正常
的“情”与“欲”,可以说是人的生
活乐趣之一。

然而一旦这样的
眩等,也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
疡等疾病。

说说“喜伤心”吧,很多人不解了,
“喜”是高兴,高兴自然是一种好的
情绪,怎么会伤“心”呢?那我说明
一下,首先这里所说的“喜”是大喜,
是过度的高兴。

其次,中医所说的心
不完全指的是心脏,还包括人脑的思
维、情志系统。

所以成语中就有“用
心思考”一说。

正常的喜乐,使精神
愉快,心气舒畅。

若狂喜极乐,就会
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
不休、心悸、失眠等症。

最典型的例
子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

范进
连年考试不中,屡考屡败,在不抱希
望的时候,竟然获悉考中举人了,结
果大喜过望,喜极而疯,就是因为狂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七情”——喜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七情”——喜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七情”——喜
展开全文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七情”——喜
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

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

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考试时也能有超常发挥,运动员易破纪录;心其华在面,喜悦时会神采飞扬,面带笑容,喜形于色,热恋中的情侣越发娇美动人或潇洒英俊等;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

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因此,喜乐当适度。

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也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等等。

喜伤心。

过喜的异常情志可损伤心,常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多汗出,胸闷,头晕,头痛,心前区疼痛,甚至神志错乱,喜笑不休,悲伤欲哭,多疑善虑,惊恐不安等症状,可导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严重者还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时
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中医称之为“喜中”。

七情五志

七情五志

人类的七种情绪和五种精神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人有七情,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包括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志情绪的变化。

通常情绪的波动一般不会危害人的健康。

但强烈的情绪波动,或长期消极情绪能引起过度的或长期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并可引发一些疾病。

中医认为: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联,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一相对应。

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保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

剧烈的情志变化,可以使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

正如《素问·举痛论》指出的:“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

正常情况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

我国的中医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会对人体内脏功能产生影响。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不但明确地指出了情绪可致病,而且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东莞康华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林庆医生认为,所谓最健康的养生之道,不是饮食也不是运动,而在于心静。

中医学:七情内伤

中医学:七情内伤

中医学:七情内伤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一)概念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中医学中的情志概念相当于人的情感系统或过程。

情感系统是指人类对各种事物和自身机体状态是否符合需要作出判断而采取不同态度的内心体验。

其代表性心理成分包括情感、情绪与心境,三者密切相关,在心理功能和外显表征方面常难截然分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内心体验的反映。

情绪是一切体验和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的情感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并非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故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情感与情绪是情感系统的两个主要心理成分,彼此密切相关。

就大脑功能活动而言,是同一类心理功能的两个侧面,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内心体验,共同表达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二者都必须由刺激引起(外部客观环境或机体内部),以需要为产生的基础,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刺激才能引起情感或情绪反应。

就这个意义而言,有些学者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别,等同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通常用情感反应、情感活动和情感过程笼统地称呼。

但情感与情绪作为两个概念,又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情绪是偏向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情感是常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高级的内心感受,是人类独有的复杂的心理体验。

情绪总是由当时的情境所决定,随情境迅速变化,不太稳定,比情感更为强烈,具有较多的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可称为“扩大了的情感”;情感则是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着重表明情感过程的感受方面,即情感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七情致病,是指机体感受的情志刺激过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超过了人体本身的生理调节范围,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七情的名词解释

七情的名词解释

七情的名词解释七情是中医学术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人类情绪的七个主要状态,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以下是七情的具体解释:1. 喜:喜是指人在感到满足、愉悦和幸福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喜可以使人体神经系统放松,促进气血流畅,有益于心脏的健康运行。

2. 怒:怒是指人在遇到挫折、失望、憋屈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怒可以使人体内的气血迅速上升,导致血压升高和心脏负担增加,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 忧:忧是指人在面对压力、担忧、不安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忧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使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 思:思是指人在进行思考、分析和选择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思可以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增强脑力,对大脑功能的发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 悲:悲是指人在失去亲人、受到打击和遭遇失败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悲可以使人体内的气血凝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和免疫力下降。

6. 恐:恐是指人在面对恐怖、威胁和危险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恐可以使人体内的神经系统紧张,导致心跳加快和血压升高,对健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7. 惊:惊是指人在突然受到惊吓或意外情况时所表现出的情绪状态。

惊可以使人体内的阳气亢奋,导致心脏病发作、血管破裂等危险情况。

七情是人体内外环境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也是人体内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表现。

中医认为,七情的平衡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当七情发生过度或不平衡时,会导致气血瘀滞、气机不畅等病理变化,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维持七情的平衡是中医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面之一。

中医所强调的“情志和调”就是要求人们保持情绪的稳定,并通过合理的调节,使七情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和释放,避免情绪过度或长期紧张,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怎样认识内伤七情致病

中医怎样认识内伤七情致病

中医怎样认识内伤七情致病《儒林外史》里面有关于范进中举的故事,说他十年苦读一直没有考取功名,但是一朝中举居然发疯了,癫狂而不认识人。

这就应了中医讲到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

情志过度能够让人生病,即内伤七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中医认为正常来讲是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表现出的情绪,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导致生病。

但是假如情绪起伏太大,超过了心理承受范围,并且久久不能平息,就会导致气血紊乱。

假如病人在经历很大的心理起伏时候,病情会更加加重,甚至更为严重情况是假如病人患有高血压,加之心情非常恼怒,这时候可能血气上逆,导致突然昏迷,甚至半身不遂。

假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经历非常大的心理波动时候,往往会伴有心绞痛、心肌梗塞,更为严重可能猝死。

七情中的“喜”,代表的是心情开心。

但是乐极也会生悲,对“心”也会有伤害。

中医的角度看“心主神明”,心是属于情绪活动的中枢;如果超常的开心。

会导致心神不宁,甚至情绪失控,头晕目眩,行为异常等情况发生。

“怒”是因为不能达到理想的愿望、遭受挫折而形成的紧张焦虑的情绪。

怒会导致肝气上逆,一般的症状表现为:头痛脑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倒下的可能。

“悲”指当失去亲人或者愿望破灭所产生的情绪。

过度悲伤,会导致肺气耗损,临床表现一般为精神不振、意志消沉、少言寡语、气虚胸闷。

“恐”是指当遇到危险无法应对所产生的恐惧不安的心理。

恐惧会导致气不足,肾气失固等现象。

临床一般出现的症状为:骨痿以及大、小便失禁、遗精和滑精等。

“惊”指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而产生的非常害怕的感觉。

突然受惊会导致心神不安,猝然受惊会气机逆乱。

一般表现为心神不宁、惶恐不安、甚至神志不清。

“忧”和“思”指在遇到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犹豫不决,思虑过重产生的复杂情绪。

这样会导致心脾郁滞,运化失职。

通常会有失眠多梦、精神不振、食少腹胀等症状。

七情一般会引发情志病,情志所带来对脏腑的伤害,也能够在互相之间产生影响,怒对肝造成伤害,悲胜怒;思虑过重伤脾,怒胜思;喜伤心,恐胜喜: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喜、怒、思、悲、恐”情志影响健康,中医来解

“喜、怒、思、悲、恐”情志影响健康,中医来解

“喜、怒、思、悲、恐”情志影响健康,中医来解⼈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接触过程中,对任何⼈事、物都不是⽆动于衷,⽽总是表现出⼀定的情感,例如:喜爱与厌恶,⾼兴或悲伤,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俗话说“⼈逢喜事精神爽,⾬后青⼭分外明。

”⼈在⾼兴的时候,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感到称⼼如意,精神百倍;⽽在悲哀之时,会感到⼀切⽆望,⼼灰意冷,认为周围事物都死⽓沉沉,甚⾄伤⼼追泪或绝望。

我国古代养⽣学家把⼈们复杂多变的情志早就归纳出来,称之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就是⼈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

情的通达与脏腑功能的正常有着密切关联,中医认为每⼀个脏腑都对应于⼀种情志——“⼼主喜,肺主忧,脾主思,肝主怒,肾主恐”。

“七情”本来是⼈体正常的感情活动,若是这些情志的变化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将内⼼的情绪表露于外,对⼈体是有利的;相反,这些情志过于激动,就可以使⼈百病滋⽣。

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旦情绪过激,⽐如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影响,⽽产⽣相应的疾病,故过喜则伤⼼,⼤怒伤肝,思虑伤脾,悲泣伤肺,惊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

情志不仅对⼈的胃肠影响关系密切,对⼈体的⽓⾎也会产⽣很⼤的影响,中医认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关联的,⼈体的五情六志对⼈体的五脏六腑都会产⽣影响,所以⼈体五情六志会导致⼈体的五脏六腑功能紊乱。

“移情”之法治疗情志疾病中医历来⼗分重视情志致病和对疾病的影响,历代医家主张:“善医者,必先医其⼼,⽽后医其⾝。

”凡⼼之病当须⽤⼼药治才能见效。

⽽“移情”以情相胜法,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护理⽅法。

移情就是指将注意⼒转移,是以⼀种情抑制另⼀种情志,达到淡化,甚⾄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种情志护理⽅法。

“悲可以治怒,以苦楚之⾔感之;喜可以治悲;恐可以治喜,怒可以治思,思可以治恐”运⽤好这些⽅法,将有效地提⾼情志疾病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认识情志病现代医学也对对情志致病有清楚的认识。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

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

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

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

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

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

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

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

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

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

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

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

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

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2021中医学 七情影响气机

2021中医学  七情影响气机
4.思则气结 脾在志为思,思虑太过,容易导致中焦气滞,饮食不化。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思虑太过,易伤及心血。
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
5.恐则气下 气下,精气下陷之意。 肾在志为恐。 恐易导致肾气受损,气陷于下。 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
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
6.惊则气乱 气乱是指心气紊乱。 大惊可使心气紊乱。 惊能动心,亦可损伤肝胆。
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
1.怒则气上
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
气上,气机上逆之意。
肝在志为怒,疏泄太过,气机上逆为病。
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
2.喜则气缓 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面。
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
3.悲则气消 气消,肺气消耗之意。 肺在志为悲。 悲哀太过的话,往往耗伤肺气。
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
谢观 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