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特质理论
心理学人格类型分析
心理学人格类型分析教案:心理学人格类型分析【引言】人类的个体差异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人格类型是其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通过对人格类型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在人际交往、职业选择、心理健康等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本教案将围绕心理学人格类型展开论述,以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第一章】人格类型的定义人格是指个体稳定且持续的心理特质的总和,包括行为、情感、思维和动机等方面的特征。
人格类型是根据个体在这些特征上的差异进行分类而得出的。
【第二章】人格类型的分类方法2.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基本特质构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人格可以被划分为多个维度,如外向性、神经质、责任心等,每个维度上的得分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
2.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将人格分为三个基本结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根据个体在这三个结构上的偏好和冲突,可以将人格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内向型、外向型等。
2.3. 人格心理学理论人格心理学理论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即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根据个体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可以判断其人格类型,如外向型、开放型等。
【第三章】典型的人格类型分析3.1. 外向型外向型人格倾向于活跃、喜欢社交、表达欲强,喜欢与他人合作和交流,适合从事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销售、公关等。
3.2. 内向型内向型人格倾向于安静、喜欢独处、思考深入,注重自我反省和内部经验,适合从事需要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职业,如作家、艺术家等。
3.3. 稳定型稳定型人格情绪稳定,自信乐观,适应能力强,通常较为开朗和友善,适合从事需要稳定情绪和团队合作的职业,如教育、医疗等。
3.4. 神经质型神经质型人格情绪波动大,情绪脆弱,容易焦虑和紧张,但也更加敏感和有创造力,适合从事需要敏感触觉和创造力的职业,如艺术家、设计师等。
3.5. 开放型开放型人格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思维灵活,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适合从事需要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职业,如科研、创业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
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永 恒的思想主题 第一,从天国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 第二,阐明人类解放高于政治解放 第三,探索人类解放的实现力量 第四,追寻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的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 是实践基础上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相统一的开 放、发展着的理论体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 特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强烈实践性的理论体系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点,它表现在两个 方面:
第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 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理论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
1.“辩证唯物主义”标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理论内容上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性质
●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 合起来
●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 的基础上又把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
2.与“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相关的两个理论问题
●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属于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对于人类历史 的辩证唯物的理解 ,二者并不是平行并列的“两大块 ”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与列宁的 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列宁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展的新阶段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使马克思主义哲 学认识论系统化。二是在《哲学笔记》初拟了唯物辩证 法体系的纲要
特质理论
心理学理论
01 概念
03 异议争论
目录
02 代表理论 04 相关理论
特质理论(Trait Theory)。所谓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 感和动作的特点,它表现一个人人格的特点的行为倾向。
概念
特质的也可能是获得的。特质论者在判定人的行为时,常用特质描述个体差异和综合个体变量,并将每个人 的多种特性按程度分类,每一个人都有同类的特性,但程度等级不同。这种把人格解释为一系列稳定的特质的论 点,曾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传统的非心理动力学的人格理论,导致了相应的研究和测量。本世纪60年代,随着日 益高涨的逻辑学和经验广义潮流,特质模式渐渐崭露头角,其代表人物有G.W.奥尔波特、R.B.卡特尔、H.J.艾森 克和J.P.吉尔福特等人。然而,针对当时的一些特质政府,批评家们也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
感谢观看
代表理论
首先创立人格特质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他在1961年的《人格模式和发展》中提出,特质是 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广泛的相似行为的倾向系统”,它与“相同刺激”和“相同反应”等要领类似。 也就是说,任何情境,当它对个体具有同等意义时,就会激起个体的某种倾向,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在这个意义 上,特质指“一种种经心理结构,这种结构使个体能够对许多作用相同的刺激进行反应,并且激活和引导相同形 式的适应行为或表现行为”。奥尔波特的特质政府比较严谨。比如,他曾强调:“特质理论只有考虑和解释个体 行为的多样性,才是正确的理论,环境压力、作用以及冲突的内在心理因素可能阻滞、歪曲或压抑特质表现出 来。”特质是个体众多行为中最稳定的部分;从行为中可以预示人的特质,但必须根据以下三个标准:(1)行为 发生的频率;(2)行为发生的情境;(3)行为发生的强度。
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生平
除了1926年到1930。年在达特摩斯学院任职四年外,奥尔波特
的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哈佛度过的。从1930年开始到1967年去 世,他撰写了许多理论文章与研究报告,这些成果涉及到偏见、 行为表达、谣言、态度以及价值观诸方面的问题。他还出版了 许多著作,包括《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 ),《个人及其 宗教:心理学的解释》(1950),《生成:人格心理学的基本考虑》 (1955 ) ,《偏见的本质》(1958),《人格的类型和成长》 (1961)。他的著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并受到广泛赞誉。1939 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得杰出科学贡献奖。 在1963年华盛顿召开的第1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他已毕业的 55个博士将自己的成果汇总成整整两卷献给他飞在卷首的扉页 上,他们这样写到:“感谢导师对我们个性的尊重—您的学生敬 上。" ( Allport,1968)这是他最引以自豪的事情。
3.自尊的感觉(3岁) 指3岁时,儿童知道独立地做一些事情,在完成任务中体
验到自豪感,进一步产生自尊、自爱。
4.自我扩张的感觉(4岁) 大约儿童在4岁到6岁时,这一阶段儿童典型的表现是自
我中心。
5.自我意象的感觉(4~6岁) 4-6岁,自我意象包括两种成分,要求儿童扮演习得角色的期
待和寻求获得对未来的某种期望。自我意象的进化使得道德感也 随之慢慢产生。
阿尔波特实际上在试图说明人格(而不仅是 统我)的发展过程。
六、健康人格(成熟人格)
具有六个特点: (1)自我扩展的能力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4)具有现实性知觉 (5)具有自我客观化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1) 自我广延的能力
管理学教案—领导理论
管理学教案—领导理论第一章:领导理论概述1.1 学习目标了解领导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掌握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解领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2 教学内容领导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传统的领导理论、现代的领导理论领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理论的定义、发展历程案例分析法:分析领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领导理论的理解与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领导理论应用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第二章:特质理论2.1 学习目标了解特质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掌握特质理论的评价与局限性理解特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2 教学内容特质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阿尔伯特·班杜拉、约翰·博伊德等特质理论的评价与局限性特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特质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案例分析法:分析特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特质理论的理解与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特质理论应用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第三章:行为理论3.1 学习目标了解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掌握行为理论的评价与局限性理解行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3.2 教学内容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亚伯拉罕·马斯洛等行为理论的评价与局限性行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案例分析法:分析行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行为理论的理解与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行为理论应用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第四章:情境理论4.1 学习目标了解情境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情境理论的评价与局限性理解情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4.2 教学内容情境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弗雷德·菲德勒、保罗·赫塞等情境理论的评价与局限性情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情境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案例分析法:分析情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情境理论的理解与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情境理论应用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第五章:领导理论的综合与应用5.1 学习目标理解领导理论的综合与实践的重要性掌握领导理论的综合与应用的方法学习领导理论的综合与应用的案例5.2 教学内容领导理论的综合与实践的重要性领导理论的综合与应用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跨学科研究等领导理论的综合与应用的案例:成功的领导实践、领导理论的应用失误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理论的综合与实践的重要性、领导理论的综合与应用的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领导理论的综合与应用的案例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领导理论的综合与实践的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领导理论的综合与应用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第六章:领导风格理论6.1 学习目标理解领导风格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掌握领导风格理论的评价与局限性理解领导风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领导风格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勒温、赫尔曼·恩斯特等领导风格理论的评价与局限性领导风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风格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案例分析法:分析领导风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领导风格理论的理解与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领导风格理论应用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第七章:变革领导理论7.1 学习目标理解变革领导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掌握变革领导理论的评价与局限性理解变革领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变革领导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麦克雷、彼得·圣吉等变革领导理论的评价与局限性变革领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变革领导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案例分析法:分析变革领导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变革领导理论的理解与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变革领导理论应用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第八章:领导伦理理论8.1 学习目标理解领导伦理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掌握领导伦理理论的评价与局限性理解领导伦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8.2 教学内容领导伦理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约瑟夫·巴达克、菲利普·基恩等领导伦理理论的评价与局限性领导伦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伦理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代表人物案例分析法:分析领导伦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领导伦理理论的理解与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领导伦理理论应用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第九章:领导力发展与管理9.1 学习目标理解领导力发展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掌握领导力发展的评价与局限性理解领导力管理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方法9.2 教学内容领导力发展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力发展阶段理论等领导力发展的评价与局限性领导力管理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方法:领导力培训、领导力教练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力发展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案例分析法:分析领导力发展的评价与局限性小组讨论法:讨论领导力管理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方法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领导力发展的理解与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领导力发展评价与局限性的分析与评价小组报告:学生对领导力管理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方法的讨论与评价第十章:领导力在组织中的应用10.1 学习目标理解领导力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掌握领导力在组织中的应用方法学习领导力在组织中的应用案例10.2 教学内容领导力在组织中的重要性领导力在组织中的应用方法:领导力与组织文化、领导力与组织变革等领导力在组织中的应用案例:成功的领导力应用、领导力应用的挑战与解决方法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力在组织中的重要性、领导力在组织中的应用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领导力在组织中的应用案例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领导力在组织中的应用的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领导力在组织中的应用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第十一章:领导力与团队建设11.1 学习目标理解领导力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掌握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学习有效的团队建设策略11.2 教学内容领导力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团队领导力、团队激励等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团队发展阶段、团队凝聚力等有效的团队建设策略:沟通与协作、团队培训等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力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效的团队建设策略小组讨论法:讨论团队建设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领导力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的理解与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有效的团队建设策略的分析与评价小组报告:学生对团队建设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的讨论与评价第十二章:领导力与战略管理12.1 学习目标理解领导力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性掌握领导力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学习领导力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案例12.2 教学内容领导力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性领导力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领导力与战略规划、领导力与战略执行等领导力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案例:成功的领导力应用、领导力应用的挑战与解决方法等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力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性、领导力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领导力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案例1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领导力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的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领导力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第十三章:领导力与组织变革13.1 学习目标理解领导力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掌握组织变革的基本理论学习有效的组织变革策略13.2 教学内容领导力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领导力与组织创新、领导力与组织转型等组织变革的基本理论:组织变革过程、组织变革阻力等有效的组织变革策略:沟通与协调、组织培训等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力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组织变革的基本理论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效的组织变革策略小组讨论法:讨论组织变革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领导力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的理解与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有效的组织变革策略的分析与评价小组报告:学生对组织变革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的讨论与评价第十四章:领导力与绩效管理14.1 学习目标理解领导力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学习有效的绩效管理策略14.2 教学内容领导力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领导力与绩效激励、领导力与绩效评估等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绩效管理原则、绩效管理流程等有效的绩效管理策略:沟通与反馈、绩效改进等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力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效的绩效管理策略小组讨论法:讨论绩效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领导力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的理解与看法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对有效的绩效管理策略的分析与评价小组报告:学生对绩效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的讨论与评价第十五章:领导力的未来发展趋势15.1 学习目标理解领导力的未来发展动态掌握领导力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学习领导力在未来挑战中的应用15.2 教学内容领导力的未来发展动态:领导力与技术进步、领导力与社会变革等领导力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服务型领导、互惠型领导等领导力在未来挑战中的应用:领导力与可持续发展、领导力与全球化的应对等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力的未来发展动态、领导力发展的新理论和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管理学教案——领导理论,涵盖了领导理论的概述、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情境理论、领导风格理论、变革领导理论、领导伦理理论、领导力发展与管理、领导力在组织中的应用、领导力与团队建设、领导力与战略管理、领导力与组织变革、领导力与绩效管理以及领导力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十五个章节。
经济师人力资源速记精华第二章
第二章领导行为第一节领导理论领导指的是一种影响群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领导有两个基本的特点:(1)领导必须有影响力(2)领导还必须具有指导和激励的作用。
一、特质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格特质与能否成为领导的关系上。
传统的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具有某些固有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
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领导。
特质理论的不足:(1)忽视了下属的需要(2)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3)忽视了情景因素(4)没有区分原因和结果。
二、改变型领导理论美国伯恩斯把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交易型和改变型。
(1)交易型领导:强调的是一个人在组织中的与位置相关的权威和合法性,任务的明晰度、工作的标准和产出,他们很关注任务的完成以及员工的顺从,这些领导更多依靠组织的奖励和惩罚来影响员工的绩效。
(2)改变型领导:通过更高的理想和组织价值观来激励他的追随者们,能够为组织制定明确的愿景,他们更多地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来影响员工和团队的绩效。
如下为交易型和改变型领导者的特征和方法:伯恩斯认为在多数情况下,交易型领导者依靠的是消极型差错管理,多以交易型领导是一种相对平庸的管理,而改变型领导则导致组织在革新和变化中的超额绩效。
所以通过补充、选拔、晋升、培训和发展培养出的改变型领导,会使组织有效地运转并且健康地成长。
三、魅力型领导理论罗伯特·豪斯在伯恩斯改变型领导的基础上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者是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下属有高度的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景,以及使用个性化风格的领导者。
魅力型领导者的追随者认同他们的领导者及其任务,表现出对领导者的高度忠诚和信心,效法其价值观和行为,并且从自身与领导者的关系中获得自尊。
魅力本身是一个归因现象,会随着情境发生变化。
能够促使魅力归因的领导特质包括自信、印象管理技能、社会敏感性和共情等。
魅力型领导者的道德特征和非道德特征四、路径——目标理论路径——目标理论是由罗伯特•豪斯提出的,该理论采纳了俄亥俄模型的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的思路,并同激励的期望理论相结合。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心理学家卡特尔用分类学的方法研究人格,认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就是特质。
在他看来,特质就是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一致的行为模式。
他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众多人格特质总结为35个特质群,并称为表面特质。
之后他又进一步分析出了16种根源特质,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代表行为属性和功能。
他总结出的16种根源特质包括以下内容。
(1)乐群性:指个体的热情与合群的特质,高分代表温情、合群,低分代表孤独、冷淡。
(2)聪慧性:指个体的有才华、善思考的特质,高分代表智、有才识,低分代表迟钝、学识浅薄。
(3)稳定性:指个体面对现实时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特质,高分代表成熟、镇静,低分代表激动、易烦躁。
(4)支配性:指个体的好强与固执的特质,高分代表好强,低分代表顺从。
(5)兴奋性:指个体的轻松和兴奋的特质,高分代表热心、健谈,低分代表审慎、冷静。
(6)有恒性:指个体的有恒和负责的特质,高分代表谨慎、固执,低分代表且、敷衍。
(7)敢为性:指个体的冒险和少顾虑的特质,高分代表鲁莽,低分代表畏怯。
(8)敏感性:指个体的娇生惯养和感情用事的特质,高分代表敏感、优柔寡断,低分代表理性、沉着。
(9)怀疑性:指个体的怀疑和固执已见的特质,高分代表多疑、善妒,低分代表易信赖、随和。
(10)幻想性:指个体的幻想与任性的特质,高分代表豪放,低分代表妥善处理。
(11)世故性:指个体的机灵与世故的特质,高分代表圆滑、世故,低分代表朴实、直率。
(12)忧虑性:指个体的忧虑与抑郁的特质,高分代表焦虑不安,低分代表安详自在。
(13)实验性:指个体的自由与激进的特质,高分代表敢于批判,低分代表保守、尊重传统。
(14)独立性:指个体的自立自强的特质,高分代表自负自决,低分代表易依赖、合群。
(15)自律性:指个体的自律与严谨的特质,高分代表克已白律,低分代表不顾大体、矛盾冲突。
(16)紧张性:指个体的激动与进取的特质,高分代表紧张兴奋,低分代表心平气和。
第二章 人格理论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人格理论←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需要掌握人格的定义,了解影响人格的因素以及人格与气质、性格的关系;能够解释4中不同的人格特质理论;了解几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关注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含义←人格(personality)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个性即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倾向性四个基本特征。
影响人格的因素人格遗传环境←二、人格、气质与性格←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差异。
←(一)气质及其类型←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人格中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气质是由神经系统的先天特征所决定的,因而具有先天的遗传性,但是气质也具有可塑性。
某剧院的演出正式开始了五分钟后,剧院门口来了四个迟到的观众,工作人员按照惯例,禁止他们入场。
先到的A面红耳赤地与守门员争执起来,他争辩说,戏院地时钟块了,打算推开工作人员径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说他不会影响任何人,结果与工作人员闹得不可开交。
迟一点到来的B立刻明白,人家是不会让他进入剧场里去的,但楼上还有个检票口,他认为从那里进入或许便当一些,就跑到楼上去了。
差不多同时到达的C看到不让进入正厅,就想:“第一场大概不太精彩,我还是暂且去小卖部转转,到幕间休息时再进去吧。
最后到来的D说:“我真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回家去了。
我来猜一猜:四个人的心里活动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A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激动,心境变化剧烈;而B则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
他们两人的性格都具有外向性。
C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D则孤僻、自卑、行动迟缓,多愁善感。
第二章个性与人格
• 「41分到50分:平衡的中道」别人认为你是一个新鲜的、 有活力的、有魅力的、好玩的、讲究实际的、而永远有趣 的人;一个经常是群众注意力的焦点,但是你是一个足够 平衡的人,不至於因此而昏了头。他们也认为你亲切、和 蔼、体贴、能谅解人;一个永远会使人高兴起来并会帮助 别人的人。 • 「51分到60分:吸引人的冒险家」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令人 兴奋的、高度活泼的、相当易冲动的个性;你是一个天生 的领袖、一个做决定会很快的人,虽然你的决定不总是对 的。他们认为你是大胆的和冒险的,会愿意试做任何事至 少一次;是一个愿意尝试机会而欣赏冒险的人。因为你散 发的刺激,他们喜欢跟你在一起。 • 「60分以上:傲慢的孤独者」别人认为对你必须「小心处 理」。在别人的眼中,你是自负的、自我中心的、是个极 端有支配欲、统治欲的。别人可能钦佩你,希望能多像你 一点,但不会永远相信你,会对与你更深入的来往有所踌 躇及犹豫
第二部分
个体行为
第二章 个性与人格
个性与行为
人格特质理论
影响组织行为的人格特质
第一节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与行为
(一)定义 ——用以描述一个个体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 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而又有效区别 于其他个体一系列个人特征。 包括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 定的有机结合,包括气质、性格、完成任务的潜力、需 要、动机、价值观、自我意识和态度等等。 ——个性与人格 ——心理学上的个性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
(二)个性的特点
1、独特性 2、相对稳定性 3、整体性 4、倾向性 5、社会性
(三)个性的结构与内容
——一般认为,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多 层次的整体结构系统,主要由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 性特征组成。 1、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经常的、稳定的和典型的 心理活动特点,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
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把特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特质论的心理学家用一些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特质都有两个对立的特性,例如粗心和细心,善交际和爱独处,都是一种特质的两个极端。两端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变化的维度,每一个人在这个维度上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如果一个人具有多种人格特质,在每一种人格特质变化的维度上又有固定的位置,各人之间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人格的类型理论是很古老的,但它比较粗糙一些,特质理论相对比较精细,所以,目前特质理论比较盛行。下边我们介绍的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奥尔波特(Allport,G.W.)的人格特质理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比较大的几种人格特质理论,如卡特尔(Catell,R.B.)的、艾森克(Eysenck)的和近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的大五或五因素模型。(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它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特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为某个群体所具有,即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找出适合一类人的特质,即共同特质是重要的;而有些特质又是个人所特有的,所以个人特质也是应该确定的。 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奥尔波特又将其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它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个人的每个行为都受它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但其数量不多。例如,在罗贯中笔下,忠君和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首要特质;权欲熏心和奸诈狡猾则是曹操的首要特质;在莎士比亚笔下,吝啬是葛朗台的首要特质,因为这种行为倾向表现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表现出这些特质的情景要比表现出首要特质的情景有限,即它所起的作用比首要特质要小一些。例如,清高、才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是诸葛亮的中心特质;狠毒、无情无义、诡计多端、猜疑妒忌则是曹操的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它所起的作用比中心特质更小。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很有魄力,但在对待家务事上却没有主张。 奥尔波特还提出,健康人格应该具有六个特点:①自我广延的能力,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③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④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⑤具有自我客观l生,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是英国心理学家,后来应邀到美国讲学和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而迁居美国。卡特尔也把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要素,并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卡特尔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共同特质是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的成员所具有的特质;个别特质是某个人所具有的特质。共同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的不同而各异。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得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即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表面特质是从根源特质中派生出来的,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一种根源特质可以影响多种表面特质,所以根源特质使人的行为看似不同,却具有共同的原因。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其程度并不相同。一个人身上根源特质的数量或强度会影响他各个方面的表现。卡特尔还提出,有些特质是关于人格的动力的,它们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目标去行动的动力特质,这些特质是人格中的动力因素。
特质理论
现代领导学基础知识讲义
现代领导学基础知识讲义现代领导学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领导学概述领导学是研究和探讨领导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它关注领导者的行为、特质、能力和影响力等方面。
领导学在现代管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关注个人领导者的能力,也关注领导与组织互动的过程。
第二章领导理论2.1 传统领导理论2.1.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具备一定的基本特质,如自信、决断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些特质使得领导者能够有效地影响和激励他人。
2.1.2 行为理论行为理论关注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它认为,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是直接的,领导者应具备有效的沟通、决策和激励能力。
2.2 当代领导理论2.2.1 变革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强调领导者应具备开放、适应性和创新性的能力,能够引领组织适应变革环境,并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
2.2.2 情境领导理论情境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应该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调整。
不同的情境需要采用不同的领导风格,如任务导向型、关系导向型和参与型等。
2.3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领导与管理是两个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概念。
管理注重组织的日常运作和绩效管理,而领导涉及更广泛的目标设定、策略制定和人员管理等方面。
第三章领导者特质和能力3.1 领导者的特质3.1.1 自信心自信心是领导者的基本特质之一,它使领导者能够处理复杂的情况和挑战,并激励团队成员取得成功。
3.1.2 决断力决断力是领导者必备的特质之一,领导者需要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3.2 领导者的能力3.2.1 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领导者的基本能力之一,领导者需要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见,并调动团队的合作力。
3.2.2 激励能力激励能力是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之一,领导者需要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他们去追求更高的绩效。
第四章领导与团队建设4.1 领导者的角色4.1.1 任务导向型领导任务导向型领导关注组织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强调工作成果和绩效,对团队成员要求高。
第二章 领导者有效性的品质和素质理论
2 . 1领导者的品质理论
2 . 1 . 3 后 期 的 品 质 因 素 研 究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爱德温•吉色利(Edwin E.Chiselli)密切联系管理实践, 改进研究方法,从动态的角度对领导者的品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出版了《管 理才能探索》一书,在书中他提出领导品质可以分为三大类13个因素的研究成果。
者应具备七项天生的品质特征:善言辞、外表英俊潇洒、智力过人、具有自信 心、心理健康、有支配他人的倾向、外向而敏感。
传统品质理论,从调查研究与心理测验两方面概括地描述了领导者的许多品质 特征,让我们看到有效领导者与某些品质特征相联系,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在 理论观点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早期品质理论过分强调领导者的天生品质特征, 忽视了教育、环境因素在形成、培养、发展和造就领导者品质中的重要作用,这就 有可能滑入遗传决定论的泥潭中。
影响
柯克柏特切克和洛克 (1991) 智力水平 自信心 决心
正直
社交能力
尤克尔 -1998 忍耐力 自信
内在聚集
俞文钊 -2012 进取心 责任感
创新能力
稳重成熟
分析能力
正直
决策能力
社会权力导向 敢冒风险
高成就导向
容忍力
适度亲和力
表达能力
人际相容性
自我约束力
2 . 1领导者的品质理论
2 . 1 . 4 现 代 品 质 因 素 研 究
2 . 1领导者的品质理论
2 . 1 . 5 品 质 理 论 发 展 趋 势
随着魅力非凡的奥巴马在2008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位非裔总统,魅力型领导迅速 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荣格(Jung发现,魅力型领导者均具有如下品质:自我监控、表现欲强、攫取社 会权力以及追求自我实现。简言之,品质理论是合理的、有生命力的。一开始,该 方法重点在于鉴别出伟人身上具有的品质,然后转而研究情境对领导的影响,现在 品质理论又重新强调品质在有效领导中的重要作用。
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特质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和个性是由固有的特质所决定的。
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些固定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些特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
特质理论主要包括五大特质,即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首先,神经质是特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神经质主要指个体在应激情况下的情绪稳定性,神经质高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沮丧和敌对,而神经质低的人则更加冷静和稳定。
其次,外倾性也是特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特质。
外倾性主要指个体的社交性格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外倾性高的人更加善于交际和社交,而外倾性低的人则更加内向和独立。
另外,开放性也是特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开放性主要指个体对新事物和新想法的接受程度,开放性高的人更加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和尝试新的事物,而开放性低的人则更加保守和固执。
此外,宜人性也是特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特质。
宜人性主要指
个体的合作性和善良程度,宜人性高的人更加乐于助人和善解人意,而宜人性低的人则更加自私和冷漠。
最后,尽责性也是特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尽责性主要指
个体的目标取向和自律性,尽责性高的人更加有条理和自律,而尽
责性低的人则更加随意和放任。
总的来说,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些固定的、相对稳定
的特质,这些特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
特质理论对于理解个体差异和预测行为表现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心
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人格心理学之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16因素研究模型
因素分析材料来源
生活记录材料(L资料)
问卷材料(Q资料)
可以用于 因素分析 的数据材 料
客观测试材料(T资料)
卡特尔的16因素研究模型
生活记录材料
来源于人们实际生活中对个人行为的记录。其关键作用在于,由于被试 没有直接提供信息,因此较少欺骗和吹捧的成分。
问卷材料
来源于人格的问卷调查。这是最容易收集的也是大多数因素分析所使用 的一种材料。但是报告中有关个人自己的能力和倾向会影响到这类材 料的精确性。
特质(trait)是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一种概括 化的和聚焦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 等值的能力,具有激发和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 形式”。
奥尔波特把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他认为一个特 质就是以某种特别方式作出的一种反应倾向。一种特质导 致反应上的一致性,因它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并把许多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形式聚合在一起。
卡特尔的16因素研究模型
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 处理多变量数据的一种统计方法,它可以揭示出多变量之 间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从为数众多的可观测的变量中概 括和综合出少数几个因子,用较少的因子变量来最大程度 地概括和解释原有的观测信息,从而建立起简洁的概念系 统,揭示出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
卡特尔的16因素研究模型
对16PF的评价: 1)16PF中的题目按顺序轮流排列,便于记分并能保持被试作答的 兴趣。题目尽量采用中性,许多题目看起来与某一人格特质有关, 实际上与另一人格特质有关。 2) 方法的独特性和科学性。正如赫根汗 (Hergenhahn ,B. R. ) 所说 :“也许它是一种唯一使用了与研究对象同样复杂的研究方 法的理论”。 3)16PF 人格因素调查表被运用在人格测验、职业预测、学业预 测等许多领域,至今,依然被认为是国际最有权威的人格量表之一, 显示出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4)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所得到的人格特质实际上是许多人的平均 的人格特质,是一种平均趋向,而人实际上是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的。
中级经济师第二章领导行为知识点复习笔记
第二章领导行为【本章概览】第一节领导理论知识点一:导言★【主要内容】1.领导是能够影响群体、影响他人进而完成组织目标的人。
2.领导具有两个特征:第一,领导必须具备影响力;第二,必须具备指导和激励的能力。
3.领导力的来源:领导的影响力主要来源于组织的正式任命。
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得,如:生产班组中技能水平最高、经验最丰富的员工往往对其他员工具有非正式的影响力。
知识点二:特质理论★传统特质理论主要观点:(1)领导具有某些固定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2)只有先天具备某些特质的人才可能成为领导。
关于卓越的领导的特质的不同观点人物吉伯斯道格迪尔观点(1)身强力壮(2)聪明但不能过分聪明(3)外向有支配欲(4)有良好的调试能力(5)自信(1)对所完成的工作具有责任感(2)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充满热情并且能够持之以恒(3)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富有创新精神(4)勇于实践(5)自信(6)能很好地处理人力紧张并能够忍受挫折特质理论的缺陷:(1)没有明确各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2)没有区分原因和结果。
(与绩效的关系)(3)忽视了情境因素。
(工作的结构性、权力大小等)(4)忽视了下属的需要。
知识点三: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理论★★【主要内容】领导类型定义特征交易型领导关注任务的完成及员工的顺从,强调任务明晰度、工作标准及产出。
依靠组织奖励、惩罚影响员工绩效(1)奖励:员工努力或员工绩效高,会被奖励(2)差错管理(积极型):及时观察背离标准行为并修正(3)差错管理(消极型):背离标准行为时才进行干预(4)放任:放弃管理,不做出决策变革型领导(1)强调理想与组织价值观来激励追随者们(2)为组织制定明确的愿景(3)通过领导风格来影响员工和团队的绩效(1)魅力:描述愿景,给予员工自豪感、尊敬和信任(2)激励:以高期望激励员工(3)智慧型刺激:谨慎、理性且智慧性解决问题(4)个性化关怀:个性化的以人为本,提供培训与建议【主要内容】研究结论:伯恩斯认为,交易型领导风格是一种相对平庸的管理模式;变革型领导才能在革新和变化中创造超额绩效。
中级经济师(人力 笔记)领导行为
第二章领导行为高频考点:特质理论传统的特质理论认为:1.领导者具有某些固定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2.只有先天具备某些特质的人才可能成为领导。
关于卓越领导者的特质的两种观点:吉伯的观点斯道格迪尔(扩大了特质的范围)①身强力壮;②聪明但不过分聪明;③外向有支配欲④有良好的调适能力;⑤自信。
①对所完成的工作具有责任感;②追求目标过程中热情并能够持之以恒;③解决问题时用于冒险并富有创新精神;④勇于实践;⑤自信;⑥能很好的处理人际紧张并能够忍受挫折等。
特质理论的缺陷:(1)忽视了下属的需要;(2)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3)忽视了情境因素;(4)没有区分原因和结果;高频考点: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理论伯恩斯把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考点交易型领导变革型领导概念(1)强调个人在组织中的与位置相关的权威性和合法性;(2)强调任务的明晰度、工作的标准和产出;(3)很关注任务的完成以及员工的顺从;(4)依靠组织的奖励和惩罚来影响员工的绩效。
(1)强调的是通过更高的理想和组织价值观来激励他的追随者;(2)变革型领导能够为组织制定明确的愿景;(3)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来影响员工绩效(增强员工的动机)和团队绩效(调解团队内部的冲突)。
特征①奖励:承诺为努力或高绩效提供奖励,赏识成就②差错管理(积极型):观察和寻找与标准背离的行为,采取修正行动③差错管理(消极型):仅在背离标准时进行干涉④放任:放弃责任,避免做出决策①魅力:提供任务的愿景,潜移默化的自豪感。
获得尊敬和信任②激励:持续的高期望,鼓励努力,用简单的手段表达重要的意图③智慧型刺激:提升智慧,理性和谨慎地解决问题④个性化关怀:给予个人关注,个性化地对待每名员工,对其进行培训和提出建议。
高频考点:魅力型领导理论(罗伯特·豪斯提出)1.观点(1)其追随者认同他们的领导者及其任务,表现出对领导者的高度忠诚和信心,效法其价值观和行为,并且从自身与领导者的关系中获得自尊;(2)魅力型领导者将促使追随者产生出高于期望的绩效以及强烈归属感;(3)当追随者显示出更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时,魅力型领导者的效果会得到进一步强化;(4)魅力本身是一个归因现象,会随着情境发生变化。
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特质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个体的稳定性和一贯性特质。
特质是指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表现出来。
特质理论认为,人类的个体差异主要来源于遗传和环境的互动,而这些差异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特质的定义、分类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首先,特质的定义。
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表现出来。
特质可以是内在的,如性格特质,也可以是外在的,如行为特质。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个体差异的基础,它们可以预测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反应。
其次,特质的分类。
特质可以根据其性质和表现方式进行分类。
根据性质,特质可以分为基本特质和次级特质。
基本特质是更加普遍和抽象的特质,如神经质、外向性等;而次级特质是基本特质的具体表现,如焦虑、好奇心等。
根据表现方式,特质可以分为明显特质和隐性特质。
明显特质是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观察到的特质,如外向性、开放性等;而隐性特质则是不容易观察到的特质,需要通过特定的测试和测量方法来获取。
最后,特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例如,外向性的人更善于社交,更愿意冒险;神经质的人更容易焦虑和抑郁。
特质还可以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因此,了解个体的特质特点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特质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研究个体的稳定性和一贯性特质。
特质的定义、分类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特质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差异的来源和影响,为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提供理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质理论著名的历史学家托马斯·卡约尔(ThomasCarlyle)曾经说过:“世界的历史就是伟人的历史”。
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早期的心理学家在看待领导问题的时候往往从特质论人手,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格特质与能否成为领导的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
传统的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具有某些固有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
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领导。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对特质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结果却并没有找到一些特质因素,以便将领导者和非领导者以及成功的领导者和失败的领导者的特质进行区分。
这表明,试图找到一组独特的特质来鉴别成功的领导者的努力是失败的。
但是还有研究表明,有一些特质,如有智慧、支配性、自信、精力充沛、富有专业知识等,是与成功的领导者一致相关的。
这说明具备某些特质确实能提高领导者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并不存在一种特质能够保证领导者的成功。
对于领导者到底应该具有哪些特质,吉伯认为,要想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具备以下特质:身强力壮,聪明但不能过分聪明,外向有支配欲,有良好的调适能力,自信。
与吉伯的思路相似,斯道格迪尔进一步扩大了特质的范围,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具有下列特质:对所完成的工作具有责任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热情并且能够持之以恒: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自信;能很好地处理紧张的人际关系并能够忍受挫折等。
特质理论由于存在以下一些缺陷,所以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并不十分成功,他的不足表现在:(1)忽视了下属的需要:具有某种特质的领导可能适合管理某些下属,但不适合管理另一些下属。
(2)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成功的领导可能需要具备许多特质,但其中某些特质最为关键。
(3)忽视了情景因素:特质理论没有考虑到工作的结构性、领导权力的大小等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解释为什么具有不同特质的领导在各自的组织中都可以工作得非常出色。
(4)没有区分原因和结果:特质与绩效之间的相关研究并不能解释是因为具有某些特质才导致成功,还是因为成功才建立了这些特质。
例如,虽然研究可能发现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管理高的绩效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但这并不能表明到底是因为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才获得了管理的高绩效,还是因为担任了管理的职位才获得了丰富的专业知识。
改变型领导理论伯恩斯把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交易型和改变型。
交易型领导强调的是一个人在组织中的与位置相关的权威和合法性。
交易型领导强调任务的明晰度、工作的标准和产出,他们很关注任务的完成以及员工的顺从,这些领导更多依靠组织的奖励和惩罚来影响员工的绩效。
与交易型领导相反,改变型领导则是通过更高的理想和组织价值观来激励他的追随者们,改变型领导能够为组织制定明确的愿景,他们更多地通过自已的领导风格来影响员工(如增强员工的动机)和团队(如调解团队内部的冲突)的绩效。
交易型领导者的特征和方法1.一致性的奖励:承诺为努力提供奖励,为好绩效提供奖励,赏识成就。
2.差错管理(积极型):观察和寻找对于标准的背离,采取修正行动。
3.差错管理(消极型):仅在标准没有满足时进行干涉。
4.放任:放弃责任,避免做出决策。
改变型领导者的特征和方法1.魅力:提供任务的愿景,潜移默化自豪感,获得尊敬和信任。
2.激励:持续的高期望,鼓励努力,用简单的手段表达重要的意图。
3.智慧型刺激:提升智慧,理性和谨慎的解决问题。
4.个性化关怀:给予个人关注,个性化地对待每名员工的培训和建议。
基于自己的研究结果,伯恩斯认为在多数情况下,交易型领导者依靠的是消极型差错管理,所以交易型领导是一种相对平庸的管理,而改变型领导则导致组织在革新和变化中的超额绩效。
伯恩斯认为通过补充、选拔、晋升、培训和发展培养出的改变型领导,会使组织有效地运转并且健康地成长。
魅力型领导理论罗伯特·豪斯在伯恩斯改变型领导的基础上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者是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下属有高度的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景,以及使用个性化风格的领导者。
魅力型领导者的追随者认同他们的领导者及其任务,表现出对领导者的高度忠诚和信心,效法其价值观和行为,并且从自身与领导者的关系中获得自尊。
由于魅力型领导者对其追随者产生影响,因而魅力型领导者将促使追随者产生出高于期望的绩效以及强烈的归属感。
最新研究表明,当追随者显示出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时,魅力型领导者的效果将会得到进一步地强化。
同其他领导理论一样,魅力型领导理论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魅力本身是一个归因现象,会随着情境发生变化。
能够促使魅力归因的领导特质包括自信、印象管理技能、社会敏感性和共情等。
提升魅力型领导的情境既包括面临剧烈变革的组织环境,也包括对现状非常不满的追随者。
也就是说对于魅力型领导的研究除了研究领导者自身的特质外,还必须考虑到领导者所处的情境,以及工作任务的性质。
除此之外,魅力型领牙者并不一定是一个正面的英雄,也有与其相联系的非道德特征。
巴斯提出魅力型领穿只是更广泛的改变型领导的一个成份。
路径——目标理论路径——目标理论是由罗伯特·豪斯提出的,该理论采纳了俄亥俄模型的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的思路,并同激励的期望理论相结合。
路径——目标理论认为, 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以确保下属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目标相互配合。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如果想要被下属接受,就必须能够为员工提供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既有关于现时的,也有关于未来的。
该理论认为领导的激励作用在于:第一,使绩效的实现与员工需要的满足相结合。
第二,为实现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必须的辅导、指导、支持和奖励。
为此豪斯确定了四种领导行为:(1)指导式领导:让员工明确别人对他的期望、成功绩效的标准和工作程序。
(2)支持型领导:努力建立舒适的工作环境,亲切友善,关心下属的要求。
(3)参与式领导:主动征求并采纳下属的意见。
(4)成就取向式领导:设定挑战性目标、鼓励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豪斯假定领导者具有变通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而表现出上述各种不同的领导行为。
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了两个权变因素作为领导的领导行为与结果之间的中间变量。
一是下属控制范围之外的环境因素,如工作结构、正式的权力系统、工作团队等。
二是下属的个人特征,如经验、能力、内外控等。
不同的领导行为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因素和个人特征。
例如,下属的工作是结构化的,则支持型的领导可以带来高的绩效和满意度;而对于能力强或经验丰富的下属,指导式的领导则可能被视为多余的;相信自己能够控制命运的内控型下属对参与式领导更为满意,而外控型下属对指导式领导更为满意。
对路径—目标理论的研究支持了该理论背后的逻辑,即如果领导者能够补偿员工的个人特征方面或者工作环境方面的不足,就会促进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但是如果工作结构明确、任务清楚,员工有能力和经验处理工作,则不必浪费时间进行指导,否则会被视为是多余的。
权变理论费德勒的权变理论认为,团队绩效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与情景因素之间是否搭配。
费德勒将领导方式区分为工作取向和人际取向两类。
为了测量一个人的领导风格属于工作取向还是人际取向,费德勒发明了“最不喜欢的工作伙伴”量表。
该量表由16组形容词组成,首先让领导者回想自己所共事过的同事中最难相处、最难合作的一个同事,然后用该量表对这个同事进行评价。
如果一个人对他最不喜欢的工作伙伴也用肯定性的形容词去描绘,说明他乐于和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属于人际取向型的;反之,则认为该领导者主要关心生产,属于工作取向型的。
费德勒认为,情景因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一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主要指的是下属对领导者信任、信赖和尊重的程度;二是工作结构:主要指的是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的程度;三是职权:主要指的是领导者在甄选、训练、调薪、解聘等人事方面有多大的影响力和权力。
通过这三个维度的互相组合,共可以产生八种不同的情景。
费德勒认为两种领导风格在八种不同的情景下有不同的效能。
例如,某个汽车总装生产线的班组,其工作是结构化的,其主管的职位权力非常的强。
如果领导者——成员关系是正面的,那么该环境更适合于工作取向的领导。
费德勒的模型表明,在高度非结构化的环境下,员工会产生模糊和焦虑感,而领导者的结构和控制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结构化的方法更能够得到员工的喜爱。
在任务高度程序化以及领导者与员工的关系很好的情况下,领导者们会觉察到任务导向更加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
除以上所述之外,在其他的情况下建立更好的领导者成员关系是十分有帮助的,于是那些更关心员工的领导者是更有效的。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通常,我们一般假定领导者对同一团体内的成员会同样对待,报有公平的态度。
但是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
领导者对待同一团体内部的不同下属往往根据其与自己关系的远近亲疏采罗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有鉴于此,乔治·格雷恩及其同事提出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简称LMX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认为,团体中领导者与下属在确立关系和角色的早期,就把下属分出“圈里人”和“圈外人”的类别。
对于同一个领导者而言,属于“圈里人”的下属与领导打交道时,比“圈外人”有更少的困难,能够感觉到领导者对他们更负责。
同样,领导者倾向于对“圈里人”比“圈外人”投入更多的时间、感情以及更少的正式领导权威。
同时,有研究报告指出,在工作中,“圈里人”比“圈外人”承担更高的工作责任感,对于其所在的部门贡献更多,绩效评估也更高。
格雷恩及其同事强调LMX的推进分为四个阶段:①区分领导——下属的二元探索;②对LMX关系中的特征及其组织含义/结果的调查;③对二元合作关系建构的描述;④在团体和社会网络水平上区别二元关系的集合。
其中第四步也包括了组织内部的网络以及与客户、供货商、股东等外部的关系。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认为,这种交换过程是一个互惠的过程。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领导者们为了达成绩效目标和更持久的变化,应该着手于改变下属的自我概念。
同时,作为互惠的另一部分,下属通过他们的反应也在改变领导者的自我形象。
领导者和下属两者都作为个体,通过团体进行反馈。
早期关于领导的研究(一)勒温的民主与专制模式衣阿华大学在勒温的领导下,于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有关领导行为的先驱研究。
他们最初的研究目的是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模式,但是该研究有一个重要的副产品,即是对组织生产行为的观察。
他为10岁的男孩成立若干爱好者俱乐部,让他们从事制作面具和切割肥皂等生产性行为。
每个俱乐部有三种领导类型:独裁、民主和放任。
研究发现,从属于独裁型领导者的儿童的行为倾向于要么富有攻击性,要么缺乏感情。
当独裁型领导离开或将领导氛围变得更轻松一些时,表现为缺乏感情的儿童会转而产生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