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百科名片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 -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是鉴于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
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
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目录1分类1. 首要特质12. 中心特质13. 次要特质1内容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1分类1动机的机能自主1统我和健康人格研究方法社会影响展开编辑本段分类奥尔波特的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1. 首要特质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
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质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
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 次要特质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
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编辑本段内容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的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xona相联系。
他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并针对当时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人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蔽处这两种主要理论人格的特质论流派,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得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推崇的他自己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人格的特质理论
背景:人格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1937)–共性特质• 1.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
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
从共同特质看,个体间的差异,只不过是指个人所具备这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己。
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的14种共同特质,如:支配-顺从,外向-内向,自信-自卑,合群-孤独,理论兴趣高-理论兴趣低等等–个性特质•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次要特质: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a.首要特质,它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往往只有一个。
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
不过,这种首要特质,未必每个人都具有。
有些人因具有单个首要特质而成为著名人物。
例如,创造是达尔文的首要特质,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 b.重要特质,它是人格的构件。
每个人都有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构成其独特的人格。
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
例如,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所考虑到代表某个学生人格的那些特质(如:准时、整洁、勤奋、诚恳等等),即属于其个人的重要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每个人所具有的重要特质,一般在5~10种之间。
由此可见,每个人的重要特征并不多。
• c.次要特质。
顾名思义,次要特质不是决定人格的主要特质。
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
与首要特质和重要特质相比,次要特质是从更为狭窄的各种刺激来说的,它包括一个人独特的偏爱(如对某些食物、衣着的偏爱)、一些片面的看法和由情境所制约(如某人有恐高症)的特质等等。
卡特尔与16PF卡特尔:美国伊利诺洲立大学教授,1905年出生英国德文郡,大学攻读化学,1924年毕业,后改读心理学,1929年获心理学博士,1932-1937年在儿童辅导中心从事临床工作,1937年应桑代克邀请去美国,1945年担任伊利诺洲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人格测量实验中心主任。
奥尔波特的特质心理学
• 个人特质又分为:
• A、首要特质(或枢纽特质)指个人生活 中具有渗透性,占优势的特质,最能体 现一个人典型特征,它在人格中处于支 配地位。如果一个人具有某种首要特质, 它几乎会影响):是指渗透 性稍差一些,但仍具有相当概括性的重
• 总之,个人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以 特质来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 同的特质。因为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 和反应是不同的。
• 奥尔波特有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 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二、人格动力——机能自主的动机
(一)概念
• 机能自主(Functional Autonomy):指一种曾由 于实用而存在的,后来则由于自身而存在的动机。 (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
• 所谓“机能自主”简要地说就是过去的动机与 目前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一个人今天的 动机机能是自主的,它独立于过去。
• “机能自主”的动机是人类特有的动机
(二)机能自主的动机的两种类型: 1.持续性的机能自主:它是指个人盲目从事的重复性
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曾一度为实现某个目的起过作用,
但现在已不再发生作用了,是较低层次神经系统的功
• 他吸收了父亲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在 以后的岁月里还经常喜欢引用父亲的座右铭: “如果每个人都尽其最大努力去工作,而只取 家中所需的最低量的经济回报,那么,就有足 够的财富可以对付下去。” 1915年,考入哈佛 大学。在这期间他的父母迁居,奥尔波特开始 跟着他一个叫弗劳依德(Floyd)的哥哥生活。 1919年,奥尔波特获文学学士学位后随即去了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罗伯特大学任教。翌年回 到哈佛大学,在归国的途中得以会晤精神分析 大师弗洛伊德。
能自主,适用于癖好,重复,习惯性的暂时行为,很少有外 界的强化,却能持续发生作用.是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低 水准的活动。属(半)封闭系统. 2.自我统一的机能自主:指较高层次的功能自主。指 个人的目标,价值观,兴趣,态度和情操等,是一个开放 系统,预设个人不断受到外界的挑战,而能采取适当的 应变行为。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述评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述评摘要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立者,也是较早的人格理论研究者,其人格理论自从创立以来对心理学界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试对奥尔波特的人格和人格特质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1 引言特质理论是人格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种。
目前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研究都具有这种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W. Allport)是第一个特质理论的提出者。
他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适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
他强调了人格的个别特点,指出人格以特质迎接外部世界,用特质来组织经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系统,由此而引发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格特质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心灵的完善。
人格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成分,它凝聚着文化、社会、家庭教育与先天遗传的个体风貌,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人格的差异铸就了个体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心理面貌。
因而,在当今社会继续研究人格特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2.1人格什么是人格奥尔波特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
”后来,奥尔波特把“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改为“独有的行为和思想”。
他认为,建立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应该将精神分析、学习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和特质理论以及他自己的、个人心理学融合起来。
他的人格理论是对大多数重要概念的综合。
健康成熟的人格奥尔波特对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他认为人格理论体系是面向健康人的。
他认为,健康人在理性和意识水平上活动,激励他们活动的力量完全是能够意识到的,是可以控制的,健康人的视线向前,它指向当前和未来的事件,而不是向后看,指向童年的事件;成熟的人格有一个发展过程,仅在成年期才可能实现,健康的或成熟的人在性质上不同于病态的或不成熟者。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摘要:1.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简介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的具体内容4.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的应用和影响正文:【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简介】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C·奥尔波特(Raymond C.Allport)提出的一种人格心理学理论。
奥尔波特在其兄长弗洛伦斯·奥尔波特(Florence Allport)的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人格特质,如诚实、谦虚等。
而个人特质则是某个人所特有的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显著、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格特质,中心特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的人格特质,次要特质则是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的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的具体内容】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四大类:理智特质、情绪特质、意志特质和社交特质。
理智特质主要包括认知、思维、判断等方面;情绪特质主要包括感受、情绪、情感等方面;意志特质主要包括动机、决心、行动等方面;社交特质主要包括交际、合作、友善等方面。
这四大类特质分别涵盖了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的应用和影响】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
同时,这一理论也为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是一种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人格特质的心理学理论。
它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并从理智、情绪、意志和社交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类。
人格特质论及其评价
人格特质论:奥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特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有广泛的反应倾向,因而会以特定的方式反应,这种倾向叫做特质。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依据人们可能会有的特定行为来描述他们。
尽管不同的特质论者对组成人格的特质种类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一致认为特质是组成人格的关键。
除此之外,特质论者还认为人类的行为与人格可以分为多个层次。
一些习惯总会同时发生从而形成所谓的特质。
在稍高层次的组织中,不同的特质相互联系组成艾森克所谓的类型。
总之特质论认为,人有广泛的以特定形式发生反应的倾向,并且人格存在着层次结构。
高登.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在奥尔波特漫长而极具影响力的一生中,他注重了人类行为之健康的、人性的、有组织的各方面,这与强调行为之本能的、神经质的、紧张解除及机械的观点正好相反。
奥尔波特相信特质是人格的基本组成单位,特质确实存在并以神经系统为基础。
特质是人格的普遍倾向,它可以解释人类行为在跨情境和跨时间里的规律性。
特质可以三种特性来确定:频率、强度和情境的广度。
奥尔波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他的每个行为事实上都可追溯到其影响。
一般来说,人们这样的首要特质为数不多。
中心特质(反映了比首要特质更为有限的行为倾向。
次要特质指最不明显、最少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的倾向。
换句话说,这种特质的显著性和普遍性因人而异。
特质是一个人在大多数情境下会表现出的而不是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的行为倾向。
在理解行为时,情境与特质的概念都是必不可少的。
特质的概念在解释行为的一致性时非常重要,而情境的重要性则体现在对行为变异性的解释。
奥尔波特提出了机能自主这一概念。
机能自主指的是尽管成人的动机可能是根植于童年时期紧张消除的动机,但他们的行为与早期为消除紧张而作出的努力已经没有了联系。
最初为了降低饥饿和焦虑所作出的努力,现在却成了快乐的源泉,且这一努力本身也就成了动机。
“曾经是外在的、辅助性的,如今却成为内部的、有强大作用的。
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特质分成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指的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个~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现出来。
往往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一个理论模型。
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与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观点相同。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从根源特质可以区分出这两种特质。
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如16PF中的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
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如16PF 中的忧虑性,有恒性等。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使个体朝向某一目标。
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作用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所以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三)现代特质理论1.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这三个因素是:(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特质的定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以个别的人格特质为单位,用逻辑与语义的分析方法,把特质界定为个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人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以步调一致的反应"。
由于有特质,使人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应行为和表现行为具有一致性。
例如,一个具有强烈攻击性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相类似的反应。
又如具有"谦虚"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也会作出类似的反应。
与领导一起工作时,表现为留心、小心、顺从;在访友时,表现为文雅、克制、依从;在遇见陌生人时,表现为笨拙、尴尬、害羞;在和父母亲共进餐时,表现为热情、迎合;在同伴给予赞扬时,表现为不愿露面、不愿为人注意等等。
与此相反,具有不同特质的人,即使对同一个刺激物,反应也会不同。
一个具有友好特质的人和一个具有怀疑特质的人对陌生人的反应是很不同的。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概括的,它不只是和少数的刺激或反应相联系。
一个特质联结着许许多多的刺激和反应,使个体行为产生广泛的一致性,使行为具有跨情境性和持久性。
但是,特质又具有焦点性,即它与现实的某些特殊场合联系着,只有在特殊的场合和人群中才会表现出来。
例如,具有攻击性特质的人,不会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进行攻击,如对亲戚朋友,一般就不会表现出攻击行为。
特质的特点1.特质是一种实际存在于个体内的神经心理结构。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习惯比特质更特殊,它常常是特质的具体表现,特质是对习惯整合的结果。
例如,父母亲鼓励孩子刷牙,孩子天天早上和饭后刷牙,这是习惯。
以后刷牙这一行动溶化于更为广泛的习惯系统中,进一步又整合于个人的清洁倾向中,清洁就成为个人的特质了。
3.特质具有动力性。
特质具有指引人行为的能力,它使个人的行动具有指向性。
特质是行为的基础和原因,它支撑着行为。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可以与动机等同。
4.可以由个体的外部行为来推测特质的存在,并且从实际中得到证明。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例子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例子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是指人类个体在行为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他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下面是一些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的例子:
1. 外向性:外向性高的人喜欢社交活动,善于交流,喜欢与他人互动。
例如,一个外向性高的人可能喜欢组织聚会、参加社交活动,并且乐于结交新朋友。
2. 宜人性:宜人性高的人具有友善、合作、乐于助人的特点。
例如,一个宜人性高的人通常体贴他人的感受,善于解决冲突,并且乐于帮助他人。
3. 尽责性:尽责性高的人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律能力,注重细节和完成任务。
例如,一个尽责性高的人通常有较强的责任感,会按时完成工作或任务,并且善于组织和计划。
4. 神经质:神经质高的人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担心和紧张。
例如,一个神经质高的人可能会对小事情感到过度担忧,容易受到压力和情绪波动的影响。
5. 开放性:开放性高的人对新事物和经验持开放态度,具有创造性和好奇心。
例如,一个开放性高的人通常喜欢尝试新事物、探索新领域,并且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例子展示了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中五个维度的不同表现。
每个人在这些特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倾向,这些特质也会在不同环境和情境下发挥作用。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奥尔波特(Raymond B. Cattell)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开创了人格心理学的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系统。
根据Cattell的理论,人的个性可以通过16种基本特质进行分类。
下面将对这16种特质进行一一介绍,以期为满足个体差异的研究和成长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焦虑性(Anxiety):焦虑性高的人往往容易感到紧张、担忧和不安。
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困扰,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安慰来应对困境。
2. 稳定性(Stability):稳定性高的人情绪较为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压力,通常更富有自信和冷静。
3. 平和性(Receptivity):平和性指的是一个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
平和性高的人更容易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易受外界情绪所影响。
4. 社交性(Extraversion):这一特质涵盖了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倾向。
社交性高的人喜欢和他人交往,善于表达自己,容易成为群体的一部分。
5. 孤僻性(Liveliness):相较于社交性,孤僻性描述了一个人活跃、充满活力的程度。
孤僻性高的人善于自我表达,表现出较高的情绪表达力和活力。
6. 冷淡性(Rule-Consciousness):冷淡性指的是一个人对规则和道德准则的尊重程度。
冷淡性高的人对道德和社会规范较为敏感,对于遵守规则有较强的自制能力。
7. 担当性(Social Boldness):担当性高的人通常勇于面对陌生和挑战性的情景,并能毫不畏惧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8. 敏感性(Sensitivity):敏感性高的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较为敏感。
他们更容易察觉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对他人的情绪和言行有较高的敏感度。
9. 细致性(Vigilance):细致性高的人通常注重细节,更容易察觉并处理问题。
他们往往更为细心、谨慎和可靠。
10. 怀疑性(Suspicion):怀疑性高的人对他人的意图和动机持怀疑态度。
湛江教师考试: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湛江教师考试: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一、特质的概念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它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
特质被看做一种神经心理结构,它虽然不是具体可见的,但可由个体的外显行为推知其存在。
人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以特质来组织经验。
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特质,因为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是不同的。
奥尔波特有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由于各人特质不同,虽然情况相同却反应各异。
按照奥尔波特的观点,特质并非只与少数特殊刺激或反应相联系,而是相对概括的和持久的,因为它们将多数刺激与多数反应相联结,所以在行为方面会产生广泛的一致性,这样行为就有持久性和跨情境的特点。
例如,一个具有强烈攻击性特质的人,可能在许多场合都表现出他攻击性强的特点。
特质也有焦点。
例如,优势特质是在某些特殊场合和人群(如同事、同学)中出现的,在其他场合则表现为其他特质。
所以,特质镶嵌于社会情境之中,那些把人格看成是恒定不变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关于人格特质的特点,奥尔波特做了如下归纳:(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
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一般的行为倾向,寻找和研究这些倾向正是心理学家的任务,而不是仅仅从理论上要人相信特质。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特质与习惯相似,但又不像习惯那么狭窄。
例如,每天早上刷牙是一种习惯,但是刷牙、洗手、保持衣服整洁等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习惯,是一种个体爱清洁的特质。
(3)特质具有动力性。
特质支撑行为,是行为的基础和原因。
特质是动力的,不需要外界刺激来发动它们,特质驱动人去寻求刺激情境。
从这一点来看,特质可以被看做是动机的衍生物。
(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特质不能直接被观察到,但可以对它进行科学的验证,尤其是可以从观察一个人不断重复的行为来证实特质的存在。
(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仅是相对独立的。
两种特质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人格是一种网状的、相互牵连的、重叠的特质结构,这些特质彼此之间仅仅是相对的独立。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是一种将个体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分类的方法。
它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研究,通过对个体行为和性格特征的观察,将人格特质分为四种类型:自主型、发展型、控制型和适应型。
这四种类型代表了个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倾向和表现方式。
1.自主型:自主型的人有着自我决定的能力和强烈的内驱力。
他们善于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不依赖他人的意见和指导。
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动力和抗压能力,能够推动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自主型的人一般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他们容易感到满足和成就感,同时也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
2.发展型:发展型的人致力于个人成长和提升。
他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学习新的知识,注重自己的才能和能力的发展。
发展型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来提升自己。
他们重视自己的个人发展,并且乐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3.控制型:控制型的人主要通过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来应对外部压力和冲突。
他们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
控制型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自制力和对自己要求严格,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划和安排来完成任务,并且有较高的绩效表现。
4.适应型:适应型的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
他们善于在不同的情境和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够迅速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
适应型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与不同类型的人和团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总结起来,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包括自主型、发展型、控制型和适应型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代表了个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倾向和表现方式。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进一步发展个人的优势和弥补不足。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
【原创版】
目录
1.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简介
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
3.分类的三个维度
4.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的具体分类
5.结论
正文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类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提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是对人格特质进行科学分类的一种尝试,它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个体的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基于三个维度:品质(善良、恶毒),能力(聪明、愚蠢)和积极性(乐观、悲观)。
他将这三个维度作为分类的依据,将人格特质分为三个大类,每个大类包含两种特质,共计六种基本人格特质。
在这三个维度中,品质是描述道德品质的,能力是描述智力水平的,而积极性则是描述对生活的态度的。
通过这三个维度,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在品质维度上,善良和恶毒是两种基本的人格特质。
善良的人通常乐于助人,具有较高的道德标准,而恶毒的人则往往心怀恶意,缺乏道德感。
在能力维度上,聪明和愚蠢是两种基本的人格特质。
聪明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能够快速理解和解决问题,而愚蠢的人则往往理解能力较弱,难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积极性维度上,乐观和悲观是两种基本的人格特质。
乐观的人通常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悲观的人则往往对生活抱有消极的态度,对未来缺乏信心。
总的来说,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描述人格特质的新视角,它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人格特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和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一、人格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特质分成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指的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个~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现出来。
往往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一个理论模型。
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与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观点相同。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从根源特质可以区分出这两种特质。
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如16PF中的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
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如16PF中的忧虑性,有恒性等。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使个体朝向某一目标。
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人格特质论
类型论
一、体型类型论 (一)克雷奇默尔的理论 1.瘦长型,高瘦纤弱,肋骨明显,皮肤缺血色。分裂50% 2.矮胖型,四肢短小,躯干积蓄大量的脂肪。躁狂64% 3.强壮型,四肢发达,肩宽、胸厚。癫痫28.9% 4.发育异常,混合型。癫痫29.5% (二)谢尔顿胚叶起源人格类型论 内胚叶 矮胖型 悠闲、镇静、行为随和,喜社交; 中胚叶 强壮型 精力充沛、坦率、冒险、好斗; 外胚叶 瘦长型 神经过敏、不善社交、负责、有疲劳感; 二、认知类型论 (一)冲动—思索型 (二)场独立性—依存性 倾斜小屋测验,棒框测验,镶嵌
• 外向性和开放性:社会和事业方面的兴趣均与外 向性有关。外向者应该较偏好社会和事业方面的 职业,且比高内向者表现为佳。并且社会兴趣还 与随和性有关。再如,调查行业(如记者、自由 作家)、艺术与求新性(开放性)呈正相关,对 经验高度开放者比此特质低者表现较佳。因此, 艺术与调查性行为需要具有好奇心、创造力与独 立思考能力的人,也适合对经验保持高度开放的 人。 Costa(1984)
• 根源特质是相互联系, 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 行为特质。
• 如有条理性不仅表现为 生活理财方面,而且还 表现在学习、工作方面。
• 卡特尔得出了16种根源 特质,在每个人身上都 具有,只是量上不同。 如下表:
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
人格因素
低分者特征
高分者特征
A
乐群性
缄默孤独
乐群外向
B
聪慧性
迟钝、知识面窄
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包括能(生理驱 力)、外能(态度和情操)、辅助
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 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 的特质。
人格的成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百科名片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 -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是鉴于对弗洛伊德主义过于强调人的潜意识的怀疑和不满,以及心理学中的实验化倾向而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
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
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目录1分类1. 首要特质12. 中心特质13. 次要特质1内容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1分类1动机的机能自主1统我和健康人格研究方法社会影响展开编辑本段分类奥尔波特的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1. 首要特质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
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质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
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 次要特质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
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编辑本段内容奥尔波特对人格的界定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的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xona相联系。
他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并针对当时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人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蔽处这两种主要理论人格的特质论流派,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得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推崇的他自己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嗣后,在其《人格的模式与成长》(1961)一书中,又把上述定义中的“动力组织”指人格是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
他认为人格往往具有组织性,同时又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没有已成的,一切者在变成中”的思想,认为要格从杰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变成的东西。
虽然一个人从一种经验到另一种经验保持同一性的方面存在着相当多的相似性,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面对特殊的经验时绝非一模一样。
“生理心理系统”,是指这个动力组织需要身心共同操作,它们被不可分割地融合为一种个人统一体。
人格既非纯属于心理方面,又非纯属于神经方面,两者无法分开。
“决定”,是指个人行为的产生全在于他的人格结构本身。
人格不是抽象或一种随便的虚构,人也决非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
人格确实存在。
适合的刺激激发了人格的倾向性,人的真实本性就在行动中显示出来。
“行为思想的独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这些行为思想乃是人的全部行为和思想,不论它是否与顺应环境、满足生物性需要有关;二是指人的全部行为和思想的个体性。
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的两种陈述都强调了人格的独立性。
注重研究个体而不注重研究制约人类的规律是贯穿于奥尔波特研究活动始终的主题。
他三番五次地重申,决有会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了解某个特殊个体的唯一途径是研究这个特殊的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奥尔波特认为完备的人格理论必须具有能够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这种单元就是特质。
他对特质进一步分析道:特质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是真实存在的。
它具有指挥个体行为的能力,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起严反应上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即不同刺激能导致相似的行为。
例如,“谦虚”这一特质,使个体对不同种类的刺激作出相似的反应。
一般说特质和习惯都有决定倾向的意义,但特质比习惯更富于一般性,概括水平更高,它往往是在适应过程中整合特殊习惯的结果。
从广义上说,特质和态度也有同样的意义,如果对事物的特定态度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得到表现,也可称之为特质。
但特质又有同于态度,它并不明显地指向于某种对象,也无评价意义,不用于表态。
特质也不同于道德品质,相对说来,道德品质比特质更具社会性。
分类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1.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
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
从共同特质看,个体间的差异,只不过是指个人所具备这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己。
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的14种共同特质,如:支配-顺从,外向-内向,自信-自卑,合群-孤独,理论兴趣高-理论兴趣低等等。
2.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特别重视个人特质,才能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
他指出:“严格地说,只有个人特质是真实的特质。
因为第一,特质是个人的而不是地区社会的;第二,特质是以个人经验独特方式发展起来的动力倾向,所以共同特质不是真正的特质。
”在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个人特质是完全相同的,即使两个人在共同特质上是相似的,但他们行为上所表现的,仍各具独特性。
例如与人格特质需求对应关系,有两个人的攻击性特质(共同特质)可能相似,但两人对人或对物作攻击表现时,仍有差异。
所以个人特质不能在个人间彼此比较。
奥尔波特主张心理学家应该集中力量研究个人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特质并不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起相同的影响和作用的。
他进而把个人特质按其对人格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区分为三个重叠交叉的层次:首要特质、重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a.首要特质,它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往往只有一个。
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
不过,这种首要特质,未必每个人都具有。
有些人因具有单个首要特质而成为著名人物。
例如,创造是爱迪生的首要特质,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b.重要特质,它是人格的构件。
每个人都有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构成其独特的人格。
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
例如,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所考虑到代表某个学生人格的那些特质(如:准时、整洁、勤奋、诚恳等等),即属于其个人的重要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每个人所具有的重要特质,一般在5~10种之间。
由此可见,每个人的重要特征并不多。
c.次要特质。
顾名思义,次要特质不是决定人格的主要特质。
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
与首要特质和重要特质相比,次要特质是从更为狭窄的各种刺激来说的,它包括一个人独特的偏爱(如对某些食物、衣着的偏爱)、一些片面的看法和由情境所制约(如某人有恐高症)的特质等等。
动机的机能自主奥尔波特认为,特质说明人的特点,也说明人的待业的策动的。
人格是策动的、增长的的系统。
他认为一种人格理论有它分析动机性质的中心。
他提出了理想的动机理论的四个要求:(1)必须承认动机的现实性。
反对S·弗洛伊德主义认为儿童时期的动机决定人一生行为的观点,主张动机是现在的动机,过去的动机只有现在还存在才能解释行为;(2)必须承认几种动机的同时存在。
反对把动机归纳为一种类型,如:“性”、“自我实现”“自卑”等等。
他在其《人格的模式与成长》一书中指出:“动机的种类是如此的广泛,以致难于发现普遍的构同特性”;(3)必须承认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与前人不同,他强调动机与认知过程的密切联系。
认为不了解一个人的计划、意愿、价值观等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动机;(4)必须承认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动机模式。
正如两相人不会具有相同的特质结构一样,两个人也不会具有相同的动机结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动机模式。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漫画奥尔波特采用了一个他认为能满足以上四个要求的动机性质的要领这就是“机能自主”(全称为“动机的机能自主”)。
所谓“机能自主”简要地说就是一个人现在进行这一行为的原因与原来进行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即过去的动机与目前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
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机能是自主的,它独立于过去。
例如,一个大学生刚学习一门课程时,很可能是因为这门课程是必修的,或因为家庭需要,或由于时间宽绰而选学,但也许在最后,他会完全被它吸引,甚至终身迷恋这门学科。
这里原发性动机也许丧失殆尽,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却变成了目的。
他认为,当动机成为自我统一体的一部分时,对这些动机的追求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缘故,而再也不是为着外部的鼓励或奖赏。
他区分了两类机能自主:(1)持续的机能自主。
它是指个人盲目从事的重复性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曾一度为实现某个目的起过作用,但现在已不再发生作用了。
这种活动的发生独立于奖赏和过境经验之外,是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低水准的活动。
例如一个人在退休后仍然每天早晨七时起床就是一个例子。
(2)自我统一的机能自主。
它包括个人的兴趣、价值观、目标、态度和情操等引起,但认为由机能自主的动机控制的行为,才是人类行为的特征。
因此机能自主的动机应该是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中心问题。
统我和健康人格奥尔波特还论述了统我的形成过程和健康的人格。
他把人格定义为一种“动力组织”,并把这种人格组织在其《生成: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看法》(1955)一书中命名为“统我”(即“自我统一体”),有别于古代及后来人们称之谓“灵魂”和“自我”的晦涩用语。
统我的人格统一的根源,是人格特质的统帅。
他把统我定义为:“包括人格中有利于内心统一的所有面。
”完善的统我机能只有从出生到成年经过躯体自我感觉(1岁)、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自尊的感觉(3岁)、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自我意象的感觉(4~6岁)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追求统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八个阶段的发展才能达成。
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体系是面向健康人的。
他反对弗洛伊德主义所持的精神病患者和健康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不同的观点,认为精神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根本没有机能上的类似性。
精神病患者与健康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动机存在于过去而后者的动机存在于未来。
他强烈主张健康成人的人格原则,不能由动物园、儿童、过去或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引申而来。
他提出了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要求十分相似的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1)自我扩展的能力。
健康成人参加活动的范围极广。
(2)密切的人际交往能力。
健康成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亲密的,富有同情心,无占有感和嫉妒心,能宽容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与偏偏上的差异。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
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
他们还具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4)体现知觉的现实性。
健康成人看竺事物是根据事物的实在情况,而不是根据自己希望的那样来看待事物。
他们在评价一种形势和决定顺应这种形势时扔为明白。
(5)体现自我客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