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述评

、
社 会 性 格 的 概 念
.
弗 洛姆 社会 性格 理论 是在 批判 地继 承弗 洛
伊 德 思想基 础 上形成 的。理论 继 承 了弗 洛伊 德 性 格 理 论所 主张 的观点 , 性 格 是 一种 内驱 力 系 统, 构 成行 为 的基础 , 但不 等 同于行 为 。行 为主
第3 5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 月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L O F HARBI N UN I VE RS I T Y
Vo 1 . 35 No. 1
J a n . 2 0 1 4
[ 文章编号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4 ) 0 1 —0 0 2 0 —0 5
实践 上 社 会 性 格 理 论 所 具 备 的重 大意 义 。
[ 关键词 ] 社会性格 ; 人 的 内在 本 性 ; 创造性 ; 意识 形 态 [ 中 图分 类 号 ] B 8 4—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4 . 0 1 . 0 0 4
用 的结果 , 随着社 会结 构 的变化 , 社会 性格 会有
从人 的生 存 特性 出发 , 结 合 马 克 思 的 社 会
结构 理 论 , 弗 洛姆 将 弗 洛 伊德 个 体 性格 理 论 引
所不同, 总 的说来 , 社会 性格 类 型分为 生产 性与 非 生产性 取 向。社 会 性 格 有 着 自身 的效 用 性 , 它 中介着 社 会 经 济结 构 与 社会 观 念 , 借 改 变 和 操 纵社 会成 员使 社会 继续 发挥 作用 。
[心理测验]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
![[心理测验]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696740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3.png)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简介“社会性格”的思想并不是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的独创而仍然是从弗洛伊德那里继承下来的。
正如他自己说的“有关性格的理论乃是弗洛伊德最有意义的发现之一。
”但是弗洛姆并没有照抄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性格的思想而是赋予了性格以新的内容并规定了动态“社会性格”概念的含义。
关于“社会性格”的概念是弗洛姆于1931年出版的《基督教主义的演化》一书和1932年发表的《精神分析的性格理论及其社会学的意义》一文中提出来的意思指人同世界发生关系的行为模式。
弗洛姆指出“社会性格仅包括部分特性它仍是一个团体的绝大多数人性格结构的核心。
是作为这一团体共有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发展起来的。
”弗洛姆又认为人同世界的关系是在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在人作用于现实世界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
实际上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
因而人的社会性格也是随着人同现实世界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社会性格”不是在静态中而是在动态中形成和变化的。
因而弗洛姆又在1968年对社会性格重新定义“社会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变的它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固定形式。
”这一动态社会性格概念成了弗洛姆人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动态社会性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中形成的同时又是适应某种社会结构的基础。
弗洛姆认为人是不能选择他出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的。
人一出世舞台已给他准备好了他必须同大人一样生活在这现成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中他必须接受了这个结构才能生存下去。
他必须吃饭从而也必须活动。
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需要生存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作为刚出世的人对此是无法改变和选择的。
不仅如此还必须在这样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中形成自己的社会性格否则无法生存。
所以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行为、观念、思想、判断的规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结构为基础的。
也就是以当时现存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模式为基础的。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摘要: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异化论为核心,健全社会为落脚点去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
标签:弗洛姆;社会批判;人性;异化;健全社会社会批判就是从社会良知出发,并运用理性知识,反思实践过程中各种无可非议的信念、不证自明的真理,以及实践者常识性的理解,进而揭示出有可能阻碍社会实践进程,而一般人没有考虑过的一些前提性条件,最后提出实践过程的价值目标。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的弗洛姆面对着西方人所面临的普遍的历史与文化困境,以及人的异化被动的存在方式,他高举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旗帜,致力于以人性论为起点,异化论为核心,健全社会为落脚点去研究和批判所谓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人性——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弗洛姆认为,评判一个社会是否健全的客观标准只能是人的价值。
这个价值尺度不是由现存社会决定的,而是根植于人类所共有的本质及其生存需要中。
如果我们站在现存社会的价值立场上,我们就无法从人类自由和幸福的角度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也很难找出现存社会的弊病所在。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弄清了人的本质及其生存需要,我们才能依据人性所固有的法则以及人性发展所固有的目标去评判现实存在,最终找到一种更加符合人性需要的生存方式。
因此,确立一种规范的人本主义价值尺度,是进行社会批判的前提条件。
弗洛姆指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我们的第一任务就是要确定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由人性而来的需要;进而,我们必须细察社会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社会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性与社会之间不时发生的冲突和这些冲突给社会带来的后果”。
弗洛姆的这段话正好向我们展示了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人的本质及其需要——社会对人的作用——人的本质与社会的冲突——人的异化——扬弃异化。
从这种内在的逻辑我们就可以看出弗洛姆关于人的本质及其需要的思考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所谓生产性性格,弗洛姆认为指人独有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力量的使用。
而正确的使用这种力量有三种方式。
第一,理性的方式。
弗洛姆是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来阐明理性方式的。
关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弗洛姆认为包括复制和培育世界两种方式。
所谓复制方式,就是复制现实世界。
这种方式同拍电影一样,对事物的文字记录变成了一连串的照片。
单就这种方式创造性是不明显的,但它是创造性体现的基础。
所谓培育方式就是培育世界。
这种方式是在复制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是人们通过构想以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力量去创造新物质形式,把世界用新的物质形式装饰起来,这是潜能最明显的体现。
这两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用作对世界的反应,但人与人之间在这两种方式中各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有时一种方式变得萎缩,而另一种方式发展到极端。
这时人对世界的反应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如培育方式相对萎缩的人就成为“一个实证主义者”。
这种人,可以按照事物呈现的样子来认识事物,但没有能力使他的感觉进一步活跃起来,他只是体现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力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他对其未来发展的事物不能做出预测,只看到枝节而不见整体。
在这种人眼里,物化了的东西就是现实的全部,他的思想只是演算式的想象。
有的人复制方式相对萎缩,这种人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接触,成了精神失常者。
精神失常者建立了一个内在的现实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他能得到满足,而对真正的现实世界却认为是不现实的。
总之,弗洛姆认为,只有用上述两种方式同世界发生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失去了这两种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便成了病态人。
所以复制与培育两者兼备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前提。
因为这是对立的两极,构成了创造的原动力,形成了联系和反映世界的理性力量。
第二,爱的方式是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通过心理和情感来实现的。
这里讲的爱与通常讲的爱是不同的。
通常讲的爱是把对某些人的从属称为爱或对某些人的占有称为爱。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摘要:在弗洛姆众多著名思想当中,他的人的人性理论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了认得生存矛盾和人性格分类。
“生存的两歧”阐释了在人类生存本性中无法消除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生命潜能无限和生命有限的矛盾、个体化和孤独感之间的矛盾;“历史的两歧”阐释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可解决矛盾。
“创发性性格”是一种健全的、成熟的性格;“非创发性性格”的几种类型不是单一的个体性格,人们往往是几种综合一起而言。
关键词:生存的两歧历史的两歧创发性性格非创发性性格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弗洛姆的人性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整个西方人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
弗洛姆一生致力于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关注人、关注人的本性、人的异化以及人的解放。
他的人性理论主要是在综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吸收了犹太基督教、佛教禅宗等优秀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他的整个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与基石。
文章主要是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人的生存矛盾与人性格分类两大方面。
弗洛姆学说的核心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出路,其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存状况。
他认为,人类与动物区别是人类有的本性是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人类将自身相对缺乏的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以一种崭新的特质出现,即人类发展出独具的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的能力。
自我意识能使人回忆过去、预想未来以及认识事物和指导行为,理性能使人设想和理解世界,想象能使人超感觉,因此人类能够认识自己的生存问题。
认的生存处在永恒的、不可避免的分歧、矛盾状态中,主要是指“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两歧性”是人的本质,它是指人类生存的本性中存在的人类无法解决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与死之间的两歧性,这是人的存在最基本的两歧性,生与死是截然对立的,虽然你渴望永存但你永远战胜不了死亡,这种矛盾植根于人的存在本身,是无法消除的。
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

谢谢观赏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 包括受虐狂、施虐狂、破坏性和机械地自动适应 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他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 种非创生性取向是一一对应的,如接受取向与受 虐狂取向所指的是同一类人 。 (1)、受虐狂:今生今世你是我的依靠。 (2)、施虐狂:你痛苦我就快乐
3、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
(二)缺点 1.弗洛姆使用的术语不严密、含
糊其辞。这一缺点使得相关的后续研究比较 少; 2.弗洛姆的理论哲学意味太浓,既不能被证 实也不能被证伪。 3.他的理论虽然有利于激发读 者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它很难作为行动的指导。 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治疗师从弗洛姆的理论中所 获得的实践指导意义都比较小。
最后说两句
(2)孤独感的由来:原始社会至中世纪,人 的个性化进展缓慢。人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 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个人溶于集体之中,个体 的自由度小,但由此不易感到寂寞和孤单。到文 艺复兴时期,各种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 化,个体自由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同时人们的 孤独感与疏离感也增强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 兴起于发展,人的个性化程度大大加强,人们有 了更大的自由和选择性,有更多自由发展自己的 个性和实现自己的潜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更加的疏远,个人要为自己的自由和选择负更 大的责任,社会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存在,人们 产生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更加的普遍。为了克服 难以人数的孤独感,人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逃避自由和崇尚积极自由。
五、对弗洛姆精神分析论的评价
(一)优点 1、提出了社会精神分析理论,丰 富了人格理论; 2、以现代人的困境和精神危机 作为其关注的核心问题,突出了其学说的现代性 和实用性; 3、他的理论涉及心理学、哲学和历 史学,是一个影响广泛的体系,增强了精神分析 的生命力,丰富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 4、他的 研究对象不仅是少数精神病患者,而且是整个社 会中的各种人群。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弗洛姆(Erich Fromm)属于新弗洛依德学派,与霍尼(Karen Horney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两人并称。
他们皆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批评与修正。
除了扬弃弗洛依德的本能论与泛性观点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文化情境,并尝试对整个社会性格进行分析。
尤其是弗洛姆,他对现代人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主题感到关切,企图建立一套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上种种现象,并且希望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诊断整个社会、人类,以期为现代人指引一条生命的出路。
因为他的最终信念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整个宇宙世界合一”,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颇为符合,所以我国学界对其思想特别偏好。
除了翻译他的许多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加以研究。
兹将其思想背景、人格理论介绍如下,并做一简单评论:思想背景弗洛姆生于1900年的德国,卒于1980年,其家世为犹太律师后裔,家庭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在宗教的精神分析上颇致力钻研,而有独到的见解。
他身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皆肇始于德国,战争的惨痛使他对人性投注更多的心力予以剖析。
这是期时代背景,以下再就三方面来说明其思想的渊源。
1哲学方面西方由于科学文明的发展,而使人文价值普遍被忽视,久而久之产生一股反动的思潮,即新人文主义。
其中有三个人的思想影响了弗洛姆。
一是谢勒(Max Scheler,1874——1928),他以比较人与动物的差异来掌握人的本质。
二是斯宾诺沙(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他的自我保存哲学主张一切万物只要他自身存在,就一定竭力去保存自身的存在。
三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他提倡尊重生命的伦理,并亲自实践。
2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弗洛姆在大学时代修习社会学和心理学,二十二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翌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完成精神分析的正规教育。
试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正 。他强 调个人 性格不 是弗 洛伊德 所认为 的是性驱
力升华 和反 馈 的结果 , 是 个 人在 同化 与社 会化 过 而
家庭及 社会 的无意识 多种 因素 综合 作 用 的结 果 。 弗洛姆 的社 会性 格 理 论发 展 了弗 洛伊 德 的性 格 论 。他 过 于注重心理 的作 用 , 而偏 离 了马克 思思想 的原意 , 从 具有 一定 的局 限性 。
关键词: 弗洛姆 ; 社会性格 ; 内容 ; 献 ; 限性 贡 局
社会 性格理 论渊 源
在弗 洛姆 的理论 结构 中, 社 会性 格 ” 分析 社 “ 是 会 的直接切 人点 。他 毕生关 注 当代 世界 中的各 种矛 盾和危 机 , 社会病 态进行 剖析 , 对 对人 的生存状 况作 出说 明。为找 寻医治 社 会 病 害 的处 方 , 他力 图从 当 代 世界各 种思想 和学 说 中发 现答 案 , 突 出表 现 为 这 对弗 洛伊 德 学 说 和 马 克思 学 说 的 “ 合 ” 综 ¨ 。弗 洛
姆 对弗洛伊 德 和马克 思 学 说 的分 析 , 一方 面 是 弥 补 其 理论上 的不足 ; 另一方 面是 为揭示 社会 弊端 , 就 造
一
造 和膨胀 , 就得 到 了他 的 “ 会性格 ” 社 概念 。
从 弗洛 姆关 于 社会 性 格形 成 的观 点 中, 们 也 我 可 以明显地 发现 马克 思 主 义 的影 子 , 别是 马 克思 特
程 中形 成 的。社会 性 格 的形 成 离 不开 社 会 , 的发 它
展依其所在的特殊社会而定。社会性格理论的直接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理论思想弗洛姆的人格理论焦虑的来源:自由使人面临大量个人责任和孤独感顺应焦虑的策略及人格类型接受与受虐(依附于权威,受虐狂)剥削与施虐(狡诈或暴力,施虐狂人格)囤积与破坏(节俭与破坏型人格)市场取向与自动舒适装置(大部分人)生产取向与积极自由(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健康的人)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3)历史的矛盾性。
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
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
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
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一、弗洛姆的简介(一)弗洛姆的家庭弗洛姆生于1900年,享年80岁。
生长在德国法兰克福,是一个中产阶级正统的犹太家庭的独生子。
他的祖父母是犹太学者,父亲也是个犹太学者,母亲则是个著名犹太学者的侄女。
弗洛姆的童年时期并不完美。
据他自己的回忆,他有着“非常神经质的父母”,而他大概是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神经质小孩”。
他的父亲是个息怒无常的人,而母亲则有抑郁症倾向,这使得他对异常行为非常感兴趣。
此外,他还生长在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传统而地道的犹太人世界,一个是现代的资本主义世界。
这种分裂存在造成的紧张是令人无法忍受的,但是这促使弗洛姆养成了从多个角度看事物的习惯。
(二)弗洛姆的3个重要经历1、跟着学者旧约全书:孩提时期,弗洛姆曾跟着几位著名的学者学习旧约全书。
这些宗教思想提倡世界变革和社会进化,为他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童年的烙印。
2、女邻居的自杀事件:在弗洛姆12岁时,他目睹了邻居一位美丽的女艺术家在父亲死后不久便自杀了。
当时,在弗洛姆看来这位女邻居既漂亮又有才能,而他的父亲又老又丑。
但是,她自杀后的留言条上却说希望同她的父亲葬在一起。
这让年仅12岁的弗洛姆百思不得其解,不能理解她的愿望,也不能理解她的行为。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弗洛姆的心中,这也使得他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能够部分解释这种现象的发生。
后来,弗洛姆将年轻女性对父亲盲目的依赖解释为一种非生殖性的象征关系。
3、一战的爆发:弗洛姆亲眼目睹了一战的爆发。
失去理性的德国民主主义,以及英法同样失去理性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烙印。
当一战结束时,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人类会集体失去理性行为,这些问题困扰着弗洛姆。
他热切的期望和平以及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三)弗洛姆的职业生涯及其生命中重要的几个人1、弗洛姆的职业生涯:一战结束后,弗洛姆成为了一名社会主义者。
1922年在海德尔堡大学主修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并获得了社会学(哲学)博士学位。
弗洛姆

理论应用
一、理性人格模式
理想人格是成熟的,具有兼容 并蓄的良好品质。表现为:沉 着、坚强、温暖、富有爱心、 平易近人、内心取向,并向着 更富有创造性的境界努力迈进。
(一)创造性生活取向(P199)
1、接受他人,对他人真诚、仁慈、关怀、 谦虚、宽容。 2、当面对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情时,不 会出现不当的挫折与怨恨。 3、积极主动地处置自己的环境,富于自 信,敢于自我肯定,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 以促进有效的生活。 4、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需 求,在追求目标时,要有耐心,慎重、自 制、不屈不挠。 5、要有推销自己的社交能力,适应能力、 工作能力,虚怀若谷的宽容。 6、发展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
精 (二)疏离——“身在异乡为异客”,好像自己在流浪的感 神 觉,连自己对自己都觉得陌生,无法掌控。 困 境
(三)机器人化——人就像机器人,只要执行指令,无需 思考和创造,也无法释放出活力与激情。
二、社会变革论
弗洛姆认为,正是不健全的社会造成了人的心理 疾病,唯有社会的健全,才有个人人格的健康, 对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彻底地改造这个社会。
(二)创造性的爱
1、爱是给予——给予意味着接受
2、爱是照顾——主动关怀,不只是 关心自己
3、爱是责任——完全是自动的 4、爱是尊重——无条件的接受对方 5、爱是了解——穿透核心的了解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精神疾病的成因:生长环境中父母的 病态行为和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自由联想、释梦等
二、人类的需要(P192-194)
(一)关联的需要——个体间要建立相互关照、相互尊重和相 互了解的关系。爱可以满足人与外界合一,又保有完整独立感 的要求。
人 的 六 种 基 本 需 要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在弗洛姆看来,自从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就以理性、 自由、个性为时代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当代人 的演变的历程。他认为,新世纪的现代人与传统的古代人 在生存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传统古代社会中的人, 虽然看似不自由,但实际上存在着安全感。相比较下,西 方现代社会中的人看似自由,但实际上没安全感。由此弗 洛姆指出,人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表现形式为三种, 分别为:“权威主义、破坏欲、机械趋同。”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著者简介 1.1弗洛姆生平介绍 1.2代表著作 1.3所属流派介绍
艾瑞克·弗洛姆
中文名 :艾瑞克·弗洛姆 外文名ErichFromm
出生日期: 1900年3月23日 逝世日期 1980年3月18日
国 籍: 美国
民 族 :犹太人
出生地 :德国的法兰克福 毕业院校 :海德堡大学
人物生平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的理论意义
弗洛姆以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和性格 结构的深入关注为研究的切入点,以独特的视角丰 富和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为人们认识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人的心灵的深度异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他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非生产性社会性 格的剖析,使人们更加认清了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 中人的生存状态,弗洛姆理论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 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生存困境和生存模式,更 重要的是激发一种行动的力量,唤起人的心理、感 觉、意识形态等文化领域的革命。
性格结构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和现实)
现实原因:弗洛伊德主义试图通过对现 代人的病态性格的研究来剖析法西斯主义产 生的心理机制,并通过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揭 示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认为要说明 这些问题,就必须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 说与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分析相结合。
弗洛姆社会性格异化理论探析

弗洛姆社会性格异化理论探析[摘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以逃避自由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现代人性格结构中的病态状况,并由此展开了对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批判。
他提醒我们,尽管资本主义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社会性格的发展却是不健全的,人性依然是扭曲的,人已经陷入了一种深度的心灵异化。
本文主要对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异化理论进行梳理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弗洛姆社会性格异化逃避自由占有存在一、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姆立足于现代人的社会归属需要,从对现代人的心理分析入手,揭示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在他看来,随着人类的进化,人逐渐从自然中脱离出来,失去了与自然的原始的关系,于是,人从自然中脱离出来,被抛到了一个不确定的境地,在那里,人是自由的和独立的,他摆脱了自然的束缚,成为自己的主宰,他也必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过程就是人的个体化的过程。
这种个体化使人实现了独立和自由的生活,然而,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个体化出现了两种结果:人自由了,但同时也变得孤立无援,变得孤独了,这使人无法获得一种归属感。
在弗洛姆看来,这样的自由带给人的不是幸福和安宁,而是惶惶不安、孤独和恐惧,于是自由成了沉重的负担,因而人们恐惧它,并想尽办法地逃避它。
为了摆脱孤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宁静和安全感,一个人就必须建立一种与世界的联系,找到一种可以依靠的力量,弗洛姆把人的这一要求称为归属要求,并将其看作人的根本需求。
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那种通过爱与创造性的活动,在人与世界之间建立起来的,充分肯定个人的独立性的联系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了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不是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竞争与对抗成了人与人关系的主题,人们之间日益疏远,剩下的就只有为了利益而存在的彼此的相互利用了,这一切使人也越发地恐惧和害怕孤独。
于是,个人转而希望通过完全放弃自己的个性、完整性以致自由,使自己与别人合为一体,来克服与外界相隔离所造成的孤独感和恐惧感,这样个人与某种整体和权威相趋同,并由此获得了社会归属感。
弗洛姆理论概述

弗洛姆理论概述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弗洛姆的主要思想内容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
他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的。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
这种反差在人这里达到了顶点。
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性最长。
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超越自然。
这种超越又使人陷入了一系列困境,由于这些困境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所以弗洛姆称其为人存在的矛盾性。
第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
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加,这就是个体化。
第二:生与死的矛盾。
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
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磨着人。
第三: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
人的短暂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3、历史的矛盾性存在的矛盾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
是不可解决的。
历史的矛盾是人为的,即使在产生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在历史的稍后阶段解决。
因此,人的存在的矛盾是人的更深层的处境。
二、论人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处境。
让你面临矛盾不可能无动于衷。
人的基本需要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以下是几种需要以及不同的满足方式。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要摆脱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
没有发展这种情感的人总是按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现实本身去对待外部的世界,像婴儿一样仅仅将他人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或工具。
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第一章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成因弗洛姆是20世纪杰出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终生以拯世救人为己任,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理论宗旨。
他深刻反思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肆虐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病症和生活于其中的现代西方人的人格现状,苦苦追寻现代病态人格形成及其普遍蔓延的原因,积极探求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良方,深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世界和平运动,为建立一个以创制型人格的发展为目标的健全社会而奔走呼号。
弗洛姆伦理思想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一个人问自己:我是怎么对那些在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他会发现,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或许他天生爱好某些问题,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和当时各种思想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感兴趣的道路的……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个更重要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史料性的自传恐怕难以找到答案。
”①归纳而言,他的伦理思想打上了时代及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既有着广泛的理论渊源,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①ErichFromm,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myencounterwithMarxandFreud,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62,P.3.第一节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弗洛姆同样如此,他的伦理思想是多种思想的交融和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所发出的火花。
在他的著作中,既引证了前代思想家和一些佛教哲学家的论述,也有不少当代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其中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T.阿奎那、T.霍布斯、B.斯宾诺莎、G.W.莱布尼兹、B.帕斯卡、I.康德、G.W.F.黑格尔、F.w.尼采、w.狄尔泰、E.胡塞尔、J.杜威、w.詹姆斯、M.海德格尔、J.P.萨特、A.伽缪、R.尼布尔等。
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胡嵩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8
【摘要】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其关于人类本质的思想建立在对弗洛伊德思想的批判之上,提出了关系才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人生活过程中获得关于世界的特定关系是性格的基本基础,对于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同化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以及性格中生产性取向与非生产性取向的区分,有助于判断一个群体中的整体性格取向,这是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中用于分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社会性格理论中将社会性格作为经济基础和特定社会思想之间的“中间者”,也表明了弗洛姆想要简化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方法。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胡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1
【相关文献】
1.疏离·分裂·扭曲·疯癫——以弗洛姆异化理论看《迷雾惊魂》中卡莫迪太太社会性格的异化
2.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以生产型性格与非生产型性格结构比较研
究为示阈3.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述评4.弗洛姆的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理论述评5.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
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
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
第一,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
第二,理性的方式。
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
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
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
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
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
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
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
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
第二,剥削倾向。
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囤积倾向。
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
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第四,市场倾向。
把自己看成卖主,同时又把自己看成待出售的商品,所以他的自我价值建立在无法控制的条件下。
二.社会化过程的性格取向
弗洛姆认为,社会生活中,人除了与世界的同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外还有人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性格倾向有两种:不健康性格倾向和健康性格倾向。
1.不健康性格倾向:第一,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在人与人的联系着中那个失去了独立性,通过依赖他人∃主动依赖或被动依赖%来建立人际关系。
以逃避不堪忍受的孤独和分离。
这种关系存在两种形式:受虐倾向和施虐倾向。
施虐倾向是共生关系的主动形式。
第二,疏远关系。
疏远关系是与共生关系相反的一种关系。
其表现形式为破坏倾向和退却倾向。
破坏倾向是疏远关系的主动形式。
2.健康性格倾向:以上四种性格倾向都不能使自己克服孤独和不安全感,都是消极自由的状态,而积极自由的状态则“在于全面总体的人格的自发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就是积极的表现人的情感和理性潜能,通过这种活动,人既能保持自我
的独立和完整性,又能与自然、社会、他人融为一体,这种活动有两种方式:爱与创造性的工作。
爱就是在保持自我和他人独立性基础上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自发性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的活动,即在创造性工作中,人将自身与外部世界结为一体。
三.混合性格倾向
前面把各种性格倾向单独加以讨论,是一种理论化的形式。
而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是各种倾向的混合,只是其中的某一种倾向占主导地位而决定人的性格类型。
混合性格倾向可分为三类:
1.非创生性倾向和创生性倾向的混合。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如果非创生性倾向占主导地位,相应的性格特征是消极的,如果创生性性格倾向占主导地位,相应的性格特征是积极的。
因此若把握一个人总的性格特征不但要发现占统治地位的性格倾向,同时也要关注其它的性格特征。
2.非创生性倾向的混合。
最常见的是接受倾向和剥削倾向的混合,因为二者都依赖于别人,面对某一种人来说可能倾向于接受,而面对另一种人时则可能倾向于剥削。
3.同一倾向中不同方面的混合。
在每一种性格倾向中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某些时候是积极的,在某些时候是消极的。
如囤积倾向中,在某些时候是节俭,而在某些时候则是吝啬。
正是人的各种性格倾向和各种性格倾向的混合,才形成各种复杂的性格,进而揭示了人与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