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药物外渗的防控措施
药物外渗的防控措施药物外渗/渗出是指由于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由血管内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局部发红、疼痛、肿胀、发热或发凉等现象,是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不良事件。
药物外渗/渗出是静脉输液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发现药物外渗,临床护理人员除了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外,落实预防外渗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合适的输注方式:静脉给药前,先评估输注药物的性质、输液量、输液时间、患者的血管及基础疾病等,再选择输注的方式,有条件者尽量选用中心静脉导管。
当输注pH<5或pH>9、渗透压>600mOsm/L 的药物时,可以在24h内形成化学性静脉炎,故该类药物严禁采用外周静脉通路输入。
2、选择合适的输注部位:外周静脉输注时,安全性最高的静脉输注部位在前臂,手背部次之,肘部内侧最差。
同时,应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及在48h内同一侧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
除了上腔静脉压迫症外,不应选择下肢静脉途径行静脉输液,应尽可能避免在发生淋巴水肿的四肢和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位置行静脉输液。
3、提高穿刺技术:应加强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培训,以提高其穿刺成功率。
一旦出现穿刺失败,应换人、换部位再行穿刺,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机械性损伤。
4、加强巡视并记录:临床护士应加强静脉输液患者的巡视并做好相关记录。
对于输注高危药物、老年、危重、静脉循环差的患者,输液架上要挂警示标识,护理人员每30分钟观察输液部位,做到每班有交班记录。
每次观察时应检查静脉回血情况,重视患者的主诉,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
5、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药物外渗是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不良事件,目前主要靠护士主动填报,流程过于复杂,容易出现漏报或上报不及时的情况。
质管部门可建立药物外渗不良事件信息上报系统,系统采集数据以便于更客观、准确、实时的信息汇总及分析,同时也可实现智能提醒、自动收集及分析数据,以提供护理决策支持。
6、做好健康教育:静脉输液前应先向患者及照顾者讲解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嘱患者保持局部制动,告知其输液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04
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减轻焦虑和恐惧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药物外 渗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以 减轻焦虑和恐惧。
给予心理支持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增强信心,提高患者依从 性。
及时告知医生
如患者情绪不稳定,应及 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 应措施。
疼痛护理
冷敷或热敷
根据药物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情 况,可采用冷敷或热敷方法缓解
给药后,密切观察穿刺局部是 否有红肿、疼痛、瘙痒等不适 反应。
药物外渗处理流程
立即停止给药
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给药,并 迅速拔出针头。
02
抬高局部
将外渗部位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 减轻局部肿胀。
01
记录并报告
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包括外渗药物 的种类、量、局部反应等,并及时报 告给相关医生或护士长。
案例三:血管刺激性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总结词
血管刺激性药物外渗可导致静脉炎等不良反 应,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
血管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导致静脉炎、局部 组织损伤等不良反应,因此预防措施尤为重 要。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 免在破损或感染部位注射、控制药物浓度和 注射速度等。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药物注
05
03
局部冷敷
用冰袋或冷湿毛巾对外渗部位进行冷 敷,以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炎症反应 。
04
局部用药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局 部用药,如抗炎药、抗过敏药等。
06
药物外渗案例分享与讨论
案例一: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总结词
化疗药物外渗后果严重,预防和处理需 重视。
VS
详细描述
化疗药物外渗可导致局部组织损伤、静脉 炎、皮下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预防 与及时处理至关重要。预防措施包括准确 评估血管状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 免在破损或感染部位注射等。处理方法包 括立即停止药物注射、局部冰敷、抬高肢 体、使用药物中和等措施。
药物外渗的护理
药物外渗的护理一、临床表现: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二、预防措施: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
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有一些出现坏死病例都是由于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
三、方法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
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
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使用透明贴效果也不错。
2、输入特殊药物时如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出现外渗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4、局部封闭:用5ML注射器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
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的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的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的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的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的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的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的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和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的危害和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怀疑外渗的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的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的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和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得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得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得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得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得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得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得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得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得就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得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与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得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得危害与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得皮肤,怀疑外渗得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得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得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得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与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或注射过程中,药物从注射器或输液袋中渗漏出来的现象。
这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感染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一旦发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以避免进一步的药液浪费和感染风险。
2.处理渗漏点:检查药液外渗的部位,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例如更换漏液的输液管、注射器或输液袋等。
3.处理药液外渗的药物:如果药液外渗的药物尚未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可以考虑将药物回收至干净的容器中,以便后续使用。
如果已经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应丢弃药物并遵循相应的医疗废物处理程序。
4.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检查输液管、注射器、输液袋等设备是否损坏或存在破损,必要时更换设备。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输液或注射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设备使用正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6.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可靠。
7.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总的来说,对于药液外渗,需要及时停止注射或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渗漏点和药物,同时加强设备管理和医护人员培训,
以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并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药液外渗整改措施_药物外渗的整改措施
药液外渗整改措施_药物外渗的整改措施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从血管内渗出到周围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导致局部组织炎症、损伤甚至坏死等不良反应。
药物外渗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整改措施。
一、加强护理人员培训1. 提高护理人员对药物外渗的认识,加强药物外渗相关知识的学习,包括药物外渗的原因、表现、预防及处理方法等。
2. 加强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因穿刺不当导致的药物外渗。
3. 定期举办护理知识讲座和技能竞赛,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护理水平。
二、完善药物管理制度1. 加强药物储存管理,确保药物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保存,避免药物降解、污染等导致外渗的因素。
2. 制定严格的药物领用、分发、使用和回收制度,确保药物在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3. 对易发生外渗的药物,如化疗药物、高渗性液体等,应在标签上注明注意事项,提醒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加强观察。
三、优化输液操作流程1. 提高输液穿刺成功率,避免重复穿刺,减少药物外渗风险。
2. 合理选择输液途径,对于容易发生外渗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应优先选择中心静脉置管等安全可靠的输液途径。
3.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
四、加强患者教育及家庭支持1.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药物外渗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
2. 指导患者正确配合输液操作,如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等。
3.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五、建立健全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及反馈机制1. 制定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标准及流程,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药物外渗事件。
2. 对发生的药物外渗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3. 定期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六、加强护理科研与技术创新1. 鼓励护理人员参与药物外渗相关的研究,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特殊药物外渗的处理
特殊药物外渗的处理:
①血管收缩药:
多巴胺、间羟胺、垂体后叶素:可用5 mg 酚妥拉明加生理盐水20 mL 局部封闭,或用10 mg 山莨菪碱加生理盐水1 mL 配成0.5% 的稀释液湿敷。
②去甲肾上腺素:
同多巴胺的处理方法,不能使用50% 的硫酸镁湿敷(因其是高渗液,可使细胞脱水,加重组织坏死)。
③刺激性药物:
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七叶皂甙,可用50% 的硫酸镁湿热敷3 ~ 4 次/d(硫酸镁只能用于因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或0.5% 的利多卡因封闭。
④氯化钾:
可用1% 普鲁卡因做局部封闭,50% 的硫酸镁湿敷。
⑤20% 甘露醇外渗:
可用25% 的硫酸镁湿敷24 ~48 小时使肿胀消退。
⑥静脉炎:
水胶体透明贴、金黄散加蜂蜜、新鲜土豆片、白萝卜片外敷等,效果不错。
局部外敷方式
根据化疗药选用
1. 冷敷
蒽环类抗肿瘤药、紫杉醇、氮芥等化疗药渗漏早期(24 h 内),局部首选冰敷,可减少渗出药物的吸收,灭活某些药物的局部破坏作用。
同时,冰敷可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
2. 热敷
对于长春碱、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等药物在发生外渗后的24~48 h 内每天至少4 次热敷,每次15 ~30 min。
局部加热可使血管扩张,促进药物分布和吸收,有助于药物在损伤部位的扩散,通常用于非DNA 结合型药物外渗。
3. 湿敷
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吡喃阿霉素、阿克拉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足叶乙甙外渗后(24 h)可选用50% 硫酸镁湿敷,以促进液体吸收。
药物外渗的原因及对策
注射部位选择
注射压力
注射时的压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 药物外渗。压力过高可能导致血管破 裂,压力过低则可能使药物无法渗。此外,同 一部位连续注射也增加了外渗的风险。
其他因素
患者配合度
患者不适当的活动或不配合治疗 可能导致药物外渗。例如,注射 时患者移动肢体或突然转身等。
症状
局部组织苍白、疼痛、水肿、血栓形成。
处理
停止输液,回抽残留药物,热敷,抬高肢体,使用利尿剂。
案例三:血管收缩剂外渗
原因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后导致局部血管强烈收缩。
症状
皮肤苍白、疼痛、麻木、水肿。
处理
停止输液,回抽残留药物,冷敷,局部封闭,使用扩血管药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在注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注射部位的情况,如发现药物外渗的迹象,应及时处理。注射后,应定期检 查注射部位,观察有无红肿、疼痛等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其 注射后的注意事项和自我观察要点。
04
药物外渗的处理对策
及时发现与处理
及时发现
在给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定时检查输液部位,观察是否有肿胀、 疼痛、发红等症状,以及输液是否顺畅。
护士经验
缺乏经验的护士可能对药物的特 性、注射技巧和血管状况评估不
足,导致药物外渗。
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湿度等也可能影响药 物的输送和血管的生理状态,从
而增加药物外渗的风险。
03
药物外渗的预防对策
选择合适的血管
总结词
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 管,避免选择弯曲、细小、有病变的 血管。
详细描述
利多卡因和糖皮质激素等。
刺激性药物外渗处理
厦门中医院 创口小组
引言
静脉治疗几乎横跨所以临床科室,在我 国的护士时间用于输液时间>
住院病人占 门诊病人 住院输液占治疗时间
定义
原因
外溢渗出外渗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外溢
渗出
药物配制或使用的 过程中,药物意外 溢出暴露于环境中, 如皮肤表面、台面、 地面。
致、、、针上高责头腔渗任移静性心位脉药不,综物强痛合,感征巡降视低时, 反、未应外能迟周发钝血现,管外皮病渗肤症情松况弛,静
.疾病脉、人、液、、、时、脆无,疾强缩拔给弱法神病酸血针药沟志需碱管后方通不要药药按法的清长物物压不病,期针当人精、眼:神大不聋障量及哑碍输 .药物的感病受人,无法表达自己的
临床表现
药物外渗的定义
美
美国肿瘤护理学会()对抗肿瘤药物外渗的定义:发疱剂或刺 激性药物渗漏皮下组织,可能引起疼痛、溃疡或坏死。
欧
欧洲肿瘤护理学会将抗肿瘤药物外渗分为:渗漏反应前综 合症、Ⅰ型和Ⅱ型。
外渗的原因
.护理人、员小儿:头皮静脉分支多,
交、叉操成作网技,术相不互够沟熟通练,哭
.病人 闹、、、、、、不老癌糖发选针合年症尿泡择头作人病剂血固:药管定行物位不为置当失不控当,导
继之黑红 紫黑 黑痂形成或
迟发的严重后果
疱疹、水泡
累及神经、关节
大斑块溃疡
坏死、焦痂
那些药物属于刺激性、腐蚀性
渗性溶液 收缩血管的药物 发疱剂 其他
渗透压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 是等渗标准
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实验数据: 渗透压>的药物可在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动物实验:外周静脉输注液体,只能耐受小时
药物外渗_应急预案
一、概述药物外渗是指在药物输注过程中,由于输液管理不当,药物进入周围组织而非血管通路,造成局部皮肤或组织的损伤。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药物外渗事件,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预案1. 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药物配置和输注操作规程,规范输液操作。
(2)对输注药物进行仔细核对,确保药物名称、剂量、浓度和给药途径正确。
(3)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
(4)对高渗、刺激性、腐蚀性药物,应选择合适部位输注,并加强局部皮肤保护。
2. 应急处理(1)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药物输注,告知患者并安抚情绪。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
(3)根据药物外渗程度,采取以下措施:a. 轻度外渗:局部湿热敷,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b. 中度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喜辽妥外用、消肿垫外敷、局部冰敷制动,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c. 重度外渗:根据药物性质,采取以下措施:- 强碱性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局部环封。
- 高渗性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0.2%利多卡因、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
- 阳离子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0.2%利多卡因、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
- 刺激性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ml-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
(4)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5)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6)安慰患者,做好心理疏导。
三、后期处理1. 对药物外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
2. 分析药物外渗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护理质量监控。
3.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附则1. 本预案由护理部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3. 各科室应根据本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
刺激性药物外渗后的处理(1)
钙剂-2
(4)镁离子可直接舒张周围血管平滑肌, 引起交感神经节冲动传递障碍,从而使血 管扩张。用50%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 消炎去肿的功效。
可能与渗漏液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 差异有关。
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天内发生
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肤 红润 肿胀 发热 刺痛 无水疱和坏死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 疱形成 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
Ⅲ 期 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 部溃疡肌腱 血管 神经外露或伴感染
输入甘露醇时应先评估血管,尽量选择使用少、 弹性好且较粗的静脉。输液时间已超过24 h的 静脉通路,在输入甘露醇时要慎重,尽量避免 同一静脉通路连续多次输入甘露醇。研究表明, 甘露醇在静脉注射3次后即可引起明显的静脉损 伤,出现血管壁损害、血管周围出血、血管内 瘀血、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 变。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三)
热敷 热敷适用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如长春新
碱、长春花碱、异长春花碱,长春瑞滨, 草酸铂等药物外渗后。局部温热敷可以引 起血管扩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 和摄取,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四)
理疗
远红外线 275W 15-30分钟/次 , 2次/天 超短波 30 分钟/次 1次/天, Ⅱ Ⅲ期伤口换药
胀处,用胶布固定,每1-2h更换1次。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六)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注射或输液时溢出血管外,导致药物无法迅速进入循环系统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药物外渗现象,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
1. 增强注射技能首先,要提高护士的注射技能和操作水平,以减少服药患者外渗的概率。
在注射过程中,需要仔细检查注射部位是否合适,针头是否清洁干净,注射速度是否过快等问题。
如果护士发现外渗现象,应该立即中止注射,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采用正确姿势和操作方法在注射前,需要先准确计量药物,清洁注射区域,采用正确的姿势和操作方法,以确保药物的准确注射。
不同类型的药物,如胰岛素、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需要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法和姿势。
3. 及时处理药物外渗如果药物外渗,需要及时处理。
处理措施的选择根据外渗的情况及范围不同。
3.1 对局部外渗的处理如果药物只在局部外渗,应该及时清除药物液体。
一般来说,可以用棉球或消毒纱布清洗局部,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如果外渗液体较多,可以用无菌纱布加以压迫,直至外渗停止。
3.2 对大范围外渗的处理如果药物液体外渗范围较大,需要及时采用紧急抢救措施。
例如,可以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进行输液或者静脉注射维持生命体征,避免因药物过多造成过敏反应等危险情况。
若需要,可以及时紧急转诊到相关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4. 加强护士培训最后,还需要加强护士的培训工作,提高护士对于药物外渗的认识和掌握相关处理方式的技能水平。
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药物管理制度,加强药物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药物外渗是药物输液时常见的情况,不仅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应该注意药物的标准使用和注射技巧,同时要了解药物外渗的处理方式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医院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医院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化疗药物注入,保留针头连接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向皮下注入解毒剂,不同药液选用相应的解毒剂,如阿霉素及柔红霉素选用碳酸氢钠和地塞米松等。
2.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后要及时报告主管医生及护士长。
3.立即行局部封闭。
一般化疗药物用2%的利多卡因4m1+生理盐水6m1+地塞米松5mg环形封闭,封闭的范围应大于化疗药液外渗的范围。
强刺激性药物(长春瑞宾、多柔比星等)外渗建议局部封闭每8h1次,持续3天,一般药物局部封闭1次。
局部封闭,既可以稀释外漏的药液和阻止药液的扩散,又可以起到止疼的作用。
4.外渗局部24h内可用冰袋冷敷,冷敷期间应加强观察,防止冻伤。
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
5.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
外渗局部肿胀严重的可选用50%硫酸镁、中药、喜疗妥、蜂胶等湿敷或外涂,交替使用。
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
6.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清创、换药处理。
7.加强交班,严密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弹性及疼痛的程度等的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8.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感。
9.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并上报。
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处理
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1.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的注入。
2.及时由针眼处挤压外渗药物,尽量将外渗在组织间隙的药液通过针眼挤出。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1)强碱性:碳酸氢钠注射液;2)高渗液体:脂肪乳、15%氯化钾注射液、浓氯化钠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果糖注射液、50%葡萄糖注射液等;3)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盐酸肾上腺素、间腔胺、多巴胺、阿斯克丁、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硝普钠等;4)阳离子钙剂: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5)化疗药物等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在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烧灼感和程度。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一般药物(机化液)局部用浸泡硫酸镁注射液纱布湿敷;(2)血管收缩药外滲使用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5ml沿外渗面积以外1-2cm处环行封闭(环形皮内注射)后用桐叶烧伤油纱布外敷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硝酸甘油、硝普钠外渗无需封闭治疗;(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使用50%的硫酸镁湿敷(硫酸镁只能用于因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或利多卡因2ml+透明质酸局部环形封闭以促进药物的扩散、稀释和吸收;(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使用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10mg局部湿敷或局部环形封闭;(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 50%葡萄糖等外渗使用利多卡因2ml+0.9%生理盐水2ml+地塞米松5mg-10mg沿外渗面积以外1-2cm处局部环形封闭后用桐叶烧伤油纱布外敷;(6)化疗药物外渗使用利多卡因0.1g+地塞米松5mg沿外渗面积以外1-2cm处局部环形封闭,封闭后冷敷24-48h;6.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褪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刺激性药物外渗处理I护理课件
案例三:抗生素药物外渗处理
要点一
总结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抗生素药物外渗处理需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外渗程度采取不 同的处理方法。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外渗处理方法不同,如青霉素、头孢菌 素等需立即停止注射,抬高肢体并局部封闭;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应尽早采取措施,以减轻对组织的损伤。同时需密 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并发症。
刺激性药物外渗处理护 理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概述 •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危害 •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案例分析
CHAPTER 01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刺激性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输注 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药物 渗漏到皮下组织,引起局部组织 损伤和炎症反应。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用药史,结合血管超声检查或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进行诊断。
CHAPTER 02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危害
对患者的危害
局部组织损伤
刺激性药物外渗会导致局部组织 红肿、疼痛、炎症等,严重时可
引起皮肤坏死。
血管损伤
药物外渗对血管内膜产生刺激,导 致血管痉挛、静脉炎等血管损伤。
全身毒性反应
某些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全身 毒性反应,如化疗药物外渗可导致 全身性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有 效性。
定期评估康复效果
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效果 ,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提 高康复效果。
CHAPTER 06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非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
三、外渗药物种类与分类
1、非化疗药物外渗—药物的分类
1)钙剂: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2)高渗性药物:50%葡萄糖、10%氯化钾、5%碳酸氢钠、20%甘露醇、脂肪乳、TPN(700 ~ 12300)
3) 管收缩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4) 生素:强力霉素、万古霉素、氧哌青、新青III
5) 碱类药物:苯妥因钠、硫苯妥钠
2、化学治疗药物外渗—药物的分类
1)无刺激性药物: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阿糖胞苷、甲氨蝶呤、氟尿嘧啶
2)刺激性药物:VP-16、M-26、环磷酰胺、异环磷、奥沙利铂、紫杉醇
3)腐蚀性(发泡性)药物:防线菌素D(更生霉素)、蒽环类(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碱类(长春新碱、长春的碱)、氮芥
四、渗出的分级
0 级无临床症状。
1 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6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 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4 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
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五、与渗漏发生有关的因素
1、注射血管:肥胖、高龄、血管的直径
2、外界因素:气温较低
3、病理因素:上腔静脉压迫、乳癌术后
4、放射线因素:放射治疗区域
5、注射部位的选择:手背、关节
6、注射技术的掌握:专业培训护士
六、外渗损伤发生的时间
1)药物外渗的组织损伤的发生有时间差异,同种药物外渗后的局部反应的时间不一
2)可能与渗漏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差异有关。
3)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天内发生。
判断药物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七、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1)渗透压高的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或黑色。
2)血管性药物: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有刺痛、烧灼痛感,约8-10H 变性坏死。
3)化疗药: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黒痂形成或激发感染。
八、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如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
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
1)一旦发现或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应立即停止注射。
2)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面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抽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 左右。
3、局部封闭的方法:用N S 20ml + 地塞米松10mg + 2%利多卡因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 - 1cm 处进行局部封闭,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
根据情况1次/天,连续3天。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 + 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或者取酚妥拉明10mg + 0.9%生理盐水50 ml 局部湿敷 30min/次,每天早、中、晚各一次,连续3-7天。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 5m1或1%普鲁卡因2ml + 地塞米松5mg + 生理盐水2ml- 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 + 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 + 地塞米松5mg + 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恩环类化疗药物: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可以使药物外渗的量及正常细胞对药物摄取,已达到减轻渗漏范围的目的。
可局部用冰袋冷敷(4℃~6℃)48 ~ 72 h,1次/6h,每次20 ~ 30min。
10、碱类:局部热敷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和摄取,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11、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或远红外线治疗,严重的植皮。
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