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改进与创新——许跃明(新)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教材分析】本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中的第6。

本内容与前后几有着很强的联系。

其探究内容是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入,即在学生研究了“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从“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会变得很热、很烫”这个现象出发,提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研究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进行研究。

本也是后面《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保温杯》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本共安排了两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在第一个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加热金属条的一端和中间,观察并推测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这里有一个传递过程的深化:即从一端到另一端到从一点到两端,引导学生推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部分传向较冷的部分。

在第二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要引导学生设计直观的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经过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将会更清楚的认识到热传递的是从物体较热的部分传向较冷的部分,这样,学生就对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教学准备热水杯、铁架台、铜条、蜡烛块、蜡烛、凡士林、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水槽、金属圆片、石粉剂(或温变教具)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个烧杯,倒入热水后,烧杯会产生什么变化?导入题:热是怎样传递的二、探究(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引导学生借助媒介,让热量的传递过程“看”得见。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现在我就今天执教的《热是怎样传递的》,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从结构上讲,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的研究话题;又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内容上讲,本课通过“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传导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经验不够系统、比较模糊,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三、说目标:本课的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和实验步骤的掌握)、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方向,并交流反馈)、情感价值观(保持积极的探究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是有效组织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

五、说亮点1.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实验法”。

学生能通过看、摸、演示、观察、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完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3.总体思路: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假设质疑---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每个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这样的思路进行。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用勺子搅拌开水的实例,通过让学生摸,初步感受热的传递,老师引出热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学生假设质疑,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推测的欲望。

活动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验一演示实验、见证过程为了验证学生的假设,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见证热的传递过程,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热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这样的结论,通过加热两端的实验,了解熟悉实验步骤,为模拟实验做好准备实验二模拟实验、再次论证学生通过观察加热两端的两次实验,老师再次抛出问题:加热中间,火柴掉落的顺序会怎样?学生大胆质疑,强化实验步骤,自主模拟老师实验,但加热点不同,亲身体验,认真观察,互相交流反馈,再次验证实验结论。

《热起来了》说课稿——许跃明

《热起来了》说课稿——许跃明

《热起来了》说课稿娄底六小许跃明【教材分析】《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以“热现象”的观察、发现、解释和假说为主线展开的。

本课主要是对“热现象”的发现和体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制定了3个目标)【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认识到衣服自己不能产生热。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乐趣。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验证“衣服本身能不能发热”的活动的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课件。

小组准备:温度计、毛巾、毛衣、瓶装温水、实验记录表等。

教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互动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法1、分析归纳法。

2、自主探究法。

3、讨论质疑法4、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一、体验感知,揭示课题:1、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握手,感觉手的凉热。

2、搓搓手、跺跺脚感知身体温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热起来的感觉,又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气氛,并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新的问题】二、讨论交流,质疑提问:1、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使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学生踊跃发言,方法各种各样)2、利用课件,归纳总结:①、外界物质供热:烤火、取暖器等②、吃食物产生热③、运动产生热④、加衣服等?3、激发质疑:【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提出疑问:1.为什么会热起来?2.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3.衣服能不能产生热?】三、动手操作,实验验证(这一环节,我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辩论、探索实验)(活动一)辩论:衣服能不能发热(活动二)实验验证:衣服能不能发热●实验材料:温度计、毛衣、书本等●实验步骤(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8)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8)
S:ok
T:实验材料在你们1号同学的抽屉里面,实验时间5分钟
3、小组合作进行实验(5min)
学生从抽屉里拿出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单进行实验
《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记录单 1、 观察热在铜条和铁勺中的传递情况,试着画出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黑点为加热点)
2、 请思考,实验过程中在铜条和铁勺中热是传递的顺序 铜条: 铁勺: 3、根据以上观察和思考,我们发现:
二、庐山面目
过度:尽管刚刚大家都非常认可这位同学的想法,但是没有经过科学验证之前,都还只 是你们的猜想。你亲眼见过热在勺子上沿着你想的方向传递吗?所以今天这节课上,我 们就得想方法把看不见变看见
1、 介绍材料(2min) T:今天给大家准备了酒精灯\一个铁勺\一根金属棒\温变油墨\一杯冷水。温变油 墨的颜色可以根据随着温度发生改变,当它的温度高于43摄氏度的时候,红色就会变 成无色,低于43摄氏度,颜色又会恢复红色。这是涂了温变油墨的一个塑料球,我把 他放入热水中,他会变无色,再放入冷水中会变红色,并且可以反复操作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3min) T:同学们,喜欢吃火锅吗 S:喜欢 T:特别是冬天,冷的瑟瑟发抖的时候,吃一顿热乎乎的火锅,简直太爽了。有这样的 火锅,九宫格的。陈老师也很喜欢吃火锅,但是又很害怕吃火锅。每次吃火锅都要用到 铁勺子,我几乎每次吃火锅都会烫去。和我有一样惨痛经历的举个手!手感觉到烫是因 为?(获得了高温,高热,勺柄很烫,温度高。热量高)可是我就奇怪了,明明我只将 勺身,手拿着勺柄,我的手怎么感觉这么烫?(板书热)
T:大家的猜测准确无误,但是我的问题是?火柴条为什么会掉? S:热从H点开始分别向两边传递,当热传到A的时候,凡士林融化,火柴条掉了下来 T:也就是说热不单单在铁条上发生了传递,她还传递给了凡士林。科学上我们把热传 导的概念 T: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热传导吗? S:香烟\烧饭的锅 T:热传导的现象无处不在。热的传递除了发生在固体中,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看见过?

物理实验过程

物理实验过程

物理实验过程
标题:热传导实验:探索热量如何在不同材料间传递
热传导实验是物理学中非常常见的实验之一,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深入了解热量是如何在不同材料间传递的。

本文将介绍热传导实验的具体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包括金属、塑料和木头等不同种类的材料。

然后,我们将准备一个热源,例如可以是一个火炉或者一个热水瓶。

接下来,我们将在每种材料的两端放置温度计,以便随时监测温度的变化。

在实验开始前,先让每种材料达到室温。

然后,将热源放在一端,并开始记录温度的变化。

我们会发现,金属材料很快就会传导热量,温度会迅速上升;而塑料和木头材料则传导速度较慢,温度上升较为缓慢。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金属是热传导最好的材料,其分子结构使得热量能够更快地在材料内部传递;而塑料和木头则传导速度较慢,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利于热量的传递。

除了材料的不同,实验中还可以探究其他因素对热传导的影响。

例如,材料的厚度、密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热传导的速度。

通过实验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对热传导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尝试不同形式的热源,比如将燃烧的蜡烛放在材料的一端,观察热量是如何传导的。

这样可以更直观地感受热量的传递过程。

总的来说,热传导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热量在不同材料间的传递方式,以及各种因素对热传导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热传导特性,为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读者能对热传导实验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是怎样传递的》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是怎样传递的》课件
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我们的猜测 ( )的火柴先掉下来,( )的火柴后掉下来。
观察到的现象 ( )的火柴先掉下来,( )的火柴后掉下 来。
我们的结论
1,火柴掉落的先后次序说明了热传递的( )。 2,热是从( )的一端向( )的一端传递。
大胆猜想、精心实验、细心观察、合作交流、动脑思考
( )的蜡先融化,( )的蜡后融化。
大胆猜想、精心实验、细心观察、合作交流、动脑思考
温馨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
2、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填写好记录表。
3、注意安全,不能用手直接 接触实验中或实验后的金属 片,以免烫伤手。
大胆猜想、精心实验、细心观察、合作交流、动脑思考
实验过程重现


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的距离用蜡烛粘上一根火柴 我们的实验设计 ,将铁线固定在铁架上,火柴向下悬挂,用蜡烛给
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我们的猜测 ( )的火柴先掉下来,( )的火柴后掉下来。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结论
大胆猜想、精心实验、细心观察、合作交流、动脑思考
温馨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 2、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填写好记录表。
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 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 )从一个物体传递 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 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 )。 3,热传递主要通过( )、对流和( ) 三种方式来实现。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热总是从较 热的一 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杯子中的热水将温度传递给插入热水中 铁条热;在蜡金烛属火棒焰、的金热属传盘给上金的属传棒递、金属 片;火将热传到锅上,锅将热传到菜上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 一个物体 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2)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2)

《热是怎样传递的》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学情分析学生们在生活中,对热在物体中传递的情况有所体验,而且多数学生也能说出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但如果让他们发散思维,借助某些物品的变化,设计实验“看到”热在物体中传递,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在设计实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帮助。

重点难点重点: 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传递的现象。

难点:能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初步建构热传导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寒冷的冬天,当我们的手冰冷冰冷时,爸爸妈妈会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使我们的手逐渐热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生:…….热是怎样传递的呢?生:揭题:金属棒上的热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传递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

(揭题板书课题)。

二、观察研究热在金属勺中是怎样传递的(一)感知热在金属勺中的传递1、提问: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感受一下2、分组实验,投影提示(1)快速阅读实验要求把金属勺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金属勺,感觉露出部分的金属条哪里先热,哪里后热?每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是否一样?(2)交流:用手触摸哪里?哪里不能摸?感觉什么?(先后,程度)3、交流手的感觉。

说说热在金属勺中是怎样传递的。

热由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由接近水的一端向离水远的一端传递,越接近热源的地方越热得快(二)亲眼“看”热的传递1、谈话:原来是这么回事啊!但是很可惜,我们没有办法使自己亲眼“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热是怎样传递的》ppt课件

《热是怎样传递的》ppt课件
小学科学 五年级下册
日名举住逆的
V
6、热 是 怎 样 传 递 的
1mageWa,com 图蛙
3
怎样用实验来验证?
温馨提示:
1、先填写实验方案,根据实验需要领取材料。 2、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装置都装好后再加热。
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4、注意安全,小心别烫着手。
5、 听到音乐后暂停实验,看谁反应快。








18
热传递的实验记录
实验方案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铁棒
铁片 铁线
总结


遮回


返回
4
3
2



返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2
返回 13
返回
14
返回 15
16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 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热传递就是通过直接接触, 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 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 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
17


小学科学精品创新: 热是怎么传递的

小学科学精品创新: 热是怎么传递的

热是怎么传递的
创新方案说明:
教科版五年级《热是怎么传递的》一课的探究主题是“热传导”,有两个实验,一个是“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另一个是“热在金属片的传递”。

第一个实验还比较成功,但是第二个实验很难做。

于是我想到用另一个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来代替。

看到实验室有高锰酸钾和集气瓶,我就想到了一下这个改进实验。

制作材料:两个集气瓶,玻璃片或厚纸片,高锰酸钾,热水,冷水
制作方法:
1.一个集气瓶装热水,另一个集气瓶装冷水。

2.在装满热水的集气瓶里放一些高锰酸钾。

3.将装满冷水的集气瓶用玻璃片改好,倒放在装满热水的集气瓶上。

4.抽掉玻璃片,观察现象。

创新方案优点:
本作品结构简单,所需材料基本都是实验室常见的,取材容易,制作简单。

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解释,热是从较热的一段传递给较冷的一段,顺便可以明显观察到分子运动的情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6)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科版 (6)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材说明】《热是怎样传递的》是五下第二单元第6课,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一些热的现象开始,用手来触摸,用蜡烛熔化实验来演绎热传递,逐步认识到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建构热传导的概念,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准备】铁架台、金属条、火柴、熔有蜡烛油的金属圆盘、酒精灯、蜡烛环、烧杯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蜡烛——遇热会熔化(二)问题导入1、在冬天,有一杯热水,手很凉,你能想办法让手热起来吗?2、这种方法中,热分别从哪儿传到哪儿?(三)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提供材料:金属条、火柴、酒精灯、蜡烛环等,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2、小组设计,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3、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什么呢?(观察蜡环掉落的顺序,从而推测热传递的方向)4、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安全使用酒精灯,不触摸金属条)5、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汇报交流:7、得出结论:热在金属条上是怎样传递的?(四)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我们来猜测一下。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引导学生想到涂蜡烛油。

3、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蜡熔化的情况)4、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6、得出结论: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五)认知热传导概念1、揭示概念: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称为热传导。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热是怎样传递的 课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热是怎样传递的 课件

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 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 属条。
怎样用实验来验证?

温馨提示:
1.先填写实验方案,根据实验需要领取材料。 2.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装置都装好后再加热。 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4.注意安全,小心别烫着手。
热传递的实验记录
实验方案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铁棒
铁片
铁线
总结
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 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返回
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 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 的?


返回


返回
4
3
2
1



返回
4
3 21
返回
4321
返回
4
3
2
1
返回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 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热传导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 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 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 方法。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目标】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 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 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 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 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 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 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五年级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评课稿

五年级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评课稿

五年级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评课稿一、实验器材的有效改进,提高课堂实验效率整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老师对实验器材的设计,第一个实验研究热在金属条的传递,假如按照教材上将火柴用蜡粘住,且不说最终实验效果如何,光是实验装置的制作就是一项大工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可能会花去实验的大部分时间,真正实验时间所剩无几,探究无法深入,而林老师充分利用了蜡的熔点低,将蜡本身作为观察对象,做成蜡环,方便实用,学生可以随意地摆放,节省时间,实验的效果非常成功。

第二个实验研究热在金属片的传递,林老师更巧妙地将金属片做成平底锅形,在里面涂蜡,避免了受热后蜡流下影响观察,等蜡冷却后又可以重新实验。

这两个实验器材的设计让在座的听课老师也大为惊叹。

林老师在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了。

很好地体现了本次活动的追求简单而有效的课堂,化繁为简,排除干扰,才能提高探究的效果。

二、严谨的教学风格,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一)实验指导的严谨林老师让学生自主讨论,为学生搭建完整的实验框架。

实验实验器材的讨论、实验方法的指导都很到位。

比如器材中玻璃器皿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实验方法中蜡环的放置、加热点的确定,还强调了此试验中要观察记录的是什么,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指向。

两个实验中,林老师都强调了注意点,就是安全操作,如避免手接触烧热的金属片和金属条,烧热的金属片不能直接放在桌面等。

为学生此次实验提供安全保证,更通过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二)层层引导,搭建探究平台教师是引导者,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创建一个个阶梯和平台,这在林老师这节课上有很好的体现,从金属条到金属片,将学生的思维从点引向面。

第一个实验已经直观地从蜡环的掉落顺序得出热的传递方向,并且小结得出热是从较热的地方传向较冷的地方。

在此基础上,林老师又引导学生假如金属条转起来变成金属片又会怎样,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也激发了探究欲望。

热是怎样传递的1

热是怎样传递的1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
B
A
A 1 2 3 4 5
B
实验注意点:
1.注意安全。酒精灯的使用要规范,手不能去碰
铜棒;
2.凡士林的量、每根火柴棒固定的位置要统一;
3.实验中不能用外力去影响实验;
4.要及时整理好材料,用过的火柴统一放在金属
盘中。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热传递主要 通过热传导、 热对流和热 辐射三种方 式来实现。
五下课本第47页
加热在一端
加热在中间
A 1
2
3
4
5
B
A
CHale Waihona Puke B热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 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 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 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 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 热传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改进与创新大赛教案
娄底第六小学许跃明
一、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充分地组织利用好手中的实验材料能帮助学生轻松、有效地完成教材中的科学实验。

热在铁丝中的传递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4个实验活动中的一个: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一个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为后面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知识的积累和铺垫。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原型: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2、不足之处:
(1)由于蜡的凝固时间快,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要用蜡烛把火柴粘在铁丝上的确比较难,学生在实验时,时间花了不少,但很难粘上去,成功的不多。

并且后面的几个实验时间不够。

(2)演示实验时,热的传递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离酒精灯远的火柴先掉下来的情况。

分析其原因是火柴掉下来的早晚与蜡粘的多少及火柴之间的距离也有关系。

蜡粘得多、距离远,掉下来所需的时间就相对要长,反之则短。

(3)课文中的铁架台,铁丝太粗比较难缠绕,太细则热传递太慢,实验时间过长,且铁丝的缠绕高度难控制,不好调节。

(4)课文中的实验,火柴之间的间隔太远,热传递慢,耗时太长。

三、实验创新之处
(1)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对实验材料稍做改进,用套蜡环的方法代替粘火柴棒,解决了实验原型中粘火柴棒很不方便,并且容易掉,影响实验效果的问题。

另外,实验可以从铁丝一端或从中间加热,实验过程也变得简单、省时、易于操作。

(2)用套蜡环的方法代替粘火柴棒,由于蜡环厚度、孔径大小比较一致,可以防止离酒精灯远的火柴因粘蜡太少先掉下来的情况出现。

(3)用蜡环代替火柴可以随时调节蜡环之间的距离,控制实验时间的长短。

(间隔太近,影响实验结果,太远则热传递太慢,实验所需要的时间不够)(4)改用蜡环解决了实验材料难找的问题。

并且蜡环容易做,方便适用,经济。

(用刀把蜡烛均匀地切成4mm左右厚的圆柱,太薄易碎,然后用烧热的钉子或铁丝飞快地打一个小洞,这样蜡环就做成了)
(5)用酒精灯的三角架代替铁架台,直接把穿有蜡环的铁丝放到三角架上,既不必调节铁丝高度,也不用缠绕,省时、方便。

(如果没有三角架也可事先用泡沫块或木块做一个高约15cm的方架代替,没酒精灯的话也可用蜡烛代替,但传热慢些)
四、实验器材
三角架、大小不同的铁丝(金属丝)、酒精灯、蜡烛、火柴、刀、铁钉。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实验原理:热通过铁丝传递到套蜡环的地方,蜡环受热会融化,先后掉下来,由此实验知道热是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2、实验装置及说明
(1)改进前
(2)改进后
①②
六、实验过程
1、用刀把蜡烛均匀地切成4mm左右厚的圆柱,太薄易碎,然后用烧热的钉子或铁丝飞快地打一个小洞,这样蜡环就做成了。

2、在铁丝上每隔1.5~2厘米套上一段蜡环。

3、把穿好蜡环的铁丝放在三角架上,调节好三角架之间的距离及蜡环之间的距离。

4、点燃酒精灯,在铁丝的一端给铁丝加热。

5、记录好蜡环掉下来的顺序。

6、重复几次上面的实验,记录结果
7、在蜡环正中间的地方给铁丝加热,记录实验结果。

重复几次实验。

七、实验效果
改进后用套蜡环的方式,操作方便,简单实用,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减少了实验误差,实验结果一目了然。

八、自我评价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改进、创新实验仪器,优化实验教学设计能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充分地组织利用好手中的实验材料能帮助学生轻松、有效地完成教材中的科学实验。

组织不同的材料或对相同的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

在这个改进的实验中,我仅仅只是把火柴换成了蜡环、铁架台换成三角架,实验就不仅由复杂变成简单,而且很好地解决了以前用蜡粘火柴棒很不方便,容易掉,铁丝缠绕松紧及高度、铁丝粗细的换取、火柴棒的间隔、用时过长等影响实验效果和时间等许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