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四、五节 力和牛顿第一定律
5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4、5节检测

班级:姓名:学号:第四节力1.力是。
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N。
2.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3.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和。
4.力的示意图是用一根带的,把力的、和都表现出来。
5.踢球时,对球施力的物体是,这时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因为力的作用是。
6.找出下列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1)马拉车的力(2)磁铁吸引铁块的力(3)电灯受到灯绳的拉力(4)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7. 用力弯竹竿,竹竿变弯了,这是力改变了物体的;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加速前进,这是力改变了物体的。
8. 手中提着一条用细绳穿着的鱼,提拉细绳时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地球B.细绳C.鱼D.手班级:姓名:学号: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1.一个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将保持状态,或者保持状态。
2. 我们是在加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的。
3.在一个光滑的水平面上,用绳子拉小车做直线运动,当小车的速度达到4m/s时,绳子脱落,这时小车在水平面上做运动,小车的运动速度是。
4. 正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如果它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A.立即停下来B.慢慢停下来C.做匀速直线运动D.改变运动方向5.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小车在不同表面B. 小车受到力就运动,小车不受力就不运动C. 若平面非常光滑,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D. 运动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五节。
本节内容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并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同时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吗?”的教学时,不要使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产生片面的认识。
【学生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情景导入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回忆骑自行车滑行的情景,给学生留下“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停止运动”的印象。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进站”“自由摆动的秋千”“地上滚动的足球”视频,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呢?请同学们说出你的观点并从生活中找到其他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声情并茂进行讲述。
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汇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简称。
2.机械运动在宇宙中是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在发生位置的变化,看似不动的房子、树木,都在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甚至整个银河系,没有一个绝对静止的物体,这就是物体运动的绝对性。
3.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所选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
4.参照物既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但一般不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速度越小,物体运动得越。
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叫做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是km / h,1m/s = km / h 3.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及方向。
4.平均速度能够反映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只能对运动做粗略描述,平均速度= 。
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常用单位有、、、、、等,1m= dm= cm= mm= μm = nm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3.刻度尺读数的时候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常用单位有、等,1h= min= s5.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不能被消除,只能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②;③6.错误是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得到的数据和结果,错误可以避免。
第四节力1.力是,提到力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物体,一个是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使静止的物体运动;②使运动的物体静止;③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4.力的三要素:、、。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第十二章__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简称。
2.机械运动在宇宙中是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在发生位置的变化,看似不动的房子、树木,都在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甚至整个银河系,没有一个绝对静止的物体,这就是物体运动的绝对性。
3.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所选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
4.参照物既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但一般不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速度越小,物体运动得越。
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叫做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是km / h,1m/s = km / h 3.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及方向。
4.平均速度能够反映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只能对运动做粗略描述,平均速度= 。
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常用单位有、、、、、等,1m= dm= cm= mm= μm = nm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3.刻度尺读数的时候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常用单位有、等,1h= min= s5.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不能被消除,只能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②;③6.错误是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得到的数据和结果,错误可以避免。
第四节力1.力是,提到力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物体,一个是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使静止的物体运动;②使运动的物体静止;③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4.力的三要素:、、。
第十二章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第十二章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学案潍坊市高密市立新中学 刘晓梅【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物体的惯性。
3.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学习过程】一、维持运动需要力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4页回答下面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二、牛顿第一定律(1)阅读课文第45页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 与同学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此实验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此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 保持不变,其控制方法是: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 从静止开始滑下。
问题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用什么方法来实验改变?实验中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 大小,改变方法是:。
问题三:需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要观察小车从同一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 。
(3)认真实验并记下相关数据:(4)总结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阻力,它将 。
(6)本实验结论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推理得出的,所以叫推理法,也叫理想实验法。
想一想,以前在什么地方也学过类似的方法? 。
(1)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的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 时,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
(2)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三、 惯性1、通过实验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归纳: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 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 的性质,我们将 的性质称为惯性。
对惯性的说明:(1)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2)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因素无关。
2、惯性对我们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例如: 利用惯性的例子:(1) (2) 防止惯性的例子:(1) (2)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我的困惑:【当堂检测】1.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牛顿第一定律是直接实验的结果B .牛顿第一定律是对伽利略等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C .牛顿第一定律是对亚里士多德说法的肯定D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将来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验证。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力与运动》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与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3.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学习者是初三的学生。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学生在前一章节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初二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在学习物理时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反驳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点与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历年中考的考点,我把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理解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设定为本节的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把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设定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我把本节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新课大概花5分钟时间。
先由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骑自行车”入手。
让学生思考、讨论“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使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牛顿第一定律大概花20分钟的时间,分成三个小部分。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例1: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s/t,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 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 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v由s/t决定,但与s、 t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D以上说法都正确 例2: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 s内通过 20 m的路程,那么它在前2 s内的速度一 定是( )
(1)一位同学的身高是16. 3
;
(2)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5
;
(3)支新铅笔的长度0.175
;
(4)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1. 9
。
知识点3: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如图 所示),在使用刻度尺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刻度
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它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②它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③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 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 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 线段越长,这就是力的示意图。
例:如图:(1)用较大的力在A点推门与用较小的力
在A点推门相比,用较大的力能 (填“快速”或
“缓慢”)地推开门,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 有
个是施力物体( )
A 用手推车
B 用脚踢球
C 课本压桌面 D 桌面支持课本
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
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物体运动方
向的改变和速度大小的改变。
例:如图,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
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图(b)主要表示力能使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知识点1:机械运动 (1)飞奔的猎豹、小河的流水、空中飞行的小鸟、 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等都是运动的。 (2)房屋、树木、桥梁等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 也在运动。 (3)天上的恒星,看起来好像不功,其实它们也 在飞快地运动。这些现象表明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总结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3.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v):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速度的单位是:m/s;km/h 1 m/s =3.6km/h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s除以所用的总时间t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即v=s/t(在变速运动中,运用该公式求出来的是平均速度)。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时间的单位:s min h1h=60min 1min=60s 1h=3600s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单位:光年;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光年=3×108m/s×(365×24×60×60)s=9.4608×1015m=9.4608×1012km1km=1000m1m=10dm 1dm=10cm1cm=10mm1mm=1000μm 1μm=1000nm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厚的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在被测物体上;(3)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
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四、力c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学情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的内容,是《运动和力》的核心内容。
《力和运动》是力学的基础也是力学中较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首先讲述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最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而后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过对力有简单的认识,最后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来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
由于实际中物体处于平衡态并非不受力,所以,本章的最后一节《平衡力》又补充了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教材分三个标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三个标题的关系是连续递进的。
“维持运动需要力吗?”是对现象的思考判断;“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现象的分析、“阻力对运动影响”的实验结论、概括前人的经验,推理得出的规律。
“惯性”是和规律有关又不同于规律的一种现象。
三者的关系非常紧密又有所不同。
同样是现象意义也不同,“维持运动需要力吗?”是自然现象,“惯性”现象是伴随规律生成的,作为物理概念出现的。
在教学上,同是现象,教学处理不同。
学生脑中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多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同,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理想定律,是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的,与生活实际有距离,这就引起学生在理解上会出现故障。
也是历来学生在做这部分习题时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
惯性现象是自然界、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现象的具体的但是概念是抽象的,“惯性”概念对学生又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惯性现象的解释。
【教学建议】一、“维持运动需要力吗?”教材这一部分先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如“在平地上骑自行车的时候,即使不睬脚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是没有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包括两个含义物体不受力也会继续运动,最后停下来需要力的作用。
但是如果断章取义就会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此处绝好的人文教育题材,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讨论经历了2000多年,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等其他学家,再到牛顿,说明一个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多人的不懈努力,经过否定、完善建立起来。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集体备课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集体备课主讲人: 陈留坤组员: 李富斌陈发忠陈模芬杨永刚第一节运动的描述【教材分析】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
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教材分析】《运动的快慢》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知识引入了速度这个物理量,并且进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本节最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并用简单通俗的语言,粗浅地交代了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为了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小资料,让学生比较地直观了解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
同时课本中还通过一个想想议议和科学世界,让学生了较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第十二章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课本第44页)龙潭中学 九( )班 姓名 2011-10-02【学习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重点);(2)探究摩擦阻力对运动的影响(重点)(3)掌握推理法研究物理现象(4)知道什么叫惯性,(重点)(5)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惯性现象(重点)一、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问题1: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
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吗?有类似例子吗?请举例。
历史回顾:早在2355年前,古希腊有一个名字叫做亚里士多德的著名科学家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亚里士多德的指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这个实验太简单明显了,就像警察叔叔凭借明显线索引出错案一样,明显的实验现象有时候会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一直控制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伟大的现代科学之父伽俐略才指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伽利略做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设问:现在假设你是伽俐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
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探究摩擦阻力对运动的影响,观察下列实验现象回答(1)─(7)题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速度 ,它将 。
(1)实验中的小车要保持 ; (2)木板斜面与水平桌面的夹角要保持 ; (3)每次要控制小车从 下滑; (4)小车要保持同一高度是为了让小车滑到底部的 相同; (5)伽利略用这个实验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 ”的观点; (6)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7)比较实验结果得到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 , 小车速度减小得 ,小车运动的距离 ; hh h {h二、什么叫惯性?问题2:牛顿第一定律说:“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物体上面演示1(1 (2演示2(1(2 对惯性的理解应该要把握: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存在性);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的度量,惯性与物体的形状、速度、受力与否都没有关系(决定性);3、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难改变;质量小,惯性小,运动状态易改变(状态改变的难易性);4、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属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物理九年级十二章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十二章知识点第一节: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在物理中,力是指能够改变物体状态(静止或运动)的物理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其原来的状态,包括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力和物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定律。
它的数学表示为:F = ma,其中F是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表明,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会有一个等大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第二节:机械能与机械功1. 功的概念功是指力沿着物体的位移方向做功的能力。
功的单位是焦耳(J)。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动能和外力做功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示为:W = ΔK,其中W是外力对物体做的功,ΔK是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3. 功与机械能的转化当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重力势能的增加等于物体动能的减少。
第三节:压强与浮力1. 压强的概念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垂直于该面积的力的大小。
压强的数学表示为:P = F/A,其中P是压强,F是作用力,A是力的作用面积。
2.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上升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第四节:热与温度1. 温度与热量的概念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物体间能量的传递形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2. 热平衡与热传递热平衡是指两个物体处于相同温度状态时不存在热量交换。
热传递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第五节:光的反射与折射1. 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指光线遇到界面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
反射定律表明,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 折射的概念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物质传播到另一种物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斯涅尔定律描述了光线在两种介质中的折射关系。
第六节:电流与电路1. 电流的概念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电荷通过导线的数量。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要点

第一节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快慢
第三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第四节 力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第六节 二力平衡
二、知识要点回顾 1、什么叫机械运动? 2、什么叫参照物? 3、速度(定义、公式、单位、物理意义) 4、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5、怎样使用刻度尺? 6、什么叫国际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如何换算? 7、时间的单位有哪些?如何换算?
5、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受哪些平衡力?
F支
G
F浮
6、匀速上升的汽球, 受哪些平衡力的作用?
G
2、下图标志是什么意思?
3、右图为某人乘出租车到 达目的地的车费发票。求: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的平均速度; 解:
(1)t=5min=300s
(2)s=6km=6000m V=s/t=6000m÷300s=20m/s
4、一列火车车长200m,它以20m/s的 速度穿过一长为1800m的隧道,需要多长 时间?
8、力:定义、作用效果、三要素、相互性 9、怎样画力的示意图? 10、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建立过程。 11、什么叫惯性?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例:汽车突然启动,乘客为什么会向后倒?
答:最初,乘客和汽车都静止,当汽 车突然启运时,乘客的下半身随汽车一起 向前运动,而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 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倒。
12、物体受平衡力时处于什么状态? 1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共体、等大、反向、同线。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 1、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 或匀速直线运动)。 4、受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
1、如右图所示,在建国60周年阅兵式上, 空军加油机与“歼10”战斗机以空中受油的 状态列队飞行。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 静止 是__________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 运动 是__________的。若说加油机是静止的,是 战斗机 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优秀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优秀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优秀1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特点《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内容,它是前面学习过的“运动的关系”和“力”的桥梁;同时也是整个牛顿力学的基石,它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错误观念,它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把运动和力统一了起来,为学习动力学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得出以下几个目标:①解牛顿第一定律得来的过程。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的思路方法。
③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④理解惯性,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学情分析学习的主体是初三的学生,牛顿第一定律是根据实验来进行推理得到的规律,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过来,所以这节课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来反驳己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伽利略实验研究过程蕴含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重点有以下两点:①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根据学生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就大,而且思想顽固,所以难点也分为两点:①正确理解力和速度的关系。
②正确理解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初中的学生对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
针对这一点故而采用问题引入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重视观察实验”“勤于思考”。
四、教学程序1、课堂导入根据前面学习过的运动和力的知识来引出“运动的关系”和“力”有没有存在一定的关系来引出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来请上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提出自己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十二章第四、五节《牛顿第一定律》和《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2、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课前预习学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1、使运动的物体,可以使静止的物体,也可以使物体速度的、发生改变,力还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2、学中力的单位是。
3、、、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用一根带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一个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或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线段越长,有时还要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标出力的大小。
5、使劲拍桌面手会感到疼,为什么?6、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B、小孩用力推墙,他同时也受到墙的推力C、人坐在软沙发上,可发现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D、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课内探究学案一、通过预习你的收获:疑问: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力的作用效果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进行探究:(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进行的实验:(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的实验:通过以上活动你认识到必须个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其中一个物体叫,另一个物体叫。
探究点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探究实验:(1)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击小石块,观察其运动情况。
(2)用方向不同的力弹击小石块,观察其运动情况。
(3)起身,从不同的地方抬起你的座位,例如:边缘、离转轴比较近的地方,你们感觉到什么?结论:力的、、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也称为力的三要素。
探究点三:力的示意图我认为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是:例1、用150N的力水平向右拉小车,画出此力的示意图。
探究点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看课本,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形。
(三)达标测试,反馈提升1、桌子放着的文具盒压桌子的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改变了跳板的,后者主要是改变了运动员的。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笔记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笔记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1.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这意味着物体具有一种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叫做惯性。
- 例如:在水平光滑桌面上的小球,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 力与运动的关系。
-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例如,当我们推一个物体使其运动起来后,如果撤去推力,物体并不会立刻停止,而是会继续运动一段距离,这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 惯性。
-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例如,大货车比小汽车质量大,大货车的惯性就比小汽车大,在相同的刹车情况下,大货车更难停下来。
3. 理想实验法。
-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就是理想实验法的典型例子。
他让小球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发现平面越光滑,小球运动得越远。
伽利略据此
推理,如果平面绝对光滑,小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这种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就是理想实验法。
人教版九年级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的第五节,本章前三节讲述了关于运动的知识,而第四节初步认知了力,那么本节则是将运动和力衔接起来的关键。
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接触的第一个力学规律,它是力学现象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如何进行力学分析,如何理解力学现象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认知它的过程并不容易,尤其是很多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经验性的结论也许遮盖了事实的真相,所以教者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探究并认知真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汇报。
一.设计理念:生活——探究——推想——应用物理离不开生活,通过举例、或重现生活场景,同学们很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再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种观点的分歧,得出两种思想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考虑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最后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整个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层层递进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达到高效的体验效果和思维提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3)利用生活小物件感悟生活中的经历,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再次体验物理的生活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合作探究,体验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过程,并理解它的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探究递进式引导学生由错误经验论进入到对正确理论的理解。
初中力学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位置变化包括:距离变化;方位变化3、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①假定不动,②除被研究者本身以外的所有物体,③一般指地面 5、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方法,及参照物的方法: 参照物 位置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1、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3、符号:V4、公式: V=s/t 变形公式s=vt t=s/v计算公式: 变形 , 5:单位:国际单位:m/s ;交通运输单位:km/h1 m/s =3.6km/h 1 km/h=1/3.6 m/s三、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四、变速运动:1、定义: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这是物体的主要运动形式。
2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速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v s t = t s v = v t s =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单位:s min h一、长度的测量1、单位:国际单位:米,符号:m辅助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2、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游标卡尺,卷尺,螺旋测微器。
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刻度尺,2、观: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及零刻度线是否磨损,3、放:尺要紧贴被测物体,与其边缘平行放置。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它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即物体要么保持静止,要么以恒定速度直线运动的性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应用以及相关实例。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简述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物体在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力或者没有受到其他力的干扰时,其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
换言之,物体将维持其原有的状态,无论是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定律背后的原理是物体的惯性。
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的性质。
一个静止的物体将始终保持静止,除非有力作用于它;同样地,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改变其状态。
二、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场景:1. 车辆行驶中的乘客当车辆以恒定速度行驶时,车内的乘客会感到身体产生后退的压力。
这是因为车辆的减速座椅向前推动了乘客,而乘客的身体惯性使其继续向前移动。
这个例子说明了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适用性。
2. 球类运动当我们踢足球或者打篮球时,球一旦离开我们的脚或者手就会按照一定的路径飞行。
这是因为球的运动状态受到我们的力量,而一旦没有外力作用于球,它将保持其原有的运动状态,例如匀速直线运动或者自由落体运动。
3. 行人的感觉行人在乘坐火车或地铁时,当交通工具开始运动或停止时可能会感到不适。
这是因为行人的身体惯性保持其原有的状态,而交通工具的加速度使人们感到前倾或者后摇。
三、牛顿第一定律的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实例进行说明:1. 桌上的杯子考虑一个放置在桌子上的杯子。
由于没有外力作用于杯子,它将保持静止。
这是因为桌子对杯子施加了一个与地球引力相等且方向相反的支持力,使其不会下降或下滑。
2. 手中的树枝当我们为了采摘树上的水果而拉低树枝时,一旦我们松手树枝会突然向上弹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第四、五节 力和牛顿第一定律
班别:初三( )班 学号: 姓名: 。
1、 08湖南衡阳)放学后,同学们在球场上踢足球,小丽用力把球踢了出去,同时感到脚上有点疼,这是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球可以在草地上继续滚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足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08宜昌)乘坐公共汽车,当身体突然向前倾倒时,说明此时汽车正在 ;当身体突然向右倾倒时,
说明此时汽车正在。
3、 (08陕西)正在建设中的西安地铁二号线全长26.4km ,设计最高速度80km/h,平均速度35km/h 。
若列车以
平均速度运行全程,所需要时间为 。
列车在进出站过程中,其运动状态 (填发生或不发生)改变。
4、 (08安徽芜湖)千古神话“嫦娥奔月”正在成为中国航天的现实。
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在太空多次
通过喷射燃气实现变轨(改变运行高度、运行方向),这实际上是运用了物理学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在绕月飞行的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物,“嫦娥一号”卫星是 __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5、 (08湖南衡阳)(5分)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如毛巾、棉布、木板等)
,让小车自斜面顶 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三次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第一次(毛巾表面) 第二次(棉布表面) 第三次(
木板表面)
请你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后回答:
(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________ (选填“相等”或“不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________________处释放。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最大的是第______次,这说明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______________有关。
(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_____运动。
6、 (08北京密云)如图所示,物体A 的长度是 。
7、 货物如右图所示随传送带一起匀速斜向上运动,除图中已画出的外,货物还受到一个沿传送带方向斜
向上的阻力F 的作用,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8、 有一空瓶子质量是50克,装满水后称得总质量为250克,装满另一种液体称得总质量为200克,求这种
液体的密度?
9、(08江苏南京)物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以下警示语中与惯性知识无关的是
A.汽车后窗贴有“保持车距”B.公路旁立有“雨天路滑,减速慢行”
C.公共场所标有“禁止吸烟”D.交通规则写有“行车时系好安全带”
10、(08江苏苏州)北京奥运,举世瞩目,下列有关奥运项目比赛的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射到球门框架上的足球被反弹
B.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一段距离
C.射击比赛中子弹离开枪膛后继续向前运动
D.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时不能马上停下
11、(08江苏镇江)下图为小华拉着放有一盛水器具的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瞬间所发生的现象,对此
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甲、乙所示的现象都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时发生
B.图甲、乙所示的现象都是在小车突然启动时发生
C.图甲所示的现象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或在运动中突然加速时发生
D.图乙所示的现象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或在运动中突然减速时发生
12、(08安徽)牛顿第一定律指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下图中惯性最大的是
C.飞奔的猎豹
A.运动的小朋友B.缓慢进站的磁悬浮列车D.漂浮的氢气球
13、08海南)获得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研究方法是:
A.只用推理 B.只用实验 c.数学推导 D.实验和推理
14、(08青海)下列事实中.属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是:
A.人坐沙发,沙发凹陷B.降落伞匀速直线下降
C.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D.正在进站的火车
15、(08山东滨州)物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的安全警示语中涉及到惯性知识的是
A.景区水池边立有"水深危险"B.商场走廊过道标有"小心碰头"
C.输电铁塔下挂有"严禁攀爬"D.汽车的尾部标有"保持车距"
16、(08四川自贡)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B.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D.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17、(08河北)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