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六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
砂表观密度实验报告
![砂表观密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5834e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7.png)
砂表观密度实验报告砂表观密度实验报告引言:砂表观密度是指砂土在自然状态下的密度,也是砂土工程中常用的一个参数。
通过实验测定砂土的观密度,可以了解砂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砂土的观密度,分析砂土的颗粒特性和压实度,进而对砂土工程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实验材料和方法:本实验所用材料为标准砂土和试验设备包括砂表观密度仪、天平、铁锤、容量瓶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清洗试验设备,确保无杂质影响实验结果。
2. 取一定质量的砂土样品,通过筛网进行分级。
3. 将砂土样品放入砂表观密度仪中,轻轻振动仪器,使砂土自然排列并达到最佳状态。
4. 将砂表观密度仪放在天平上,记录下砂土样品的质量。
5. 用铁锤轻轻敲击砂表观密度仪,使砂土样品压实。
6. 重复步骤4和步骤5,直到砂土样品质量不再变化为止。
7. 将砂表观密度仪取下,用容量瓶装满水,记录下容量瓶的初始质量。
8. 将砂表观密度仪放入容量瓶中,记录下容量瓶的末尾质量。
9.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砂土的观密度。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定,得到了以下数据:砂土样品质量为100克,砂表观密度仪的质量为50克,容量瓶的初始质量为200克,末尾质量为400克。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砂土的观密度。
根据公式:观密度 = (砂土样品质量 + 砂表观密度仪质量) / (容量瓶末尾质量 -容量瓶初始质量)代入实验数据得到:观密度 = (100克 + 50克) / (400克 - 200克) = 0.5克/立方厘米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砂土的观密度为0.5克/立方厘米。
观密度是砂土在自然状态下的密度,反映了砂土颗粒的紧密程度和排列情况。
观密度的大小与砂土的颗粒大小、形状、含水量等因素有关。
观密度越大,说明砂土的颗粒越紧密,排列越有序。
观密度的测定对于砂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观密度的测定结果可以用于评估砂土的压实度。
砂土的压实度是指砂土在外力作用下,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排列更加紧密的程度。
砂子密度试验实施细则
![砂子密度试验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bbf00b10312b3169a451a470.png)
砂子密度试验实施细则1.1表观密度1.1.1 试样制备将试样按四分法缩分至约660g ,放在烘箱中于(105±5) ℃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1.1.2 试验程序称取试样300g ,精确至1g 。
将试样装入容量瓶,注入冷开水至接近500mL 的刻度处,用手旋转摇动容量瓶,使砂样充分摇动,排除气泡,塞紧瓶盖,静置24 h 。
然后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500mL 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
倒出瓶内水和试样,洗净容量瓶,再向容量瓶内注水(应与6.11.2.2条水温相差不超过2℃,并在15℃~25℃范围内)至500mL 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 g 。
1.1.3结果计算与评定砂的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 /m 3:ρρ⨯-+=)(12000G G G G 水 (0ρ——表观密度,kg/m 3;ρ水——水的密度,1000kg/m 3;G o ——烘干试样的质量,g ;G 1——试样,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 ;G 2——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 )。
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 3;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kg/m 3,须重新试验。
1.14.2堆积密度与空隙率1.2.1 试样制备用搪瓷盘装取试样约3 L ,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 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1.2.2 试验程序松散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从容量筒中心上方50mm 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堆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
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试验过程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g 。
紧密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两次装入容量筒。
装完第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mm 的圆钢,将筒按住,左右交替击地面各25次。
砂的检验方法(运用实操)
![砂的检验方法(运用实操)](https://img.taocdn.com/s3/m/71489c40b7360b4c2f3f6419.png)
砂的检验方法砂的筛分析实验砂的筛分析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1 试验筛:公称直径分别为10.0mm、5.00mm、2.50mm、1.25mm、630um、315um、160um 的方孔筛各一只,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2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3 摇筛机;4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5 浅盘、硬、软毛刷等。
筛分析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 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特细砂可称250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大孔在上,小孔在下)的套筛的最上一只筛(公称直径为5.00mm的方孔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定按紧,筛分10min;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由大到小的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一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晒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只筛子,并和下一只筛子中的试样一起进行手筛。
按顺序依次进行,直至全部晒完为止。
注:当试样含泥量超过5%时,应先将试样水洗,然后烘干至恒重再进行筛分试验。
筛分析试验结果按下列步骤计算:1 计算分计筛余量(各筛上的晒于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2 计算累计筛余量(该筛的分计筛余量与筛孔大于该筛的各筛分计筛余量之和),精确至0.1%;3 根据各筛两次试验累计筛余的平均值,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精确至1%;4 砂的细度模数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uf={(β2+β3+β4+β5+β6)-5β1}÷(100-β1)式中:uf——砂的细度模数β1、β2、β3、β4、β5、β6——分别为公称直径5.00mm、2.50mm、1.25mm、630um、315um、160um方孔筛的累计筛余量;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0.1。
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砂的表观密度试验砂的表观密度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1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2 李氏瓶——容量250ml;3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砂的表观密度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 向李氏瓶中注入冷开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颈内部附着水,计录水的体积(V1);2 称取烘干试样300g(Mo)徐徐加入盛水的李氏瓶中;3 试样全部倒入瓶中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入水中,摇转李氏瓶以排除气泡,静置约24h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2)。
砂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实验报告
![砂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0bbea37eefdc8d376ee32a5.png)
实验4.3 砂的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试验【关闭窗口】(1) 仪器设备: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天平:称量10 kg,感量1 g;容量筒:圆柱形金属筒,内径108 mm,净高109 mm,壁厚2 mm,筒底厚约5 mm,容积为1L;方孔筛:孔径为4.75 mm的筛一只;垫棒:直径10 mm,长500 mm的圆钢;直尺、漏斗或料勺、搪瓷盘、毛刷等。
(2) 试样制备:试样制备可参照前述的取样与处理方法(3) 实验步骤①用搪瓷盘装取试样约3L,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②松散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料勺从容量筒中心上方50 mm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堆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
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试验过程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的总质量,精确至1 g。
③紧密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两次装入容量筒。
装完第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 mm的圆钢,将筒按住,左右交替击地面各25次。
然后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的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与第一层时的方向垂直)后,再加试样直至超过筒口,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向两边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的总质量,精确至1g。
(4) 结果计算与评定①砂的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 kg/m3:式中ρ2——表观密度,kg/m3;ρ水——水的密度,1 000 kg/m3;G0——烘干试样的质量,g;G1——试样,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G2——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 kg/m3;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 kg/m3,须重新试验。
②松散或紧密堆积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 kg/m3:式中ρ1——松散堆积密度或紧密堆积密度,kg/m3;G1——容量筒和试样总质量,g;G2——容量筒质量,g;V——容量筒的容积,L。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记录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2734500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0.png)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记录实验目的:通过试验测定砂的相对密度,了解砂的物理性质。
实验仪器与材料:砂、水桶、铁质圆柱体、天平、测量尺、搅拌棒实验原理:砂的相对密度是指砂的实际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用来衡量砂体的紧密程度。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清洗砂:先将所使用的砂放入水桶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搅拌棒将砂搅拌均匀,让其中的杂质浮在水面,倾倒掉浑浊水,重复该步骤直至水基本清洁。
(2)准备铁质圆柱体:将铁质圆柱体清洗干净,并在外表面涂上一层适量的润滑油,避免与砂生锈粘连。
(3)准备水:准备一桶足够的水,用于测量铁质圆柱体的体积。
(4)准备测量尺:准备一把尺子,用于测量砂体积和直径。
2.实验操作(1)测量铁圆柱体的质量:使用天平将铁圆柱体的质量测量并记录下来,记为m1(2)计算铁圆柱体的体积:先称取一桶水,并记录水的质量,记为m2、将铁圆柱体完全浸入水中,用测量尺测量圆柱体的直径,记为d;然后用测量尺测量圆柱体的长度,记为h。
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V1,即V1=π*(d/2)^2*h。
(3)浸泡砂:将清洗后的砂倒入水桶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搅拌棒将砂搅拌均匀,待其均匀沉淀后,将水面以上的浑浊水倾倒掉。
(4)浸泡砂和铁圆柱体:将已去除浑浊水的砂体倒入另一个水桶中,将铁圆柱体完全浸泡在砂中,轻轻搅拌使砂均匀填充铁圆柱体的孔隙,直至不再有气泡冒出。
(5)称量砂和铁圆柱体的总质量:将装有砂和铁圆柱体的另一个水桶放在天平上进行称量,并记录下质量,记为m3(6)计算砂体的质量:砂体的质量为m3减去m1(7)测量铁圆柱体和砂体的体积:将装有砂和铁圆柱体的水桶取出,倒掉其中的砂,使用测量尺测量砂体积的高度,记为H。
计算出砂体的体积V2,即V2=V1*(m3-m2)/(m3-m1)。
(8)计算砂的相对密度:砂的相对密度为V2除以V13.实验数据与计算根据实验步骤记录的数据,在以下表格中进行统计及计算:试验数据,记--------,---m1(铁圆柱体质量)m2(水的质量)d(铁圆柱体直径)h(铁圆柱体长度)m3(砂和铁圆柱体总质量)H(砂体高度)在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相对密度时,可以参照以下公式:相对密度=V2/V14.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砂的相对密度,并在实验报告中进行结果的展示和讨论。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数据 -回复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数据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f0d0689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2.png)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数据-回复砂的相对密度试验数据是地质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试验,它可以对砂的工程性质进行评价和分析。
相对密度试验是通过测量砂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砂的相对密度值。
本文将介绍相对密度试验的原理和步骤,并解释如何分析试验数据。
相对密度试验是通过测量砂的两种状态下的质量和体积来进行的。
首先,需要确定砂的湿密度(saturated bulk density)和干密度(dry density)。
湿密度是指砂含有最大可能的水分时的质量和体积比值,干密度则是指砂不含水分时的质量和体积比值。
首先进行湿密度试验。
将一个已知质量的容器(通常是一个圆筒形容器)充满砂,并称量砂的质量。
然后,将一定量的水加入容器中,并搅拌砂和水,使其充分饱和。
在饱和状态下,再次称量砂的质量。
根据砂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之差,即可计算出饱和状态下的砂的体积。
据此,可以得出砂的湿密度。
接下来进行干密度试验。
将上述容器中的砂取出,并将其放入一个烘箱中进行干燥。
干燥后,再次称量砂的质量。
通过计算砂的质量和容器的体积之比,可以得出砂的干密度。
有了湿密度和干密度的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砂的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是指砂的实际密度与其最大可能密度之间的比值。
最大可能密度是指砂颗粒之间没有空隙时砂的密度。
根据定义,相对密度的计算公式为:相对密度=(湿密度-干密度)/(最大可能密度-干密度)试验数据将包括湿密度、干密度和相对密度的数值。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湿密度的数值来判断砂的含水量。
如果湿密度较高,说明砂的含水量较大,这可能会对工程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对密度也可以用来评估砂的含水量和颗粒间的压实程度。
如果相对密度接近1,说明砂的颗粒间有较多的空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压实工作。
另外,相对密度也可以用来评估砂的结构稳定性和工程性质。
相对密度较高的砂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例如,在基础工程中,选择相对密度较高的砂可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砂相对密度检验报告
![砂相对密度检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98b4e9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e.png)
砂相对密度检验报告砂的相对密度是指砂颗粒的紧密程度,是评价砂的物理性质之一、通过相对密度检验可以了解砂料的颗粒组成及其排列状态,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砂料的堆积性能,为工程设计提供基本数据。
本文以砂的相对密度检验结果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1.实验目的:研究砂的相对密度,了解砂颗粒的堆积状态。
2.实验原理:相对密度是指材料的实际密度与其中一标准密度的比值。
砂的相对密度可以通过试验室的方法进行测定,常用的方法有摩擦测定法和细密度测定法。
摩擦测定法是通过测定砂与金属壳体之间的摩擦力来确定砂的相对密度。
细密度测定法是通过计算砂颗粒的含水量和干密度来计算砂的相对密度。
3.实验设备:砂测量罩、实验砂、天平、电子天平、计时器、碗、盘子、水桶等。
4.实验步骤:(1)取一定质量的砂加入砂测量罩中,记录质量为m1(2)用电子天平将砂倒入碗中,记录质量为m2(3)将碗加满水,并在碗的外侧用盘子收集溢出的水。
(4)搅拌碗中的砂与水,保持搅拌均匀。
(5)定时5分钟,待时间结束后,尽量排出气泡,记录碗中的质量为m3(6)将碗与砂从天平上取下,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水分,并记录质量为m4(7)用公式计算相对密度,相对密度=(m3-m4)/(m2-m4)。
5.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定,得到砂的相对密度为0.756.结果分析:本次实验所得的砂的相对密度为0.75,这意味着砂颗粒的堆积状态不是很紧密,具有一定的孔隙率。
相对密度越大,材料的紧密程度越好,孔隙率越小,抗渗性能越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该砂在工程应用中的孔隙率较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材料的紧密程度。
7.实验结论:通过相对密度检验,得出该砂的相对密度为0.75,表明砂颗粒的堆积状态较为松散。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合理地选择砂料的应用场景,并针对松散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以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
综上所述,砂的相对密度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工程质量检验,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基本数据。
通过本次实验得出的结果,可以对砂材料的堆积状态进行初步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工程设计。
砂相对密度原始记录
![砂相对密度原始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a56eee8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8.png)
砂相对密度原始记录实验名称:砂相对密度测定实验实验日期:2024年5月20日实验地点:土力学实验室实验设备:1.振实仪2.砂土样品3.土工计量筒4.试验土块实验步骤:1.将振实仪圆筒洗净,并将圆筒固定在振实仪的振动部位;2.将土工计量筒称重,记录称重质量M1;3.用土工计量筒装取一定质量的砂土样品(约1000g),称取质量M2;4.将砂土样品均匀地倒入振实仪的圆筒中;5.用模具将砂土样品压实,使其体积小于固定圆筒的容积,并平整土面;6.将固定圆筒与振实仪进行振动,振动时间约为5分钟;7.停止振动后,取出固定圆筒,并再次称重土工计量筒的质量M3;8.计算砂土样品的相对密度D。
实验数据记录:质量M1=50g质量M2=1000g质量M3=980g计算结果:砂土样品的相对密度D=(M2-M3)/(M1-M3)=(1000-980)/(50-980)≈0.02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定,得到砂土样品的相对密度为0.02、相对密度的数值范围为0到1,数值越大代表砂土的密实程度越高,反之越小代表砂土的松散程度越大。
根据测定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该砂土样品较为松散。
实验讨论:1.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砂土样品中的空隙,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在实际工程中,砂土的相对密度与其工程性质密切相关,可以通过相对密度来确定砂土的压缩特性、剪切强度等参数,从而进行工程设计和土体改良。
3.砂土的相对密度还可以用于判定土体的质量,相对密度高的砂土具有较高的质量,适用于一些对土体质量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
备注:以上只是一个示例的实验记录,实际的实验过程和数据可能与上述内容有所不同。
实验的最终结果应综合考虑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确定砂土的相对密度。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230037b784868762caaed5bd.pn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砂的表观密度计算公式(精确至10kg/m3):
m0 -t 1000
m0 m2 - m1
——砂的表观密度,kg/m3
t ——水温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g/cm3 可按书上 P345 表6查取.
※ 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若两次结果之差大于 20kg/m3时,应重新取样试验。
结果计算
砂的表观相对密度 u 计算公式:
λu
m0
w m 0 m 2 m1
u ——砂的表观相对密度,无量纲
——砂的表观密度,g /cm3 w ——纯水4℃时的密度,=1 g /㎝3
m0 ——试样的烘干质量,g
m1 ——试样、水、容量瓶的总质量,g
m2 ——水、容量瓶的总质量,g
砂的表观密度试验
——容量瓶法
相关概念
⑴相对密度: 表示密度的比重,是物体和同体 积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之比,无 量纲。
⑵表观密度: 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宏观 外形体积的质量。包含材料内部所有
孔隙(含开口和闭口孔隙)的体积。
试验目的
测定砂的表观密度,用于混泥土 配合比设计
试验设备
天平(称重1000g,感重1g)、 容量瓶(500ml)、 烘箱、 干燥剂、 浅盘、 温度计、 勺等。
试样制备
用四分法缩取试样不少于650g, 置于温度为(150±5)℃的烘箱 中至恒重,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 室温。
试验步骤
⑴称取烘干试样300g(m0),装入盛有半瓶冷开 水的容量瓶中,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充分搅 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
⑵静置24小时后,打开瓶塞,然后用滴管加 水至水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塞紧瓶塞,擦干 瓶外水分,称其质量(m1)。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19d242340912a216147929c5.png)
结果计算
❖ 砂的表观相对密度 u 计算公式:
λu
m0
w m 0 m 2 m1
u ——砂的表观相对密度,无量纲
——砂的表观密度,g /cm3 w ——纯水4℃时的密度,=1 g /㎝3
m0 ——试样的烘干质量,g
m1 ——试样、水、容量瓶的总质量,g
m2 ——水、容量瓶的总质量,g
❖ ⑵静置24小时后,打开瓶塞,然后用滴管加 水至水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塞紧瓶塞,擦干 瓶外水分,称其质量(m1)。
❖ ⑶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内、外壁清洗 干净,再向瓶内注入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 塞紧瓶塞,擦干瓶外壁水分,称其质量(m2)。
❖ ※实验应在15℃~25℃的温度 范围内进行。从试样加水静置 的最后2h起至实验结束,其温 度相差不应超过2 ℃。
砂的表观密度计算公式(精确至10kg/m3):
m0 -t 1000
m0 m2 - m1
——砂的表观密度,kg/m3
t ——水温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g/cm3 可按书上 P345 表6查取.
※ 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若两次结果之差大于 20kg/m3时,应重新取样试验。
砂的: 表示密度的比重,是物体和同体 积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之比,无 量纲。
⑵表观密度: 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宏观 外形体积的质量。包含材料内部所有
孔隙(含开口和闭口孔隙)的体积。
试验目的
测定砂的表观密度,用于混泥土 配合比设计
试验设备
天平(称重1000g,感重1g)、 容量瓶(500ml)、 烘箱、 干燥剂、 浅盘、 温度计、 勺等。
试样制备
用四分法缩取试样不少于650g, 置于温度为(150±5)℃的烘箱 中至恒重,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 室温。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精心整理]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精心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b454cf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c.png)
实验六砂的相对密度试验学时:2学时实验性质:操作型实验一、目的要求:掌握砂的相对密度试验方法及实验数据分析与整理,利用试验数据判断砂土的密实度。
二、试验方法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径不大于5mm的土,且粒径2—5mm的试样质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的15%。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是进行砂的最大于密度和最小干密度试验,砂的最小干密度试验宜采用漏斗法和量筒法,砂的最大干密度试验采用振动锤击法。
本试验必须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密度差值不得大于0. 03g/cm,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四、试验仪器设备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量筒:容积500mL和1000mL,后者内径应大于60mm。
2 长颈漏斗:颈管的内径为1. 2cm,颈口应磨平。
3 锥形塞:直径为1. 5em的圆锥体,焊接在铁杆上(图4. 2. 1)。
4 砂面拂于器:十字形金属平面焊接在铜杆下端。
图6.1 漏斗及拂平器l—锥形塞;2—长颈漏斗;3—砂面挑平揣5 金属圆筒:容积250ral,内径为5cm;容积1000mL,内径为10cm,高度均为12.7cm,附护筒。
6 振动叉(图4. 3. 1—1)。
7 击锤:锤质量1. 25kg,落高15cm,锤直径5cm(图4. 3. 1—2)。
图6.2 振动叉图6.3 击锤1—击球;2—音叉1—击锤;2—锤座JDM-2型电动相对密度仪五、试验步骤:(一)砂的最小干密度测定1 将锥形塞杆自长颈漏斗下口穿入,并向上提起,使锥底堵住漏斗管口,一并放入1000mL 的量筒内,使其下端与量筒底接触。
2 称取烘干的代表性试样700g,均匀缓慢地倒入漏斗中,将漏斗和锥形塞杆同时提高,移动塞杆,使锥体略离开管口,管口应经常保持高出砂面1~2cm,使试样缓慢且均匀分布地落入量筒中。
3 试样全部落入量筒后,取出漏斗和锥形塞,用砂面拂平器将砂面拂严、测记试样体积,估读至5mL。
注:若试样中不含大于2mm的颗粒时,可取试样400g用500mL的量筒进行试验。
砂的表观密度试验
![砂的表观密度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6b1ef6b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6.png)
4、以两次平行试验成果旳算术平均 值作为测定值,两次成果之差值不小于 0.02g/c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5、成果整顿用下式计算:
sh
ms V2 V1
(%)
式中:ms —— 砂旳质量,g
V2 —— 量筒中水和砂总旳容积,ml
V1 —— 量筒中水旳容积,ml
试验目旳
测定集料旳表观相对密度
仪器设备
1、电子秤 2、容量筒 3、烧杯 4、吸管 5、浅盘等
Hale Waihona Puke 试验环节1、用带有刻度值旳玻璃量筒装入一定容 量旳清水,统计下数据。
2 、 称 取 一 定 量 旳 烘 干 集 料 ( 石 料 20g~ 50g)从量筒中心慢慢倒入水中,尽量地使清 水不溅起。
3、轻轻地摇动玻璃量筒,清除水中气泡 后,静放1-2分钟使水澄清后,读取总容量, 并统计下数据。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444d4c3f998fcc22bdd10d41.png)
2021/3/10
讲解:XX
3
试验设备
天平(称重1000g,感重1g)、 容量瓶(500ml)、 烘箱、 干燥剂、 浅盘、 温度计、 勺等。
2021/3/10
讲解:XX
4
试样制备
用四分法缩取试样不少于650g, 置于温度为(150±5)℃的烘箱 中至恒重,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 室温。
砂的表观密度试验
——容量瓶法
1
2021/3/10
讲解:XX
相关概念
⑴相对密度: 表示密度的比重,是物体和同体 积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之比,无 量纲。
⑵表观密度: 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宏观 外形体积的质量。包含材料内部所有
孔隙(含开口和闭口孔隙)的体积。
2021/3/10
讲解:XX
2
试验目的
2021/3/10
讲解:XX
7
❖ ⑶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内、外壁清洗 干净,再向瓶内注入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 塞紧瓶塞,擦干瓶外壁水分,称其质量(m2)。
❖ ※实验应在15℃~25℃的温度 范围内进行。从试样加水静置 的最后2h起至实验结束,其温 度相差不应超过2 ℃。
2021/3/10
讲解:XX
9
砂的表观密度计算公式(精确至10kg/m3):
m0 -t1000
m0m2-m1
——砂的表观密度,kg/m3
t ——水温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g/cm3 可按书上 P345 表6查取.
※ 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若两次结果之差大于 20kg/m3时,应重新取样试验。
2021/3/10
8
结果计算
❖ 砂的表观相对密u ——砂的表观相对密度,无量纲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69d912fe172ded630b1cb631.png)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砂的堆积密度、紧密密度及空隙率)
一、仪器设备
1、秤——称量5kg,感量5g
2、容量筒——金属制,圆柱形,内径108mm,净高109mm,筒壁厚2mm,容积1L,
筒底厚度5mm
3、漏斗或铝制料勺
4、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5、直尺、浅盘等
二、试验步骤
1、先用公称直径5.00mm的筛子过筛,然后取经缩分后的样品不少于3L,装入浅盘,
在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烘干后若有结块,应
在试验前先予捏碎,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铝制勺,将它除除装入容量筒(漏斗出料口或料
勺距容量筒筒口不应超过50mm)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
然后用直尺将
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相反方向刮平,称重(m2)
3、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
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
10mm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
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二层
装完并颠实后,加料直至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
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重(m2)
三、计算(堆积密度ρL及紧密密度ρC,精确至10kg/m3 ;空隙率精确至1%)
1、ρL (ρ C )=(m2 —m1 )/V*1000
m1 ——容量筒质量m2 ——容量筒和砂总质量V——容量筒体积
注: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2、νL。
砂的表观密度检验细则
![砂的表观密度检验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d89f5f7280eb6294dc886c2b.png)
砂的表观密度检验细则
一、依据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二、仪器设备:1、天平称量1kg,感量1g;
2、容器瓶 500ml
3、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等;
4、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5、烧杯 500ml
三、试样制备:参照《砂取样及试样准备方法》,将缩分后不少于650g的试样在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四、试验步骤:1、称取烘干的试样300g(m。
)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2、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24h。
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m1); 3、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面洗
净,再向瓶内注入与第一次水温相差不超过2℃的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
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m 2)。
五、试验结果计算:表现密度p 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 /m 3
)
ρ=( -a t )×1000 kg /m 3
式中:m 0――试样的烘干重量(g )
m 1――试样、水及容量瓶总重(g )
m 2――水及容器瓶总量(g )
a t ――考虑称量时的水温对水相对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m 0 m 0+ m 2- m 1
大于20kg/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11 相对密度试验
![11 相对密度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b43fa384b9d528ea81c77971.png)
11相对密度试验11.1 一般规定11.1.1 相对密度是无黏性土处于最松散孔隙比与天然状态(或给定)孔隙比之差和最松散态孔隙比与最紧密状态孔隙比之差的比值。
11.1.2 本试验测定砂的最小干密度采用漏斗法或量筒法,测定最大干密度采用振动锤击法;测定碎石类土的最小和最大干密度分别采用固定体积法和振动台振动加重物法。
11.1.3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适用于颗粒粒径小于5 mm、且粒径2~5 mm的试样质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的15%及粒径小于0.075 mm的颗粒质量不大于总土质量的12%;砾和碎石类土的相对密度试验适用于最大粒径为60 mm、且粗颗粒中小于0.075 mm的颗粒含量不得大于12%。
11.2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11.2.1本试验应采用仪器设备:1量筒:容积500 ml和1000 ml,后者内径应大于6 cm;2长颈漏斗:颈管内径约1.2 cm,颈口磨平。
见图11.2.1-1;3锤形塞:直径约1.5 cm的圆锥体镶于铁杆上;4砂面拂平器。
见图11.2.1-1;5金属容器:容积250 ml,内径5 cm,高12.7 cm;容积1000 cm内径10 cm,高12.7 cm;6振动叉。
见图11.2.1-2;7击锤:锤质量1.25 kg,落高15 cm,锤底直径5 cm。
见图11.2.1-2 ;8天平:称量5000 g,分度值1 g。
1-锥形塞;2-长颈漏斗;3-砂面拂平器 1-振动叉;2-击锤;3-锤座11.2.2最小干密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 取代表性的烘干或充分风干的土样,用手搓匀或用圆木棍在橡皮板上碾散,然后过5 mm筛,并剔除大于5 mm的颗粒。
拌合均匀后取1500 g试样进行试验。
2 将锥形塞杆自漏斗下口穿入,并向上提起,使锥体堵住漏斗管口,一并放入容积1000 ml的量筒中,使其下端与筒底接触。
3 称取试样700 g,准确至1 g,均匀倒入漏斗中,将漏斗与塞杆同时提高,移动塞杆使锥体略离开管口,管口应经常保持高出砂面约1~2 cm,使试样缓慢且均匀的落入量筒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六:砂的相对密度试验
一、概述
相对密度是砂土处于最松状态的孔隙比与天然状态孔隙比之差和最松状态的孔隙比与最紧密状态的孔隙比之差的比值。
相对密度是砂性土紧密程度的指标,对于建筑物和地基的稳定性,特别是在抗震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密实的砂,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及较低的压缩性,在震动情况下液化的可能性小;而松散的砂,其稳定性差,压缩性高,对于饱和的砂土,在震动情况下,还容易产生液化。
砂土的密实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其孔隙比来反映,但砂土的密实程度并不单独取决于孔隙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土的颗粒级配。
颗粒级配不同的砂土即使具有相同的孔隙比,但由于土的颗粒大小的不同,颗粒排列不同,所处的密实状态也会不同。
为了同时考虑孔隙比和颗粒级配的影响,引入砂土相对密度的概念来反映砂土的密度。
二、试验方法及原理
砂的相对密度涉及到砂土的最大孔隙比、最小孔隙比及天然孔隙比,砂的相对密度试验就是进行砂的最大孔隙比(或最小干密度)试验和最小孔隙比(或最大干密度)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5mm,且粒径2~5mm的试样质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15%的土。
(一)砂的最大孔隙比(最小干密度)试验
图6-1 漏斗与拂平器
1.仪器设备
(1)500ml量筒及内径600mm的1000ml量筒;
(2)颈管的内径为1.2cm的长颈漏斗,颈口应磨平;
(3)直径1.5cm的锥形塞,并焊接在铁杆上,如图6-1 所示;
(4)砂面拂平器,如图4-14所示;
(5)橡皮板;
(6)称量1000g、最小分度值1g的天平。
2.操作步骤
(1) 漏斗法
①称取代表性的烘干或充分风干试样1.5kg,用手搓揉或用圆木在橡皮板上碾散,并拌和均匀。
②将锥形塞杆自长颈漏斗下口向上穿入,并向上提起,以使锥底堵住漏斗管口,一并放入容积1000ml的量筒内,并使其下端与量筒底接触。
③称取试样700g,分数次均匀缓慢地倒入漏斗中,将漏斗和锥形塞杆同时提高,然后下移塞杆,使锥体略离开管口,管口应经常保持高出砂面约1~2cm的距离,从而使试样缓慢且均匀颁布地落入量筒中。
④试样全部松散地落入量筒后,取出漏斗和锥形塞,用砂面拂平器将砂面拂平,然后测记试样体积,估读至5ml。
(2)量微筒法
在漏斗法试验测记试样体积后,紧接着用手掌或橡皮板堵住量筒口,将量筒倒转,然后缓慢地转回到原来位置,如此重复数次后,再记下试样在量筒内所占体积的最大值,估读至5ml。
取漏斗法和量筒法两种方法中测得的较大试样体积值,并计算最小干密度及最大孔隙比。
砂的最大孔隙比(最小干密度)试验必须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密度差值不得大于0.03g/cm3,并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二)砂的最小孔隙比(最大干密度)试验
砂的最小孔隙比试验,也称砂的最大干密度试验,就是测定砂在最紧密状态的孔隙比及干密度的试验,砂的最小孔隙比(最大干密度)试验采用振动锤击法。
1.仪器设备
(1)金属圆筒,有两种:一种容积250ml、内径为5cm;另一种容积1000ml、内径为10cm,高度均为12.7cm,附护筒。
(2)振动叉,如图4-15所示。
(3)击锤,如图4-16所示,锤质量1.25kg,落15 cm,锤直径5 cm。
图6-2 振动叉图6-2 击锤
2.操作步骤
(1)称取代表性试样2000g,拌匀,分3次倒入金属圆筒内,且为圆筒容积的1/3,试样每次倒入圆筒后,先用振动叉以每分钟150~200次的速度各敲打圆筒两侧,并在同一时间内以每分钟30~60次的速度用击锤锤击试样表面,直至试样体积不变为止(一般需15~10ml),如此重复第二层和第三层。
(2)振毕后,取下护筒,并且修土刀齐圆顶面刮平试样,然后称圆筒内和试样的总质量,计算出试样质量,准确至1g,并记录试样体积。
砂的最小孔隙比(最大干密度)试验必须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密度差值不得大于0.03g/cm3,并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三)成果整理
1.最小干密度和最大孔隙比计算
砂的最小干密度按式(6-1)计算:
式中 m ax ρ——试样的最小干密度(g/cm 3); m d ——试样干土质量(g);
V max ——试样的最大体积(cm 3)。
砂的最大孔隙比按式(6-2)计算:
式中
max
e ——试样的最大孔隙比;
ρw ——水的密度(g/cm 3); G ——土粒比重。
2.最大干密度和最小孔隙比计算 砂的最大干密度按式(6-3)计算:
)36(min
max
-=
V m d d ρ
式中 ρdmax ——砂的最大干密度(g/cm 3);
m d ——试样干土质量(g); V min ——试样的最小体积(cm 3)。
砂的最小孔隙比按式(6-4)计算:
)46(1max
min --=
d s
w
G
e ρ
ρ
式中,e min 为最小孔隙比,其余符号意义同式(6-2)。
3.砂的相对密度计算
)
16(max
max
-=
V m d ρ
)
26(1min
max --=
d s
w
G
e ρ
ρ
式中 D r ——砂的相对密度;
e 0——砂的天然孔隙比;
密度天然干密度或要求的干___d
ρ
(四)试验记录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记录见表6-1。
表6-1相对密度试验记录表
工程名称: 试验者: 工程编号: 计算者:
)
56(min
max 0max ---=
e e e e D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