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合集下载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究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任务。

要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需要不断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探讨,探究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

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必须加大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保护力度,保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要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还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二、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要着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可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提高环保技术水平,促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循环化和低碳化。

三、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环境监测和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情况,及时发现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要加强环境治理工作,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水平,确保环境质量的改善和保护。

四、促进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搭建各种形式的宣传平台,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共识。

五、强化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强化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保障生态环境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惩治,形成严格的环境法治体系,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加强环境监管,确保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效运行。

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党的十八大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完整部分提出并加以阐述。

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这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法治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又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完整部分提出并加以阐述。

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文明的超越。

这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构成的复合概念。

生态是生命与其存在环境有机联系的状态,它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作为生命体与生物圈以及与生物圈存在的环境的关系,亦即是人与其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各因素有机联系的状态。

文明是指社会状态的开化程度和进化状态,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自己的结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

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

这一阶段,总的来说,这时具体的自然环境支配着人们的生存,支配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是对自然的恐惧和感激,基本上还是适应特定的自然条件来生存。

法律知识:法律如何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

法律知识:法律如何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

法律知识:法律如何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法律是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应在强化环境法治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环保力度、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一、环保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1、强化环保法制建设:1989年,中国首部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建立了环保法制体系,标志着中国开启了环保法制建设新时代。

之后,国家不断加强环境立法,先后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

2、加强环保执法:加强环保执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保障。

随着环保法制体系的完善,环保执法不断加强,中国首次对企业环保违法行为进行指导性裁量,实行“六个100%”法则,即:处罚率、问责率、法制宣传率、检查率、案件标准化率和行政复议率达到100%。

全国范围内的全民举报、联合执法等措施也加强了环保执法。

3、强化环保监管:相对于环保执法,环保监管更注重预防和检测。

中国加强了环保监管能力,通过建立环保信息公开平台、实行全面监管制度、建立环保科技监测体系等方式,形成了全民环保监督体系和科学监测体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落实法律法规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实践的本质要求和战略抉择。

从“生态文明建设诉求”到“走出节能减排、走向绿色低碳”,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加大绿化造林,实行湿地保护、荒漠化土地治理等措施,同时也建立起了技术创新、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经济政策配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框架。

2、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是一时的表述,而是需要生动地落实。

中国通过加强环保技术支撑与培训、炮制环境标资源价值体系、鼓励环保科技文化创新、加强环保智库建设等方式落实法律法规与生态文明要求。

三、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制度1、构建生态文明体制:过去“开发为王”导致环境破坏的情况并未完全改变,因此需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法治建设是党中央坚决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实际情况,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实施方案,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具体目标包括:1.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建设美丽中国。

2. 法治建设目标:着力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法治效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三、重点任务1.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强化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2.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推动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发展。

3.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加大生态修复投入,加强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4. 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法治制度。

5. 提高法治效能加强执法力量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

6. 维护社会稳定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和责任,加强协调配合。

2. 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链条,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财政支持,提供政策扶持和激励措施。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工作考核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考核,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

六、资金保障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财政拨款,确保资金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治理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治理途径

( 二) 以法治促 进 生 态文 明建设符 合生 态 文明 的本质特 征
生 态文 明是多样 性与整 体性价 值 的统一 , 而 法治 的治理模 式 是 在 充分 尊重 和保 障个 体多元 利 益基 础上 的社 会共 治 。生态 文
于 自然 资源保护 、 环境可 持续发 展 、 清 洁能源 、 生态补 偿等又缺 乏
们 既尊重 其多样 化 的利 益追 求, 但更 加注 重国家 整体 的环 境质量 发 展 的需要 , 例 如在 全球碳 排放 交易 、 水 权交 易在 国际 社会 已成
和 可持 续发 展 。 而法 治的治 理模 式是“ 在保 障每 个成 员的个 体性 规模 的情 况下 , 我 国的法律 却对 此少有 规 定, 这~ 制度缺 失会严

而法 治 的稳定 性可 以有效 地防止 政策 、 制度 的变 动, 为生 态文 明
建 设提供 长效 的制度 支撑 。
二、 以法 治促进 生态 文明建 设 的现状 分析

以法 治促进 生 态文 明建设 的必 要性 探析
( 一) 以 法治促 进生 态文 明建设 符合 生 态文 明的 内涵
关键 词 生态文 明 法治 制度 文章编 号 : 1 0 0 9 5 9 2 ( 2 0 l 4 ) l - 2 3 5 - 0 2
作 者简 介: 刘珊 , 讲师, 山 东省 东营 市委 党校 。 中图分 类号 : D 9 2 2 . 6 文献 标识 码 : A
2 0 1 2 年 十八 大报 告将 生态 文 明建 设纳 入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 形 成威慑 、 强制 效应 , 彻底 消 除那些 守护 以牺 牲环境 为代 价追求
{ I } I J 占轧会 2 0 1 4・1 ( 上)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文明系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即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这要求从战略上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构建生态文明系统。

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环境治理。

加强污染治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推动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此外,还要加强生态修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控和评估,定期发布环境状况报告,加大对环境问题的公开与监督。

二、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法治的支持和保障。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要加强环境立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针对当前环境问题,制定更加具体和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行为。

其次,要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健全环境司法体系,提高环境执法的效果和公正性。

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完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推动环保行动广泛开展。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民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支持。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民生态文明素质。

首先,要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

其次,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人们采用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消费习惯。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环境保护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

环境保护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

环境保护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1. 引言1.1 概述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我们正在感受到生态系统崩溃、气候变化加剧等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人类福祉,建立生态文明成为了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关键路径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探讨环境保护的意义,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

然后,我们将分析当前环境保护的现状,强调污染问题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走的路径,并重点关注政府引导与监管角色、公民意识培养与参与推动以及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发展。

最后,我们将总结重点观点,并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应对措施,并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引起读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呼吁和倡议,能够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实现。

2. 环境保护的意义2.1 生态平衡维护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维护生态平衡。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系统都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通过环境保护,我们可以保护和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确保它们能够持续地提供生态服务,如水源供应、土壤肥沃、空气净化等。

同时,环境保护还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维持食物链和生态圈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

2.2 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我们所依赖的许多资源,如水、土地、森林和矿产等,在人类活动过程中面临着过度开发和浪费的挑战。

通过有效管理和保护这些资源,我们可以确保它们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并为未来世代提供支持。

环境保护助力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能源转型以及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一、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统一。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保与资源节约利用,保障生态安全。

二、实施履责尽责。

政府要依法履行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管理职责,督促企业严格遵守环境法规,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广环保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强化公众参与。

加强环保领域的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公众环保意识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对环保事业的知情和参与度,共同推进环保工作。

四、严格法律制裁。

严格依法打击环境犯罪行为,加大对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全面推进行政、刑事、民事责任互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违法行为,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权威。

五、推进法治建设。

建立健全环境法规体系,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和环保执法机制,提高法律保障能力。

加强环境公益诉讼等相关诉讼制度,增强环境法治的实效性和公信力。

六、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推进环保技术和产业创新,增强我国在国际环保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同时,倡导全球环保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以上就是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只有真正落实这些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互动推进,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

法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法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法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非常关键。

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
1. 保护环境权益: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保护环境,而法治是保护环境权益的最有效手段。

通过制定和实施环境法律法规,可以确保公民和企业的环境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也可以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维护生态平衡。

2. 规范企业行为:法治可以规范企业的行为,确保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生产。

通过严格的执法和司法程序,可以有效地制止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促进企业积极采取环保措施,推动绿色发展。

3. 推进科学立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立法,而法治是推进科学立法的关键。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工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环保法规和政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4. 强化监管执法:法治可以强化监管执法,确保环保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对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从而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5. 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而法治是促进公众参与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当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工作,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法治手段,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权益、规范企业行为、推进科学立法、强化监管执法、促进公众参与,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法治与社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法治与社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污染防治
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污染防治措施,控制 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
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维护生 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影响评价和公众参与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决 策的参与和监督。
社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历史与发展
起步阶段(1970s-1980s)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环境。
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 ,可以规范社会行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危机的严峻性
当前,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等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生 存和发展。
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护单行法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针对特定环境要素或特定环境问题制定的 单项法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 污染防治法》等。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 的有关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具有普遍约束力。
社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
环境权保护
确认和保护公民的环境权,包括清洁空气权 、清洁水权等。
案例三
跨部门协作机制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工作。
创新环境治理模式
探索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推广绿色 生产技术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强化法治保障作用
充分发挥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通过立法、执法、司法 等手段,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自然资源部努力推动法治实践 助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用法治为美丽中国护航     

自然资源部努力推动法治实践 助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用法治为美丽中国护航     

自然资源部努力推动法治实践助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用法治为美丽中国护航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第六个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来临之际,全社会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这一重大部署,与自然资源部职责密切相关。

按照党中央精神,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健全完善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制度,深入推进自然资源管理改革,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扎实开展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

筑起自然资源领域基本法律的“四梁八柱”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大背景下,2018 年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法保障。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自然资源领域基本法律体系的“四梁八柱”正在逐步架构。

作为自然资源领域的核心制度,2019年《土地管理法》与时俱进完成修改。

新《土地管理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把党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决策和试点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作出多项创新性的规定。

同时,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将基本农田全面上升为永久基本农田,明确了因地制宜轮作休耕和防止土地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生态要求。

为让新法尽快落地生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配套法规规章正加快修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现行《矿产资源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情况。

在《矿产资源法》研究修改中,自然资源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矿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矿区生态修复制度,明确生态保护要求;同时将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灌注到这一基本法律中。

与此同时,《国土空间规划法》《自然保护地法》《长江保护法》等全新的自然资源领域立法也将积极推进。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如何完善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如何完善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而法治保障则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又该如何完善呢?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首先是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这意味着要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法律条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

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到环境污染的防治,再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都应有法可依。

比如,制定严格的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企业和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出台关于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保障生物多样性。

其次,法治保障体现在严格的执法监督上。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只有严格执法,才能让法律法规真正发挥作用。

执法部门应加强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规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予以严惩。

同时,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防止执法过程中的权力滥用和执法不公。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执法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再者,公正的司法审判是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的重要环节。

当发生生态环境纠纷和违法行为时,司法机关应依法公正审理,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专门的环境法庭,培养专业的环境司法人才,提高环境案件的审理效率和质量。

通过司法判例,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支持和引导。

此外,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也是法治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应赋予公众对生态环境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鼓励公众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

那么,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呢?一是加快立法进程,填补法律空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电子垃圾处理、新型污染物防治等方面,应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法律体系。

二是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法律条文不应过于抽象和原则化,而应明确具体的标准和措施,便于执行和监督。

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依法治理生态环境,落实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 坚持全面保护生态环境。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

2.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防治和治理,打击环境犯罪,对环境污染者依法追究责任。

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观的普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4.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完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加强法律宣传和普及。

5. 加强环境治理体制改革。

完善环保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提高环保执法和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6. 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

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依法治理生态环境,落实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和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 1 -。

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与策略

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与策略

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与策略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理念和实践,它是一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

保护生态环境是各国共同的责任,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路径与策略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创新导向型的生态文明体系构建创新导向型的生态文明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首要任务是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改革。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制定高效有效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管控,依法惩治环境犯罪行为,确保环境治理的公正和公平。

2. 推动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加强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研发和应用高效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培育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每个人共同的参与,只有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形成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力量。

1.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每个人的环境责任感,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2. 加强法治建设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实施惩罚与制裁。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策略,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廊道,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问题不分国界,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作者:孙佑海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法治是成熟定型的制度形式,法治的规范性、民主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使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和作用。

我国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运用法治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法治;生态文明建设作者简介:孙佑海,男,博士,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745)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3)01-0011-04 收稿日期:2012-12-03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蕴含了法治精神,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势下,研究如何运用法治的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法治力量的推进继十七大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必将推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十八大报告同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法治是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重视法治,要善于运用法治的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法治与生态文明

法治与生态文明

法治与生态文明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各国纷纷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以法治为核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探讨法治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法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

二者密切相联,相互促进。

首先,法治为生态文明提供了牢固的保障。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范,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可以明确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保护生态环境的权益。

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改善空气质量、治理大气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相关法律的实施也对环境污染者实施惩罚措施,促使他们改正行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可见,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推动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其次,法治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进行。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可以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保护。

随着法治的推进,环境保护已不再是政府的责任,而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各类环保组织和志愿者纷纷行动起来,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同时,法治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追责,保护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此外,法治还推动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节约利用。

通过法治手段,可以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推动绿色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例如,我国对于节能环保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

同时,法治也可以对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行为进行惩处,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最后,法治推动了创新科技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法律法规的实施需要依赖于科技手段,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监测和治理环境问题。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如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强化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持生态平衡。

首先,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其次,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者的处罚力度。

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参与生态保护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二、加强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保障美丽中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首先,要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监管。

其次,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利用,减轻环境压力。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目标。

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其次,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适应能力。

同时,还应加强对生态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培养环境意识和责任感为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应加强公众环境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境知识,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其次,要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让公众了解环境状况,参与环境保护。

同时,还应加大对环境志愿者和环保组织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

综上所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要从强化生态保护、加强环境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培养环境意识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如何落实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如何落实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如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法治保障则是生态文明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

那么,如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呢?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关键。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空白。

例如,在一些新兴领域,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法律规范还不够健全。

因此,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同时,要注重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统一,避免出现相互冲突和矛盾的情况。

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不仅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本身,还要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比如,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应当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标准,确保经济活动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

其次,加强执法力度是落实法治保障的重要环节。

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如果执法不到位,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建立健全严格的执法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同时,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加强执法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

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检查,防止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的出现。

此外,还应当鼓励公众参与执法监督,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再者,强化司法保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司法机关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支持。

要建立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提高环境资源案件的审理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环境公益诉讼的支持和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在司法实践中,要注重证据的收集和运用,确保案件的审理公正、公平。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

改革纵横Chinese Cadres Tribune 592019.10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论述,将生态文明上升到了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党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政治责任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内容,并以此形成了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同时,基于对生态文明及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也写入宪法,成为党和国家最根本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既关系自然又关系社会,既触及生产也触及生活,既涉及企业更涉及个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以法治手段规范各类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而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和前端的立法工作,其内容的精准性、程序的科学性、实施的可行性,则对法治的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在健全和完善立法上仍需做大量的工作,对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笔者有如下三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立法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在主体上,涵盖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在客体上,涵盖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在法律制度上,既有调整行政关系的行政法、也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民法,甚至还有调整刑事责任关系的刑法。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必然是由大量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所构成。

目前,我国在环境与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已经有了30多部法律、100多部行政法规,以及更大量的地方法规、部门和地方规章,但从体系、内容上看,与“最严密法治”的要求尚有差距,缺项问题仍然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更新时间:2014-10-29 22:10 来源:作者: 阅读:1945 网友评论0条摘要: 另外,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绿色企业支撑。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污染防治技术的科研和应用,保护绿色生产的知识产权,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境资源法。

明确生产企业对生产的产品的回收义务,如借鉴日本3R做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于10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将研究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议题。

怎样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环保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未雨绸缪。

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必将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环境保护部政法司会同政研中心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依法治国与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议题进行探讨。

环境保护部政法司司长李庆瑞表示,如何在环保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如何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绿色转型,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这些重大议题,环保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做好筹划,及早准备,为迎接四中全会召开和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参会的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围绕如何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意见。

正确认识环境法治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法”的对立面是按潜规则办事、按长官意识办事“依法治国的法是统称。

其对立面不是政策,政策是明规则,也属于法的一部分。

依法治国中的‘法’的对立面应是按潜规则办事、按长官意识办事。

”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说。

依法治国中强调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是下一步推进环境法治建设的方向。

环境的公益性决定了必须要通过立法去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决定了需要严格的法制去改善;环保的基础性决定了只有通过严明的政策法规,才能约束其他领域。

“环境法被视为部门管理法,得不到必要的尊重和敬畏,执行中缺乏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的配合,这种状况必须纠正。

只有通过环境法调整资源开发等行为,强化对地方政府和产业主管部门的制约,才能提高环境法治意识,改善环境执法处境。

”清华大学教授王明远说。

他提出,法治要从工具和手段,上升为价值和目的。

夏光指出,从成效角度讲,环保部门非常重视相关法律,法治思维比较强。

但我国环境法治还远未达到“价值和目的”的地位,甚至作为“工具和手段”都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我国环境法治的现状,夏光概括为:缺、短、小。

“缺”是指法治领域的立法相当缺乏,尤其按照党中央改革要求,很多没有变成法律法规。

“乱”是指执法乱象多,包括执法不作为、乱作为、背黑锅等,总体评价环保系统的公信力不是很强。

“小”是指司法系统在环保中的作用小,司法资源有限,导致法院不愿受理案子,参与环保积极性低。

华北环保督查中心副处长刘传义则认为,在目前的法治环境下,主要困难是环境执法难、不到位。

一是环境执法说的多做的少,很多环境执法机构还是参公单位,执法制约多。

二是自身问题多,人员素质不够。

在环保领域践行依法治国方略,要理顺法与政策的关系,软法硬法都要落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珂建议,借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环境基本国策立法具有特殊地位,主要管政府,各州法律法规都要服从它。

环境立法要既“硬”且“良”专业化、综合化的环境法需要大量授权立法及配套立法环境法呈现高度专业化、综合化特点,包括行政管理、民事侵权、国际合作等方面内容,需要大量授权立法及配套立法。

要在依法治国的战略中推进法治建设,夏光认为,首先要明确未来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用法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法要一方面坚持环境优先、保护优先,一方面坚持经济和环境协调,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认为,依法治国,要完全依法办事,解决以权压法、以人代法。

在环境法方面,要改变环境法是软法的现象。

在过去几年中,环境刑事犯罪责任追究获得了很大进步,未来要使环境法更加硬起来。

他建议,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将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制度都纳入其中,之后制定其他法律时,都要考虑此法。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由环保部门协同其他部门参与立法。

在这个法律下,应包括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三大法律。

具体的立法需围绕完善这些体系,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综合性的立法,另一条是具体法律的制定。

如自然保护区法、湿地保护法,化学品管理法、电磁辐射管理法、生态损害补偿修复法、民事环境损害赔偿法(包括健康损害)、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法等。

周珂则认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首先必须落实“保护优先”原则。

我国生态保护主要借鉴俄罗斯,生态法与自然资源法是一体两面,自然资源法注重开发利用,生态法强调保护优先,用生态保护对冲资源利用的负面效应。

保护优先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在生态保护领域,尤其是资源开发利用都应当适用这一原则。

二是要明确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要从管理法向责任法转变。

过去的《环保法》是管理法,主体是管理者与相对人,修订后的《环保法》向责任法转变,突出规定政府责任,这需要逐步落实。

刘传义结合基层执法经验强调,环境立法要注重配套细则规定。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罗丽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和单项法的衔接修改。

判断环境合法的标准,离不开时间空间背景。

同一行为,在北京属于违法,在甘肃可能属于合法。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胡静和刘传义都提醒,要给予地方环境立法充足的空间。

除了制定新法,对于不合时宜的旧法也应当及时进行排查和清理。

北京市环保局法规处调研员相华林提出,清理、修订和《环保法》不相符的政策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他建议可以借鉴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做法,从国家层面发通知,要求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本部门本级政府的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定期提交清理报告。

环境执法要“按章不按长”执法者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按领导意志办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推动环境法治建设,不只是立法的问题。

环境执法要有独立性,才能保证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法治而不是人治。

法治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法律正当,立法是良法;二是法律至上,即法律说了算。

环境独立执法,即执法者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按领导意志办,“按章不按长”。

张居正说:“车之不前也,马不力也,不策马而策车,何益?”执法者有积极性,才可以激活法律。

胡静认为,调动环境执法人员的积极性,需要职业保障,即严格执法不需要付出个人代价。

王灿发则建议,建立独立的执法监督机制,如制定环境督查条例、设立独立执法机构,监督各个环保部门。

“应强调独立环境监管和执法,环保部门可以不是独立的上下体制,但是执法和监管可以垂直管理。

”王灿发说。

胡静同时提出,环境行政要合法合理。

环境保护的行动方案,要有上位法依据,设立的目标要现实,标准要基于现有经济技术条件,让企业跳一跳摸得着,否则实施不力会牺牲法的尊严。

另外,环境执法应当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艳芳提醒,随着公民权利意识增强,行政决定没有法律依据、不依照法律程序,可能被认为不公平甚至寻租,环保部门可能因此成为被告。

对于环境执法的方式创新与改革,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夏光建议,增强执法力量,形成强势环保状态,增加社会公众的力量,让人民群众成为耳目。

胡静也建议,公众参与执法要放开。

环境保护有三方主体,政府(环保部门)、企业和个人。

政府与个人联手,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让个人充当环保部门的耳目,允许个人提出环境公益诉讼,对执法有好处。

罗丽建议,对于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政府责任等制度的落实,要增强法律强制性,避免流于形式。

李艳芳建议,环境执法部门要与检察院、法院相配合。

如意大利最高行政法院首要职责是为政府提供行政咨询,协助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环境司法要发挥制约监督作用环境执法要与司法相衔接,强化对政府的约束司法支持、加强、补充行政执法,并在某些方面发挥制约监督作用。

“环境执法要与司法相衔接,应强化环境审判、推进公益诉讼,包括行政诉讼,强化对政府的约束。

”王明远说。

日本司法制度在环境法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针对民事赔偿建立了迅速救济机制,当地居民通过行政诉讼对道路、火电等建设行为进行合法性监督,值得借鉴。

这种司法能动性的发挥对于监督、制约环境执法很有效果。

胡静说,法院实行能动司法,不是法官主动找案子,而是加强司法审查,不仅审查行政决定的合法性,而且审查其合理性。

能动司法还影响了立法和行政,如日本法院通过公害审判推动了环境损害赔偿立法,我国环境法庭通过发布禁止令介入了环境执法。

环境法庭专业能力加强后,甚至可能开展对环评、排污许可决定的合理性审查。

除此之外,环境案件的受理也应该受到重视。

王灿发和相华林都强调,要明确法院对案件的受理范围,大力推动司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用法治方式推进绿色转型经济增长模式也要符合环境基础法的要求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盲目投资、产能过剩、盲目开发、填海挖山等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发展方式,某些地方政府领导的决策行为仍需对其进行约束。

相华林提出,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通过严格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严格进行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逐步推进政策环评,彻底扭转GDP至上意识,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另外,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绿色企业支撑。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污染防治技术的科研和应用,保护绿色生产的知识产权,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境资源法。

明确生产企业对生产的产品的回收义务,如借鉴日本3R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