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唐朝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__节__度__使____,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 (1)措施 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__文__官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___贫__积__弱___的祸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历史
01
自学——必备知识
02
研读——热考重点
03
研析——命题动向
04
精练—— 高效作业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__推__恩__令___”。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提示】 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 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地位: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 最高级演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1.演变趋势 (1)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2)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4)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 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5)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学习目标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2.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5.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二、考情分析1.本讲内容多属高频考点,常考不衰。
就题型上,选择题与材料题并重;在考查的内容上,郡国并行制、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均反复考查。
2.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从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角度理解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二是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角度综合归纳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意义。
在复习中,要善于联系现实中的民主、法制、改革等时代热点,重视从文明史观视角,多角度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成就。
三、考点落实(一)汉朝的郡国并行制:1.概况:2.实施原因:3.危害:4.解决办法:5.特点:(二)元朝的行省制1.原因:2.内容:3.影响:(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名称及职能:2.特点:(3)影响:(四)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1)目的:(2)依据:(3)影响: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1)依据:(2)影响: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1)背景:(2)概况:(3)依据:(4)作用:4.发展规律(1)选拔标准:(2)选拔形式:(3)选拔趋势: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古代中央中枢权力机构变化体现的矛盾与趋势是什么?加强皇权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四、考点突破:考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材料一材料一(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
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材料二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江苏省2021高考一轮教师用书 第一单元 第3讲 汉到元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清单] 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一、郡国并行制1.时间:西汉初期.2.内容: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在部分地区分封诸侯王,地方上郡县、封国并存。
3.后果: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动摇中央集权.4.解决: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
作用(1)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
(2)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图解示意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三、行省制度1.目的: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2.措施(1)中央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区,其余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2)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3)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
3.影响(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依靠门第。
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图解示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唐代的中书省与元代的中书省职能相似,都是决策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都是决策机构”表述错误。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精讲课件(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
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
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
这一传统(
)
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利
4.“(元代)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
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
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
承宋制”表现为(
)
A.中书省与行省制
B.中书省和枢密院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家认为 的“元承宋制”表现为中书省和枢密院,故B项正确;行省制是元朝创设的,故AD项排除; 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的,故C项排除。
解析:“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 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表 明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A正确;BC材料未体现,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知识点四:宋元政治
1.宋朝——二府三司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和财权。
2.元朝——行省制度
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
1、区分: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
知识点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门阀政治的形成
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的发展;九品中正制为士族的保障;魏 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江苏省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单元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江苏省备考指导内容标准学习要求命题统计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列举汉、唐、元三朝中央机构变化的史实。
2.了解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
3.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4.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5.体会国家管理的政治智慧。
1.(2019·江苏单科,2)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影响2.(2019·江苏单科,3)唐代科举制的特点3.(2018·江苏单科,2)东汉时期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4.(2018·江苏单科,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地位5.(2017·江苏单科,3)三省六部制的演变6.(2016·江苏单科,4)唐宋科举制的比较7.(2015·江苏单科,21)汉代察举制的特点8.(2015·江苏单科,21)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南京、盐城调研)“汉初以皇帝为一极的中央政府辖中央政府京畿及重要地区共十五郡,其人力物力远远强于任何一个诸侯国。
郡国并存的严峻形势,也促使中央政府谨慎从事,采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总方针,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据此可知,郡国并行制()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C.推动了封国经济的发展D.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郡国并存的形势推动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产生,促进了汉代经济的恢复,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因此D项正确。
2.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
由此可知()类型数量特点国家政策世家甚多多是战国以来贵族后裔,宗族势力强大打击豪富以万计兼并土地,造成小农破产迁徙、限制游侠数百讲信重义、轻财好施,受民众崇拜宽松B.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C.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D.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解析:选C。
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国家对“世家”采取了“打击”政策,对“豪富”采取了“迁徙、限制”政策,对“游侠”采取了“宽松”政策,如此一来,对这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就有了比较严格的治理,这就为汉初政府解决地方问题创造了条件,故选C 项。
3.(2020·镇江一模)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
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 638公元979年297 1 860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解析:选B。
题干中公元979年与公元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中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而不是地方机构情况,排除D项。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3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19张ppt)
高考导航
3、复习建议:
①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一般以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脉络为线索,重点考查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演变、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大题 考查过明清政治制度与近代英国代议制的横向对比。
②能力方面,比较注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③从预测角度看,还是要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关联理解,如当前中国的民主法 治建设、反腐倡廉等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等内容相结合。
央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集
更戍法
权
各州直属中央
行政:削实权 文臣任地方官
设通判监督
财政:制钱谷 设转运使,地方赋税大部分上交中央
元 朝行省制 朝 行 省行省,全称行 中制书省,是中央机
构(中书省)的 派出机构。尽管 行省在地方拥有 大权(部分行政 用人、军权), 但由于属中央派 出机构,受中央 直接管控,元代 的行省未能发展 为地方分裂势力。
唐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镇割据
唐初沿北周及 隋朝旧制,重要地 区置总管统兵,旋 改称都督,惟朔方 仍称总管,边州别 置经略使,有屯田 州置营田使。唐代 开始设立的地方军 政长官。因受职之 时,朝廷赐以旌节,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 印信,受有此全权 印信者,便可全权 调度,故称节度使。
宋
初
加
“杯酒释兵权”
强 中
军事:收精兵 “强干弱枝”
夯实基础
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4、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夯实基础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列举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情感价值: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探究巩固】看下面的图片,回答问题:参考答案:(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要你评价秦始皇的功过)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你是一个暴君。
帝。
被告【知识梳理】总结归纳:1.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关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可选取某一特定历史剧的场景图示或影像片段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与“三公”坐着在议事,当意见相左时,大臣与皇帝据理力争;唐太宗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后设立政事堂,再召开三省会议;宋太祖坐着与站着的大臣们议事。
新课改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如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楚工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乇张耳、燕王臧荼、长沙西汉初年王吴芮齐王刘肥、淮南工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饵、刘邦晚年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讨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则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权力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5、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 )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注重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6、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救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7、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明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盖中书省出令,而门下省复之,王命之重,莫大于此")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实行科举制①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②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拨云见日想一想]1.你能图示出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吗?试答提示: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及影响?试答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试答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试答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23张PPT)
误区:“推恩令”≠废除封 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 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 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
•2.唐朝 •(1)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在政 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发展为割据势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 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
措施 军事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 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 2.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汉代、唐代、元代中央机构的设置历程,阐述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体制的演变历程。
②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 (2)长期的战乱使世家大族受到冲击;
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汉代、唐代、元代中央机构的设置历程,阐述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体制的演变历程。 (1)内容: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4.元朝
• (1)措施 • ①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
直接管理。 • ②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 (2)作用 • 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含解析)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①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造成封国与朝廷对抗的局面。
②解决: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教材补遗】外戚干政现象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子方面的亲戚。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政的现象,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延续,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斗争激烈。
(2)唐朝①问题: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其控制着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②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4)元朝①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②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概念辨析】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区别(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
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并完善了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构图解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示意图(4)宋:设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021江苏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精练: 第一单元 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2020·如东质检)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A.加强君主专制B.稳定政治局势C.削弱中央集权D.解决王国问题答案B解析由材料“……郡县官吏消极观望……刘氏子弟发兵讨伐……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等关键信息可知,汉初实行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所以答案选B,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
封国制度到了后来形成了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
2.(2020·南通质检)《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分封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C项正确;秦朝时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D项错误。
3.(2019·宿迁模考)柳宗元认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材料内容意在说明()A.汉代克服了秦朝制度的弊端B.汉代延续了周朝的政治制度C.汉代制度为后世封建王朝继承D.汉代改变了秦朝的地方体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秦朝废分封、行郡县管理地方,西汉则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所以说汉代改变了秦朝的地方体制,故D正确。
4.(2019·南京模考)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
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可知B正确.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国的势力在逐渐减弱,故A项说法片面,故排除。
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江苏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该时期是A . 西汉时期B . 魏晋时期C . 隋唐时期D . 明清时期2. (2分)“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描述的是()A . 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B . 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C . 汉武帝时代的情况D . 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3. (2分)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 . 秦汉三公制B . 隋唐三省制C . 宋代三司使制D . 元代的中书省制4. (2分) (2017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唐太宗时期若要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 工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B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 . 工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5. (2分) (2016高二下·南宁期末)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 . 三公九卿制B . 中外朝制度C . 三省六部制D . 中书省制度6. (2分)《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A . 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B . 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C . 梁王和城阳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D .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7. (2分) (2017高三上·天水开学考) 汉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性,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试说明】学测说明: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高考说明: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知识体系】一、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秦朝: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
(见上)汉初:1.形成: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削弱了中央集权。
引发王国问题。
2.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1)背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2)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元朝:1.内容:(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2)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3)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4)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影响:a。
b。
二、从秦朝至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见上)唐朝:1.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特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3.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也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2)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元朝:三、汉至唐选官制度的演变1.汉朝:(1)目的:汉武帝为了搜罗、管理人才(2)标准:(3)方式: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方式(4)影响:孝廉成为当时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1)概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标准:(3)影响: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
期是( )
A.秦朝 B.西汉
B
C.南北朝
D.唐朝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权。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背景 元代幅员辽阔
① 中书省 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直接管理河北、山 西、山东,其他地方设 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 元朝 措施 ② 宣慰司 管辖西藏等边远民族地区。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④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受 中央节制 。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 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统合的功能。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的主流 地位;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史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
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
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C这.里行所政谓长“违官制不的在论由断朝,廷主任要命指皇帝违背将了,(充)实中央禁军。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措仅为施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C.九品中正制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5、(2019年,江苏卷)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 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措施
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设中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刘宗绪《古代官员研究综述》
核心论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
【史料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目的、考试内容及影响等。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和影响。
试答:
【提示】特征: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选拔程序具有严密性、系统性。
影响:促进了文官选拔体制的完善;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论点】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史料一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史料一
图一
图二
史料二(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教材补遗】士族门阀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
【图解历史】宋代“二府三司制”
信息提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实现了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到宋代,军权和财权则完全从相权中分割出来,相权进一步衰落。
推动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江苏卷·T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命题点:汉初的地方管理体制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4.宋朝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1.汉代: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同的事情。“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2)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由独相向群相转变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后效率低下的弊端
【概念辨析】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重点一从汉至元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宋史》
史料二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宋代地方的知府、通判在地方行政管理中的表现。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解析:选C。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的离心倾向增强,故选C项。实行察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独尊儒家学说有利于思想统一,这两项措施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两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
【教材补遗】“汉承秦制”
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略有损益。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构图解史】“推恩令”
信息提取:“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对于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三省体制。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源自审议和执行。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3.宋代
(1)措施
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而不重才能。
(2)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科举制
(1)形成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试答:
【提示】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地位: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最高级演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1.演变趋势
(1)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核心论点:科举制使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也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
【概念阐释】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指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外戚干政现象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争斗。
(2)史料二反映了元代行中书省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归纳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试答:
(2)据史料二找出行省不是“地方政府”的理由。
试答:
【提示】(1)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代通过地方分权强化中央集权。
(2)地方政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
【历史追问】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运行机制及不同。
(2)史料二主要展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不同之处。
试答:
(2)根据史料二,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