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帝后哀册为啥在沈阳
历史趣谈沈阳故宫之谜 “故宫”何时何人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沈阳故宫之谜“故宫”何时何人造?导语:沈阳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又称后金故宫,始建于1625年。
380年前,清朝的开创者就是在这里,迈出了他们入主中原的一步。
380年沈阳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又称后金故宫,始建于1625年。
380年前,清朝的开创者就是在这里,迈出了他们入主中原的一步。
380年后的今天,由于史料缺失,沈阳故宫虽仍屹立在沈阳,但它却留给世人许多沈阳故宫之谜。
据称是清军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
清代历史上仅有三位帝王在这里生活过。
它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
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
据称这座占地4.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建成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
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
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清朝入关之前的皇宫,也是爱新觉罗氏的“龙兴之地”。
沈阳故宫之谜一:为保龙脉,努尔哈赤仓促迁都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挺进辽东,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重镇辽阳,紧接着就开始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却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却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盛京(今沈阳),诸亲王、臣子当即强烈反对,生活常识分享。
辽代的沈阳叫沈州
辽代的沈阳叫沈州辽宁日报社记者/宋彧法库叶茂台七号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朱雀双兔图》鎏金银舍利塔本报记者/宋澍摄沈阳大舞台下是辽代粮仓本报记者/宋澍摄法库辽墓出土的酱釉鸡冠壶辽代云龙纹大铜镜核心提示1000多年前,我们走过的这条街上,可能也有三三两两的契丹人走过;我们看戏的那个剧场地下,竟然是辽的官府大粮仓……我们惊讶地发现,在辽沈大地寻访辽代遗迹并不难,契丹记忆仍在。
辽代粮仓埋在中街大舞台下面中街,沈阳最早的商业中心,也是沈阳的第一条步行街。
大舞台位于中街的西边,这个建于1908年的老房子,今天仍是沈阳城的标志之一。
四面八方奔向中街的公交车站,大都设在这儿的一左一右。
大舞台的后身是“盛京古玩城”,周边,有名的无名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大大小小的胡同里,卖古旧书籍的、卖工艺品的、卖书画的、卖文房四宝的、卖乐器的、卖老旧杂物的,说忙也不忙,说闲也不闲……尽管与“古”沾边,但问起大舞台的前世,他们只是或笑笑或漠然,然后摇摇头。
白天的大舞台很安静,晚上如果有演出,就会显得热闹非凡。
演出的和看演出的人或许不会想到,在舞台和座位下面,1000多年前,是沈州城官署的大粮仓。
辽代时,沈阳名为沈州。
据史料载,沈阳拥有较为像样的城墙始于辽代。
辽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侯城旧址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城墙用泥土夯成。
因新城设在当时沈水(浑河)之畔,而名之为沈州。
1996年3月,当时的沈阳市文物考古钻探队对大舞台地区的建筑工地进行了文物勘探调查。
结果显示,大舞台建筑工地的文化层堆积,东区稍厚于西区,但形成年代一致,推测系逐渐堆积而成,可能有多层发现。
没想到,这一挖就是六层。
第一层,现代的;第二层,晚清的;第三层,清代中期的;第四层,明末清初的;第五层,辽末元初的。
第六层以下是生土层,没有人类活动遗迹。
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第六层,竟然是炭化谷物堆积层——谷物炭化程度较高且纯净,含水量较大。
炭化谷物遗存的面积大约150平方米,炭化谷物堆积厚度为0.2米至0.4米,谷物堆积集中而密实。
辽代石刻概述
辽代石刻概述景爱孙文政2011-12-31 18:12:42 来源:《北方文物》(哈尔滨)2008年1期第27~33页【英文标题】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one Inscription of Lido Dynasty 【作者简介】景爱,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 100029)【内容提要】本文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辽代石刻文字的发现与著录、种类与特点、学术价值及影响和研究现状。
指出陈述先生的《辽文汇》和《全辽文》是最早全面搜集辽代石刻文字的著作,迄今为止已知辽代石刻文字约有320~330种左右,成为订正、补充《辽史》的重要第一手资料。
它揭示了辽朝多次更换国号,补充了大量人物史实,推动了契丹文字研究。
辽代的白话碑对于研究白话碑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The paper tells something about the stone inscription of Lido dynasty, its discovery and record, kinds and feature, learning value and influnce etc. The books《The Woks Collected of Lido dynasty》(《辽文汇》) and 《All the Works of Liao dynasty》(《全辽文》)were the main works first collected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Liao Dynasty completely. There are about 320 to 330 kinds of stone inscriptions of Liao dynasty found now. The materials mentioned above told us that the reigning title of Liao dynasty changed several times. Stories about many people of Liao dynasty were found here, so it should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 to correct and make additions to the book《The History of Liao Dynasty》(《辽史》),and study the characters of Qidan. The stones written in vernacular will help us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m.【关键词】辽代/石刻/补正《辽史》〔中图分类号〕K8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08)01-0027-07所谓石刻,系指在石头上凿刻的文字和图像。
辽代丧葬礼俗补遗——皇帝为臣下遣使治丧
辽代丧葬礼俗补遗——皇帝为臣下遣使治丧
张国庆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6)006
【摘要】有辽一代,每有高官显贵去世,辽朝的皇帝们大都要派遣临时使职官前往,处理丧葬诸事.诸如"总襄事"襄理丧事,护灵官礼送灵榇,敕祭使祭奠赙赗,"治攒厝"护棺督殡,"督营造"监凿茔穴,发引使执绋引柩,敕葬使主持葬仪,传旨官宣诏追封,等等.这表明,辽朝建国后,特别是到辽代中后期的圣、兴、道及天祚四朝,以儒家礼仪文化为重要构件的汉文化,已为包括最高统治者--皇帝在内的辽朝各阶层人士所接受.【总页数】6页(P90-95)
【作者】张国庆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6
【相关文献】
1.石刻所见辽代监察狱案警巡系统职官考——《辽史·百官志》补遗之三 [J], 张国庆
2.好处全归皇帝,过错全归臣下王安石如何成为靖康耻“背锅侠” [J], 李思达;
3.石刻所见辽代中央行政系统职官考——《辽史·百官志》补遗之六 [J], 张国庆
4.石刻所见辽代宫廷服务系统职官考——《辽史·百官志》补遗之四 [J], 张国庆
5.辽代丧葬礼俗举要——以辽代石刻资料为中心 [J], 郑承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代帝陵叙述题
辽代帝陵叙述题
辽代帝陵是指辽朝的皇帝墓地。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辽代的皇帝陵墓主要分布在辽代的首都中京(今河北省昌黎县)和南京(今辽宁省营口市)附近地区。
辽代帝陵的规模较大,常常建造在山脉峻峭的地方,采用了雄伟壮丽的建筑风格。
陵墓主要由墓道、墓室和祭祀建筑组成。
墓道通常是由土木建筑方式修建,扼守多个关口,体现了当时的军事防御体系。
墓室是皇帝的埋葬场所,内有石棺、棺椁和陪葬品等。
祭祀建筑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包括祭坛、神龛和宫殿等。
辽代帝陵的规划和建设都非常讲究,充分体现了辽代皇帝的统治地位和尊严。
同时,辽代帝陵也展示了辽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需要注意的是,辽代帝陵是历史遗迹,不允许私自前往参观,违规进入帝陵将受到法律制裁。
若有参观需求,建议前往经过合法授权和管理的博物馆或文化遗址。
漫谈辽文化:法库的辽国地名趣闻
漫谈辽文化:法库的辽国地名趣闻漫谈辽文化:法库的辽国地名趣闻法库地图法库白鹤楼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曾是辽国“萧氏后族”的重要聚居地,开国皇后述律平及其兄弟萧敌鲁、萧阿古只的后代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发建设,致使辽国时期的法库地区城郭相望、市井繁荣。
法库的地名,承载着诸多的辽国历史、风情趣闻――法库县城“昌平堡”法库县城内西北隅一座山丘上,矗立着一座“朝阳寺”。
寺内的一甬石碑碑文记载:“兹有昌图厅境内,邑名昌平堡,旧有朝阳寺一所。
”史载,朝阳寺兴建于元代至正年间。
由此可见,在辽金时期,法库县城叫做“昌平堡”。
“昌平堡”一名由来已久。
契丹国之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兵进犯中原地区。
当年,中原地区五代十国纷争不断。
晋王李存勖借用新州(河北逐鹿)将领卢文进的兵马,准备攻打五代后梁。
卢文进十分反感。
思虑再三,卢文进率兵投奔了耶律阿保机,并与契丹军队合兵一处,转身攻打新州、幽州(北京)。
契丹将士们正在围困幽州城之时,幽州援军赶到。
耶律阿保机只好下令撤军。
撤军途中,契丹将士们沿途劫掠财物,俘获了幽州城北昌平县(北京昌平区)的大批汉民。
被掳掠的汉民中,包括韩知古、韩延徽、康默记等中原才子。
耶律阿保机任用这些汉族才子为谋士,并采纳了韩延徽“置州县,立城郭,定赋税”的建议,模仿中原朝廷制度,管理这些掳掠而来的汉民。
耶律阿保机将掳掠来的大批汉民,分别赏赐给各个皇亲国戚、战功卓著将领。
于是,皇亲国戚、功臣将领便在各自的封地之内,兴建城堡,以便安置这些汉民。
这些城堡,大部分采用了汉民们原籍州县的名字,为的是打消汉民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陌生孤独之感,以便勤奋劳作、安心生活。
耶律阿保机将幽州昌平地区掳掠而来的汉民,赏赐给了“北府宰相”萧氏家族。
萧氏家族便在他们的封地上建造了城堡,安顿幽州昌平地区的汉民。
城堡名称,便叫做“昌平堡”。
如今“法库”名称,是为满语“鱼梁”的译音,寓意水草丰美、山川秀丽、物阜粮丰。
不过,那是清代以后的事儿了。
历史趣闻揭秘沈阳故宫 满族第二宫殿建筑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沈阳故宫满族第二宫殿建筑群导语:沈阳故宫是除北京紫禁城之外,中国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是满族人建立的清政权的早期皇宫。
原名盛京皇宫。
为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皇宫。
沈阳故宫是除北京紫禁城之外,中国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是满族人建立的清政权的早期皇宫。
原名盛京皇宫。
为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皇宫。
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用11年时间建成。
沈阳故宫主体部分,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1627年——1643年)的皇宫,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和中国东北地域建筑特色。
1644年清迁都北京后,经过增修,又成为皇帝巡幸东北时的行宫。
1926年至今,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现存古建筑100多座,总占地面积60000多平方米。
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一条中轴线,将故宫分为东、中、西之路。
崇正殿为故宫正殿。
东部以大政殿为中心,是王公大臣议政场所。
西部以文溯阁为中心,是皇帝的书库和书房。
清军入关后,这里仍作为陪都宫殿,乾隆时还加以扩建了西路建筑。
整个沈阳故宫既有中原风格,又有浓厚的满族和地方色彩。
东路的十王亭与满洲八旗制度有关;中路仿照中原宫廷前朝后寝的布局,由大清门开始,有三进院落,分隔成朝会的大殿、后寝门楼、寝殿三重。
整组院落建在高台之上。
寝殿有五宫,包括中宫清宁宫及东西配宫各两座。
清宁宫内环室置有三面大炕,东间的帝后寝宫内也有南北两炕,可因季节起居。
建筑采用火地取暖,适合北方寒冷气候。
这些都很符合原先满族居住建筑的特点。
清宁宫院内有索伦杆(一写索罗杆),是满族传统祭天的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清太祖为何要把都城迁到沈阳 跟清朝龙脉有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太祖为何要把都城迁到沈阳跟清朝龙脉有关
导语:沈阳,辽宁省省会,别称盛京,奉天,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
沈阳,辽宁省省会,别称盛京,奉天,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沈阳是满清入关前的盘踞之地,传说为爱新觉罗氏的龙兴之地。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对沈阳故宫进行研究,由于史料残缺不全,发现很多未解之谜,其中最大的谜团当属努尔哈赤为什么要把都城迁移到沈阳,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
公元162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领下的八旗大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所到之处,群豪束手。
努尔哈赤兵锋正盛之师横扫关外,挺进辽东,把自己的都城从关外的赫图阿拉迁移到辽阳,接着大兴土木,修建皇宫。
辽阳是一座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当所有人都以为努尔哈赤要在辽阳定都之时,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一幕,1625年初,努尔哈赤突然召集群臣商议,想要将都城迁往盛京(即沈阳),当时几乎所有的群臣、亲王、贝勒都反对努尔哈赤的提议,但他力排众议,仍旧决定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进行了神秘而大规模的整改,相信他秘密的进行了许多事情,沈阳故宫到底是何时建立的?直到今天都还搞不清楚;是谁主持沈阳故宫的修建?历史上竟然没有注明;努尔哈赤是否早就有意迁都沈阳?这些都称为历史之谜,无从考证。
生活常识分享。
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
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辽代帝王陵墓群由显陵和乾陵为主陵,另有13座附衬陵墓,是一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
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辽代帝王陵墓群,欢迎大家阅读!辽代帝王陵墓群介绍辽代帝王陵墓群位于辽宁锦州北镇城北10公里的医巫闾山最高峰──望海峰脚下的龙岗子村,占地16平方公里,为辽代帝王、王侯的陵墓群。
该墓群由显陵和乾陵为主陵,另有13座附衬陵墓,是一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
显陵是辽太祖阿保机的皇太子耶律倍的陵墓。
在显陵附衬陵下葬的是耶律倍的长子、辽第三代皇帝世宗耶律阮,世宗的皇后──怀节皇后肖撒葛只、皇妃甄氏(辽史记载为妃,但后面又同时说其为后。
参照《契丹国志》,甄氏实际是皇后)、耶律倍的三子平王耶律隆先和耶律倍的四子晋王耶律道隐。
乾陵是辽世宗的长子景宗皇帝耶律贤的陵墓附衬乾陵下葬的有景宗的皇后──承天皇后萧燕燕,景宗次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秦晋国妃肖氏;耶律隆庆的长子魏王耶律宗政,次子鲁王耶律宗允和耶律隆庆的三子。
在这里下葬的还有辽代有名的政治家、宰相耶律隆运(汉名韩德让)和辽代最后一代皇帝天祚皇帝耶律延喜。
辽墓简介中国辽代在辽境内的契丹族和汉族墓葬。
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市。
对辽墓的发掘和研究自20世纪初就已开始,历来受到重视。
辽墓按地域可分为两个区域。
北区包括长城两侧及长城以北地区;南区包括北京市和河北省的长城以南、易水和白沟河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
辽墓的历史北区以契丹族墓葬为多,大致分作三期。
早期为辽景宗以前,这时以方形墓为主,流行斜坡墓道,常随葬成组的实用马具和兵器,有高鸡冠耳或矮身横梁式的鸡冠壶。
壁画多在墓门外侧和耳室、甬道内,内容为人物肖像及男女侍者。
棺外常雕刻或描绘四神图像或游牧图等。
多大型多室贵族墓。
典型墓例有赤峰大营子的辽驸马墓。
中期包括圣宗、兴宗两朝。
以圆型墓为主,有少量方形墓,流行阶梯墓道。
随葬的马具开始明器化(见明器),有扁身环梁和双穿的鸡冠壶。
贵族墓中出现在尸体上罩金、银、铜丝网络和面具的葬俗。
沈阳皇城辽代皇宫的遗址与历史见证
沈阳皇城辽代皇宫的遗址与历史见证沈阳皇城是中国辽代皇宫的遗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
沈阳皇城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宫殿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见证了辽代强盛时期的辽朝帝王风采,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璀璨的一章。
一、沈阳皇城的位置和规模沈阳皇城位于沈阳市区中心,占地面积广阔,总面积约达60多万平方米。
皇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约约1099米,南北宽约约850米。
其规模宏大,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二、辽代皇宫的建设与规划辽代皇宫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开始修建,历经辽朝君主的多次扩建和改建,形成了较为庞大且宏伟壮观的建筑群。
皇宫整体布局包括内城、外城以及东、西、南、北四个宫门,高大的围墙将皇宫与外界隔开,形成了一座以宫殿为中心的宫廷城市。
三、辽朝皇宫的建筑风格辽代皇宫建筑融合了汉族、契丹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北方特色。
宫殿建筑采用黄色琉璃瓦顶,红色墙体装饰,金碧辉煌,瑰丽壮观。
辽代皇宫的建筑风格独特,塑造了辽朝的独特文化形象。
四、辽代皇帝的举国迁徙与皇城的意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迁都至辽阳,并在此修建皇宫,标志着辽代皇城的建立。
然而,辽朝君主为应对战争和政治需要,多次迁都,使得沈阳皇城成为了他们的行宫和居所。
辽代皇城见证了辽朝君主的举国迁徙和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政治意义。
五、沈阳皇城的历史变迁与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更迭,沈阳皇城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毁坏。
明朝时期,沈阳皇城曾多次被焚毁,清朝时期改建过一次,但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再次被炮火摧毁。
如今,沈阳皇城的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仅存一些残垣断壁和地基遗迹。
尽管如此,沈阳皇城仍然被视为沈阳的宝贵历史遗产,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对沈阳皇城的保护与重建为了保护和展示沈阳皇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沈阳市政府多年来进行了相关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1982年,沈阳皇城正式对外开放,并被列为沈阳市的重要旅游景点。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沈阳皇城遗址的修缮与保护工作,努力恢复其历史风貌。
沈阳传说沈阳昭陵的由来·老鸹堡的传说
沈阳传说沈阳昭陵的由来·老鸹堡的传说节选自《沈阳传说故事选:风物集》孙庆忠高景和整理昭陵,俗称北陵,在沈阳市区北部,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
说起皇太极的陵为啥建在这,还有段故事。
天聪三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八旗兵偷袭明军把守的宁远城(今兴城)。
明朝镇守宁远的大将袁崇焕智勇兼备,他得知消息后,立刻召集文武官员商议。
袁崇焕道:“闻知清军从东面杀来,已接近宁远,人强马壮,浩浩荡荡。
不知我方如何应战,愿听各位高见。
”一副将说道:“可将计就计,在城外设下两路伏兵,乘其不备,猛烈攻杀。
”袁崇焕依计而行。
果然,清军中计,被杀得七零八落,人仰马翻,死伤无数。
皇太极见大势已去,只身落荒而逃。
明军战将紧紧追赶。
正行走间,马失前蹄,将皇太极甩出一丈开外,额头磕破,血迹斑斑。
皇太极定眼望去,宁远军远远杀来,旌旗招展,心中又惊又怕,仰天长叹道:“这袁蛮子果真厉害。
兵败如山倒,今日我命休矣!”言罢,紧闭双目,单等一死。
忽然间,天空中飞来一群乌鸦,团团围住其身。
皇太极心中暗想:“这群不祥之物,可恨至极,我还投死,便来寻食了。
”过了一阵,皇太极从胡思乱想中醒来,睁眼看时,明军已经离去。
原来,那明军远远瞧见皇太极躺在地上,四周鸟鸦盘旋,疑其已死,遂不复追赶,回去报功请赏了。
皇太极狼狈地逃回盛京,渐渐思索出道理。
为了感谢乌鸦救驾有功,明谕八旗各军:“今后,有胆敢擅自射杀乌鸦者,斩!”从此以后,皇太极把乌鸦看成神物。
这日,御膳房小太监端着杯盘出来,路经衍庆宫时,忽听空中啊啊乱叫。
小太监抬头看时,正巧一块乌鸡屎落在脸上。
气得他放下杯盘,拾起一块石头,打了过去。
乌鸦乱叫几声,纷纷飞出去。
小太监仍在乱骂。
此事被皇太极知道后,怒发冲冠。
责令掌事太监将其拖出殿外,杖责一百。
可怜这小小太监,被打得皮开肉绽,险些丢了性命。
皇太极余怒未息,独自一人走在庭院,忽然,一阵行云流水般的琴声,夹杂着“呱、呱、呱”的乌鸦叫声,从宫墙内隐隐传来。
皇太极又惊又喜,顺着琴声走去。
从朝阳北塔天宫看辽代舍利瘗藏制度
AppreciatION 鉴赏·悟佛26辽代,在今辽宁朝阳设置霸州,辽兴宗重熙十年(1041年)升为兴中府。
朝阳地区在辽代时佛教兴盛,塔寺林立,遍及朝阳全境。
境内现存辽代佛塔14座,其中北塔是目前全国唯一的集三燕、北魏、隋、唐、辽五个朝代于一体的“五世同堂”宝塔,具有“塔上塔、塔包塔”的独特结构,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塔(图1)因位于朝阳老城区北部而得名。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文成文明皇太后冯氏为思念祖父在北燕和龙宫殿旧址基础上修建思燕浮图。
“浮图”,即“浮屠”“休屠”,为“佛陀”之音译,即佛塔。
隋仁寿二年(602年),文帝诏命全国分舍利建塔安奉,于是营州在思燕浮图旧址上建塔,“奉敕置塔于营州梵幢寺,即黄龙城也”。
唐天宝年间对梵幢寺塔进行维修,新中国成立后再次进行维修,更名为延昌寺大塔。
辽时佛教兴盛,兴宗耶律宗真(1031—1055年在位)笃信佛教,不仅皈依受戒,还能宣讲佛经,在位时曾命人编修《大藏经》,铸造银佛像,增修佛寺,施给寺院土地和民户。
据史书记载,辽兴宗“溺浮屠”“尤重佛法,僧有正,拜三公三师兼政事令者凡二十人。
贵戚望族化之,多舍男女为僧尼,如王纲、姚景熙、冯立辈,皆道流中人,曾遇帝于微行,皆任显高”,上行下效,因而兴宗在位期间,全国上下掀起信佛高潮,佛教得以快速发展,“处处而敕兴佛事,方方而宣创精兰”。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霸州延昌寺大塔进行了重新维修。
朝阳在唐朝时,曾居住着中原来的汉人、粟从朝阳北塔天宫看辽代舍利瘗藏制度杜晓敏图1编辑|屈梦夏820481337@AppreciatION 鉴赏·悟佛27特人、高句丽人、靺鞨人、奚、契丹和突厥等族人,还有经商的胡人。
唐代“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史思明就是柳城人,民族成分复杂。
到了辽代,又是辽王朝流放汉人的地区。
所以,兴宗皇帝选在这里修塔安放舍利,一方面缘于对佛教的崇信,另一方面也是从欲笼络当地人、维护稳固自身统治利益出发的。
沈阳故宫辽国遗址的历史瑰宝
沈阳故宫辽国遗址的历史瑰宝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东北地区,沈阳故宫被誉为“北方故宫”、“雁京古都”。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明清两代的宫殿建筑群,以其壮丽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沈阳故宫附近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遗址——辽国遗址,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瑰宝,见证了辽国的辉煌与兴衰。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它曾经在10世纪至12世纪间统一了中国东北和蒙古高原地区,控制了华北和东北的广大领土。
辽国的首都原本是位于今天河北省遵化市的开封府(即今开封市),但后来为了控制北方的边疆地区,辽国建都于今日的沈阳,并且将其命名为“雁京”。
沈阳作为辽国的都城,自然也成为了辽国皇帝居住的地方。
辽国遗址就是指位于沈阳故宫以东、北城街以南的一片遗址群,包括了辽国皇宫和众多与宫廷相关的建筑。
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辽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辽国遗址的核心部分是辽国皇宫,它是辽国历代皇帝的官邸和政治活动中心。
皇宫的建筑规模宏大,格局庞丽,充满了浓厚的辽国风格。
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变迁,皇宫的大致轮廓依然可见,其中包括了皇帝居住的御宇、妃嫔居住的后宫、政务活动的文武殿以及供奉祖先的宗庙等。
在辽国皇宫的周边,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辽国建筑遗址。
比如南部的百子楼,是辽国皇帝居住的地方,建筑高大宏伟,气势雄伟。
而东部的东宫则是皇太子居住的地方,同样具有辽国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建筑遗址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辽国宫廷建筑的认识。
除了宫殿建筑,辽国遗址中还有一些与宗教信仰有关的遗迹。
例如位于辽国皇宫内的宗庙遗址,供奉着辽国历代皇帝和皇后的祖宗。
这座宗庙规模庞大,供奉着辽国历代皇帝的神位,显示了辽国帝王的信仰和崇拜。
此外,辽国遗址中还有一些道观和佛寺的遗迹,说明了辽国人民信奉多样的宗教。
辽国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许多文物和考古发现都被送往博物馆进行展示。
这些文物包括了陶瓷器、金银器、石雕等,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着辽国的辉煌文明。
【法库老故事】从法库辽代墓葬品味大辽文化
【法库老故事】从法库辽代墓葬品味大辽文化康平法库微同城编辑制作图片来源网络法库辽墓群壁画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文化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法库县的辽代墓葬群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看到辽代的法库曾经济高速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汉文化全面融入社会生活。
辽代的法库聚居着很多多皇家贵族,特别是辽代的萧氏后族,就让我们从辽代的墓葬了解法库的大辽文化。
法库白鹤节一,契丹族在法库的活动历史悠久契丹兴起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和老哈河流域,史书有这方面记载记载。
辽河流域的辽北地区同西拉木伦河相连,自然也就成为历史上各个时代人类活动联系。
从辽北地区考古发现来看,契丹民族在辽北地区活动很长一段时间,在在辽北地区发现的历史文化遗存中,有原始文化的新乐、红山、偏卜、高台山、望花、凉泉等文化类型。
较晚的是契丹、辽金时代文化遗存。
这些历史文化类型在辽北地区的发现,说明自古以来就与辽南、辽西人类活动有联系,表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也曾居住或游移在辽北地区。
辽北地区发现的辽金遗址367处,城址27处,墓群15处。
这个数据并不精确,因为还有未发现,或发现破坏的遗址墓葬,均未计算在内。
仅就遗址之数,已近于现代村级聚落。
《辽史》记:“城郭相望,田野益辟”的繁荣景象,在法库地区所见之遗迹,不失为其真实写照。
在有的遗址、城址中,发现金、元两代遗物共存,这又成分表明这些遗址为金、元两代所沿用。
一九八三年,在法库县进行文物普查时,于红旗乡小房身村征集一件夹砂灰褐陶敞口罐,墓内出土。
墓葬在村南大沟中,北巴尔虎山脉老爷岭北麓。
墓葬被破坏,形制不清。
夹砂灰褐陶敞口罐是契丹早期文化的典型器物,由此可见契丹族未建国早期,就在法库繁衍生息。
二、从辽墓群的数量规格看辽代法库的社会状况法库县历史上是辽代文化发展十分活跃的地区,境内至今已发现40余座辽代墓葬,比较知名的如叶茂台辽墓.叶茂台圣迹山自古以来被视为风水宝地,此山成为辽代萧氏望族一处规模庞大的墓地,以期恩泽子孙,永享富贵。
历史趣谈:努尔哈赤为什么要迁都沈阳?其中有什么隐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努尔哈赤为什么要迁都沈阳?其中有什么隐情
导语:后金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攻占了沈阳,进而一鼓作气攻下明朝辽东军政中心辽阳,并将
后金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攻占了沈阳,进而一鼓作气攻下明朝辽东军政中心——辽阳,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阳,设为东京,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沈阳。
虽然王公、贝勒竭力反对,但努尔哈赤君意已决。
祭过父祖之后,即刻率领大军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迁进沈阳城。
努尔哈赤从以其父的13副遗甲起兵,至建立后金政权并不断强大,曾先后4次迁都: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在费阿拉称王;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迁都至赫图阿拉,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萨尔浒之战胜利后,又将行宫移至界凡;攻陷辽阳后,又在辽阳建东京城;建东京城仅4年,又迁都沈阳。
每一次迁都都是迁往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众多、土地更加肥美、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地方。
但最后一次迁都却要从作为明代辽东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的东北第一大城辽阳,迁往规模不及其一半的沈阳,沈阳又有什么得天独厚的都城优势?既然没打算久居辽阳,为何还要大兴土木,在宫殿刚刚建好,官员尚未安居之时,又匆忙迁至沈阳?史学家对此有各种解释,民间也有各种传说。
历代王朝选定都城,都不外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考虑,因此史学家在讨论后金的迁都原因时,首先就要从这几方面去寻找证据。
生活常识分享。
沈阳地区辽代文化遗存概说
沈阳地区辽代文化遗存概说
王德朋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沈阳地区有大量辽代文化遗存,城址、墓葬、辽塔在法库、康平等郊县以及沈阳市区均有分布.其中,城址以法库为多,墓葬、辽塔以沈阳城区为多,这种分布与辽代沈州为州治所在地、法库为后族聚居区有密切关系.
【总页数】3页(P140-142)
【作者】王德朋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巴州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存概说 [J], 刘辉
2.临夏地区史前文化遗存概说 [J], 贺永安
3.沈阳地区辽代文化遗存开发策略研究 [J], 王德朋
4.沈阳地区辽代文化遗存概说 [J], 王德朋;
5.赤峰地区辽代瓷器概说 [J], 刘素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了出土于辽庆陵的十五方厚重的石刻哀册辽代帝后哀册为啥在沈阳?来源:辽沈晚报2017年12月11日很多人不知道谁是辽道宗,但一定知道《天龙八部》中乔峰的结拜兄弟耶律洪基。
其实,辽道宗就是耶律洪基,历史上真有其人。
今天要讲的这件文物就与他有关。
这便是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帝后哀册。
所谓哀册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将遣葬日举行“遣奠”时所读的最后一篇祭文刻于册上,埋入陵中,称为哀册。
这些哀册均为汉白玉材质,呈方形,体大厚重,重达1.5吨。
哀册上书刻汉文、契丹文,刻功刚健遒劲,工整含蓄,堪称辽代书法精品。
辽道宗皇帝汉文和契丹文哀册,通过两种文字的对比,为研究历史、文化、书法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乔峰”的结拜兄弟历史上确有其人耶律洪基和乔峰都是《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其中耶律洪基是大辽的皇帝,乔峰是被汉人抚养长大的契丹人。
乔峰的父亲萧远山原来是契丹人贵族,所以乔峰也叫萧峰。
小说中,大辽皇帝耶律洪基对乔峰被驱逐出丐帮非常生气,并对乔峰许下承诺,一定帮助乔峰夺回丐帮帮主的位置。
后来乔峰成为大辽的高官,耶律洪基一心一意想攻打南宋,两人之间产生了隔阂。
乔峰为了两个国家之间的和平,无奈牺牲自己。
乔峰死后,耶律洪基还一直记着他对乔峰许下的承诺。
现实中的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46年,为人昏庸,忠奸莫辨,迷于酒色。
但他喜好汉文化,多作诗赋。
1101年,道宗去世,终年70岁。
辽道宗十分亲宋,并不像金庸小说写的那样侵略大宋。
耶律洪基是辽国的第八位皇帝,其祖父为辽圣宗耶律隆绪,其父为辽兴宗耶律宗真,祖孙三人分别坐了50年、25年和46年的皇帝宝座,加起来长达120多年之久,占了辽代的一半还多。
耶律洪基在政治上的昏庸表现之一便是任用奸佞。
耶律洪基即位后,先后信用权奸耶律重元,耶律乙辛等,致使统治集团内部争斗趋于激烈。
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耶律重元假称有病,想诱使耶律洪基于出猎时顺路去探望他,然后与儿子耶律涅鲁古乘机刺杀耶律洪基而夺位。
宫人耶律良发觉此阴谋,由皇太后转告耶律洪基,耶律洪基却不信。
耶律良让辽道宗征召耶律涅鲁古,如果耶律涅鲁古不肯前来,就可推断此事千真万确。
耶律洪基听从了他的话,派使者征召耶律涅鲁古。
使者到了耶律涅鲁古门前,耶律涅鲁古想杀他,扣留其于帐下。
使者用佩刀割破帐幕逃出,赶赴行宫将实际情形奏报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这才相信,于是派兵平定了叛乱。
纵观耶律洪基的一生,他其实是一个十分向慕宋朝的皇帝,他本人是宋仁宗的忠实粉丝,对宋仁宗赵祯无比崇拜。
他当太子时,有一次曾化装成辽国出使的随从混进大宋都城。
他以为此事人不知鬼不觉,其实宋朝安插在辽国的细作早就将情报反馈到宋仁宗那里。
仁宗接见辽国来使的最后环节,笑嘻嘻地下殿,将耶律洪基从人群中隆重请出,拉着他的手游览大宋禁宫,最后语重心长地劝勉他说:“朕与汝一家也,异日惟盟好是念,唯生灵是爱。
”搞得耶律洪基又感动又惭愧。
1063年,宋仁宗去世,告哀使节将噩耗传递到辽国时,耶律洪基拉着宋朝使臣的手痛哭:“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不只耶律洪基哭,当时许多辽人也哭了。
最感人的是,耶律洪基曾以白金数百两,铸成一个佛像,并在佛像后背刻下一行文字:“愿后世生中国”。
帝后哀册里记录了什么辽庆陵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阪镇北70公里,白塔子乡北面的大兴安岭中,古称庆云山。
《辽史·地理志》载:辽代第六位皇帝圣宗耶律隆绪驻跸庆云山时说,他死后应当埋葬于此。
此后,辽代三代皇帝均葬于此:圣宗耶律隆绪及后妃的墓葬为“永庆陵”;第七位皇帝兴宗耶律宗真及后妃的墓葬为“永兴陵”;第八位皇帝道宗耶律洪基及后妃的墓葬为“永福陵”。
三陵各相距约0.5公里。
所以,“辽庆陵”又是三帝陵的统称。
辽圣宗耶律隆绪是辽国第六位皇帝,也是辽国在位最长的皇帝。
他12岁(982年)即位,改元统和。
萧太后执政期间进行改革,使辽国更加强盛。
1009年圣宗亲政后,辽国进入鼎盛。
他晚年崇信佛教,使辽国开始走下坡路。
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驾崩,终年61岁。
辽兴宗耶律宗真(1016-1055),辽国第七位皇帝,圣宗长子。
在位时,国库充裕,但兴宗一朝却朝政松弛,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与西夏进行了两次贺兰山之战,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但在政治上趋于保守,国内矛盾逐渐尖锐,辽兴宗还崇信佛教。
辽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八月,辽兴宗驾崩,时年40岁。
此外还有几位皇后,如宣懿皇后萧观音(1040~1075),为辽代女作家。
相貌出众,娇艳动人,个性内向纤柔,很有才华,诗词、书法、音律都很精通。
她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
太康初年(1075年11月)遭耶律乙辛等人诬陷被道宗赐死。
庆陵出土遗物多已散失,仅存部分石刻哀册。
庆陵三陵出土哀册15方,为石质,哀册下为仰斗式,上为覆斗式,共分为册盖、册石两部分,呈墓志形,其中册盖8石、册石7石,盖、册皆用汉白玉所造,呈正方形,边长130厘米左右,厚约30厘米,每石重约1.5吨。
其中汉文哀册有圣宗、仁德皇后、钦爱皇后、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仁懿皇后哀册仅存篆盖。
哀册分别镌刻契丹、汉两种文字,每方近2000字,其中4方用契丹文书写,被确认为失传多时的契丹民族文字,对研究契丹小字极有价值。
碑身宽大雄伟,刻功刚健遒丽,工整含蓄,堪称辽代书法精品。
在哀册册盖与册石侧面,还有采用线雕手法做出的精美生动的纹饰,册盖四角或雕有双龙、或刻镌牡丹。
周边则线刻端庄,飘逸的兽首、人身十二生肖,整个哀册丰富多彩。
永庆陵的3方哀册还填补了辽圣宗和两个皇后在历史上记载的不足。
这些契丹小字哀册,是发现最早的契丹小字资料,首次证实了契丹文的存在,为研究辽代的历史、文化及开展契丹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堪称稀世之宝。
其中道宗宣懿皇后哀册(汉文和契丹文书写)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
契丹文字是契丹贵族建国后陆续创制出的文字,分为大、小字两种,大字早于小字,直至金代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契丹文字被废除停用。
辽庆陵“哀册”中的契丹文册盖,以小篆玉箸体居多;册石以楷体书刻,略带汉字行草风格。
汉文“哀册”则以小篆体镌盖,楷书体镌册石,书体雄劲,凿刻精工,不同于一般的辽代墓志铭。
两合契辽道宗皇帝、皇后契丹文、汉文哀册并盖及拓片丹文“哀册”共有契丹文字1758个,如此众多的契丹文字,为研究辽代的历史、文化,以及对契丹文字研究,均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帝后哀册辗转来到沈阳1912年以前,人们并不知道庆云山一带为辽代帝王陵寝。
1913年,当时的林西县县长率人在林东一带勘查垦地,读到陵寝碑文时,才知道此地为辽代圣宗陵寝。
1921年,庆陵一带遭遇了百年未遇特大干旱。
距庆陵以西30公里的五十家子村,农民们饥饿难耐。
这时,一个地主说:要想活命,就得挖出庆陵里的宝贝换粮吃。
大家饿急了,顾不了许多,便蜂拥而上,开挖庆陵。
当年,庆陵归属内蒙古巴林右旗管辖。
巴林右旗王府巡逻马队,发现了农民挖掘庆陵后,立即向巴林右旗王爷报告。
然而,五十家子村归属林西县管辖,巴林右旗王爷奈何不得五十家子村的农民,只能向林西县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严办这些挖掘庆陵的农民。
农民挖掘皇陵,事态非同小可。
林西县知事立即行动,一方面向热河省政府禀报;一方面责成警察局捉拿要犯,追缴文物。
地主见大事不妙,连夜溜回老家。
挖掘庆陵的农民们,悉数被押到林西县大牢;文物全部收缴。
庆陵被盗披露之后,引起了林西县大营子天主教堂的一名传教士的注意。
1922年6月,在他人帮助下,他依次进入庆陵的三座皇陵,抄录了地宫内所有“哀册”的原文。
看着这些酷似汉字、又绝非汉字的奇怪文字,传教士牟里当时便意识到这应该是失传已久的契丹文字。
他在阴森冰冷的地宫内,连续工作了10天,终于将契丹文“哀册”全部抄录完毕。
考察结束后,牟里将抄录的契丹小字“哀册”加以考释,于1923年在北京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加多利克公报》第118号上发表,披露了辽代庆陵契丹文“哀册”发现的经过。
顿时,“辽代契丹文字重见天日”的消息不胫而走,立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巨大轰动。
1926年,在热河省境内,奉系军阀击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顺势占领了热河全境。
汤玉麟被任命为热河省主席。
听说林西县存有一批收缴的庆陵被盗文物,他便派儿子前去收缴,并萌生了盗掘庆陵的念头。
1930年的一天,庆陵突然开来许多军队,在庆陵附近安营扎寨、设置警戒线,不许任何人靠近,据说要在这一带进行军事演习。
可是,令当地百姓大惑不解的是,军人们非但不训练、不演习,反而整天扛着锹镐,在山上到处乱挖。
这便是汤玉麟儿子汤佐荣率领的陆军36师官兵。
为防止走漏消息,汤佐荣事先对庆陵陵区进行了严密封锁管制。
汤佐荣亲率工兵营,用炸药炸开了三座皇陵地宫门,挖开了皇陵长达百余米的墓道。
可是,盗挖皇陵的结局却使汤佐荣大失所望:历经多次盗掘,致使皇陵内珍宝大量流失,只剩下沉重得难以挪动的帝后“哀册”以及木结构仿宫殿梓宫建筑。
汤佐荣动用了几十头黄牛牵引,将十几方总重达几十吨的“哀册”,用滚杠拖了出来,将这些皇陵宫殿梓宫木料、“哀册”,装了60多辆牛车运走。
1931年9月,汤玉麟动用200余辆汽车,将在热河省搜刮的民脂民膏运往天津租界;而将众多粗大笨重的辽代庆陵“哀册”运抵正在兴建的沈阳“汤公馆”收藏。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在“汤公馆”成立“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开馆;1959年,改为“辽宁省博物馆”。
这批辽代庆陵“哀册”,便始终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之中,直至公开展览,终与广大观众见面。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王志东学术支持、图片提供:辽宁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