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总体框架
传播学研究方法框架及其设计的示例--觅游考研
传播学研究方法框架及其设计的示例所属科目:传播学常考类型:名词解释、简答、研究设计知识点: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和掌握,具体应用到实际研究中一、研究方法框架1、研究方法的体系1.1思辨1.2实证1.2.1定性研究方法(1)话语分析(2)文本分析(3)民族志(4)焦点小组(5)投影技法1.2.2定量研究方法(1)内容分析法(2)调查法(3)控制实验法2、抽样的方法2.1随机抽样(1)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间隔抽样(3)分层抽样2.2非随机抽样(1)偶遇抽样(2)方便抽样(3)定额抽样(4)焦点小组2.3相关概念:总体、样本、研究单位、抽样框……二、示例:如何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内容分析法】(一)理论:1.定义:对传播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进而描述传播内容的固有倾向,说明信息来源的特征等。
2.步骤:确定分析单元》》》》抽取分析样本》》》》制定分类标准》》》》统计分析》》》》解释推理3.特点:费用较低、易操作、可真实表现信源特征但研究若带有主观倾向,在内容选择和分类表制定时发生失误,则影响到客观准确。
(二)方案设计:(以研究“中国梦”为例)1.研究目的:分析国内主流媒体对“中国梦”的宣传情况,有助于探究“中国梦”的宣传效果以及策略。
2.确定分析单元(研究对象):(1)以2012.12.1——2013.5.30在《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文汇报》中出现的关于“中国梦”的相关报道(此三份报纸作为面向全国的综合性日报,发行量大、范围广、影响大、有代表性。
)(2)样本选取:采用合成星期法:三家报纸分别从12月1日起开始抽样,首先在每个月的星期一中随机抽取一份当天的报纸,再从每个月的周二中随机抽取一份,以此类推,一直抽到周末。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的样本是一份连续的周期样本,且优于随机样本。
然后将涉及“中国梦”字眼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对象。
3.分类标准(编码分类):将选出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的形式特征、内容特征、篇幅大小和报道倾向四个类别进行分析。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
传播学基础包括传播学的历史、框架和外延三个方面。
1. 历史: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播行为,如古代的信使传播和民间故事传播等。
然而,现代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
早期的传播学主要关注大众媒体的影
响和效果,如媒体对观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播学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和主题,如国际传播、新闻传播、公共关系、广告等。
2. 框架:传播学的框架是指传播学所研究的理论和概念。
传播学的框架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行为等方面的理论和模型。
传播过程框架主要关注信息从一个发送者传递到一个接收者的过程,它涉及到传播的源、信息的编码、媒介的选择、信息的传递和接收等。
传播效果框架关注传播对接收者的影响和变化,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行为框架关注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媒介选择、信息加工和传播动机等。
3. 外延:传播学的外延指的是传播学所研究的领域和内容。
传播学的外延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传媒机构、传媒内容、传媒效果、传媒政策等。
此外,传播学还涉及到公共关系、广告、网络传播、社交媒体等新兴领域。
总之,传播学基础包括传播学的历史、框架和外延三个方面,这些基础为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经典简洁版)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一、传播定义2、郭氏二、传播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三、传播功能:1、国外学者—————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2、传播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什么是传播?3、传播的负面功能——1)混淆是非2)麻醉精神3)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5)审美弱化6)影响健康7)国家主权二/四四、传播模式:1、概念、内容、类型五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六/七/十三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4、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五、传播进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六、传播现状: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概念2)影响和冲击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个阶段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一、传播的符号1、信息——1)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2、符号——1)定义2)特性3)类型二、传播者1、传播者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3、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3)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传播的过程?6)信息7)组织8)受众9)传者三、传播媒介1、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三/八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九/十2)观点:取长补短十一/十二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四、受众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五、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概念2、传播效果研究历程1)枪弹论:概述——宣传研究——缺陷2)有限效果论:概述│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VS“两面理”、“先说”VS“后说”│“结论由传播者提出”VS“结论由受众得出”│“情感诉求”VS“理性诉求”│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②两级传播理论——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评价有限效果论的缺陷3)适度效果论:概述①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②创新与扩散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③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④教养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⑤知沟假说——背景、理论提出、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4)强效果论:概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是什么?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一/十四/十五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②内容分析法③控制实验法。
一份人类高质量《传播学教程》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
⼀份⼈类⾼质量《传播学教程》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回顾⼲货第⼀弹::⼀份完整的《新闻学概论》精华背诵框架+考点清单嘿哈!俺⼲货⽊⼩铎⼜回来啦! 开始前先来问⼤家⼀个问题:如果⽤⼀⾸歌来评价你和《传播学教程》的关系,你会选择哪⼀⾸?⼀个像夏天,⼀个像秋天?我是不是你最爱的⼈?还是…最熟悉的陌⽣⼈?⾃上次的《新闻学概论》框架和推出之后,后台收到了太多私信,许多宝宝都对《新闻学概论》的⼲货篇好评满满还有许多宝宝盼着这个系列的姐妹篇咱⿇溜的开始吧~这次,铎带着⼤家的期盼,带着《传播学教程》⼲货⼜来啦!⼀、《传播学教程》框架郭庆光⽼师的这本《传播学教程》久经不衰,传播学的许多知识不⽐新闻学,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所以这本书基本没有改版过,这也是最让学⽣觉得安⼼的地⽅吧谈起传播学,你必须⽴即切换思维,——什么思维?请看图将《传播学教程》15个章节全部重新归类后,可以将繁杂的知识点分为以下三个类别:传播学基础知识⼤众传播的5W研究( 超重点)传播的特殊类型看完框架之后有没有变得清晰许多?是不是⽴马觉得整本书轻松了不少?⽊⼩铎还可以帮你更轻松,直接告诉你每⼀章节的重要考点,接着看吧~⼆、《传播学教程》重点复习清单注:本书复习重点按照框架图的逻辑顺序给⼤家排列啦!照着做笔记和背都⾏!传播学基础知识第⼀章 传播学对象和基本问题第⼀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研究对象(具体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定义,找⼀两个权威代表性的即可)第⼆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其中,双重偶然性是重点,传播隔阂+传播障碍(重点)】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及启⽰(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可考名词解释和简答,但考察较深⼊的学校需要搭配其他教材进⾏补充学习哦~)第四章⼈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第⼀节:传播的基本过程1)模式:5w模式/拉斯韦尔公式、⾹农-韦弗模式、施拉姆⼤众传播模式、等各⾃特点,以及划分直线模式、循环模式等。
( 这部分名解和简答⼏率较⼤,如果记得图,把图画下来再配以⽂字更佳哦)2)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第⼆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掌握主要的⼏个系统:模式赖利,马莱兹克,各⾃特点和不⾜,以及了解循环模式特点循环模式和直线模式对⽐)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第⼀节:⼈内传播( 主我客我理论、⾃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基模、基于基模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布鲁默.⾃我互动理论,做到每个传播理论都熟练于⼼,注意区分主客我和⾃我互动理论)第⼆节:⼈际传播( 镜中我理论,⼈际传播动机、社会功能、与⾃我表达)⼈际传播⼈内传播这两个点建议梳理成框架,从定义到涉及的理论到其它的东西都纳⼊框架⾥。
新媒介时代下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内容框架
新媒介时代下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内容框架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的学科,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也得到了扩展和深化。
本文将探讨新媒介时代下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内容框架。
一、信息传播的基础理论1.1 信息传播的定义与特点信息传播是指将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
在新媒介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全球化、即时性、互动性和多媒体化等特点。
全球化使得信息能够迅速跨越时空限制,即时性让信息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快速传递,互动性使得发送者和接收者能够实时互动,多媒体化改变了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
1.2 传播效果与观众反馈传播学强调传播效果的研究。
在新媒介时代,观众反馈对于传播效果的评估非常重要。
观众的喜好、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等都需要考虑在内。
传播学研究者需要通过观众反馈的数据来评估传播内容和策略的有效性。
1.3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模型在新媒介时代,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模型包括:传播管道模型、传染病模型、双步流程模型和新闻价值理论等。
传播管道模型强调信息在传播中的路径和流向;传染病模型比喻信息传播的传染性和传染速度;双步流程模型则强调传播信息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来影响观众。
二、新媒介时代下的内容框架2.1 内容创作和传播新媒介时代,内容创作和传播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性。
内容制作需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创造有吸引力的内容形式和展现方式。
同时,内容传播渠道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受众特点和传播效果。
2.2 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传播社交媒体平台在新媒介时代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新闻传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内容框架需要考虑社交媒体平台的特性,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新闻,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和影响力。
2.3 跨文化传播新媒介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频繁。
传播学在新媒介时代下的跨文化传播需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意义和效果。
内容框架需要兼顾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传播需求,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传播策略。
传播学框架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播学框架知识点归纳总结传播学框架知识点归纳总结引言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探讨的是信息的传播和影响。
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大众传媒、传播技术、社交媒体等。
本文将对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的框架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一、传播过程模型1.传统线性模型:传统线性模型将传播过程分为发送者、媒介和接收者三个要素,信息通过媒介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
这个模型忽略了接收者的主动性和反馈。
2.矩阵模型:矩阵模型强调了传播过程中信息在媒介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包括了反馈机制,考虑了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间隙模型:间隙模型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信息传递不完全和失真。
这个模型强调了媒介对信息的选择和编辑的重要性,并考虑了接收者的理解和解释。
二、传播效果研究1.认知效果:认知效果研究传播对个体认知和知识结构的影响。
它关注信息传递后接收者的认知变化和知识更新。
2.态度效果:态度效果研究传播对个体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它关注信息传递后接收者的态度变化和价值观的转变。
3.行为效果:行为效果研究传播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它关注信息传递后接收者的行为改变和决策结果。
三、传播理论1.媒介效能理论:媒介效能理论认为媒介的属性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可信度、可接触性和可传递性,这些特性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进行选择和解释。
个体在接收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选择,以适应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心理需求。
3.使用与满意理论:使用与满意理论认为人们对媒介的使用和满意程度会影响他们对该媒介的态度和行为。
个体的使用行为和满意度对媒介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四、传播策略1.一致性策略:一致性策略通过传递一致的信息来影响接收者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策略适用于目标受众对信息无需深入思考的情况。
2.争议性策略:争议性策略通过引发争议和争议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讨论。
(word完整版)传播学教程框架图
《传播学教程》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一、传播定义2、郭氏二、传播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三、传播功能:1、国外学者—————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2、传播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什么是传播?3、传播的负面功能——1)混淆是非2)麻醉精神3)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5)审美弱化6)影响健康7)国家主权二/四四、传播模式:1、概念、内容、类型五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六/七/十三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4、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五、传播进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六、传播现状: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概念2)影响和冲击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个阶段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一、传播的符号1、信息——1)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2、符号——1)定义2)特性3)类型二、传播者1、传播者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3、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3)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传播的过程?6)信息7)组织8)受众9)传者三、传播媒介1、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三/八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九/十2)观点:取长补短十一/十二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四、受众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五、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概念2、传播效果研究历程1)枪弹论:概述——宣传研究——缺陷2)有限效果论:概述│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VS“两面理”、“先说”VS“后说”│“结论由传播者提出”VS“结论由受众得出”│“情感诉求”VS“理性诉求”│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②两级传播理论——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评价有限效果论的缺陷3)适度效果论:概述①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②创新与扩散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③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④培养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⑤知沟假说——背景、理论提出、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4)强效果论:概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是什么?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一/十四/十五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②内容分析法③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传播学概论是一门涉及人类传播行为与沟通的学科,对于从事媒体、广告、公关等相关行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在大一学习传播学概论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大一学习传播学概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研究的是人类传播行为,包括信息传递、意识形态传播、文化传播等。
传播学的定义是指通过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规律性、机制性、效果性的研究。
研究对象包括传播的源头、传播的媒介、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
二、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有多个理论体系,其中包括:1. 传播模式理论:传播模式理论主要研究传播的整体模式、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2. 传播效果理论:传播效果理论主要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3. 传媒与社会理论:传媒与社会理论主要研究传媒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4. 大众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三、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在传播过程中,有多种角色与责任,包括:1. 传播者:负责信息的发送和传递,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受众:负责接收和解读传播信息,要理性、明辨和判断。
3. 媒介:作为信息的承载器,要确保信息的忠实传递。
4. 社会:负责监督传播过程,维护传播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传播媒介与技术是指用于信息传播的各种媒介和技术手段,包括:1. 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等,是最早的传媒形式。
2. 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等,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3. 数字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是现代传媒发展的新趋势。
4. 移动媒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是传媒技术的新应用。
五、传播伦理与法律传播伦理与法律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包括:1. 信息准确性:传播者应该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2. 个人隐私:传播者应该尊重个人隐私,不侵犯他人权益。
3. 著作权保护:传播者应该尊重著作权,不侵犯他人的创作权益。
传播学的知识结构
传播学的知识结构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中信息的传递、接收和理解的方式和机制。
传播学的知识结构包括传播对象、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
传播对象是指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信息传播的对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内容,如新闻、广告、娱乐节目等。
传播对象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
不同的传播对象对于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都会有所影响。
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平台。
传播媒介的种类和形式也非常丰富,包括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它们能够提供不同形式的信息传播,满足人们不同的传播需求。
传播效果是信息传播的结果和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包括传播范围、传播速度、传播影响力等。
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传播策略和管理。
传播学还关注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机制。
信息传播的过程通常包括源头、传播渠道和接收者三个要素。
源头是信息的产生和发出者,传播渠道是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方式,接收者是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者。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噪音、反馈和传播动力等因素,它们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和效率。
传播学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和传播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传播理论是对信息传播规律和机制的总结和解释,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预测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传播研究方法是进行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
传播伦理是传播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信息传播的道德和社会责任。
传播学的知识结构涵盖了传播对象、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过程和机制、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和传播伦理等多个方面。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信息传播,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将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传播学知识框架 (北大传播学考研复习提纲)
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并将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研究扩展到美国的政 治生活中,主持了著名的“伊里县研究”,研究成果即其代表作《人民 的选择》。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 作用是间接而有限的,开创了人际传播途径的研究结束了“枪弹论”, 进入了“有限效果论”,使研究者深入认识传播环节中众多因素,推动 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学的贡献: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通过收 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通过建立“广播研究中心”、“应用 社会学研究中心”等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使传播理 论有了行政研究的特色。
卡尔.霍夫兰
1.把劝服与态度改变服引入传播学—— 美国陆军态度与劝服研究项目,耶鲁项目
2.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为否定早期 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依据。 3.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在“二战”中曾 主持美国陆军的有关研究,主要成就是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 说服之间的关系。是“个体差异论”的提出者,它的研究成果被认 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 源,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最主要的贡献是将说服研究和实验 方法引入传播学。他的研究没有涉及现实社会中的媒介和大众传播 ,使用实验法研究,研究对象范围有限,因此存在局限性。
4.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社会行为主义 社会心理学家,开创了符号互动论。认为心灵是社会性的,是通过与 他人的互动传播而得到发展的(社会化),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 认识他们自己,他人告诉这些个体他们是谁。
米德对于当代传播学学者的意义在于— 他的符号互动论将传播置于社会学的解释中心。
主我:个人的主体意识。 宾我: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角色扮演:自我个体像对其他人行事那样社会性地对他自己行事的能力 。 自我:没有人天生就有一个自我,也不是本能的发展起来的。相反,自 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过程发展的,个体使对他人的解释和意 义内在化,以创造一个“普遍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即由许多其他个体的平均期望所逐渐建立起来的。自我 是主客我的统一,主我客我互动形成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 会化过程。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传播学教程》框架图1、国外1)共享说互动说符号说影响说一、传播定义2、郭氏二、传播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三、传播功能:1、国外学者—————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2)赖特“四功能说”3)施拉姆“功能观”(社会功能)4)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功能观”2、传播的正面功能——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什么是传播3、传播的负面功能——1)混淆是非2)麻醉精神3)信息过量4)丧失自由5)审美弱化6)影响健康7)国家主权二/四四、传播模式:1、概念、内容、类型五2、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六/七/十三3、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3)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4、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2)马莱茨克模式3)德弗勒模式五、传播进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六、传播现状: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1)概念2)影响和冲击2、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1)历史背景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个阶段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重要问题1)国际新闻选择的价值标准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一、传播的符号1、信息——1)实质与特征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2、符号——1)定义2)特性3)类型二、传播者1、传播者2、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①集权主义②自由主义③社会责任④苏联共产主义3、传播者与把关——1)“把关”“把关人”概念2)把关的原因:信息差异性—传者差异性—受众差异性3)把关的过程: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2)经济3)社会、文化4)技术5)信息传播的过程6)信息7)组织8)受众9)传者三、传播媒介1、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三/八2、认识媒介1)意义:认识传播手段、改进传播工作、认清发展方向九/十2)观点:取长补短十一/十二3)角度: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受众的参与度4)类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其人2)其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3)意义和局限四、受众1、受众:定义、分类、权利和动机2、主要的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市场的受众3)权利主体的受众3、受众与信息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4、有关受众的主要理1)个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五、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概念2、传播效果研究历程1)枪弹论:概述——宣传研究——缺陷2)有限效果论:概述│①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来源方面研究:知名度、可信度、休眠效果、动机│传播方式方面研究:“一面理”VS“两面理”、“先说”VS“后说”│“结论由传播者提出”VS“结论由受众得出”│“情感诉求”VS“理性诉求”│传播对象方面研究:听从性、警钟效果、防疫论│评价:劝服艺术与说服效果;拘泥于实验性数据;人工实验环境│②两级传播理论——A、伊利研究B、舆论领袖C、两级传播与多级传播—评价有限效果论的缺陷3)适度效果论:概述①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评价②创新与扩散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③议程设置理论——理论概述、主要观点、理论应用、评价④教养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⑤知沟假说——背景、理论提出、基本观点、原因分析、理论发展与改进、意义4)强效果论:概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提出、主要观点、评价5)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理论:个体社会化——群体整合——社会变革……………………………………………………………………………………………………………………………………………………………………一、传播学的产生确立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5)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是什么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三、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一/十四/十五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3)两者的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法②内容分析法③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框架整理
传播效果:
※研究历程
20世纪20-30年代早期子弹论
20世纪40-60年代霍夫兰拉扎斯菲尔
20世纪60-70年代之后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枪弹论
又称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宣传研究
潘恩基金会研究
评价:
有限效果论
传播流程(communication flow)
《人民的选择》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霍夫兰“耶鲁研究”
批判学派:以“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
批判学派分支:①政治经济学派②文化研究学派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④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⑤法兰克福学派
两者比较: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社会观
四、研究方法
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2具体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
一、产生与确立
1产生的背景: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社会科学的发展
2为何诞生美国:政治——经济——社会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
4著名人物及其学说
※四大先驱
①哈罗德·拉斯韦尔(sswell,1902-1980)
②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
传播
一、定义
1信息
2传播(郭):
3传播学:
二、符号与意义
定义:
功能:
※象征性互动理论
象征性社会互动
三、传播发展史
口语——文字——印刷——电子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
信息社会:
特点:
四、传播模式
※线性模式
①拉斯韦尔模式
5W:
内容:
评价:
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基础框架总结
考研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基础框架总结在考研新闻传播学的领域中,传播理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板块。
它不仅是理解新闻传播现象的基石,也是应对考试时需要扎实掌握的重点内容。
接下来,咱们就来系统梳理一下传播理论的基础框架。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首先,得明白传播是什么。
简单来说,传播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大众通过媒体获取的各种资讯。
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人际传播: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一种,像咱们跟朋友聊天、家人交流,都属于人际传播。
其特点是互动性强,反馈及时。
2、群体传播:比如一个班级、一个工作团队内部的信息交流。
3、组织传播:在正式的组织机构中,如公司、政府部门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规则的信息传播。
4、大众传播: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传播过程,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是传播研究的经典模式,包括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
2、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真。
3、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不再是单向的直线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监测环境: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及时掌握各种信息。
2、协调社会: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合作,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传承文化:将先辈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缓解压力。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身份、地位、动机等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1、把关人理论传播者就像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信息能够进入传播渠道。
例如,新闻编辑在筛选新闻稿件时,就是在充当把关人的角色。
传播学复习总结(邵培仁版)
传播学复习总结(邵培仁版)传播学复习名词解释:回答时需要扩展一、内向传播:这是人们头脑里“自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如: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的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型,同事具备语言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语言、接受者。
内向传播史一种最隐蔽、最自由的传播。
通过它,个人既可自我调适、避免错误、纠正缺点,也可能陷入懊恼、后悔的泥潭;既可筑起一道与他人和外界沟通的桥梁,也可能垒起一堵自我封闭的围墙。
二、书写媒介:书写媒介往往是对自然物的简单加工而成。
(如石头、树叶、树皮、甲骨、羊皮、竹片、纸等)三、印刷媒介: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物质实体。
印刷媒介作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工具,他具有鲜活的特点,可以大量迅速印刷生产,容纳信息多,内容广,读者可以自由决定阅读的时间、地点、速度和方式;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能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兴趣和要求;印刷媒介的威望较高,专业性很强。
缺点是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人和文盲无法充分使用和分享其中的信息。
四、传播谋略:是为实现行动纲领和奔向预定方向而谋划的一系列计谋和策略。
客观反映了施谋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适应自己的需要而运用谋略积极推动事态发生相应变化的思维活动方式。
五、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技能或者方法。
其实传播技巧反应的是对信息包装传播的巧妙技能,对传播原理有很大的依赖性,即没有对传播原理的透彻了解,很难有高超的传播技巧。
六、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这些人事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
七、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
新的传播学理论框架研究——兼评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
新的传播学理论框架研究——兼评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新的传播学理论框架研究——兼评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的功绩与局限林之达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32年提出并经过16年修正、补充而成的5W传播模式,在传播学界已是有口皆碑了。
这个5W传播模式影响之大,以至在传播学领域形成了相应的5项专门研究,即“传者研究”、“信息或传播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者研究”和“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的功绩在于他通过这个5W传播模式正确地指明了传播学研究战略的主攻方向,帮助我们免于把注意力集中到传播的枝节甚至鸡毛蒜皮的问题上,使传播学界的主力军在近半个世纪里,把主要精力用在考察、研究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上,取得了巨大成果,为整个传播科学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看,半个多世纪以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实在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传播科学大海上导航的灯塔。
然而,随着传播科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5W传播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第一,它在不少传播学者的头脑中浇铸了一个僵化的思维定势:一提传播学研究些什么内容,就只在5个研究项目上打转转,难于跳出这个框框去想问题。
于是,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就被置于考察的视野之外了。
比如传播史的研究,传播战略、传播策略和传播方式方法的研究,传播法规研究,传播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特别是传播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是影响、制约传播效果的大问题。
然而,在不少传播学著作中都未列专章讨论。
第二,当传播学者在研究中碰到一些不能回避而又超出这5个研究领域的问题时,就只好勉强把它纳入这5个框架中。
例如,关于大众传播的“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实际上是对世界各国社会制度控制大众传播类型的4种概括或理论表现,应放到“传播环境研究”这一专题中。
由于僵化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著作就把这四种理论归到“传者研究”这一专题中去了。
这样,便把传者与传者所处的环境混为一谈,把制约传播的社会制度与这种制约在理论上的表现混为一谈了。
邵培仁传播学教材内容梳理
邵培仁《传播学》教材内容梳理绪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诞生在美国,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三者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传播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
任何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
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播学(Communicology或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现象。
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2、互动性;3、开放性;4、综合性;5、发展性。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传播学研究体系是一种对研究对象作直观的简洁的有序的映现和说明,也是指传播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各种传播要素所占比例、排列秩序及组合形式等。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传播学与社会学:在西方人们曾将传播学看作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传播学研究框架
传播学研究框架
传播学研究框架是指传播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的框架结构。
传播学研究框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包括传媒、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
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对象,并确定研究的重点和范围。
2. 理论框架:传播学研究需要基于相关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和解释。
常用的理论包括传播效果模型、传播过程模型、社会认知理论等。
选择适合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
3. 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内容分析等。
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验证研究假设并获取研究结果。
4. 数据分析:在传播学研究中,数据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研究者需要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5. 结果解释:研究者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提出理论观点或建议,并探讨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传播学研究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并指导
研究过程。
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目的灵活运用不同的框架结构。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1. 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流动的过程和效果,包括信息的创造、传送、接收和解释。
它关注的范畴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社会传播等。
2.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传播媒介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等。
传播媒介理论探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作用;社会影响理论关注传播对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则讨论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
3.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过程模型主要包括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等。
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包括媒介、信息源、信息接收者和效果等要素;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则强调信息传播中的反馈效应。
4. 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效果研究中,人们关注信息的接收、接纳和接受程度,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否能产生观点和态度的变化。
以及事件导致的社会影响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部分。
5. 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具有广泛传播、短期影响、一致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它们能够通过大量广播、电视、新闻纸等媒介迅速传播信息,产生短期的影响,并对公众观点和态度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
6. 个人与群体传播:个人传播主要通过人际交流进行,而群体传播则通过组织或社会实体进行。
个人传播更具有亲密性和交互性,而群体传播更具有广泛传播和影响力大的特点。
7. 媒介社会化和媒介效应:媒介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接触媒介过程中逐渐适应和习惯于媒介环境的过程;而媒介效应则是指媒介对接收者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8. 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和个性化,对传统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
9.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主要关注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责任。
传播者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隐私,并确保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和公正。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点内容的概述。
通过对传播学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为传播策略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框架理论的传播学理解本题目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PARTⅠ: 框架的基本概念框架的定义是什么?1、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2、对于Goffman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戏剧主义理论中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家,他用戏剧性的比喻来分析人的行为。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简单说来,框架是人们对世界进行主观思考和解释的一个结构其来源是:过去的经验+社会文化意识影响框架(Frame):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的期望。
3、加姆桑(Gammson)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界限:包含了取舍的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框架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 n & v.(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对于作为动词的框架,学者们对于它的具体机制作了许多的研究,并且有不同的说法:eg:基特林(Gitlin , 1980)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Eentman)指出是选择与凸选而台湾的钟蔚文与藏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PART Ⅱ:框架研究的基本情况介绍框架研究(framing research)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研究媒介与民意关系的新典范”。
20多年来,框架理论被广泛引用.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 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Kahneman)和特威尔斯基(Tversky):期理论(prospect theory)归因理论假设人类不能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个人试图从感官信息中引申出潜藏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由谁来负责。
传播学研究专题框架整理
控制研究专题(传播者)把关人潜网理论国家优先发展理论民主参与媒介制度集权主义四大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施拉姆社会责任论苏联共产论新闻自由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定义特点:《通论》7个/ 《导论》角色特征、职业特征自身素质和修养:《导论》职业型:知情权、著作权、隐私权等权利和义务共同义务+特殊义务传播致效的因素:传者的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和悦目性非职业型:公民记者媒介制度(内部)媒介自律——当前存在——如何加强自律定义:职业理想、操作理念新闻专业主义:作用:四点西方专业主义的批判社会责任: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传播者内部控制社会控制:职业道德、新闻伦理、传统文化控制政治控制:新闻法制、新闻他律 经济控制:所有制、市场调节、广告投放,财团垄断等 公众:舆论、反馈、群体心理制约、公开表达定义国家调控的几个途径新闻传播调控《导论》 我国调控方:政府、政党、法律、集团、行业我国调控要求:法制化、科学化新闻自由与法律调控内容分析——信息专题 信息定义及特点 符号定义,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编码与解码 结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符号理论 乔姆斯基语言结构理论米德象征性相互交往理论语义三角图奥斯古德意义度量拟态环境信息污染信息过载: 信息饱和/爆炸 信息匮乏、信息失真信息安全、信息主权——信息霸权、信息侵略信息社会:个人信息社会、现代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公民新闻、公共新闻外部控制 信息论 信息生态刻板印象新闻信息新闻价值新闻选择新闻 新闻涵化用事实说话新闻信息的要求: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快捷新闻的社会功能:基本功能、直动功能、联动功能定义、四个要素、三个基本特征舆论与新闻、宣传的关系舆论及舆论监督 含义 舆论监督: 四个特征 对社会的作用意义舆论监督的效果和范围定义大数据 特征:4V对新闻生产的影响——传统媒体转型策略定义网络谣言生成机理(成因):信息供需、社会环境、商业因素、技术因素等等 谣言: 网络谣言的特点应对措施:政府、社会、民众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生成谣言的区别谣言传播公式:K=IXA/C (I 重要性;A 模糊性;C 判断力)信息应用媒介研究专题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三个内容及评价 英尼斯媒介理论:偏倚时间、偏倚空间 梅罗维茨媒介理论——情景轮媒介定义、四个发展阶段特点报刊大众传媒 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定义、特点及优势网络媒介:多媒体的定义、特点;新媒体 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纸媒危机 移动媒体 微博:特点、功能、与民主关系、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自媒体 拉斯韦尔三功能及莱特的补充 前人理论 施拉姆四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论 媒介功能 正面功能:5个 《通论》 负面功能:4个 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导论》) 媒介文化及特点 媒介融合——融合新闻 媒介事件 公共领域 媒介的娱乐化与商业化 公益传播传媒法制:媒介暴力、媒介审判、 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导论》:定义,性质(阶级性舆论性)、功能,社会主义特征 媒介环境媒介媒介理论定义及特点选择性心理认知不和谐理论使用与满足受众心理研究沉默的螺旋刻板印象《导论》:求新、求异、求趣、求同、求美个人差异论社会关系论受众研究理论:两级传播论文化规范轮模式论社会类别论含义论社会参与轮受众权利:传播权、隐私权、媒介监督权受众行为:群体压力、信息压力、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模仿、群体规范等等定义影响因素:教育、社会背景、所处群体、三观、个人特质等等效用或意义:利于监督、信息公开、重建社会道德等等定义及特点舆论领袖:新媒体时代的新变化大V = 话语权+责任,放大器,把关人概念社交化等等实证主义学派:核心观点、局限 效果研究的两大学派批判主义学派效果论发展的五个阶段:超强——有限——适度——强大——谈判 个人差异论两级传播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中介效果论 克拉帕创新扩散理论 罗杰斯文化规范轮 德费勒意义构建说 议程设置 毛库姆斯 培养理论 格伯纳 劝服论 霍夫兰、卡特莱特一致论麦奎尔防疫理论卡茨功能论勒平格构成:8个新闻传播效果 致效原则传播模式专题传播模式四要素:传者、内容、媒介、受众传播过程三个环节:传达、接受、反馈5W 模式/拉斯韦尔模式:概述、模式图及评价直线模式香农模式:概述、模式图及评价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即施拉姆循环模式) 拉扎斯菲尔德模式,即两级传播模式双向循环模式 纽科姆ABX 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效果理论赖利夫妇的工作模式马来克茨大众传播场模式社会传播系统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罗杰斯——休梅克创新扩散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播学方法论范式三种范式科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研究过程八步
定性研究实地观察焦点团体深度访谈个案研究民族志方法定量研究调查研究内容分析试验二手资料分析纵向研究互联网下的研究两类四种
2.传播学历史欧洲和美洲的学术渊源6 人芝加哥学派四大奠基人
科技三论
施拉姆
3.传播学学派批判派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霸权公共领域技术派媒介生态学
经验学派耶鲁学派
4.传播效果论效果的定义和含义
效果的种类
效果的三个阶段
影响效果的学科社会学和心理学
魔弹论说服理论
有限效果论使用和满足论效果流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
强大效果议程设置知沟论和数字鸿沟涵化理论沉默的螺旋第三者效果框架分析
5.传播者论把关人理论网络传播,
手机摄影传播等新媒介形式下传播者权力的削弱
6.媒介论传播生态学何道宽的文章理论
新媒体研究
7.接受者论
8.传播体制, 控制论传播法
9.传播内容论
10.批判理论研究文化研究政治经济学霸权
公共领域
11.报纸杂志研究
12.电视研究
13.广播研究
14.电影研究
15.广告
16.公共关系
17.网络传播网络监督和网络法
18.新媒体传播
19.媒介社会学
20.媒介传媒经营和
管理
21.媒介文化学
22.媒介和流行文化
23.政治传播学
24.国际传播学
25.跨文化交流学
26.三农传播研究
27.媒介素养研究
28.体育传播研究
29.新闻理论
30.新闻史
31.应用新闻学
32.新闻的自由和
新闻责任自由和知情权 07,04今年法律颁发信息社会的不知情权
媒介的社会责任
33.新闻伦理和新
闻专业主义新闻职业精神新闻职业道德职业的专业主义
新闻的自律
34.新闻传播的法
治记者的法律意识
报道的法律限制公民个人信息隐私的泄漏现象
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博客的名誉权案例
35.新闻体制和新
闻管理公共资源私营方向
36.新闻的真实性
防范虚假新闻报道
37.新闻的话语权
力媒介公信力媒体权威主流媒体媒介传播力
38.新闻价值
39.新闻传播者和
受众的角色融合手机记者博客记者
40.新闻媒介的功
能直接功能守望环境新闻监督民生新闻娱乐功能
深度功能
宣传与舆论
民生新闻公众新闻和公民新闻
新闻的娱乐化
宣传和议程设置
舆论学舆论监督
41.传播学模式
42.人内传播和人
际传播
43.组织传播
44.团体传播
45.大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