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合集下载

《织物组织与分析》中《联合组织》教材改进探讨

《织物组织与分析》中《联合组织》教材改进探讨

2 纵条纹组 织及其织 物 纵 条纹组织 的配制原则是 本节 内容 的重点 。现 有 的教材 都是用文 字表述 纵条纹组 织配制原 则后 就转 到下一 节去 了。然 而学生只是 记住配制 原则或者 只会配制 两个简单 组织并没有 实际意 义。笔者认 为,本
节 内容 可以模 仿纺织 公司实际面料分 析 ,其要 点为:
面 ( 4 ,织物 反面第 1 图 ) 、2两条 纬浮长线 相邻 ,第 3 、第 4根纬纱 以平纹 组织 与经纱交 织 ,则可确 定此
凸条组 织排列 比为 2 ,固结组织 为平纹 组织 。两 根纵 向条子 的纬浮长 线平行 而非 交叉 ,则 可断定 此 凸 :2 条组织 为 图 2所 示的并 列配制 凸条 组织 。但 是所 有高职 和本科 教材都 是只 对交叉 配制 凸条组织 做 出详 细 讲解 ,没有涉 及到 并列配 制 凸条 组织 ,给教 学工作 和学生 学 习造 成不 少 困惑 。并 列配制 凸条 组织与 交叉
教 学实践 中,该课程之 联合组织 某些章节仍存在 尚需改进 的地方 ,文章探讨 了凸条组织和纵条纹组织可改进之处 。
关键 词 :联 合 组 织 ; 教 材 ; 改 进
中图分类号 :G 4 . 6 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7 —3 6(0 0 10 0 —3 6 42 4 2 1)0 .1 50
21 0 0年 3月
浙 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第 1 期第 15页 0
d i 1.9 9 .s .17 -3 62 1.1 2 o: 03 6  ̄i n 6 42 4 . 0 . 4 s 0 00
《 织物组 织与分析》 中 《 联合组 织》 教材 改进探 讨
林 晓云

(完整word版)织物组织与结构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织物组织与结构学复习资料..

第四章联合组织1.条格组织(1)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并列配置(左右、上下)或成格型间跳或纵横条联合。

条格组织外观效应形成原理:由于组织不同,织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不同,从而使织物表面呈现清晰的条格效应。

因此,为使效应明显,关键在于两种组织配置得当。

(2)条格组织分类:条纹组织(纵条纹和横条纹)、格组织(方格组织和格子组织)(3)设计要点①基础组织选择恰当(经面—纬面、平纹—斜纹、缎纹并列等)②两条纹的分界处界限分明:分界处两经纱经纬组织点配置一般采用“底片翻转法”在两条纹间添加一根另一组织或另一颜色的纱线,但不可因此而增加综页数。

如:2/2 与5/2经缎并列,加一根2/2经重平组织的纱线③各条子经纱的织缩率尽量接近交错次数和纱线粗细不能相差太大,否则会给织造造成困难(这时需采用双轴制织)。

为了省去采用两轴的麻烦,一般有下列办法:1、调整经纱密度(即组织紧的穿入数小,组织松的穿入数大) 如平纹 + 缎纹 2入 4入 2、变化织前准备工序中经纱张力(即组织松的张力大组织紧的张力小)2、方格组织(Square Weave)织物外观呈现方格效应,选用经面或纬面组织为基础组织,沿着经向和纬向间隔配置而获得格形,所表现方格大小可相等,也可不等.构成:利用经面和纬面两种组织沿经向和纬向成格形间跳配置而成特点:处于对角位置的两部分配置相同的组织设计要求: 经纱交织次数不宜相差太大;界限分明:相邻两格子交换处的组织点相反;组织连续:沿对角线排列的方格组织其起始点相同,保持组织连续,花纹清晰。

组织图绘作:填绘组织,采用底片翻转法,首先画出基础组织,然后分别以经向和纬向为轴进行翻转而成.组织起始点的选择?3、格子组织(check weave)构成:由纵条纹组织和横条纹组织联合组织安排:①地组织(即大面积出现的组织)——尽量选择简单组织,如平纹②纵条组织—-使用较多的是四枚经面破斜纹或六枚经面破斜纹、五枚经面缎纹③横条组织—-与纵条相对应的纬面组织设计要点①纵条盖横条,即纵条是连续的②纵、横交错的地方用重纬缎.因为在横条交错的地方纬密大于别处,故经浮长相应缩短,使纵条在外观上出现断痕,使用重纬缎后可使经浮长增加,接近于其他地方的浮长。

第五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第五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联合组织(22)
3. 作图方法:
• 选择基础组织和固结组织:
– 基础组织一般选用4/4纬重平、6/6纬重平等; – 固结组织一般采用平纹、1/2或2/1或2/2斜纹等;
• •
确定两种组织的纬纱排列比(1:1、2:2); 计算Rj、Rw:
– Rj=基础组织Rjj; – Rw=基础组织Rjw×(固结组织Rgw与排列比的最小 公倍数);
构作举例:
三根成束透孔组织:
– – – 穿综:成束经纱穿一筘(3入筘)。

– – –
四根成束透孔组织:
变化平纹+经(纬)重平联合; Rj=Rw=8(4/4重平); 4入筘;
联合组织(20)
5.
• • • •
构作方法总结:
确定其组织循环纱线数。(2n) 在意匠纸上画出组织图的范围。 在组织图的左下角填绘基础组 织。 按照底片翻转的关系画出其余 的组织点。
联合组织(1)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Combined Weaves


定义: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原组织或变化 组织),按各种不同的方法联合而成的新组织。 分类(外观效应):
条格组织; 绉组织; 透孔组织; 蜂巢组织; 凸条组织; 网目组织; 平纹地小提花组织。
联合组织(2)
联合组织(4)
• 组织循环纱线数的计算:
– Rj:并列的各条基础组织的经纱数之和;
每一纵条纹的经纱数确定:
经纱密度×条纹宽度,初步确定经纱数; 修正经纱数:为基础组织循环经纱数与穿筘数 的整数倍; 确定经纱数:考虑条纹的界限分明,构作组织 图时调整组织点间的配合关系。
– Rw:各基础组织Rjw的最小公倍数。
确定组织循环的大小:取决于格子大小。 将组织分为四个部分,先按基础组织在左下 角添绘组织点,按“底片翻转法”完成其余 三部分。 B A

织物组织与结构教学大纲

织物组织与结构教学大纲

织物组织与结构教学大纲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织物组织与结构》教学大纲1、课程代码:011004202、课程中文名称:织物组织与结构3、课程英文名称:fabric weaves and structures4、课程适用层次:本科5、总学时:52学时6、理论学时:44学时7、实验学时:8学时8、学分:3学分9、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及相关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掌握织物组织结构方面的知识,了解织物外观与织物有关性能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识别、分析织物样品的能力,同时具有设计与制织机织物织物小样的能力。

10、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机织物上机图、各类织物组织与结构的特征及其在常见织物中的应用,同时对织物分析的方法及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

11、教学大纲第一章织物的基本知识及上机图本章有两个要点,即织物的基本知识和上机图。

第一节织物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织物及织物结构的概念、织物的分类、织物的量度及织物的发展动向。

第二节上机图本节内容主要有上机图及其相关概念。

包括组织图、穿综图、穿筘图、纹板图等。

第二章织物基本组织及织物本章主要介绍三原组织及其织物方面的知识。

包括三原组织的定义、作图方法、上机要点、组织应用等。

同时还介绍平均浮长的概念。

最后介绍织物分析的方法及步骤。

第一节平纹组织及其织物第二节斜纹组织及其织物第三节缎纹组织及其织物第四节平均浮长第五节织物分析第三章变化组织及其织物主要介绍平纹、斜纹及缎纹组织的变化组织的定义、特点、组织作图法和上机要点;组织的应用范围即对应织物品种。

另外介绍简单组织织物小样的设计与试织的方法及其要点。

第一节平纹变化组织包括经重平、纬重平和方平组织及其织物。

第二节斜纹变化组织包括加强斜纹、复合斜纹、角度斜纹、曲线斜纹、山形斜纹、破斜纹、菱形斜纹、锯齿形斜纹、芦席斜纹。

第三节缎纹变化组织包括加强缎纹斜纹、变则缎纹和重缎纹。

第五章复杂组织及其织物

第五章复杂组织及其织物

第五章复杂组织及其织物简单组织与复杂组织的区别:简单组织由一个系统的经纱和一个系统的纬纱交织而成,而复杂组织中至少有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组成。

第一节重组织重组织可增加织物的厚度,可使织物正反面有不同的颜色和组织。

一、经二重组织1、经二重的组成:由两组经纱与一组纬纱交织而成。

表组织——表经与纬纱交织里组织——里经与纬纱交织反组织——里组织的反面:2、设计经二重组织的原则:[重点、难点](1)表、里组织的选择:要求织物正反面均具有经面效应。

表组织——经面组织里组织——纬面组织反组织——经面组织(2)表组织的经浮长应大于里组织的经浮长,且里组织经浮长尽可能配置在表组织经浮长中间。

(3)表、里组织点排列方向相同。

(4)表、里经纱排列比m:n:m:n=1:1(表、里经纱线密度和密度接近)m:n=2:1(里经粗且差)(5)Rj、Rw计算:3、组织图绘制:[例]某经二重织物,表组织为3/1↗,反组织为3/1↖,m:n=1:1,试作出组织图。

Rj=8 Rw=4[练习] 某经二重织物,表组织为5/2j,里组织为5/3w,m:n=1:1,试作出组织图。

4、上机要点:(1)穿综采用分区穿,提升次数多的表经穿在前综。

(2)穿筘:每筘齿穿入数= (m+n)的倍数,以便一组表、里经纱相互重叠。

二、纬二重组织1、纬二重的组成:由两组纬纱与一组经纱交织而成。

表组织——表纬与经纱交织里组织——里纬与经纱交织反组织——里组织的反面2、设计纬二重组织的原则:[重点、难点](1)表、里组织的选择:要求织物正反面均具有纬面效应。

表组织——纬面组织里组织——经面组织反组织——纬面组织(2)表组织的纬浮长应大于里组织的纬浮长,且里组织纬浮长尽可能配置在表组织纬浮长中间。

(3)表、里组织点排列方向相同。

(4)表、里经纱排列比m:n:m:n=1:1(表、里纬纱线密度和密度接近)m:n=2:1(里纬粗且差)(5)Rj、Rw计算:3、组织图绘制:[例]某纬二重织物,表组织为1/3↗,反组织为1/3↖,m:n=1:1,试作出组织图。

第一、二章上机图、三原组织

第一、二章上机图、三原组织

分析组织图
第一节
平纹组织及其织物(plain weaves)
一、组织图的表示方法
组织参数: 平纹组织属于同面组织。
返回
织物样品
二、平纹组织的上机图
当Pj 要求较小时采用顺穿法;Pj 要求较大时采用飞 穿法。
顺穿法
两页复列式飞穿法
四页复列式飞穿法
三、常见的平纹组织织物
因平纹组织的经纬纱每间隔一根纱线就进行一次 交织,交织最频繁,屈曲最多,使织物挺括(布 料挺,触摸弹性好,有反拨力),结构紧密,质 地坚牢,平整,手感较硬。 棉织物:细布、平布、粗布、府绸
一、织物的形成原理
二、织物组织概述
(一)织物组织的概念与组织循环
(二)织物组织的表示方法
(三)织物的纵横截面示意图 (四)组织点飞数
返回
一、织物的形成原理
1织轴;2经纱; 3后梁; 4停经片; 5综框; 6综丝眼; 7钢筘; 8梭口; 9纬纱; 10织口; 11胸梁; 12卷取辊; 13导布辊; 14卷布辊
3、照图穿法(省综穿法)
适用于组织循环较大,且在一个组织循环中有 若干根经纱的交织规律相同。为了减少综片数, 把交织规律相同的经纱穿入同一片综中。对于 例图乙也叫做山形穿法。 优点:节省综片; 缺点:操作不易记忆;易出现各片上穿综 的综丝数不等。
返回
照图穿法
山形穿法
4、间断穿法
适用于两种组织合并成的条格组织织物。第一种组 织按照其经纱运动规律穿若干个循环后另一种组织按照 其规律穿入另一区,每个穿综规律称为一个穿综区,每 个区中有各自的穿综循环。
b、当经密较大时,综丝密度变大,纱线受 磨损易断头。 返回
顺穿法
2、飞穿法 一页综丝上有2—4列综丝,为复列式综框。

第五章 机织物联合组织

第五章 机织物联合组织

组织配置特征: 固结组织:简单组织起固结浮长线的作 用,并形成织物的正面 。 基础组织:利用其浮长线使固结组织拱起。 其浮线长度决定着凸条的宽度 。
凸条效应的形成
凸条效应的形成
二、基本凸条组织的绘制方法:
选定基础组织和固结组织。 确定完全组织的大小。 填绘组织图。

加入平纹的凸条组织
联合组织类织物
蓝条配色花纹织物 局
部放大
联合组织类织物
配色花纹织物(2)
红、白两色纵、横条纹
联合组织类织物
红白条纹织物 局部放

联合组织类织物
配色花纹织物(3)
毛粗纺花呢,犬牙形花纹.
联合组织类织物
配色花纹织物(4)
毛粗纺花呢
基本概念
配色模纹:利用不同颜色的经纬纱线与织 物组织相配合而构成的花形图案。 色经排列顺序 色纬排列顺序 色经循环 色纬循环
(一)纵条纹组织的绘制要点:
3.在设计纵条纹组织时,必须注意:各种组织的交 错数不要差异过大,否则造成经缩的显著不同, 而使织物表面松紧不一致。如遇这种情况,解决 方法有二: (1)双织轴织造 上机复杂,受设备限制,应尽 量避免。 (2)单织轴织造 调整密度,交错少的经密大,交错多的经密小。 经纱预伸长,交错少的给予大张力预伸长;交 错多的给予较小的张力。以此均衡经纱的需要量。
二、小提花组织的设计要点
5、每次开口的提综数应尽量均匀;可以采 用省综法设计,用较少的综页制织出花型 较大、变化较多的花纹。 6、因起花部分只起点缀作用,不是织物的 主体,所以织物的密度,一般与基础组织 织物基本相同。

三、小提花组织举例
平纹地小提花举例
小提花组织举例
平纹地小提花举例

第五章 联合组织

第五章 联合组织

4. 旋转法
选用一个组织为基础,使其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组合 构成绉组织。
5. 省综设计法 (1)确定采用的综片数, 一般综片数为4~8片。 (2)确定组织循环图的范围。 (3)确定每片综的提升规律,
即画出纹板图。
(4)画穿综图和组织图。首先 把经纱循环数分成若干组, 每一组的经纱数等于综片数。
联合组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两种组织的简
单并合,也可能是两种组织纱线的交互排列,或者在 某一组织上按另一组织的规律增加或减少组织点等等。 • 按照各种不同的联合方法,可获得多种不同的联合组 织。常见的联合组织有条格组织、绉组织、透孔组织、 蜂巢组织、凸条组织、网目组织、小提花组织等。
第一节
一、纵条纹组织
与工艺上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4、纵条纹组织的组织循环纱线数:
Rj=各纵条纹中的经纱数之和。
每一纵条纹的经纱数,随条纹的宽度、经纱密度、所采用
的组织以及与相邻组织的配合而定,同时要考虑每筘穿入 数和条纹界限分明问题。 Rw=各纵条纹所用的基础组织循环纬纱数的最小公倍数。
举例:
各条纹交界处的相邻两根经纱上组织点配置成经纬浮 点相反,使界线分明。 例1:3/3右斜纹+3/3左斜纹
条格组织及其应用
纵条纹组织的设计要点:
1、各条纹交界处的相邻两根经纱上组织点的配置最好是
经纬浮点相反,以使界线分明。
2、如果各条纹交界处相邻两根经纱不能配成经纬浮点相 反,那么为使条纹分界清晰,可镶嵌一根另一组织或另一 颜色的纱线。 3、各条纹组织的经纬纱交错次数不宜相差过大。如果必
须将织缩差异较大的两种组织并列配置时,那么应在设计
例5:采用一个织轴织造,斜纹部分的经密比平纹部分大。

织物的联合组织

织物的联合组织
a)、减少经纱的例子:
b)、增加经纱根数的例子:
如:2 斜纹和 5 经面缎纹
2
2
无论怎样调整经纱的 根数其分界线处两根 相邻的经纱也不会成 底片关系,故增加两 根经纱。
其组织为:2 经重平 2
c)、也可在分界线处增加一根色纱,也可获得较
好的外观效应。
3)设计纵条纹组织织物时,必须注意所选用的各 条纹的经纱的交织次数不要差异太大,否则将造成 经缩的显著不一样。如果经纱缩率差异太大,则 要采用双经轴织造,就必然会增加织造的困难。
织物的联合组织
什么是联合组织?
联合组织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原组织或变 化组织,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联合而成的组织, 在织物表面呈现几何图形或小花纹等外观效应。 联合组织的分类: 1、条格组织; 2、绉组织; 3、透孔组织; 4、蜂巢组织; 5、凸条组织; 6、网目组织; 7、小提花组织。
4.1条格组织
(俗称呢组织,如:女线呢、女式呢、绉纹 呢等) 4.2.1织物的特点:
手感柔软、厚实、弹性好、光泽柔和。 绉类织物起绉的方法:
(1)利用组织起绉; (2)利用织造时不同的经纱张力起绉; (3)利用不同收缩性能的经、纬纱线,或不同 捻向的强捻纱相间排列起绉;
(4)利用化学处理使织物表面起绉等。
4.2.2利用组织产生绉效应的原因: 由于在该类织物组织中利用了各种不同长度Rj=6×2=1 Nhomakorabea RW=6
6 5 4 3 2 1
1 2 3 45 6 ⅠⅡⅢⅣⅤⅥ
3.调整同一组织的纱线次序构成绉组织
采用此方法构成绉组织时,可按一定规律或任意变
纬面缎纹组织为例:
五 四 三 二 一
12 345
从纬向观察
五 四

织物组织与结构教学大纲

织物组织与结构教学大纲

《织物组织与结构》教学大纲1、课程代码:011004202、课程中文名称:织物组织与结构3、课程英文名称:fabric weaves and structures4、课程适用层次:本科5、总学时:52学时6、理论学时:44学时7、实验学时:8学时8、学分:3学分9、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及相关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掌握织物组织结构方面的知识,了解织物外观与织物有关性能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识别、分析织物样品的能力,同时具有设计与制织机织物织物小样的能力。

10、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机织物上机图、各类织物组织与结构的特征及其在常见织物中的应用,同时对织物分析的方法及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

11、教学大纲第一章织物的基本知识及上机图本章有两个要点,即织物的基本知识和上机图。

第一节织物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织物及织物结构的概念、织物的分类、织物的量度及织物的发展动向。

第二节上机图本节内容主要有上机图及其相关概念。

包括组织图、穿综图、穿筘图、纹板图等。

第二章织物基本组织及织物本章主要介绍三原组织及其织物方面的知识。

包括三原组织的定义、作图方法、上机要点、组织应用等。

同时还介绍平均浮长的概念。

最后介绍织物分析的方法及步骤。

第一节平纹组织及其织物第二节斜纹组织及其织物第三节缎纹组织及其织物第四节平均浮长第五节织物分析第三章变化组织及其织物主要介绍平纹、斜纹及缎纹组织的变化组织的定义、特点、组织作图法和上机要点;组织的应用范围即对应织物品种。

另外介绍简单组织织物小样的设计与试织的方法及其要点。

第一节平纹变化组织包括经重平、纬重平和方平组织及其织物。

第二节斜纹变化组织包括加强斜纹、复合斜纹、角度斜纹、曲线斜纹、山形斜纹、破斜纹、菱形斜纹、锯齿形斜纹、芦席斜纹。

第三节缎纹变化组织包括加强缎纹斜纹、变则缎纹和重缎纹。

第四节简单组织织物小样的设计与试织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本节主要介绍几类具有一定外观特征的联合组织的特征、作图方法、上机要点及其应用。

第五章 机织物联合组织之透孔ppt课件

第五章 机织物联合组织之透孔ppt课件

编辑版pppt
4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设计一种透孔组织,要求R=14. 请画出一款平纹+透孔的花式透孔织物上机图。
编辑版pppt
5
联合组织类织物 透孔组织织物
完全纱线数等于6的透孔组织
编辑版pppt
6
联合组织类织物

联合组织类织物 透孔组织织物
完全纱线数等于8的透孔组织
13
透孔组织织物 花式透孔(3)局部放大
编辑版pppt
14
第五章 机织物联合组织
JIZHIWU LIANHE ZUZHI
第三节 透孔组织
南通职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编辑版pppt
1
1. 基本知识点
第三节 透孔组织
透孔布,花式透孔提花织物
明显的“孔”洞
织物表面均匀 分布着小孔。
设计思路
织物中使一部分纱线分别向两侧靠拢, 则这二部分纱线之间就形成一定的间隙, 若此间隙处由组织点固定,则这此处将 形成永久性的孔洞,我们称之为透孔。
编辑版pppt
2
第三节 透孔组织
2. 透孔组织的绘制方法
确定组织循环
划分完全组织
等份经纬为奇
翻转组织图
确定完全组织的 大小。透孔组织 的完全经、纬纱 数相等,即:
Rj = Rw, 通常6.10.14 也 有取8的;
将绘制好的完全 组织划分成四个 相等田字形
要求每一等份的 经纬纱数为奇 数,先在左下角 的区域内填平 纹,再将其中偶 数根经纬纱全部 改成经(纬)组 织点。
编辑版pppt
8
8枚透孔组织织物 局部放大
编辑版pppt
9
联合组织类织物 透孔组织织物 花式透孔组织(1)

织物组织花型

织物组织花型

第一节 平纹组织
平纹组织是所有织物组织中最简单的一种,
单起平纹是指起始点为经组织点的平纹:
双起平纹是指起始点为纬组织点的平纹:
平纹组织表示:1/1 平纹组织纱线在织物中的交织最频繁,屈曲最多,能使织物挺括、 坚牢
平纹的花型效果
相同经纬向排花:经向1根黑色纱线、1根灰色纱线排列 纬向1根黑色纱线、1根灰色纱线排列 对应的布面效果
2 2↖ 13
3 1↗ 31
4 1 1↗的花型效果图 141
三、经山形斜纹、纬山形斜纹
以原组织斜纹为基础,然后变化斜纹组织中斜纹线的方向,使
斜纹线的方向一半向左,一半向右所构成的组织,称为山形斜纹
组织。
经山形斜纹:改变经向飞数的正、负符号,使山形斜纹的山峰
指向经纱方向的组织,称为经山形斜纹。
纬山形斜纹:改变纬向飞数的正、负符号,使山形斜纹的山峰
经破斜纹,段界与纬纱平行的称为纬破斜纹。
经破斜纹
纬破斜纹
4/4经破斜纹的花型效果
五、菱形斜纹
把经山形斜纹和纬山形斜纹组合起来(或把经破斜纹和纬破 斜纹组合起来),在组织循环中使斜纹线构成菱形图案的组织, 称为菱形斜纹组织
第三节 缎纹变化组织
缎纹变化组织多数采用增加经(纬)组织点、变化组织点 飞数或延长组织点的方法构成的。 分类: 1、加强缎纹:加强缎纹是以原组织的缎纹组织为基础,在 其单个经(纬)组织点四周添加单个或多个经(纬)组织点 而成。
返回目录
第三章 变化组织
变化组织是以原组织为基础,加以变化(如改变组织点的 浮长、飞数、斜纹线的方向等)而获得各种不同的组织。
变化组织分为三类:
1、平纹变化组织 包括重平组织、方平组织等;
2、斜纹变化组织 包括加强斜纹、复合斜纹、角度斜 纹、曲线斜纹、山形斜纹、破斜纹、菱形斜纹、锯齿形斜纹 、芦席斜纹等;

第五章 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第五章 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第五章 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5-1 条格组织
(三)设计方格组织的注意事项: 1、 四等分组织的交界处必须界限分明 2 、采用正、反面组织配置方格组织时,处于对角位置的部分,不
仅组织相同且起始点也应相同,这样才能使织物外观整齐美观,如 图5-4(1)(2 );否则,会破坏组织的连续性,影响织物外观。 如图5-4(3)所示
第五章 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5-1 条格组织

(二)作图:
பைடு நூலகம்
由同一组织的正反面沿纵、横两个方
向并列配置而成的基本方格组织的绘 作方法如下。如图5-4(1)。

(1) 选择某种经面组织(或纬面组 织)作为基础组织; (2) 确定组织循环,并将完全组织 划分成田字形的四等分; (3) 将基础组织填入完全组织的左 下角; (4) 按“底片翻转法”逐一填绘其 他 三部分。
第五章 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5-1 条格组织

三、 方格组织
(一)方格组织构成 利用经面组织和纬面组织两种组织沿经向和纬向成格形间跳配置而成。其特点是处
于对角位置的两部分配置相同组织。常采用同一组织的正
反面配置而成。
方格组织的格子可呈正方形(将完全组织划分成田字形的四等分), 也可成长方
形(划分的四部分不相等),格子大小可相等也可不等。

二、横条纹组织 横条纹组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沿纵向上下配置,形成横向条纹效应 的组织,称为横条纹组织。

构成原则与纵条纹相似。 Rj = 各横条纹组织经循环数的最小公倍数 Rw = 各横条纬纱数之和 横条纹组织穿综时采用顺穿法。 横条纹组织应用较少,丝织物中的四维呢(1/1平纹+1/3破斜纹)是横条纹 组织。

第五章复杂组织

第五章复杂组织

2、作图方法 3、上机要点 (1)总经跟数的确定。 要使边部组织点连续,必须考虑到投纬方向 与边部增减经纱根数和位置。
①第一种情况:里组织起点和表组织的反面 组织相同时。
②第二种情况:里组织起点与表组织的 反组织不同。
结论: 1)管状组织总经根数的确定要考虑到边部 组织点连续,与基础组织的纬向飞数Sw有 关。 2)纱线增减的部位与投梭方向和表里组织 的起始点有关,画截面图确定。
注意接结点宜配置在上下两表纬浮长之间,并与里 纬的纬组织点相连,即上下左右均为纬组织点。
例3
4、联合接结双层组织
(combined stitching double weaves)
步骤与上接下双层组织相同,只是在画接结组 织时既有“下接上”的接结点,又有“上接下” 的接结点。
第三节 纬起毛组织(weft pile weaves)
(4)经纬纱号数、密度 一般多用中号纱(特细条除外) Pw>Pj 从织物紧度看 Ej为50-60%; Ew为140-180%。经/纬约为1/3左右。
5、花式灯芯绒
(1)织物表面部分起绒 部分不起绒
a. 织入提花法
b. 飞毛提花法
(2)改变绒根的布局:使绒毛长短发生变化, 高度不齐,绒条按绒根分布成花型。
二、双幅织组织 (double-width weaves)
1、采用此组织的目的 2、设计要点
①组织 ②表里经纱的排列比
表里纬纱的排列比必须为2:2 ③在折幅处要求组织连续
a.起点相同(里组织起点与表组织的反面组 织相同)
b. 起点不同
④在折幅处加特线A——撑幅作用(下机抽出)
在开口侧加缝线B——将上下层织物缝合在一起, 防止卷取时边部松紧不一,下机后拆掉。

第五章联合组织第六节网目组织

第五章联合组织第六节网目组织

第五章 联合组织
第六节 网目组织
三、网目组织的上机图
网目组织上机时采用照图 穿法。为了使网目经更好地 浮现于织物表面,两网目经 之间至少要间隔5根地经;穿 筘时应将网目经与其两侧的 地经穿入同一筘齿中;网目
经可采用较粗的纱线。
第五章 联合组织
第六节 网目组织
四、变化网目组织 根据欲得到的曲折浮纹的 图案,可设计出各种形 状、不同浮线长度的浮 纹。如图2-66(1)为一 顺方向曲折的网目组织, 图2-66(2)为长短经网
3、确定网目经与牵引纬的位置,一般两根网目经与两根牵 引纬之间应分别隔开五根以上的奇数纱线,若选用偶数 序号的经纱为网目经,那么要选择奇数序号的纬纱为牵 引纬。
4、在网目经上增加经组织点,除牵引纬外,其它均为经组 织点,形成经浮长线;同时在牵引纬上除去部分经组织 点,形成纬浮长线
第五章 联合组织
作图举例: 第六节 网目组织
目组织。
第五章 联合组织第六节 网源自组织一、织物网目外观的形成原理 由网目经纱曲折而成的组织为经网目组织, 由网目纬纱曲折而形成的组织为纬网目组织。
第五章 联合组织
第六节 网目组织
二、单网目组织的作图方法(以经网目为例)
1、选择地组织:一般为平纹
2、根据织物外观要求,确定织物循环大小。一般两根网目 经与两根牵引纬之间应分别隔开五根以上的奇数纱线, 使得网目效果明显。所以组织循环经纬纱数一般为≥12 的偶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组织用紧密而简单的组织(平纹); 纵向条纹使用经面组织(3/1破斜纹); 横向条纹使用纬面组织(1/3破斜纹); 纵横交界处,保持条纹连续。
– 上机:
穿综:间断穿法; 穿筘:花筘,以增加纵条纹的经密。
联合组织(11)
二.绉组织
1.

织物外观特征:
织物表面有微小颗粒,分散均匀,呈绉效应。
构作举例:
三根成束透孔组织:
– – – 平纹+经(纬)重平联合; Rj=Rw=6(3/3重平); 穿综:成束经纱穿一筘(3入筘)。

– – –
四根成束透孔组织:
变化平纹+经(纬)重平联合; Rj=Rw=8(4/4重平); 4入筘;
联合组织(20)
5.
• • • •
构作方法总结:
确定其组织循环纱线数。(2n) 在意匠纸上画出组织图的范围。 在组织图的左下角填绘基础组 织。 按照底片翻转的关系画出其余 的组织点。
联合组织(16)
3.

形成蜂巢外观的原因:
在一个组织循环内,存在松紧组织:
– – 平纹组织处:交织点多,织物较薄; 浮长线处:无交织点,织物较厚;

– –
平纹组织处,织物表面是凸起还是凹下分两种 情况:
上下经浮长,左右纬浮长-凸; 上下纬浮长,左右经浮长-凹。
4.

简单蜂巢组织的上机:
穿综:山形穿法;
联合组织(22)
3. 作图方法:
• 选择基础组织和固结组织:
– 基础组织一般选用4/4纬重平、6/6纬重平等; – 固结组织一般采用平纹、1/2或2/1或2/2斜纹等;
• •
确定两种组织的纬纱排列比(1:1、2:2); 计算Rj、Rw:
– Rj=基础组织Rjj; – Rw=基础组织Rjw×(固结组织Rgw与排列比的最小 公倍数);
一.条格组织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并列配置:纵条纹、横 条纹、方格(小方格)、格子(大条格)。
1. 纵条纹组织
•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左右并列时,各个 不同的组织各自形成纵条纹,称为纵条纹组 织。 织物特征:外观平整,纵条纹界限清晰。

联合组织(3)
• 设计要点:
– 两条纹交界处,界限要明显,即分界处 的相邻两根纱线尽量配置成“底片翻转 法”的关系; – 确定每一纵条纹的经纱数时,注意交界 处相邻两根经纱交织点的配置关系。可 在不同组织交界处添加异色、异特的另 一种组织的纱线,以达到强化纵条纹效 应清晰的目的; – 一般单轴织造,因此各组织的交错次数 不能相差太大,以避免经缩的差异过大。 (除双轴织造外的改善方法?)
联合组织(28)
2. 名词介绍:
• • •
• •
色经排列顺序:各种颜色经纱的排列顺序(左- 右)。 色经循环:色经排列顺序重复一次所需的经纱数。 色纬排列顺序:各种颜色纬纱的排列顺序(下- 上)。 色纬循环:色纬排列顺序重复一次所需的纬纱数。 配色模纹图:织物组织和色纱循环配合所形成的 织物外观图。
联合组织(15)
三.蜂巢组织
1.

织物外观特征:
表面形成规则的边高中低的四方形凹凸花纹,状如 蜂巢。(斜纹框架+经组织点密集+纬组织点密集) 织物手感松软、丰厚,缩水率较大。它常用于衣料、 披巾、茶巾等。
2.
• • • •
简单蜂巢组织的构作:
选择简单的斜纹组织(1/4, 1/5或1/6)构作菱形斜纹, 作为基础组织; Rj=2Kj-2;Rw=2Kw-2; 在Rj、Rw的范围内作两条对角线(构作菱形斜纹的 方法); 在相对的两个三角形区域内(上下或左右)填绘经 组织点,且与原来的菱形斜线之间空一个组织点。
联合组织(17)
5.

• •
变化蜂巢组织:
把菱形斜线所形成的对角线的折线,错开一格 为基础构作蜂巢组织(图2-58 b); 把菱形斜线所形成的对角线顶点拉开一格构作 蜂巢组织(图2-58 a) ; 用两排菱形对角线作基础组织构作蜂巢组织 (图2-58 c) 。
6.

设计注意点:

经浮长不大于7个组织点,纬浮长不大于9个组 织点; 各根经纱的Fj(经向平均浮长)不要差异太大。
4. 根据组织图和色纱循环绘制配色模纹:

若用芯线,应采用两个织轴。
联合组织(25)
六.平纹地小提花组织
1.


在平纹地组织上配置各种小花纹形成。 小花纹由经、纬浮长组成,或加入特殊外观的 蜂巢。 构作方法:
在平纹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组织点;
增-经起花;减-纬起花;
联合组织(26)
2. 设计要点:
• • • • • • 用综不能超过16页; 连续经组织点3-5,连续纬组织点5-7; 平均浮长不宜差异过大; 每次提综数应尽量均匀; 织物规格保持平纹规格; 尽可能采用平筘。
联合组织(1)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Combined Weaves


定义: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原组织或变化 组织),按各种不同的方法联合而成的新组织。 分类(外观效应):
条格组织; 绉组织; 透孔组织; 蜂巢组织; 凸条组织; 网目组织; 平纹地小提花组织。
联合组织(2)
确定组织循环的大小:取决于格子大小。 将组织分为四个部分,先按基础组织在左下 角添绘组织点,按“底片翻转法”完成其余 三部分。 B A
A B
联合组织(9)
• 格子组织(大格子组织)
– 由纵条纹组织及横条纹组织联合构成的方格花纹。
联合组织(10)
– 设计要点:
两组织交界要清楚 组织的选择和配合:
6.
• • • •
设计与上机要点:
浮长线一般不超过5根; 经纬纱密度不宜过大; 一般采用4页综的间断穿法; 同束经纱穿入同一筘齿内,每 组经纱间可空一个筘。
联合组织(21)五Fra bibliotek 凸条组织(固结组织):重平+简单组织
1.
• • •
织物外观特征:
正面:由平纹、斜纹或其它基础组织构成纵向、横向或斜向凸 条; 反面:经、纬浮长线; 应用凸条组织构成的织物花型立体感强,手感良好。
2.

织物起绉的方法:

• • • 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对织物进行后处理,使织物表 面形成纵横向或不同花型的绉效应; 利用织造时不同的经纱张力织缩率不同,使织物表 面形成纵向泡泡外观; 利用捻向不同的强捻纱相间排列,再经过后整理, 织表面形成凹凸的起绉感; 利用高收缩涤纶长丝与普通纱相间隔排列,织物可 形成纵向、横向或格形泡绉效果; 利用织物组织——绉组织使织物表面形成绉效应。
联合组织(5)

上机设计:
– 穿综照图穿法或间断穿法; – 穿筘要利于条纹界限分明,分界处两侧经纱 不宜穿入同一筘齿内;采用花筘或平筘。
平筘:各条纹经纱密度一致,则各条纹的每筘穿 入数一致,称为平筘穿法。 花筘:各条纹经纱密度有稀有密,则每筘穿入数 有多有少,称为花筘穿法。
• •
应用:棉、毛、丝织物都有广泛应用。 横条纹组织:较少单独应用,作图原则及 方法均与纵条纹相似,只是以不同组织横 向配置。
联合组织(13)

绉组织的构作方法:
– 增点法(重合法):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用不同 的方法进行重合。 – 调整法:调整同一组织中纱线的排列次序。 – 嵌入法:以一种组织纱线移绘到另一种组织的纱线间。
分经向、纬向、格形; 经向移绘,当纱线1:1排列时:Rj=两种基础组织循环经纱数 的最小公倍数×2;Rw=两种基础组织循环纬纱数的最小公 倍数。
– 配色模纹的大小等于色纱循环和组织循环的最小公倍 数。
联合组织(29)
3. 配色模纹的表示方 法:
• 分成四个区域:
– 左上方的Ⅰ区表示组 织图; – 左下方的Ⅱ区表示各 色纬纱的排列顺序; – 右上方的Ⅲ区表示各 色经纱的排列顺序; – 右下方的Ⅳ区表示所 形成的织物外观,即 配色模纹图。
联合组织(30)
– 构作方法(绘图):
选择基础组织:大多为简单的、经纬面组织分明的 斜纹或缎纹。 确定起始点位置,以保证对角位置的相同组织的组 织点连续:
联合组织(8)
方法:经向(或纬向)切割,寻找左右(或上下) 对称的切割线,以切割线的下一条纱线为起始纱 线作图。
切割线对称的解释:切割线左右(上下)两根纱线的 单独组织点与上下(左右)距离相等。 举例说明:斜纹:1/3右斜;缎纹:5/2纬缎;
• • •
在凸条之间加入两根平纹交织的经纱; 在凸条中间加入较粗的芯线; 足够的紧度;
联合组织(24)
5. 上机要求:
• • 纵凸条需要反织(底片法),以节省动力; 穿综:
– 分区穿法:平纹穿在前区,芯线穿在后区,其它穿在 中间(P72图2-60(3))。

穿筘:
– 两凸条分穿在不同的筘齿内; – 两凸条间的平纹最好分穿在两个不同的筘齿内。
2.
• • • • • •
构成:
由浮线较长的重平组织和另一种简单组织联合而成; 简单组织起固结浮长线的作用,故称“固结组织”; 两种组织按一定的比例交替安排在一个组织中; 重平组织的浮长线不宜少于4个组织点,否则凸条不明显; 固结纬重平的纬浮长线,则得到纵凸条纹; 固结经重平的经浮长线,则得到横凸条纹(不常见);
联合组织(12)
3. 利用织物组织起绉
• • 产生绉组织的原因:
– 经、纬浮线长短不一; – 纵横方向交错排列,经纬组织点参差不齐。
设计要求:
– 采用同面组织或接近同面组织; – 同类组织点不要太集中; – 经纬浮长线不宜过长:经浮长线控制在3个经组织点以 内,纬浮长线控制在4个纬组织点内; – 不宜呈现纵横或斜向条纹; – 各根经纱和纬纱的交织次数应尽量一致(经缩一致), 相差不要太大,以保证单轴织造; – 综框数不超过16页,一般6-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