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荧光造影

合集下载

眼底荧光造影课件PPT

眼底荧光造影课件PPT

检查步骤
准备荧光造影剂
医生会为患者注射荧光造 影剂,造影剂会在血管中 流动,帮助医生观察眼底 血管的情况。
观察眼底
医生会使用眼底镜观察患 者的眼底,观察血管是否 有病变、渗漏等情况。
拍摄照片
医生会拍摄眼底照片,以 便后续分析。
检查后注意事项
多喝水
及时就医
检查后需要多喝水,以促进造影剂的 排出。
如果发现有任何异常情况,需要及时 就医。
早期筛查与诊断
眼底荧光造影在眼科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具 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及时发现病变并采取有效治 疗措施。
疗效评估与预后判断
通过眼底荧光造影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预测疾 病发展趋势,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科学研究与临床试验
眼底荧光造影在眼科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 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改进提 供支持。
缺点
眼底荧光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需要注射荧光素钠等造影剂 ,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或药物毒性反应。此外,荧光造影需 要专业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检查费用相对较高。
05
眼底荧光造影的临床应 用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眼底病变
通过眼底荧光造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和血流动态,有 助于诊断各种眼底病变,如糖尿病视 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病 变等。
02
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过程
检查前准备
01
02
03
告知医生健康状况
患者需要向医生详细描述 自己的健康状况,包括是 否有过敏史、高血压、糖 尿病等。
停用某些药物
在检查前需要停止使用某 些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药 物,如血管收缩剂等。
注意事项
检查前需要保持心情平静, 不要过度紧张,同时避免 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检查 结果。

眼底荧光造影护理配合

眼底荧光造影护理配合

二、造影前准备
1、环境准备: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是在暗室 的环境中进行的,患者在这种环境下难免 会感觉紧张、恐惧。背景音乐真正体现了 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因此在检查过程中 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曲子,以改变人的心 情,分散注意力,有助于患者放松。
2、医护人员的准备:医护人员给患者的第一印 象非常重要,其仪表、举止、言行是工作的重要 组成部分。眼科患者由于视力低下,听觉器官代 偿性的发达,对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十分敏感;他 们仅凭借各种声音就可以辨认人、品评人和观察 人。这决定了语言和各种动作声响,在眼科护理 工作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和患者的 交流、沟通过程中,注意态度和蔼,语气温和, 在指导患者配合检查过程中,切忌大声谴责患者, 否则只会加重患者的紧张情绪,影响检查工作。
五、护理配合
1、检查前护理
(1)在扶患者进入暗室前,应让患者有适 应过程。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 职业、性格等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讲解造影目的及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 让下一个患者提前进入造影室内亲身目睹 检查过程,了解配合方法,消除紧张心理。
(2)作过敏试验:选择较粗的正中静脉穿刺,先 将0.1%荧光素钠稀释液5 ml缓慢静推,观察患者 有无不良反应。行过敏试验约10~20分钟,如无 不良反应,即可通知医生。 (3)说明检查配合方法。在进行过敏试验的同时, 可向患者说明检查配合方法,训练患者眼睛向九 个方位转动,以便造影过程中更好地配合医生。 同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视网膜动脉期
脉络膜背景荧光出现后0.5~1秒钟即进入 此期,视网膜中央动脉开始出现荧光,约 1~2秒后整个中央动脉系统均充满荧光。在 此期间静脉无荧光。
视网பைடு நூலகம்动静脉期
此期特点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完全充 盈显示荧光,两者显影的均匀一致,的约 经历1.2~5秒。

《眼底荧光造影》课件

《眼底荧光造影》课件

检查中操作流程
患者准备:患者需 要提前进行眼部清 洁,避免眼部感染
检查设备:使用眼 底荧光造影仪,包 括荧光素钠注射器、 荧光素钠注射液、 荧光素钠注射针等
检查步骤:首先进 行荧光素钠注射, 然后进行眼底荧光 造影检查,最后进 行图像采集和处理
注意事项:检查过 程中需要注意患者 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避免过度刺激和 伤害
检查后注意事项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药水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隐形眼镜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化妆品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贴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罩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霜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膜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药水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贴
检查过程中可能 会出现不适感, 如眼睛干涩、疼 痛等
检查结果可能受 到患者配合程度、 检查设备等因素 的影响
检查费用相对较 高,可能给患者 带来经济负担
未来发展与研究方向
技术进步:提高 成像质量,降低 辐射剂量
临床应用:扩大 适应症,提高诊 断准确性
研究热点:人工 智能辅助诊断, 大数据分析
研究方向:新型 荧光剂开发,多 模态成像技术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罩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霜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膜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药水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贴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罩

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眼霜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操作步骤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操作步骤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操作步骤眼睛是我们主要的感觉器官,因此保护眼睛非常重要。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一种检查眼睛的方法,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有心、肝、肾疾病或眼部屈光间质混浊者不宜进行造影。

2.在进行造影前,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包括过敏史和全身及眼部情况。

如果患有青光眼,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

3.在造影前30至60分钟开始散瞳,使瞳孔直径能达到8mm为宜。

瞳孔太小会导致眼底周边图像拍摄不全。

同时,需要给患者服用抗过敏药和止吐剂。

4.在进行造影前,需要向患者进行医嘱,让其充分了解造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并保持镇静合作。

5.在准备荧光素钠溶液时,需要将照影机准备妥当,患者取坐位并固定头部位置。

6.在进行注射荧光素钠之前,需要先进行眼底普通照相及加用激发滤光片和栅滤光片的对比照相。

7.在进行注射荧光素钠时,需要先进行静脉穿刺,并缓慢注入荧光素钠稀释液。

待10min、15min后如无反应,再进行注射荧光素钠,并同时启动计时,约5秒后开始拍照。

8.在进行造影后,需要告知患者在24小时内尿液呈黄绿色,是为排出的药液,不必恐惧,可多喝水以利排药。

为了保证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必须在暗室进行。

为了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必须备有必要的急救药品和器械,如肾上腺素、氨茶碱、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血压计、听诊器、氧气筒、开口器、轻便手持复苏器、静脉输液器等。

如果需要,这些药品和器械可以立即使用。

如果需要进行眼底激光治疗,必须先调整好激光治疗机。

这可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进行注射之前,必须进行这项操作。

眼睛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因此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它们。

如果您的眼睛出现疾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眼睛的状况。

在本文中,我们详细介绍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操作步骤,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眼科常用技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科常用技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科常用技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目的】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方法,协助诊断眼底疾病。

【适应证】各种黄斑疾病,各种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疾病,各种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

【禁忌证】患者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或对药物有过敏史者、孕妇。

【准备工作】1.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全身情况,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对育龄妇女应了解是否怀孕。

2.向患者介绍造影要点,解除顾虑及紧张心情,交代造影过程中及其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意外,并在同意书上签字。

3.散瞳瞳孔应尽量散大至7mm或以上。

4.口服抗过敏药物检查前30分钟给予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4mg、维生素B6 10mg。

5.20%荧光素钠检查前10~15ml做皮肤划痕试验。

【操作方法】1.输入患者资料姓名、性别、年龄、造影号、病历号、视力、检查日期、临床诊断及操作者。

2.准备10%荧光素钠溶液5ml或20%溶液3ml,荧光素钠稀释液(无菌生理盐水4.5ml加于10%荧光素钠0.1ml内)抽入空针内备用。

3.将造影机准备妥当,患者取坐位,头部固定,位置调整合适,在注射荧光素钠之前先摄眼底普通照相及加用激发滤光片和栅滤光片的对比照。

4.在患者肘部常规消毒后作静脉穿刺,用8号针头先缓慢注入荧光素钠稀释液,待10分钟、15分钟后如无反应,调换含有10%或20%荧光素钠的注射器,在统一口令下快速注入(2~4秒)并同时启动计时,约5秒后开始拍照。

5.按顺序拍摄,尽量包括全部眼底,一般拍摄9个方位:后极部、颞侧、颞上、上方、鼻上、鼻侧、鼻下、下方、颞下;早期需拍视盘及黄斑像。

6.将所获得的满意影像存盘,根据需要打印影像。

7.结合临床分析影像,书写造影报告。

【并发症】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胃痛、腹痛、皮肤瘙痒、荨麻疹等,严重者血压下降、休克、心跳停止、心脏梗死、呼吸停止、脑梗死等。

《眼底荧光造影》课件

《眼底荧光造影》课件

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眼底荧光造影定期观 察视网膜血管的变化,可 以监测疾病的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手术风险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眼底 病变,眼底荧光造影可以 评估手术风险,为手术决 策提供依据。
CHAPTER 04
眼底荧光造影的优缺点
眼底荧光造影的优点
诊断准确性高
眼底荧光造影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眼底 血管的微细结构和血流状态,对于早 期发现眼底病变和判断病变程度具有 很高的准确性。
眼底荧光造影可用于开展与眼底血管 相关的基础研究,如血管生成、血管 病变等。
评估治疗效果
在临床试验中,眼底荧光造影可用于 评估新治疗方法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 ,从而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眼底荧光造影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01
02
03
指导激光治疗
眼底荧光造影可以帮助医 生识别病变部位,指导激 光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眼底荧光造影的缺点
操作复杂
费用较高
眼底荧光造影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 技术人员和设备,同时检查过程也需要患 者的配合,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眼底荧光造影是一项较为昂贵的检查项目 ,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来说可能 难以承受。
存在一定风险
检查结果解读需要专业人员
虽然眼底荧光造影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检查 方法,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过敏 反应、眼部不适等。
整合多种影像技术,形成多模态影像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眼底荧光造影在临床和科研中的新应用
早期病变筛查
利用眼底荧光造影技术筛查早期病变,提高疾病 的早期发现率。
疗效评估
在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等干预措施后,利用眼底 荧光造影评估治疗效果。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风险及防范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风险及防范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护理风险及防范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将造影剂从肘静脉快速注入,利用具有有特定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持续拍摄眼底血管及其灌注的过程。

主要反映视网膜血管的情况,是常用、基本的眼底血管造影方法[1]。

能协助诊断眼底疾病。

眼底荧光造影是一种侵入性的操作检查,我们要认识该检查的风险和护理对策,协助医生把检查顺利完成,进而提高诊断水平及护理质量。

我科由专门的护士对病人进行检查前、中、后的全程护理。

我们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把检查风险降到最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2010年9月-2011年9月,眼科门诊完成FFA386例,758只眼;其男性265例、女性121例;其中黄斑病变122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126例、视网中央膜静脉组塞64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疾病31例,其他43例。

1.2可能发生的风险(1)病人有基础疾病,因对造影检查很紧张,对长时注视前方不能承受,出现血压升高,造成检查中断。

(2)造影剂过敏, 轻者头晕、呕吐,重者甚至过敏性休克。

(3)检查体位不当,造成眼底拍摄图像模糊,不清晰。

(4) 因注射不当或胳膊移动,针尖穿破血管,造成造影剂渗漏。

(5)暗室中连续拍摄的闪光感,使病人出现暂时的视物模糊和眩晕感。

(6)仪器原因造成检查中断或解释不到位可引起病人不满或投诉。

(7)散瞳不充分,周边眼底暴露范围不好,影响诊断。

1.3 结果 386例FFA检查病人诊断正确率98.7%;无一例因配合不好,造成拍片不清晰;无一例穿刺失败;无一例因其他疾病的发作造成检查中断;无一例因解释沟通不好,发生投诉或不满意。

2 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2.1防范不宜造影的因素(1)询问有无禁忌症,如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闭角性青光眼等。

(2)检查前常规测血压、脉搏。

必要时进行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

(3)了解是否作过可能损伤角膜上皮的检查,如前房角镜、三棱镜、A超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报告分析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报告分析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报告分析尊敬的患者,根据您所进行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我们为您提供以下报告分析。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是一种常用于评估眼部血管病变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该检查通过注射荧光染料,观察其在血管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获取眼底血管的形态和功能信息。

下面是您的报告分析:1. 检查日期:[日期]2. 检查方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3. 检查目的:评估眼底血管病变报告结果:1. 血管网络形态:经检查发现,您的视网膜血管网络略有异常,表现为在特定区域血管分支较为稀疏。

这种情况可能与血管疾病或眼底病变有关,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诊断。

2. 漏斗征:我们还观察到一些漏斗状扩张的血管,通常这种现象可能与血管炎、静脉阻塞等眼底疾病有关。

建议您密切关注眼部症状,并定期复查以进一步评估情况。

3. 漏光现象:检查中发现有局部漏光现象,这可能是由于血管损伤、炎症或退化引起的。

我们推荐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眼部保健,并与眼科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4. 血管渗漏: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中,我们观察到一些血管渗漏现象,这可能是血管损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病理过程的表现。

建议您定期复查,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总结: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析,我们发现您眼底血管的形态和功能存在一些异常。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病因,我建议您与专业的眼科医生进一步沟通,并进行必要的诊断和治疗。

注意眼部保健,遵循医嘱,及时复查,以维护眼健康。

请注意,此报告仅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具体的病因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医生的综合评估进行确定。

如果对以上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您的医生。

祝您早日康复!。

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禁忌

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禁忌

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禁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是一种常用的眼科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眼底血管的情况,从而诊断和治疗一些眼部疾病。

但是,这种检查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存在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

本文将为您介绍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一、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禁忌症1.对荧光素过敏者荧光素是眼底荧光造影检查中使用的一种药物,如果患者对荧光素过敏,就不能进行这种检查。

过敏反应可能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2.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荧光素是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排泄的,如果患者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荧光素代谢排泄能力会降低,可能会导致荧光素在体内积聚,增加荧光素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荧光素可以通过胎盘和乳汁传递给胎儿和婴儿,可能对胎儿和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能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

4.患有严重心脏病或高血压的患者眼底荧光造影检查需要注射荧光素,这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和心脏负担增加,对患有严重心脏病或高血压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引发心脏病发作、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注意事项1.告知医生自身病史在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自身的病史,特别是过敏史、肝肾功能情况、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史。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决定是否适合进行这种检查。

2.避免空腹检查眼底荧光造影检查需要注射荧光素,如果患者空腹进行检查,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因此,患者应在检查前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空腹检查。

3.避免过度紧张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对检查结果或注射荧光素而过度紧张,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不适症状。

因此,患者在检查前应保持心态平静,避免过度紧张。

4.注意检查后的反应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这是正常的反应。

患者应在检查后休息片刻,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食,以免加重不适症状。

总之,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是一种常用的眼科检查方法,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报告提纲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报告提纲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报告一、基础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眼科临床诊治眼底病的常用检查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某种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如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被检者静脉内,循环至眼底血管中,受蓝光的激发而产生黄绿色荧光;利用配有特殊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血循环的动态过程。

此项检查能在活体眼中反映出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水平的生理与病理情况,对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光凝治疗及预测视力预后等方面,帮助极大。

(一)基础屏障(barrier)1.血-视网膜内屏障(简称内屏障):指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为紧密联结,不渗漏荧光素;2.血-视网膜外屏障(简称外屏障):指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间由于有紧密的闭锁小带,大的脉络膜动、静脉也没有明显的渗漏。

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孔窗"(fenestration),故荧光素能渗至血管外组织及Bruch's膜的胶原层间。

但由于外屏障的作用,使染料不能进入视网膜内;3.视神经乳头组织内的正常毛细血管不渗漏荧光,在荧光血管造影过程中,通过周围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的荧光,可使视乳头边缘结缔组织着染。

(二)造影剂1.静脉注射荧光素钠静脉注射剂量,按体重计算为10~20mg/kg。

一般成人用20%的荧光素钠(国产,现已少用或不用)3ml~5ml于4~5秒钟注射完毕;10%荧光素钠(进口制剂,立摄得,Alcon)5ml于4~5秒钟注射完毕。

2.口服儿童或不能静脉注射的成人,可口服荧光素钠,剂量为25~30mg/kg。

一般于口服5分钟后才在眼底出现荧光, 故不适于拍摄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像;但可拍摄5分钟后甚至1小时的荧光造影像。

口服液可配成2%的水溶液或氯化钠溶液。

(三)安全性(副作用)1.荧光素钠是无毒染料,只要制剂纯净,一般患者均可耐受,不发生毒性反应;2.少数偶觉恶心,嘱其张口呼吸,仍可继续拍片;3.个别年轻患者心情紧张,迷走神经反射有呕吐或晕厥,应立即停止造影,嘱其平卧;4.特殊患者需请内科会诊,协同紧急处理;5.荧光素钠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或不用。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意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意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意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帮助医生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病变往往并不容易被患者发现,因为早期病变症状不明显,但一旦病情发展到晚期,症状就会变得非常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眼底血管的情况,包括微血管病变、黄斑水肿等病变,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病变,从而进行早期的治疗和干预。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

随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眼底血管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包括出现渗出、出血和新生血管等。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够准确显示这些改变,帮助医生全面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对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医生可以更加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法,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指导治疗和随访。

一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被确诊,及时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注射治疗等,帮助患者及时控制病情,减轻症状,保护视力。

在治疗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也可以用于随访观察,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于早期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病变,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随访,并且对于鉴别诊断也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接受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及时发现和控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保护视力,提高生活质量。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FA)总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FA)总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
侯正玉
基本原理
用装有特定滤光片组合的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血管中
荧光素循行时吸收蓝色激发光(460~490nm)后发射 出的黄绿色荧光(520~530nm)。眼底凡荧光素所循 行之处均能使胶片感光而显影。
基本原理


颈动脉狭窄等
视网膜循环时间
(retinal circulation time,RCT)
指从视网膜中央动脉开始出现荧光到视网膜中央静
脉任何一支开始出现荧光的时间 2~4秒,视网膜不同区域,RCT不同 黄斑区最快
造影步骤:
术前用药:散瞳剂、止吐、抗过敏药
过敏试验:1%荧光素10ml 10min
弱荧光 Hyporfluorescence
玻璃膜疣 透见荧光 色素上皮萎缩 网膜内:囊样水肿 染料积存 网膜下:神经上皮下、 色素上皮下 强荧光 血管渗漏 网膜内:非囊样水肿
组织着染
异常血管 假性荧光 自发荧光:脂褐素、玻璃疣
血管周着染 网膜下:玻璃膜疣、瘢痕
巩膜、筛板
透见荧光:若色素上皮的色素脱失,脉络膜的荧光在脱失处透出。
毛 细 血 管 渗 漏
视网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内新生血管
视网膜前新生血管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视网膜内新生血管
不渗漏、不出血
进展缓慢,检眼镜难以发现 FFA可显示,呈发夹环状
可进展为视网膜前新生血管
视网膜前新生血管
易出血、渗出 易在检眼镜下发现,芽状、网眼状
常伴纤维增殖膜,可致TRD、
残余荧光:荧光素可以弥散至巩膜组织,造影晚期视网膜和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的注意事项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的注意事项

高中语文教学中新媒体的应用探索和实践1. 引言1.1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纷纷涌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观念、交流意见的主要渠道。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便捷性。

在教育领域,新媒体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探索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发挥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整合新媒体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充分认识和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1.2 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从传统的角度来看,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讲解为主导,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要方式。

教学内容大多以文言文为主,重视古代经典文学的传承和理解。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们追求更加轻松、生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传统教学往往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师资源和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往往依赖于传统的教材和资料,缺乏更新、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信息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2. 正文2.1 新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新媒体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教育App等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视听等多种方式获得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动力。

新媒体能够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课本和教师的限制,而新媒体则可以汇集海量的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为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

眼底荧光造影报告解读

眼底荧光造影报告解读

眼底荧光造影报告解读眼底荧光造影是一种常用的眼科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眼底血管的情况。

以下是一般的眼底荧光造影报告解读的指南:1. 检查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报告会提及着眼底荧光造影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这可以让医生知道检查的全程时间。

2. 荧光染料注射:报告会详细描述患者接受的荧光染料注射方式和剂量。

这一步骤旨在让荧光染料进入血液循环,使血管在照片上显得更加清晰。

3. 荧光染料传输时间:眼底荧光造影报告会记录荧光染料从注射部位传输到眼底的时间。

这个时间可以对比两侧眼底血管的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循环问题。

4. 荧光图像:报告会包括一系列的荧光图像,用于分析眼底血管的情况。

医生可能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血管特征:报告会描述各种血管的形状、大小、分布和颜色,以帮助评估眼底的血液供应情况。

- 血管渗漏:报告会指出是否存在血管渗漏的迹象,其中包括血管漏出液体或染料溢出的情况。

这可能意味着眼底血管受到损伤或疾病的影响。

- 血管阻塞:报告可能会描述是否存在血管阻塞的迹象,其中某些血管不能正常输送血液。

这可能提示存在血栓或其他血管问题。

- 血管新生:报告会注明是否存在血管新生的迹象,其中新生血管通常是异常的且易于破裂,导致更严重的眼底疾病,如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或脉络膜新生血管。

5. 结论:报告的最后部分通常会总结眼底荧光造影的结果,指出是否存在异常的血管改变或眼底病变,并给出建议和治疗方案。

重要的是注意,眼底荧光造影报告应由专业的眼科医生进行解读。

指导治疗和制定治疗计划,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

如果你有眼底荧光造影报告,建议咨询你的医生以获取详细解读和建议。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操作流程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操作流程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操作流程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操作流程。

这事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得小心着来呢!首先呢,得把设备啥的都准备好。

像造影机啊,得确保它能正常工作,这就像做饭前得先检查炉灶能不能生火一样重要!我觉得在这之前呢,最好把周围环境也整得舒舒服服的,光线别太刺眼或者太暗,这样操作起来心情也好。

接下来就是患者那边啦。

要跟患者好好沟通一下这个检查的大致情况,让他们心里有个底。

毕竟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有点陌生,甚至会有点小害怕呢。

这时候你就可以跟他们说,“别太担心,这个检查就一小会儿,很快就结束啦!”然后呢,要给患者滴散瞳眼药水。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哦!滴的时候要小心,别戳到眼睛了。

根据经验,滴眼药水的时候可以让患者稍微往上看一点,这样药水能更好地进到眼睛里。

当然啦,如果不小心滴到外面一点也没关系,拿个棉球轻轻擦一下就好啦。

再之后就是把患者安置在合适的位置,让他能舒服地接受检查。

这个环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只要患者感觉舒适,而且便于操作就行。

现在就到了造影的关键部分啦。

注射荧光素钠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这东西可不能乱注射。

要找好血管,慢慢地注射进去。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不过多做几次就熟练啦。

注射的时候我常常会想,就像给花浇水一样,得让“水”缓缓地流到需要的地方。

注射完之后呢,就赶紧启动造影机开始拍摄啦。

这时候要注意观察屏幕上的图像,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常的地方。

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可能需要调整一下造影机的参数之类的。

不过这调整也得慢慢来,别一下子调得太猛。

最后呢,检查完了可别就这么完事儿了。

要再看看患者的情况,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小提示:别忘了最后一步哦!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操作流程大概就是这样啦。

虽然可能有点小复杂,但只要多做几次,肯定能做得又快又好的!你们觉得这个流程有没有什么特别难理解的地方呀。

眼底荧光造影4例典型不良反应个案分析及护理对策

眼底荧光造影4例典型不良反应个案分析及护理对策

眼底荧光造影4例典型不良反应个案分析及护理对策眼底荧光造影术(FFA)是临床眼科诊治眼底病变的常用技术,能直接反映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的病理生理情况,对眼底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光凝治疗机预测视力预后等有很大帮助。

但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下面对4例典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FFA的1162例患者资料。

男624例,占53%,平均(64±2.1)岁。

女538例,占47%,平均(57±1.6)岁。

完成造影检查的1162例患者中有92例出现不良反应(7.9%)。

出现恶心、呕吐58例(63.1%),心慌21例(22.8%),荨麻疹12例(13%),饮水不当引发急性尿潴留1例(1.1%)。

筛选其中4例典型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

1.2 FFA方法荧光素钠由美国Alcon Laboratories,Inc生产。

皮试为10%荧光素钠原液在上臂内侧行划痕试验,15min后无不良反应,遵医嘱将10%荧光素钠原液5ml快速静脉推注。

2病例分析2.1案例1 皮肤荨麻疹。

男,48岁,否认过敏史,皮试阴性,FFA检查后患者未诉不适,离院。

夜间感皮肤瘙痒,自认为蚊虫叮咬,未做处理,次日全身大范围起风团、荨麻疹、瘙痒难耐,遂到院就诊;秆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口服开瑞坦,指导患者着纯棉衣物,避免抓挠,保持皮肤完整,多饮水,饮食清淡。

3d 后皮疹消退,出院。

护理问题:荧光素钠迟缓反应导致过敏症状。

2.2病例2 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

男,42岁,造影时选择手背静脉,用生理盐水建立通道,推注荧光素钠前常规抽回血再推注,患者手动,导致针尖刺透血管壁造成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周围皮肤发黄。

立即予30%硫酸镁冷湿敷,制动,1h后疼痛缓解,仍感肿胀。

24h后,予硫酸镁热湿敷,肿胀消除,皮肤仍有黄染。

72h后,皮肤黄染消退,无局部组织坏死。

护理问题:未正确选择血管及造影过程中患者配合不当致药液外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吲哚氰绿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cine angiography FFA)是六十年代初由Novotny和Alvis首创的眼底荧光照相和直接观察眼底血管内循环的新方法。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基本具备条件:
眼底照相机:必须是具有特殊滤光片(激发荧光片、栅滤光片)装置,能快速拍照(每秒1~2秒)专门功能的眼底照相机,临床上一般用黑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其对比较为鲜明,可以为诊断、治疗、科研提供依据,但也可以用彩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进行检查。

黑白荧光血管造影胶片一般用感光度在27DIN以上,彩色荧光血管造影多采用22DIN以上。

目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亦可以通过电脑图像处理系统,直接用激光或喷墨打印机打印出眼底图像。

血管造影剂:荧光素钠注射液。

荧光素是一种染料,其钠盐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荧光,在PH=8时荧光最强。

荧光素对人体无害,静脉内注入以后,一部分与各种血清蛋白和红细胞结合,一部分流离,大部分通过肾脏随小便排出体外,其余经胆道排出。

因此,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忌用。

浓度有10~20%,一般剂量为15~20mg/kg体重计算,成人常用量600mg(20%荧光素钠3ml)。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副作用:注射荧光素钠后,较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打喷嚏、眩晕等,属于轻型反应,发生率在1~15%之内。

出现上述反应,一般检查可以完成。

亦有极少数出现过敏性休克反应而导致死亡者,因此作本项检查时,必须具备有急救所需的设备,检查前必须详细了解病人有无禁忌症。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临床应用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期:
荧光素在视网膜血管内循环情况,即静脉内注射荧光素钠后,从眼底血管(脉络膜血管、视网膜血管)开始出现荧光至荧光素在眼底血管内逐渐减退的时间,称为视网膜循环时间。

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过程中,分期各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视网膜血管荧光造影过程分为五期为宜。

1. 动脉前期:为脉络膜血管充盈荧光(称背景荧光),见眼底有地图状或小斑状朦胧荧光。

2. 动脉充盈期:一般视网膜动脉在短时间内(约半秒)见到完全充满荧光。

3. 静脉充盈期:从静脉层流开始,至静脉内全部充盈荧光时间(约6-7秒)。

4. 后期:时间较长,指荧光素血流从视网膜血管慢慢消退时间,这时眼底血管中,静脉荧光强度高于动脉荧光强度。

5. 晚期:注射荧光素钠20分钟后或指视网膜血管内及视盘上荧光基本消退,仅见视盘周有朦胧荧光环或有病变的视网膜内留有异常高荧光。

整个造影持续时间大约在15分钟至30分钟内完成。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过程中,能够清楚的观察到微循环的细微结构,直到毛细血管水平,并且可以拍照下来永久保存,它可以完整的系统地以动态说明人体循环的正常或异常状态,从而为诊断、治疗或研究眼底病提供客观依据,是一项临床上不可缺少的检查新技术。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眼底脉络膜循环及视网膜血管循环情况,其
1
各有不同的表现,脉络膜循环在荧光造影过程中,只能粗略的朦胧的见到地图状脉络膜荧光,很难见到脉络膜循环的细节,因为血液中荧光素所发出的黄绿色光谱几乎大部分被视网膜色素上皮所吸收。

同时荧光素可以从脉络膜毛细血管内向外渗漏,致使在造影过程中,脉络膜内含有多量的荧光素,当脉络膜毛细血管产生病变而使视网膜色素上皮出现病变时,还有高浓度荧光素的脉络膜液就会通过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处进入视网膜下而出现异常荧光现象(如中浆病、视网膜色素上皮炎、脉络膜肿瘤)。

荧光素在视网膜血管内循环过程,因正常的视网膜大、中、小血管至毛细血管,荧光素不从血管壁外渗,因此当视网膜血管发生病变或有视网膜新生血管时,就会出现血管异常荧光素渗漏症,而为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眼底肿瘤的荧光图像
常见眼底肿瘤包括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转移癌、视网膜中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视乳头血管瘤、视乳头黑色素细胞瘤等的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各有不同的表现,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简述如下: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虽各有差异,但荧光图像表现可以分为三个类型:Ⅰ型:斑驳状高荧光图像,本型眼内肿瘤为球型或香菇状隆起,其荧光像特征:动脉期:瘤体处呈相对低荧光或可见部分网状高荧光,静脉期肿物处出现典型斑驳状高荧光,后期荧光渗漏明显,呈斑驳状强荧光,晚期瘤体强荧光染色。

本型病理组织学检查多数是上皮细胞型,瘤体内有较粗大的血管,荧光显影强,染色渗漏多呈高荧光斑,同时含色素多或瘤体内小血管闭塞而形成低荧光暗区,使其荧光像成斑驳状。

Ⅱ型:斑点状高荧光像:本型为肿瘤早期(2~3PD直径大)或弥漫性扁平生长型病人,其荧光像特征:动脉期瘤体内呈相对性低荧光或有少量小点状高荧光,静脉期成斑点状强荧光,或中央区有小的暗点,后期中央区部分斑点状强荧光可融合成小片状强荧光,但瘤体边缘仍可见斑点状高荧光征,其外围可呈环状低荧光带。

晚期瘤体荧光染色。

病理组织学上多为梭型细胞型,瘤体内血管较小,呈扁平状沿脉络膜平面生长发展。

本型在荧光像上必须与脉络膜转移癌相鉴别,其方法借助于检查体内其他脏器有无原发性肿瘤存在。

Ⅲ型瘤体不显荧光暗区型。

本型肿瘤表现为较大的球形隆起,或伴有视网膜脱离,其荧光特征:在造影各期,瘤体隆起处均不显荧光,但在静脉后期,肿瘤体内或瘤体旁可见斑状高荧光,或有部分瘤体旁染色,本型病理组织学上多数为混合细胞型。

脉络膜血管瘤:荧光造影特征是:瘤体处在动脉前期呈斑状高荧光,静脉期呈蜂窝状(多湖状)强荧光,后期荧光素渗漏明显,晚期强荧光染色。

脉络膜转移癌:临床上眼底病变表现可分为早期局限性和后期眼底广泛性脉络膜转移癌,但其荧光血管造影有其共同的特征:动脉期:瘤体处呈相对低背景荧光或可能有散在小点状弱荧光,静脉期呈斑点状高荧光,其点状高荧光如星光样,中央荧光特别强,边缘稍淡,后期瘤体荧光渗漏,中央区可融合成小片状强荧光,但边缘处仍可见明显的星状高荧光,外围可见一环状低荧光带,晚期荧光染色。

脉络膜转移癌的荧光像一定要与脉络膜黑瘤Ⅱ型斑点状高荧光型相鉴别。

视乳头黑色素痣:为一良性肿物,眼底镜见为棕黑,边界清楚,在荧光血管
2
造影时,各期均为低荧光,肿物内无血管性的高荧光,边界清楚,亦无荧光渗漏现象。

视乳头黑色素细胞瘤:为良性肿瘤,检眼镜下见稍隆起,棕色,边界欠清,位于视盘及视盘旁或视盘血管下,荧光造影特征:在动脉期,肿物处呈低荧光暗区,边界清楚;静脉期,肿瘤处可见不规则斑状高荧光,后期荧光渗漏明显,边缘为高荧光,模糊不清,晚期荧光染色。

视乳头海绵状血管瘤:检眼镜下见边界不清暗红色隆起,荧光血管造影特征:动脉期呈高荧光,静脉期荧光渗漏明显,后期呈高荧光渗漏,边界模糊不清,晚期长时间荧光染色不退。

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底所见为后极部或中周部局限性视网膜内隆起灰白色病变,边界欠清,荧光血管造影特征:动脉期瘤体处呈相对性低荧光,静脉期呈斑状高荧光,后期荧光增强,无明显渗漏或有轻度渗漏(大的肿瘤则荧光渗漏明显),晚期荧光染色。

视网膜血管瘤病:眼底所见,为从视盘出发有一对粗大的动静脉走向周边部可见一红色肿物,边界模糊,荧光造影特征:动脉期见瘤体处充盈高荧光,静脉期荧光渗漏。

晚期强荧光染色。

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7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是用吲哚氰绿为造影剂,注入静脉后,采用带有特殊滤光片及特殊光源的眼底照相机并使用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录像和计算机影像处理系统,进行检查观察脉络膜血管循环动态情况,在荧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脉络膜血管中血流循环情况,并且可以打印出各时期图像,从而对脉络膜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造影剂:吲哚氰绿是一种水溶性、无毒的三碳氰染料,分子量为775u,静脉内注射后,一般是安全的,但也是有部分病人出现轻微的副反应,主要是有恶心或呕吐,其发生率大约0.15%,其制剂中含有碘,因此对有过敏史、碘过敏病人、及有严重肝脏疾病,尿毒症、妊娠病人应为检查的禁忌症。

吲哚氰绿常用量25~50mg/成人。

进行ICGA的专用设备有日本Topcon公司的TRC-50IA系统,德国的Rodendtock公司的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德国的Heidelbevg公司的激光扫描断层扫描仪等。

目前国内外已较广泛的应用ICGA检查技术。

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临床应用: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主要用于检查脉络膜血管,脉络膜血管病变及脉络膜肿瘤,由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对上述病变检查未能较详细的看清楚,如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检查、定位,对脉络膜血管性疾病,脉络膜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都有重要价值,脉络膜血管瘤的ICGA 检查发现较FFA检查荧光相,其病变较大,有条件的单位对眼底肿瘤的检查最好同时进行ICGA和FFA,以得出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更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