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
作文的文化底蕴
作文的文化底蕴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作文既反映着社会历史变迁,又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标准。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作文的文化底蕴。
一、历史文化的积淀作文作为一门文化艺术,深深植根于历史的沃土。
从古代的六艺之一到现代的文学教育,作文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作文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通过作文的写作和欣赏,人们培养和陶冶情操,提升思辨能力。
古代名人如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有着深厚的作文修养,他们的作文继承了古人的智慧,流传至今。
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文风格也有所差异。
古代诗文的韵律和格律要求,如诗经的赋格、唐诗的律诗等,都对后世的作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的白话文运动,使得作文的风格更加通俗自然,富有个性化。
因此,作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又与时俱进,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二、传统文化的融合作文作为一种创作形式,无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文以载道”,而作文则是这一理念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道德经典等元素,常常成为作文中的点睛之笔。
在作文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拓宽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援引一句经典的诗句或一则寓言故事,不仅能够丰富文章的内涵,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时,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作文的灵感,启迪写作的思路。
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作文才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作文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是其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
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作文在表达形式、用词技巧以及句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在作文中,词汇的选择尤为重要。
不同的词语搭配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比如,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使用具有浪漫色彩的词汇可以让读者产生美的享受;而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则需要运用客观、准确的词汇,以确保事实的真实性。
形容文化底蕴厚重的词 亮出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对古今中外诗文的引述
的,经常是化用一些名人名言,将这些人和事奇妙地揉合在自己的文章里 面,例如:
她来自曹植的赋中,眼眸中还流淌着洛水的波光;她来自温庭筠的词
在一篇作文中,假如能够恰当地引入与主题相关的诗文妙句,不仅能 中,罗襦上贴绣着一双金鹧鸪;她来自杜牧的诗中,唇间还悠悠地吹着一
够增添文章的劝说力,还能呈现出广博的学识,增添文章的可读性。有一 管白玉箫;她来自曹雪芹的文中,执一柄花锄,吟诵着凄凄葬花词……
涌的潮声谱写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他们看 种共识。在作文时,引入这些人物与事件,并在引述过程中对他们进行重
到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声还有心潮起伏。他 新评价。这样,既能丰富文章的内在含义,又能显示出你别出心裁的思维
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 方式。例如:
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运河不再雄浑,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泪。 一斗,我独占一斗;曾记得,贬黄巢之傲: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
可是就是这条劳民伤财的大运河,书写了大都的辉煌,托起了沿河的 处开;曾记得,嘲尼采之癫: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谢灵运、黄巢、尼
点点明珠之城。
采的傲慢,足可见他们是多么崇尚自己,这才知古人也有“自恋〞情结。
这段文字从汉到隋再到唐,以自己独特的目光,重新审视了四位历史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立意高远,主题明确,还要有广博的思想内
第3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涵,丰富的文化气息。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假如能常常留意对自己文化 底蕴的展露,那么,在考场上定能融汇古今中外,挥洒自如,在文学的天 地中也能纵横驰骋,显示出自己横溢的才华。
如何彰显文化底蕴
如何彰显文化底蕴作者:魏国华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4年第39期作文的文化底蕴,就是指我们在文中通过一般的叙事写景,谈古论今,反映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特征、风格,以此来显示出我们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
一篇富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肯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富有文化底蕴的作文呢?一、要选择“名料”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事情很多,作为作文素材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但我们的生活阅历毕竟比较浅,真正感动人的往往就是父母之爱、师生之情、同学友谊等常见的材料,要想写出新意难度比较大。
而文章是靠材料支撑的,用名人的故事作材料,文章就显得厚重,也能显示出我们的文化积淀。
因此,作文时,我们不妨避开常见的生活中的材料,转而选择富有文化底蕴的一些“名料”。
值得注意的是,“名料”的选择应该是将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组合,不能生搬硬套。
而且,“名料”的选择应该“避熟就生”,不能让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屈原一次一次地投汨罗江,韩信干脆躺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的笑话出现。
如果在证明一个观点的时候,想到的“名料”比较多,并且都很典型,又不忍舍弃,那么我们可以运用“排例”的方式加以运用。
如《真正的贫穷与富有》中的一段文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一贫如洗的外表,往往有着最华贵的精神。
你看海子,你可以说他一贫如洗,可他却安慰每一座高山,给它们取了温暖的名字,他便是拥有万千山河的富者;你看德兰修女,你也可以说她一贫如洗,毕竟她的遗物只有一双凉鞋、三件旧衣和一幅耶稣受难像,可她的仁爱传教会却拥有四亿多美元的资产,她是真正的富者;你再看徐渭,一生贫寒,温饱无依,是个地道的贫者,可他那一幅幅卷轴、一件件丹青无一不价值连城……如此可见,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上述文字,作者不仅选择了“名料”,而且短短的一段文字将海子、德兰修女、徐渭三个有文化内涵、思想内涵、情感内涵的人物“高浓度”地融合在一起,字数少而信息量大,且三者之间形成排比,增强了气势,强化了说服力。
中学生作文如何体现文化底蕴
中学生作文如何体现文化底蕴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好一篇作文不仅需要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表达,还需要展现一定的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能够让作文更有深度、更有内涵,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
那么,中学生在作文中如何体现文化底蕴呢?首先,广泛阅读是积累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应该养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无论是中国的古典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是外国的经典之作,如《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
通过阅读,能够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了解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智慧。
同时,阅读各类诗歌、散文、传记等,也能丰富词汇量,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做读书笔记。
可以记录下优美的语句、深刻的观点,或者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这样,在写作时就能灵活运用所积累的素材,让文章更有文采。
比如,在写关于友情的作文时,可以引用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友情不受距离限制的观点;写关于奋斗的主题,可以提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来激励自己和读者。
其次,了解传统文化是展现文化底蕴的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哲学、道德、礼仪、艺术等诸多方面。
中学生可以学习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观念,以及佛教的慈悲精神。
在作文中适当融入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使文章更具思想性。
例如,在论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时,可以借鉴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强调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在探讨面对挫折时的心态,可以引用道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维,说明挫折中也蕴含着转机。
此外,对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了解也能为作文增色。
比如在描述春节时,可以讲述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传统习俗,展现中华民族对团圆、祥和的追求;写端午节,则可以提及屈原的爱国精神和赛龙舟、包粽子的活动,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再者,丰富历史知识能够让作文更有厚重感。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
5个能让作文文采斐然的写作技巧
5个能让作文文采斐然的写作技巧1、巧用名言警句巧妙的引用名言警句,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语言内涵,还可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
对此,建议那些阅读面广、知识面宽、文化底蕴丰厚的学生,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多引用、化用名言警句,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
而对于那些阅读面比较小、知识面比较窄、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常用的名言警句,多读多用。
比如:学习类的名言警句。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爱因斯坦)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写作的时候,学生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
比如写朋友的文章可以运用排比来增添文章色彩: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3、巧妙运用一字动词想要做到文章有文采,少不了“一字传神”的独特效果。
在此列举两个例子,让各位同学了解一下什么叫一个字的动词,就能让文章耳目一新。
“听!跑道周围的那一声声‘加油’,多么带劲。
”“‘砰’!一声枪响,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竭尽全力冲向终点。
”4、善于运用各种句式在写作文章的时候,如果学生能在文章中巧妙运用各种句式,就一定能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
其中包括肯定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倒装句、文言文句式。
如果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运用在作文当中,绝对能使语言准确、凝练,从而使语言更有文采,更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效果。
5、文中可带幽默色彩如果一篇文章表达过于严肃,就免不了给人一种沉重感、压抑感。
50+高考作文中的文化底蕴
50+高考作文中的文化底蕴高考作文题目中涉及的话题众多,其中不乏与文化相关的命题。
随着中国文化底蕴的不断丰富和深厚,文化相关的题目也越来越多,如“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差异与交流”、“文化传承的问题”等等。
在作文中把握好文化底蕴的运用,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体现出一位合格文化人的素养。
本文就从思路、技巧和范例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在高考作文中发挥文化底蕴的作用。
一、思路篇1.把握好文化底蕴的核心模式作文命题涉及的文化底蕴很难穷尽,但其中总有一些核心模式。
因此,我们要首先了解核心模式,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内涵。
比如,在“中华文化”这一大框架下,我们可以联系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等,这些核心模式是我们应该先掌握和琢磨的。
2.建立文化体系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时间、地域、民族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在思考如何运用文化底蕴时,我们还需建立一个文化体系。
建立文化体系有助于我们对于命题的深入剖析,更好地理解中心思想。
3.题目的拆解和分析高考作文命题中的文化底蕴多为命题的抽象思维部分,我们需要把题目拆解开来,分析其具体内涵,找到其中的文化价值。
4.多角度思考文化底蕴不可一概而论,不同的文化价值因不同的历史背景、国情民情、思想流派等有所差异。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文化底蕴的运用,熟知多种文化体系。
二、技巧篇1.寻找文化符号作文中的文化符号,是可以将命题张力引向文化底蕴的助推剂。
比如“黄河文明”的出现,就可以引出强烈的历史意蕴和文化背景;“孔子的言行”可以代表儒家思想的体现,这些符号的引入可以使文章思路更加连贯。
2.运用文化典故文化典故寄托了历史的印记、文化的底蕴以及丰富的意蕴,是我们进行文化底蕴发掘的重要来源。
因此,我们需熟知各大文化体系的代表性作品和典故故事,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3.营造文化氛围在文章中营造文化氛围,不仅可以凸显出句子的艺术美感,更可以让读者从文化气息中感悟到文化价值。
如何写出具有文化底蕴的作文
如何写出具有文化底蕴的作文当我们写作文时,有时会发现自己的作文内容、语言表达乏善可陈,缺乏文化底蕴。
想要写出具有文化底蕴的作文,我们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写作技巧。
本文将从素材搜集、思路拓展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为大家介绍如何写出具有文化底蕴的作文。
一、素材搜集1. 多读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是积累文化底蕴的重要源泉。
通过阅读诸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作文中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名句或情节,可以让作文更富有文化气息。
2. 关注时事热点时事热点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时事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社会脉搏,了解时代背景。
通过关注报纸、新闻、社交媒体等渠道,了解和思考当前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状况等方面的问题,并将其融入到作文中,使作文具有时代性和深度。
3. 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通过学习中国的诗词、传统绘画、历史故事等,我们可以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为作品增添文化韵味。
二、思路拓展1. 立意深刻一篇具有文化底蕴的作文,必须有一个深刻的立意。
可以从思考人生、探求真理、反思社会等方面出发,选择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主题,既能引发读者共鸣,又能展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通过对主题的深入剖析,作文才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2. 结构合理作文结构是作品的骨架,合理的结构可以让作文更加有力地传递作者的观点。
可以采用开头引出主题,主体部分展开论证,结尾进行总结的结构形式,通过条理清晰的结构,使作文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三、语言表达1. 借用成语和谚语成语和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用适当的成语和谚语可以有效地加深作文的文化底蕴和表达力。
在作文中妙用成语和谚语,可以让文章更富有韵味和深度。
2. 使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作文表达的技巧,通过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让作文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如何写出具有文化底蕴的观点文章
如何写出具有文化底蕴的观点文章观点文章是一种通过表达个人看法、观点和判断来阐述问题的一种文章形式。
而具有文化底蕴的观点文章不仅要准确地传达个人观点,还需在表达中体现出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本文将介绍如何写出具有文化底蕴的观点文章。
一、选择合适的话题选择一个与文化相关的话题是写出具有文化底蕴的观点文章的第一步。
这可以包括绘画、音乐、文学、电影、传统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文化主题。
确保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我们选择了话题“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深入了解话题在撰写观点文章之前,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
这将帮助你在文章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我将以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例来说明如何写出具有文化底蕴的观点文章。
三、明确观点并展开论述1. 文化的保护:首先,我们可以表达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的观点。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保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以从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
2. 文化的传承:接着,我们可以谈论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方法。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确保文化得以永续发展的关键。
可以涉及到教育、艺术活动、社区参与等方面,重点强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3. 文化的审美:最后,观点文章还可以探讨传统文化对审美观念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审美理念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通过分析和举例子,阐述传统文化对个人审美的培养和提升作用。
四、注重语言表达和论证方法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语言表达和节点论证是写出具有文化底蕴的观点文章的重要因素。
1. 语言表达:使用准确、具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注意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感。
同时,保持语句通顺、连贯,以确保文章流畅阅读。
2. 论证方法:可以运用一些经典的论证方法,如比较分析、举例论证、引用名人观点等,来支持和加强自己的观点。
高考作文如何彰显文化底蕴
高考作文如何彰显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考生写作文,也应该让文章“字字珠玑,处处飘香”,从而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以提升文化“软实力”。
底蕴成“目”所谓底蕴成“目”,就是考生在拟题时可以化用或引用名人名言、古诗词、经典歌词等,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以增强标题的文化底蕴,从而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比如:以“传统”为话题作文,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示例——引用或化用名人名言、古诗词等拟题:回归传统,路曼曼其修远兮/传统深深深几许/腹有“传统”气自华/失“雅”猛于虎/时尚诚可贵,传统不可抛/莫让流行遮传统/传统时尚应相宜……运用修辞手法拟题:我和传统有个约会/留住我们的“根”/都是“时尚”惹的祸/传统,前行路上的明灯/传统与时尚的对话/传统,永不老去/与传统一路前行……底蕴成“段”所谓底蕴成“段”,就是考生将众多有关传统文化的材料作为写作素材,具体行文时,可以将这些素材同类叠加或异类叠加,亦可以用诗词将其串联起来。
1.同类叠加如下例——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
你的歌声若不显出你最独特的嗓音,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
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
中国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超凡脱俗,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的性情中人。
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一面。
作者只有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
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此例叠加使用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文化素材,使原本较为抽象的“作品与人品”变得真切可感。
下笔如有神的背后,必然有读书破万卷的文化底蕴。
2.一线串珠如下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至圣先师孔子教给我们的处世哲学:“王无罪岁”“民贵君轻”,这是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大思想家孟子教给我们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教给我们的立身之道……传统文化不仅对我们有所启迪。
如何写出具有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文章
如何写出具有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文章在撰写具有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文章时,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核心点,以确保文章内容的准确性和吸引力。
本文将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让您能够创作出一篇兼具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文章。
第一部分:引言(约100字)在引言中,可以概述历史与文化底蕴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以及与读者相关的价值。
引用相关的名言或者提出主题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在引言中做到言之有物。
例如: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具有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内容更能引发读者共鸣。
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写作出具有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文章,并为读者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
第二部分:选择主题(约200字)选择一个与历史与文化相关的主题是撰写具有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文章的重要第一步。
可以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或者著名人物等作为主题进行探索和讨论。
下面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例: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选择一个这样的主题将使你在文章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元素。
第三部分:历史细节(约400字)在此部分,可以分享一些关于所选主题的重要历史细节,以加深读者对该主题的理解。
可以包括历史事件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让读者对该主题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
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乃至亚洲许多国家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春节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演变。
它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也是人们团聚、拜神、祭祖、祈福的重要时刻。
第四部分:文化传承(约400字)在本部分,可以探讨选定主题背后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
可以涉及传统的习俗、美食、节庆活动等,展示主题对当地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仍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例:春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贴对联和挂灯笼,庙宇中人们祭拜神明以祈求来年的幸福、健康和好运。
高中作文_怎样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
方法四:借用意象
没有了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缝 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没有了君 臣相隔,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激昂 正气和《出师表》的赤子忠心?没有了朋友 多一种含蓄 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又怎会有一出出《阳 关三叠》,一枝枝折柳赠别,一涟涟十里长 亭的泪,一句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 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 ( 2006山东高考作文《美,距离的忧伤》)
课外练习:
以“友情”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 求具有文化底蕴。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选择买单。每做一件事,都要想一想,日后打脸的时候疼不疼。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2、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24、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 时间来定夺。 2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26、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 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27、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 生命才真正开始。 28、每个人身上都有惰性和消极情绪,成功的人都是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克服自己的惰性,并像太阳一样照亮身边的人,激励身边的人。 29、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只要 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30、人生,就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自己不奋斗,终归是摆设。无论你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也不要做安于现状的平凡人。 31、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隔着的一段时间,我们叫它为坚持。 32、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无数个“今天”过好,这就意味着不辜负不蹉跎时光,以饱满的热情迎 接每一件事,让生命的每一天都有滋有味。
文化自信文章 弘扬文化自信的文化底蕴
文化自信文章弘扬文化自信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外部文化影响时,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自信自强地传承、创新、发展自己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观。
弘扬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要注重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创新和融合。
本文将从文化底蕴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弘扬文化自信。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就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深入挖掘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使之在当代社会仍旧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要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文化传承的熏陶。
此外,应该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比如文化节、民俗活动等,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现代文化的创新与融合文化自信的弘扬,不仅仅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要关注现代文化的创新和融合。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的科技和媒体不断涌现,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要弘扬文化自信,就要活学活用,勇于创新。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
比如,在传统美食文化中加入现代的烹饪技巧和器具,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
三、跨文化交流与互鉴弘扬文化自信,也意味着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与互鉴。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和紧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既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要接纳他国的文化,实现各种文化形态的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通过旅游交流、文化节庆等活动,开始与他国人民之间的互动。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项目,让我们的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让世界各地的人能够更加了解和欣赏我们的文化。
【作文指导】文采斐然惹人醉,妙语连珠动人心
【技法点拨】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水含珠而生色,山蕴玉则生辉。
”语言是作文的外衣,光鲜与否,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作文的评分。
中考作文对语言的要求,各地评卷说明中都有明确规定:要有文采,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意蕴。
因此,文章是否有文采,是考察考生写作功底的一项重要指标。
那我们怎样对文章的语言进行锤炼加工,让它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绚丽多彩、富有文采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锤炼词语,精练传神精心选词,尤其是要精心选出一些动词、形容词,这是使文章语言具有文采的一种基本方法,词语选用得好,可收到字字珠玑,珠围翠绕的艺术效果。
如满分作文《第一次煎鸡蛋)的选段:“我擦了一下手,打开液化气灶,往锅里搁了两勺食用油,转眼间,油“滋滋啦啦”地响起来。
我赶紧将碗里的蛋液倒进锅里,又旋转着锅让蛋液均匀分散。
鸡蛋高兴地“吱吱"唱着歌,不时还吹起细细的白泡泡,原先晶莹的蛋液一下子变成漂亮的金黄色。
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考生连用“擦”“打开”“搁”“倒”旋转”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展现了“我”煎鸡蛋的过程,突出了动作的于净利落;另外用“晶莹”“金黄”“诱人”等形容词来描摹鸡蛋的色泽和香味,精练传神,读来让人赏心悦目,垂诞欲滴。
二、活用修辞,文采斐然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比喻、拟人可使语言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排比、对偶可使语言工整美观而富有气势······在作文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多姿多彩。
好文采常常是与修辞相联系的,就如少女精心打扮了一样,楚楚动人,顾盼生辉。
如一考生在《我心灵的甘露》中写道:“秋天,季节性感冒如同一张看不见的巨网,在捕获了很多猎物,心满意足后,愈发狰狞,一向身体很好的我,也被这病毒侵蚀,病倒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有诗书纸生香——浅析怎样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
视 界 的 融合 构 中 , 内化 为 自己 的 信 息 。通 过 反 复 诵 读 积 淀
【 3 】 刘正 伟,刘梅林 : 《 课 内与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语文教育观评
、
走 进 名 著
学 生 在 作文 的 时 候 , 要 使 自 己 的 作 文 内容 丰 富 多 彩 ,
大 文 化 视 野 、 知 识 范 围 。 中 学 时 代 是 汲 取 知 识 的 最 好 时 可 以取 材 于 名 著 故 事 、 史 书 记 载 、神 话 传 说 等 。 如 《 水 浒
篇好 文 章 究 竟 好在 何 处 ?不 仅 要 看 作文 的形 式 , 更重 要 的 记 录 下 来 。
还 是 看 作 文 的 内容 。如 果 作 文 内容 涉 及 到 古 今 中外 的 丰 富
的文化 知识 ,名 言警句 引用 恰当 ,引用典故 、寓言丰 富形
蕴 。作 文就 充 满 着 厚 重 的文 化 感 和 较 高 的 文化 品位 。 纵 观 近 几 年 的 高 考 作 文 , 有 很 多考 生 写 屈 原 、 陶 潜 、 备 、文 天 祥 。这 表 明 中学 生 文化 底 蕴 及 文 化 积 淀 的丰 厚 。 那 么 , 究 竟 怎 样 才 能使 自 己 的作 文 具 有 较 高 的 文 化 底
候 , 我 们 应 多 读 些 古 今 中 外 的名 著 故 事 , 熟 悉 古 今 中 外 的 传 》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阿Q 正传 》 《 史记 》 《 哈 姆 名 人 轶 事 , 了 解 古 今 中 外 的 名 人 名 言 ,并 把 这 些 知 识 记 下 雷 特 》 等 。 牵 涉 到名 著 的 作 文 大 多 采 用 故 事 新 编 的 形 式 。 浑 然 一 体 , 主 体 进 入 了 一 种 自由 境 界 ,忘 却 了 主 客 体 的 区 重 视 诵 读 , 语 文 看 上 去 才 是 一 幅 幅 多 姿 多 彩 、 生 动 形 象 的 别 , 忘 记 了 时 空 的存 在 ,体 验 到 一 种 无 限 美 妙 的 愉 悦 。这 画 ,读 出来 才 是 一 段 段 波 澜 起 伏 、 感 人 肺 腑 的情 , 听 起 来 是 “ 我 与 文 化 ,文 与 我 化 ” 的境 界 ,是 积 累 语 言 、 内 化 吸 才 是 一 首 首 情 真 意 切 、 悠 扬 婉 转 的 歌 ,语 文 教 学 也 会 诗 情 收 、 积 淀 语 感 的过 程 。 教 师 要 引 导 学 生 在 文 本 的语 言 里 反 画 意 、热 情 洋 溢 、 激情 四射 。 复 流 动 、 反 复 体 验 、 反 复 回 昧 , 体 验 作 者 所 构 设 的美 好 画
《文化底蕴的文章 让文章多一点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的文章让文章多一点文化底蕴》摘要:“作文的文化底蕴”,是指考生在文章中谈古论今,能反映出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
关键词:文章文化底蕴浑厚的文化底蕴、丰沛的文化内涵、深刻的文化认知是文化底蕴文章写作的追求。
那么,怎样来写有“文化底蕴”的作文呢。
一是作文的内容,二是作文的形式,主要是语言。
具体写作的方法有:一、善引名言即考生在作文中,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选取较多的较集中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以此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
但要注意:这里的“积淀”,是指考生将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组合。
切记,是自然融合,是考生自身思想、情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而不是为“引”而“引”,生搬硬套,那样就适得其反了。
具体方法是直接引用和化用例:意气,是李白的“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气,是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朴”;意气,是xx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样直接引用,让人觉得很直白,没有意蕴,所以在引用名句后一定要有解说(意境、品德、其它);所以上面语段应改为:意气,是李白的“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朴”的肺腑之言;意气,是xx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化用诗句的准确表达式为:名句直接化用名人+名言+解说其实学生平时就写出过这样的例子: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沿着载满离愁别绪的滚滚长江,寻找塞外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的雪景,让凄清的号角伴着西风吹过孤城。
(王东东)我们从元曲羌笛中的音韵中走来,和着小桥下弯弯的流水,看桥边红药的寂寞悲哀,让思乡的愁绪将西下的夕阳拉长。
(沈婉莹)练习。
以“挫折”为话题,续写两句话。
屈原经历了风雨,于是可以“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司马迁经历了风雨,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xx经历了风雨,三落三起铸就了人生的辉煌、中国的辉煌。
如何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
如何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作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是表达思想、展示才华的有效途径。
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不仅可以增强作文的内涵,还可以拓宽思维,提升写作水平。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提升作文的文化底蕴。
一、广泛阅读广泛阅读是培养作文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通过读书,能够接触到丰富的知识和文化,拓宽视野,提供素材和灵感。
读好书不仅可以提高作文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还能读到经典的作品,了解文学史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及作品。
同时,不同类型的书籍会给我们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创作角度,对写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注重文化素养一个作者若要有较高的作文水平,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包括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背景和原因,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习哲学可以拓宽思维方式,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学习艺术可以发展审美和表达能力。
关注各种文化领域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对于提高作文文化底蕴非常有益。
三、多样化的写作练习无论是中文作文还是英文作文,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来提高。
选择不同主题和题材的写作练习,有助于拓宽思路和表达方式。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入手,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文体,培养自己的写作特色和风格。
此外,参加写作班或者写作小组,与他人交流思想和互相批评,也是提高作文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
四、选择恰当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在写作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是提高作文文化底蕴的关键。
丰富的词汇量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和积累可以增加词汇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学习和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具有文化内涵。
五、反思和改进写完一篇作文后,对于自己的作品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检查语法错误、逻辑推理是否严密、表达是否清晰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对作文中的文化内涵进行评估,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有足够的文化底蕴。
厚实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厚实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文章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想象不丰富,视野狭窄的问题,这一切无不反应出学生素质差、文化积淀浅薄这一不容忽视的问题。
那么,如何厚实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1.通过活动,强化积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形式多样的语文知识活动,在活动中强化积累,也是厚实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
主要从一下三点做起:1.1每日”一句格言”。
开展”我喜爱的格言”活动,每天让一名学生将自己喜爱的格言写到教室后黑板上的”格言栏”内,其他同学抄下来,并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背诵两条,并通过定期的格言竞赛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这样,格言的积累使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大显身手,也丰富了他们写作的语言,学生的文章逐渐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1.2每周”一诗”活动。
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诗的语言,音调和谐押韵,念起来给人以极大的快感。
”“多念一些好诗,孩子们逐渐会感觉到语言的美,感觉到书里有念头,有学头,从而培养起他们爱好语言的情感,促进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了他们思考、想象的能力。
”精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小学生必备古诗文》等书中的优秀诗作,每周有一名同学主持,组织学生围绕诗的创作背景,诗的语言、意境、思想等方面进行重点赏析,涉及写景、状物、立志、惜时等方面。
要求每位学生能朗读成诵,并能从某一个方面来谈自己的见解。
此活动把学生引入了诗歌的艺术世界,渐渐地有一部分学生深深地喜爱上了诗歌,还有少数学生偶发感慨,触景生情,当场赋诗。
这项活动增加了积累,锤炼了语言,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审美情趣。
1.3每日课前”三分钟演讲”。
演讲的内容要健康向上,但具体内容不受限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学生就国内外重大新闻、校内为热点话题、独特的心灵世界等发表自己尽管稚嫩但也独到的见解。
他们常常为准备一个短小精悍的演讲词去翻阅资料,去留心生活,去润色词语,做精心的准备。
文化自信文章 涵养文化自信的底蕴
文化自信文章涵养文化自信的底蕴文化自信文章在当今社会,文化自信成为了人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个拥有强烈文化自信的国家和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挑战,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观。
然而,要涵养文化自信的底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本文将探讨几个重要的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培养文化自信。
首先,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基础。
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自豪感或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价值观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树立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这需要我们主动去学习,阅读相关的书籍、观看纪录片、参观展览等等,让自己对国家的文化底蕴有更深入的了解。
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多样化的文化环境中更好地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文化。
其次,要培养文化自信,我们需要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而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通过支持和培育文化产业,我们能够让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得到更好地宣传和传播。
同时,文化产业也能够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另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培养更多的文化创作者和艺术家,为社会注入更多的创新力量。
因此,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的发展,对于培养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此外,跨文化交流也是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便捷。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同时,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也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因此,鼓励和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对于培养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最后,教育的力量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个体文化自信的基础。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向年轻一代传授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和自信。
此外,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高中语文让你的文章尽显厚重的意蕴专题辅导
让你的文章尽显厚重的意蕴许昆一篇文章如果语言直白肤浅,会如白开水般淡而无味。
如果辞约旨丰,会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可见,文句有表现力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唤起读者的共鸣;也只有这样的文句才能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素养。
那么如何做到“文句有表现力〞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展示文化底蕴具有文化底蕴的高考作文一般都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深刻的文化认识。
要在考场作文中展示文化底蕴,可以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点击历史文化名人,链接历史故事等。
1、借得名句饰华章如果在高考作文中镶嵌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名言,睿语警句,不仅可以使文句有表现力,而且可以为文章营造一种哲理氛围,使文章言简意丰,旨趣高远。
例如〔2006年高考总分值作文《人不读书为哪般》〕,古人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
〞写的是沉醉灯影书香的境界。
今人也说:“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
〞表达的是对书的情有独钟。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还说:“只愿我走到香丘尽处的那一天,有人放几本耐看的书在我的棺材里,就是下地狱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可见书是她生死相依的伴侣。
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书迷、书虫真可谓数不胜数,可目前中国读书的人为何越来越少呢?文章引用名人名句,告诉我们读书的境界,名人对书的痴迷,为下文提出“中国读书人少〞的论题做好了充分准备,从而增强了文意的厚重感。
2、采撷诗词文飞扬在文章中恰当地引用诗词歌赋,不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张,而且能使文章流光溢彩,提升品位,受到读者青睐。
例如〔2006年高考总分值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该是多么惬意啊!这么一个深夜,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因为有你而变得精彩。
高中作文如何体现文化底蕴
高中作文如何体现文化底蕴在我看来,高中作文要体现文化底蕴,这可不是一件能随随便便就搞定的事儿。
就像烹制一道美味佳肴,得有精心挑选的食材、恰到好处的火候,还有独具匠心的调味。
写作文也是如此,得有丰富的内涵、深厚的积累和巧妙的运用,才能展现出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底蕴。
咱们就拿我之前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有一回,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古老的寺庙。
那寺庙藏在深山之中,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林,一条青石铺就的小路蜿蜒而上,仿佛在引领着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
刚到寺庙门口,就被那庄重古朴的建筑风格所震撼。
朱红色的大门,上面镶嵌着金色的门钉,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门前的石狮子,威风凛凛,目光炯炯,守护着这一方宁静。
走进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地面用青石板铺成,石板上的纹路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
院子里种着几棵银杏树,据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它们的枝干粗壮,树叶金黄,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
寺庙的大殿里,供奉着一尊尊庄严肃穆的佛像。
佛像的雕刻工艺十分精湛,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佛像的眼神慈悲而温和,仿佛在注视着世间的一切众生。
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壁画,讲述着佛教的经典故事。
那些色彩虽然已经有些黯淡,但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寺庙里的一块石碑。
石碑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虽然有些已经模糊不清,但还是能够辨认出一些关于寺庙历史的记载。
原来,这座寺庙建于唐朝,历经了多次修缮和扩建,才得以保存至今。
看着那些古老的文字,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寺庙的繁荣景象。
回到学校后,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这次参观的作文。
我就想着,怎么才能把这次参观的感受和体会写得深刻一些,体现出一些文化底蕴呢?我先是仔细回忆了在寺庙里看到的每一个细节,从建筑风格到佛像雕刻,从壁画内容到石碑文字,然后我开始思考这些东西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比如,那朱红色的大门和金色的门钉,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等级和尊严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样隐居深山,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样率性而为,更不可能学李清照整日对红花绿叶诉愁思。难道诗意地生活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
引用诗词,多一份典雅
化用诗词,多一点灵动
运用典故,多一份厚重
借用意象,多一种含蓄
教
学
后
记
课堂训练:下面的文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样排列合理吗?
是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原,还是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人家的景德镇作坊?泥,似乎和中国总有那么一注亲浓的血脉。(《泥与中国》)
课外练习:以“友情”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具有文化底蕴。
小组合作
①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③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④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⑤唐玄宗爱牡丹的的典故。李白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⑥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多一份厚重
多一种含蓄
板
书
设
计
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课堂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找出文中化用的诗句和引用的历史典故。
必然有风在江南,吹绿了两岸,两岸的杨柳帷幕;
必然有风在塞北,拨开野草,让你惊见大漠的牛羊;
必然有风像歌,像笛,一夜之间遍洛城。
思考
学生自行探究
多一份典雅
多一点灵动
教学内容及流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备注
曾翻阅汉高祖的白云的,曾翻阅唐玄宗的牡丹的,曾翻阅陆放翁的大散关的,那风,今天也翻阅你满额的青发,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穿风衣的日子》)
方法三:运用典故
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
课堂训练:仔细阅读,看下面这段文字在运用典故上有无问题:
方法四:借用意象
没有了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缝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没有了君臣相隔,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激昂正气和《出师表》的赤子忠心?没有了朋友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又怎会有一出出《阳关三叠》,一枝枝折柳赠别,一涟涟十里长亭的泪,一句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
(2006山东高考作文《美,距离的忧伤》)
在棋盘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一如既往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是他主张张骞扶着驼铃走向了大漠,是他让卫青挥动旌旗舞向了大漠的飞沙。他们都是英雄,皆有意气,是意气二字所有义项不同,楚王的意气用事,与汉王的意气风发。(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谈意气》)
课堂训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诗句,使之与全段的意思吻合:
“,”是陶渊明坚守着自己的乡村;“,”是王维坚守着自己的山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常见坚守着自己的田园……一幅幅清苦贫寒却充满诗意的图画,蕴含着温馨、从容、闲适与自得。
方法二:化用诗词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
课时计划
课题
怎样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
课型
新课
班别
9、1
9、2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丰富文章内涵和文化底蕴。
过程与方法:学习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诗意的文章伴随你学习。
重点
学习写作方法。
难点
学习写作方法,丰富文章内涵和文化底蕴。
关键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备注
方法一:引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