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三角形难题汇总

合集下载

超难题系列: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21道超难题

超难题系列: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21道超难题

超难题系列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21道超难题一.选择题(共1小题)1.(2020春•南岗区校级月考)如图,在Rt△ABC中,∠BAC=90°,点D在BC上,过D作DF⊥BC交BA的延长线于F,连接AD、CF,若∠CFE=32°,∠ADB=45°,则∠B的大小是()A.32°B.64°C.77°D.87°二.解答题(共21小题)2.(2021春•江都区期中)【概念认识】如图①,在∠ABC中,若∠ABD=∠DBE=∠EBC,则BD,BE叫做∠ABC的“三分线”.其中,BD是“邻AB三分线”,BE是“邻BC三分线”.【问题解决】(1)如图②,在△ABC中,∠A=80°,∠B=45°,若∠B的三分线BD交AC于点D,求∠BDC的度数;(2)如图③,在△ABC中,BP、CP分别是∠ABC邻BC三分线和∠ACB邻BC三分线,且∠BPC=140°,求∠A的度数;【延伸推广】线所在的直线交于点P.若∠A=m°(m>54),∠B=54°,直接写出∠BPC的度数.(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3.(2021•香洲区校级模拟)“转化”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即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1)请你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求出下面星形图(1)中∠A+∠B+∠C+∠D+∠E的度数;(2)若对图(1)中星形截去一个角,如图(2),请你求出∠A+∠B+∠C+∠D+∠E+∠F的度数;(3)若再对图(2)中的角进一步截去,你能由题(2)中所得的方法或规律,猜想图3中的∠A+∠B+∠C+∠D+∠E+∠F+∠G+∠H+∠M+∠N的度数吗?只要写出结论,不需要写出解题过程)4.(2019秋•揭阳期末)探究与发现:如图①,在△ABC中,∠B=∠C=45°,点D在BC边上,点E在AC边上,且∠ADE=∠AED,连接DE.(1)当∠BAD=60°时,求∠CDE的度数;(2)当点D在BC(点B、C除外)边上运动时,试猜想∠BAD与∠CD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深入探究:如图②,若∠B=∠C,但∠C≠45°,其他条件不变,试探究∠BAD与∠CDE的数量关系.5.(2019秋•长葛市期末)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点P为线段AD上的一个动点,PE⊥AD交BC的延长线于点E.(1)若∠B=35°,∠ACB=85°,求∠E的度数.(2)当点P在线段AD上运动时,设∠B=α,∠ACB=β(β>α),求∠E的大小.(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6.(2019秋•辽阳期末)已知如图①,BP、CP分别是△ABC的外角∠CBD、∠BCE的角平分线,BQ、CQ分别是∠PBC、∠PCB的角平分线,BM、CN分别是∠PBD、∠PCE的角平分线,∠BAC=α.(1)当α=40°时,∠BPC= °,∠BQC= °;(2)当α= °时,BM∥CN;(3)如图②,当α=120°时,BM、CN所在直线交于点O,求∠BOC的度数;(4)在α>60°的条件下,直接写出∠BPC、∠BQC、∠BOC三角之间的数量关系:.7.(2019春•高邑县期末)如图,点C、D分别在∠AOB的OA、OB边上运动(不与点O重合).射线CE与射线DF分别在∠ACD和∠CDO内部,延长EC与DF交于点F.(1)若∠AOB=90°,CE、DF分别是∠ACD和∠CDO的平分线,猜想:∠F的度数是否随C,D的运动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2)若∠AOB=α°(0<α<180),∠ECD=1 /n ∠ACD,∠CDF=1/n ∠CDO,则∠F= °.(用含α、n的代数式表示)8.(2019春•芙蓉区校级期中)在△ABC中,AD⊥BC于点D,AE平分∠BAC.(1)如图,点D在线段BC上.①若∠B=70°,∠C=30°,则∠DAE= ;②若∠B=α,∠C=β,则∠DAE= .(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2,若点D在边CB的延长线上时,若∠ABC=α,∠C=β,写出∠DAE与α、β满足的数量关系式,并说明理9.(2018春•南安市期末)阅读理解:请你参与下面探究过程,完成所提出的问题.(Ⅰ)问题引入:如图①,在△ABC中,点O是∠ABC和∠ACB平分线的交点,若∠A=70°,则∠BOC= 度;若∠A=α,则∠BOC= (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Ⅱ)类比探究:如图②,在△ABC中,∠CBO=1/3 ∠ABC,∠BCO=1/3 ∠ACB,∠A=α.试探究:∠BOC与∠A的数量关系(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并说明理由.如图③,BO、CO分别是△ABC的外角∠DBC,∠ECB的n等分线,它们交于点O,∠CBO=1/n ∠DBC,∠BCO=1/n∠ECB,∠A=α,求∠BOC的度数(用含α、n的代数式表示).10.(2018春•镇平县期末)已知a,b,c是△ABC的三边长,a=4,b=6,设三角形的周长是x.(1)直接写出c及x的取值范围;(2)若x是小于18的偶数①求c的长;②判断△ABC的形状.11.(2017秋•开江县期末)如图1,在△ABC中,BE平分∠ABC,CE平分∠ACB,若∠A=82°,则∠BEC= ;若∠A=a°,则∠BEC= .【探究】(1)如图2,在△ABC中,BD,BE三等分∠ABC,CD,CE三等分∠ACB,若∠A=a°,(2)如图3,O是∠ABC与外角∠ACD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试分析∠BOC和∠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3)如图4,O是外角∠DBC与外角∠BCE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则∠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12.(2021春•镇江期末)直线AB、CD为平面内两条直线,点M、点N分别在直线AB、CD上,点P(P不在直线AB、CD上)为平面内一动点.(1)如图1,若AB、CD相交于点O,∠MON=40°;①当点P在△OMN内部时,求证:∠MPN-∠OMP-∠ONP=40°;②小芳发现,当点P在∠MON内部运动时,∠MPN、∠OMP、∠ONP还存在其它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是;③探究,当点P在∠MON外部时,∠MPN、∠OMP、∠ONP之间的数量关系共有种;(2)如图2,若AB∥CD,请直接写出∠MPN与∠AMP、∠CNP之间存在的所有数量关系是.13.(2021春•永嘉县校级期中)如图1我们称之为“8字形”,请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2,∠1+∠2+∠3+∠4+∠5+∠6+∠7= 度(4)如图3所示,已知∠1=∠2,∠3=∠4,猜想∠B,∠P,∠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14.(2021春•安丘市期末)如图①,在△ABC中,AD平分∠BAC,AE⊥BC,∠B=40°,∠C=70°.(1)求∠DAE的度数;(2)如图②,若把“AE⊥BC”变成“点F在DA的延长线上,FE⊥BC”,其它条件不变,求∠DFE的度数.15.(2020秋•椒江区校级月考)在一个钝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这样的三角形我们称之为“智慧三角形”.如,三个内角分别为120°,40°,20°的三角形是“智慧三角形”.如图,∠MON=60°,在射线OM上找一点A,过点A作AB⊥OM交ON于点B,以A为端点作射线AD,交射线OB于点C.(1)∠ABO的度数为°,△AOB (填“是”或“不是”)“智慧三角形”;(2)若∠OAC=20°,求证:△AOC为“智慧三角形”;(3)当△ABC为“智慧三角形”时,求∠OAC的度数.(直接写出答案)模型:角平分线模型16.(2020秋•阜平县期中)如图,△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17.(2019春•庐江县期末)已知:三角形ABC和同一平面内的点D.(1)如图1,点D在BC边上,DE∥BA交AC于E,DF∥CA交AB于F.若∠EDF=85°,则∠A的度数为°.(2)如图2,点D在BC的延长线上,DF∥CA,∠EDF=∠A,证明:DE∥BA.(3)如图3,点D是三角形ABC外部的一个动点,过D作DE∥BA交直线AC于E,DF∥CA交直线AB于F,直接写出∠EDF与∠A的数量关系(不需证明).18.(2019春•新华区校级期末)直线MN与直线PQ垂直相交于点O,点A在射线OP上运动(点A不与点O重合),(1)如图1,已知AE、BE分别是∠BAO和∠ABO的角平分线,①当∠ABO=60°时,求∠AEB的度数;②点A、B在运动的过程中,∠AEB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变化的情况:若不发生变化,试求出∠AEB的大小;(2)如图2,延长BA至G,已知∠BAO、∠OAG的角平分线与∠BOQ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分别相交于E、F,在△AEF中,如果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请直接写出∠ABO的度数.19.(2018秋•崇左期末)将一副三角板中的两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O按如图方式叠放在一起.(1)如图(1)若∠BOD=35°,求∠AOC的度数,若∠AOC=135°,求∠BOD的度数.(2)如图(2)若∠AOC=150°,求∠BOD的度数.(3)猜想∠AOC与∠BOD的数量关系,并结合图(1)说明理由.(4)三角尺AOB不动,将三角尺COD的OD边与OA边重合,然后绕点O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任意转动一个角度,当∠AOD(0°<∠AOD<90°)等于多少度时,这两块三角尺各有一条边互相垂直,直接写出∠AOD角度所有可能的值,不用说明理由.20.(2019春•永年区期末)如图是一个多边形,你能否用一直线去截这个多边形,使得到的新多边形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画出图形,把截去的部分打上阴影)①新多边形内角和比原多边形的内角和增加了180°.②新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原多边形的内角和相等.③新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原多边形的内角和减少了180°.(3)将多边形只截去一个角,截后形成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为2520°,求原多边形的边数.21.(2019春•潍坊期末)△ABC中,∠C=80°,点D、E分别是△ABC边AC、BC上的点,点P是一动点,令∠PDA=∠1,∠PEB=∠2,∠DPE=∠α.(1)若点P在边AB上,且∠α=50°,如图1,则∠1+∠2= ;(2)若点P在边AB上运动,如图2所示,则∠α、∠1、∠2之间的关系为.(3)若点P运动到边AB的延长线上,如图3,则∠α、∠1、∠2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并说明理由22.(2019春•城厢区校级期末)直线MN与直线PQ垂直相交于O,点A在射线OP 上运动,点B在射线OM上运动.(1)如图1,已知AE、BE分别是∠BAO和∠ABO角的平分线,点A、B在运动的过程中,∠AEB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发生变化,试求出其值;(2)如图2,延长BA至G,已知∠BAO、∠OAG的角平分线与∠BOQ的角平分线及其延长线相交于E、F,则∠EAF= °;在△AEF中,如果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试求∠ABO的度数.。

全等三角形难题集锦(整理)

全等三角形难题集锦(整理)

1、(1)如图1,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 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连结BC .求∠AEB 的大小;(2)如图2,ΔOAB 固定不动,保持ΔOCD 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ΔOCD 绕着点O 旋转(ΔOAB 和ΔOCD 不能重叠),求∠AEB 的大小.图1 图22、(1)如图1,现有一正方形ABCD ,将三角尺的指直角顶点放在A 点处,两条直角边也与CB 的延长线、DC 分别交于点E 、F .请你通过观察、测量,判断AE 与A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将三角尺沿对角线平移到图2的位置,PE 、PF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果将三角尺旋转到图3的位置,PE 、PF 之间是否还具有(2)中的数量关系?如果有,请说明3、E 、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的点,且45EAF =︒∠,AH EF ⊥,H 为垂足,求证:AH AB =.4、C 为线段AE 上一动点(不与点A ,E 重合),在AE 同侧分别作等边ABC ∆和等边CDE ∆,AD 与BE 交于点O ,AD 与BC 交于点P ,BE 与CD 交于点Q ,连结PQ .以下五个结论: ① AD=BE ; ② AE PQ //; ③ AP=BQ ;④ DE=DP ; ⑤ ︒=∠60AOB ⑥CP=CQ ⑦△CPQ 为等边三角形. ⑧共有2对全等三角形 ⑨CO 平分AOE ∠ ⑩CO 平分BCD ∠ 恒成立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CHF ED BAABC ED O P Q5、D 为等腰ABC Rt ∆斜边AB 的中点,DM ⊥DN ,DM ,DN 分别交BC ,CA 于点E ,F 。

(1)当MDN ∠绕点D 转动时,求证:DE=DF 。

(2)若AB=2,求四边形DECF 的面积。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

1、三角形ABC,角A=60°,∠B、∠C的角平分线BE与CD交与点O求:OE=OD.在BC上取点G,使得BD=BG因为∠A=60°所以∠BOC=120°因为∠DOB=∠EOC(对顶角)所以∠DOB=∠EOC=60°(360-120)/2尤SAS得△DBO≌△BOG所以DO=G0 ∠DOB=∠GOB=60°所以∠GOC=∠BOG=60°再由ASA得△OGC≌△OEC所以OG=OE因为OD=OG所以OE=OD2、已知在△ABC中,∠A=90°,AB=AC,AE⊥BD于E,∠ADB=∠CDF,延长AE交BC于F,求证:D为AC的中点作D关于BC的对称点G连接FG、CG由于角ADB=角BAF 所以角FDC=角BAF而角B=角C=45°所以角AFB=180°-角B-角BAF=180°-角C-角CDF=角DFG所以角AFD+角DFG=角AFD+角DFC+角AFB=180°所以A、F、G共线又因为角CAG=角ABD角ACG=2*45°=90°=角BAD所以三角形BAD全等于三角形ACG所以CG=AD又CG=DC所以AD=DC3.已知三角形ABC中,AD为BC边的中线,E为AC上一点,BE与AD交于F,若AE=EF,求证:AC=BF延长AD到M使DM=AD,连BM,CM∵AD=DM,BD=CD∴ABMC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AC‖BM,AC=BM(等于那个最后再用到)∴∠DAC=∠DMB(∠DAC即∠EAF,∠DMB即∠BMF下面用到)(内错角相等)……①在三角形AEF中,∵AE=EF∴∠EAF=∠EFA (等腰三角形)……②又∵∠EFA=∠BFM(对顶角相等)……③由①②③,得∠EAF=∠EFA=∠BFM=∠BMF在三角形BFM中,∵∠BFM=∠BMF∴三角形BFM为等腰三角形,边BF=BM由前面证得的AC=BM,得AC=BF4.已知三角形ABC,AD为BC边上的中线,E为AC上一点,AD、BE交于点F,且AE=EF,请问BF=AC吗?延长AD并过B点作AC的平行线,相交于G点则AC//BG,AE=EF,可得BF=BG在三角形BDG和三角形CDA中BD=CD,<ADC=<GDB,<DBG=<ACD,两三角形全等所以AC=BG=BF5、在△ABC中,∠ACB是直角,∠B= 60°,AD、CE分别是∠BAC、∠BCA 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

初二全等三角形难题压轴题

初二全等三角形难题压轴题

全等三角形难题易错点剖析一、错用三角对应相等说明全等例1如图,∠CAB=∠DBA,∠C=∠D,E为AC和BD的交点.△ADB与△BCA全等吗?说说理由.错解:△ADB≌△BCA.因为∠C=∠D,∠CAB=∠DBA,∠DAB=CBA,所以△CBE≌△DAE(AAA).分析: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对的,但说明的理由不正确.三个角对应相等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因为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正解:△CBE≌△DAE.因为∠CAB=∠DBA,∠C=∠D,AB=BA(公共边),所以△CAB≌△DBA(AAS).二、错用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说明全等例2如图,已知△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且CD=BE,△ADC与△AEB全等吗?说说理由.错解:△ADC≌△AEB.因为AB=AC,BE=CD,∠BAE=∠CAD,所以△ADC≌△AEB(SSA).分析:错解在把SSA作为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实际上,SSA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条件.因为两边及一边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正解:△ADC≌△AEB.因为AB=AC,D,E为AB,AC的中点,所以AD=AE.在△ADC和△AEB中,因为AB=AC,AD=AE,CD=BE,所以△ADC≌△AEB(SSS).三、错用部分当整体说明全等例3如图,已知AB=AC,BD=CE,试说明△ABE与△ACD全等的理由.错解:因为AB=AC,所以∠B=∠C,在△ABE和△ACD中,因为AB=AC,∠B=∠C,AD=CE,所以△ABE≌△ACD(SAS).分析:错解在把三角形边上的一部分当作说明的条件,这不符合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正解:△ABE与△ACD全等.因为AB=AC,所以∠B=∠C,因为BD=CE,所以BD+DE=CE+DE,即BE=CD.在△ABE和△ACD中,因为AB=AC,B=C,BE=CD,所以△ABC≌△ACF(SAS).四、错用减法运算说明全等例4如图,已知AC,BD相交于点O,∠A=∠B,∠1=∠2,AD=BC.试说明△AOD≌△BOC.错解:在△ADC和△BCD中,因为∠A=∠B,∠2=∠1,DC=CD,所以△ADC≌△BCD(AAS),所以△ADC-△DEC=△BCD-△DEC,即△A0D≌△B0C.分析:错解在将等式的性质盲目地用到三角形全等中,实际上,三角形全等是不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说明的.正解:在△ADO和△BCD中,∠A=∠B,∠AOD=∠BOC,AD=BC,所以△AOD≌△BOC(AAS).。

初二数学三角形难题汇总完整版

初二数学三角形难题汇总完整版

初二数学三角形难题汇总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二数学三角形测试题一、填空1、(1)全等三角形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相等;(2)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还可以用:_______;(3)如右图,已知AB=DE,∠B=∠E,若要使△ABC≌△DEF,那么还要需要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也可以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4)如右图,已知∠B=∠D=90°,,若要使△ABC≌△ABD,那么还要需要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也可以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2.如图5,⊿ABC≌⊿ADE,若∠B=40°,∠EAB=80°,∠C=45°,则∠EAC=?,∠D=,∠DAC=?。

3.如图6,已知AB=CD,AD=BC,则≌,≌。

4.如图7,已知∠1=∠2,AB⊥AC,BD⊥CD,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5.如图8,若AO=OB,∠1=∠2,加上条件,则有ΔAOC≌ΔBOC。

7、如图,在一小水库的两测有A、B两点,A、B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得,采用方法如下:取一点可以同时到达A、B的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AC=DC;同法,连结BC并延长到E,使BC=EC;这样,只要测量CD的长度,就可以得到A、B的距离了,这是为什么呢?根据以上的描述,请画出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证明。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专题难题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专题难题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专题(难题) 【1 】1.在等边ABC ∆的双方AB ,AC 地点直线上分离有两点M N D ,,为ABC ∆外一点,且60MDN ∠=︒,120BDC ∠=︒,BD CD =,探讨:当点M N ,分离爱直线AB AC ,上移动时,BM BN MN ,,之间的数目关系. 图①M NDCBA 图②MND CBA⑴如图①,当点M N ,在边AB AC ,上,且DM DN =时,BM NC MN ,,之间的数目关系式_________; ⑵如图②,当点M N ,在边AB AC ,上,且DM DN ≠时,猜测(1)问的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测并加以证实;2.如图,ABC ∆的边BC 在直线l 上,AC BC ⊥,且AC BC =;EFP ∆的边FP 也在直线l 上,边EF 与边AC 重合,且EF FP =.⑴在图1中,请你经由过程不雅察.测量,猜测并写出AB 与AP 所知足的数目关系和地位关系;⑵将EFP ∆沿直线l 向左平移到图2的地位时,EP 交AC 于点Q ,贯穿连接AP ,BQ .猜测并写出BQ 与AP 所知足的数目关系和地位关系,请证实你的猜测;⑶将EFP ∆沿直线l 向左平移到图3的地位时,EP 的延伸线交AC 的延伸线于点Q ,贯穿连接AP ,BQ .你认为⑵中所猜测的BQ 与AP 的数目关系和地位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实;若不成立,请解释来由.图⑴lPC (F )B A (E )图⑵Q ←lPFE C B A图⑶←QAEB CFPl3.已知,在ABC ∆中,ACB ∠为锐角,D 是射线BC 上一动点(D 与C 不重合),认为AD 一边向右侧作等边ADE ∆(C 与E 不重合),衔接CE .⑴若ABC ∆为等边三角形,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如图1所示),则直线BD 与直线CE 所夹锐角为度;⑵若ABC ∆为等边三角形,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伸线上时(如图2所示),你在⑴中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解释来由;⑶若ABC ∆不是等边三角形,且BC AC >(如图3所示).试探讨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你在⑴中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解释来由;若不成立,请指出当ACB ∠知足什么前提时,能使⑴中的结论成立,并解释来由.图1F ED CB A图2BC D F AE图3BC FA3.(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90AB AD B D =∠=∠=︒,,E F 、分离是边BC CD 、上的点,且12EAF =BAD ∠∠.求证:EF BE FD =+;EFDCBA(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180AB AD B+D =∠∠=︒,,E F 、分离是边BC CD 、上的点,且12EAF BAD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必证实.EFD CBA(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180B ADC ∠+∠=︒,E F ,分离是边BC CD ,延伸线上的点,且12EAF BAD ∠=∠,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实;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目关系,并证实.EFDCBA4.如图,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E 是AC 延伸线上一点,选择一点D,使得△CDE 是等边三角形,假如M 是线段AD 的中点,N 是线段BE 的中点,求证:△CMN 是等边三角形.(依据△ACD ≌△BCE,得出AD=BE,AM=BN;又△AMC ≌△BNC,可得CM=CN,∠ACM=∠BCN,证实∠NCM=∠ACB=60°即可证实△CMN 是等边三角形;)5.已知ABC ∆中,60A ∠=,BD .CE 分离等分ABC ∠和.ACB ∠,BD .CE 交于点O ,试断定BE .CD .BC 的数目关系,并加以证实.DOECB A6.如图,点M 为正三角形ABD 的边AB 地点直线上的随意率性一点(点B 除外),作60DMN ∠=︒,射线MN 与DBA ∠外角的等分线交于点N ,DM 与MN 有如何的数目关系?8.如图所示,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BDC ∆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认为D 极点作一个60︒的MDN ∠,点M .N 分离在AB .AC 上,求AMN ∆的周长.9. 在正ABC ∆内取一点D ,使DA DB =,在ABC∆外取一点E ,使DBE DBC ∠=∠,且BE BA =,求BED ∠.10.点M,N在等边三角形ABC的AB边上活动,BD=DC,∠BDC=120°,∠MDN=60°,求证MN=MB+NC.B MN MD CBA。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三角形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三角形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AE平分∠BAD,
∴∠BAE=∠EAD=60°
∴△ABE是等边三角形,
∴AE=AB=BE,∠AEB=60°,
∵AB= BC,
∴AE=BE= BC,
∴AE=CE,故①正确;
∴∠EAC=∠ACE=30°
∴∠BAC=90°,
∴S△ABC= AB•AC,故②错误;
∵BE=EC,
∴E为BC中点,O为AC中点,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三角形难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已知 ,若 , , ,下列结论:① ;② ;③ ;④ 与 互补;⑤ ,其中正确的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AC∥DE,根据垂直定义得出∠ACB=∠CDB=∠CDA=9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
∴S△ABE=S△ACE=2S△AOE,故③正确;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C=CO,
∵AE=CE,
∴EO⊥AC,
∵∠ACE=30°,
∴EO= EC,
∵EC= AB,
∴OE= BC,故④正确;
故正确的个数为3个,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注意证得△ABE是等边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15.如图,四边形 和 都是正方形,点 在 边上,点 在对角线 上,若 ,则 的面积是()
A.6B.8C.9D.12【答Βιβλιοθήκη 】B【解析】【分析】
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DAC=∠ACD=45°,由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推出△AEF与△DF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得到DE= EH= EF,EF= AE,即可得到结论.

八年级数学重难点题目

八年级数学重难点题目

八年级数学重难点题目一、三角形全等证明类题目。

1. 如图,在△ABC和△DEF中,AB = DE,∠A = ∠D,AC = DF。

求证:△ABC≌△DEF。

解析:在△ABC和△DEF中,已知AB = DE,∠A = ∠D,AC = DF。

根据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边角边”(SAS),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所以可以得出△ABC≌△DEF。

2. 已知:如图,∠1 = ∠2,∠3 = ∠4,求证:AC = AD。

解析:因为∠3 = ∠4,所以∠ABC = ∠ABD(等角的补角相等)。

在△ABC和△ABD中,∠1 = ∠2,AB = AB(公共边),∠ABC = ∠ABD。

根据“角边角”(ASA)判定定理,可得△ABC≌△ABD,所以AC = AD。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类题目。

3.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80°,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

解析:当80°角为顶角时,顶角度数就是80°;当80°角为底角时,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则顶角为180° - 80°×2 = 20°。

所以顶角度数为80°或20°。

4. 已知:在△ABC中,AB = AC,D是AB上一点,DE⊥BC,E是垂足,ED的延长线交CA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D = AF。

解析:因为AB = AC,所以∠B = ∠C(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因为DE⊥BC,所以∠B + ∠BDE = 90°,∠C+∠F = 90°。

又因为∠BDE = ∠ADF(对顶角相等),所以∠ADF = ∠F,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AD = AF。

三、勾股定理应用类题目。

5.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求斜边的长度。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a^2+b^2=c^2(其中a、b为直角边,c为斜边)。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综合题难题附答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综合题难题附答案

八年级三角形综合题难题附答案第1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一、三角形的边1、如图,点P是△ABC内部的一点.(1)度量线段AB,AC,PB,PC的长度,根据度量结果比较AB+AC与PB+PC的大小;(2)改变点P的位置,上述结论还成立吗?(3)你能说明上述结论为什么正确吗?【答案】(1)如图有:AB+AC>PB+PC;(2)改变点P的位置,上述结论还成立;(3)如图,连接AP,BP,CP,延长BP交于AC于点E,在△ABE中有,AB+AE>BE=BP+PE △在△CEP中有,PE+CE>PC △△+△得,AB+AE+PE+CE>BP+PE+PC,AB+AC+PE>BP+PE+PC,△AB+AC>BP+PC.二、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如图,在△ABC中,AB=AC,BD是腰AC上的中线。

(1)若AB>BC,填空:△AD=_____________;△△ABD的周长与△BEC的周长之差为_________。

(2)若△ABC的周长为20cm,BD将△ABC的周长分成差为4cm的两部分,求△ABC的边长。

【答案】(1)△EC;△AB-BC(2)8cm,8cm,4cm;或16/3cm,16/3cm,28/3cm2、如图,△ABC中,△C=90°,AC=8cm,BC=6cm,AB=10cm.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当t=6秒时,CP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2)当t=6.5秒时,CP把△ABC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3)当t为何值时,△BCP的面积为12cm2?【答案】(1)6;(2)6.5;(3)2或6.53、如图,已知在Rt△ABC中,△ABC=90°,点D沿BC自B向C运动(点D与点B、C不重合),作BE△AD 于E,CF△AD于F,则BE+CF的值()A.不变B.增大C.减小D.先变大再变小【答案】C第2节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一、三角形的内角和1、△ABC中,∠A=50°,有一块直角三角板PMN放置在△ABC上(P点在△ABC内)使三角板PMN的两条直角边PM、PN恰好分别经过点B和C(如图)(1)填空:∠ABC+∠ACB=______°,∠PBC+∠PCB =______°;(2)试问∠ABP与∠ACP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结论.【答案】(1)130;90;(2)∠ABP+∠ACP=40°2、如图①,在△ABC中,∠A=50°,有一块直角三角尺PMN放置在△ABC上(点P在△ABC内),使三角尺PMN的两条直角边PM、PN恰好分别经过点B、C.(1)填空:∠ABC+∠ACB=___,∠PBC+∠PCB=___;(2)试问∠ABP与∠ACP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3)如图②,改变直角三角尺PMN的位置(点P在△ABC外),三角尺PMN的两条直角边PM、PN仍然分别经过点B、C,(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答案】(1)130;90;(2)∠ABP+∠ACP=40°;(3)发生变化;∠ACP -∠ABP=40°.3、问题情景:如图①,将一块直角三角板PMN放置在△ABC上(点P在△ABC内),使三角尺PMN的两条直角边PM、PN恰好分别经过点B、C.试问∠ABP与∠ACP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1)特殊探究:若∠A=50°,则∠ABC+∠ACB=___,∠PBC+∠PCB=_____,∠ABP+∠ACP=_____;(2)类比探究:请探究∠ABP+∠ACP与∠A的数量关系.(3)类比延伸:如图②如图②,改变直角三角尺PMN 的位置(点P在△ABC外),三角尺PMN的两条直角边PM、PN仍然分别经过点B、C,(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答案】(1)130°;90°;40°(2)∠ABP+∠ACP=90°-∠A;(3)不成立;∠ACP -∠ABP=90°-∠A.4、动手操作:(1)如图1,将一块直角三角板DEF放置在直角三角板ABC上,使三角板DEF的两条直角边DE、DF分别经过点B、C,且BC△EF,已知△A=30°,则△ABD +△ACD=______°;(2)如图2,△BDC与△A、△B、△C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3)灵活应用: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列问题:如图3,BE平分△ABD,CE平分△ACD,若△BAC =40°,△BDC=120°,求△BEC的度数。

(完整word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集锦

(完整word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集锦

1. 如图① , 在△ ABC中 , ∠ ACB=90° ,AC=BC, 过点C 在△ ABC外作直线MN,AM⊥ MN于点M,BN⊥MN于点 N.(1)试说明 :MN=AM+BN.(2)如图② , 若过点 C作直线 MN与线段 AB订交 ,AM⊥MN 于点 M,BN⊥MN于点 N(AM>BN),(1) 中的结论能否仍旧建立 ?说明原因 .【答案】 (1) 答案看法析 ;(2) 不建立【分析】试题剖析:(1)利用互余关系证明∠ MAC =∠ NCB,又∠ AMC=∠CNB=90°, AC=BC,故可证△ AMC ≌△ CNB,进而有 AM=CN, MC=BN,即可得出结论;(2)近似于( 1)的方法,证明△ AMC ≌△ CNB,进而有 AM =CN ,MC =BN,可推出 AM 、 BN 与 MN 之间的数目关系.试题分析:解:( 1)∵ AM ⊥ MN , BN⊥ MN,∴∠ AMC=∠CNB=90°.∵∠ ACB=90°,∴∠ MAC +∠ ACM=90°,∠ NCB+∠ ACM=90°,∴∠ MAC=∠NCB.在△ AMC 和△ CNB 中,∵∠ AMC =∠ CNB,∠ MAC =∠ NCB, AC= CB,∴△ AMC ≌△ CNB(AAS ),∴ AM =CN ,MC =NB.∵MN =NC+CM ,∴ MN =AM+BN;(2)图( 1)中的结论不建立, MN =BN-AM.原因以下:∵AM ⊥ MN , BN⊥ MN ,∴∠ AMC=∠ CNB=90°.∵∠ ACB=90°,∴∠ MAC +∠ ACM=90°,∠ NCB+∠ ACM=90°,∴∠ MAC=∠NCB.在△ AMC 和△ CNB 中,∵∠ AMC =∠ CNB,∠ MAC =∠ NCB, AC= CB,∴△ AMC ≌△ CNB(AAS ),∴ AM =CN ,MC =NB.∵MN =CM -CN,∴ MN=BN-AM .点睛:此题考察了全等三角形的判断与性质.重点是利用互余关系推出对应角相等,证明三角形全等.2. 如图, BE、CF 是△ ABC 的高且订交于点 P,AQ∥ BC 交 CF 延伸线于点 Q,如有 BP=AC ,CQ=AB ,线段 AP 与 AQ 的关系怎样?说明原因。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三角形难题汇编含答案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三角形难题汇编含答案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三角形难题汇编含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将含有30°角的三角板(∠A=30°)的直角顶点放在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上,若∠1=38°,则∠2的度数()A.28°B.22°C.32°D.38°【答案】B【解析】【分析】延长AB交CF于E,求出∠ABC,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AEC,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2=∠AEC,代入求出即可.【详解】解:如图,延长AB交CF于E,∵∠ACB=90°,∠A=30°,∠ABC=60°,∵∠1=38°,∴∠AEC=∠ABC-∠1=22°,∵GH∥EF,∴∠2=∠AEC=2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性质,平行线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2.如图,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BD是∠ABC的平分线,DE⊥BC于E,若BC=10cm,则△DEC的周长为()A .8cmB .10cmC .12cmD .14cm【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AAS”证明 ΔABD ≌ΔEBD .得到AD =DE ,AB =BE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关系,求其周长.【详解】∵ BD 是∠ABC 的平分线,∴ ∠ABD =∠EBD .又∵ ∠A =∠DEB =90°,BD 是公共边,∴ △ABD ≌△EBD (AAS),∴ AD =ED ,AB =BE ,∴ △DEC 的周长是DE +EC +DC=AD +DC +EC=AC +EC =AB +EC=BE +EC =BC=10 cm.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SSS 、SAS 、ASA 、AAS 和HL )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AD BD ⊥,30ABD ∠=︒,若23AD =.则OC 的长为( )A .3B .3C 21D .6【答案】C【解析】【分析】 先根据勾股定理解Rt ABD △求得6BD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得3OD =,然后根据勾股定理解Rt AOD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求得OC OA ==【详解】解:∵AD BD ⊥∴90ADB ∠=︒∵在Rt ABD △中,30ABD ∠=︒,AD =∴2AB AD ==∴6B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132OB OD BD ===,12OA OC AC ==∴在Rt AOD △中,AD =3OD =∴OA =∴OC OA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4.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 2,5B .C .3,4,8D .4,5,6【答案】D【解析】【分析】三角形的任何一边大于其他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满足此关系的可组成三角形,其实只要最小两边的和大于最大边就可判断前面的三边关系成立.【详解】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A 、2+2=4<5,此选项错误;B 、<3,此选项错误;C 、3+4<8,此选项错误;D 、4+5=9>6,能组成三角形,此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关键在于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两条较短的边的和小于最长的边,只要满足这一条就是满足三边关系.5.如图,已知AB ∥CD ,直线AB ,CD 被BC 所截,E 点在BC 上,若∠1=45°,∠2=35°,则∠3=( )A .65°B .70°C .75°D .80°【答案】D【解析】【分析】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求得∠C ,在△CDE 中利用三角形外的性质可求得∠3.【详解】解:∵AB ∥CD ,∴∠C =∠1=45°,∵∠3是△CDE 的一个外角,∴∠3=∠C+∠2=45°+35°=80°,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题的关键,即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④a ∥b ,b ∥c ⇒a ∥c .6.将一个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分割成如图所示的9部分,其中ABE △,BCF ,CDG ,DAH 全等,AEH △,BEF ,CFG △,DGH 也全等,中间小正方形EFGH 的面积与ABE △面积相等,且ABE △是以AB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则AEH △的面积为( )A .2B .169C .32D 2【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解:如图,连结EG 并向两端延长分别交AB 、CD 于点M 、N ,连结HF ,∵四边形EFGH 为正方形,∴EG FH =,∵ABE △是以AB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AE BE =,则点E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ABE △≌CDG ,∴CDG 为等腰三角形,∴CG DG =,则点G 在CD 的垂直平分线上,∵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 的垂直平分线与CD 的垂直平分线重合,∴MN 即为AB 或CD 的垂直平分线,则,EM AB GN CD ,EM GN ,∵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即4AB CDAD BC , ∴4MN =, 设EM GN x ,则42EG FH x , ∵正方形EFGH 的面积与ABE △面积相等, 即2114(42)22x x ,解得:121,4x x ==,∵4x =不符合题意,故舍去,∴1x =,则S 正方形EFGH 14122==⨯⨯=ABE S , ∵ABE △,BCF ,CDG ,DAH 全等, ∴2====ABE BCF CDG DAHS S S S , ∵正方形ABCD 的面积4416=⨯=,AEH △,BEF ,CFG △,DGH 也全等, ∴1(4=AEH S S 正方形ABCD − S 正方形EFGH 134)(16242)42-=⨯--⨯=ABE S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求得ABE △的面积.7.图中的三角形被木板遮住了一部分,这个三角形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以上都有可能【答案】D【解析】 从图中,只能看到一个角是锐角,其它的两个角中,可以都是锐角或有一个钝角或有一个直角,故选D .8.如图,直线a b ∥,点A 、B 分别在直线a 、b 上,145∠︒=,若点C 在直线b 上,105BAC ∠︒=,且直线a 和b 的距离为3,则线段AC 的长度为( )A .32B .33C .3D .6【答案】D【解析】【分析】 过C 作CD ⊥直线a ,根据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过C 作CD ⊥直线a ,∴∠ADC =90°.∵∠1=45°,∠BAC =105°,∴∠DAC =30°.∵CD =3,∴AC =2CD =6.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间的距离,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8,BD =6,点E ,F 分别是边AB ,BC 的中点,点P在AC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存在PE+PF的最小值,则这个最小值是()A.3 B.4 C.5 D.6【答案】C【解析】【分析】先根据菱形的性质求出其边长,再作E关于AC的对称点E′,连接E′F,则E′F即为PE+PF 的最小值,再根据菱形的性质求出E′F的长度即可.【详解】解: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6,BD=8,∴22,34作E关于AC的对称点E′,连接E′F,则E′F即为PE+PF的最小值,∵AC是∠DAB的平分线,E是AB的中点,∴E′在AD上,且E′是AD的中点,∵AD=AB,∴AE=AE′,∵F是BC的中点,∴E′F=AB=5.故选C.10.如图,△ABC的角平分线CD、BE相交于F,∠A=90°,EG∥BC,且CG⊥EG于G,下列结论:①∠CEG=2∠DCB;②∠ADC=∠GCD;③CA平分∠BCG;④∠DFB=12∠CGE.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垂直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依次判断即可得出答案.【详解】①∵EG∥BC,∴∠CEG=∠ACB,又∵CD是△ABC的角平分线,∴∠CEG=∠ACB=2∠DCB,故正确;②∵∠A=90°,∴∠ADC+∠ACD=90°,∵CD平分∠ACB,∴∠ACD=∠BCD,∴∠ADC+∠BCD=90°.∵EG∥BC,且CG⊥EG,∴∠GCB=90°,即∠GCD+∠BCD=90°,∴∠ADC=∠GCD,故正确;③条件不足,无法证明CA平分∠BCG,故错误;④∵∠EBC+∠ACB=∠AEB,∠DCB+∠ABC=∠ADC,∴∠AEB+∠ADC=90°+12(∠ABC+∠ACB)=135°,∴∠DFE=360°-135°-90°=135°,∴∠DFB=45°=12∠CGE,,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多边形内角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1.如图,△ABC ≌△A E D ,∠C =40°,∠E AC =30°,∠B =30°,则∠E AD =( );A .30°B .70°C .40°D .110°【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BC ≌△AED , ∴∠D=∠C=40°,∠C=∠B=30°,∴∠E AD=180°-∠D -∠E =110°,故选D.12.如图,在菱形ABCD 中,60BCD ∠=︒,BC 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AC 于点F ,垂足为E ,连接BF 、DF ,则DFC ∠的度数是( )A .130︒B .120︒C .110︒D .100︒【答案】A【解析】【分析】 首先求出∠CFB=130°,再根据对称性可知∠CFD=∠CFB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D =∠ACB =12∠BCD=25°, ∵EF 垂直平分线段BC ,∴FB=FC ,∴∠FBC=∠FCB=25°,∴∠CFB=180°-25°-25°=130°,根据对称性可知:∠CFD=∠CFB=130°,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菱形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2,0),B (0,3),以点A 为圆心,AB 长为半径画弧,交x 轴的正半轴于点C ,则点C 的横坐标介于( )A .0和1之间B .1和2之间C .2和3之间D .3和4之间【答案】B【解析】【分析】 先根据点A ,B 的坐标求出OA ,OB 的长度,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 的长,即可得出OC 的长,再比较无理数的大小确定点C 的横坐标介于哪个区间.【详解】∵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2,0),(0,3),∴OA =2,OB =3,在Rt △AOB 中,由勾股定理得:AB 222+313=∴AC =AB 13,∴OC 132,∴点C 132,0), ∵3134<< , ∴11322<< ,即点C 的横坐标介于1和2之间,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弧与x 轴的交点问题,掌握勾股定理、无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4.满足下列条件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4BC =,5AC =,6AB =B .13BC =,14AC =,15AB = C .::3:4:5BC AC AB =D .::3:4:5A B C ∠∠∠= 【答案】C【解析】【分析】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要知道三条边的大小,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与最大的边的平方比较,如果相等,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详解】A.若BC=4,AC=5,AB=6,则BC2+AC2≠AB2,故△ABC不是直角三角形;B.若13BC=,14AC=,15AB=,则AC2+AB2≠CB2,故△ABC不是直角三角形;C.若BC:AC:AB=3:4:5,则BC2+AC2=AB2,故△ABC是直角三角形;D.若∠A:∠B:∠C=3:4:5,则∠C<90°,故△ABC不是直角三角形;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15.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2倍少20度,则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是()A.140B.20或80C.44或80D.140或44或80【答案】D【解析】【分析】设另一个角是x,表示出一个角是2x-20°,然后分①x是顶角,2x-20°是底角,②x是底角,2x-20°是顶角,③x与2x-20°都是底角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设另一个角是x,表示出一个角是2x-20°,①x是顶角,2x-20°是底角时,x+2(2x-20°)=180°,解得x=44°,∴顶角是44°;②x是底角,2x-20°是顶角时,2x+(2x-20°)=180°,解得x=50°,∴顶角是2×50°-20°=80°;③x与2x-20°都是底角时,x=2x-20°,解得x=20°,∴顶角是180°-20°×2=140°;综上所述,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是44°或80°或140°.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难点在于分情况讨论,特别是这两个角都是底角的情况容易漏掉而导致出错.16.如图,90ACB ∠=︒,AC CD =,过D 作AB 的垂线,交AB 的延长线于E ,若2AB DE =,则BAC ∠的度数为( )A .45°B .30°C .22.5°D .15°【答案】C【解析】【分析】 连接AD ,延长AC 、DE 交于M ,求出∠CAB=∠CDM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ACB ≌△DCM ,求出AB=DM ,求出AD=AM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详解】解:连接AD ,延长AC 、DE 交于M ,∵∠ACB=90°,AC=CD ,∴∠DAC=∠ADC=45°,∵∠ACB=90°,DE ⊥AB ,∴∠DEB=90°=∠ACB=∠DCM ,∵∠ABC=∠DBE ,∴∠CAB=∠CDM ,在△ACB 和△DCM 中CAB CDM AC CDACB DCM ∠=∠⎧⎪=⎨⎪∠=∠⎩∴△ACB ≌△DCM (ASA ),∴AB=DM ,∵AB=2DE ,∴DM=2DE ,∴DE=EM ,∵DE ⊥AB ,∴AD=AM ,114522.522BAC DAE DAC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能根据全等求出AB=DM 是解此题的关键.17.如图为一个66⨯的网格,在ABC ∆,A B C '''∆和A B C ''''''∆中,直角三角形有( )个A .0B .1C .2D .3【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题中的网格,先运用勾股定理计算出各个三角形的边长,再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即可.【详解】设网格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由勾股定理(两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可知,ABC ∆的三边分别是:10,5,5; 由于2225510+=,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ABC ∆是直角三角形; '''A B C ∆的三边分别是:''A B 10, ''B C 5 ,''AC 13 由于22210513,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A B C ∆不是直角三角形;A B C ''''''∆的三边分别是:A B ''''18B C ''''8 ,A C ''''26;由于22218826,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A B C ''''''∆是直角三角形;因此有两个直角等三角形;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OAB的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的坐标为(3,3),点C的坐标为(12,0),点P为斜边OB上的一个动点,则PA+PC的最小值为( )A.132B.312C.3+192D.2 7【答案】B【解析】如图,作点A关于OB的对称点点D,连接CD交OB于点P,此时PA+PC最小,作DN⊥x 轴交于点N,∵B(33OA=3,AB3OB3BOA=30°,∵在Rt△AMO中,∠MOA=30°,AO=3,∴AM=1.5,∠OAM=60°,∴∠ADN=30°,∵在Rt△AND中,∠ADN=30°,AD=2AM=3,∴AN=1.5,DN 33 2∴CN=3-12-1.5=1,∴CD2=CN2+DN2=12+3322=314,∴CD=312.故选B.点睛:本题关键在于先借助轴对称的性质确定出P点的位置,然后结合特殊角30°以及勾股定理计算.19.如图,Rt△ABC中,∠C =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D,若AD =5cm,CD=3cm,则点D到AB的距离DE是()A .5cmB .4cmC .3cmD .2cm【答案】C【解析】 ∵点D 到AB 的距离是DE ,∴DE ⊥AB ,∵BD 平分∠ABC ,∠C =90°,∴把Rt △BDC 沿BD 翻折后,点C 在线段AB 上的点E 处,∴DE=CD ,∵CD =3cm ,∴DE=3cm.故选:C.20.如图,在ABC 中,90C ∠=︒,60CAB ∠=︒,按以下步骤作图:①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大于12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点P 和Q . ②作直线PQ 交AB 于点D ,交BC 于点E ,连接AE .若4CE =,则AE 的值为( ) A .6B .2C .43D .8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得出PQ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进而得出∠EAB =∠CAE =30°,即可得出AE 的长.【详解】由题意可得出:PQ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AE =BE ,∵在△ABC中,∠C=90°,∠CAB=60°,∴∠CBA=30°,∴∠EAB=∠CAE=30°,∴CE=12AE=4,∴AE=8.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已知得出∠EAB=∠CAE=30°是解题关键.。

数学八年级上册难题

数学八年级上册难题

数学八年级上册难题一、三角形全等证明难题题目1:已知: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M是BC的中点,过M作ME∥AD 交BA延长线于E,交AC于F。

求证:BE = CF。

解析:1. 延长FM至N,使MN = FM,连接BN。

因为M是BC中点,所以BM = CM。

在△BMN和△CMF中,BM = CM,∠BMN = ∠CMF(对顶角相等),MN = MF。

根据SAS(边角边)定理,可得△BMN≌△CMF。

所以∠N = ∠CFM,BN = CF。

2. 因为AD平分∠BAC,所以∠BAD = ∠CAD。

又因为ME∥AD,所以∠BAD = ∠AEF,∠CAD = ∠AFE。

从而∠AEF = ∠AFE,所以AE = AF。

3. 因为∠CFM = ∠AFE,∠AEF = ∠N,所以∠N = ∠AEF。

所以BE = BN。

又因为BN = CF,所以BE = CF。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难题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腰长为a,求其底边上的高。

解析:1. 分两种情况讨论:当等腰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因为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所以顶角为60°。

此等腰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公式。

当等腰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外角为30°,顶角为150°。

底角为15°,设底边上的高为公式,腰长为公式。

根据三角函数关系,公式。

而公式。

所以公式。

三、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难题题目3:已知公式、公式、公式是△ABC的三边,且满足公式,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1. 对公式进行变形处理。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2,得到公式。

进一步变形为公式。

2. 因为一个数的平方是非负的,要使公式成立。

则公式,公式,公式。

即公式,公式,公式。

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

部编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01三角形六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01三角形六大重难题型(期末真题精选)(解析版)含答案

专题01 三角形六大重难题型一.中线分周长(分类讨论)1.如图,已知BD 是△ABC 的中线,AB =5,BC =3,且△ABD 的周长为12,则△BCD 的周长是 10 .试题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中线、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AD =CD ,再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即可求出结果.答案详解:解:∵BD 是△ABC 的中线,即点D 是线段AC 的中点,∴AD =CD.实战训练∵AB=5,△ABD的周长为12,∴AB+BD+AD=12,即5+BD+AD=12.解得BD+AD=7.∴BD+CD=7.则△BCD的周长是BC+BD+CD=3+7=10.所以答案是:10.2.已知AD是△ABC的中线,若△ABD与△ACD的周长分别是17和15,△ABC的周长是22,则AD的长为 5 .试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答案详解:解:∵△ABD与△ACD的周长分别是17和15,∴AB+BC+AC+2AD=17+15=32,∵△ABC的周长是22,∴AB+BC+AC=22,∴2AD=32﹣22=10,∴AD=5.所以答案是:5.3.如图所示,AD是△ABC的中线.若AB=7cm,AC=5cm,则△ABD和△ADC的周长的差为 2 cm.试题分析: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得到BD=CD,求得△ABD和△ACD的周长差=(AB+AD+BD)﹣(AC+AD+CD)=AB﹣AC,于是得到结论.答案详解:解:∵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D,∴△ABD和△ACD的周长差=(AB+AD+BD)﹣(AC+AD+CD)=AB﹣AC,∵AB=7cm,AC=5cm,∴△ABD和△ACD的周长差=7﹣5=2cm.所以答案是:2.二.中线之等分面积4.如图,已知△ABC 中,点D 、E 分别是边BC 、AB 的中点.若△ABC 的面积等于8,则△BDE 的面积等于( )A .2B .3C .4D .5试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到结论.答案详解:解:∵点D 是边BC 的中点,△ABC 的面积等于8,∴S △ABD =12S △ABC =4,∵E 是AB 的中点,∴S △BDE =12S △ABD =12×4=2,所以选:A .5.已知:如图所示,在△ABC 中,点D ,E ,F 分别为BC ,AD ,CE 的中点,且S △ABC =4cm 2,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 cm 2.试题分析:易得△ABD ,△ACD 为△ABC 面积的一半,同理可得△BEC 的面积等于△ABC 面积的一半,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BEC 的面积的一半.答案详解:解:∵D 为BC 中点,根据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S △ABD =S △ACD =12S △ABC =12×4=2(cm 2),同理S △BDE =S △CDE =12S △BCE =12×2=1(cm 2),∴S △BCE =2(cm 2),∵F 为EC 中点,∴S △BEF =12S △BCE =12×2=1(cm 2).所以答案是1.三.三角形的高的辨别6.如图,△ABC中,AD⊥BC于D,点E在CD上,则图中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 6 个.试题分析:由于AD⊥BC于D,图中共有6个三角形,它们都有一边在直线CB上,由此即可确定以AD为高的三角形的个数.答案详解:解:∵AD⊥BC于D,而图中有一边在直线CB上,且以A为顶点的三角形有6个,∴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6个.所以答案是:6.7.如图,△ABC中,BC边所在直线上的高是线段 AD .试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解答即可.答案详解:解:△ABC中,BC边所在直线上的高是线段AD,所以答案是:AD四.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8.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540°,则这个多边形是 五 边形.试题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求出边数即可.答案详解:解:设多边形的边数是n,则(n﹣2)•180°=540°,解得n=5,所以答案是:五.9.如图,∠A+∠B+∠C+∠D+∠E+∠F的值是( )A.240°B.360°C.540°D.720°试题分析: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及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即可求解.答案详解:解:如图,AC、DF与BE分别相交于点M、N,在四边形NMCD中,∠MND+∠CMN+∠C+∠D=360°,∵∠CMN=∠A+∠E,∠MND=∠B+∠F,∴∠A+∠B+∠C+∠D+∠E+∠F=360°,所以选:B.10.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从它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作对角线的条数是( )A.4B.6C.7D.9试题分析: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到(n﹣2)×180°=1260°,然后解方程即可.答案详解: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n﹣2)×180°=1260°,解得n=9,∴这个多边形为九边形;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有:9﹣3=6(条).所以选:B.五.三角形的内角和11.如图,在△ABC中,D是AC上一点,E是AB上一点,BD,CE相交于点F,∠A=60°,∠ABD=20°,∠ACE=35°,则∠EFD的度数是( )A.115°B.120°C.135°D.105°试题分析:由△ABD的内角和为180°,可以求∠ADB,由△AEC内角和为180°,可以求∠AEC,再根据四边形AEFD内角和为360°,可求∠EFD.答案详解:解:在△AEC中,∠A+∠ACE+∠AEC=180°,∴∠AEC=180°﹣∠A﹣∠ACE=180°﹣60°﹣35°=85°,在△ABD中,∠A+∠ABD+∠ADB=180°,∴∠ADB=180°﹣∠A﹣∠ABD=180°﹣60°﹣20°=100°,在四边形AEFD中,∠A+∠AEC+∠ADB+2∠EFD=360°,∴∠EFD=360°﹣∠A﹣∠AEC﹣∠ADB=360°﹣60°﹣85°﹣100°=115°,所以选:A.12.如图,△ABC中,∠BAC>∠B,∠C=70°,将△ABC折叠,使得点B与点A重合,折痕PD 分别交AB、BC于点D、P,当△APC中有两个角相等时,∠B的度数为( )A.35°或20°B.20°或27.5°C.35°或25°或32.5°D.35°或20°或27.5°试题分析:分三种情况,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先求出∠APC的度数,再利用折叠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答案详解:解:由折叠的性质知:∠BPD=∠APD=12∠BPA,∠BDP=∠ADP=90°.当AP=AC时,∠APC=∠C=70°,∵∠BPD=12(180°﹣∠APC)=55°,∴∠B=90°﹣55°=35°;当AP=PC时,∠PAC=∠C=70°,则∠APC=40°.∵∠BPD=12(180°﹣∠APC)=70°,∴∠B=90°﹣70°=20°;当PC=AC时,∠APC=∠PAC,则∠APC=55°.∵∠BPD=12(180°﹣∠APC)=62.5°,∴∠B=90°﹣62.5°=27.5°.所以选:D.13.如图,∠ABD,∠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若∠A=48°,∠D=10°,则∠P的度数为( )A.19°B.20°C.22°D.25°试题分析:延长PC交BD于E,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3=∠4,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1=∠P+∠3,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表示出∠5,整理可得∠P=12(∠A﹣∠D),然后代入数据计算即可得解.答案详解:解:如图,延长PC交BD于E,∵∠ABD,∠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1=∠2,∠3=∠4,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A+∠1=∠P+∠3①,在△PBE中,∠5=∠2+∠P,在△DCE中,∠5=∠4﹣∠D,∴∠2+∠P=∠4﹣∠D②,①﹣②得,∠A﹣∠P=∠P+∠D,∴∠P=12(∠A﹣∠D),∵∠A=48°,∠D=10°,∴∠P=12(48°﹣10°)=19°.所以选:A.14.如图,在△ABC中,∠B=28°,将△ABC沿直线m翻折,点B落在点D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 )A.42°B.46°C.52°D.56°试题分析:根据折叠得出∠D=∠B=28°,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1=∠B+∠BEF,∠BEF =∠2+∠D,求出∠1=∠B+∠2+∠D即可.答案详解:解:∵∠B=28°,将△ABC沿直线m翻折,点B落在点D的位置,∴∠D=∠B=28°,∵∠1=∠B+∠BEF,∠BEF=∠2+∠D,∴∠1=∠B+∠2+∠D,∴∠1﹣∠2=∠B+∠D=28°+28°=56°,所以选:D.15.如图,将△ABC沿DE、HG、EF翻折,三个顶点均落在点O处,若∠1=131°,则∠2的度数为( )A.49°B.50°C.51°D.52°试题分析:先根据折叠性质得:∠HOG=∠B,∠DOE=∠A,∠EOF=∠C,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和周角360°求出结论.答案详解:解:由折叠得:∠HOG=∠B,∠DOE=∠A,∠EOF=∠C,∵∠A+∠B+∠C=180°,∴∠HOG+∠DOE+∠EOF=180°,∵∠1+∠2+∠HOG+∠DOE+∠EOF=360°,∴∠1+∠2=180°,∵∠1=131°,∴∠2=180°﹣131°=49°,所以选:A.16.如图,在△ABC中,∠1=100°,∠C=80°,∠2=12∠3,BE平分∠ABC交AD于E,求∠4的度数.试题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得∠3,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得∠2,进而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得∠ABD,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BE,最后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得∠4.答案详解:解:∵∠1=∠3+∠C,∠1=100°,∠C=80°,∴∠3=20°,∵∠2=12∠3,∴∠2=10°,∴∠ABC=180°﹣100°﹣10°=70°,∵BE平分∠ABC,∴∠ABE=35°,∵∠4=∠2+∠ABE,∴∠4=45°.17.如果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另一个锐角的3倍,那么这个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等于 22.5 度.试题分析:在直角三角形中,设最小的锐角的度数为x,则另一个锐角的度数则为3x.由“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知,x+3x=90°.通过解方程即可求得x的值.答案详解:解:在直角三角形中,设最小的锐角的度数为x,则另一个锐角的度数则为3x.则x+3x=90°,即4x=90°,解得,x=22.5°,即这个直角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等于22.5°.所以答案是:22.5.六.新定义类18.新定义:在△ABC中,若存在最大内角是最小内角度数的n倍(n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称△ABC为“n倍角三角形”.例如,在△ABC中,若∠A=90°,∠B=60°,则∠C=30°,因为∠A最大,∠C最小,且∠A=3∠C,所以△ABC为“3倍角三角形”.(1)在△DEF中,若∠E=40°,∠F=60°,则△DEF为“ 2 倍角三角形”.(2)如图,在△ABC中,∠C=36°,∠BAC、∠ABC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若△ABD为“6倍角三角形”,请求出∠ABD的度数.试题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D,根据n倍角三角形的定义判断;(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DB,n倍角三角形的定义分情况讨论计算,得到答案.答案详解:解:(1)在△DEF中,∠E=40°,∠F=60°,则∠D=180°﹣∠E﹣∠F=80°,∴∠D=2∠E,∴△DEF为“2倍角三角形”,所以答案是:2;(2)∵∠C=36°,∴∠BAC+∠ABC=180°﹣36°=144°,∵∠BAC、∠ABC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DAB=12∠BAC,∠DBA=12∠ABC,∴∠DAB+∠DBA=12×144°=72°,∴∠ADB=180°﹣72°=108°,∵△ABD为“6倍角三角形”,∴∠ADB=6∠ABD或∠ADB=6∠BAD,当∠ADB=6∠ABD时,∠ABD=18°,当∠ADB=6∠BAD时,∠BAD=18°,则∠ABD=180°﹣108°﹣18°=54°,综上所述,∠ABD的度数为18°或54°.19.在△ABC中,若存在一个内角角度是另外一个内角角度的n倍(n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称△ABC为n倍角三角形.例如,在△ABC中,∠A=80°,∠B=75°,∠C=25°,可知∠B=3∠C,所以△ABC为3倍角三角形.(1)在△ABC中,∠A=80°,∠B=60°,则△ABC为 2 倍角三角形;(2)若锐角三角形MNP是3倍角三角形,且最小内角为α,请直接写出α的取值范围为 22.5°<α<30° .(3)如图,直线MN与直线PQ垂直相交于点O,点A在射线OP上运动(点A不与点O重合),点B在射线OM上运动(点B不与点O重合).延长BA至G,已知∠BAO、∠OAG的角平分线与∠BOQ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分别相交于E、F,若△AEF为4倍角三角形,求∠ABO 的度数.试题分析:(1)由∠A=80°,∠B=60°,可求∠C的度数,发现内角之间的倍数关系,得出答案,(2)△DEF是3倍角三角形,必定有一个内角是另一个内角的3倍,然后根据这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分情况进行解答,(3)首先证明∠EAF=90°,分两种情形分别求出即可.答案详解:解:(1)∵∠A=80°,∠B=60°,∴∠C=180°﹣∠A﹣∠B=40°,∴∠A=2∠C,∴△ABC为2倍角三角形,所以答案是:2;(2)∵最小内角为α,∴3倍角为3α,由题意可得:3α<90°,且180°﹣4α<90°,∴最小内角的取值范围是22.5°<α<30°.所以答案是22.5°<α<30°.(3)∵AE平分∠BAO,AF平分∠AOG,∴∠EAB=∠EAO,∠OAF=∠FAG,∴∠EAF=∠EAO+∠OAF=12(∠BAO+∠OAG)=90°,∵△EAF是4倍角三角形,∠F显然大于∠E,∴∠E=14×90°或15×90°,∵AE平分∠BAO,OE平分∠BOQ,∴∠E=12∠ABO,∴∠ABO=2∠E,∴∠ABO=45°或36°.20.在△ABC中,若存在一个内角角度,是另外一个内角角度的n倍(n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称△ABC为n倍角三角形.例如,在△ABC中,∠A=80°,∠B=75°,∠C=25°,可知∠B=3∠C,所以△ABC为3倍角三角形.(1)在△ABC中,∠A=55°,∠B=25°,则△ABC为 4 倍角三角形;(2)若△DEF是3倍角三角形,且其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外一个内角的余角的度数的13,求△DEF的最小内角;(3)若△MNP是2倍角三角形,且∠M<∠N<∠P<90°,请直接写出△MNP的最小内角的取值范围.试题分析:(1)由∠A=55°,∠B=25°,可求∠C的度数,发现内角之间的倍数关系,得出答案,(2)△DEF是3倍角三角形,必定有一个内角是另一个内角的3倍,然后根据这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分情况进行解答,(3)可设未知数表示2倍角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然后列不等式组确定最小内角的取值范围.答案详解:解:(1)∵∠A=55°,∠B=25°,∴∠C=180°﹣∠A﹣∠B=100°,∴∠C=4∠B,所以答案是:4(2)设最小的内角为x°,则3倍角为3x°①当最小的内角的度数是3倍内角的余角的度数的13时,即:x=13(90°﹣3x),解得:x=15°②3倍内角的度数是最小内角的余角的度数的13时,即:3x=13(90°﹣x),解得:x=9°,因此,△DEF的最小内角是9°或15°.(3)设∠M的度数为x,则其它的两个角分别为2x,(180°﹣3x),由∠M<∠N<∠P<90°可得:2x<90°且180°﹣3x<90°且2x≠180°﹣3x∴30°<x<45°且x≠36°.答:△MNP的最小内角的取值范围是30°<x<45°且x≠36°.21.若△ABC中刚好有∠B=2∠C,则称此三角形为“可爱三角形”,并且∠A称作“可爱角”.现有一个“可爱且等腰的三角形”,那么聪明的同学们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可爱角”应该是( )A.45°或36°B.72°或36°C.45°或72°D.45°或36°或72°试题分析:分设三角形底角为α,顶角为2α或设三角形的底角为2α,顶角为α,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得出答案.答案详解:解:①设三角形底角为α,顶角为2α,则α+α+2α=180°,解得:α=45°,②设三角形的底角为2α,顶角为α,则2α+2α+α=180°,解得:α=36°,∴2α=72°,∴三角形的“可爱角”应该是45°或72°,所以选:C.22.若三角形满足一个角α是另一个角β的3倍,则称这个三角形为“智慧三角形”,其中α称为“智慧角”.在有一个角为60°的“智慧三角形”中,“智慧角”是 60或90 度.试题分析:根据“智慧三角形”及“智慧角”的意义,列方程求解即可.答案详解:解:在有一个角为60°的三角形中,①当另两个角分别是100°、20°时,“智慧角”是60°;②α+β=120°且α=3β,∴α=90°.,即“智慧角”是90°.所以答案是:60或90.。

初中数学三角形难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难题汇编含答案
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三角形的任何一边大于其他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满足此关系的可组成三角形,其实只要最小两边的和大于最大边就可判断前面的三边关系成立.
【详解】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A、2+2=4<5,此选项错误;
Rt△OB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OB=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关键是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判定点O在AD上.
9.如图,△ABC中,AB=AC=10,BC=12,D是BC的中点,DE⊥AB于点E,则DE的长为(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A.∠A=∠DB.BC=EFC.∠ACB=∠FD.AC=DF
【答案】D
【解析】
解:∵∠B=∠DEF,AB=DE,∴添加∠A=∠D,利用ASA可得△ABC≌△DEF;
∴添加BC=EF,利用SAS可得△ABC≌△DEF;
∴添加∠ACB=∠F,利用AAS可得△ABC≌△DEF;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ASA、SAS、AAS和HL是解题的关键.
(3)分别以点D和点E为圆心,大于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
(4)作直线CF.
则直线CF就是所求作的垂线.根据以上尺规作图过程,若将这些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其中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为()
A.△CDFB.△CDKC.△CDED.△DEF
【答案】A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掌握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是本题的关键.

解三角形难题大全

解三角形难题大全

解三角形难题大全1.在三角形ABC中,已知b=c,且满足sinB(1-cosB)=sinAcosA。

点O是三角形ABC外一点,∠AOB=θ(0<θ<π),OA=2OB=2,求平面四边形OACB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到等边三角形ABC,且AB=5-4cosθ。

因此,平面四边形OACB的面积为S=1/2*1*2sinθ+AB^2/4=sinθ-3cosθ+13/4.将S化简可得S=1/4(4sinθ-3cosθ+3),因此最大值为3,选C。

2.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4,AC=3,∠BAC=60°,点D,E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且DE=2,求四边形BCED的最小值。

解析:设AD=x,AE=y(0<x≤4,0<y≤3),则根据余弦定理可得DE^2=x^2+y^2-2xycos60°,即x^2+y^2-xy=4.因此,2xy-xy=xy≤4,当且仅当x=y=2时等号成立。

因此,四边形BCED的面积SBCED=SABC-SADE=1/2*3*4*sin60°-1/2*2*2*sin60°=1/2,因此最小值为1,选A。

3.在三角形ABC中,角B=C,且7a^2+b^2+c^2=43,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根据角B=C和7a+b+c=43,可以得到7a^2+2b^2=43,即2b^2=43-7a^2.又因为cosC=(a^2+b^2-c^2)/(2ab)=a/(2b),因此sinC=√(1-cos^2C)=√(1-a^2/(4b^2))。

因此,△ABC的面积S=1/2ab*sinC=a/2*√(1-a^2/(4b^2))=a/2*√(4b^2-a^2)/(2b)。

将S化简可得S=a/4*√(4b^2-a^2)。

因此,S的最大值为√43/2,选D。

4.在三角形ABC中,sin∠ABC=1/3,AB=2,点D在线段AC上,且AD=2DC,BD=x,求BC的长和△DBC的面积。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集锦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集锦

1. 如图①,在△ABC中,∠ACB=90°,AC=BC,过点C在△ABC外作直线MN,AM⊥MN于点M,BN⊥MN于点N.(1)试说明:MN=AM+BN.(2)如图②,若过点C作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MN于点M,BN⊥MN于点N(AM>BN),(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答案】(1)答案见解析;(2)不成立【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互余关系证明∠MAC=∠NCB,又∠AMC=∠CNB=90°,AC=BC,故可证△AMC≌△CNB,从而有AM=CN,MC=BN,即可得出结论;(2)类似于(1)的方法,证明△AMC≌△CNB,从而有AM=CN,MC=BN,可推出AM、BN 与MN之间的数量关系.试题解析:解:(1)∵AM⊥MN,BN⊥MN,∴∠AMC=∠CNB=90°.∵∠ACB=90°,∴∠MAC+∠ACM=90°,∠NCB+∠ACM=90°,∴∠MAC=∠NCB.在△AMC和△CNB中,∵∠AMC=∠CNB,∠MAC=∠NCB,AC=CB,∴△AMC≌△CNB(AAS),∴AM=CN ,MC=NB.∵MN=NC+CM,∴MN=AM+BN;(2)图(1)中的结论不成立,MN=BN-AM.理由如下:∵AM⊥MN,BN⊥MN,∴∠AMC=∠CNB=90°.∵∠ACB=90°,∴∠MAC+∠ACM=90°,∠NCB+∠ACM=90°,∴∠MAC=∠NCB.在△AMC和△CNB中,∵∠AMC=∠CNB,∠MAC=∠NCB,AC=CB,∴△AMC≌△CNB(AAS),∴AM=CN ,MC=NB.∵MN=CM-CN,∴MN=BN-AM.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关键是利用互余关系推出对应角相等,证明三角形全等.2. 如图,BE、CF是△ABC的高且相交于点P,AQ∥BC交CF延长线于点Q,若有BP=AC,CQ=AB,线段AP与AQ的关系如何?说明理由。

三角形难题(有规范标准答案)

三角形难题(有规范标准答案)

三角形难题(有规范标准答案)三角形难题三角形是几何学中非常重要且基础的图形之一,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与三角形相关的难题。

本文将针对一些常见的三角形难题进行探讨,并给出规范的标准答案。

一、边长关系的难题在三角形中,其边长的关系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ABC,已知边长AB为5cm,BC为8cm,AC为7cm,我们要求出三角形ABC的面积。

解答:根据海伦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三角形ABC的面积。

海伦公式为:面积= √[s(s-a)(s-b)(s-c)]其中,s为三角形的半周长,即s = (a + b + c)/2。

代入已知边长,有s = (5 + 8 + 7)/2 = 10cm。

将已知边长代入公式,面积= √[10(10-5)(10-8)(10-7)] = √[10*5*2*3] = 10√3 cm²。

因此,三角形ABC的面积为10√3平方厘米。

二、角度关系的难题在三角形中,角度关系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DEF,已知∠D = 40°,∠E = 60°,要求求出∠F的度数。

解答: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因此可以得到∠F = 180° - ∠D - ∠E = 180° - 40° - 60° = 80°。

所以,∠F的度数为80°。

三、相似三角形的难题相似三角形也是三角形难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假设有两个相似的三角形ABC和DEF,已知AC = 10cm,DF = 15cm,BC = 6cm,要求求出EF的长度。

解答:由于三角形ABC与DEF相似,我们可以得知它们的对应边长之比相等。

即AC/DF = BC/EF。

将已知边长代入上述等式,有10/15 = 6/EF。

通过交叉相乘法则,我们可以得到10*EF = 15*6,即10EF = 90。

解得EF = 9cm。

所以,EF的长度为9厘米。

四、三角形的中线问题在三角形中,中线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三角形重难点题型汇编(七大题型)(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浙教版)

三角形重难点题型汇编(七大题型)(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浙教版)

三角形重难点题型汇编(七大题型)【题型0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题型02:三角形中线与面积问题】【题型03:三角形中线与周长问题】【题型04: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化简】【题型0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高的综合运算】【题型0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折叠问题综合】【题型0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新定义问题综合】【题型0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8cm,8cm,16cm B.5cm,5cm,5cmC.5cm,5cm,11cm D.6cm,7cm,14cm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7cm,则此三角形周长可能是( )A.13cm B.14cm C.15cm D.20cm3.如图,为了估计一池塘岸边两点A,B之间的距离,小丽同学在池塘一侧选取了一点P,测得PA=6m,PB=4m,那么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A.6m B.7.5m C.8.5m D.10.5m4.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cm和6cm,第三边长是偶数,那么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长为cm.5.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5,且其周长是偶数,那么第三边的长是.6.已知a、b、c分别是△ABC的三边的长,化简|a―b+c|―|a―c―b|的结果为.【题型02:三角形中线与面积问题】7.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边BC 上的中线,CE 是△ADC 的边AD 上的中线,若△ABD 的面积为16cm 2,则△CDE 的面积为( )A . 32cm 2B . 16cm 2C . 8cm 2D . 4cm 28.如图,在△ABC 中,点D ,E ,F 分别为边BC ,AD ,CE 的中点,且S △ABC =8cm 2,则S 阴影=( )A .4cm 2B .3cm 2C .2cm 2D .1cm 29.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DE 是AC 边上的中线,若△ADE 面积等于4,则△ABC 的面积是( )A .4B .8C .12D .1610.如图,△ABC 的面积是1,AD 是△ABC 的中线,AF =12FD ,CE =12EF ,则△DEF 的面积为 .11.如图,把面积为a 的正三角形ABC 的各边依次循环延长一倍,顺次连接这三条线段的外端点,这样操作后,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正三角形DEF;对新三角形重复上述过程,经过2016次操作后,所得正三角形的面积是.【题型03:三角形中线与周长问题】12.如图,在△ABC中,点D是BC边上的中点,若△ABD和△ACD的周长分别为16和11,则AB―AC的值为()A.5B.11C.16D.2713.如图,CM是△ABC的中线,BC=8cm,若△BCM的周长比△ACM的周长大2cm,则AC的长为cm.14.如图,在△ABC中,点E是BC的中点,AB=7,AC=10,△ACE的周长是25,则△ABE 的周长是.15.如图,E是边BC的中点,若AB=4,△ACE的周长比△AEB的周长多1,则AC=.16.如图,在△ABC中,AB=9,AC=7,AD是中线.若△ABD的周长为19,则△ACD 的周长为.【题型04: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化简】17.已知△ABC三边分别是a、b、c,化简|a+b―c|―|c―a+b|+|b―a―c|= 18.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长,化简:|a―b―c|―|b―a―c|=.19.已知a、b、c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1)若a=3,b=5,则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2)试化简:|b+c―a|+|b―c―a|+|c―a―b|.20.已知△ABC的三边长是a,b,c.(1)若a=6,b=8,且三角形的周长是小于22的偶数,求c的值;(2)化简|a+b―c|+|c―a―b|.21.已知a,b,c是△ABC三边的长.(1)若a,b,c满足|a―b|+|b―c|=0,试判断△ABC的形状;(2)化简|a+b―c|+|a―b―c|+|c―a―b|+|b―a―c|.【题型0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高的综合运算】22.如图,在△ABC中,∠B=46°,∠C=80°,AD⊥BC于点D,AE平分∠BAC交BC于点E,DF⊥AE于点F.(1)求∠BAE的度数;(2)求∠ADF的度数.23.如图,△ABC中,∠B<∠C,AD⊥BC于D,AE平分∠BAC交BC于E,(1)当∠B=30°,∠C=50°时,求∠DAE的度数;(2)猜想:∠DAE与∠B、∠C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24.△ABC中,∠C>∠B,AD是高,AE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当∠B=24°,∠C=68°时,求∠DAE的度数;(2)根据第(1)问得到的启示,∠C―∠B与∠DAE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5.如图所示,在△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BAC= 60°,∠C=70°.(1)求∠EAD的度数;(2)求∠BOA的度数【题型0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折叠问题综合】26.如图,将长方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折叠,点C的对应点为点E,BE交AD于点O.若∠CBD=31°,则∠BOD的度数为()A.118°B.111°C.101°D.62°27.如图,把三角形纸片ABC折叠,使得点B,点C都与点A重合,折痕分别为DE,MN,若∠BAC=110°,则∠DAM的度数为()A.40°B.60°C.70°D.80°28.如图,△ABC是一张纸片,把∠C沿DE折叠,点C落在点C′的位置,若∠C=30°,则α+β的度数是()A.30°B.40°C.50°D.60°29.如图,将△ABC沿DE折叠,点A落在点F处,已知∠1+∠2=100°,则∠F=度.30.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在B边上,将△CBD沿CD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AC边上的点E处.若∠A=22°,则∠CDE度数为.31.如图甲所示三角形纸片ABC中,∠B=∠C,将纸片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C落到AB 边上的E点处,折痕为BD(如图乙).再将纸片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点A恰好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如图丙),则∠ABC的大小为°.32.如图,把长方形纸片ABCD沿折痕EF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点A落在点G处,∠DFG=70°,则∠BEF的度数为.33.如图,△ABC中,∠ACB=90°,点D在AB上,连接CD,将△BDC沿CD对折得到△EDC,点E恰好在AC上,若∠ADE=20°,则∠B=.【题型0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新定义问题综合】34.新定义:在△ABC中,若存在最大内角是最小内角度数的n倍(n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称△ABC为“n倍角三角形”. 例如,在△ABC中,若∠A=90°,∠B=60°,则∠C=30°,因为∠A最大,∠C最小,且∠A=3∠C,所以△ABC为“3倍角三角形”.(1)在△DEF中,若∠E=40°,∠F=60°,则△DEF为“_______倍角三角形”.(2)如图,在△ABC中,∠C=36°,∠BAC、∠ABC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若△ABD为“6倍角三角形”,请求出∠ABD的度数.35.定义: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1,我们称这两个角互为“友爱角”,2这个三角形叫作“友爱三角形”.例如:在△ABC中,如果∠A=80°,∠B=40°,那么∠A与∠B互为“友爱角”,△ABC为“友爱三角形”(1)如图1,△ABC是“友爱三角形”,且∠A与∠B互为“友爱角”(∠A>∠B),∠ACB=90°.①求∠A、∠B的度数.②若CD是△ABC中AB边上的高,则△ACD、△BCD都是“友爱三角形”吗?为什么?(2)如图2,在△ABC中,∠ACB=70°,∠A=66°,D是边AB上一点(不与点A,B重合),连接CD,若△ACD是“友爱三角形”,直接写出∠ACD的度数.36.【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差为30°,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伙伴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伙伴角”.例如:α=50°,β=20°,α―β=30°,即α是β的“伙伴角”,β也是α的“伙伴角”.(1)已知∠1和∠2互为“伙伴角”,且∠1+∠2=90°,则∠1=.(2)如图1所示,在△ABC中,∠ACB=90°,过点C作AB的平行线CM,∠ABC的平分线BD 分别交AC,CM于D、E两点①若∠A>∠BEC,且∠A和∠BEC互为“伙伴角”,求∠A的度数;②如图2所示,∠ACM的平分线CF交BE于点F,当∠A和∠BFC互为“伙伴角”时,∠A的度数为多少11。

初二全等三角形难题及答案

初二全等三角形难题及答案

1、如图,在等边ABC D 中,点D 、E 分别在边BC 、AB 上,且AE BD =,AD 与CE 交于点F(1)求证:CE AD =(2)求DFC Ð的度数2、如图,ABC D 中,°=Ð90ACB ,AB CD ^,垂足为D ,AE 是角平分线交CD 于F ,AB FM //且交BC 于M ,则CE 与MB 的大小关系怎样?证明你的结论3、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为DC 边的中点,AE 交BD 于O ,212cm S O D E =D ,则AOB S D 等于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DE 、AB 的延长线交于点F求证:EFC ABE S SD D =5、如图,已知D 为BC 中点,点A 在DE 上,且CE AB =,求证:21Ð=Ð6、如图,ABC D 中,D 为BC 边的中点,AC BE ^于点E ,若°=Ð30DAC ,求证:BE AD =7、如图,BD 、CE 分别是ABC D 的边AC 、AB 上的高,F 、G 分别是线段DE 、BC 的中点求证:DE FG ^8、如图,BN AM //,MAB Ð和NBA Ð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 ,过点P 作直线EF 分别交AM 、BN 于F 、E(1)求证:BE AF AB +=(2)若EF 绕点P 旋转,F 在MA 的延长线上滑动,如图,请你测量,猜想AB 、AF 、BE 之间的关系,写出这个关系式,并加以证明9、如图,在锐角ABC D 中,已知C ABC Ð=Ð2,ABC Ð的平分线BE 与AD 垂直,垂足为D ,若cm BD 4=,求AC 的长10、已知在△ABC 中,∠A =90°,AB =AC ,AE ⊥BD 于E , ∠ADB =∠CDF ,延长AE 交BC 于F ,求证:D 为AC 的中点11、已知三角形ABC 中,AD 为BC 边的中线,E 为AC 上一点,BE 与AD 交于F ,若AE=EF ,求证:AC=BF ③ ④12.如图9所示,△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90°,AD 是BC 边上的中线,过C 作AD 的垂线,交AB 于点E ,交AD 于点F ,求证:∠ADC=∠BDE .A B C D E F 图9 1、(1)全等(2)°602、MB CE =(提示:过E 作AB EG ^交AB 于G ,证CFM D ≌EGB D ,EB CM =,同时减去EM )3、由相似,得248cm 4、提示:平行四边形ABCD 中,DEC ABE S SD D =,由全等BFE D ≌DCE D ,得DE EF =,得CFE CDE SSD D =,进而得EFC ABE SSD D =5、延长AD 至F ,使AD DF =,连结CFD 为BC 中点,DC BD =\易证ABD D ≌FCD DF Ð=Ð1,CF AB =又CE AB = ,2Ð=Ð\F21Ð=Ð\6、延长AD 至F ,使AD DF =,连结BF ,令AD 与BF 交点为G易证ADC D ≌BFD D则DBF C Ð=Ð,°=Ð=Ð30F CADAC BE ^在BEC D 中,°=Ð+Ð90C EBC ,°=Ð+Ð\90DBF EBC即°=Ð90GBFAG GE 21=\,GF BG 21= )(21GF AG BG GE +=+\ AD AF BE ==\21 7、连结DG ,EG ,易得EG DG =再由三线合一,得证8、(1)在AB 上截取AF AQ =(2)结论:AB AF BE +=在BE 上截取BA BG =9、以A 为圆心,以AB 为半径,画弧交BC 于N ,连结AN ,则AB AN =C ABN ANB Ð=Ð=Ð\2,C CAN Ð=Ð,NC AN =\过N 作AC NM ^,交AC 于M ,且得MC AM =易证ABD D ≌ANM D ,得cm AM BD 4== cm AC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数学三角形测试题
一、填空
1、(1)全等三角形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相等;
(2)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还可以用:_______;
(3)如右图,已知AB=DE,∠B=∠E,
若要使△ABC≌△DEF,那么还要需要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这个条件也可以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4) 如右图,已知∠B=∠D=90°,,若要使△ABC≌△ABD,那么还要需要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这个条件也可以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这个条件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如图5,⊿ABC≌⊿ADE,若∠B=40°,∠EAB=80°,
∠C=45°,则∠EAC= ,∠D= ,∠DAC= 。

3.如图6,已知AB=CD,AD=BC,则≌,≌。

4.如图7,已知∠1=∠2,AB⊥AC,BD⊥CD,则图中全等三角形
有 _____________;
5.如图8,若AO=OB,∠1=∠2,加上条件,则有ΔAOC≌ΔBOC。

7、如图,在一小水库的两测有A、B两点,A、B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得,采用方法如下:取一点可以同时到达A、B的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AC=DC;同法,连结BC并延长到E,使BC=EC;这样,只要测量CD的长度,就可以得到A、B的距离了,这是为什么呢?根据以上的描述,请画出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