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教学反思
《溶液》复习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溶液》复习课教学中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我让学生对第九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本节课由此引入复习要点。
在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练习,讲练结合,对知识进行强化、迁移。
练习由浅入深,尽量达到分层教学的要求。
反思本节课教学,我有以下体会:1、练习环节中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性,指导性。
我根据溶液的中考考点内容,梳理考点,学生完成考点知识的回顾,接下来例题及练习都是结合近几年有关溶液的中考题,让学生进行提高练习,从而让学生知道本节知识在中考出题模式中的呈现形式。
其中,中考冲刺题属于能力提升题,增强了练习的多样性、层次性及现实意义。
2、讨论环节中的讨论不能走过场,讨论要充分,要真正到位,讨论后要及时小结。
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6组,让他们根据练习环节中的题目先独立完成再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很激烈,得出的结论也很完整,自始至终我都只进行启发、引导和调控。
学生的讨论进入了高潮,兴趣高涨,思维得到了激活,我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讨论之中,组内的知识漏洞和困惑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
但在讨论后,作为教师应对讨论的热点及注意点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升。
3、让学生进行讲解展示,既提高了学生兴趣,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
5、本节课以下几点需注意:(1)课堂上对于学生展示时出现的问题,应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老师去帮他们总结。
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不急于给出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讨论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正确的思路恰好是同学们的问题症结所在,教师恰好抓住症结,对症下药,这样的效果更好。
(2)在有这么多老师的情况中上课,有些学生显得不太自然,需在学生心理上给予更多肯定,让他们更活跃。
初中化学_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阅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课前查阅资料激发兴趣,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为本节课进行知识储备创设情境人们在购买葡萄、柑橘等水果时,常习惯地问“酸不酸”?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什么?的确,许多水果有的略带酸味,而有的却是很酸的,这是因为它们含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
[小结]酸味是酸性物质的一种反映思考问题尝尝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条件反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检验溶[过渡]想一想:实验室中有二瓶没有标签的溶液,该如何去了解它是否有酸味或显酸性呢?[导入]科学家从不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的酸碱性,他们怎样来识别呢?[视频]波义耳跟花有关的一段美好故事[提出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假如你是波义耳,你对“盐酸使紫罗兰的花瓣变红色”会有哪些联想?还想做哪些实验?[介绍]那么波义耳当时对这个现象是怎么对待的?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猜测方法。
学生积极参与,感受探究的兴趣聆听和思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对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溶液的酸碱性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酸类物质都有酸性、碱类物质都有碱性,学生们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如吃西红柿,喝柠檬汁时感到有酸味,食醋也有酸味;使用肥皂和洗衣粉时会感到有滑腻感和涩味。
同样是酸酸甜甜的桔子,有的略带酸味,而有的却很酸。
一份无色透明的溶液,如何知道它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水果酸味的强弱程度跟什么因素有关?怎样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这些问题是认知的起点和线索,也是学习的兴趣所在。
效果分析1、知识与能力(1)能灵活的运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2 )认识了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pH的关系,会使用pH试纸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知道pH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1)有了对酸碱性实质的微观理解。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依照大纲的要求,本节的学习目标是明白得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转变。
同时会判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为了帮忙学生的明白得,我设计了大量的溶解实验。
除教材中的实验外,我还增加了一些实验。
比如,课前,提早配制好各类不同颜色的溶液,很漂亮。
然后引出课题中重要的关键词“溶液”。
然后让学生观看溶液的特点。
再提出溶液的形成进程,让学生了解溶液是如何形成。
接下来开始进行“溶液形成”实验:我先示范,再分发给个别学生完成。
然后由那些学生展现给全班同窗观看并汇报他们的实验现象和结果。
实验设计是如此的,我故意安排了有溶质是固体和液体,溶剂是水、酒精和汽油的情形,还有乳化剂洗洁精,尽可能采纳学生身旁熟悉的物质和例子。
第二个内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也是由学生完成实验,然后汇报结果。
总的来讲,如此的设计和教学方式下来,大体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试探,设计思路能够,实验预备充分,本以为只要学生依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试探,踊跃参与,关于这些概念的明白得不难,可是,结果令我不是很中意。
有以下几点:一、实验进程中有点乱,没有拿到实验器材的学生他们就在那里拆台或看都不看其他同窗的实验进程,在那里做自己情形(发言);二、感觉到学生对什么都不感爱好一样,内心很不爽,你自己在那里激情的分析讲解、做实验感觉好玩吧,可是那仿佛都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一样,一副没感觉的表情,让人感觉好失败。
3、感觉到,尽管通过了实验才取得的理论知识,却才那么寥寥无几的学生认真听了,可能达到了学习要求,大部份的是没有达标的。
因此,我的试探确实是:不仅是教师如何设计一堂优秀课,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吧?《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依照大纲的要求,本节的学习目标是明白得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转变。
同时会判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为了帮忙学生的明白得,我设计了大量的溶解实验。
《溶解与溶液》教学反思
《溶解与溶液》教学反思1、《溶解与溶液》教学反思这一节课从教学设计来看,遵循了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活动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与度很高,体现了“做中学”的精神。
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基本上了解了什么是溶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以及溶液的特点,并初步掌握了如何控制变量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的方法。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相应的活动,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观察学生的活动记录单,会发现,虽然学生表达的很清晰,但在记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语言的组织能力和书写能力还有待于继续指导和加强;同时记录的方式过于单调,如果能以文字再配上图形,效果会更好。
再者,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是全班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未能做到“畅所欲言”,有个别小组虽然活动现象与其他小组不同,但是不能实事求是地表达。
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教师反思!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对于在备课的过程中预想到的问题能够进行合理的`处理,但是对于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东西,我未能全部处理好,特别是在讨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活动中,有学生提出“再加入一种溶质会影响溶解的快慢”的时候,我既未肯定也未由此展开,处理的不得体,虽然当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催化剂”的概念,但未能以合理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许能够说明教师本身在知识的储备上还有待于加强,同时聆听学生的交流时的反馈意识也有待于加强。
当然,对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这将成为我日后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溶解与搅拌》教学反思这节课科学是:认识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知道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保证实验公平、准确。
这个目标通过这节课的最后的提问,感觉学生掌握的还行。
但是由于课上只进行了一种物质的研究,我觉得没有获得更多的证据证明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我在课下反思,首先是我对课堂的把控能力还不太强,怕准备的材料太多,控制不住课堂。
化学教学反思溶液
化学教学反思溶液
化学教学中,对溶液的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中,应该合理设计溶液相关的知识点,包括溶液的定义与特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液的浓度等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实验演示、图文讲解、多媒体展示等,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溶液的概念。
2. 实验教学安排:对于溶液实验教学,需要确保学生安全且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
教师应提前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步骤的清晰讲解、注意事项的强调等,确保实验过程安全可行,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在包含危险性的实验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警示,确保他们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防护设施。
3. 讲解与练习结合:在讲解溶液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溶液知识的实用性。
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课堂练习或作业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4. 多样化评价方式: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小测验、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能力。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反思溶液教学的关键在于内容设计合理、实验安排安全、讲解与练习结合以及评价方式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2.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的表示及稀释计算。
3. 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均匀透明的混合物,由溶剂和溶质组成。
2.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解、稀释、蒸馏等。
3. 溶液的浓度表示: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
4. 溶液的稀释计算:C1V1 = C2V2。
5. 溶液的应用:酸碱中和、溶解度、提取物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
3. 运用案例分析,探讨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盐、糖、酸、碱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2. 基本概念:讲解溶液的特点、制备方法及浓度表示。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溶液制备和浓度测定实验。
4. 案例分析:分析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5. 小组讨论:探讨溶液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6. 总结与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溶液概念、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溶液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药、农业、环保等。
2. 探讨溶液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溶液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教学反思
在复习《溶液》基本概念和原理时,让学生先参照河南中考中本单元的要点回顾完成,将本单元的知识点回顾起来,然后看题型解析,再做后面的练习题。
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我发现本单元的难点主要有这几点:对于两种物质恰好反应完全反应后的溶液里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有一部分同学搞不清楚;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做题也或多或少的出错;解释“夏天晒盐”、“冬天晒碱”的原因,有一部分同学不理解;再就是给出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求出某一温度下将一定量的这种物质加入一定量的水中,求出溶液的质量,有一部分学生往往不考虑没有溶解的那部分固体,直接就固体的质量加上溶解的质量。
理解了学生在本单元存有的问题后,我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使不同学习水准的同学都有所进步。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精选5篇)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精选5篇)《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的教学,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认识到了溶液的酸碱性和用酸碱指示剂能够定性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以及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同学对于现象观察的不明显,导致在部分颜色上存在差异,但经过多次实验后,还是掌握了正确的变色规律。
通过课后的练习反馈,学生基本掌握了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在创设情境导入中,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山楂和橘子等有酸味的水果为例,让学生谈谈水果有酸味及酸味不同的认识,找出认知的起点,站在化学的角度来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在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导入时,以生活中化学现象:浓的白醋比稀的白醋酸味重,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渗透定性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是不够的,还必须定量来认识。
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现象提炼为化学问题,然后学习新的化学知识,最后用化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即“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通过学习,溶液的酸性实质是氢离子的性质,氢离子浓度越大,酸性越强;碱性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氢氧根离子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
有利于学生养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学科思维方式。
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强弱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还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还渗透了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
在测定PH时,有一组学生测试出的食盐水或蔗糖水的pH值呈酸性,跟其它组的结果不同。
让学生来寻找导致这个错误的结果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除了视觉本身的误差外,还可能是由于样品被污染,在测试前一种酸性溶液的'pH后,玻璃棒没有洗或没有洗干净,也可能玻璃片不干净或不干燥就进行下一种溶液的测试。
抓住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测定结果的错误,引导学生认识到操作规范严谨的重要性。
本节课学习重点是溶液酸碱性及检验方法,难度不是很大。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8篇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8篇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篇1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中学化学九班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题的内容。
第一课时,从内容上看,不存在什么难点,但这内容是溶液的开端,也是对后面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紧要基础,也为下学期酸、碱、盐这紧要内容打下基础。
所以,这个开头假如开得好,对后面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的我来说,没什么经验,很多方面还是要不绝学习,不绝提高。
一、我应当连续保持的方面:这一节课教学中的试验活动设计,获得大家全都通过,试验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中不会过于单调。
上下过渡流畅,课堂衔接好;讲练结合;以上都是我应当在往后的教学连续保持的优点。
二、我需要不绝改进的方面:1、概念构建——对于溶液来说,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得到溶液的形成过程的描述、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并不容易,必需在此下功夫。
课堂上我没处理好溶液的形成过程,而是急于让学生得到。
其实这是构建中的一难点,我可以先得到这一过程,而通过不绝地增补试验让学生理解。
这样的效果可以更直观。
2、溶液命名——对于常见溶液中,溶剂是水的命名规律并没有处理好。
这个内容处理方法可以更加直观,从开始常见的溶液命名启程,通过对比找出差别,再得到规律的处理,可以大大降低难度。
3、评价单一,尤其是语言的评价,过于单一,缺少称赞和称赞的语言。
还有一些知识上的小细节没有注意到位,语言严谨性有待提高,如试验中所用酒精浓度是95%的溶液而不是纯酒精,应当向学生解释下等。
总而言之,这一节课让我一下成长了,我必需正视自身的不足,不绝改正,不绝进步。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篇2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首先呈现了各种颜色的溶液,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捉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诚,又可以顺利的引出新课中溶液的概念。
课堂中涉及到难以理解的微观过程,都用播放动画的形式使学生克服难点,了解知识的`本质。
学生在形成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又引入了悬浊液、乳浊液以及乳化作用的概念,将化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各处有化学,从而培养学生酷爱化学、乐观学习化学的情感。
初中化学_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初中溶液一单元教案反思
在教学初中化学溶液一单元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通过反思,我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首先,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片等,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溶液的概念,从而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的特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知识。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如溶解实验、溶液的配制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同时,我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溶液、溶质、溶剂三者关系的学习,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并通过举例、画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溶液的微观机制理解不深。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溶液微观机制的讲解,如溶液的稳定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以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讲解和示范,并安排更多的实验操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不多。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溶液应用的讲解,如溶液在医药、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以提高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实用性认识。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作者:陈启平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1年第01期《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
它是关于溶液的一些简单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
课题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这些基础知识与后面酸、碱、盐教学中的反应密切相关。
学好溶液为学习酸、碱、盐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更是为高中学习离子反应作好准备。
因此,全面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重要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液的知识,作为教师就要对溶液的形成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溶液的形成概念构建反思以化学实验构建溶液概念的教学方法。
选择蔗糖溶于水、氯化钠溶于水是这节课最为基本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动手操作,获得最直接、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学生面对实验现象不断地质疑,由质疑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到得出结论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思路。
结合氯化钠溶液形成的视频实验,学生会抓住氯化钠分散到水中呈现微观粒子,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通过描述现象,组织语言,表述溶液的概念。
最后,教师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随后教师展示不同的溶液,深挖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全面地讲解均一性是指溶液颜色、浓度、密度等均匀的分布,稳定性是指温度等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二、对溶液的形成实验设计反思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设计实验来展开溶液形成的教学至关重要。
理解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关系的实验,必须遵循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方法要正确,通过实验能够寻找物质之间的规律,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溶液的概念。
通过反思,我认为最好设计三类溶液的实验。
一类是不溶于水或油的实验,像泥沙放入水中,这种物质不会被水溶解,虽然是混合物,但他们不均一,也不稳定,因此不是溶液;另一类可溶于水的实验,但没有颜色的实验,如蔗糖溶于水;还有一类溶于水有颜色的实验,如硫酸铜溶于水。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一《溶液的浓度》这节课我主要是以学生的自学与交流为主,老师的解惑、纠正为辅,把课堂交给学生来完成的。
虽然所用时间较多,但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我认识到初三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容忽视。
同时,学生小组的讨论比老师直接灌输要更深刻,更容易接受。
教材中引入的溶质质量分数概念非常简单,计算公式也简洁明了.通过5分钟的自学与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后题的训练,学生能够完成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师应注意强调:解这类题时必须弄清溶液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各是多少。
一般地,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的那部分溶质,如果没有没溶进溶剂里,就不能计算在内。
教材中有两道例题,可以交给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来完成。
其中重要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来讲解,如有不正确的及时予以纠正。
同时,可以结合课后类似的题型进行巩固训练。
此时应强调: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结合化学方程式,求某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发生化学变化时,是学生更容易搞混淆的,因而这类题,由老师带着学生反复读题,从题目中找出解题的关键点。
先做一道例题,紧接着一道类似练习。
然后讲授方法: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应保持不变.如有变化,是因生成了沉淀或气体,将原来溶液的质量减去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即为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溶液的浓度》这节课我主要是以学生的自学与交流为主,老师的解惑、纠正为辅,把课堂交给学生来完成的。
虽然所用时间较多,但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我认识到初三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容忽视。
同时,学生小组的讨论比老师直接灌输要更深刻,更容易接受。
教材中引入的溶质质量分数概念非常简单,计算公式也简洁明了.通过5分钟的自学与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后题的训练,学生能够完成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师应注意强调:解这类题时必须弄清溶液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各是多少。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定义、特征及组成。
2. 理解溶液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及特征2. 溶液的制备方法3. 溶液的性质4. 溶液的应用5. 溶液的分类及浓度表示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液的定义、特征、制备方法、性质及应用。
2. 难点: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及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溶液的相关问题。
2.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制备过程和性质。
3. 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溶液的定义及特征,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溶解、稀释、混合等。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溶液制备实验,观察溶液的性质。
4. 讲解:分析实验结果,讲解溶液的性质及应用。
5.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及计算。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 评价内容:a. 溶液的定义、特征及组成的掌握程度b. 溶液制备方法的熟悉程度c. 溶液性质及应用的理解程度d. 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及计算的运用能力3. 评价手段: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练习题、小组讨论等七、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量筒、滴定管等3. 课件:溶液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4. 网络资源:有关溶液的科普文章、实验视频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环节:a. 导入(10分钟)b. 新课讲解(45分钟)c. 实验操作(20分钟)d. 案例分析(10分钟)e.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a. 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程度b.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c. 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d. 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2. 反思时间:课后及时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十、拓展与延伸1. 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2. 溶液与其他分散系的比较:如胶体、悬浊液、乳浊液等3. 溶液的制备与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渗析等4. 引导学生关注溶液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有需要,请随时提问。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篇一:“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学反思“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学反思“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学内容包括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溶液的pH。
只有理解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同时本讲内容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电解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
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把本讲内容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内容是水的电离,第二课时内容是有关水的离子积的定量计算,第三课时内容是有关PH的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一课时——水的电离,教学重难点是“水的电离及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关KW的应用1、教学过程:Ⅰ复习醋酸的电离平衡及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Ⅱ由水导电实验证明水是极弱电解质,提供数据定量感知弱的程度。
Ⅲ由水的电离平衡表达式推出水的离子积,定义及注意事项Ⅳ提出有利于建模的驱动型问题:①分析NaCl、盐酸、醋酸、氢氧化钠等溶液中的微粒(书写平衡体系,得出任何溶液中既存在氢离子也存在氢氧根,溶液中水的电离不可忽视)②向水中加入以上物质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溶液酸碱性如何?判断溶液酸碱性以哪个平衡体系为主?溶液酸碱性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总结溶液中判断酸碱性的依据③根据学生水平提问:向水中加入醋酸钠和氯化铵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溶液酸碱性如何?(定性分析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盐类水解埋下伏笔;分析酸碱性寻找主要平衡体系,为以后分析多平衡重叠的水溶液体系打下基础。
)Ⅴ推导出酸中和碱中KW,根据水的离子积进行计算酸中和碱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的浓度(通过数据定量感受酸碱对水的电离产生抑制作用)2.教学反思:(1)本节设计承上(弱电解质的电离)启下(盐类水解);本节内容浑然一体,(不考虑水的电离,没有水的离子积就无法进行PH的计算)。
也自然的构建了水溶液体系的认识框架。
(2)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程理念上也有所体现,如运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熟练掌握温度、酸、碱、盐、活泼金属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以讨论归纳的方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初三下册化学溶液教学反思5篇
初三下册化学溶液教学反思5篇1.初三下册化学溶液教学反思篇一我觉得在本节课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整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体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理念,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体会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教学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引领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展开实验探究,教学中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主线,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
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运用多媒体通过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动画展示洗涤剂去污原理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乳化现象的本质。
当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设计思路不够开阔;课堂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组织才能、调控机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初三下册化学溶液教学反思篇二本周我们完成了一测前的最后一个单元《溶液》,学习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以及《溶液的浓度》。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有实验的知识理解和接受都比较容易。
对于抽象一点的或者计算量大一点的,接收比较慢。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比如,《溶液的浓度》是从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溶液,进一步学习定量研究物质的方法及较简单的化学计算。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篇一:《溶液的浓度》教学《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篇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教学反思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思考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精确的定量实验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误差分析的思维能力。
同时,这也是高中少有的精确实验之一,精确度的问题也会在这一教学实验中体现。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首先讲解实验原理,再简要介绍操作步骤并分析各步操作的作用,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在进行实验的同时讲解操作注意点,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促使学生认识规范操作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学生实验巩固实验操作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过多,在作业反馈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往往记不住容量瓶检漏,转移后需要洗涤等操作步骤。
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探索兴趣,缺乏思考,被老师要求强制记忆的东西较多。
然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于上面几点问题,在听了我校高一年级老师的关于这堂课的教学之后,我进行了以下的几点思考。
首先是关于导课的问题,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引入。
初中学生学习过质量分数的概念,也学习过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但是液体的物质的量取我们一般不会选用去称取质量,而是量取体积。
那么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试验时就没办法进行定量的分析。
所以我们需要新的物理量,需要去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这样可以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不是被动的去接收学习。
在导课之后,很多教师就直接开始介绍容量瓶的使用,检漏等操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实在初中学生学过溶液的配制,可以让学生利用初中的知识来思考讨论100ml1.00mol/LNaCl的配制方法步骤和使用的仪器。
溶液的酸碱性的教学反思
学科
化学
年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初三
时间
第20周
课题
溶液的酸碱性
成功之处: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力引入新课,然后在教师先做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学生自学实验要求,动手实验,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不足:个别小组的实验没成功。
教学机制:用或玻璃棒把待测试液涂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标准比色卡上相同颜色的pH即为该溶液的pH。教师最好先演示,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
我们用长度来衡量物体的长短,速度来衡量运动的快慢。人们用酸度或碱度来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强弱的程度。
学生创新: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再教设计:以后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些缺点,课上出错的地方及时订正,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自己则做一个引导者。
溶液的浓度化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溶液的浓度化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溶液的浓度化学教案对顺利开展这课的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为大家带来溶液的浓度化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供教师参考。
溶液的浓度化学教案一、指导思想化学概念教学要留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进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从宏观到微观延长,从定性到定量方法的拓展,从中表达了化学学科进展的趋势,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动手试验,完成对溶液浓度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
为完成这一过程,必需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提供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二、教学分析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肯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洁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肯定的溶液。
九年级的学生己具备了肯定的观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本课程的教学应联系学生思维进展规律,接受手动试验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地认识溶液,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浓度。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通过动手试验、观看现象以及思索问题得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初步把握依据溶质和溶液的质量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洁计算,培育定量分析的能力。
3.情感. 看法. 价值观了解溶液的浓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四、重点难点重点:形成溶液浓度的概念难点:和溶液浓度相关的计算五、教学方法试验探究,启发教学六、教学用品80mL烧杯,10mL量筒,玻璃棒,高锰酸钾固体,无水硫酸铜七、教学流程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动手试验,形成概念复习溶液的组成。
初中化学溶液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溶液作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以及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溶液教学的质量,本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关于溶液教学的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的1. 分析溶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2. 探讨提高溶液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溶液教学水平。
三、教研内容1. 溶液教学现状分析在教研活动中,首先由各年级教师分别汇报了本年级溶液教学的情况。
通过汇报,我们了解到目前溶液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混淆。
(2)部分教师对溶液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教学过程过于枯燥,缺乏趣味性。
(3)溶液实验操作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
2. 提高溶液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教研组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液概念。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3. 教学案例分享(1)基础知识教学案例教师通过讲解溶液的定义、溶液的特点、溶液的分类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溶液的概念框架。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盐溶解于水、糖溶解于水等,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溶液的概念。
(2)趣味教学方法案例教师通过设计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溶液的浓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溶液浓度大比拼”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3)实验教学案例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特性,从而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溶液的配制时,教师可以现场演示如何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并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
(4)分层教学案例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教学反思
《溶液》教学反思范文
《溶液》教学反思范文1
初四化学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确定从书上的知识看太简单无味,后面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部分同学感觉不宜理解,不宜找出溶质是什么?溶剂的质量是多少?因此,我今年试着在讲完溶液的组成后,练习:将铁放入稀硫酸溶液中。
刚开始,部分同学认为此时的溶质是铁,溶剂是稀硫酸,但通过讨论分析后,90%的同学明白了有些物质放入另一种物质中发生物理变化,溶质、溶剂如何确定;有些物质放入另一种物质中发生化学变化,则溶质、溶剂如何确定。
紧接着又练习石灰石放入稀盐酸溶液中溶质、溶剂如何确定?再进一步分析比较溶剂的量如何?
由于对溶液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节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好,并为后面溶质质量分数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溶液》教学反思范文2
我们都知道水和空气一样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观察我们的生活,可以发现溶液也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也离不开溶液,那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有哪些?除水以外还有哪些常用的溶剂?为什么厨房中用洗涤剂就可能把带油污的碗筷洗干净?等等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想探究的。
本节课我从熟悉的大海引入,大海表面看来清澈透明,但是却又苦又咸,这是因为海水中溶解有许多其它的物质,这就是一种溶液。
继而
提出问题1:同学们所见过或用过哪些溶液,大家想不想知道溶液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畅所欲言)此时向学生展示实验室中常用的几种溶液(颜色不同,便于学生观察)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接着给学生演示课本[实验9-1](为形成溶液的概念做对比铺垫)提出讨论问题:1)观察到什么现象?2)蔗糖、氯化钠、硫酸铜到哪里去了?最后形成了什么?3)后2组实验与前几组有何不同?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和特征,重点强调溶液均一性、稳定性这两个特征,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此还要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以蔗糖溶液和食盐溶液为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出问题2:水是唯一的溶剂吗?水能溶解所有物质吗?溶质都为固体吗?一种溶液中溶质只能是一种吗?怎样确定溶液中谁是溶质,谁是溶剂?给学生演示课本[实验9-2][实验9-3]再增设一组实验:向溶解的蔗糖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学生观察完实验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溶质与溶剂的3个关系。
使学生了解到通常只要溶液中有水存在,不论水的含量是多少,一般都把水作为溶剂。
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是应用最广泛的溶剂。
所以,当不特别指明溶剂时,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汽水中溶解的许多物质,如糖、柠檬酸、二氧化碳气体等,它们都是溶质。
汽油、酒精
能象水一样溶解其它物质(比如碘)。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说明水不是万能溶剂。
学生在形成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又引入了悬浊液和乳浊液以及乳化作用的概念。
将化学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
最后通过几道练习题考察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后我又布置了课外作业,进一步巩固了本节内容。
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是演示实验过程中操作太快,有些学生课下说没有看清楚实验现象,今后要引起注意。
《溶液》教学反思范文3
初四化学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确定从书上的知识看太简单无味,后面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部分同学感觉不宜理解,不宜找出溶质是什么?溶剂的质量是多少?
因此,我今年试着在讲完溶液的组成后,练习:将铁放入稀硫酸溶液中。
刚开始,部分同学认为此时的溶质是铁,溶剂是稀硫酸,但通过讨论分析后,90%的同学明白了有些物质放入另一种物质中发生物理变化,溶质、溶剂如何确定;有些物质放入另一种物质中发生化学变化,则溶质、溶剂如何确定。
紧接着又练习石灰石放入稀盐酸溶液中溶质、溶剂如何确定?再进一步分析比较溶剂的量如何?
由于对溶液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节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好,并为后面溶质质量分数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知道学生学习这一章节的时候,越到后边会越湖涂,所以情愿暂停脚步,先缓一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功,收效是不错的。
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
一是区别与联系。
要学生学得好,记得牢,最好的方法是知识点间形成网络,知道同与不同。
在溶液的这两个课题里,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有了溶液的概念后,条件缩窄,要规定温度,而不是任何时候;有了饱和与不饱和,为了比较能力的大小,又再增加了一个标准,大家都在100克水里溶解,于是就有了溶解度的概念,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为了使表达更形象,我还用图形加以说明,大圈就是溶液,里面分成两部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而饱和溶液中又画出一个小图图,就是溶解度。
这样下来,学生基本懂了,加以练习,得以巩固。
第二个地方是饱和与否与浓稀的关系。
我用了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三眼仔”来说,他的饭量经人,往往是以“桶”来计算的,吃得可谓极多,即“浓”,可是如果只给他吃一桶,也很多,很“浓”啊,可是,他并不饱,即“不饱和溶液”;学生开始理解了。
然后我又问同学,你们吃多少啊。
就以两碗来算,吃饱了,是饱和溶液,可是,比起刚才的“桶”,可谓是稀溶液了。
再佐以练习,学生对于这一难题基本能迎刃而解。
总之,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效果只会越来越好。
本节课由历史故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引入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
海水是一种溶液。
通过蔗糖溶解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用肉眼观察溶液形成的整个过程。
由现象分析溶液形成的围观原理: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举一反三,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食盐的溶解。
溶液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
在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所以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这样便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交流,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但是学生对溶剂的判断上有时候还会出错,所以还要加强练习,直至掌握本节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