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祖祠碑碣资料中蕴含的关公信仰
关帝圣君宝诰注解
《关帝圣君宝诰》是道教中用于赞颂关羽的经文,以下是一些关于该经文的注解:
1.志心皈命礼:这是道教经文中的常见开头,表示虔诚地向神明致敬并表达信仰。
2.关圣大帝:这是关羽在道教中的尊号,也被尊称为“武圣”。
3.伏魔大帝:表示关羽具有降妖除魔的能力。
4.协天大帝:表示关羽在天庭的地位,与天庭协同工作。
5.翔汉天神:表示关羽的神力可以飞翔于天际。
6.掌天下兵马事:表示关羽在道教信仰中负责统领天下兵马。
7.忠孝节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关羽作为历史人物和神祇,是忠孝
节义的典范。
8.护国保民:表示关羽具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神圣职责。
9.昭灵显圣:表示关羽的神力可以显现并保护信众。
10.大帝天尊:这是关羽在道教中的最高尊号,表示他在神界中的至高无上地位。
《关帝圣君宝诰》通过赞颂关羽的忠诚、勇猛和神力,强调了道教信仰中对于忠孝节义等价值观的重视,并表达了对于国家和人民的保护意愿。
同时,该经文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敬仰。
常平关帝庙(祖祠),关帝祖茔
常平关帝庙(祖祠),关帝祖茔常平关帝庙是关⽻的家庙,⼜称关帝祖祠,位于运城市西南20余公⾥的常平乡常平村内。
关⽻故⾥是三国时河东解梁常平⾥,传说,当年他杀死了名叫吕熊的⼤地主⼤恶霸以后,便逃⾛在外。
关⽻去世以后,乡⼈为仰慕其德,⼜在其地建祠奉祀。
到了⾦代,遂建成了有⼀定的建筑群体的庙宇,取名"关圣家庙"。
据史书记载,⾃明代嘉靖三⼗四年(1555)以来,对关圣家庙整修或增建达16次之多。
故现存建筑多系清代遗构。
“关王故⾥”牌坊前的铁狮“关王故⾥”牌坊,修此牌坊之时,还只是王,未被授予“帝”之称号⽯质牌坊局部⼭门常平关帝庙规模较解州关帝庙⼩了许多,庙内中轴线⾃前⾄后,有⼭门、午门、享殿、关帝殿、娘娘殿、圣祖殿等六进殿宇;两侧配以厢房、配殿、回廊,主从有致。
⿎⽯⽯雕为纪念关于⽗母修建的祖宅塔庙内古柏参天仪门牌匾嘉靖四⼗四年仪门两侧的⿎⽯献殿碑亭献殿内梁柱鸟柏崇宁殿,为家庙主殿。
⾯宽五间,四周有围廊,重檐九脊顶;殿内⽊雕神龛,装饰富丽崇宁殿即关帝殿,殿内关⽻塑像⾝着帝装(殿内禁⽌拍照)崇宁殿围廊⾼⼤的古柏崇宁殿娘娘殿前,有垂花门,左右配殿分峙,殿宽、深各五间,前有插廊,内有神龛,关夫⼈凤冠霞帔端坐其中娘娘殿⾃成院落,出后门是圣祖殿圣祖殿位于庙中建筑群体最后,五开间圣祖殿内塑关⽻的始祖忠谏公、曾祖先昭公、祖⽗裕昌公、⽗亲成忠公,以及⽻之始祖、曾祖、祖⽗的夫⼈像,为其他关庙中所未见关公家庙内盛开的果⽊花朵关帝庙前有牌坊三座,左右⽊构,中间⽯构关帝庙景区⼊⼝,⽐起解州关帝庙,冷清了许多------------------------------------常平关帝庙,南靠中条,北临盐池。
关帝祖茔即位于关帝庙南⼏公⾥的中条⼭内这⾥⽤百度搜索到的是“关帝影视城”,关帝影视城建于2000年,位于运城市区南⼭常平村,坐南朝北,⾯观关帝祖祠,背依关家祖茔,是为拍摄七集电视连续剧《武圣关公出解梁》⽽建的⼀座仿汉建筑群影视城位于磐⽯沟⼝上官⾥影视城后⾯⼭上巨⼤的关公塑像影视城内部仿的汉阙已近黄昏,景区内游客寥寥后⼭上的关公塑像古今矿洞?没有看到洞⼝顺沟⼝前⾏,寻访祖茔顺这⾥有⼭有⽔,是⼀处难得的风⽔宝地殿后⼭坡上即为祖茔“寿亭侯关公祖考⽯磐公之墓”,既⽆⽴碑⼈姓名,也⽆⽴碑年⽉,确切年代已经不可考证,坟前应该是献亭。
关公的不同信仰形象
关公的不同信仰形象关公信仰范围广泛,影响深远,远播海内外,同时被佛教、道教、儒家、藏传佛教所供奉,受到历任帝王和黎民的尊敬。
因而,形成在不同文化信仰中的关公形象。
一、统治者把关公奉为“武圣”关羽以忠贞、守义、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维护其统治,因而大力渲染关公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
关公名扬海内外,与“文圣”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二、佛教中,关公为伽蓝菩萨在中国的佛教中,关公为伽蓝菩萨。
伽篮菩萨与韦驮菩萨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伽篮菩萨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
民间则称之伽蓝尊王、伽蓝千岁。
三、道教尊关羽为“关圣帝君”,简称“关帝”在道教中,关羽被称为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并赋予关帝职司“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兼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之能,更因其忠义,被奉之为财神。
后来,道教主要将关公作为财神来供奉。
四、民间尊关公为“武财神”在中国传统民间观念中,认为财神是掌管天上财富的神。
而关公则被民间奉为武财神,相传理由有三:一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设有原、收、出、存四项,清楚详细,流传后世。
二说,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行事有始有终,做人恩怨分明。
在商场上与人合伙做生意时,请一尊关公像,以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背叛合伙人之意。
三说,关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取得胜利,商人希望生意受挫后,也能像关公一样东山再起。
五、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当代,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
这缘于大众对和平安宁的期盼。
明末清初以后,百姓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尤其是江南百姓,在惨遭清兵和外国侵略军屠杀时,曾抬出关公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在遭遇天灾、人祸时,人们祈求关公赐福、驱魔,除暴安良。
碑刻资料所见明清时期晋商的关公信仰
1795),据 平 遥 县 《重 修 关 帝 庙 碑 记》 记 载:
地方官
府十分明确支持演出活动,打击不法分子阻止演
出行为。商人组织的与关公相关的剧目演出,一
方面丰富了商人和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
面颂扬了关公 “忠义仁勇”精神,使关公精神不
断深入民众心灵深处。
(三)捐助
晋商对关公的信仰不只是停留在修建会馆组
织祭祀、出资演出宣扬关公精神等层面,他们把
对关公的信仰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不断践行关公
”
也,亦若是焉云尔。
由于山西、陕西为临省,
自古就有 “秦晋之好”的传统,因此两省商人共
同出资修建关帝庙是情理之中的事。根据聊城市
《山陕会馆众商重修序》记载:“大清嘉庆十四年
”
岁次乙巳孟冬谷旦,山陕众商同立。
又据 《巡
抚湖广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
五级关中张连登撰》记载:“秦晋诸商集议,以
帝大殿外要挂上 “协天大帝”方形黄旗,殿内要
举行祭祀礼仪。另外,拜把子换兰谱,有纷争辩
曲直,有灾病许愿还愿,均到会馆或关帝庙拜祭
关帝,祈求保佑或神判。由此可见,会馆是晋商
的精神家园,关公则是他们最神圣、最虔诚的保
护神和财神,在各地的晋商都加以祭祀和礼拜。
(二)演出
对关公的信仰除了通过祭祀表现外,还通过
工,动须国帑民资,方能举办……始于咸丰九年
前牧之筹画,诸绅之经营,与夫捐资者之乐善不
倦,至同治九年而落成,于煐岂偶然哉! 庙中历
年积弊,从此一清。值年绅商等,但恪守定规,
每年可存银一千数百两,积之数年,即可得资巨
”
万。
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
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山西河东解良人,是三国时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名将。
关羽的事迹,较可信的记载是《三国志》。
而广泛流传却是明初文学巨著《三国演义》及民间戏曲作品。
统观三国,名士如流,战将如云,除神机妙策的诸葛亮称“智圣”外,能称圣的就是关羽。
在民间的“道统”中,因其仁义,被尊为“忠义”之神;扬其勇义,尊为“勇武”之神;取其信义,尊为“善财”之神;爱其学义,尊为“尚学”之神。
形成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出现了信仰和崇拜关羽的“关公文化”。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桩奇事。
所谓关公文化,其实是中国儒家价值观,借助通俗小说普及,通过中国特有的文化结构表现出来的结果。
研究关公文化,可以探索上层传统精英文化“下放”到民间所经历的流变和折射出的文化现象过程,为破解神文化的秘密,提供一个重要的案例一儒家价值观贯穿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核1、好习儒学经典《春秋》,是关羽被神化的理念前提无论是供奉关羽祠祀庙宇,还是史书古籍,关羽的塑像与画像多是头戴夫子帽,面色亦红,身着绿袍,孜孜不倦,一手捋长须,一手执《春秋》的形象。
《三国志演义》多处提到,戎马一生的关羽,常读儒经《春秋》,爱不释卷。
最动人的造型是在古城,他让两嫂居室内,自己秉烛达旦在户外读《春秋》。
另在第二十七回中胡班领令王植,欲以干柴引火烧死关羽时就曾窥见“关公左手绰髯,凭几于灯下看书。
”如果说关羽在《演义》中的故事带有浓墨重彩的艺术加工的话,他的喜爱《春秋》,学而不厌的精神则是真实的。
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在《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皆上口”。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当鲁肃代周瑜时,连关羽的对手吕蒙将军也评价:“关羽实虎熊也”,而且“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皆上口,梗亮有雄传,然性颇自负,好凌人。
”此外,专家还从其家学渊源,来佐证关羽的谙熟《春秋》的史实,在山西解州关羽故居出土记载关羽祖父的碑刻中,其祖父石磐,“公冲穆好首,研究《易传》《春秋》。
从常平关帝庙会中看关公文化
文化长廊从常平关帝庙会中看关公文化王冠颖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摘 要:关帝祖庙坐落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常平乡,是后人为祭祀关公与其先辈所修缮的庙宇群落,同时也是海内外最为受人敬仰的关公文化发源地。
关公能够在数千年的传世中,演化为统管儒道释、人鬼神三界的关圣大帝,乃至清朝被给予“万世人极”的最高评价,其精神文化可以在关帝祖庙中追根溯源,在关帝庙会中感受精神传承。
本文从关帝祖庙与关帝庙会的由来,及其现实价值来分析关公文化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关帝庙会;关公;信仰作者简介:王冠颖(1994-),女,汉族,山西运城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182-02关帝信仰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关帝信仰融合了多元文化价值。
为了进一步弘扬关公文化,传承关公精神,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山西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每年会在常平关帝庙举办纪念关帝诞辰的庙会活动,使数以万计的关帝信众同颂对关帝圣君的崇敬之情,体验关公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一、常平关帝庙会的由来关羽,字云长,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常平乡人氏,此地古称解梁常平县。
传闻,关羽当年杀死了当地一个名叫吕熊的恶霸后,便过上了亡命天涯的生活,当地官府与恶霸家族相勾结,通缉捉拿关羽的同时,还要对关羽的家人进行诛九族的酷刑,关羽的父母年迈,无力随关羽一同外逃,便投井身亡,后人为纪念关羽父母的义举,在这口井上修盖一座宝塔,关羽去世后,历代王朝都敬仰其忠孝仁义,便在其故乡为其修盖庙宇,至金代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庙宇群体,遂取名为“关圣家庙”,又称关帝祖祠。
收藏于常平关帝庙的清代碑记中有迎送帝驾的记载:“常平为帝所生之地,大祠虽居州城之西,而桑梓故里神赛,凭之旧例。
乡人每□中秋赛会焉。
城居者,平昔朝夕展拜于崇宁宫,至是日,则建旗鼓,具威仪,送法驾于蔼。
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
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原创2019-12-17 08:40·小小的酸奶在我国的民间,有着众多的关帝庙,而且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种混社会的结拜一般都是拜关公像。
因此,很明显,关公信仰是在我国普遍存在的,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而且,关公信仰不仅仅影响着国人,还走出了国门。
那么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呢?历史上真实的关羽自古乱世出英雄,而三国时期,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关羽就是当时最为闪耀的几颗明星之一。
历史上的关羽在三国时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勇猛无敌。
这点在当时是公认的。
曹操麾下的谋士程昱和郭嘉就评价过关羽,称他与张飞都是'万人敌'。
除了勇猛外,关羽最值得称赞的就是他的忠义,有着'国士之风'。
能够放弃曹操赋予的财富和地位,千里迢迢回到刘备身边。
但是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时代中,关羽并没有很高的评价。
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荆州战败,对刘备事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而且关羽在性格上也是有着巨大的缺失。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关张二人的评价就是先褒后贬:'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同时,蜀汉对关羽的谥号为'壮缪侯'。
何为'壮缪'。
根据周朝谥号的解读,'壮'这个字含有死于原野、胜敌克乱、好力致勇、屡行征伐、武而不遂、武德刚毅等意思,这是对关羽勇武和军事实力的肯定以及结局的惋惜。
而'缪'这个字含有名与实爽的意思,也就是说关羽名副其实。
这两个字一褒一贬,相比同期一起追谥的马超等人,就关羽的谥号算是比平谥稍好,其他人全是美誉,由此可见刘禅等人对于当初关羽的兵败是有责怪之意的。
而一直到宋朝,对关羽的主流评价都是如此,比如朱熹一方面称赞关羽的勇,另一方面称关羽'恃才踈卤自取其败'。
山西解州关帝庙景区匾联探析
山西解州关帝庙景区匾联探析作者:任怡姗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5期摘要:山西解州关帝庙景区作为“武庙之冠”,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
解州关帝庙景区除了规模宏大的建筑,更有不计其数的附属文物。
本文即从匾联作为切入点,探析蕴含其中的关公文化。
关键词:解州关帝庙;匾联;关公文化中国的匾联具有灿烂的发展历史,是传统建筑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产物。
匾联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两汉得以形成,在宋代得到发展,在明清时,被广泛应用于官方和民间建筑,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文献价值。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一书中云:“庙中楹联,宋元时绝无传句,大约起于明代,至本朝而始盛。
文昌殿、关帝庙两处,撰者尤多。
”[1]作为“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景区,地处山西省运城市,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
解州关帝庙景区匾联作为古建筑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彰显了关公故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关公文化。
作为历史的见证,匾联成为解读特定历史时期关公信仰的一条线索。
解州关帝庙景区建筑大多为明清建筑遗存,现存楹联九副,牌匾一百四十余方,其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历代古建筑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公被历代统治者所崇奉,在国家上层的倡导下,也成为民间神而得到广大百姓的敬仰。
关公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行为准则。
在新的历史时期,关公“忠义仁勇礼智信”的精神表征,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和道德价值。
解州关帝庙景区现存的匾联正是关公信仰的显性表达,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匾联的体系(一)官方匾联:关公在生前战功赫赫,其骁勇善战的豪迈气概和忠义仁勇的优秀品质,赢得了上层的青睐。
统治者出于治理国家的需要,对其敕封的次数和级别在历代人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官方通过在关帝庙旌联赠匾的方式,以彰显关公的地位和价值。
解州关帝庙景区有皇家匾联三通。
德佑南疆汕尾关帝庙与关公信仰民俗
专题神州民俗汕尾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受潮汕、广府、 客家、闽南多种文化的影响,所以民间有非常庞杂 的信仰习俗,包括了自然崇拜、祖灵崇拜、神佛崇拜、 人神崇拜、行业崇拜等等。
其中,所谓人神,也就 是由人晋升为神,因为其个人经历符合国人的传统 道德观念,可利用其事迹谆谆教化百姓,成为待人 处世或者立身处事的植模,关羽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关羽被历朝历代宣扬为忠君爱国的典范,并且屡屡加封,"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 中国民间亦称之为“忠义植模,仁勇化身”,受到 黎庶敬慕。
到了明朝,对关公的崇拜与追封更是前 无古人。
明神宗时把关公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 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公也正式被尊称关帝。
皇家 如此,上行下效,关公在全国的信众g 然大大增加。
而汕尾关公信仰的源头,还与垦卫戍边的明朝 军队有非常大的关系。
明太祖自立国之日起,便开汕尾,粵东著名的商埠与渔港,中国天然 深水良港之I ,全国沿海开放第I类□岸,也 是中国传统四大渔场之I,在民国初期,繁华 程度甚至有"小香港=之称。
孙中山在《建国 方略》中曾把汕尾列为商港,计划重点进行投 资建设。
而现在的汕尾,帆樯如画,商旅云集,是广东地区的商业重镇之I。
汕尾的崛起经历,除了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汕尾人民的勤劳智慧之外,I座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庙宇也不得不提,它见证着庙前从海边沙地变身成喧嚣商埠的整个过程,这座庙宇就是在汕尾地区人所共知、历 史悠久的汕尾关帝庙!拜祭关公的民俗文化,在大江南北处处皆盛。
但作为港□城市,汕尾的妈祖信仰历史更为悠久,那么这里的关公民俗又是从何时从何 处传来?关帝庙为何在此修建起来并吸引众多 信众?这座关帝庙又有何兴衰故事了?文/陈竞强图/何夏逢尾关帝庙与关公信仰民俗专题I神州民俗始设立卫所制度,将全国军队编入卫所之中。
现在 汕尾的碣石镇,当年为了防御倭寇,也建立了卫所 屯兵守戍。
而这些戍边官兵,多是来S中原,到碣 石后人地生疏,就把北方的神灵请过来,作为精神 寄托。
从碑刻中探究古代关帝信仰——以晋南地区为例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9从碑刻中探究古代关帝信仰——以晋南地区为例王 男【摘 要】关公信仰是中国社会的一种历史悠久、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
关帝信仰在晋南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与其历史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关乎此地的社会生活习俗。
本文将以晋南社会作为考察对象,主要利用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从碑刻中解析关帝信仰在晋南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晋南社会 关帝信仰关帝信仰是中国民间最受崇拜的神灵之一,佛、道、儒三教均将他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之中,其影响遍及整个华人世界,成为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
关羽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各方对关羽的信仰则通过修建庙宇来体现。
关帝庙宇的修建作为一种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上至帝王,下至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心理诉求、利益关系。
关公故里地处晋南地区,是关公出生和青少年成长之地,也是关于的“魂归”之地。
本文将会以晋南地区为主要考察点,进一步了解关帝信仰。
晋南地区何时开始修建关帝庙,我们并不能从历史文献及碑刻中发现,但我们可以从碑刻中推断,常平关帝庙现存最早的文献资料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州人律学张开撰的《汉关大王祖宅塔记碑》,碑石镶于塔石之侧,字迹清晰可辨,记述里人王兴重新修葺关氏祖宅塔。
“义勇武安王,世为解人,兴于汉灵帝中正元年甲子,辅蜀先主做汉立功,伏以大王,勇略天资,英勇神授,尽忠于先主,不避艰难,弃富贵于曹公,岂图爵禄!当时志气曾分主上之忧,今日威灵仍赐生民之福,今者本庄社人王兴将一千五十四年前祖塔重加完葺,伏愿神灵降佑,一境之中,万事清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命开为记。
”[1]从碑文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关帝庙在晋南地区的修建应是在宋金之前。
到了元朝,关帝信仰空间扩展,对关帝信仰的内容也有了相应的扩展。
元朝平章政事察罕作《解庙旱祷文》:“惟王忠义智勇,卓冠当代。
百世之下,英威如在。
禀熊虎之姿,剪凶顽之害。
生则名振华夷,殁则灵爽不昧,率土亿兆,惟神攸赖。
关公崇拜:唯一贯穿儒佛道的文化信仰
关公崇拜:唯一贯穿儒佛道的文化信仰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山西解州人。
千余年来,关羽累加追封,奉祀庙宇遍布全国城镇乡里。
关帝尊崇能有如此之盛,而且经久不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直接关系。
中国古代流行三大宗教,即儒教、佛教和道教,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三大宗教的教主、教义、诫律、偶像各不相同,而都把关羽列入本教人物,使关羽成了宗教文化的交叉点。
我们历史地观察这个交叉点的形成过程,对提示关公信仰这种社会现象是有益的。
关公与儒教孔夫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篡弑僭越频繁发生的时期。
孔夫子通过删订《春秋》,对那些“乱臣贼子”进行了口诛笔伐。
积极鼓吹下对上要“忠”。
关羽生活在东汉后期,自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
正像诸葛亮《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所表现出的那种忠孝思想,可以称之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思想。
关羽虽然未留下宏言阔论,但他一生最多看的书是《春秋经》,做事处世完全实践了儒家学说。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权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篾匠出身的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企图效法光武帝王将中兴汉室。
关羽与刘备结为义兄弟,视他为汉室旧臣。
汉室衰微,孙权占据江东,划地称王。
依照儒教经典实属僭越行为,是不尽臣节的表现。
关羽十分轻视这样的人物。
当孙权派人与关羽约为儿女婚姻时,他断然拒绝了孙氏。
这种行为表现,实际在实践儒家的思想。
孔子、孟子着书立说,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属于言教。
关羽虽然不着书立传,却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儒家的思想,这属于身教。
儒家学说,在唐宋之际,逐渐由一个学派而演变成一种宗教。
儒教奉孔丘教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经典,以忠孝节义为主要教义,以三纲五常为主要诫律。
因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而被儒教徒奉为圣人。
战国时期孟子对儒家学说作了重要贡献,而被儒教徒尊为亚圣。
关羽是一名武将,没有学术着作,而他用自己杰出的行为实践了儒教教义,被儒教徒尊为关圣。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会向各种神灵祈求保佑。
而其中,关帝信仰却成为了一种特别流行的宗教信仰。
关帝,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英雄和军事将领。
他非常受到人们的崇拜,很多人把他奉为神灵,并给予了他许多别名,如“文武神明”、“关圣帝君”等。
今天,我们将会探讨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帝的历史背景。
关羽,字云长,系东汉末年蜀汉著名武将。
他勇猛果敢,机智过人,以“义”为世人所称道。
他在东汉末年曾投奔董卓,后来又为了报答曹操之恩,被俘后被杀。
而他的忠诚和威名,却流传了千百年,并且还被崇拜成为了神灵。
自唐宋时期以来,关羽被奉为武财神和观音菩萨之后,关帝信仰也开始在各地流行开来。
关帝信仰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
关帝被视作勇烈、刚正、忠诚、仁爱、英武等形象的代表之一,他的信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人们常常会在祠堂中祭奠关帝,并向他祈求安全、平安、财富和成功。
而且,有的人认为,在大事上求关帝,小事上求土地神。
对于许多人来说,关帝信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中的习俗和传统,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关帝庙、悬关公画或是在家中供奉关帝神像成了一种普遍的风俗。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关帝信仰。
在广东,人们对关帝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情。
广东省内不仅拥有最多的关帝庙,而且相关的传说也非常之多。
例如,有关于关帝战秦琼、大败蒙恬等传说,都成为了广东人们所推崇的故事。
另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如福建、山东、江苏等还都出现了关帝传说。
而在台湾,关帝更被当成“神明保庇团”,主管台湾岛的安危。
每年三月初三是关帝的生日,在台湾那天,则会举行游神活动,各地信众都会兴致勃勃地参加。
关帝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
从历史上来看,关帝信仰以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黑夜中闪耀着光芒。
将关帝视作神明,既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钦佩,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关帝的文化意义也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
中华民俗文化之中坚信仰:关帝
中华民俗文化之中坚信仰:关帝关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唯一一位受到儒释道教,朝廷民间,百行百业一致崇奉的至尊至圣的神明。
关帝庙楹联云:“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
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
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儒家因关帝深明春秋大义,“忠义仁勇礼智信”七德俱全,尊关帝为武圣,并奉关帝为“五文昌”之一的文衡帝君,掌管士子福禄,护持文运昌隆。
道教因关帝正义凛然,浩气凌霄,忠义可参天地,尊关帝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近世以来,因关帝功高德大,威镇三曹,又尊关帝为“中天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
佛教因关帝神威赫赫,慈悲济众,忠义之名垂宇宙,尊关帝为伽蓝菩萨、盖天古佛。
关帝一身正气,恩威并施,以菩萨心肠、霹雳手段,维护正法久住,伽蓝安宁。
为真正修行者,驱除魔障,早成正果。
朝廷崇其忠,尊关帝为护国佑民、守疆保土的国家神;将士服其勇,尊关帝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神战神;农者爱其仁,尊关帝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雨神农神;商贾敬其信,尊关帝为掌管财富、赐福财运的商神财神;民间慕其义,尊关帝为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恩主公、万能神。
关帝在世时是忠肝义胆的英雄,文韬武略的将军,义重如山的君子;成神后是掌理三界的伏魔大帝,管辖万灵的关圣帝君,统御诸天的中天玉皇。
关帝集武圣、天尊、古佛、玉帝之至高地位于一身,放眼诸天神佛,可谓绝无仅有。
《关帝宝诰》云:“(关帝)太上神威。
英文雄武。
精忠大义。
高节清廉。
协运皇图。
德崇演正。
掌道释儒教之权。
管天地人之柄。
上司三十六天星辰云汉。
下辖七十二地土垒幽酆。
秉注生功德。
延寿丹书。
持生死罪过。
夺命黑籍。
考察诸佛诸神。
监制群仙群神。
高证妙果。
无量度人。
至灵至胜。
至上至尊。
”关帝权威贯通三界,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下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掌辖圣贤仙佛,日月星辰及人间祸福、生死、寿夭、吉凶、抚绥万灵、泽及幽冥,其大仁大义、大慈大悲、大行大愿之无上功德,堪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所仰瞻、崇拜。
从碑文看关帝历史文化演进
从碑文看关帝历史文化演进作者:柳君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20期摘要:关帝庙是祭祀关羽的庙宇,关帝碑记是各地记录关羽生平事迹、精神气节、信仰、祭祀等有关活动的碑文,也是伴随着关羽信仰的兴起而产生的。
现存的嘉峪关碑铭、碑文记述了嘉峪关关帝庙的兴建原因、经过、显灵事迹等重大事件,并对关羽的生平事迹、功绩等进行了评说,碑铭中关帝庙的称谓变化也反映了关帝在历代被崇拜加封的演变。
关键词:嘉峪关碑文;关帝庙;文化信仰1 从碑文看关帝庙修建原因及修缮情况关帝庙在明中期前称“玄帝庙”或“武安王庙”,清代改称“关帝庙”。
嘉峪关关帝庙大概为明代中期所建,据《嘉峪关碣记》碑铭记载,“正德改元,丙寅秋八月,钦差整饬肃州等处,兵备副宪李公端澄,遵成命起盖关东西二楼……向北筑基,重建庙一所。
中塑玄天上帝两壁绘诸天神将”,碑文中提到的重建的庙就是原建于嘉峪关内城中的玄帝庙。
谈及关帝庙的兴建缘由,明人钱福在其《文章辨体汇选·义勇武安王庙碑记》中记载:“刚明正大之气,人人同得以为人者,虽或屈抑于一时,而终将感发悼痛,积之久而不可自已,然后吾心之神若有见焉,而神若有所答焉,此庙祀之所由设也。
”由此可见,关羽为忠义而死,人们修建庙宇来祭祀他,大概是关帝庙初建的始因。
嘉峪关关帝庙的修建原因除上述作为民众崇拜和祭祀的场所外,还和封建王朝的神化利用有关,重点是突出关帝信仰而达到守土固疆的目的。
这一点从《重修武安王庙》碑记中可以得到印证:“酒泉西,古创嘉峪关,乃华夷天限,西面长城,北门锁钥也。
关治东创始,是关创建汉寿亭壮缪义勇武安王庙,所以保障此关以永吉者也。
”碑文中的记载说明在边关修筑关帝庙是因为关羽一身正气、忠勇仁义,有他的神明在边关护佑,必定能永保安宁。
这是封建王朝对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神化利用的结果。
嘉峪关关帝庙始建的具体年代不详,最早记载关帝庙修建情况的史料见于《嘉峪关碣记》碑记,载:“皇明肃州卫嘉峪山关内,居中第,旧有玄帝庙……正德改元,丙寅秋八月,钦差整饬肃州等处,兵备副宪李公端澄,遵成命起盖关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推委镇董(监)工。
清代山西关帝庙碑刻探析
清代山西关帝庙碑刻探析作者:张婷婷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4期摘要:碑刻作为文献的一种特殊载体,因其持久性、保真性,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山西是关羽的家乡,解州关帝庙被认为是关帝庙的祖庭。
清王朝加封关羽为“山西关夫子”。
本文辑选清代山西部分的关帝庙碑刻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修建关帝庙的原因、关庙的社会功用这两方面来初步了解清代山西关帝信仰情况。
关键词:清代;山西;关帝庙;碑刻关羽,字云长,山西蒲州解县人。
东汉末年,他追随刘备创建蜀汉,与曹操、孙权抗衡,为刘备复兴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他战场骁勇,对君忠诚,死后被追谥为“壮缪”。
关羽的忠勇神武历来为人称道,清代对关羽的崇拜達到鼎盛,从中央到地方都为关帝立庙祭祀。
总体上讲,关帝庙是关帝崇拜现象的产物,关帝庙与关羽崇拜现象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试图通过对山西部分地区清代关帝庙碑刻材料的分析,从修建关帝庙的原因、关庙的社会功用这两方面来初步了解清代山西关帝信仰情况。
一、修建关帝庙的原因经过晋隋唐关公文化萌芽,历代关公文化的发展,清代,关公文化达到了鼎盛。
关帝庙也在官方提倡和民间筹建中大规模修建,庙制和祀典渐趋完善。
因此,修建关帝庙所立的碑便有了纪实的特点。
通过对关帝庙碑刻资料的研究,我们将修建关帝庙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是关公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广大农民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又由于封建地主对土地的大量占有和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广大农民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因而他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某种神灵。
在历朝皇帝的膜拜和宣扬下,民众也对关公推崇至极,纷纷立庙膜拜。
立于康熙五十七年的《重建解州关侯庙碑记》中记载:“而光天之下聚族结社而至者,仰其聿新盛事,无不喜舞而归功于公。
则公之功德;当与庙祀而俱永也。
”[1](281)关羽的忠义精神能让众多异姓兄弟团结奋斗,共同对付艰难困苦。
运城关帝庙牌匾题词
运城关帝庙牌匾题词
摘要:
一、运城关帝庙简介
二、关帝庙牌匾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三、关帝庙牌匾题词的内容及意义
四、关帝庙牌匾题词的文学艺术特点
五、总结
正文:
运城关帝庙,位于我国山西省运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关帝庙。
关帝庙,又称关公庙,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的场所。
关羽因忠诚、勇猛、智谋等品质备受尊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忠义象征,并逐渐演变成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对象。
作为文化载体,关帝庙牌匾见证了关羽崇拜的历史变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关帝庙牌匾题词,多以关羽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为主题,旨在弘扬关羽的忠义精神。
这些题词既包括对关羽个人品质的赞美,如“忠诚千古”、“义薄云天”等;也包括对关羽历史功绩的颂扬,如“荆州破曹”、“麦城殉国”等。
这些题词寓意深刻,展现了关羽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关帝庙牌匾题词具有浓厚的文学艺术特点。
其一,题词多采用对仗工整、押韵和谐的诗句,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青灯观青史,捧青莲献佛。
”其二,题词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传说,使得关羽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如“桃园结义”、“单刀赴会”等。
这些文学艺术特点使得
关帝庙牌匾题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欣赏。
总之,运城关帝庙牌匾题词既是关羽崇拜的历史见证,也是民间文学艺术的载体。
运城关帝庙牌匾题词
运城关帝庙牌匾题词
【最新版】
目录
1.运城关帝庙的历史背景
2.关帝庙的牌匾题词及其含义
3.关帝庙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正文
运城关帝庙位于我国山西省运城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庙宇。
它始建于公元 589 年,距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
关帝庙供奉的是关羽,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以忠诚、勇猛、智谋著称,被后人尊奉为“武圣”。
在关帝庙中,有许多牌匾题词,这些题词都是对关羽的赞美之词,体现了关羽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题词是“义薄云天”,这是对关羽忠诚、勇猛、信义的极高评价。
此外,还有“英勇无敌”、“忠诚千古”等题词,都表达了人们对关羽的敬仰之情。
关帝庙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承载着人们对关羽的尊崇,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关帝庙的文化价值和影响深远,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
总的来说,运城关帝庙牌匾题词是关羽形象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页共1页。
忠义千秋关云长,解州关帝庙,关庙之祖
忠义千秋关云长,解州关帝庙,关庙之祖“关公庙宇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一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3万多座,今天所说的这座关帝庙是“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那么关羽又是如何从一个历史人物成为中咏千秋的文化典范的呢?关帝庙为何能遍布全球呢?这座关帝庙又为什么被称为武庙之冠呢?引言说到关羽,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关公文化”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重要组成部分。
关帝庙又叫老爷庙,关羽在国人心中是忠勇的化身,儒释道三家对关羽也都有加封:佛教为“迦蓝菩萨”,在道教为“武圣帝” ,在儒教为“关专圣帝”。
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
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
所以中华大地上的关帝庙不计其数,而其中最大最著名的就是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解州,解州也是关羽的故乡。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海内外最大的关帝庙,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
结义园•结义亭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关帝庙结义园中的第一组建筑“结义亭”结义亭原名“三义阁”面阔进深均为五间,单檐卷棚顶。
•结义亭的小故事据说在过去,这个结义亭是供奉着刘、关、张三个人结义的的神像,三个人当时都是双手而拱的,而刘备的正对面就是关帝庙的主庙区,主庙区有一尊关公帝王像,形成了刘备好像正在拜关公一样,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州官言如泗觉得这有违君臣之礼,所以就把三神像撤走,刻了一块结义石碑保存在里面。
•桃园三结义这座石碑上有线刻图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这个故事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诉说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故事,起初张飞因为误拿了自己井中的猪肉,与关羽在街头扭打,刘备经过顺势将两人拉开,张飞认为不打不相识,便邀请两人在街头立棍结拜,成为兄弟后,关羽张飞二人常被酒肉款待,而刘备却一毛不拔,长此以往,关羽张飞想除掉刘备,他们将草席铺在井口之上。
闽南神明--关帝君
闽南神明——关帝君闽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民间民间信仰特别杂乱无序,关帝信仰妈祖信仰、广泽尊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是闽南民间信仰的主要代表。
关帝信仰在闽南有虔诚的信仰者。
关帝生前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李光缙在明万历三十一年所作的碑记中记曰:“今所为颂侯之烈,与侯所以系千百世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汉之忠乎!窃以为末尽侯也。
夫帝室之有隆替,国统之有存亡,自生民有主而来,谁代无之,何但汉?其历朝死事诸臣,当改姓易命之秋,杀身翼主而极忠无二虑,何但侯?然皆一时能使人叹息咨嗟,传之久而名存耳,未有若侯灵响,今凛然如生者。
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惟是生人五伦两仪不得以坠,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
侯始遇玄德,朋友也;约盟而后,兄弟也;及推为中山靖王裔,以主事之,则君臣父子也。
平居无里闬之欢,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担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后臣之,间关周旋,各尽其道,此侯之所以独千古也。
”明朝中期,内忧外患并至,北有蒙古贵族余势力的威胁,东北有满洲族的兴起,东南沿海有倭寇的侵扰。
另外,由于政治的黑暗,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为维护封建政权的地位,嘉靖以后的统治者特别注重体现在关帝身上的儒家忠义思想,对民间关帝信仰有意识地加以扶植和引导,以为现实政治服务。
作为闽南著名民间信仰场所,泉州通淮关岳庙香火远播台湾、东南亚各地,是台湾众多关帝庙、宫、堂的祖庙,被誉为“台湾开基第一庙”。
泉州与金门历来渊源颇深,民众自古往来密切。
特别近年来,泉金两地的关帝文化信仰交流日益频繁,每年都有进香团来此晋谒。
“泉州和金门本来也同属一个泉州府,泉金民众来往频繁,尤其在宗教领域,许多信仰是完全一致的。
”金门县长李沃土说,“和这里一样,关帝信仰在金门非常普遍,奉祀关帝的宫庙堂遍及各乡镇村,有不少是从泉州通淮关岳庙分灵过去的,可以说这里是祖庙。
今天是组织金门各宫庙的‘关圣帝君’回家祭拜了。
”李开阵是金门双鲤古地关帝庙宫庙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双鲤古地关帝庙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就是由这里分灵过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帝祖祠碑碣资料中蕴含的关公信仰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常平村是关公的出生和成长之地。
常平关帝祖祠现在保存有丰富的与关公信仰相关的碑碣资料。
这些资料蕴含着丰富的关公文化精神,是千百年来关公故里民众崇拜关公、信仰关公的真实反映,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较高的文献价值,是对关公信仰进行文化解读的一把钥匙。
关于关公故里关公本名关羽,是东汉末期真实的历史人物。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这里的“河东解”就是东汉时期司隶校尉部河东郡之解县。
但长期以来,关公故里的具体范围却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历史演变过程。
最初的关公故里就是现在的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
常平村在东汉时的名称,根据田福生的说法,“规范的叫法推测为司隶校尉部河东郡解县常平乡下封亭宝池里五甲”。
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所立《汉关大王祖宅塔记》落款称“直下封村柳园社王兴立石”。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解州常平里重修汉义勇武安王庙记》中称为“下冯村”,并且说“距州东二十里为常平里下冯村,王故宅也”。
下冯村是与中条山脚下的上冯村相对而称,“后逢兵事,俗称‘伤兵村’。
后人以为不祥,关帝庙修建后,谐音取名为常平村”。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常平村重修关王故里祠墓碑记》称“平阳府解州为礼仪事,照得本州常平村系关王故里,祠墓俱存”,这是笔者发现的较早称常平为关公故里的碑记,碑记中“常平村”即今常平关帝祖祠所在的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
之后把盐湖区的解州镇作为关公故里。
如,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关帝庙记》称“解为帝之故里”;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关帝庙碑记》和民国七年(1918年)《创关岳庙碑记》中都把解州称之为关帝的“桑梓乡”。
可见,至少在清代,关公故里的范围已经包括整个解州镇了。
现在则把整个盐湖区称为关公故里,并且有继续延伸之势。
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当地政府为了提升运城的知名度,开发运城的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运城的社会经济,就把整个运城作为关公故里的代名词。
笔者认为,关公故里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关公故里就是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的常平村,包括常平村东的曲村和常平村西的蚕坊村。
常平关帝祖祠的建筑规制和不断维修是民众信仰心理的真实反映一、常平关帝祖祠的规制关帝祖祠位于盐湖区常平村,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存。
笔者在田野调查时了解到,常平关帝祖祠最初是由当地民众自发修建的,俗称“家庙”,这种说法在常平关帝祖祠的碑记中就有说明,《解州常平里重修汉义勇武安王庙记》载,“知入国朝,一修于成化丙申,再修于嘉靖癸未,继修于庚寅,皆乡民私葺。
官不与知焉。
”常平、蚕坊和曲村三村民众是庙宇修建的主要群体。
从地理区位看,关帝祖祠所在地常平村,东为曲村,西为蚕坊村,三村毗邻,因地缘关系,为这三个村子参与庙宇的修建提供了可能。
祖祠最先是民众私葺,规制上沿袭“前朝后宫”格局,坐北朝南,沿中轴线自南向北,庙前东西两侧分别为“灵钟鹾海”和“秀毓条山”木牌坊,钟、鼓楼两边对峙。
两个牌坊之间有“关王故里”石牌坊,四柱三间,柱身平面八角,计三次立石。
由石牌坊向北,第一个门是山门,山门东侧为八角七级塔茔,相传塔内埋葬着关公父母。
塔茔东侧为于宝庙。
向北依次是仪门和献殿,碑亭、厢房分建两侧。
向北为崇宁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屋顶,四周回廊,殿内关帝塑像,尽显帝王仪态,殿内另有王甫、赵累像,殿前有参天古树龙柏和虎柏。
崇宁殿北是娘娘殿,内祀关夫人,关平夫妇及关兴夫妇作为陪祀,关夫人塑像尽显慈母风范,内有五世同堂桑。
最北面为圣祖殿,供奉关公的始祖关龙逄,曾祖光昭王、祖父裕昌王、父成忠王以及三祖夫人。
关帝祖祠碑碣对庙宇修建缘由,无明确说法。
《解州常平里重修汉义勇武安王庙记》载,“距州东二十里为常平下冯村,王故里也。
父老相传,庙即王旧居,有塔屹立,袭称塔下为井,王初避难出亡时,其父母沉藏于内,后人因为起塔以表之”。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重修常平村关王庙记》载,“王在汉末以赤忠扶弱立,捐躯成仁,於王父母争光显矣!后世崇王因追崇王父母,建祠丰享”。
这都说明,塔茔是常平祖祠的雏形,现存的祖祠建筑是后人在塔茔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从碑碣来看,常平关帝祖祠最初是关公出走,当地民众为祭奠关老爷的父母修建而成的。
在碑碣资料中,金大定十七年《汉关大王祖宅塔记》,只提及塔茔,未涉及庙宇。
魏养蒙的《重修常平村关王庙记》载,“金大定十七年里人王兴者,创建正殿三间,转互环廊四十间,寝殿三间,仪门三间南向,大门三间北向”,可知当时已有寝殿、仪门和大门。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复“前将军寿亭侯”的称谓,其祭祀仪式的等级有所降低。
明成化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民间的关公信仰逐渐兴盛。
此后,常平关帝祖祠的维修重新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明嘉靖四十四年修正殿、寝殿等,明万历二十一年移山门,并对碑亭和献殿等进行维修。
清代也对常平关帝祖祠进行过几次大修,如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常平里创建关圣祖庙记》载,“在旧址的基础上对圣祖殿续修。
”民国时期,常平祖祠一度失去庙产。
新中国成立后,关帝祖祠由常平乡人民政府管理(2000年撤常平乡并入解州镇)。
“文革”期间,部分碑碣、塑像、建筑、古树遭到破坏。
1986年8月18日,该庙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3月被运城地区文物管理部门收回,由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统一管理。
1998年10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至今。
可以看到,千百年来,关公故里的民众是自愿出资出力维修关帝祖祠。
他们信仰关公、祭拜关公、寻求关公护佑的心理,从未发生过改变。
二、碑碣中关帝祖祠的维修所反映的关公信仰内容第一,对关公文化精神的记述。
关公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忠勇诚信,关公“忠、义、仁、勇、礼、智、信”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为历代统治者所褒扬。
这在常平关公祖祠的碑碣资料中有集中的记述。
《重修解州常平义勇武安王庙记》载,“观其结盟桃园,则大义决;侍立终日,则大分昭;秉烛长夜,则大节著;报曹归刘,则大义伸”。
隆庆二年(1568年)《重修常平武安王庙记》载,“汉义勇武安王关公,奋迹条岗,凝精鹾海,忠义天植,智勇绝伦,伟然晋产之杰也”。
关公少小离家,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却战死沙场,正所谓“忠孝不能两全”。
对于关公的忠孝情结,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汉前将军关侯祖墓碑记》有着全新的解读:“从来论忠孝者必曰:尽忠不能尽孝,似忠孝之道不能两全也。
余窃以为不然。
何则?孝以承先之志为大,凡人□□□考?I其祖与父必勉之曰:尔他日得志,?瘴?忠臣,勿为佞臣。
及委贽为臣之日,能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祖与父未有不色喜者,喜其能成吾志也!然古今来,尽忠与孝者,孰有如关公也哉!”关公对国的忠,也是对家的孝,这种为国家的大义而死才是人间的至孝。
第二,对“梦示”与民众信仰关公原因的记述。
常平关帝祖祠曾经多次维修,自然的侵蚀和破坏是庙宇维修的重要因素。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常平关帝庙记》载,“仰视前后殿庑,规模宏敞,足以妥神灵而陈祀事,然地近条山,风雨剥噬为易,岁月浸久未经缮葺,颓塌摧残十几四五”。
地震造成的毁坏最为严重,清嘉庆庚辰年(1820年)《重修常平庙记》载,“常平庙於甲戌春,前河东观察陈中孚曾倡僚属捐廉兴修,甫竣工,次秋地震,损坏尤多”。
据《运城市志》记载,大震的次数达十几次之多,如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二十一日子时,河东地震6.75级,烈度9度。
解州尤甚,民房城垣、祠庙倾倒无数。
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教化民众,积极的倡导和支持,是庙宇得以维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关公在明朝被敕封达5次之多,在清朝,对关公的封谥更是达到顶峰。
关帝祖祠的维修与国家的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民众造神心理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由民间信仰到官方参与再到各个阶层的介入,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
政府官员利用地方资源与国家资源以确立关公的正统地位,从而使庙宇的维修成为可能。
庙宇维修是地方官员彰显关公精神、提升关公故里优势的一种满足。
而“梦示”则说明维修庙宇是神灵的旨意。
“所谓托梦、梦枕、灵梦等所有做梦这种生理现象都反映了神的意志”,官员往往通过神示,为政府维修庙宇找到合理的解释。
笔者在常平关帝祖祠搜集到6通关于关公“梦示”来修建庙宇的碑记,如明嘉靖四十四年《重修解州常平义勇武安王庙记》载,“偶夜梦对立王前,神采凛凛,若有生气。
顷之,巡视禁堵,过王里,谒王庙,宛如梦中所见。
愀然叹曰:‘惟王忠义正直,天下仰其威灵,祠祀且焕然?蹋ㄍā氨椤保╁居钜印W任┥?长之地,顾颓敝如此耶?’”通过梦示来维修庙宇,说明神灵的旨意不能违背。
官员也把维修关帝庙看作是自己的政绩,如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修常平关夫子庙引》载,“先生与余产同、官同,所任之地又同,然则继起而新斯庙,安知神之非余是待乎?乃首先捐俸,募诸同志,人多踊跃乐助之,而守兹土,董厥成者,则解州知州万象也”。
第三,庙产的经营管理是信众的自觉行为。
庙宇维修的资金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官员、商人、信众的布施;另一个来源就是庙产。
明隆庆三年(1569年)《买地碑记》载,“司庙者无恒产,因无恒心,未免流离……于是慨然许买地以裕其后,既过四月八日,王行祠之会且毕,而香税之获,会计当已于斯之时遂给银拾两有奇,买地贰拾余亩,贻司庙者长久之计。
”而庙宇因为庙产,“而今而后,万年此田土,则万年此惠泽;人因地利而可久,庙得人守而常新”。
明崇祯二年(1629年)《□□□□祀田碑记》载,“常平实为发祥胜地。
庙貌峨然,扣之瞻田杳无半亩,诚为缺典。
为此,仰州即将本道发去银伍拾两,置买官田壹分,为恪供圣庙香火之资”,庙产共计二十八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为庙宇的维修和仪式展演赢得了条件。
同时还将庙产进行“作本出放”,以增加利息,如清康熙二十八年《新立清明节会捐输银记》载,“出放本仍不动,利银支销……若有节省之余,亦作本出放,月积年累,自有其丰,此典一举,千亿年无替。
”庙产的经营管理者主要是地方精英,他们或德高望重,或子承父业。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关公的虔诚信众。
清康熙二十八年《新立清明节会捐输银记》载,“传同常平村乡耆王鸣凤、王国禹、??发科等,而鸣凤已故,伊子王扬名经营;曲村靳毓琦、耿明等,而毓琦已故,伊子靳清经管;……恐年久中有经管之人老迈力不能者,或子弟忠诚可管者接管,如子弟不能,公同村中之人择忠厚年高者接管。
”地方精英制定的庙产规约,对信众具有极强的约束性,“恐日久弊生,中有染指侵渔废弛其事,仍令三村(常平、曲村、蚕坊)之民,互相稽查,一村有侵,两村举报;两村有侵,一村举报,鸣官不利追还,仍治侵克之罪。
请文立石,以垂永久。
又坟成之年,卑职等募化柏柳椿槐共五百一十一株……三村居民不得为无碍之物砍伐,裔人不得借祖茔之名而擅取,主持不得假焚修而窃用,或有老枯者,通知公伐,贮庙以备修理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