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信仰与道德崇拜
关公的传说故事
![关公的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1b5efce551810a6f52486e5.png)
关公的传说故事 篇一:关公传说 从当阳关公传说看民间文化精神 ●杨亚平 千百年来,关公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符号,得到全球华人的广泛认同。
关公所代表的文 化精神,被以各种形态世代传承。
人们口头流传的关于关公的各种传说,便是这种精神传承的 体现之一。
当阳是关公的陵寝之地,也是关公最先显圣之地,对关公崇拜的发端和发展发挥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阳民间对关公的崇拜信仰,也因为这种缘份显得更为浓烈,关于关公的各 种传说丰富多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好恶褒贬,精神追求,都能在这些传说中体现出来。
通过 这些传说,我们不难体会到人民群众热恋故土、崇尚英雄、敬仰忠义等传统文化精神的光芒。
一、关公崇拜与热恋故土的传统文化心理紧密揉和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热爱家乡,怀念故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 表现。
当阳民间传说把对关公的信仰崇拜,与热恋故土的传统文化心理紧紧地揉和在了一起。
当阳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在众多的三国遗迹中,与关公有关的地名多达 40 余处,与之相关 的民间传说,也伴随着这些地名而世代相传,这使得关公民间信仰有了更多的实物寄托,人们 也因家乡的土地上有圣人的足迹而感到自豪。
当阳东汉时属南郡,关羽镇守荆州 10 年,其遗迹遍及当阳。
玉泉山的珍珠泉,传说是关 公显圣时赤兔马刨地而涌出的泉水,因而又叫“马刨泉”。
泉边山坡上,立有“汉云长显圣处”石 柱和“最先显圣之地”石碑各一。
王店镇有关公教义子关平习字, 墨水泼地使土变黑的“黑土坡”、 骑马训练的“跑马岗”;草埠湖境内有关公攻打樊城时的“点将台”;陈院、淯溪、河溶等乡镇均 有关公行军歇马的“歇马沟”、 “歇马寨”、 “歇马台”; 陈院有关羽歇马松铃的“松铃沟”、 “观天旱”、 整顿军纪插旗竿的“竿子沟”; 庙前镇有关羽屯兵的“营盘沟”、 “插旗岭”, 凿石饮马的“石马槽”、 丢失《春秋》的“拿书院”;淯溪镇有关羽放马的“放滩河”、关羽张飞比赛拉弓的“引弓堰”;官 垱有关公跑马的“跑马岗”、赤兔马曾歇于此的“木马岭”;胡场有关公磨刀的“关刀冲”…… 关羽败走麦城,所经路线绝大部分在当阳,从荆州的“望兵石”开始,经江陵“掷甲山”到当 阳境内,其遗迹有“落帽冢”、“盖溪庙”、“断头山”、“麦城”、“周仓墓”、“关兴坡”、“鸣儿山”、” 拖刀石”直至远安”回马坡”,再到当阳玉泉山高呼“还我头来!”全程有许多悲壮动人的故事。
宋代民间信仰关圣帝君与其崇拜
![宋代民间信仰关圣帝君与其崇拜](https://img.taocdn.com/s3/m/a23d9d8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67.png)
宋代民间信仰关圣帝君与其崇拜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人们的信仰也体现在对各种神祇的崇拜上。
尤其是在民间信仰中,关圣帝君是备受景仰的一个对象。
本文将介绍宋代民间信仰关圣帝君的背景、由来以及其在当时的地位和祭祀方式。
关圣帝君,又称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被封为帝君后的尊称。
《三国演义》中关羽被赋予了忠诚、义气和仁爱的形象,成为一个备受景仰的英雄人物。
而宋代民间对关羽的信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首先,关圣帝君在宋代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十分崇高。
他被尊奉为武神和财神,是人们求安康、求福报的对象。
在宋代的军事文化中,关羽被尊崇为军神,士兵们常常将他作为守护神来祈求胜利。
此外,宋代商贾尤其信奉关圣帝君,认为他能保佑生意兴隆,经商亨通。
他的地位不仅体现在民间信仰中,也在官府文化中得到承认和宣扬。
其次,宋代民间信仰关圣帝君的祭祀方式多种多样。
每年的正月初一,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关帝庙会来纪念关圣帝君。
庙会期间,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杂剧、弹词、京剧等,以及游乐项目和集市。
此外,信徒还会向关圣帝君献上祭品,如鲜花、水果和猪羊等。
这些祭品象征着对关圣帝君的虔诚和敬意。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也会在家中供奉关圣帝君的神像,并定期上香祈福。
最后,关圣帝君信仰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宗教层面,还渗透到了宋代的文化和艺术领域。
在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关羽的形象经常被描绘和称颂,他的忠诚、正义和勇猛都成为了文人笔下的题材。
同时,关圣帝君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宋代的绘画作品中,如《关羽卧龙图》等。
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现了文人对关羽的崇拜之情,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人们对关圣帝君的印象和认识。
总结起来,宋代民间信仰关圣帝君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形象和故事被广泛传颂和崇拜,不仅是信仰对象,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
关圣帝君的崇拜在宋代民间信仰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与人们对忠诚、正义和勇猛的追求密不可分。
关公信仰的传说故事
![关公信仰的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9faee1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c.png)
关公信仰的传说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关公信仰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景仰与崇敬。
关公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忠诚义气的典范,他的故事不仅流传在历史的篇章之中,更在人们口口相传中融入了传说的元素,成为了一代代人心中的英雄。
关公,字云长,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
他勇猛无敌、忠诚正直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生戎马倥偬,骁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与张飞、刘备共同建立了蜀汉王朝。
在三国演义中,关公的英雄形象被进一步放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关于关公的信仰呈现了多重层次和形式。
无论是民间信仰还是官方崇拜,关公信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人们在家庭中设立关帝庙,供奉关公神像,以求庇佑和保护。
许多商人也在店铺中供奉关公,希望能够带来商业的繁荣与顺利。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中,人们也常常组织关公神像巡游,以表达对关公的敬意和追思。
有许多关公的传说故事被广泛流传。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东汉演义》中所记载的《过五关斩六将》。
据传,当关公为曹操效力时,曹操曾命他率领五千兵马过五关斩六将。
面对重重困难,关公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战胜了一道又一道的关卡,并最终斩杀了六位强敌。
这个故事展现了关公的英雄气概和过人能力,成为了人们传颂的经典。
此外,还有许多和关公相关的传说也流传至今。
例如,关公在白马坡与马超的对决中展现了他的武艺和勇猛;关公兄弟之间的义气与忠诚也深深打动了人们的情感。
这些传说故事让关公的形象更加丰满,让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更加坚定。
总之,关公信仰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充满了传统文化的瑰宝。
无论是通过历史记载还是通过民间传说,关公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崇拜和景仰的对象。
关公的正直和忠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的故事将会永远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
![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b487c94ccbff121dc36839a.png)
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山西河东解良人,是三国时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名将。
关羽的事迹,较可信的记载是《三国志》。
而广泛流传却是明初文学巨著《三国演义》及民间戏曲作品。
统观三国,名士如流,战将如云,除神机妙策的诸葛亮称“智圣”外,能称圣的就是关羽。
在民间的“道统”中,因其仁义,被尊为“忠义”之神;扬其勇义,尊为“勇武”之神;取其信义,尊为“善财”之神;爱其学义,尊为“尚学”之神。
形成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出现了信仰和崇拜关羽的“关公文化”。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桩奇事。
所谓关公文化,其实是中国儒家价值观,借助通俗小说普及,通过中国特有的文化结构表现出来的结果。
研究关公文化,可以探索上层传统精英文化“下放”到民间所经历的流变和折射出的文化现象过程,为破解神文化的秘密,提供一个重要的案例一儒家价值观贯穿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核1、好习儒学经典《春秋》,是关羽被神化的理念前提无论是供奉关羽祠祀庙宇,还是史书古籍,关羽的塑像与画像多是头戴夫子帽,面色亦红,身着绿袍,孜孜不倦,一手捋长须,一手执《春秋》的形象。
《三国志演义》多处提到,戎马一生的关羽,常读儒经《春秋》,爱不释卷。
最动人的造型是在古城,他让两嫂居室内,自己秉烛达旦在户外读《春秋》。
另在第二十七回中胡班领令王植,欲以干柴引火烧死关羽时就曾窥见“关公左手绰髯,凭几于灯下看书。
”演义》中的故事带有浓墨重彩的艺术加工的话,他的喜爱《春秋》,如果说关羽在《学而不厌的精神则是真实的。
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在《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皆上口”。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当鲁肃代周瑜时,连关羽的对手吕蒙将军也评价:“关羽实虎熊也”,而且“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皆上口,梗亮有雄传,然性颇自负,好凌人。
”此外,专家还从其家学渊源,来佐证关羽的谙熟《春秋》的史实,在山西解州关羽故居出土记载关羽祖父的碑刻中,其祖父石磐,“公冲穆好首,研究《易传》《春秋》。
闽南神明--关帝君
![闽南神明--关帝君](https://img.taocdn.com/s3/m/0269480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c.png)
闽南神明——关帝君闽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民间民间信仰特别杂乱无序,关帝信仰妈祖信仰、广泽尊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是闽南民间信仰的主要代表。
关帝信仰在闽南有虔诚的信仰者。
关帝生前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李光缙在明万历三十一年所作的碑记中记曰:“今所为颂侯之烈,与侯所以系千百世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汉之忠乎!窃以为末尽侯也。
夫帝室之有隆替,国统之有存亡,自生民有主而来,谁代无之,何但汉?其历朝死事诸臣,当改姓易命之秋,杀身翼主而极忠无二虑,何但侯?然皆一时能使人叹息咨嗟,传之久而名存耳,未有若侯灵响,今凛然如生者。
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惟是生人五伦两仪不得以坠,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
侯始遇玄德,朋友也;约盟而后,兄弟也;及推为中山靖王裔,以主事之,则君臣父子也。
平居无里闬之欢,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担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后臣之,间关周旋,各尽其道,此侯之所以独千古也。
”明朝中期,内忧外患并至,北有蒙古贵族余势力的威胁,东北有满洲族的兴起,东南沿海有倭寇的侵扰。
另外,由于政治的黑暗,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为维护封建政权的地位,嘉靖以后的统治者特别注重体现在关帝身上的儒家忠义思想,对民间关帝信仰有意识地加以扶植和引导,以为现实政治服务。
作为闽南著名民间信仰场所,泉州通淮关岳庙香火远播台湾、东南亚各地,是台湾众多关帝庙、宫、堂的祖庙,被誉为“台湾开基第一庙”。
泉州与金门历来渊源颇深,民众自古往来密切。
特别近年来,泉金两地的关帝文化信仰交流日益频繁,每年都有进香团来此晋谒。
“泉州和金门本来也同属一个泉州府,泉金民众来往频繁,尤其在宗教领域,许多信仰是完全一致的。
”金门县长李沃土说,“和这里一样,关帝信仰在金门非常普遍,奉祀关帝的宫庙堂遍及各乡镇村,有不少是从泉州通淮关岳庙分灵过去的,可以说这里是祖庙。
今天是组织金门各宫庙的‘关圣帝君’回家祭拜了。
”李开阵是金门双鲤古地关帝庙宫庙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双鲤古地关帝庙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就是由这里分灵过去的。
关公节演讲稿
![关公节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fe3dc1c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c.png)
关公节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关公节。
关公(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英雄将领之一。
他忠诚勇敢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人物。
为了纪念关公,每年的六月二四日被定为“关公节”。
关公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关公被誉为“武侯神主”,被广大群众视为忠诚、义气、勇猛的典范。
关公节在中国各地都有隆重的庆祝活动,比如说举办祭祀仪式、文艺演出和舞狮表演等等。
这些庆祝活动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英雄的崇尚和仰慕之情,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公的形象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公以其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忠诚无私的精神,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他忍辱负重,舍己为人,展现出中国古代士人的风采和精神风貌。
关公的忠诚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关公为榜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了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同时,关公的义气精神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关公曾经与刘备、张飞结成“桃园三结义”,在乱世之中,坚定地相互支持和帮助。
关公的义气精神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友情和亲情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除了忠诚和义气,关公还展现了无畏的勇猛精神。
在战场上,关公的勇猛和迅疾动作令敌人闻风丧胆,赢得了无数次胜利。
关公的勇猛精神告诉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
只有敢于冒险和挑战,才能够拓展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成长和进步。
因此,关公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向关公学习和缅怀他的场合。
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回顾关公的英勇事迹,思考他身上所体现的高尚品质和价值观,进一步弘扬这些传统美德,凝聚全社会的正能量。
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919dc03b52acfc789ebc9e7.png)
关公文化——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份重要遗产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受崇拜的偶像:绵延五千余年的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社会,曾经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漫长历史过程。
在这已经逝去的悠悠岁月中,那些曾经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和文明发展史上放射出辉光的历史名人,确实浩如烟海,灿若繁星,难以胜数。
然而,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二人,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诞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的孔子,在其七十余年的生涯中,用尽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创立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孔子的思想,不仅构成了维系二千余年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成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和主要思维原则。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
作为三国名将的关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
可是,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却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
这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
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宋元明清社会中,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甚至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
清代中叶,仅京城之内,拜祀关公的庙宇,便多达一一六座,如再加京畿郊县,关庙总数竟在二百座以上,远远超过了京城当时所拥有的孔庙。
有人概算,如按每县设一座孔庙,清代全国的孔庙也不过三千余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庙,那么清代全国的关公庙宇竟达三十余万座——关公庙数竟是孔子庙数的一百倍。
无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贞就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
”而清代的赵翼,则更加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关公)威灵者。
关公文化简介
![关公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5931d0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08.png)
关公文化简介哎,说起关公文化,那可真是咱们华夏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跟那长江黄河一样,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关公,大伙儿都亲切地叫他“关二爷”,不光是因为他排行老二,更因为他那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的性子,让人打心眼儿里佩服。
你瞧,走进关帝庙,那尊威严又不失慈祥的关公像,手里提着青龙偃月刀,眉宇间透着一股子英气,仿佛随时都能跨上赤兔马,驰骋疆场,保护一方安宁。
这形象,简直就是“忠义”二字的化身,让人一看就心生敬畏。
关公文化啊,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咱们老百姓讲究的是“诚信为本,义字当先”,关公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你看那商家门口挂着的“关公像”,那可不是随便挂挂的,那是希望关二爷能保佑生意兴隆,更重要的是提醒自个儿,做生意得讲诚信,不能坑蒙拐骗。
这“关公文化”,简直就是咱们社会的“诚信守护神”。
再说说关公的武艺吧,那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青龙偃月刀在他手里,那就是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想当年,他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那英勇事迹,真是让人听了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也能生在那个年代,跟着关二爷闯一闯天下。
不过啊,关公最让人敬佩的,还是他那颗忠诚的心。
他对刘备的忠诚,那可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诱惑,他始终不离不弃,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
咱们做人做事,要是能学到关公一半的忠诚和坚持,那也算是没白活了。
关公文化还体现在他的“仁”上。
他对待百姓,总是心怀慈悲,乐善好施。
这种仁爱之心,让他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和爱戴。
在咱们的文化里,“仁者爱人”是一种美德,而关公正是这种美德的践行者。
现在啊,关公文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庙宇和祠堂之中了。
它走进了校园,走进了社区,甚至走向了世界。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关公,学习关公精神。
这不仅仅是因为关公的名气大,更是因为他所代表的那种忠诚、仁义、勇敢的精神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
所以啊,咱们说关公文化,其实就是在说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新疆锡伯族关帝信仰与文化认同建构
![新疆锡伯族关帝信仰与文化认同建构](https://img.taocdn.com/s3/m/322923da76eeaeaad1f330db.png)
[2]郑逸梅.南社丛谈[M].中华书局,2006. [3]中国革命博物馆.磨剑室诗词集[M].上海人民
与柳亚子发生激烈争论。南社后期唐宋诗之
中供奉的关帝像。1764 年,旧 锡
历四月十九日锡伯官兵 1020
伯 族
名,眷属共计 3275 人告别盛京
聚居地区每年祭祀关 公两次,一次是农历 五月十三日,祭关公
正、嘉庆等也都在关羽的头衔上不断增加, 锡伯家庙— ——太平寺,从盛京
单刀赴会,用羊后座
到光绪年间,关羽的封号陆续加成“忠义神 西迁到新疆伊犁屯垦戍边,于
“独有情禅参不破,先生毕竟欠功夫”,烈士 吹组织一支“梨园革命军”,在舞台上表演中 参考文献
[1]杨天石.南社史长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陈勒生以“玩物丧志”切责柳亚子,姚鹓雏、 外人民反抗斗争的史实,激励人民为争取民 1995.
雷昭性、傅尃、蔡守等人也为冯春航评价事
族革命的胜利而斗争。而冯春航和陆子美,
插页刊有陆子美遗像及柳亚子亲手所撰 华新报》上发表七绝《论诗斥柳亚子》六首, 中获得了以自我牺牲精神献身革命的崇高
《陆生传》。又赋五律《追哭子美》,云:“菊影 其中第三首云“:连篇累牍说优倡,丑煞人前 感。在一般人眼里,梨园子弟属于“下九流”。
翻新谱,梨云剩旧编。素车悭一吊,泉下倘 唤阿郎。若使陆、冯真有眼,肯将异味请君 柳亚子以推进戏剧改革为出发点,醉心新
清末民初的中国剧坛,以北京为中心, 及南社。
正是追逐世俗生活的心理之流露。而男“女”
盛行由封建士大夫狎玩男优之风发展而来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柳亚子交游名伶 (男旦)之间若有若无的某种暧昧情感,本身
的捧伶文化。以罗瘿公、易顺鼎、樊增祥等遗 也不无价值。柳亚子以戏曲理论,冯春航、陆 也是娱乐八卦最欢迎的内容。这也是在娱乐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 (1)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 (1)](https://img.taocdn.com/s3/m/b9857cdeff00bed5b8f31d27.png)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关公崇拜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文化,可以概括为关公文化。
所谓关公文化可以表述为:基于对关公的崇拜信仰而形成的相关社会集团具有的特色的民俗文化。
也就是说在千百年来人们尊崇、信仰关公的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相关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
它以关帝庙宇为物质载体,以祭祀、文学、传说、民歌、绘画、雕塑等不同形式寄托人们对关帝的无限崇拜和敬仰,形成了奉祀关公的丰富的文化景观。
关公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大环境中形成、发展的,千百年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错综复杂地影响和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各种分异。
反过来,关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条件下可孕育出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关公信仰文化同样如此。
此过程按照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分析关公文化的基本框架。
即关公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产生的源地随时间过程的传播扩散、不同时间断面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关系、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冲突和整合、所有这些过程发生发展的结果或状态(即文化景观)。
本文对关公崇拜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审视分析,由此勾画其在时间长河中发展的流变。
一、关公其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有一类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对人神的崇拜。
所谓人神崇拜就是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些生前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进行神化,并赋予其某种或某些职能进行祭祀和崇拜。
原始人类认为生前强有力的人,其鬼魂也一定是强有力的,于是就把这些人神化,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这种信仰方式为后世所继承。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许多历史人物被人为地神化,成为某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保护神或专门神,有些甚至充当了传统信仰中的天神、地祇。
奉祀人神的庙宇遍布城市乡村,人神信仰成为民间重要的信仰形式。
如,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关羽评传
![关羽评传](https://img.taocdn.com/s3/m/8303ecc20c22590102029d01.png)
[4] 《卫藏通志》卷6《寺庙》。
[23] 《卫藏通志》卷6寺庙》;陈登龙《里塘志畧》卷上《庙宇》。
[6] 《更生斋文甲集》卷3,《长流水关神武庙碑记》。
[7] 赵翼《陔余丛考》卷35《关壮缪》条。
[8] 万立衡《关侯事迹汇编》卷2《祀宇》。
[9] 周煌《流球国志》卷15《艺文》。
我国解放前,关帝庙普及城乡僻壤。据我亲眼所见,家乡四川川北地区,如南充、南部、西充、监亭、阆中等县,乡乡皆有关庙,有的村也有关庙,香火兴旺。港台和东南亚地区,直到今天仍同大陆解放前相似。《北京晚报》2000年10月13日一则消息,其标题为:“香港警署集体拜关帝”,其内容称:香港尖沙咀警署近月来接连发生警长撞车死亡,一名女警自杀,以及一名警员的12岁独生子坠楼身死等不幸事故,导致该警署人员上下心绪不宁。新任的外籍指挥军官为求下属心安,特准许举行全体人员“拜关帝仪式,以驱除邪气”。日本、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有信仰关帝的。尤其在日本东京华人待,关帝庙金壁辉煌,香火昼夜不灭。在我国封建制中后期,为什么人们选中了甚至域外普遍信仰的尊神,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它同关羽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有无关系,关羽在历史上到是怎样一个人呢?
[13] 《清仁宗实录》卷282,嘉庆十九年正月丙寅。
[14] 《清宣宗实录》卷132,道光八年正月癸亥。
[15] 郭松义《论明清时期的关羽崇拜》,《中国史研究》1940年第三期。
[16] 刘昆康熙《束鹿县志》卷二《坛庙》。《嘉庆志》记载同。
[17] 仲振履威丰《兴宁县志》卷三《祠祀》。
明清时期中国崇奉关羽,对其周边各国也有强烈的影响。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清政权派军队到朝鲜援助抗倭作战,“见朝鲜遍祀关帝,诵述满其国中”。[8]越南、流球等国也都立庙奉祀关羽。流球国人程顺则作《流球国创建关帝庙记》中说:“祝帝之意果何为也者,不知帝之正气可以塞天地,帝之大义可以贯古今,能使后之为臣子者靡不知有君父焉”。[9]清代的册封使每到流球,都要临庙祭奠。在越南,有的关帝庙还修得十分壮观。像南方边和镇关庙“在大铺州南三街之东,面瞰福江,庙宇宏丽,塑像高丈余”,是一处很有名的场所。[10]
关公文化——中华文化史上一道宏伟壮丽的文化风景线
![关公文化——中华文化史上一道宏伟壮丽的文化风景线](https://img.taocdn.com/s3/m/171e24e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65.png)
关公文化——中华文化史上一道宏伟壮丽的文化风景线“关公”,是中华民众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大英雄、武圣人。
关公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土山约三事、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夜读春秋、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的故事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传播广远。
千百年来,人们敬仰关公、崇拜关公、歌颂关公、赞美关公,以各种艺术形态说、画、唱、演、祭、拜、颂、学关公,研究、学习、传播、弘扬关公的书籍、史料、笔记、善书、评书、演义小说、民间故事、戏曲歌曲等浩如烟海,不可胜数。
历朝有16位皇帝23次为关公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而天,形成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道宏伟壮丽的文化风景线:关公文化。
关公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
关公形象威武、气度非凡,《三国演义》描绘关公: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头裹青巾,身着绿袍,手仗宝物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胯下追风赤兔马,火红如炭。
对联称颂关公:“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关公的传奇一生,忠肝义胆,义薄云天,高风亮节,一身正气,人格魅力冠古绝今。
史书《三国志》中,诸葛亮称关公“绝伦逸群”,曹操称关公“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魏、吴谋臣程昱、郭嘉、刘晔、陆逊等人称关公“勇而有义”,“勇冠三军”,“恩信大行”。
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将史书记载的关公传记、地方编撰的信史典籍、民间流传的关公传奇融汇一体,刻画了“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的“义绝”关公形象,使关公故事更加流传广泛,深入人心。
关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正直、忠诚、信义、仁爱、智慧、好学、尚礼、坚毅和勇敢”等优秀人格品质,得到了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认同、效仿和推崇。
明代文人吕子固在《谒解庙》一诗中写道:“正气充盈穷宇宙,英灵烜赫几春秋。
关羽崇拜与关羽文化_王菊芹
![关羽崇拜与关羽文化_王菊芹](https://img.taocdn.com/s3/m/91f42767af1ffc4ffe47acdd.png)
2009年3月Journa l ofH enan Busi ness College M ar .2009收稿日期:2008-12-02作者简介:王菊芹(1964-),女,河南孟州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关羽崇拜与关羽文化王菊芹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46502摘 要:关羽身上耀眼的忠信仁义光环使他备受崇拜,甚至升华为一种信仰;他性格上的亮点与缺陷使他具有耀眼的人格魅力与恒久的文化影响力,长久以来,形成独特而影响深远的/关羽文化0。
关羽崇拜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既符合历史上关羽的基本面貌,又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关羽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已经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一条纽带,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崭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关羽文化0;形成;发展;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28(2009)02-0096-04关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关羽文化0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现象。
5三国志6作者陈寿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列为一卷,并评论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0[1]2历史上的关羽,在其身后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不断受到世人的崇拜和爱戴,从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和文化艺术熏陶影响之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羽文化0。
在当今时代,正确地认识、评价/关羽文化0,扬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时俱进,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拟通过剖析关羽的性格以及/关羽文化0的形成与发展来分析其文化意义。
一、/武圣0关羽今天学者分析关羽的形象多依据罗贯中的5三国演义6和陈寿的5三国志6。
在5三国演义6中比较鲜明地体现关羽人物形象的情节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0、/温酒斩华雄0、/过五关斩六将0、/云长攻拔襄阳郡0、/关云长单刀会0、/水淹七军0、/大意失荆州0、/败走麦城0、/玉泉山关公显圣0等。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ce87266af1ffc4ffe47acd8.png)
关公故里
关圣故宅碑
关公故里
运城国际关公文化节剪影1
运城国际关公文化节剪影2
运城国际关公文化节剪影3
中国关氏宗亲朝拜圣祖
新闻焦点
关公文化与晋商
纵横欧亚三千里 称雄商场五百年
晋商
晋商,是指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这个具有高度凝聚力而又勤奋的群体, 用5个世纪的时间谱写了中国财富的传奇神话:从17 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两个半多世纪执中国金融界之 牛耳,山西票号,汇通天下;从大江南北到莫斯科、 彼得堡,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控制中外贸易,缔 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山西商人又团结一心纵 横联盟,终成商帮翘楚。“晋商”因此显赫青史, 为天下商人之楷模。
关公精神与文化要义
关公一生所体现出来的“忠、信、勇、义、仁、 礼”为几千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所推崇敬仰。 成为关公精神的精髓要义
忠
忠:忠诚,忠心之意。 大的方面讲:对国以忠,关公一生忠诚报国,终为万世 人极,小的方面讲,于已的利益集团忠心耿耿,善始善 终。 如果对这种精神只理解为愚昧的忠君,在21世纪的今天, 是愚昧可笑的。中华民族巍巍5000年,有多少忠臣烈士, 对祖国,对人民,对伟大的事业,正是有了这种精神, 使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凝聚成一种无坚 不摧的力量,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信
所谓信,是指守信用,重然诺。这是关公的重要品质。 纵观关羽的生平活动。信是其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关公已成为 信义的化身。关公的信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中国的传统 文化中,特别是对儒家文化来说,信是一个重要范畴,它既是政 治上的治国原则,又是伦理上的行为准则。 以信为本,取信于民,是重要的治国安邦之道。孔子把信作为做 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 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信”不仅可以熏陶人诚实的品 质,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前提。“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 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交友的基本准则。 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 统美德。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播和发扬,诚实有信,言而有信,已 深深地积淀在人们心底,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信的精神, 是关公文化中闪光的思想,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和推崇,有着永 恒的生命力。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ed8c53c1ce2f0066f53322a2.png)
义——关公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摘要] 关公是穿越了中国历史数千年依然被广为敬仰的道德额偶像,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高尚品质中,囊括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优秀的品质: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内容,其中,最为中国人敬慕的是他“义”的楷模与化身。
本文探讨了中国人对“义”的理解与关公何以称“义绝”以及对其信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关公义关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也是最具完美人格的道德英雄,对关公的崇信和敬慕是中国历史中最为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
他从群雄纷争中的一名武将到武庙主祀,从封建社会中后期的道德楷模到士农工商、帝王将相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为何中国历史会穿越千年数代共同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又是何原因使关公信仰经久不息,至今传颂呢?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关公被封为“忠惠公”开始,关公被历代统治者尊崇,神格地位不断飞升,到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其封号已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可见其神格地位之崇高。
从关公封号的不断攀升中可以看出,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精神品质中,基本囊括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优秀的品质: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内容,正是这些中国人所最为推崇和敬慕的高贵品质在关公身上的集中体现,使其成为道德准则的最高表率。
而这将近二十个封号中,与“义”相关的就有六个:北宋宣和五年敕封“义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封“壮缪义勇武安王”,南宋淳熙十四年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文宗天历元年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清道光八年被崇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还为其御书“义炳乾坤”匾以赐。
不难看出,在后世附加给关公的精神品质中“义”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份额。
一、“义”的含义“义”,作为一种范畴和理论,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一个道德概念,是做人的最高标准。
那么,什么是“义”呢?一般而言,“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表现,指公正、合理而应当的德行和道理。
关公文化的现实含义
![关公文化的现实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71ff28f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d.png)
关公文化的现实含义关公文化是指以关羽为核心形象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承。
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备受尊崇的英雄人物之一。
关公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武将精神,还承载着忠诚、义勇、仁义等传统美德。
关公文化的现实含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忠诚与义勇精神:关公被誉为“武圣”,他对刘备忠诚不二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
关公文化弘扬了忠诚、义勇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信仰,勇往直前。
2. 仁义与公平正义:关公被称为“仁义之君”,他在处理事务时始终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深受百姓爱戴。
关公文化传承了中国古代仁义和公平正义的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
3. 文化传承与教育意义:关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文化传承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关公的事迹和故事,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4. 商业与经济价值:关公文化在商业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关公被视为商业的保护神,很多商家在店铺中供奉关公神像,希望能够获得关公的庇佑和保佑。
关公文化的商业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商家的经济发展,也体现了对关公英勇和智慧的崇敬。
5. 国家和民族精神:关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
关公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凝聚人心、激励人们奋发向前的重要角色,对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关公文化的现实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19a684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1.png)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会向各种神灵祈求保佑。
而其中,关帝信仰却成为了一种特别流行的宗教信仰。
关帝,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英雄和军事将领。
他非常受到人们的崇拜,很多人把他奉为神灵,并给予了他许多别名,如“文武神明”、“关圣帝君”等。
今天,我们将会探讨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帝的历史背景。
关羽,字云长,系东汉末年蜀汉著名武将。
他勇猛果敢,机智过人,以“义”为世人所称道。
他在东汉末年曾投奔董卓,后来又为了报答曹操之恩,被俘后被杀。
而他的忠诚和威名,却流传了千百年,并且还被崇拜成为了神灵。
自唐宋时期以来,关羽被奉为武财神和观音菩萨之后,关帝信仰也开始在各地流行开来。
关帝信仰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
关帝被视作勇烈、刚正、忠诚、仁爱、英武等形象的代表之一,他的信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人们常常会在祠堂中祭奠关帝,并向他祈求安全、平安、财富和成功。
而且,有的人认为,在大事上求关帝,小事上求土地神。
对于许多人来说,关帝信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中的习俗和传统,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关帝庙、悬关公画或是在家中供奉关帝神像成了一种普遍的风俗。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关帝信仰。
在广东,人们对关帝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情。
广东省内不仅拥有最多的关帝庙,而且相关的传说也非常之多。
例如,有关于关帝战秦琼、大败蒙恬等传说,都成为了广东人们所推崇的故事。
另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如福建、山东、江苏等还都出现了关帝传说。
而在台湾,关帝更被当成“神明保庇团”,主管台湾岛的安危。
每年三月初三是关帝的生日,在台湾那天,则会举行游神活动,各地信众都会兴致勃勃地参加。
关帝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
从历史上来看,关帝信仰以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黑夜中闪耀着光芒。
将关帝视作神明,既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钦佩,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关帝的文化意义也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
为什么要弘扬关公文化
![为什么要弘扬关公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7e306d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0.png)
为什么要弘扬关公文化关公文化是以关公的真实历史为源头,以春秋大义精神为内核,以各阶层民众对关公的普遍敬仰崇拜为基础,以封建王朝褒封宗教尊奉的神化偶像庙貌祭祀为推动,以各种雅俗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播为普及方式,以绵延弥久的历史长度和涵盖广泛的地域广度为发展历程,从而产生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民族道德伦理的文化现象。
01关公是儒家文化的忠实践行者一部《春秋》成就了两位圣人,一个是文圣人,一个是武圣人,一个著述《春秋》,一个践行《春秋》。
关公文化中的讲信义、重承诺,爵禄不以靡,金帛不为惑,崇尚正义,见义勇为,立身处事不违良知的道德品格,历来为社会所认同、为世人所称道。
“忠”有忠诚、忠良等义,即忠诚无私、做事尽心竭力。
“义”是合宜、应当之意,即正义合宜的道德和行为。
“仁”是指仁爱、爱人,儒家的“仁”就是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勇”是勇敢、刚毅之意,即果敢不惧。
“诚”强调真诚、真实,“信”更强调守诺,后两词融合互训,当下的“诚信”概念更为强调遵规守信、公正公平。
“诚信”也可谓我们的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关公在涿州与刘备、张飞结义后,对刘备忠贞不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周旋进退,不避艰险”。
南下之后,关公攻城拔寨、艰苦征战,后又肩负镇守荆州、牵制曹吴的重任,一生恪尽职守,直至临沮遇难。
建安五年,刘备兵败后仓皇投奔袁绍。
尽管曹操对关羽礼遇甚厚,但他终不为之所动。
在得知刘备去向后,“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
这种“誓以共死”,一诺千金的忠诚,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连曹操也慨叹:“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三国志》记载关公“善待卒伍”,四个字已尽显关公的“仁”爱之心。
关公神勇的一面不胜枚举。
万军之中刺颜良、兵围襄樊、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都展现了关公作战的神勇;单刀赴会、刮骨疗毒则体现出关公坚强、刚毅,临危不惧之勇。
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关公坚持对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的态度,这是对当年“桃园结义”誓言的践诺;万军中力斩颜良,解曹操“白马之围”,是对自己“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承诺的完美诠释;“华容道释曹”是关公不忘旧恩,知恩必报的又一诚信之举。
(完整word版)泉州关公信仰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
![(完整word版)泉州关公信仰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86625876eeaeaad0f33003.png)
泉州关公信仰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泉州通淮关岳庙,历史悠久,香火鼎盛,远播海内外,乃闽南最负盛名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之一。
泉州关公信仰在泉州产生、发展、形成并传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它反映了泉州一带人们思想发展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过程,是泉州这一区域所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一种民间(民俗)信仰。
关公信仰是由人们对中国人民所共同敬仰的历史英雄人物关羽的崇拜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地方民间神灵信仰。
对关公信仰的内涵及其泉州地方性文化特征进行探讨很有必要,这种探讨将有益于人们对泉州关公信仰加深认识。
本文着重阐述关公信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其重要而独特的地方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泉州关公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密切关系。
这种信仰是人们借助于英雄义士神灵加以神化崇拜的一种神灵崇拜。
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人物,能象关羽这样被泉州人民群众所了解、传颂、崇敬,直至顶礼膜拜,越千年而不衰。
关羽生前,并没有为福建建立什么功绩,更不用说为泉州了。
那么,泉州民众崇拜关羽是怎样产生的呢?考其原因,历代以来,泉州地方演“三国戏”,说“三国书”,看《三国演义》都对关羽作了宣传,对关羽的忠义等大加颂扬,这就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埋下尊崇关羽的浓厚思想感情的种子。
另外,自宋以后直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不断对关羽封王封帝,大力搞神化,借此以加强神权统治威力,为其封建统治服务,这也是原因之一。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开始初期,艰苦创业,开天辟地;到了发展繁荣时期,航海经商,同舟共济;内忧外患时期,要万众一心,守土御侮,因而逐渐形成一种勇敢尚义的风气。
关羽的忠勇尚义精神,自然成为人们所崇拜的理想人物。
人们奔趋敬奉。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基础,关公信仰才成为时尚;不然统治者再如何提倡、如何敕封也无济于事。
泉州供奉关羽,道观、佛寺随处可见。
到了宋代,佛家尊他为“伽蓝神”,道家封他为“忠惠公”、“义勇武安王”。
封建皇帝则先封之为王,继而封之为帝,建宫造殿,诏令和民意并举。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05cf13e67ec102de2bd8909.png)
浅谈“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09中文邹泽园47号一部《三国演义》成为传世的四大名著,也造就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关公形象。
文武之道,只知文圣孔子儒家学说传咏千载,武圣关公受人礼拜千年,关公文化何时成为开篇?看如今,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一、《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形象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三国志》无记载。
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三国志》记载,刘备对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演义》中则将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园三结义”,为刘备二弟,张飞兄长。
为后世传诵。
关羽暂居曹操手下时,因阵前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有功,由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荆州;关羽死后,由后主刘禅追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是汉中王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
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洛阳关帝阁专门从事关公的开光事宜,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还被称做“关夫子”;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
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
《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宴”,“水淹七军”等佳话,亦有“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憾事!二、“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历代王朝对关羽的加封在清代达到极盛,清德宗光绪皇帝对关羽的封号最长:“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共26个字,采用了众多美好的文词,超过了前代任何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帝信仰与道德崇拜Ξ龙佳解(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关帝信仰是中国特有的民间信仰。
这种民间信仰的实质是对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礼、节、勇”的道德规范的崇拜。
它是一种被历史上统治阶级标准化了的儒家伦理规范。
关帝信仰由民众自发信仰被纳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内,既说明了民间信仰的可利用性,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所面临的深刻政治危机。
[关键词]关帝信仰;道德崇拜;北宋士风[中图分类号]B8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5)04—0043—05B elief in G u an -G od and Worship of MoralityL ON G Jia 2jie(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U 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 Abstract :The belief in Guan -G od is a peculiar Chinese folk -belief.The folk -belief is worship of le 2gal ,justice ,manners ,moral integrit y and bravery embodied by Guan Yu in essence.It is t he Conf ucian code of et hics standardized by t he ruling class in history.The belief in Guan -G od was brought f rom t he spontaneous folk belief into ruling class ideology ,t hat showed not only t he exploitation of t he folk -belief ,but also t he deep political crisis faced wit h by t he ruling class at once. K ey words :belief in Guan -G od ;worship of moralit y ;Nort h Song Dynast y scholar -bureaucrat st yle 我国民间信仰中的关帝崇拜是我国独有的特殊的一种民间信仰。
它是历史人物向神的转化。
这种历史人物是英雄加圣贤的双重人格的叠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仁、智、勇”三达德。
因而,关帝崇拜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崇拜。
一 从民间祭祀到帝王册封根据学者们的考证,民间祭祀关羽最初起源于关羽故里。
关羽故里为今山西运城常平乡常平村,它地处晋、豫、陕三省交界,是华夏民族发源地之一,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有着崇尚侠义的民风民俗。
关羽出于行侠仗义,为民除恶,杀了当地恶财主吕熊之后,亡命异乡。
其族人避祸匿于四十里外东古村,其父母年迈,无力逃生则双双投井自尽。
关羽之义举,双亲之惨死,深深感动了乡中父老,自发地为其看家护院。
关羽被害之后,噩耗传来,乡民念其德,自发地供奉香案,悼其亡灵,里人争拜,络绎不绝。
移居东古村的关姓族亲改关羽之故居为宗祠,祭祀关羽则由此而生。
[1](P76-80)公元567-568年,南陈光大年间,湖北当阳人追念关羽之忠义,在其遇害地建庙立祀兴起了民间祭拜关羽的风潮。
随后隋唐期间,首先传出佛教天台宗祖师智凯大师遇关羽在湖北当阳玉泉寺显圣的传说。
唐代禅宗北宗创始人神秀于玉泉传法时,先是拒斥关公显圣之说,但后来又不得不接受显圣之说,在当地建寺奉关公为本寺伽蓝护法神。
至此关羽由亡灵演化为神灵。
北宋末,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
由此开启了官方朝廷对民间祭祀的关公进行册封的情势,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将这一民间信仰开始提升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关羽又被晋封为“崇宁真君”。
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再进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又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并建有武安Ξ[收稿日期]2005-02-28[作者简介]龙佳解(1953—),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第19卷 第4期2005年07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19,No.4J ul.2005王庙。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再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增加了关羽死后,刘备追谥为“壮缪侯”的“壮缪”称号。
宋孝宗赵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又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前后约85年,连续加封,由“忠惠公”、“崇宁真君”及“武安王”,逐步递增享受到了王庙祭祀。
明代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关公被敕封为“协天大帝”, 8年后又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正式登上了历史亡灵的最高位“帝”的宝座。
到1604年,明代神宗皇帝再次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圣帝君”,并敬上了冠冕袍带,举行三日大典,皇帝亲献祝词。
清代以来历朝皇帝也对关帝信仰极力加以提倡。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敕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驾谒关羽故里关帝庙,亲笔题“义炳乾坤”。
雍正三年(公元1725后),雍正帝追封关羽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为“公”。
以后历代清朝皇帝都对关羽有追谥、加封。
乾隆朝加封谥号“神勇”、“灵佑”;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加封“仁勇”;道光朝再加“威显”;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加封“护国”,翌年加封“保民”,转年再加封“精诚绥靖”,同时将雍正帝追封关公父、祖、曾祖三代的“公”提升为“王”。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再加谥号“翊赞”;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又加谥号“宣德”。
仅仅清朝一代关羽被追加的封号总括为“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2](P192-193)从以上追述可以看出,民间祭祀关羽原本只是立足于对关羽的忠、义、勇人格的钦敬而产生的对其亡灵的礼拜。
这种祭祀活动最初也仅限于在关羽的故里。
但是在这里关羽已经由正义的维护者变成为正义的化身。
到了隋代(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由于佛教首先将关公显圣的神异转化为佛门的护法神,宋以降道教也开始宣扬关公降妖的神功,这才使得关公由亡灵演化为神灵,成为普及中国的民间信仰。
由此可见,关公由亡灵转化为神灵离不开正统宗教对其的利用。
但是正统宗教利用民间信仰的这一资源,其目的还主要是借助于亡灵关公所具有的神功来保护自身,而不是为了宣扬关公的忠义勇武的道德人格。
然而,北宋末宋徽宗始于崇宁元年对关羽的追封则主要是宣扬其道德人格对人们实施道德教化。
在这里,关公亡灵是形式,其忠义勇武的道德人格才是实质性内容。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关公的道德人格除了具备仁、义、忠、孝之外,又独占一个“勇”字。
这是圣贤人格和英雄人格的综合,正是统治阶级求之不得的护驾神祗。
[1](P76-80)明清两代帝王将历史亡灵关羽由“王”提升为“帝”。
一方面,使亡灵关羽的地位提升到无以复加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其不再是历史人物,彻底转变为神而且是最高的神;另一方面,仍然沿袭宋代皇帝注重于其道德人格的方面。
其所加封的下列封号:“护国忠义”、“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等均是对其道德人格的褒奖,而且这类封号数量最多。
可以说,宋、明、清等历代帝王对历史亡灵关羽的追封以及一步步将其在历史亡灵中的地位提高,实质上是将关羽身上所体现的那种道德人格的社会地位提高,是对这种道德人格的一种吹捧乃至于崇拜。
二 关帝崇拜的实质是道德崇拜分析关公崇拜中的具体内涵,可以看出,关公崇拜的实质乃是体现为英雄人格加圣贤人格的道德崇拜。
因为关羽一身几乎具备了古代社会大丈夫的所有美德,即以勇立功、以忠事主、以义待友,且熟读诗书,是文韬武略皆备的道德楷模。
在某种意义上,对关公的顶礼膜拜就是对忠、义、礼、节、勇等伦理观念的崇拜。
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主张道德崇拜的文化,这使得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了道德崇拜的特征。
依据儒家文化的道德内涵,所谓道德崇拜是指从人的道德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出发,将人的道德存在视作为人的终极实在,从而形成对其认可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崇仰与追求,并由此生发出将德治作为治国安邦的最佳模式的政治理念。
可以说,是儒家文化及意识形态化造就了关公形象,产生了关公崇拜。
关公则成为儒家伦理在民间的人格偶像。
儒家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所以关公崇拜也是中国独有的。
这也意味着一种民间信仰即使自发地产生于下层群众之中,虽然它主要反映社会底层群众的利益与愿望,但同时也会反映整个社会具有的普遍性道德伦理,即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
因此民间信仰经过调整可以纳入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框架之内,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精神工具。
而一种民间信仰要普及为整个民族的信仰,也需要吸纳统治阶级的思想。
从历史文化的视域分析关公崇拜产生的一般文化根源,可以发现关公崇拜一方面与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相关联,另一方面扎根于中国人对宗教44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信仰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
我们看到帝王立庙祭祀的关帝身上所体现的道德伦理是一种已经被封建统治阶级所驯化、被其认可的道德人格。
在这里,“忠顺”的人格被置于首位,“护国”、“翊赞”等对现成封建政权的捍卫与维护成为祭祀的最终目的。
这意味着儒家伦理当以帝王敕命的方式表达出来时,必然会丧失其原有的道德自由和道德理想。
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中的关羽形象也同帝王祭祀的关帝形象有别。
民间信仰中注重的是关羽的行侠救危、重信有义的品格,由此将司命禄、佑选举、治病祛灾、驱邪除恶、巡察冥司等诸多职能加在其名下,在工商行业中关公竟由忠义神勇的象征化为助人发财的武财神。
因为“一旦一种对象被神化,那么这个对象就不仅仅与人们赋予它的原初观念相联系,而且成为人的所有生命内容的一个全能的监护神”。
[3](P122)这就意味着,在民间信仰中的关帝其身上的道德品格仅仅成为帮助祭拜者解决人生历程中所遭遇的各种问题与困难的工具。
在这里,实用性的功能是第一位的,道德教化仅是内含于其中,处于从属地位。
三 北宋士风与关帝信仰关于北宋关公被朝廷首次追封的原因,阴法鲁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文化史》中认为是因为在北宋及以后,建立在程朱理学基础上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忠”、“孝”、“节”、“义”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关羽则是集中体现这些道德规范的典范。
[4](P436)严格说来,宋代只是重新恢复了儒家的“忠、孝、节、义”道德伦理在整个社会的绝对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