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旱情监测预警综合平台建设思路

合集下载

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及打算

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及打算

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及打算一、前言2024年,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现象日益增多,我国防汛防旱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和综合施策,加强预警预测和应急管理,提高灾害防治能力和应对能力。

本文将围绕这一目标,总结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提出2024年的工作思路和打算。

二、总结2024年的防汛防旱工作1. 预警预测能力的提升2024年,我们加强了对极端天气的预警预测能力建设,引入了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确保了对降雨、洪水、旱情等灾害风险的及时预警。

同时,加强了与气象、水利、农业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了对灾情的监测和分析能力,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2. 技术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在2024年的防汛防旱工作中,我们积极推广了一系列应用技术,包括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水文模型等,提高了对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能力。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水库、堤坝等水利设施的安全检查和维护,预防了可能的灾害事故。

3. 各级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2024年,我们注重加强了各级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了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明确了各级责任和任务,提高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和响应能力。

同时,加强了防汛防旱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了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三、2024年的工作思路和打算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在2024年的防汛防旱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引入更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提高对灾害风险的预测精度。

同时,加强与气象、水利、农业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多部门协同应对的工作机制。

2. 推广应用技术手段在2024年的防汛防旱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推广应用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水文模型等技术手段,提高对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能力。

同时,加强对水利设施的安全检查和维护,预防可能的灾害事故。

抗旱监测预警系统实施方案

抗旱监测预警系统实施方案

抗旱监测预警系统实施方案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干旱灾害,提高抗旱能力,必须建立健全的抗旱监测预警系统。

本文将就抗旱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参考。

二、系统架构抗旱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气象监测子系统、水文监测子系统、作物监测子系统和综合预警子系统四大部分。

气象监测子系统负责实时监测气象数据,包括降水量、气温、湿度等信息;水文监测子系统负责监测地下水位、河流水位和水质等数据;作物监测子系统负责监测作物生长情况、土壤墒情等信息;综合预警子系统则负责将各个子系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相应的预警信息。

三、数据采集与传输为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

各个监测点需要配备相应的传感器设备,实现对气象、水文和作物数据的实时监测。

同时,需要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将监测数据及时传输到数据中心,以便进行统一处理和分析。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中心将负责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和算法,实现对气象、水文和作物数据的综合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干旱风险。

同时,还需要结合历史数据和气象预报数据,进行长期趋势分析和短期预测,为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预警发布与应对措施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综合预警子系统将负责发布相应的抗旱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将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农田灌溉、作物调整、水资源调配等建议。

同时,还需要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及时调动抗旱救灾资源,最大限度减少抗旱灾害带来的损失。

六、系统评估与改进抗旱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进行系统评估和改进。

通过对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七、结语抗旱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施对于提高抗旱能力、减少抗旱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提出的实施方案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参考,促进抗旱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为应对干旱灾害提供有力支持。

抗旱实施方案

抗旱实施方案

抗旱实施方案第1篇抗旱实施方案一、背景近期,我国部分地区的旱情持续发展,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为有效应对旱情,保障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制定本抗旱实施方案。

二、目标1. 最大程度减少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确保粮食安全。

2.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用水,维护社会稳定。

3. 提高抗旱能力,减轻未来旱情的影响。

三、措施1. 加强旱情监测和预警(1)建立旱情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各地旱情动态。

(2)加强与气象、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发布旱情预警信息。

2. 优化水资源配置(1)合理调配水库、塘坝、地下水等水资源,优先保障生活用水。

(2)实施跨区域调水,缓解旱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3)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1)加大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

(2)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用水。

(3)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建设,提高抗旱应急能力。

4. 提高抗旱科技水平(1)推广抗旱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

(2)开展抗旱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抗旱技能。

(3)加强抗旱科研,提高抗旱科技支撑能力。

5. 组织抗旱救灾工作(1)成立抗旱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抗旱救灾工作。

(2)制定抗旱救灾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应对措施。

(3)及时组织抗旱救灾队伍,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4)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确保抗旱救灾资金和物资及时到位。

6. 强化抗旱宣传和教育培训(1)加强抗旱宣传,提高全社会抗旱意识。

(2)开展抗旱教育培训,提高抗旱救灾能力。

四、组织实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抗旱工作责任。

2. 完善抗旱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形成抗旱工作合力。

3. 严格抗旱工作考核,确保抗旱措施落到实处。

4. 加强抗旱资金和物资管理,确保抗旱资金和物资合理使用。

5. 定期对抗旱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抗旱措施。

五、监督与评估1. 建立抗旱监督机制,对各地抗旱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

《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

《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

《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干旱频发的情况日益严重,为了有效应对干旱灾害,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全国抗旱规划显得尤为迫切。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套系统完备、科学合理的抗旱规划,以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效应对干旱灾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抗旱规划的总体目标。

全国抗旱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的抗旱体系,提高抗旱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建立健全的旱灾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旱情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的抗旱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抗旱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的抗旱保障体系,提高抗旱救灾能力。

二、抗旱规划的重点任务。

1. 建立健全的旱灾监测预警体系。

加强旱情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完善监测手段和技术手段,提高旱情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健全的旱情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发布旱情信息,引导社会公众科学应对旱情。

2. 提高抗旱技术水平。

加大抗旱技术研发力度,推广应用先进的抗旱技术,包括抗旱作物培育、节水灌溉技术、土壤保水保肥技术等。

加强对农民的抗旱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抗旱技术应用水平。

3. 提高抗旱救灾能力。

建立健全的抗旱救灾机制,完善抗旱救灾预案,提高抗旱救灾响应速度和效率。

加强抗旱救灾物资储备,确保抗旱救灾物资的及时供给。

三、抗旱规划的保障措施。

1. 建立健全的抗旱规划实施机制。

制定明确的抗旱规划实施方案,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的抗旱规划实施工作机制,确保抗旱规划的有效实施。

2. 加大抗旱资金投入。

增加抗旱资金投入,保障抗旱规划的有效实施。

加强对抗旱项目的资金监管,确保抗旱资金的有效利用。

3. 加强抗旱宣传教育。

加强抗旱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抗旱工作的重视程度。

组织开展抗旱知识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抗旱意识和抗旱能力。

四、抗旱规划的实施路径。

1. 加强政府主导。

加强政府对抗旱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抗旱工作各项措施的实施。

旱灾预警系统提前预警干旱地区

旱灾预警系统提前预警干旱地区

旱灾预警系统提前预警干旱地区干旱是一种自然灾害,给干旱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有效应对干旱风险,提前预警干旱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将介绍旱灾预警系统提前预警干旱地区的相关技术和应用。

一、旱灾形成机制分析干旱是由气候系统中水分供需关系失衡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形成机制:降水不足、高温干燥和土地水分亏缺等。

1. 降水不足:干旱地区的降水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无法满足植物的需水量,进而引发干旱。

2. 高温干燥:高温干燥是干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高温会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进而导致土壤水分急剧减少。

3. 土地水分亏缺:土地水分亏缺是一种与降水和蒸发的不平衡有关的情况,当土壤水分丧失速度大于补充速度时,就会产生土地水分亏缺现象。

二、旱灾预警系统的构建旱灾预警系统是基于现代科技手段对干旱的预警和监测系统。

其主要构建包括监测站点的建设、数据采集与处理、预警模型的建立和信息发布等。

1. 监测站点建设:旱灾预警系统需在干旱地区设置监测站点,监测站点应包括气象观测站、土壤水分监测站和植被监测站等。

通过对这些监测站点的数据收集,可以全面了解干旱地区的气象、土壤和植被状况。

2. 数据采集与处理:将监测站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和存储,采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大量的监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可以获得干旱发生的趋势和潜在风险。

3. 预警模型建立:根据历史观测数据和相关指标,建立旱灾预警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通过分析数据关联和历史变化规律,预测干旱灾害的发生概率和程度。

同时,预警模型还可与其他环境因素相结合,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信息发布与服务:旱灾预警系统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给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醒他们关注干旱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同时,预警系统还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支持农户、地方政府等进行干旱防灾决策和规划。

全国气象干旱监测预警业务试验平台设计与实现

全国气象干旱监测预警业务试验平台设计与实现
J o u r n a l o f A r i d Me t e o r o l o g y , 2 0 1 4, 3 2 ( 1 ) : 1 4 2—1 4 6 ] , d o i : 1 0 . 1 1 7 5 5 / j . i s s n . 1 0 0 6—7 6 3 9 ( 2 0 1 4)一 0 1— 0 1 4 2
1 平 台体 系结构 与总体概况
采用 C l i e n t / S e r v e r 框 架结构 , 应用 C 撑 、 C++
编制 了《 气 象干旱 等级》 国家标 准…J 。在 此基 础
上, 各 级 从 事 干 旱监 测 预 警 业 务 或 研 究 的 人 员 , 结 合 区域 气 候 特 点 , 选 用 适 用 的 干 旱 监 测 指 数 和 方 法, 开展 区域 或 全 国干 旱 监 测 预 警 业 务 和 研 究 工
全 国气 象 干 旱监 测预 警 业 务试 验 平 台设 计 与 实现
孙林 花 , 冯建 英2, 李 仲 龙 , 徐 娟 , 张 明
( 1 . 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 中心 , 甘肃 兰州 7 3 0 0 2 0; 2 .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甘肃 兰州 7 3 0 0 2 0 )
文章编号 : 1 0 0 6—7 6 3 9 ( 2 0 1 4 )一 0 1 — 0 1 4 2— 0 5 d o i : 1 0 . 1 1 7 5 5 / j . i s s n . 1 0 0 6— 7 6 3 9 ( 2 0 1 4 )一 0 1— 0 1 4 2
中图分类 号 : ¥ 4 2 3

要: 针对 干旱监测预警业务及科研需求 , 在 WI N D O WS系列操作 系统平 台下 , 采用 S Q L S E R V E R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数据汇集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数据汇集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信息化建设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Jun.2020NO.6VOL.302020年6月第6期第30卷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战略性水利基础设施,作为“金水工程”龙头项目,其工程规模大、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巨大。

二期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完成初步设计的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基本完成各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工程验收,正在准备整体工程竣工验收;视频监控平台、洪水预报系统、防洪调度系统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建设成果在近几年的防洪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为这些应用提供支撑的数据汇集平台的系统设计、技术实现和成果应用。

1数据汇集平台建设1.1建设目标和建设模式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数据汇集平台充分利用水利行业统一数据交换体系,实现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信息的交换,包括工情、旱情实时采集信息的汇集、处理和入库,抗旱信息、洪灾信息、防汛抗旱物资信息等的在线填录、审核、汇总和上报,综合管理信息的实时交换、存储和管理,提高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最终实现防汛抗旱信息15min 内汇集到水利部的目标。

数据汇集平台按照统一数据交换体系,由中央统一组织开发,在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数据汇集功能的3级部署,支持5级应用的云平台架构。

中央统一招标,各地分签合同,完成定制化开发和安装部署。

1.2完成定制化开发和各单位建设内容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内容如表1所示。

1.3平台业务特点和要求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要求建立覆盖全国的40个数据库节点,对数据库的设计、部署、管理和维护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报表的设计、报送、审核、统计、整合、数据交换等业务要求,也对大型分布式数据库的设计、管理、部署和维护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数据汇集平台的设计和实现孙洪林(水利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北京100053)摘要: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战略性水利基础设施,作为“金水工程”龙头项目,在近些年防洪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旱监测预警系统实施方案

抗旱监测预警系统实施方案

抗旱监测预警系统实施方案一、背景近年来,我国遭遇了多次严重干旱灾害,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准确、高效的抗旱监测预警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抗旱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施方案,以期为抗旱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系统构成1. 数据采集: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壤湿度、植被覆盖、降水量等数据,并结合气象站、水文站等实地监测数据,形成全面、多维的数据采集系统。

2. 数据处理:采用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关键的抗旱监测指标,并建立动态监测模型。

3. 预警发布:根据监测指标和模型预测结果,及时发布抗旱预警信息,包括干旱等级、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详细信息,为相关部门和农民提供参考。

三、技术支持1.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实现对植被覆盖、土壤湿度等指标的快速监测。

2. 模型建立: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建立抗旱监测预警系统的预测模型,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信息化技术: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提高监测预警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四、实施方案1. 建立监测网络:在干旱易发区域和重要农作物种植区域建立监测网络,包括遥感监测点、气象站、水文站等,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

2. 完善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完善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提高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3. 加强技术培训:对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进行抗旱监测预警系统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效果评估1. 监测准确性:对抗旱监测预警系统的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进行定期评估,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应用效果:对抗旱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3. 社会效益:评估抗旱监测预警系统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抗旱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施方案需要全面考虑技术、数据、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因素,确保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加强水旱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加强水旱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加强水旱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近年来,水旱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水旱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与预报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建设需求、技术手段、政策措施和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设需求1.1 提升水旱灾害监测能力水旱灾害监测是建设水旱灾害预警预报体系的基础,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全面、准确的数据采集和监测分析,以提高早期监测能力,及时发现灾害的蛛丝马迹。

1.2 加强水旱灾害预警预报能力水旱灾害预警预报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结合监测数据和模型预测,对水旱灾害发生、演变趋势等进行研判和预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技术手段2.1 遥感技术在水旱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无人机等手段获取大范围的水旱灾害信息,包括水质、水位、降雨量、干旱指数等数据,实现对灾害的及时监测和预警。

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可实现对水旱灾害的精确定位和空间分析。

2.2 数值模拟技术在水旱灾害预测中的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可以通过建立水旱灾害的模型,模拟和预测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过程。

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和条件,可以得到不同的预测结果,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精度。

三、政策措施3.1 加强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水旱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的投入,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设备支持,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预报网络。

3.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水旱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需要各相关机构和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和信息共享。

政府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各方的数据和信息整合起来,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的监测和预警信息。

四、社会参与4.1 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公众在面对水旱灾害时应保持警惕,并学习相关的防灾知识和应急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水旱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水旱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水旱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旱灾害频发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水旱灾害,加强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水旱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社会的应对能力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完善监测技术手段水旱灾害的监测是预警服务体系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完善监测技术手段。

首先,加强对气象、水文、地质等相关监测设备的投入,提高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其次,应推广使用遥感技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数据,进行灾情的快速评估和监测。

此外,利用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也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和覆盖范围。

二、建立灾害预警模型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灾害预警模型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

通过分析历史灾害数据和当前监测数据,结合气象和水文等信息,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准确预测可能发生的水旱灾害。

同时,根据预警等级划分灾害风险等级,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

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水旱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信息系统是保障预警服务体系顺利运行的关键。

该系统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预警发布等功能模块,实现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快速响应能力。

同时,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和攻击,确保预警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水旱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引进和培养更多的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专业人才。

此外,还应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

五、加强合作与协调水旱灾害是一个跨学科、跨地区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地区之间加强合作与协调。

政府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水旱灾害。

六、加强公众宣传与教育公众对水旱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也是预警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加强气象水旱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加强气象水旱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加强气象水旱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随着气候变化日益明显,气象水旱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水旱灾害,加强气象水旱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的建设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气象水旱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一、建立完善的气象水旱灾害监测网络为了准确监测和预测气象水旱灾害,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测网络。

这个监测网络应该覆盖全国各地,并且要包括气象观测站、水文站、遥感监测站等组成。

只有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监测网络,才能获取到大量的气象水旱灾害相关数据,提高预警准确性。

二、引入先进的气象水旱灾害预警技术除了建立监测网络之外,还需要引入先进的气象水旱灾害预警技术。

比如,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表水文信息进行监测,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可能发生的水旱灾害事件。

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可以实现对气象水旱灾害的及时监测和预警。

三、加强气象水旱灾害数据共享与交流建设一个强大的气象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需要各级气象部门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

只有建立起信息共享的平台,才能使得各级气象部门及时获得相关的监测数据,并实现数据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此外,还应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象水旱灾害,共享技术与经验,形成合力应对水旱灾害的挑战。

四、提高公众气象水旱灾害意识除了建设监测预警体系之外,还需要提高公众的气象水旱灾害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气象水旱灾害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手机应用程序等渠道,向公众及时发布气象水旱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大家加强防范。

结语加强气象水旱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完善监测设施、引入先进技术、加强数据共享与交流,同时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才能更好地应对气象水旱灾害的挑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能够建设起一个高效、准确的气象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强化监测预警,提高抗旱应对能力

强化监测预警,提高抗旱应对能力

强化监测预警,提高抗旱应对能力。

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抗旱监测体系,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抗旱信息。

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针对旱情的平均温度、降雨量、干旱指数等数据的全时空覆盖,以及通过 UAV、传感器等现代科技手段来获取更加精细的信息。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起一套旱情监测预警机制,在出现旱情时能及时报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针对旱情场景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抗旱应对措施。

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因为不同的作物对水的需求不同,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将耗水量较大的旱作改为旱生产不足的旱区耐旱作物,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的用水量,提高农业的自我适应能力。

也要进行高效用水,如采取滴灌或水肥一体化等方式,实现水的精准供应。

此外,往往在干旱条件下,还需要通过增加水源进行抗旱。

可通过建设生态水源或者引航渠来解决。

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水土保持措施,抑制土地退化进展,从源头减少耗损水资源。

应该创新技术手段,发展新型适应性的技术手段。

比如,开展新型抗旱生物制品和植物调节剂等方向的研发,通过优化植株表现来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

这样,可以在低水平的气候条件下,更好地实现作物稳产高产。

总之,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加强旱情检测预警和旱情处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适应性。

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弥补缺少的水量,让我们的枯水期也能生机盎然。

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才能让抗旱工作不断提高,为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 1 页共 1 页。

加强水旱灾害评估预警预报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水旱灾害评估预警预报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水旱灾害评估预警预报服务能力建设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水旱灾害评估预警预报服务的能力建设日益重要。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水旱灾害评估预警预报服务能力建设。

一、完善灾害数据采集和分析体系灾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进行准确预报的基础。

为了提高水旱灾害评估预警预报服务的能力,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体系。

此体系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 数据采集:增加灾害数据的收集途径,如气象观测站、水文监测站等,以获取准确的灾害数据。

此外,还可以结合先进的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捕捉灾害信息,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2. 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库。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发现隐含的规律和趋势。

3. 数据模型建立: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建立适用于水旱灾害的数学模型。

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预测模型和评估模型,实现对灾害发生和发展趋势的精确判断。

二、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机制灾害监测和预警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环节。

通过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和预警机制,可以提前发现灾害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以下是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机制的建议:1. 监测网络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灾害监测网络,包括气象监测、水文监测、土壤监测等多个方面。

通过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灾害发生的情况,并进行预警。

2. 信息共享与传播:加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传播。

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确保决策者和受灾群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得灾害预警信息。

3.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一个全面、高效的灾害预警系统。

该系统应包括多个预警级别和不同类型的预警信息,确保预警覆盖面广,预警内容准确。

三、提高决策支持能力为了加强水旱灾害评估预警预报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提高决策支持的能力。

最新 浅析旱情信息分析系统的建设路径-精品

最新 浅析旱情信息分析系统的建设路径-精品

浅析旱情信息分析系统的建设路径1 前言旱灾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据统计,2011年河北省作物受旱面积460万亩,主要集中在唐山南部、保定西北部和廊坊中部等地;白地缺墒1200万亩,主要集中在张家口、承德、唐山和秦皇岛4市;全省有15万人、6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主要集中在坝上、燕山和太行山北部地区。

现阶段,各地旱情形势变的越来越严峻,各市县有关部门在旱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分析等应用水平比较落后,相应的软、硬件技术手段欠缺,多处仍继续使用人工测量,且依靠电话、传真等上传旱情信息,相关资料查阅仍采用人工,缺乏重要的旱情实证分析内容;旱情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时效性也难以保证,无法及时给上级部门提供分析结果和决策建议,为指导和部署抗旱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因此,利用WebGIS技术来改造传统旱情信息的测报、传输、查询、分析和预测等工作,是旱情(墒情)信息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2 旱情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作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的旱情自动监测系统是以分中心为单位建设,各旱情分中心系统均是一个遥测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典型组合,可称之为旱情自动监测系统。

按照结构划分,旱情自动监测系统由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和旱情信息分析系统两部分组成。

旱情信息分析系统是旱情分中心系统中心站和省旱情管理中心站的主要功能之一,墒情实时监测接口分别在系统中心站、省旱情管理中心站各建立旱情数据库。

旱情信息分析系统的目标和作用:收集原始墒情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服务器数据处理和存储,再经过系统的模型计算,以图文声像的可视化多媒体、超文本或虚拟现实的方式,快捷灵活地提供数字化的雨情、水情、工情、旱情、灾情数据、历史资料和动态资料等信息服务,以旱情综合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充分利用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取得的墒情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气象、降雨、水文、农业等其它信息,对旱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进行实时的监视、分析,提供预报方案,为各级政府指挥抗旱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抗旱研判机制方案

抗旱研判机制方案

抗旱研判机制方案1. 前言旱灾是世界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抗旱研判机制,及时发现、预警和应对干旱灾害,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2. 抗旱研判机制概述抗旱研判机制是指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采集、预警、应急处置、监测评估等系统,在发生旱灾时对旱情进行预判和分析,可以有效地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

抗旱研判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信息采集和监测根据气象、土地、水文、作物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实时信息采集和监测,以便及时了解干旱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提供科学数据。

2.2 旱情预警及分析通过信息采集和监测,对干旱情况进行预判和分析,在干旱即将到来时,通过信息发布及时通知广大农民,做好应对准备。

2.3 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包括成立抗旱工作领导小组、调动应急物资和人力、及时安排好供水、保障生产等方面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带来的影响。

2.4 监测评估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本次抗旱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为今后的抗旱研判和应对提供有力支持。

3. 抗旱研判机制建设步骤3.1 制定规划在制定抗旱研判机制方案之前,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以及政策法规的要求,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规划。

规划内容应包括抗旱研判机制建设目标和任务,机制完善的标准和步骤等。

3.2 搭建信息平台建立一个科学、高效、便捷的信息平台,包括各级气象部门、水利部门、农业部门等相关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便于信息的共享和传播。

3.3 完善工作流程对抗旱研判机制各流程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制定,包括信息采集和监测、预警及分析、应急处置和监测评估等,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和工作流程,以便快速高效地应对干旱灾害。

3.4 建立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抗旱研判机制管理体系,明确定责任和权利,加强人员培训和交流,提高科技含量和数据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机制完善的水平。

4. 结语抗旱研判机制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协同配合,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应对各种自然环境的挑战和突发事件。

全国旱情监测规划

全国旱情监测规划

全国旱情监测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水文局2007年10月目录第一章规划的必要性 (8)1.1 概述 (8)1.1.1 我国旱灾概况 (8)1.1.2 干旱灾害危害性 (8)1.1.3 干旱灾害成因 (10)1.1.4 干旱灾害的特点 (11)1.2 旱情监测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2.1 现状 (12)1.2.2 存在的问题 (15)1.3 开展旱情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8)1.4 开展旱情监测系统建设的可行性 (21)第二章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 (23)2.1 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和依据 (23)2.1.1 指导思想 (23)2.1.2 规划原则 (24)2.1.3 规划依据 (25)2.1.4 规划范围及规划水平年 (26)2.2 目标与任务 (26)2.2.1 规划目标 (26)2.2.2 建设任务 (28)第三章旱情信息 (31)3.1 旱情信息分类 (31)3.2 旱情监测内容 (32)3.3 旱情信息流程 (33)第四章监测站网 (35)4.1 监测站网布设原则 (35)4.2 气象水文信息监测站网 (36)4.2.1 气象信息 (36)4.2.2 水文信息 (37)4.3 土壤墒情监测站网 (41)4.3.1 概述 (41)4.3.2 站网分类及功能 (42)4.3.3 站网布设 (43)4.4 水质监测站网 (44)4.5 遥感监测站网 (46)4.6 农情监测站网 (47)第五章信息采集、传输、接收、存储与服务 (47)5.1 信息采集 (48)5.1.1 气象信息采集 (48)5.1.2 地表水监测 (48)5.1.3 地下水监测 (50)5.1.4 土壤墒情信息采集 (50)5.1.5 水质应急监测 (51)5.1.6 遥感信息采集 (52)5.2 信息传输 (53)5.3 信息接收 (54)5.4 旱情数据库 (55)5.4.1 数据来源 (55)5.4.2 数据库结构 (55)5.4.3 数据库管理 (55)5.5 旱情信息服务系统 (56)第六章重点项目 (59)6.1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建设 (59)6.2 地下水监测系统建设 (60)6.3 蒸发站网建设 (61)6.4 水质应急监测 (62)6.5 抗旱水源监测分析系统 (64)6.6 旱情遥感监测系统 (64)6.7 需开展的科研项目 (65)第七章建设与运行管理 (66)7.1 项目建设管理 (66)7.1.1 管理机构及管理程序 (66)7.1.3 工程质量控制 (66)7.1.4 资金管理 (67)7.1.5 监督检查 (67)7.1.6 工程招标 (67)7.1.8 项目监理 (67)7.1.9 项目验收与资产移交 (67)7.2 运行管理 (68)7.2.1 运行管理机构及职能 (68)7.2.2 运行管理制度 (68)7.2.3 运行管理经费测算 (69)7.2.4 运行管理经费分摊建议 (70)第八章投资估算 (71)8.1 编制原则 (71)8.2 投资估算依据 (72)8.3 总投资估算 (74)8.3.1 单项工程经费估算 (74)8.3.2 经费汇总 (79)8.4 投资来源与实施建议 (80)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82)9.1 评价依据及目标 (82)9.1.1 评价依据 (82)9.1.2 环境保护目标 (82)9.2 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及评价结论 (83)9.2.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83)9.2.2 环境评价结论 (84)第十章保障措施 (85)10.1 做好基础前期工作 (85)10.2 加强建设管理与监督 (85)10.3 保障投入 (86)10.4 加强基础可研工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86)第十一章效益分析 (88)11.1 社会效益评价 (88)11.2 经济效益评价 (88)11.3 自身建设效果评价 (89)前言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

全国气候干旱综合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气候干旱综合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气候干旱综合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1.1 背景全国气候干旱是一项重要的自然灾害监测工作。

气候干旱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制定全国气候干旱综合监测实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2 意义全国气候干旱综合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能够:1) 提供准确、及时的气候干旱信息,为农业生产决策、水资源调度和应对灾害提供科学依据;2) 促进气候干旱监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提升监测能力;3) 加强气候干旱监测数据共享与交流,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互助。

二、目标和任务2.1 目标全国气候干旱综合监测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水平,为防范和减轻气候干旱灾害的影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2.2 任务2.2.1 建立气候干旱观测站网按照一定的密度、布局合理地建立气候干旱观测站网,确保覆盖全国范围,并进行监测数据的收集和质量控制。

2.2.2 发展气候干旱监测技术与方法推动气候干旱监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和时效性,尽可能减少监测误差。

2.2.3 建立气候干旱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气候干旱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气候干旱预警和监测结果,提高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效率。

2.2.4 加强监测数据共享与交流建立气候干旱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及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气候干旱监测技术的共同提高。

三、实施措施3.1 建设气候干旱观测站网根据气象和地理条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观测站点,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时效性。

加强观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提高观测精度和可靠性。

3.2 推动监测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和应用加大研究力度,推动气候干旱监测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整合遥感、气象和水文等数据,提高监测水平和预测能力。

3.3 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气候干旱信息发布平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流程发布气候干旱预警和监测结果,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旱情预报方案

旱情预报方案

旱情预报方案背景旱灾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旱情的准确预报对于农业生产,特别是干旱区域的农业生产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建立可靠的旱情预报方案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目标制定一套可靠的旱情预报方案,能够在早期识别出可能发生的旱情,并为农业决策提供依据。

方案数据采集为了提高旱情预测的准确性,需要收集丰富的气象、水文等相关数据,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平台。

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气象观测数据:温度、降水量、风速、湿度等数据•水文观测数据:水位、水流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等数据•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反射率、云量、气溶胶质量、湿度等数据数据处理在获得原始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等操作,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

处理后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历史气象数据:按照时间序列排列的气象数据•气象预测数据:基于历史气象数据预测得出的未来几天的气象数据•水文预测数据:基于历史水文数据预测得出的未来几天的水文数据•旱情预测数据:根据历史数据、气象预测数据、水文预测数据等综合分析得出的旱情预测数据算法模型旱情预报的核心是算法模型。

我们可以采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先进技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制定不同的算法模型,提高预测准确性。

实施方案基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算法模型,制定以下实施方案:•建立旱情预测专家系统:基于算法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定期向专家系统发送旱灾预警信息。

•制定应对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旱情,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农业生产。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旱情监测系统,定期监测旱情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及时调整预测模型,提高预测准确性。

结论建立可靠的旱情预报方案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需要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算法模型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预测结果需要及时向用户反馈,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提高预测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 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
➢ 加强洪涝和旱灾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
《“十三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2017.3)
➢ 重点开展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范围洪涝与干旱灾害发生特征、 演变规律和风险评估研究
对于重点湖泊湿地生态旱情监测评估,进行生态旱情监测评估。
气象数据
因旱人畜饮水困难监测评估
根据各地人工统计上报因旱人畜饮水困难数据划分受旱范围和旱情等级。




水域生态旱情结果


遥感数据
水域面积





气象干旱结果
(五)详细技术路线
指标1 指标2 指标3
站点1 站点2
下垫面条件 以土地利用为例
近40年来,我国因旱粮食损失每年都在100亿公斤以上 2000年大旱,粮食损失近600亿公斤,城市缺水和生态退化问题凸显
持续时间 3年 1年 严重影响 农业 严重影响 城市 严重影响 生态 严重影响 人畜饮水
场次名称 华北大旱 海河流域大旱 江淮大旱 全国大旱 川渝大旱 北方大旱
长江中下游大旱

西南大旱
约公元前1600 989-991 1627-1643 1872-1873 1928-1929




遇严重干旱年景,因旱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例超过2%


干旱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区域性干旱每年都会发生


降水
地貌
副热带高压

(一)旱情旱灾形势
新中国成立后
发生时间 1959-1961年 1972年 1978年 2000-2001年 2006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GB/T 20481-2006)



(GB/T 32135-2015)


中 国 水 利 学 会 减 灾 专
汇报内容
系统设计


(一)总体架构
省级旱情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业务应用层
旱情标绘
旱情对比
旱情监视预警
旱情演变
相关统计
抗旱能力

平台支撑层
标 准 规 范 体 系
一张图支撑
基础GIS服务
雨养区
非评估区
输入数据
站点3
灌区
旱情 评估 一张 图生 成过 程示 意图
指标1 指标2 指标3
雨养区
网格化

非评估区
灌区

指标1 指标2




雨养区
非评估区
指标2 指标3
雨养区
非评估区




结合下垫 面条件

灌区
灌区
旱情单指标 评估
无旱
严重干旱
非评估区
轻度干旱
严重干旱
中度干旱
非评估区
旱情综合评估
2003 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提出了”由单一 的农业抗旱向农业、城市、生态全面抗旱转变,由被动 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的战略思路,急需在科学层面解 决哪里旱、有多旱、旱多久、怎么办的问题。
2000年全国大旱


1年 1年 1年

1年


2年


1年



(二)国家需求
加强旱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是国家需求



英国干旱监测网



欧洲干旱观察网





(六)可借鉴的经验
国外经验
专 委
美国

• •
欧盟
其他国家
多源数据 多指标模型


国家干旱中心、 NOAA/CPC 数据:气象、水文、 遥感 指标:实现综合旱情 分析

• “欧洲干旱观察” • 加拿大、墨西哥、捷克 • 数据:气象、水文、 • 英国、澳大利亚 遥感
降水 温度 蒸发 …


利用降水、温度等气象观测数据,根据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气象干 旱监测,得到气象干旱监测图。

气象干旱监测图

多指标综合



降雨距平 指数
相对湿润 度指数
标准化降 水指数
帕尔默干 旱指数


标准化降水 蒸散指数
气象综合 干旱指数


(五)详细技术路线 雨养农业旱情监测评估


分辨率30M*30M
分辨率30M*30M
(六)工作基础
我国旱情监测技术标准体系
《区域旱情等级》 《气象干旱等级》 《农业干旱等级》
(SL 424-2008)
《水旱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技 术规范》(SL 750-2017 ) 《土壤墒情评价指标》
(SL 568-2012)


《旱情等级标准》


(GB/T 32136-2015)




A, Dai 2013 IPCC-5, 2013 Nature Clim. Change

WMO, 2016
U.S. Seasonal Drought Outlook





UNISDR,2009 DA Wilhite, 2005
(四)法定职责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
加强对干旱灾害的监测。
林木旱情结果
对于林牧,考虑林木类型,综合利用气象、遥感数据进行 旱情监测评估。

(五)详细技术路线
牧草旱情监测评估
气象数据
气象干旱结果





遥感数据

考虑牧草生育期

遥感指标



牧草旱情结果
对于牧草,考虑牧草生长阶段,利用气象、遥感数据进行 旱情综合监测评估。

(五)详细技术路线
重点湖泊湿地生态旱情监测评估
第四十九条:国家建立抗旱信息统一发布制度。旱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统一审核、发布;旱灾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 部门会同同级民政部门审核、发布;农业灾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 管部门发布;与抗旱有关的气象信息由气象主管机构发布。










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完善旱情监测网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苏志诚



全国旱情监测预警综合平台 建设思路
利 学 会 减
2018.3.29




汇报内容


中 国 学 会 水 利
背景情况

技术路线
系统设计






中 国 水 利 学 会 减 灾 专
汇报内容
背景情况


(一)旱情旱灾形势
自然背景
专题地图服务 协同制图服务 专题模型服务 遥感影像 分析处理服务
气象干旱监测 产品服务
降水距平指数


遥感干旱监测 产品服务
植被状态指数 植被健康指数

水文干旱监测 产品服务
雨情产品服务

旱情综合监测评估 产品服务
主要作物灌溉 需水量
抗旱决策指挥
连续无雨日数
标准化降水指数 帕尔默干旱指数
河道径流量
雨养作物旱情监测
受旱范围 受旱程度
考虑水量 亏缺程度
对于灌区农业,考虑灌区类型、水源类型、易旱区域,以及作物类型与生育期等因 素,针对大型及重点中型灌区、中小型灌区两种类别分别进行旱情监测评估。
(五)详细技术路线 林木旱情监测评估
气象数据
考虑中长期尺度 气象干旱结果





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数据

考虑林木类型
遥感指标




综合旱情分析






考虑下垫面条件
中 国 水 利 学 会



汇报内容
技术路线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全国旱情监测预警综合平台建设,将基于气象、水文、墒
系统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共用,每周发布旱情 综合监测一张图,实时监测和研判旱情形势。



情综合监测评估。



作物、林木、牧草、重点湖泊湿地生态和因旱人畜饮水困难旱
研究发展趋势
变化背景下大范围干旱成灾机理 评估技术 由单指标向多指标、单变量向多变量发展的高精度干旱监测综合 由基于统计方法的干旱预报向基于陆气耦合的旱情预报技术发展 由基于数学方法的评估模型向基于物理机制的评估模型发展、由 静态风险评估向静态和动态风险评估相结合发展

旱灾风险防范及调控 由被动的危机管理模式向主动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变
➢ 季风气候,降水分布不均 ➢ 地貌条件,三级阶梯
场次名称 商汤大旱 中原大旱 明崇祯大旱 清光绪大旱 十九世纪初大旱
发生时间


历史大旱
文献描述:“赤地千里、河底生尘、饿殍盈野、父子相食” 持续时间 7年 3年 17年 2年 2年 后 果 耕地荒芜,农业绝收 财政拮据,物价上涨 水土资源与环境破坏 人口迁徙,人口锐减 社会失稳,外敌入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