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语文课堂教学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手——语文课堂教学的美丽
湖南省临湘市第一完全小学姚小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们教师要学会放手,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放手是一门学问美
所谓放手,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有关的知识内容。
放手是一门学问。
在时间上要“放”。
即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放手学习。
学习一篇课文,一开始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每句话都读通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
低年级学生要通过充分地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把课文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年段要求,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读自悟时,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教师尽可能少讲、少问,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就一定不讲。
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有基本保障。
在空间上要放。
教师不以各种形式挤占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把空间还给学生。
在以往的的教学上,很多教师不是以讲,就是以“问”来挤占学生学习思维的空间。
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在空间上“放”,要努力克服过去教学中设计系列问题,一步一步进行训练的做法。
要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把问题归纳为一两个中心问题。
每篇课文都设计一两个有整体性、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全篇课文的联系中学习、感悟。
有了思维的广度,才能有思维的深度。
有了广阔的空间,必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高年级学生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集中解答:“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这两个问题,其思维理解的空间就广阔了。
在学习方法上要“放”。
即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不搞“一刀切”,更要鼓励学生创新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程。
由于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不同,因而,其认知的方式方法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有利于加快对文章理解的进程。
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教师提示:“了解桂林山水特点时,你们想用读的方法学就可以反复读,在读中领悟;想抓住词语分析,就分析理解;想一边学一边把山和水的特点用动作表演出来,可以表演,……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由于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因而,必然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放手是一种智慧美
放手,决不是抹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反,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则显得更突出一些,任务也就更艰巨一些。
放手是一种智慧——放得自如。
首先,放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这个意义上说,放正与撒网相同,撒网的目的是为了捕鱼,离开了捕鱼这个目的,撒网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一篇未经讲解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曾到达的境界,这个境界同学生经验与知识的原有水平是有着一定的距离的。
而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走完这段距离,达到这个境界。
这中间,走的过程自然应该是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迈动自己的脚步,走出自己的脚印来。
但是,朝哪个方向走,走到什么地方去,却应由教师来指引点拨。
这也就是说,在学生分析与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和思维导向,否则,学生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与那个要到达的境界背道而驰。
如教学《夕照》时,课前,让学生通过观察夕照,亲身感受夕照景象的奇丽,还可以按照预习提示读读书,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开课时,可以请学生互相交流观察到的夕照的景象,也可以介绍一下做了哪些预习工作。
这样放,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就开始感悟夕照的美景,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另外,也利于学生相互学习预习的方法,学会预习。
其次,放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个“数”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要吃透教材,第二是要吃透学生。
所谓吃透教材,就是要充分而且深刻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把握课文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各个段落层次的突破点。
教师只有对教材掌握到这个“数”上,引导才能准确得体,问题的设计才可能恰如其分地揭示课文的知识内容,否则,引导就可能走向歧途,问题设计就可能不着边际。
所谓吃透学生,就是要充分细致地把握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的原有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水平与特点。
其实,用“跳起来摘桃子”来比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的情形是十分确切的。
这里揭示
出两个问题:其一是规定的目标须是鲜美可口的桃子,如果挂在树上的是一些青皮未褪、生涩不可口的果实,他们就不可能跳起来。
这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规定的知识太肤浅、幼稚了,质量低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他们就会感到寡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其二是桃子的位臵须在学生跳起来能够得着的范围内,否则他们也不跳.这实际上反映着我们规定的知识与学生理解能力的距离问题。
如果知识远远地超出他们的理解水平,他们就不会启动思维,不会主动地探索和求取。
总之,质量过低,学生就会感到无聊而疲惫,质量过高,他们又会感到困惑而疲惫。
只有目标的设计恰如其分了,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再次,放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每一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都应该是一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知识链。
放,要放得科学,放得系统,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道路上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直到到达理想的境界为止。
三、放手是一门艺术美
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
有放必有收,正如捕鱼,撒网必须收网,才能捕得到鱼.放是前提,收是目的。
放即寓着收,放得准确,是为了收得充分;放得系统,是为了收得有效。
放和收是一门和谐的艺术。
首先,收要做到鱼满而网合,水到而渠成。
这一点,主要是说收的时间要及时。
鱼群未至而收网,是为时过早,网中无鱼;水到而渠未成,是为时过晚,水就会四下漫延.实际上,在教师把预定的知识指标放下去后,其观察和检查应贯穿于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全过程中,时时留神他们的反馈情况,把握他们认识和理解的进程。
到了估计学生将知识领会得差不多的时候,便及时进行综合、归纳。
综合与归纳,对于那些反应敏捷、理解速度快的学生是一种及时的肯定、安慰和进一步充实;而对于那些反应较为迟钝、理解速度慢的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及时的拨迷、修正和补足.因此,收得及时,十分重要。
其次,收要做到准确而无误,简洁而利落。
准确无误是就知识而言的,也就是说,教师的归纳综合要恰如其分地揭示知识要点,要高屋建瓴,高度集中地揭示课文有关内容。
简洁利落是说知识要具体明确,严谨清晰。
在放的过程中,则要让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知识融合交织,印证补充提高;在收的过程中,则要使新知识在学生认识中理性化起来,变成一种说得出、用得上的东西。
收的过程有三忌:一忌拖泥带水,二忌支离破碎,三忌模糊不清。
总之,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放手的美丽,放过后,那一份收获必将无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