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论辩艺术

合集下载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论 辩之所 以所 向披靡 ,无往 不胜 ,严密 的逻辑性是 其 重要原 因之一 。为了说服对方 ,孟子非 常注意论 辩的逻辑性。 《齐桓晋文 之事》一文 不仅欲擒 故纵 ,因势利 导 ,而且逻辑上 十 分严密 ,一 环扣一环 ,表面上散 漫无际 ,实则 始终 围绕 “保 民而 王”这一 中心论点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由齐宣王 的“不忍之心” 推 出他有 “行王道 ”的基 础 ,进而论述齐宣王 “(不行王道 )是不 为也 ,非不能也 。”为 了说清楚这个 问题 ,孟子举 出有人能“举百 钧”而不能 “举一羽 ”和 能“察秋毫 ”而不 能“见舆薪 ”的例子 ,使 自己的话语更有说服力 。孟 子认 为 ,能 否实行仁政不是“能 ”与 “不能 ”的问题 ,而是 “为”与 “不为 ”的问题。“不 为王道”是因其 “心存霸欲 ”,所 以又力论“霸道 ”的不可行及 其危 害。至此 ,孟子 巧妙 而不露声色地把对方 引入 自己的论 题中 ,举 出 “仁政 ”主 张 ,展 开 “仁 政 ”蓝 图 ,令齐 宣王 心 动神 往 ,迫 切 希望 实行 “王 道 ”,于是孟 子又 向齐宣王说 出了实行 “王道 ”的具 体措施 ,论辩 如滔 滔江河 ,水到渠 成 ,顺理成章 。 5 设喻排比 ,充分说理
“仁政 ”而“王 天下”的主 张 ,从 心理上 牢牢抓 住齐宣王 的心 ,使 其不 由 自主地把兴趣转移 到“保 民而王”这个话题上来 。揣摩 心 理 ,循 循善诱 ,娓娓动 听 ,产生了极好的说服效果。 3 因势利导 。欲擒故纵
孟子善用 因势利导 、欲擒故纵 的方法来 引其 入彀从而达到 说 服对 方 的 目的 ,潜移默 化 ,效果 良好。 “保 民而王 ,莫之能御 也 ”是孟子根据齐宣王 的提 问 ,因势利导 ,提出 自己的观点 。孟 子 十分 清楚 ,齐宣王不 仅没有 “保 民”行 为 ,甚 至连“保 民”的念 头 都 没 有 ,但 如 果 直 接 点 出来 的话 ,齐 宣 王 可 能 难 以接受 。孟 子 为 了能使谈话进 行下去 ,达 到 自己的游说 目的,于是先 肯定 齐 宣王具有 “保 民而王 ”的条件 。孟子从 齐宣王的 日常生活人手 , 机警 、巧妙 地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 ”过程 中“不忍其觳觫”的说 法来大做文章 ,指 出齐宣王不是 吝啬 ,而 是有 不忍之心 ,而这 不 忍之心正是 “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 础 ,是合 于王道 的 ,并加 以肯 定。孟子的这一番褒奖 自然地引起 了齐宣王对 “王道”的兴趣。 “以羊 易牛”之事发生在齐宣王 身上 ,齐宣王听来 自然倍感 亲 切 ,孟子轻 易博 得了对方的欢心 ,缩短 了彼此 的思想距 离 ,并 紧 紧抓住齐宣 王的“不忍 之心 ”大做 文章 ,肯定 齐宣王有 “不忍之 心 ”,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 宣王没有实行 “王道 ”“是不为”而 “非不能”埋下 了伏笔。孟子利 用 因势利导的方法 ,借以激发对方 的善端 ,减少论辩 的对抗 ,宣 传并实现 了 自己的主张 。 4 逻辑 严密 。气势磅礴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一文库()〔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纵观《齐桓晋文之事章》此篇文章,此文系统而具体地阐述了“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仁民、富民、教民的仁政主张,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被体现地淋漓尽致。

但除此之外,孟子的论辩艺术也是其中之一亮点,对话方式的辩论使人耳目一新。

下面则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此文中所体现的论辩艺术。

一、投其所好,妙设机巧。

论辩中极其忌讳的一点就是长驱直入,不顾对方的反感点在何处。

这样的话,将会使自身失去对话的主动性,整个对话的气氛也将产生一种尴尬的气氛,也不利于对话的继续进行。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便十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

孟子的答语既表明第1页共4页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

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

到齐宣王提出疑问之时,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

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

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

到这里,文章已渐入尾声,紧接孟子才阐述自身的最终观点,如此也水到渠成,另齐宣王心服口服。

孟子从容不迫,由远及近,步步巧设机关,使齐宣王不得不同意他讲的道理。

二、笔带锋芒,气势逼人。

相比较孟子与齐宣王两人在辩论中的气场而言,齐宣王地位较为尊贵这点无可否认,但是,在气场的大气压下,不得不说,孟子的气势更强,充满这纵横家的气概,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孟子的论辩多以事实为基础,论辩起来有理有据,而且有的放失,言必有中。

孟子散文的气势与他个人的性格有关,出生与战国的孟子,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论证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论证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论证方法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论证方法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故事,而孟子也曾就此进行过一番论证。

下面将分以下几点展开。

1. 引入背景在文章开头,我们需要先简单介绍一下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这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的论证方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齐桓公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有名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民主政治改革,被誉为“振兴中华”的楷模;- 晋文公是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君主,他和齐桓公有着相似的政治理念,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声望;- 齐晋两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和平共处的状态,有着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2. 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在引入了背景之后,我们需要开始重点讲述孟子的论证方法,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孟子通过对齐桓晋文之事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了他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行仁政、信赏罚、惠民生”的三大政策是导致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伟大君主的关键因素;- 孟子的论证不是建立在简单的事实陈述上,而是在深入分析基础上,从政治伦理、人性道德等多个方向来论证。

这既体现了孟子的思想深度,也为讲述齐桓晋文之事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借助于孟子的论证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传统文化上的贡献。

孟子强调了“仁者爱人”、“义者行正”等德性观念,而这些观念正是齐桓公和晋文公实施政治改革的基石所在;- 最后,我们需要提到孟子的政治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通过对孟子的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发现孟子的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性,还具有实践性,因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历史的进程。

3. 结论针对论证的过程,我们需要进行简单的结论,这样读者可以更好地对文章主旨有一个总体的概念,也可以作为我们论证的最终目的所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孟子的论证方法不仅帮助我们深刻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重要性,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阐明了孟子的人性、伦理思想对于传统文化及后代的深远影响。

- 因此,我们在学习孟子的思想及其论证方法时,不仅要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上进行思考,还要在现实的层面上认识到其广泛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写一篇文章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文献,描述晋室节与代太子晋文公乐节而言,让人家学习和推崇孟子论辩艺术的场景。

古语云:“品文观句,学论辩斯人”,当时对于孟子论辩艺术的褒美贴不可胜数,今日我们把目光投向该文献的表述,甚受启发,可以说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当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孟子的论辩艺术是一种高明的传播技巧。

他在这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将有效的表达技巧与有力的论点结合到一起。

他的论证辩论运用了开篇良好,压轴入云之类的手段,一定程度上使得道理变得更加浑然。

他一方面交口传播,分辩理由,表达论述;另一方面,就把论点与结果联系起来,使得话语更有力量,更具有逻辑性。

此外,他在讨论论点时也太师了叙事手法,用故事来讲明道理,这样叙述既引人入胜又易于理解,使话语更有力量、更有魅力,令人深受感染。

从《齐桓晋文之事》可以看出,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当时影响是巨大的。

他耐心论辩,言传身教,当属文学史上的人物;其伟大的语言才华,至今令留绘不尽。

正因如此,孟子的论辩技巧在现代也常被学者们探讨。

学者们也发现,孟子历史与文化铸就了他独特的论辩艺术,这种艺术与今天的高等教育作用非常类似,它可以促使学生们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出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总之,孟子的论辩艺术令人钦佩,令人叹为观止。

从《齐桓晋文之事》这篇古文献可看出,这种艺术是当时颇受褒扬,当今现代许多学者仍在相关研究之中,这也表明了孟子论辩艺术的重要性和现代高等教育的相似之处,孟子也在提供给我们一种比较积极、安宁、有收获的发展道路。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孟子的辩论技巧一、回避术、转换术孟子在游说国君和与人论辩时,难免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便采用回避术和转换术。

如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谈话和论辩。

一开始是齐宣王发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是要孟子给他讲讲齐桓公、晋文公这两大春秋霸主称霸的事理。

我们知道,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并且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告子下》),对齐宣王的这一问题,孟子显然是不愿谈的,他岂能将“罪人”的罪过当功劳宣扬并让齐宣王效尤!那么,孟子此刻该怎么办呢?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他很干脆地回避了对方的问题,又迅速转换了话题,这就是所谓回避术和转换术。

在这里,孟子是以假装不知进行回避的,所说并非实话。

据《论语》所载,孔子与其弟子曾多次谈到齐桓、晋文,一则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二则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以答子路;三则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天下,民到于今而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答子贡(均见《宪问》);且孔子作《春秋》以授弟子,怎么能说仲尼之徒无道其事是以无传呢?在《孟子》中,他自己也多次与人谈及桓、文,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公孙丑上》);“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公孙丑下》);“晋之《乘》,楚之《木寿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离娄下》)作为学者,孟子对桓、文之事岂能不知,怎么能说臣未闻之呢?这显然是假话。

但是面对齐宣王出的难题,试想,倘若不说这假话,要么违心告之,要么正言拒之,均非良策,相比之下,孟子佯装不知,避而不谈,委婉拒绝,仍不失为明智之举,聪明人也会听出其不愿谈此话题的弦外之音的。

如果说这一回避术还不值得特别称道的话,那么他一下子将话题由“霸道”转到“王道”,来了180度的急转弯,而且转得那么突然,大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则无疑令人颔首称道了。

谈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技巧

谈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技巧

谈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技巧孟子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论辩技巧高人几筹,显示他作为哲人的睿智。

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他的论辩风格也充分表现出来。

当齐宣王单刀直入,开语直奔主题,首先要求孟子讲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时,但孟子巧妙移话题,避开齐宣王霸道主题,他却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记述这些事情从而后来没有传述下来搪塞过去,避实就虚,迅速将话题移到王道上来,勾起齐宣王兴趣,从而将话语的主动权抢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当齐宣王询问品德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称王时,他简洁干脆而有力地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明确了此次谈话的中心,也使齐宣王才有了进一步谈话的兴致,马上问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孟子只用一字“可”回答,又进一步撩拨了齐宣王认识王道的兴致。

两人的对话中,孟子始终抓住谈话主动权,当齐宣王说出的“何由知吾可也”这一问题时孟子深谙齐宣王的心理,充分考虑到了作为高高在上君王的个性,所以孟子谈出生活中一件小事,齐宣王以牛换羊小事,把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为引子,引出话题。

在讲述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情上他也时刻不忘夸耀齐宣王,说他有仁慈之心,认为老百姓误解了他,替齐宣王摆脱委屈。

因为在老百姓看来他这一举措只是吝啬的表现。

所以齐宣王马上变得高兴起来。

两人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谈话没有心里负担。

如此孟子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大谈王道才不至于令对方反感,产生对牛弹琴的效果。

齐宣王此时把孟子当成自己朋友,开始达到心灵上的默契,他完全把孟子当成朋友,认为他和孟子有共同语言,他的话语在其心里掀起了几丝波澜,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所以就主动询问不忍之心和王道二者间的关系。

而孟子却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机智地暂时移话题,讲述“不能”和“不为”两者间的关系。

在此也没有忘记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将齐宣王未推恩于百姓比作力足举百钧而未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未见舆薪,让其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对比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对比论辩艺术
实 现 了 “ 王 霸 之方 , 辨 明治 道 之 要 ”。

1 王 爱 与 齐 王 不 忍 。 孟 子 举 出对 齐 宣 王 . 齐
那么爱 民、 行仁政也就很容易做到 了。
孟子认为 , 能否实行仁政不是 “ ” “ 能 与 不 “ 王道 ” “ 和 霸道 ”是本 文贯 穿始 终 的相 也 ”. 而孟子 “ 臣故 知王之不忍也 ”。这样百 姓 能”的区别 , 而是 “ 与 “ 为” 不为 ” 的区别。 巧妙 对论点 。驳 “ 霸道”立 “ 王道 ” 是孟子 的行 文主 与孟子 对 齐宣 王 的做法 形成 了不 同 的两 种评 而不露声 色地把对方 引入 自己的论题 中, 在轻 旨。先秦 时代 , 王道”和 “ “ 霸道 ” 是一 对相对 价 , 吝啬 ” “ “ 与 不忍 ” 形成 了鲜明的对 比。 而这 松 愉快 、 满体 贴 的谈 话 中 , “ 政 ”主张 , 充 将 仁
芒 毕 露 、 心 入 骨 ”的 气 势 与风 格 。 剜
二 、 比 举 证 对
・行仁政 的关键环节 。有不忍心就可以保 民而 王 吗?面对齐 宣王的思虑 、 疑 、 难 , 子连 怀 畏 孟 面对着 一个不愿 听王道 的人和他 讲王道 , : 四个 比喻形成 了 “ 用 不能 ”与 “ 为 ”的鲜 明 不 比论辩 的方法 。在对 比论辩 中层层 深入 、 步步 而且要使 他愿意 听下去 , 必须 紧紧抓住对 方 的 的对 比。 “ 力足 以举 百钧 , 而不 足以举 一羽 ; 明
在《 齐桓晋文之事 》 中孟子充 分运用 了对
紧逼 、 环环相扣 , 紧紧抓住 齐宣王 的心理 活动 , 心理 , 以严 密的逻辑 推理 , 引导对方 ; 以充 沛 的 足 以察 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 。… ‘ : 为老人折 逐步加强他对 王道 与霸道两者 的认 识 , 既揭 示 气势 , 折服对 方 ; 以鲜 明的事 实 , 说服对方 。在 枝, 语人 日 : 我不 能。”是 “ 不为 ”; 挟泰 山以 “ 了行 霸道 的危 险后果 , 指出 了行 王道的光 明 《 也 齐桓晋文 之事 》 中运用 了三组 举证对 比, 及 超北海 , 语人 日: 我不能 。”是 “ 不能”, 依照儒 前景 , 王道之利 显而 易见 , 使 霸道 之害 触 目惊 时 的纠 正 了 齐 宣 王 的 怀 疑 心 理 , 力 的 扭 转 了 有 家 “ 亲而仁 民, 民而爱 物”的原 则顺序 , 亲 仁 仁 心 。从而 , 最终以动之 以义 、 晓之以理 的说 服 , 齐宣王的称霸的侥幸思想 。 民较易 , 爱物是难 的。齐宣王既然做到 了爱物 ,

解读《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辩技巧

解读《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辩技巧

解读《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辩技巧《齐桓晋文之事》记叙了晚年的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

这是一次非常精彩的游说,充分展示了孟子高妙的论辩艺术。

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艺术。

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则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齐宣王于谈话始便问"齐桓、晋文之事",显而易见,齐宣王有称霸的野心。

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齐桓之事……无以,则王乎?"这样一段立场鲜明的回答,不仅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了王道,成功地为下文能向这位君主游说自己的"王道"学说打下了基础。

这种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化解敌意、缩短距离的心理战艺术。

大凡高妙的游说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掌握主动,然后再寻找时机,一举攻克对方。

孟子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让齐宣王产生反感。

他把话题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谈王道,而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了行王道的基本条件。

这样通过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的方式,在夸赞中讲道理,就化解了敌意,缓和了气氛,缩短了他与齐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他自己及其"王道"学说能被齐宣王接受扫除了障碍。

取譬设喻、逐层推进的启发艺术。

孟子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

要讲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使对方有所启发,然后再逐层推进,从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质。

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不施"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让齐宣王心理上得到安慰。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论辩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论辩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中 孟子的论辩艺术
■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 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 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 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 左右而言他。”
孟夫子用了哪八招降服了齐宣王?
(一)第一招:“转”——婉言“转”之 1. 齐宣王的提问。 品读齐宣王的提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一开篇,齐宣王毫不避讳,提出他要做齐桓晋文,也就是要称霸天下。 (品析“可得”的内涵) ——在齐宣王看来,齐桓晋文是春秋五霸,像齐桓晋文那样称霸诸侯,是 他向往已久的目标,所以他劈头所问的便是这个称霸的问题,目的在于探 讨称霸天下的办法。 ——面对自大骄狂、不可一世的齐宣王,如果断然否决,说不定会激起他 的怒火,招来祸患,但顺应他的话题又不合乎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是左 右为难的。 ——两难之间,孟子灵机一动,巧妙转移话题。
(八)第八招:“昭”——直言“昭”之 孟子的主要措施。 ——孟子不仅仅向齐宣王灌输仁政,更是直言相告,向他阐述 了发政施仁保民而王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两点,第一点是 “制民之产”,使百姓有衣有食;第二点是“谨庠序之教”,使 百姓懂得礼义。 点拨:明君良民,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活富足,教育发展, 民风淳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主义的尧舜大同气息。多 么诱人的前景啊,怎能不让人心驰神往,为之努力奋斗? 到此, 孟子已经彻底说服了齐宣王,达到了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
2. 孟子转移话题。 ——要对这些崇尚“霸道”的君主讲“王道”,绝非易事。 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察人意,揣摩对方的心理,循循 善诱。 ——孟子婉言回避宣王的问题,并顺其语势,避实就虚, 弃异求同,以商量的口气建议宣王谈比霸道更高层次的话 题——“王道”。 ——所谓“王道”,就是实施仁政统一天下,这是所有的 当权者梦寐以求的理想,谁都想身登九五之尊,君临万里 河山。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纵观《齐桓晋文之事章》此篇文章,此文系统而具体地阐述了“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仁民、富民、教民的仁政主张,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被体现地淋漓尽致。

但除此之外,孟子的论辩艺术也是其中之一亮点,对话方式的辩论使人耳目一新。

下面则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此文中所体现的论辩艺术。

一、投其所好,妙设机巧。

论辩中极其忌讳的一点就是长驱直入,不顾对方的反感点在何处。

这样的话,将会使自身失去对话的主动性,整个对话的气氛也将产生一种尴尬的气氛,也不利于对话的继续进行。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便十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

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

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

到齐宣王提出疑问之时,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

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

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

到这里,文章已渐入尾声,紧接孟子才阐述自身的最终观点,如此也水到渠成,另齐宣王心服口服。

孟子从容不迫,由远及近,步步巧设机关,使齐宣王不得不同意他讲的道理。

二、笔带锋芒,气势逼人。

相比较孟子与齐宣王两人在辩论中的气场而言,齐宣王地位较为尊贵这点无可否认,但是,在气场的大气压下,不得不说,孟子的气势更强,充满这纵横家的气概,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孟子的论辩多以事实为基础,论辩起来有理有据,而且有的放失,言必有中。

孟子散文的气势与他个人的性格有关,出生与战国的孟子,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Mengzi)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论辩家、哲学家,其中
的论辩艺术极具特色和含义。

从《齐桓晋文之事》可以看出孟子的论辩艺术:
一、朴实有效。

孟子的论辩朴实有效,他不借助复杂的文字和言论来
表达思想,而是直截了当,说出令人信服的观点和看法。

《齐桓晋文之事》介绍,当孟子被节约宰官向齐桓公及晋文公推举为相时,他论辩道:“卿
卿之言,吾未之识也;若不害社稷,吾当竭力而尽忠焉”,其口语活生生,朴实无华,但又很有说服力。

二、聪明深沉。

孟子论辩时,不仅具有朴实有效的特点,而且聪明深沉。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面对齐桓公的询问,深刻地认识到了政治
上的重要性,他说:“臣闻贤者以代治天下,微臣唯尽心忠言耳”。

这句
话以深沉的言辞表达了“贤者能代治天下,我只能尽心忠言”的智慧思想,极具文采和聪明深沉。

三、老实谦逊。

孟子有一种老实谦逊的论辩技巧,即以低调的态度表
明自己的态度,但也在论证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信。

《齐桓晋文之事》中,
当孟子面对晋文公询问时,他表示:“小人亦可以不足言,故曰‘尽心忠言’”,这话反映了孟子的谦虚和自信,他认为自己虽然有限,但仍然可
以尽心尽。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论辩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论辩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的论辩
方式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论辩方式包括:
一、引用历史案例,引出被辩的观点:孟子在书中不但介绍齐桓公,
将其案例作为一个历史教训,也将古代成功和不同派别之间舆论说服
以及政治运作机制作为示范,他引用这些历史案例来引出被辩的观点。

二、利用道德观点加以论证:在论述“武”时,孟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用道德的观点详细阐明“武”的重要性,说明“武”的观点是与真理构成一体的,而不是只有“武”才能执政。

最后,以此证明他所论证的观点是
正确的。

三、使用穷比较法,批判有偏见者:孟子经常使用穷比较法来质疑有
偏见者的观点,他在书中比较过历史上不同时期和不同派别之间的利弊,加以指出他认为正确的理论,从而攻击有偏见者的观点。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

《孟子》一书虽非全山孟子所作, 却也能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继承了孔门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

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

孟子对这儿家是深恶痛绝的。

即使如此, 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

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

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S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乂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

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一书也很有自己的特点:《孟子》一书善于论辩。

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曲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

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X 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

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4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饗飨而治。

今也滕有仓廩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J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J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J 曰:'许子以斧甑爨、以铁耕乎?'曰:4然J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J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乂和《论语》有所不同。

《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论辩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论辩艺术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子都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孟子回答:“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

孟子的论辩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他们崇尚的是“霸道”。

而孟子宣扬的是王道仁政学说。

在这种情况下,要对这些崇尚霸道的君王讲王道,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这一点在《庄暴见孟子》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孟子一见到齐王就问:“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的音乐,而是世俗之乐。

可见谈话的开始有些“话不投机”。

齐王变了脸色,当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大家知道,儒家是主张先王之乐而反对世俗之乐的。

齐王无异于把自己与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

可见说话的气氛很紧张。

然而孟子却提出了“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观点。

可以说是出其不意,观点新颖。

“好乐”与国家的治理紧密相关,“今之乐”等同于“古之乐”,这让齐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最重要的是迎合了齐王的心理,从而改善了谈话的气氛。

所以齐王忍不住问:“可得闻与?”然而孟子接下来并没有谈“今之乐”与“古之乐”的异同在哪里。

而是巧妙地转换话题,再以谈“快乐”,诱使齐王在思想上走上孟子的思想轨道,从而牢牢地掌握谈话的主动权。

既然齐王同意了独乐不若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若与多数人同乐,自然而然就把齐王引入到自己想谈的领域——仁政。

孟子就是这样牵着对方的鼻子,巧妙地转换话题,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艺术
引入入 彀;精 于 比喻,妙用 寓言 ;善 于雄辩 ,富有 气势。 关键 词 :引导 论辩程序 论辩技巧
《 桓 晋 文 之 事 章》 选 自 齐 《 子 ・ 惠王上》,内容 是记 述 孟 粱
孟子 与齐宣王 的一次对话 ,孟子 向宣 王 阐明 行 王 道 、仁 政 的 条 件 、途径 、措施 和重要意义 ,它 是孟 子散 文 的最 杰 出 的代 表 作 , 能较全 面地体现孟 子散文 的论 辩 风格 。下 面本文将 从孟子善 于论 辩 的社会 背 景 ( 外在 原 因) 内 、
( 桓晋文之事 章》 中 ,孟 侪
子类 比邹 、楚之 战时说 “ ……然
分体 现 了孟 子 长 于辩 说 ,体 察
人微 的性 格 。 同 时 ,也 表 现 了 孟 子 知 己知 彼 ,善立 机 巧 ,引 人人 彀 ,善 于雄辩 、富有 气 势 ,
则小 固不 可 以敌 大 ,寡 固不 可 以
敌众 ,弱 固不可 以敌强 ……”三
王 ,齐宣王 只得尴尬一笑 。孟子
象 启发幼童一样 ,得给齐 宣王加 强 “ 民而 王”的信心 ,即指 出 保
齐宣王这种 “ 与不忍 ”实在是 爱

孟 子 善 于 论 辩 的 社 会 背
景 和 内在 因素 分 析
( 一)诸候谋 霸
百家争鸣
为政之道 ,齐 宣王这才开 心地笑
孟子是鲁 国贵族孟 孙 氏的后
了 ,并充满 自信 向孟子继续 请教
“ 王天下 ” 之道 。接 着 ,孟 子逐
步论及齐宣王 “ 王”是 “ 不 不 为 ” 而 非 “ 能 ” 的 问 题 , 以及 不
裔 ,出生 于战 国中期。这是一 个
诸 候列 国混 战 的时代 ,各诸候都 图谋统一 天下 ,故 而纷纷变法 图 强 ,形成 了政治 、军 事 、外交 上 互 相斗争 的错 综复杂 的局面 ,正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纵观《齐桓晋文之事章》此篇文章,此文系统而具体地阐述了“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仁民、富民、教民的仁政主张,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被体现地淋漓尽致。

但除此之外,孟子的论辩艺术也是其中之一亮点,对话方式的辩论使人耳目一新。

下面则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此文中所体现的论辩艺术。

一、投其所好,妙设机巧。

论辩中极其忌讳的一点就是长驱直入,不顾对方的反感点在何处。

这样的话,将会使自身失去对话的主动性,整个对话的气氛也将产生一种尴尬的气氛,也不利于对话的继续进行。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便十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

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

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

到齐宣王提出疑问之时,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

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

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

到这里,文章已渐入尾声,紧接孟子才阐述自身的最终观点,如此也水到渠成,另齐宣王心服口服。

孟子从容不迫,由远及近,步步巧设机关,使齐宣王不得不同意他讲的道理。

二、笔带锋芒,气势逼人。

相比较孟子与齐宣王两人在辩论中的气场而言,齐宣王地位较为尊贵这点无可否认,但是,在气场的大气压下,不得不说,孟子的气势更强,充满这纵横家的气概,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孟子的论辩多以事实为基础,论辩起来有理有据,而且有的放失,言必有中。

孟子散文的气势与他个人的性格有关,出生与战国的孟子,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辩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辩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辩艺术论辩艺术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通过言语和逻辑推理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技能。

在古代中国,论辩艺术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哲学、文学等领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而《齐桓晋文之事》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则是中国论辩艺术的一个典型范例。

《齐桓晋文之事》是《史记》中的一篇篇目,全文共有十二篇,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之间的政治斗争。

这篇文章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论辩艺术的杰作。

在这篇文章中,齐桓公和晋文公通过言辞和逻辑的较量,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的论辩传统。

首先,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是一种典型的“辩证法”。

在这篇文章中,他们的辩论不仅仅是简单的争论,更是一种通过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和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

例如,在第一篇文章中,齐桓公和晋文公就就“先王之道”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齐桓公认为“先王之道,斯为大矣”,而晋文公则认为“先王之道,不可得而知也”。

在这个问题上,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不仅仅是单纯的争论,更是一种对先王之道的深入探讨和思考。

通过这种辩证的方法,齐桓公和晋文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推动了先王之道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是一种典型的“辩言术”。

在这篇文章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不仅仅是对于问题本身的探讨和分析,更是对于言辞和逻辑的运用。

例如,在第二篇文章中,齐桓公和晋文公就就“君臣之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齐桓公认为“君臣之义,斯为大矣”,而晋文公则认为“君臣之义,不可得而知也”。

在这个问题上,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不仅仅是单纯的争论,更是对于言辞和逻辑的精妙运用。

通过这种辩言术的方法,齐桓公和晋文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辩论技巧,同时也推动了言辞和逻辑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是一种典型的“辩才华”。

在这篇文章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辩论不仅仅是对于问题本身的探讨和分析,更是对于才华和智慧的展示。

例如,在第三篇文章中,齐桓公和晋文公就就“君子之道”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齐桓晋文之事采用的论证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采用的论证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采用的论证方法
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运用列举论证的方法
(1)事例:以羊易牛
说明齐逗陆羡宣王具备仁心,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兴起不忍之心。

(2)语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齐宣王引用诗句称赞孟子知道自己心意,并令他有所感悟。

语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展到治理国家。

(3)设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说明齐宣王虽有仁心却说不能行仁政,不是做不来,只是不肯做。

2、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1)以“见舆薪”、“举一羽”比喻保民。

意思是保民是轻而易举,力所能及的事。

(2)“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

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3、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1)“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

(2)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3)以“挟太山”与“山拍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

4、运用递进论证的方法
根据齐宣王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后说明事理,层层递进。

5、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
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论辩艺术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论辩艺术

最后自然而然的引到自己的观点:施仁政,保民而 王。
比喻妙用
• 用“百钧 ,一羽;秋毫,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 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 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对比,指出前者绝难做到, 后者举手之劳。
• 用“天下可运于掌” ,具体形象说明“王天下”是易事。 • 用“缘木求鱼”的比喻,今天习用的成语,形象说明齐宣王以区区之齐
• 三折:齐宣王没乐意地表示要实行“仁政”,倒是对心中 “大欲”念念不忘。
孟子首先用“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快於心 与?”来反问,让齐宣王知道这样做不能“王”;接着 便嬖” 等小事 来衬托“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而抚四夷也” ; 然后下了一个结论: “ 缘木求鱼” , 彻底打消了齐 宣王武力称霸的想法。
秋毫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对比指出前者绝难做到后者举手之劳
齐桓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
中心
思路 •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艺术特色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孟子的论辩艺术
1、掌握话语的主动权,控制谈话 的过程。
• 用“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 下之欲诉其君者”四方面全方位展示“发政施仁” 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 显示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一幅“保民而王”的美 丽远景。
• 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形象写出小农生产丰衣 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和情绪上的感染力。
2、把握住了齐宣王的心理,掌握 了其语言中的潜在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自然而然的引到自己的观点:施仁政, 保民而王。
比喻妙用
• 用“百钧 ,一羽;秋毫,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 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 也”。
• 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对比,指出前者绝难 做到,后者举手之劳。
• 用“天下可运于掌” ,具体形象说明“王天下”是易事。 • 用“缘木求鱼”的比喻,今天习用的成语,形象说明齐宣王以区区
SUCCESS
THANK YOU
2019/10/31
• 用“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从“仕者”、“耕者”、“商 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四方面全方位展示“发政施仁” 的好 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一幅“保民而王”的美 丽远 景。
• 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形象写出小农生产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和情绪上的感染力。
齐桓晋文之事
《孟 子》
事中
心保 民 而 王
齐桓晋文之
思路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 施
艺术特色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孟子的论辩 艺1术、掌握话语的主动权,控制谈话
的过程。
2、把握住了齐宣王的心理,掌握 了其语言中的潜在含义。
3、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让 自己的话语和观点更容易让人 接受。
把握住了齐宣王的心理,掌握了其语言 中的潜在含义。
齐宣王一开始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 乎?”稍微聪明点的人都能从这句话中听出齐 宣王志在称王称霸。孟子自然是聪明人,他听 出了齐宣王的心思,然后将话题直接引导到 “王”的上面,自然而然的将话题继续了下去。 在接下来的谈话的过程中,齐宣王还出现过三 次波折:
之齐战胜八倍于己的诸侯国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
排比特色
• 用“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 有别于“不为”。它兼用比喻手法,浅显易懂,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 理讲得清楚明白。
• 用“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不厌其烦地故意揣 度,既扩充文章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自感惭 愧,并检点自己, 包含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向“王天下”迈进。
• 三折:齐宣王没乐意地表示要实行“仁政”,倒是对 心中“大欲”念念不忘。
孟子首先用“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 快於心与?”来反问,让齐宣王知道这样做不能 “王”;接着又用“肥甘”、“轻暖”、“采色”、 “声音”、“便嬖” 等小事来衬托“大欲”:“欲辟 土地,朝秦楚……而抚四夷也” ; 然后下了一个结 论: “ 缘木求鱼” , 彻底打消了齐宣王武力称 霸的想法。
掌握话语的主动权,控制谈话的过程。
在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开始时,齐宣王先发 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一般来说,在对话 开始时,先发问的人首先掌控话语权,这个时候,谈 话由齐宣王掌控,如果孟子正面回答齐宣王,那么, 他就要把齐桓晋文的政治、军事策略告诉齐宣王。在 他解释的过程中,齐宣王肯定会问一些他感兴趣的问 题——如何武力称霸。孟子只能疲于应付,很难表达 自己的观点。智慧的孟子没有像我们假设的这么做, 他一开始就用“臣未之闻也”将整个话题继续下去的 可能彻底堵上了,接着,他不等齐宣王反应过来又问: “无以,则王乎?”用一个齐宣王特别渴望的问题紧 紧吸引住了齐宣王的注意力,让齐宣王整个心思都投 入这个问题,从而彻底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一折:孟子提出“保民而 王”的政治构想,碰到第一个难题:齐宣 王的畏难心理。
他从小处着手,将齐宣王“以 羊易牛”小事渲染成仁德的表现,告诉齐 宣王“保民而王”就像这件事一样简单, 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
SUCCESS
THANK YOU
2019/10/31
二折:齐宣王解决了一些思想上的问题, 但他又怀疑自己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力。孟子用大量的比 喻“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 海”、“为长者折枝”形象生动的将“保 民而王”措施简单化,让齐宣王意识到想 要通过孟子所描述的手段达到“王”的目 的很简单,于是齐宣王信心大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