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论证《孟子》的论辩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到《孟子》的论辩艺术分析
2012.8.10
作为《孟子》论辩艺术的代表作,《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文以驳论为主,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并且,本文阐明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基本法则,即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
因此,对本文论辩艺术的分析,将很有利于我们对《孟子》的理解。
在论证方法上,本文运用演绎论证法,驳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观点。而在驳斥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时,也看到演绎论证法的痕迹。孟子采用与农家相同的事实,却推导出与之相反的结论,与农家针锋相对,从而更加理直气壮,有力地反驳了农家的片面观点。
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请君人豰的演绎论证方法。首先借陈相之口摆出农家学派的观点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从打听许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设下一个大圈套,以一连串的问话,诱使陈相钻进圈套中:许行用粟交换陶器,用粟交换工具,与百工交易。陈相只得承认许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尽百工之职。然后作者再抽紧圈套,用反法从陈相口中引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所以,“贤者与民并耕”的片面观点自然不攻自破,自然而然地演绎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样不可耕且为”的正面结论。
文中,作者分别列举陈相兄弟“师死遂倍之”的不义之举与子贡、曾子等人怀念孔子的感人行为,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驳斥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通过对比,我们也发现,陈相兄弟背师叛道之不义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当然,归纳法的使用也使文章妙笔生辉。在证明“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时,作者采用了大肆铺陈、最后反诘的归纳方法。首先花大量笔墨铺陈尧、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国安民的大量事实,宣扬了他们治国安邦的伟大业绩,从三个方面论证圣人因“劳心”而无法与民并耕:一是圣人为平天下而忧,不得耕;二是圣人为教育人民而忧,无暇耕;三是圣人为寻求人才而忧,不能用心于耕。大量的事实先造成一种不容争辩的气势,然后用反诘句点拨,作者所持的“劳心者治人”的正面论点就不言而喻的。
此外,在大量的论辩中,文章也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但使论点层次清晰,而且使论证的论据充分,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而且,文章还大量运用反法的手法,先列举大量论据进行充分论证,而后用简练的反诘句收结。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语气上气势逼人,更启发诱导了对方。这些修辞的出现,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当我们将笔锋转向整篇《孟子》时,也会发现孟子熟练地运用了各种论辩手段,成功地达到了他的论辩目的。他善于把握心理,张弛有度。梁惠王希望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孟子抓住他的这种心理,进行仁政思想的宣传,引导梁惠王实
行王道政治。虑及惠王那尊贵的地位、心高气傲的性格,孟子先避其锋芒,再投其所好的讲一个个寓言故事,一步步争取了主动。王道政治的理想与魏国的社会现实相对比,孰是孰非,黑白分明,而“斯天下之民至焉”又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魏王接受孟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且,因势利导、精心设彀的特点也经常出现《孟子》中,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精妙绝伦,看似漫不经心,却暗藏机轴,“循循善诱”,让惠王处于被动。他也充分蓄势,一泻千里。起篇没有直接驳斥,也不回答惠王的问题,通过故事“迫使”惠王自我否定,在惠王无力还击的心态下,在为自己正面提出主张铺平了道路之后,孟子才一发而不可收,充分透彻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当然,他的文章时而设喻排比,气势浩荡。文章设喻说理,既从容不迫,又犀利无前。其大量使用排比句势,如连弩排炮,江河决堤,力有千钧。就像《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那样,很多文章以气势胜,对后来的贾谊、韩愈、苏洵等都有很大影响。
总而言之,《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文论说善设机巧,擒纵自如;论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文章理足气盛,雄辩犀利,并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纵观《孟子》,这些特点又几乎涵盖在所有文章中。就像郭沫若先生在《荀子的批判》中所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可见一斑。以《孟子》回眸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也许千变万化的论辩艺术就像璀璨的明星,点缀着文学界磅礴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