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合集下载

(完整版)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完整版)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一世都致力于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扬自己行王道、施德政的政治思想。

孟子擅长论辩善用譬喻,其文章气壮河山,感情豪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尤其突出。

孟子高妙的论辩能力和技巧使他在论辩过程中战无不胜,势不行当。

《孟子》风格雄辩锋利,在言谈中 , 巧用设问谆谆教导 , 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早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而词穷理屈, 最后达到他要说理的目的。

在《梁惠王章句上》中, 孟子就是擅长运用启示引诱, 层层追求, 步步进逼的方法来引人就范的。

齐宣王是个雄心勃勃的君王 , 他一心想称霸天下 , 但孟子是儒学派的代表 , 在政治上反对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而主张“王道”。

所以 , 在孟子说说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为何能称霸诸侯的事时,他故意奇妙地避而不谈“霸道”, 而用详尽的案例把问题逐渐指引到“王道”上去 , 他推断齐宣王的心理 , 特意把齐宣王以前做过的一件“以羊易牛”的小事说成是“仁术” , 可以作为“保民而王”的大事业的基础 , 并大加一定。

这样牢牢抓住齐宣王的心理 , 使宣王自己兴致勃勃地咨询“王天下”的事 , 走到孟子说理的轨道上来。

接着孟子针对齐宣王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野心 , 连续启示引诱 , 指出齐宣王这类野心的极端危险性 , 并深刻解析了齐国与天下形势 , 给齐国指出一条通往德政的道路。

最后齐宣王完整被孟子的高论所服气 , 提出让孟子协助他完成大业。

孟子进一步论述了实行“德政”的各项详尽措施 , 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弃“霸道” 、施“德政”的论辩目的。

类比推理,巧设属类,擅长同类对比,也是《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梁惠王章句上》:“狗彘食人而不知检 ,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 人死 , 则曰 : ‘非我也 , 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话中,以“为荣华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 , 却不加以检查和制止 ; 道路上有饿死的人 , 却不想到开仓贩救。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探究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探究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探究摘要:《孟子》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论辩,其艺术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深远。

文章从论辩艺术是因时代而生、因势利导诱敌深入的严密的逻辑推理、大胆犀利的气势和词锋、擅长比喻四个方面,研究《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关键词:孟子;散文;论辩艺术;逻辑推理;比喻中图分类号:I262;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19-0041-01《孟子》不仅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从文学角度看,《孟子》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孟子》散文的最大特点在于论辩。

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这说明孟子是因为迫不得已才去辩论,因此要讲究辩论技巧。

《孟子》散文独特的论辩艺术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深远。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一、论辩艺术是因时代而生《孟子》一书中的文章,长于辩论,几乎是一部论辩集,这是孟子所处时代造成的。

战国时期是“处士横议”的时代,诸子百家自由争鸣,孟子的文章自然要适应当时的理论标准。

但孟子不同于一般的游说之士,游士的论辩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孟子之辩是“不得已”;游士之辩是“以顺为正”“朝秦暮楚”,而孟子的论辩是遵循孔子之道。

孟子的时代,思想派别极为复杂,要宣传儒家思想,就必须反驳其他学派的主张,使国君接受儒家学说。

孟子反对其他学说,把宣传儒家学派的道义统统放在自己的肩上。

因此,《孟子》一书中的论辩艺术,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二、因势利导诱敌深入的严密的逻辑推理孟子在论辩中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巧设机关,欲擒故纵。

例如,《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写孟子向齐宣王宣传“王道”的经过。

孟子先撇开“霸道”不谈,而提出”王道”,接着举出实例说齐宣王有对被牵去屠宰的牛的“不忍之心”,足可以实行“王道”。

不待齐宣王回答,又进一步诘问“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迫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的话,之后,孟子采取先纵后擒的方法进行辩论。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在《孟子》中,孟子通过一系列的论辩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展示了精湛的论辩艺术。

本文将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探讨孟子在论辩中的技巧和风格,以及其对后世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我们来看孟子的论辩技巧。

孟子在论辩中善于运用比喻、引用典故和实例等手法,以鲜明的论点和生动的语言来抨击对方的观点。

他深谙人心,善于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解构对方的观点。

在《孟子》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就展示了他的这一技巧,他通过引用古代先贤的典故、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梁惠王在身处道德困境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这一段对话也成为了后世善缺的经典之一。

孟子的论辩风格独特。

孟子在论辩中不仅有力地反驳对方观点,还能够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他笔下的论辩既有激烈的对抗,又有善意的引导,表现出一种中庸而兼容并蓄的风格。

与孔子强调礼仪和道德的论述不同,孟子更注重于通过理性和智慧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歧,这一点在他的论辩风格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论辩中,孟子不是单纯地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希望通过论辩来激发双方的智慧,达到共识和和解的目的。

孟子的论辩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论辩艺术为后世的论辩学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启示。

他的论辩技巧和风格被后世的儒家学者和文人所传颂和模仿,成为中国古代论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学士都深受孟子的论辩影响,他的论辩艺术成为了他们对抗异端和捍卫正统的利器。

《孟子》的论辩艺术不仅影响了古代的思想文化,而且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官场乃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孟子的论辩艺术并非只是一种孤立的技巧,它蕴含着深刻的人性观和道德观。

在孟子看来,论辩并不只是为了争辩胜负,更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来改变人的心智,唤醒他们内心的良知和善念。

孟子所强调的“仁”的概念,在他的论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战国中期,游说讲学,互相辩难之风大盛。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雄辩家,以知言善辩而著称。

在辩论中,他旗帜鲜明,感情充沛,锋芒毕露,说得对方无言以对,显示出雄辩的特点。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有这样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

(一)孟子的论辩技巧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独特论辩技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

(1)脉络分明,有条不紊。

孟子的论辩多以事实为基础,论辩起来有理有据,而且有的放失,言必有中。

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2)抓住要害,突出中心。

在论辩中一下子就能把握问题的关键,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给人以不容辩驳的感染力,深刻地阐明道理,鲜明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在这里,孟子用对比的方法,阐明了道之多寡对于战争胜负的关系,启发统治者关注人心所向的大问题。

再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在设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既深入浅出,又振聋发聩。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名轲,字子车,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儒家圣人”之一。

他的著作《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之一。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是一大特色,体现了孟子思想的深刻和卓越。

论辩是孟子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他与他人交流思想的方式。

孟子在《孟子》中进行的论辩,不仅仅是为了与人辩论,更是为了展示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他所进行的论辩极富有说服力,论证严密,展现了他的辩证才能和卓越的思维能力。

在《孟子》中,孟子运用了多种论辩技巧,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技巧是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人信服。

孟子在《孟子》中多次运用这一技巧,例如在谈到人性本善时,他举了“若是南方之大盗,必有所依”、“术也者,非劳而取者也”等案例,用丰富的实例证明了人性的本善。

这种举例论证不仅具有说服力,也使人对于孟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除了举例论证,孟子在《孟子》中还使用了比喻、对话等多种论辩技巧。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方式来让人理解某一概念或观点,这种比喻往往生动形象,容易让人理解。

在《孟子》中,孟子通过比喻来表达他的思想,例如比喻人生崇高的志向如登高远望、宝藏藏在深山等,这些比喻不仅增加了文字的生动性,也让人对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

对话也是《孟子》中论辩的一种形式,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自己对于伦理、政治等方面的见解。

对话更加生动活泼,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话,孟子与他人进行真知灼见的交流,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在论辩中,孟子运用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他善于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揭示,这种辩证思维在他的论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孟子》中,孟子从人性本善和性恶的矛盾中展开了思考,认为人性是善恶并存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他的观点更加深刻和全面。

孟子的论辩还表现出了他的辩才和智慧。

他在《孟子》中运用了各种辩证技巧,反复推敲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使得他的观点更加深刻和丰富。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摘要】《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论辩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了《孟子》论辩的基本特点,包括追求道德真理、尊重对手等方面。

接着介绍了《孟子》论辩的方法和技巧,如以善辩明辨、以情动人等方式。

然后探讨了《孟子》论辩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其旨在推动社会改革和教化民众。

最后分析了《孟子》论辩对后世的影响,指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思想,也有助于启迪当代人们在论辩和辩论中的智慧和技巧。

【关键词】《孟子》、论辩艺术、基本特点、方法和技巧、目的和意义、影响、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其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仁爱之道、政治理念等深刻而且具有重大影响。

而其中关于论辩的描写也是该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展现了孟子在辩论中的机智和睿智。

在《孟子》中,论辩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孟子对立论、辩证和说服的能力上。

他善于用对话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准确把握对方的论点,并对其进行批驳和驳倒,展现了出色的逻辑和辨证能力。

《孟子》中还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论辩方法和技巧,如采用比喻、引用典故、直接反问等手法,使得他的辩论更加生动有趣、具有说服力。

孟子进行论辩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正义与善良,促进人类道德的发展,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进而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论辩艺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式,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使得《孟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座不可忽视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孟子》的论辩艺术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和智慧。

2. 正文2.1 《孟子》论辩的基本特点《孟子》论辩的基本特点在于其倡导仁政之道,弘扬仁义之风。

孟子通过辩论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阐述仁义之道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论辩的场景和技巧。

论辩是指通过言辞交锋来证明或反驳某种观点或主张的过程。

在《孟子》中,孟子和他的学生们经常与其他学派进行论辩,展现了他们高超的辩才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1. 逻辑严密《孟子》的论辩具有很高的逻辑性,各个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

例如,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通过“爱民”这个概念的辨析,表达了自己的爱民观点,并用严密的逻辑手段反驳了梁惠王的“割爱”观念。

这种将逻辑严密运用于论辩中的技巧,让孟子的观点更加有力、理性,也更容易说服听众。

2. 善于反问反问是一种很好的辩证思维方式,在《孟子》的论辩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孟子通过反问和质疑,剖析对方的论点,让对方无法自圆其说。

例如,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孟子质问了公孙丑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观点,引出了自己的“名实相副”的观点。

3. 用比喻形象化比喻是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物来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孟子的论辩艺术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例如,孟子在与公孙丑的对话中,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来比喻人才的流失现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同时也加深了听众对问题的印象。

4. 讲究文辞文辞是论辩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讲话不清、用词不当,就会影响到对方的理解和接受。

孟子和他的学生们都讲究文辞,从用词到构思,都显得十分优雅。

例如,在孟子与禽滑离的辩论中,禽滑离说:“龙也,并非始皇之时有之,夫妇之间,吾未尝不见也。

”孟子则回击道:“龙象于云,飞游九万里,首长数丈,何其大也?原是夫妇之私,安能及若?” 孟子精妙的用词和排比句子,深化了对方对龙的理解,加强了他对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总之,《孟子》的论辩艺术是其思想精深的重要体现,其严密的逻辑性、善于反问、运用比喻、讲究文辞等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这种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作用,也给今后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思维财富。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它被誉为“孔子后儒家圣人”。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论辩艺术,通过对《孟子》中的论辩艺术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哲学,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孟子还擅长利用比喻和成语来进行论辩,比如他常用“鸟枭之心”、“有忧乐有忧乐”等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直观的比喻,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认同。

孟子还在《孟子》中提到了很多故事和典故,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和典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使得论辩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孟子的论辩艺术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他运用情理并重的辩证策略。

他在论辩中,既会运用理性分析,悉心推敲问题的本质和内在逻辑,又会用情感共鸣来打动人心,使对方心悦诚服。

这种情理并重的辩证方法,不仅使孟子的论辩更加全面和丰富,也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还注重在论辩中保持礼貌和风度,避免居高临下或者咄咄逼人的态度,这不仅能够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共鸣,也能够使得论辩更加富有教养和意义。

在孟子的论辩艺术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高超的辩证能力,更能够品味到他的高尚品德和优良风度。

通过《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孟子的论辩艺术告诉我们,在进行辩论时,首先要注重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不能被情绪和情感左右,要善于运用逻辑和推理来说服对方。

孟子的辩证方法告诉我们在进行论辩时,要注重说服力和感染力,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比喻和故事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从而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

孟子的风度和礼貌告诉我们,在进行辩论时,要注意保持风度和礼貌,不要与人争吵和冲突,要用理性和温和来说服对方,才能够取得更好的辩论效果。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是一门非常宝贵的艺术,它不仅是对儒家哲学的生动诠释,更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离不开辩论和交流,通过学习和领悟《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我们就能够在交流中收获更多的智慧和成果,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孟子的众多名言和哲理。

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不仅在辩论中展现了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表现出高超的口才和理论深度。

本文将分析《孟子》中的论辩艺术,探讨孟子的辩论技巧和思想风格。

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孟子》中,孟子以一种富有敬畏之心的态度与对手展开非常深刻的讨论。

他首先会用对方的观点为出发点,然后进行逻辑思辨,通过分析归纳,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要求对方作出回答,引导对话的深入。

孟子的论辩过程中,总是按部就班,一环扣一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这种逻辑性和条理性是孟子论辩艺术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思想深邃的体现。

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孟子擅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言辞富有正义、激情和感染力,容易打动人心。

在《孟子》中,孟子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深刻的思想,很好地说服了对手和读者。

他的辩论言辞富有音韵节奏感,通过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让人产生共鸣。

孟子的口才和表达能力使他的论辩更有力量和影响力。

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孟子在辩论中常常将道德伦理问题、政治哲学和人性论等深刻的问题拿出来作为讨论的中心,从而引发对方和读者深思。

他以儒家的仁爱之道和政治理论为基础,论证人性的本善和天命的道义,引导对方和读者从思想上接受自己的观点。

孟子在论辩中常以理论分析和实例佐证相结合的方式,深刻阐述自己的思想,使得其论辩更富有内涵和哲学深度。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表现出了孟子辩论的逻辑性、口才和表达能力以及思想深度。

他的论辩风格精炼而深刻、富有感染力,在当时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他的论辩艺术也对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中的论辩艺术中寻找到一些启示。

孟子的辩论风格和思想方法,对我们进行辩论和思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书中包含了孟子的思想和观点。

在《孟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运用了精湛的论辩艺术,通过对话和辩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进行辩论,以达到理解和传播自己思想的目的。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进行论辩。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用具体生活中的例子或者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比如他用“黄丞相”来比喻人才被埋没,用“齐宣王托孤”来寓言君王的才德制约了国家的发展等等。

这样的比喻和寓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使观众容易理解并接受他的观点。

孟子擅长建立论据和提出问题来引导论辩。

在与别人辩论时,孟子往往会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观点,并通过逻辑推理和明确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他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不断的发问和辩论,来引导对方思考和回答问题,从而使论辩过程更加深入和精确。

孟子重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在与他人辩论时,他不仅仅是为了争论胜负,更重要的是通过辩论来推动思想的交流和学术的进步。

孟子常常会倾听对方的观点,并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批判和回应,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探讨。

他在辩论中不仅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尊重并引用对方的观点,使论辩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对话和交流。

孟子注重言辞的表达和修辞的技巧。

他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排比、反问、比喻等等,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孟子的辩论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使人们容易接受并喜欢他的观点。

《孟子》的论辩艺术体现在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建立论据和提出问题、倾听与尊重他人观点以及言辞的表达和修辞技巧等方面。

这种论辩艺术不仅使得孟子的思想观点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播和理解,也对后世的辩论和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散文的论辩特色

孟子散文的论辩特色

孟子散文的论辩特色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其好辩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的个性特点,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是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了。

笔者就其论辩的主要特色,现援例以抒管见。

一、论辩机智灵活孟子论辩中的机智灵活,主要体现在他善于巧设机关,诱敌上钩,善于欲擒故纵,借题发挥上。

例:⑴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梁惠王章句上?齐桓晋文之事》。

⑵孟子谓齐宣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章句下?孟子谓齐宣王》)⑶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梁惠王章句下?庄暴见孟子》)例(1),一心效法齐桓公、晋文公的齐宣王,一开口就向宣扬“仁政”的孟子讨“霸天下之术” ,可见话不投机孟子此时若顺王意,必曲己意,如违王意,必废此行。

但孟子不急不躁,闲暇从容,他巧转话锋,避异求同,以“孔子的学生没有说过齐桓晋文之事,我也没听说过”斩断齐王问霸之念,继以“如果你要我说的话,我讲讲用‘王道'统一天下”为诱饵,钓齐王上钩。

而齐王旨在统一天下,当然除“霸天下”之道外,其他能“王天下”之计,也是不妨一听的,于是,就让孟子执耳牵鼻,大谈起“仁政”来。

此例足显孟子善诱之智,从全章看也并非孟子“仁政”主张的胜利,而实在是因他善辩的智慧才使宣王心悦诚服的。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摘要:《孟子》是记录孟子与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它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散文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散文的论辩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论辩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当语言表达进入了一种境界,这样的作品方可称之为艺术。

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孟子不愧是语言大师,《孟子》的论辩性散文也不愧是进入艺术境界的精品。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对《孟子》散文曾做过评论:“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

”鲁迅在此所评的“精妙”包括《孟子》散文中的叙述文字和议论文字,因为在《孟子》一书中,上述两种文字是很难分开的,许多议论是在对话的叙述中表现出来的。

因此,谈《孟子》,首先要抓住其论辩的特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一位相信自己理论的雄辩家,热情宣扬儒家思想的实践家。

尽管他的主张不为时人所用,但他仍然执着的坚持自己的信念、主张和理论。

孟子当时就有“好辩”之称。

他的学生公都子有一次问老师: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则谆谆告诫弟子:当今之世,圣王不作为,诸侯们放肆,处士到处横议,杨朱、墨翟之言流传天下。

天下之言不是杨朱,就是墨翟。

杨朱之言是为自己,不是为国君;墨翟之言是兼爱,不是为家庭父母。

不为国,不为家这是禽兽。

我想用我的言论来正人心,辟邪说,难道是我喜欢辩论吗?是时代所逼,不得已而这样做的。

由此可见,孟子是以圣人之徒自诩,以端正人心、消灭邪说为己任。

因此,人们在阅读《孟子》中那些以折服对方为目的、鲜明阐述自身观点的论辩文字时,不仅隐隐可见持手己见的倔强老人形象,且又可以从其文字中体察出其锋不可犯的饱满激情。

理论文字,当然以逻辑说理为主要特点,但论辩文字也不可缺少作者的激情,这正是《孟子》论辩性散文突出的个性。

作者之激情,应该来源于自身理论主张的坚信与执着。

我们知道,孟子是儒家大师,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又有所发展。

《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微分析

《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微分析

《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微分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论艺术技巧。

通过分析《孟子》中的辩论技巧,我们可以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代辩论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孟子》中的辩论艺术技巧进行探讨分析。

首先,孟子在辩论中运用了逻辑论证的技巧。

逻辑论证是辩论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论证来说服对方。

在《孟子》中,孟子常常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提出具体例子等方式进行逻辑推理,从而让对方接受他的观点。

比如,在《尽心上》一章中,孟子用“燕京绝粟而齐贩粟,齐绝粟而楚贩粟”这个历史典故来说明国家治理的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这种逻辑论证的技巧在孟子的辩论中是非常常见的,通过合理的推理和具体的例子来说服对方,展示了孟子辩论技巧的高超之处。

最后,孟子在辩论中还注重语言的运用和措辞的技巧。

语言是辩论的重要工具,通过恰当的用词和措辞可以使辩论更加精彩和有力。

在《孟子》中,孟子善于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精练的措辞和生动的描述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比如,在《公孙丑下》一章中,孟子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富有感情的措辞来表达对公孙丑的批评和不满,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情。

这种语言的运用和措辞的技巧使孟子的辩论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孟子》中的辩论艺术技巧包括逻辑论证、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这些技巧共同构成了孟子独特的辩论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孟子》中的辩论技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辩论文化的魅力。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读者们对《孟子》中的辩论艺术技巧有所启发和帮助。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学说的总称。

《孟子》以“性善论”为核心,强调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实现道德的完善。

而论辩艺术在《孟子》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孟子》中的论辩艺术。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体现在孟子与其他学派之间的辩论交流中。

孟子曾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进行过多次辩论,例如与墨子辩论兼爱和以时辰礼对待父母,与荀子辩论人性的恶与善,与齐国的宰相相子辩论仁义等等。

这些辩论展示了孟子的辩论才华和思想深度,也展示了他对其他学派的理解和批判。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还表现在孟子与他的弟子之间的辩论中。

孟子对他的弟子提问、反问,引导他们思考和辩论问题,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在《尽心下》一章中,孟子通过与他的弟子公不韦的辩论,激发了公不韦的思考和认识,使他明白了治国的根本在于道德修养。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还彰显在孟子以辩论为手段劝化君王和诸侯的过程中。

孟子认为君王和诸侯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通过辩论来劝导君王和贵族,使他们自觉尽责,关心民众,推行善政。

在与齐国的宰相相子辩论中,孟子通过以众臣之心代言,以大义感染齐国宰相,使其明白仁义之美,改变了错误的做法。

孟子的论辩艺术还体现在他与学生和信众之间的辩论中。

孟子通过讲学和回答学生、信众的提问,引导他们思考和理解儒家思想,培养他们的才智和思辨能力。

他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从不用教条主义的方式灌输知识。

孟子的论辩艺术在这个层面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后世儒家教育奠定了基础。

《孟子》中的论辩艺术表现在与其他学派的辩论中、与弟子的辩论中、与君王和诸侯的辩论中以及与学生和信众的辩论中。

这些论辩不仅展示了孟子的辩论才华,更展现了他在教育、思辨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厚思考和广博知识。

《孟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摘 要: 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

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求、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追问术、反诘术,铺陈术、排比术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关键词 :《孟子》; 论辩艺术; 论辩技巧在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气象万千的文坛上,儒学宗师孟轲以其“好辩”、“善辩”的鲜明特色和卓越辩才称雄一世,并享誉千古。

后世流传的《孟子》一书,主要是对其论辩之辞的记录,它与《论语》中孔子只求“辞达”、反对“用佞”(运用口才)、言简意赅的坐而论道大不相同,也与《墨子》中那些逻辑严密、语言质朴、缺乏文采的正面立论显然有别,而是以逞才使气、锋芒毕露、情辞激越的论战辩驳为特点,在论辩中阐明其思想观点,同时也展示了其思想家、雄辩家的风采才华。

正因此,有人把《孟子》称为“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1]者”和“驳 论文 体的滥觞。

”孟子“好辩”,是时代和现实斗争所使然。

他生当诸侯争雄、众说蜂起、“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的战国中期,为了捍卫儒家道统,推行其政治主张,“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不得不与各种人物进行面对面的论辩。

正如孟子所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滕文公下》,以下只注篇名)更重要的是孟子“善辩”,他辩无不胜,所向披靡,从来没有失败的记录。

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十分自信的心理素质,二是蔑视权贵的傲岸风骨,三是绝妙高超的论辩艺术。

关于前两点,孟子已说得较明白,前人的论说也较详赡。

而后一点,孟子未直接说明,前贤虽有不少论述,但多限于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方面,对其论辩艺术的技巧探讨不够。

因此,本文拟从技巧方面对《孟子》绝妙高超的论辩艺术做一些探索、赏析和评论。

论辩以说服、战胜对方为目的,和打仗一样,是讲究战略战术的。

《孟子》中的论辩正是如此。

而且由于孟子的高超智慧和学者身份,其论辩不论多有锋芒、多么动情甚至多么激烈,总是充满了艺术性,在火药味之外更洋溢着一种艺术趣味,非常讲究论战的艺术技巧。

浅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浅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浅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被誉为先秦儒家伟大思想家,他是一位卓越的教师,弘扬自觉教育,重要发表论辩艺术,从而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

孟子的论辩艺术不仅在其他思想家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影响了后代文学家用以分析和推理的方法。

孟子在论辩中奉行“说服不拒绝,学习不止步”的原则,以一种搞笑的演绎方式,结合通俗的言辞和深刻的思辨,把儒家做为根本思想,推展出多层次的思想分析,深入地挖掘和揭示道理,追求以理服智,帮助他人看到事实,让人们真正明白道理。

孟子所提出的“归根论”,即“以色归根”、“以艺归根”和“以至言归根”,是他论证的基础,也是他的论辩的三大特色。

这三种方式也是后来著名的孟子九章的基础。

孟子认为,事实能够凭其本身而证明,但有时也可以凭根据而证明。

孟子从具体的事实出发,推广开来,论证道理,而不落入宗教迷信、传统教条等陷阱。

孟子还用“获取证据”的方式,广泛吸收传统和现实经验,尤其是古代先贤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当代变化来展开论辩,充分发挥了良知的智慧,使学习进步,并增强对儒家伦理的认知和善意的认同。

孟子的论辩艺术几千年来一直被高度认可,被认为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

孟子精湛的技艺被誉为“西洋之珠”,他的论辩艺术至今仍在受到国内外学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也对后世读者一直具有可及性和普遍性,而且其影响也一直在延续至今。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它是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内容包括了孟子的思想和学说。

在《孟子》中,孟子以其精湛的辩论艺术,对众多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同时也对儒家学说进行了阐释和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孟子》对论辩艺术的展示,可以深刻理解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和思想。

孟子在《孟子》中展现了出色的论辩技巧和辩证能力。

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与弟子离娄对话,用典故“庖丁解牛”来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这一对话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精彩的辩证,使得离娄对教育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孟子还借助辩证的手法,揭示出天性和人性的关系,在《尽心下》中,孟子深入讨论了人的本性和善恶的关系,通过动物、植物等的生长规律,来论证人的本性本善的观点。

孟子的辩证能力使得他可以以浅白的话语,通过具体生活的例子,深刻揭示人生道理,让人们能够深刻领会到他的理念。

《孟子》中体现了孟子精妙的论辩艺术与处世智慧。

在《公孙丑下》一节,孟子通过与公孙丑的对话,论述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孟子用“以德报怨”、“不以怨报德”等深刻的论述,来阐明人应该以德报怨,不以怨报德的道理。

这种辩证的手法很好地折射出了孟子的高超的论辩技巧和处世智慧。

孟子在《孟子》中的论述并非空泛而抽象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的生活道理,让人在读后深感触动,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孟子》中还显示了孟子对道义和伦理之辨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在《滕文公上》中,孟子通过与滕文公的对话,阐述了天赋不同的人的不同取向,使人们都能成为贤人。

并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来说明了道德和礼节对人的重要性。

孟子对于道义和伦理之辩的运用,更是使得他在辩证中彰显出清晰的阐述,并在道德上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孟子》不仅仅是一部哲学巨著,更是一部伦理之书,通过深入研读《孟子》,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孟子高超的辩证能力和对道义的深刻理解。

《孟子》无疑是一部充满了辩证艺术的哲学巨著。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孟子被誉为诸子百家之首,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其著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其辩论方法、辩论技巧、论辩目的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通过深入研究孟子的论辩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观点及其对后世影响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孟子的辩论方法入手,探讨其在辩论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手段,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等方式进行论证。

还将分析孟子在辩论中展现出的辩论技巧,包括借助寓言故事、对比等手法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本文将结合孟子的论辩目的,探讨其辩论背后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探讨孟子的辩论与现代辩论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孟子对话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通过分析孟子辩论艺术的意义,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孟子在古代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其对后世思想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孟子的论辩艺术进行系统的阐述和探讨,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把握孟子思想的精髓和价值所在。

2. 正文2.1 孟子的辩论方法孟子的辩论方法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要素:逻辑推理、修辞技巧和道德争辩。

孟子在辩论中使用逻辑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他善于运用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从而使他的论据更加严密和可信。

他会根据事实和逻辑原理进行推理,推导出结论,并据此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孟子擅长运用修辞技巧来增加说服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自己的论述更加生动、形象和易于理解。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听众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并增加说服力。

孟子在辩论中也注重道德争辩。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因此在辩论中常常会引用道德规范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他会强调人的本性和道德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他的论证更加有力。

孟子的辩论方法是综合运用逻辑推理、修辞技巧和道德争辩,这种方法在辩论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他的言论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这种辩论方法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辩论能力和思辨能力。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孟子创作的一部有关政治、道德、教育、经济、礼仪和礼物的典集,它的散文论辩艺术不仅在东汉时期影响了大量的道德家,而且在西方文学史上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散文,以“道德”为中心,旨在消解社会冲突,表达其个人对社会道德、正义和责任的看法。

他也用论证方法来向人们说明他的观点,强调了社会公平、道德和秩序。

孟子主要利用的论证方法有类比、假设和演绎三种。

类比例如,“为无穷动物,可以谓之无穷”;假设如“量人以言,以吾即以言求人”;演绎则是指将事实或理论运用到实例中,如:“有政令而行之,则必有仁义”。

孟子通过这种论辩艺术,证明他的观点,指出我们在做出决定时应遵循仁义、
正义和公平的原则,竭尽全力维护共同的利益,而不应忘记保护弱者的义务。

同时,孟子的论辩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学发展,使许多文学作品
成为古代文学家最重要的参考。

孟子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来阐明观点,启发人们挖掘本质,加深对道德的认知,以及其他文学家的思想。

总而言之,孟子的散文论辩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了
东方文明,也为西方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的论证方法既深刻又朴实,是学习道德的重要资源,也是今天中国文学家学习历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5页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5页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

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

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孟子》生动具体地记叙了孟子的这些辩论之辞,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

孟子有时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抓住论题的要害,突出中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压倒对方的意见。

如首篇《孟子见梁惠王章》中“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梁惠王问孟子的是“利”。

孟子是忌言利的,他要谈的是“仁义”。

于是,他劈头第一句就把梁惠王的话题打了回去,而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接着就分析言利之弊,如王、大夫、士、庶人上下都言利,就会干出弑君篡位的坏事来,然后讲言仁义之善,言仁义能敬事君亲,因此何必日利。

这就归结到主旨。

中心思想十分突出。

短短一章,语言层层进逼,分析丝丝入扣,把梁惠王说得没有插嘴表示异议的余地。

但是,一开始辩论就把对方意见压下去的做法有时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反而会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减少说服力。

孟子为了不让对方同自己顶牛,十分注意揣摩对方的心理,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式来引人就范。

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同齐宣王的几次辩论,他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

齐宣王是个野心很大的君主,想称霸诸侯。

他对孟子讲的那套施行“仁义”的主张根本不感兴趣,在和孟子谈论之中明确表示自己“好货”“好色”“好乐”“好勇”。

这都是同孟子喜言的“仁义”背道而驰的。

但孟子却能把齐宣王“好货”“好色”“好乐”“好勇”的缺点都说成是可以施行仁义和争取“王天下”的条件。

就拿“好乐”来说,在《庄暴见孟子章》中齐宣王起初听到孟子问他“好乐”这问题时,紧张得脸都变了,答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

”齐宣王只得承认他所喜爱的音乐是当时社会流行的音乐而不是古代的雅乐。

但孟子听后不去批评他,相反还肯定他:“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一生都致力于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扬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思想。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譬喻,其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尤为突出。

孟子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使他在论辩过程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孟子》风格雄辩犀利,在言谈中,巧用设问循循善诱,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事先设计好的“陷阱”里而理屈词穷,最终达到他要说理的目的。

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就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层层追求,步步进逼的方法来引人就范的。

齐宣王是个野心勃勃的君王,他一心想称霸天下, 但孟子是儒学派的代表,在政治上反对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而主张“王道”。

因此,在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为什么能称霸诸侯的事时,他故意巧妙地避而不谈“霸道”,而用具体的事例把问题逐步引导到“王道”上去,他揣摩齐宣王的心理,特意把齐宣王曾经做过的一件“以羊易牛”的小事说成是“仁术”,可以作为“保民而王”的大事业的基础,并大加肯定。

这样紧紧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使宣王自己兴致勃勃地询问“王天下”的事,走到孟子说理的轨道上来。

接着孟子针对齐宣王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野心,继续启发诱导,指出齐宣王这种野心的极端危险性,并深刻分析了齐国与天下形势,给齐国指出一条通往仁政的道路。

最后齐宣王完全被孟子的高论所折服,提出让孟子辅佐他完成大业。

孟子进一步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各项具体措施,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弃“霸道”、施“仁政”的论辩目的。

类比推理,巧设属类,善于同类相比,也是《孟子》论辩的艺术特征。

《梁惠王章句上》:“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话中,以“为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检查和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想到开仓贩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为本体,类同于“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

在推卸责任,归罪于其他方面这一点上,两者为同类。

比体给本体以形象化的比喻,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突出。

除此之外,孟子还善用比喻。

善用浅显的事例或常见的事物来说清复杂而深奥的道理,达到紧扣主题而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效果,是孟子论辩的又一大突
出特点。

他的论辩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总是用比喻,用具体事例,用可观、可感、可听的事物来叙述与议论。

使读者能领略其渊博的知识,折服其敏捷、善思的头脑及对生活观察的细致。

《孟子》的比喻是复杂、多样的。

就近取譬,以譬作答等等,风趣横生,幽默生动。

例如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用了五个比喻,他把齐宣王想称霸比作“缘木求鱼”,对齐宣王的不肯行仁义用了“为长者折技”和“挟太山以超北海”两个比喻来指责齐宣王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这些比喻都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使齐宣王无以置辩。

又如用打了败仗后,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去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为喻,来说明犯了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不同的人,是没有理由嘲笑别人的,以此讽刺梁惠王对人民施行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态度。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孟子》全书二百一十章中,有九十三章共使用了一百五十九个比喻。

可见孟子是喜用比喻而又善用比喻的。

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彰显着其作为雄辩家的气魄,其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

正如我国古代著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孟子的雄辩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辩论是一种学问,一种文化,我们应从孟子身上受到启发,通过辩论修身,通过辩论完成自已的一种哲学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