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合集下载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摘要:李清照以抒写愁情而著称于世,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了她复杂的人生经历,她把自己一生的愁恨浓缩于词作中,于是便有了那一首首孤寂凄清的愁情词。

本文将从愁情的构成、表现、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抑郁;命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词作主要以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见长。

李清照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的事物,抒发内心浓浓的愁情。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的爱恨情仇。

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她的身心倍感孤独。

她的一生都笼罩在愁情世界里,她用整个生命和毕生的心血所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也被浓浓的愁情笼罩着。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这种种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全部人格的真诚袒露。

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的"闲愁",而是有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社会生活中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感,无依无靠的天涯沦落感等等交织而成。

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与了她复杂的人生。

因此,这种种的"愁"情便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1. 生离死别的爱恨情愁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才女,"端庄其品,清丽其间",有着良好的家教,丈夫赵明诚与她志同道合,两人还一起从事图书文物的整理工作。

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

对此,李清照自谓"甘心老是乡矣"(《金石录后序》)。

如果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知音互赏"式的,那么李和赵也该算是"知音互赏"了。

然而,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他又自己的事业要干,不可能像贾宝玉对林妹妹那样每天相处,问寒问暖,时时呵护。

因此,便有了离别与相思。

伊世珍《琅缳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指导教师:陈碧仙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

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

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

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

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

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

“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

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

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

“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

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

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的心中。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

在灿若繁星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是独树一帜。

因为受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李清照的词中,以愁词最为显著,词里面的满怀愁绪也是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怀和笔法把“愁”表现的极具感染力。

本文结合李清照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其少女时代的闺愁、少妇时代的离别相思之愁以及国破家亡的悲情之愁三个方面解读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闺愁离别相思之愁悲情之愁一、少女时代的闺愁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时期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化修养。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李清照不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没有带给她一丝束缚,也拥有同龄人所缺少的一份细腻和感悟。

这些从其早期作品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如《点绛唇》中“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的天真活泼,古灵精怪从中表现无疑。

在一首《如梦令》中,这种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昨夜雨疏风骤,浓醉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红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结合少女深闺中的生活细节,巧妙委婉的表达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词人通过描述经历“昨夜雨疏风骤”后海棠花已是“绿肥红瘦”,表达出词人的惜花之情,其中“肥”、“瘦”更是流露出对青春易逝的担忧。

李清照所处的家庭环境非常优越,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女性地位低下,不被世人所重视,更要求女性要恪守封建礼仪,这也决定了李清照只能在狭小的深闺里挥洒才情,这种无奈和烦恼也造成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闺愁。

三、少妇时代的离别相思之愁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当时的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鉴赏家赵明诚,两人婚后情投意合,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父母受朝廷党争牵连,被罢官离京,李清照也不得不离开丈夫。

此外因为相处期间,赵明诚喜好金石常需外出寻访,李清照一人独守空房,对丈夫的离别相思之情难以排遣,只有在词中一表相思愁苦。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坛卓越的⼥词⼈,她的婉约词作前⽆古⼈,后⽆来者。

以下是⼩编分享的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欢迎⼤家阅读! 清⼈吴衡照说得好,“⾔愁之词,必借景⾊映托,乃具深沉流美之致”(《莲⼦居词话》卷⼆)。

是的,愁本⾝是抽象的,是⼈们内⼼的⼀种抽象的感情。

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词》,《漱⽟词》现存四⼗九⾸,其中绝⼤部分为抒情词,⽽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在作品中直接⽤到“愁”字的就有⼗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种浓郁的感伤情调。

⽽这⼀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

李词中常⽤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

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内⼼深处的万般愁情。

⼀、⽤花表现愁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然,尤其喜好花类。

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助,满是创伤⽣活的⼼灵外化。

花之所以被采集词⼈笔下⽽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的情感来表情达意。

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然的风吹⾬打⽽枯萎、⽽凋谢。

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美好,由此引起敏感的词⼈⽆限感慨,随即产⽣了⼀番惋惜,万般呵护之情感。

清照笔下的“花”意象,⼤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

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昨夜⾬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意浓睡之中,词⼈的潜意识却处在关注着风⾬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夜的急风疏⾬的吹打,海棠叶⼉茂盛了,花⼉稀少了,凋谢了。

“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瞬和好花不常开的⽆限惋惜之情,从中亦不难体味到⼀个花季少⼥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感伤不已的⼼情。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摘要:细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片广阔的空间,给人无尽的遐想。

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

唐诗中有举杯消愁,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宋词亦善言愁,而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蕴。

清照留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像血液一样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目皆愁。

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有她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有她思乡忧国的哀愁,国运维艰,柔中带刚;有她理想现实的悲愁,呼喊抗争,痛彻心扉等等。

关键词: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开展顶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清照那么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

清照词的主要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

她以真情实感为根底、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其风格与愁绪那么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

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出色作家之一,下面以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女时期惜春伤时的淡淡的闺愁对少女时代的清照来说,她的生活还是比拟稳定、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

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词作多写少女生活的欢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便是对怀春少女情态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思想感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燕来燕去无不拨动词人敏感的心弦,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心头,使得清照的心头始终萦绕着青春难留的淡淡的假设有似无的浅浅闲愁。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于书亚 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摘 要:李清照词的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真情实感,语句委婉细腻,在对“愁”情的表达上独树一帜,李清照的“愁”情随着他的人生历程和宋朝的没落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是抒情艺术都极为高超。

在她女性化视角下的“愁”情和卓尔不凡的抒情手法结合之下,她的词中包含着一种空灵的意境和淡远的情怀,既饱含缠绵细柔之美感,又不超然洒脱之韵味,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和表达让李清照当之无愧地成为 宋词史上的“婉约正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独领风骚,千古流传。

关键词:李清照;宋词;愁情;抒情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09-01掀起中华文化的尘烟纱鳗,细品古往今来的愁情悲怀。

我国三千多年的古代文学艺术长河之中涌现过无数浪花,在这一朵朵浪花中,风格鲜明又登峰造极的沧海愁肠莫过于宋代诗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腔愁情通过她对各种抒情手法巧妙地运用而表达得淋漓尽致,她的“愁”一言难尽,在易安人生不同的时期里分别充斥着闺愁、离愁和国愁,三缕愁丝贯穿了这位伟大词人的一生。

一、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分析(一)淡淡伤感,闺阁之愁1.李清照的活泼纯情从小接受各类书籍熏陶的李清照从小天资聪颖、爱好广泛,再加上她的博闻强识和勤奋好学,使她具备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气质,不仅擅长写字画画,还通晓音乐,精于鉴赏。

这些文学素质让李清照有了一颗善于观察生活眼睛和敏感的心,此时青春年少的李清照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也由此表现出了她对生活极大的热情,从中能看到热爱生活、活泼纯真的李清照。

2.李清照的淡淡春愁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清照逐渐变得 成熟而感性。

原本热爱自然的李清照开始变得 多愁善感,贯穿她一生的愁绪第一次出现在她的世界中,花草枯荣、云卷云舒,这些正常的四季更替在李清照眼里有了青春和人生等别样的意义,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她浅浅闲愁。

才女李清照的情愁

才女李清照的情愁

2、凄凄惨惨戚戚。
若有所失,寻了又 寻,放眼四顾,冷冷清 清,顿觉凄凄惨惨,心 里满蕴忧戚。叠字,确 切而生动,营造凄清悲 惨的氛围。创造性的运 用, 且声调上抑扬顿挫、 和谐悦耳。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走 近 李 清 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 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其父李 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 是宰相的儿子,著名的金石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 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 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 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 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后期则多 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 骨,词情凄黯。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 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 雨,霎儿风。
怨苦之情
五 、 老 妪 的 凄 凉
1、留得罗襟前 日泪,弹于征鸿。
国破、家亡、夫死 词风凄苦
浪淘沙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 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 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一、 少 女 的 纯 真
1、和羞走。倚门回 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少女纯情 活泼、可爱、调皮 多情
2、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是酒淡吗?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 是这愁太重了,酒入 愁肠愁更愁,心里全 是愁,致使酒力压不 住心愁,自然就觉得 酒味淡了。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要分析了李清照在其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绪。

引论部分着重分析了李清照词中的愁与其他词人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差别与原因;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个人生活、国事变迁所表现的感情与沉痛从而揭示其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

结尾,补充说明透过李清照词中的愁,我们看到了什么和应该欣赏的方向。

关键词:闺愁、离愁、闲愁、家愁、国愁引论:李清照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她能书会画,文学方面诗、词、散文兼长,但以词尤工。

李清照的词主要内容是抒写她个人的生活与情怀,可以说是她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诗的记录。

由于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可以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主要是表现其作为一个少女少妇的生活,表现其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词的基调是开朗、欢乐的,但闺愁闲怨也时有流露。

在许多词家把“诗言志,词言情”的文学理念十分推崇的当时,抒写闺愁闲怨的词并不少(尤见“花间”、“婉约”),但都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出之。

李清照的词却是女性思想感情的自我表现,因此对女性的感受抒发得更加细腻、深切,也更动人。

词是最富女性美的一种文体,李清照作为一位词坛奇女子、闺中伟丈夫,是把词的美发挥到极致的高手之一。

她在词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抒情主体意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但她的词与同时代其他爱国词人所表现出的悲愤、愁苦或慷慨激昂又有所不同。

她不是一个人站出来历数时代的不幸、社会的痛苦,民生的愁怨,而是以自己做为抒写的主体,在自己凄凉的身世中,包含了国破家亡的深愁与悲歌,因此,李清照的词更具有超时空的感人魅力。

当然,李清照词的内容绝非“一个‘愁’字了得”,而她的词中的“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手法都与其他词家有所不同。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引言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能诗、能词、能文、能画,可谓是多才多艺。

作为一名女性,李清照在文学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李清照词的基调,可用一个“愁”字概括。

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李清照一生命途多桀,前期因丈夫远游求仕、仕途浮沉而幽怨担忧,后期又因丈夫亡逝、国破家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凄惨愁苦。

残破的故国、孤寂的境遇、失去的家园、病故的丈夫,她的一生可谓是在“愁”中度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现存词近50首,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从愁情的角度,可分为:1、南渡前期:离愁别绪的闺怨词清照十八岁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是志同道合的伴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就在明诚“出仕宦”不久,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又一次短暂的分别。

这次分别,给清照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于是,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

”以抒其别后相思之情。

《一剪梅》原文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人去席冷”之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传书,是谁托它带来家书?是心中所思念的人吗?月夜词人凭栏望眺,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浅析李清照早期词之“愁”

浅析李清照早期词之“愁”

浅析李清照早期词之“愁”李清照,生于宦族嫁于相府,其前期生活优裕闲适。

由于她所处的那个历史年代,她所出生的士大夫阶级,以及她对生活的特有的敏感,造就了李清照这样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

不过,这个时期的愁,更多的是贵族仕女的富贵的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流露;这个时期的愁,如袅袅炊烟,淡而无伤,忧而不痛,柔弱低回,婉约细腻。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时代更迭,都会引起生命的律动。

时光变迁,美好景物流逝,都会给她带来无尽的哀愁,例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的开头两句描写昨夜风急、雨却疏疏落落的场景,词人刚刚从梦中醒来,残存的酒意尚未消去,然而风雨中的海棠却依然牵动着词人敏感而焦急的心,她急于想知道:经过昨夜风雨的洗礼,外面的海棠花是否美丽依旧?是否遭遇了风雨的摧残?这里透示出作者的一种淡淡的闲愁。

当她问正在卷帘的侍女时,侍女却只是漫不经心地淡淡回了一句:海棠依旧。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通过对春去落花的感伤,抒发了年华易逝的忧愁,反映了对春光流逝、花事已去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里的“瘦”字不仅仅代表鲜花的日渐稀少,实质是表现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春天流露出的惋惜之情。

在这首词中,词人的“愁”只字未提,而我们领略到的却是一种淡淡的青春易逝的愁绪。

还有一首写若有若无的闲愁的词作《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春天生机盎然,所有的生命在苏醒,而女词人却在玉炉沉水香的袅袅残烟中沉沉睡去。

醒来却发现女孩子们在这越冬的燕子尚未飞回的暮春时节,早已迫不及待地跨出闺门去做斗百草的游戏了。

然而,暮春天气阴晴难料,刚才的“淡荡春光”转眼却变成了“黄昏疏雨”,庭院寂然无声,只有沙沙的春雨和被雨打湿的秋千在微微摇荡,令人感到寂寞惆怅。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她的词作含有细腻、柔软、纤弱的女性意识,同时又展示出洒脱、坚强、自信的个性特征。

李清照的词作中,展现出她对于爱情的苦恼和烦扰,思念和相思之情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总是借助丰富的联想,以及对劳动、自然、琴棋书画的喜爱与感悟,表达自己的愁情,表达对逝去年华的追怀,表达人生的无奈与懊悔。

本文旨在分析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探讨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一、李清照词的愁情李清照的词作,情感深沉、凄婉,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愁情。

她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细腻、曲折,而且常常将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风貌结合在一起,以此为自己的哀怨添上几分孤寂,几分无奈。

她笔下的爱情,常常是欲说还休、似有而无,把痴情凝成一种又一种感慨,有时候细碎而含蓄,有时候浓烈而悲壮,而这种深情的表达,在她的作品中形成了一个一贯的情感主题,这种愁情的主题,使李清照的词作带有一种浓重的生活气息。

李清照的愁情是多面的,既有对逝去年华的追怀,又有对故国的关注和思念,更有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红楼梦里说颦颦,天涯何处无芳草。

墨韵浓荷凄婉,思绪飞远,梦魂系瑶疆,旧时相识,已是忘却烟霞。

故友今夜何处,所谓琼枝玉树?”这首《如梦令》词,表达了李清照对逝去年华的怅惘之情。

词中“红楼梦里说颦颦”用来引发读者的联想,把逝去的岁月和红楼梦联系在一起,增加了怅惘的感觉。

而“墨韵浓荷凄婉”中,墨韵代表了作者的意志,荷花则是作者纵情芳华的代表,这样,想象和思维在词里得到大展,更加凝练了愁情的气氛。

二、李清照词的言愁艺术李清照词的言愁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静默寂寞李清照词中有很多细腻且寂寞的描写。

她运用词语巧妙地表达出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例如:“梦中早觉不是梦,月落胭脂深几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语通过内心反应,表达深沉的伤感之情,令人心酸。

她的誓言,从不张扬;她的痛苦,从不倾诉,而是以词作静默寂寞的倾诉方式,表现出她对爱和生活的深思和反思。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前言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以其悲情动人的词风而著名。

其作品虽少,但却传颂不衰,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李清照词作品中探讨其愁情以及言愁的艺术。

李清照的愁情李清照的词作品往往表达一种悲愤情感,是因为她经历的生活阅历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李清照的生活遭遇多次变故,使她经历了丧偶、亲离散、家财尽失等磨难,这些都对她的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描写了女子思念已逝爱人的痛苦和无奈,其中两句“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名还带雨余香。

/多情却被无情恼,美人不肯嫁春风。

”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感慨美人不肯归来。

这种愁情的体现,甚至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煎熬和无奈。

另外,李清照的《声声慢》也是表现她情感孤寂的一首词,其中“一生阅翫五车书,不负如来不负卿。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淡漠,同时也表现了她心灵的寂寞。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都带有一种倾诉情感的色彩,通过词作表达出来,感染和启迪了无数的读者。

李清照的言愁艺术李清照的作品以其婉约柔美、深沉动人的风格而著称,她的词作流淌着她孤独的心灵。

她善于运用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而言愁艺术也是她词作中的一大特色。

言愁,就是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忧愁和思慕。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言愁是她最擅长的艺术表现。

从《声声慢》中的“听取眼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如梦令》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些词句都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思念和忧愁。

除了言愁,李清照的词作中还有着极具诗意的表达方式,例如《如梦令》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及《浣溪沙》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惆怅清明帘卷人。

”这些独特而充满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让李清照的词作充满灵性,润泽人心。

结语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品,她那深沉的情感和婉约动人的文字,让人叹为观止。

她的词作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人类情感文化的珍品。

李清照的愁情

李清照的愁情

举杯消愁愁更愁—浅议李清照的愁情摘要:李清照以女子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感悟着岁月的流逝,体味着人间的离愁,抒发着壮志的国愁,愁绪在延伸,在发展。

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创作出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作品中所蕴涵的愁情,探索作者创作的心理历程,从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关键词:李清照愁因愁绪表达愁情发展“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①写的是一种难分难舍的离愁;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②写的又是一种壮志难酬的国愁。

不难看出,“愁”字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是常见的。

那究竟何谓“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忧也.从心,秋声。

”③由此可见,“愁”是一种心理活动。

当人们忧虑、压抑,却又无法诉说时,便常以诗词的形式发诸于笔端。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里,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李清照的若干首词,据统计,现存李清照的词有五十多阙,直接写到“愁”字的有十多阙,另外提到“泪、怨、恨、凄、惨”等字的也屡见不鲜;由此我们可看出“愁”字贯穿她生命的始终。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我让学生回去收集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和诗词,然后组织一节探讨课,下面就是我们的探讨结果。

一愁因探析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极具文化氛围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母亲也知书达礼,擅长诗文,而且由于她父亲的特殊地位,她有机会频频与当时文人骚客接触,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有机会接触更宽广的领域,从而形成了她温婉中又带男子气的性格特点。

如“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清代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评:“又且谓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苏辛,非秦柳也。

”④十八岁时,嫁于赵明诚,二人意趣相投,感情深厚。

从以上的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物质生活是优越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那怎么会有那么的“愁”,会不会是无病呻吟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究竟是哪些原因令她们“断肠”?(一)闲愁李清照,朱淑真的家庭环境比较好,她们从小饱读诗书,才情具备,又因为她们对生活具有特殊的敏感,从而造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

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

李清照的词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

其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阁闲情,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是写老年孀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丰富而复杂、深透而隐晦的浓浓愁情。

读来震撼人心.其不断心理变化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关键字:愁心理解析理想与现实男权与女权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1]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

”然而李清照的词,今天可见的只有五十余首,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疑作”。

这五十余首词作中,直接或间接写“愁”的竟占十之八九。

应该说李清照的大半生还是非常幸福的,但为何其大部分词作满眼皆愁呢?从从心理学入手去解剖分析,我认为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一些答案。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借,赋予人的感情来表情达意。

李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都让人们在凄怆的悲哀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再如《玉楼春》,词人从赏梅到忧伤,进而联想到自身,顿感幽怨,难以自拔。

词人因为爱梅,继而怕风雪损梅而惜梅,最后与梅相融一体;词人触景生情,由自然感悟生命,叹忧人世,因为这种愁情,更影射着李清照高雅的品行和不凡的个性。

这是由于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

浅谈李清照的婉约愁情

浅谈李清照的婉约愁情

浅谈李清照的婉约愁情李清照的愁,首先是一缕闲愁。

《一剪梅》将这一份闲愁演绎得极为细腻:红藕香残玉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何谓闲愁?胡云翼先生在他的《宋词选》里注道:精神上的苦恼。

不能说错,却总嫌不贴切,关键是一个“闲”字没有说透。

闲愁,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愁,相反愁情别绪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排遣不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然而,此愁又生出多少闲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好一份闲情逸致,却以一个独字透露了羞与人言的相思之愁。

正是:愁生闲,闲生愁,绵绵无绝期。

人们通常将《一剪梅》认作情侣之间一份甜蜜的思念,却是没有读出那一份闲愁的滋味。

其实,这一段相思,包含着女词人内心深处的一点埋怨与一丝无奈。

“云中谁寄锦书来”,明写别后的思念,“谁”字自然是指丈夫赵明诚。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下阙第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与上阕的“红藕香残”相呼应,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可见,这首词描写的并不是甜蜜的相思,而是一种隐隐的恨淡淡的怨浅浅的忧,似痛非痛,愁中带伤,正是这一段难以言说的闲愁。

愁生何处?当然是与丈夫的别离,“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元伊世珍《琅记》:“易安结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在封建社会,男子追求的是功名利禄。

明诚出生官宦之家,自然会奔赴各地,求学进仕,沉浮于宦海。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生活空间很多时候局限于自己的闺房。

初入夫家之时,她曾同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一起出入相国寺,逛街购书。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

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

李清照的词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

其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阁闲情,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是写老年孀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丰富而复杂、深透而隐晦的浓浓愁情。

读来震撼人心.其不断心理变化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关键字:愁心理解析理想与现实男权与女权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1]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

”然而李清照的词,今天可见的只有五十余首,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疑作”。

这五十余首词作中,直接或间接写“愁”的竟占十之八九。

应该说李清照的大半生还是非常幸福的,但为何其大部分词作满眼皆愁呢?从从心理学入手去解剖分析,我认为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一些答案。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借,赋予人的感情来表情达意。

李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都让人们在凄怆的悲哀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再如《玉楼春》,词人从赏梅到忧伤,进而联想到自身,顿感幽怨,难以自拔。

词人因为爱梅,继而怕风雪损梅而惜梅,最后与梅相融一体;词人触景生情,由自然感悟生命,叹忧人世,因为这种愁情,更影射着李清照高雅的品行和不凡的个性。

这是由于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

无忧无虑长大的她对美好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的李清照有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时序更迭,都会引起生命的律动。

早年闺阁词《如命令•春晚》是其代表作。

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感,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自然、直言、明确,为下文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做了良好的铺垫。

它以问答的形式,一个有情地问,一个淡淡地答,在粗心的仕女与细心的女主人对比中,流落了时节更替给敏感的词人带来的人生易逝的感伤。

此时的李清照惜春伤春叹时光。

就其心理状态而言是无需担忧生活的,更多了些闲情雅致。

李清照前期的词中大都是写闺怨的别绪离愁。

这类词的内容真实健康,感情真挚深笃,格调委婉的细腻。

如在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集中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深厚爱情,也吐露了各居一方的相思之苦;《凤凰台上忆吹箫》写出了词人在丈夫远行前难以为别的心情,以及别后孤寂情绪的拟想。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的美满婚姻。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占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崇宁二、三年连续两个苛昭,(“宗室不得与元桔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弟子,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原籍山东投奔父母,这一时期的词就记下了这位少妇的离愁和受父牵连而变幻莫测的生活境况。

此时的易安心理状态已不再是前期那般闲情雅致了,更多了些离愁别绪,绵绵思愁。

李清照的一生如海潮时起时落,崇宁五年(1106年)诏毁《元祜党人碑》赦天下,除党人一切之禁,父亲李格非得以解脱,李清照也满怀希望回到汴京,与丈夫过着一种恩恩爱爱的甜蜜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赵明城的父亲也不幸在朝廷争斗中败下阵来,并撒手西归,赵明城三兄弟被罢官,这个结局无疑又使词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

丈夫仕途受阻后带着李清照回到青州,在青州屏居十年,是李清照最幸福的十年,它给李清照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十年的幸福时光转眼即逝,正当李清照沉浸在“泽畔东篱”式的世外桃源之中时,赵明诚却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

此时的李清照内心复杂,既有对丈夫仕途的担忧,又有一个更为隐晦的、更加难堪的离愁纠缠着它。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夫妻生活了十几年但是没有儿女,丈夫的出仕,夫妻的离别对于情感细腻、多愁善感的李清照来说,无疑又添了许多说不尽、道不完的担心和忧愁。

生怕自己沦为“弃妇”,担心丈夫寂寞纳妾⋯⋯我们从她这一时期的词中可看出她那复杂悲苦的情愁。

在《多丽》词中,词人以菊花自比,说自己没有象贵妃、孙寿那样受到宠幸,也不可能象韩寿、徐娘那样偷情卖俏,只能做一个自视清高,有德行、讲操守的屈原、陶渊明。

下片用“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眦引。

来写自己心中复杂的愁情。

李清照在此连续用了两个“失宠”的典实来表达自己这种痛苦而复杂的心情。

妻子的“婕妤之叹”和丈夫的“武陵”“天台”之遇、“章台”“花柳”之游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2]。

肉身是沉重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李清照也不例外。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与超我的斗争造就出现实中的自我形象。

本我执行的是快乐原则,一切都为满足爱欲特别是性欲冲动服务,超我执行的是理想原,迫使本我臣服于社会规范的制约[3]。

这样,超我与本我之间就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和对立,矛盾调和的结果便是自我的出现。

自我执行的是现实原则,一切从现实出发,但自我反映的是本我与超我的斗争与对立。

李清照词中的“愁”意象正是其自我形象的角斗状态的体现,当本我受到现实的抑制而无法得以满足时,本我在超我的作用下,往往发生转移或升华,李清照的愁词正体现着这种“转移”与“升华”。

李清照有着较深的“恋父情结”,“父亲是李清照理想的惟一来源和化身”,“对父亲崇拜与追随的渴望,使她按照父亲的形象和期望去塑造自己”[4]。

其少女时代就已成形的爱情与事业理想就打上了“恋父情结”的烙印。

李格非是“苏门学士”,为人为文都主诚,尤其推崇陶渊明等人的文风,“字字如肺腑出”[5]。

李清照的“愁”词也正是“字字如肺腑出”。

由少女时代的“恋父”到少妇时代的“恋夫”,李清照的自我形象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

但丈夫赵明诚的儒雅博学、风流倜傥与其父亲李格非却如出一辙,“恋夫”在某种意义上是“恋父”的延续或替代。

在父亲的荫庇下,少女李清照显得天真而活泼,任性而娇羞,她可以在宽大的庭院里尽情挥洒自己的本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这正是少女李清照在父亲的荫庇下自由嬉戏的写照。

出嫁后的李清照在如意夫君赵明诚面前,也尽情而大胆地展露自己的本性。

她敢率性而大胆地展露自己的身体美,“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6]”(《减字木兰花》),以花喻人之外表形体,最后还都提到要求词的第一读者——赵明诚评判花美还是人美。

然而“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使李清照本我的爱欲经常无法得到满足,夫妻间相娱相乐的情趣经常被离别中断,这正是此时之“愁”的深层根源。

当丈夫不在身边时,李清照的“恋夫”情结经常体现为“恋物”,这是一种本我的转移方式,“满足受到挫折时,只有两种方式保持健康,一种是转移,一种是升华”[7]。

李清照所恋之物主要花和酒。

“她的词作中提及的物象近三十种,其中关涉花的词”竟有四十余首。

梅花、梨花、海棠、荷花、牡丹、桂花、菊花、杏花、丁香都成了其信手拈来,却寓深情于其中的物象”[8]。

而“在《漱玉词》中,写到‘酒’的作品不少于其词总数的一半。

可以说,她一生中的哀乐都浸透了酒气,或以酒助兴,或借酒浇愁”[9]。

李清照恋花,在另一意义上即是“自恋”,因为在李清照的眼中,花就是自己形体、人格与品性的写照。

李清照恋酒主要是想借助酒的作用,使冷清孤独的现实变得虚幻模糊,使“愁”变淡。

仔细品味李清照愁词中的“花天”与“酒地”,读者不难体会到词人本我的躁动与失落。

当父亲与丈夫都离世而去,天地之间只剩一个未能生育、孤独无依的李清照时,词人的自我形象体现为“自恋”与“物恋”的结合。

她唯一管用的浇愁方式是文艺创作,填出一阙又一阙的愁词,在笔墨淋漓的宣泄中,使本我升华,灵魂得以喘息。

李清照的“愁”还包含有她以女权抗争男权失败时的深沉忧戚。

封建社会就是男权社会,种种社会规范皆以男权为标准和旨归。

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无才便是德”,不能过问政事,她们唯一的责任是“相夫教子”。

李清照高扬女子的个性,表现出女性的独立与自尊,试图以捍卫女权的方式与男权社会抗争,但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失败的结局只会让她陷入深沉的忧戚之中。

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充分表明了李清照的爱情态度。

特别是下阙三句更体现出李清照的爱情勇气,令人惊叹。

自由浪漫的爱情导致了李清照自主幸福的婚姻,这应是李清照以女权对抗男权的胜利,但这种胜利并没有真正走出封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囿限。

她追求婚姻生活中与男性的平等。

这种平等幸福的婚姻生活持续了十余年,从赵明诚重新出仕那天起,她们的婚姻实际上陷入了不平等的境地。

赵明诚在外做官,李清照独守空房,这种不平等的生活正是封建男权婚姻的典型特征,所以李清照的这一次女权抗争又以败局收场。

李清照敢为别人所不为,敢写闺阁艳词。

闺阁艳词是男权社会所不容忍的,就是男性词人创作,也会被认为格调不高,何况女性词人呢。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李清照敢写艳词,这何尝不是她坚持自己女性话语权利的体现呢?况且依她少女时代就表现出的崔莺莺般的勇敢和大胆,写出几首闺阁艳词也是能够理解的。

可惜李清照的这一举动在宋代即遭到男性文人的激烈诅咒,“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缙绅之家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10],这不能不说又是李清照的失败。

李清照自号易安,但性格好胜。

她自言“且好胜者,人之常情”[9].她想做具备富贵气的杰出才女,是想通过自身努力超越封建时代女性屈辱可卑的命运,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权信条。

她甚至想以杰出才女的自信和灵气,压倒须眉。

其《词论》中横扫男性词人的有理有据的说三道四,看似狂妄至极,实际上却也是以理服人,也是其不屈从于男性文坛独标天下之格局,希望高扬女性话语权的真切体现。

李清照的好胜终究没有使自己胜出,当她“飘零遂与流人伍”时,男权社会的大山把这位聪明美丽的杰出才女压迫为一个枯槁憔悴的逃难老妪,终日被生存与死亡的恐怖所袭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