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分析

合集下载

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

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

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陕农改(2013)4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2013年全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现场会关于“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从2013年起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要求,根据财政部《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试点方案。

一、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和以县为主统筹使用的制度优势,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撬动作用,通过2-3年的努力,在全省率先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探索总结好的做法经验和有效模式,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积累经验,完善政策,最终实现陕西农村“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目标。

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一事一议民主议事制度、议字当先,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规划引导,突出重点。

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要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

——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一事一议民办公助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最大限度的整合、调集各类涉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

——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

不断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发挥县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全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坚持改革创新,彰显特色。

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建设模式上、进度上、政策支持上不搞一刀切,使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符合城乡发展规律,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符合群众发展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案例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案例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案例分析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案例,分析新农村建设在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探索其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第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该地通过改造农村道路、修建供水管网和改善电力供应等措施,实现了乡村交通更加便利、生活条件更加舒适的目标。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部分: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第二个重点是农业发展。

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市对旅游农业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通过开发农家乐、果园采摘和种植观光等项目,中山市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三部分:农民素质提升新农村建设的第三个重点是农民素质提升。

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该县通过开设农民培训班,培养了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参与政府决策和社区建设,提高了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第四部分: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的第四个重点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了农民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

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收入,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的第五个重点是环境保护。

以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为例,该县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和推行有机农业,改善了农田环境质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六部分:科技创新新农村建设的第六个重点是科技创新。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通过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七部分:文化传承新农村建设的第七个重点是文化传承。

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公共服务现实路径选择——基于陕西省志丹县的调查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公共服务现实路径选择——基于陕西省志丹县的调查分析
些政 策 与工业 化 、 城市化 、 济结 构调 整 、 业升 级转 城 乡统 筹是要 实 现城 乡公共 服务 均 等化 , 经 产 即把 低质 量 型等 政策 叠加 , 政府 职能 转变 、 与 加强 社会 管理 、 促进 的农 村 公共 服务 通过 “ 统筹 ” 的方 法 提 高 到 与城 市 一
关 键 词 : 乡统 筹 ; 区 建设 ; 共 服 务 城 社 公 中图 分 类 号 :3 0 3 F2 .
收 稿 日期 :0 2—0 21 3—1 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4—97 (0 2 0 0 9 0 10 9 5 2 1 )3— 0 4— 5
作者简介 : 任晓林 (9 5 ) 男 , 16 一 , 陕西洛川人 , 安大学公 共管理研 究所 所长 , 延 教授 。
在 具体操 作层面 , 不能通过 强硬政 策使农 民失去对一块土地或者一个村庄拥有 的权利 , 而是有针 对性选择政 策、 用政策 , 利 照 顾好 农民的利益 , 步消除城 乡居 民的公 共服 务差距 , 逐 同时要进一 步推进 户籍制度 的改革 , 宽对 自愿进 城 落户农民的 限制 。 放 要彻 底改 变农村发展 中的政策导 向, 实现县域财政的政策性“ 输血 ” 扶持 为政 策性奖励扶持 的转 变。
业 化 、 品化 问题 , 商 流通 、 费 的 问题 , 两 大 产 业 发 完善 的高 效 农 业 生 产 区域 ; 农 村 基 础 设 施 彻 底 改 消 是 让 展 问题 。工业 不 能替 代农 业 , 业化 也不 能替 代农业 善 , 工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 强, 公共产 品供给充足。因
来, 围绕农 业 、 村 和农 民 问题 , 后 出台 的纲领性 政 市结 构 复杂 , 村 结 构简 单 , 农 先 农 同质 的公 共 服 务 在城 市 策包括 了新农 村建设 、 乡统 筹 、 型农 村社 区建 设 、 和农 村是 不一 样 的 。解 决农 村人 口生 活 质 量 低下 与 城 新 农 业 产业 化 、 村 文化发 展 、 农 小城镇 建设 等 等方 面 , 这 减 少流 动 的盲 目性 是 实 现 公 共 服 务 高 质 量 的根 本 。

资源匮乏型村庄如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基于公共治理说的陕西袁家村案例分析

资源匮乏型村庄如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基于公共治理说的陕西袁家村案例分析

资源匮乏型村庄如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基于公共治理说的陕西袁家村案例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资源匮乏型村庄面临着如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公共治理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解决途径。

本文将以陕西省袁家村为案例,分析其如何以公共治理为核心,实现资源匮乏型村庄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转型。

袁家村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地处偏远,资源匮乏。

过去,农民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维持生计,生活水平较低。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袁家村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以改善村庄经济状况。

公共治理是一种以社区居民参与、民主决策、权力分散为特征的管理模式。

袁家村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公共治理的理念,通过民主决策、资源整合和协作合作等手段,推动村庄经济发展。

首先,袁家村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建立了一个既有公共性又有权益平衡的组织。

村委会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了发展规划和政策,并且积极为村民提供服务和保障。

其次,袁家村注重资源整合和协作合作。

村民组织成立了多个农民合作社,通过资源整合和合作经营,提高了经济效益。

例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通过建立种植基地,利用集体资源种植特色农产品,开拓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袁家村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村庄和合作社通过引进农业科技和培训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帮助农民提高就业技能,从而增加收入。

第四,袁家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农业生态化建设。

当地政府鼓励农民节约用水、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并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通过推行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袁家村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还保护了环境,增加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性。

最后,袁家村注重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

村庄发挥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通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袁家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通过以上措施,袁家村成功实现了从资源匮乏型村庄到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转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摘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城镇与乡村是一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城市,而乡村振兴则是以发展与建设乡村为目的,二者具有异质性,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的耦合与内在的联系,使得它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本文以陕西地区为案例,对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新时期两个战略的协同推进提出了对策。

1.陕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陕西省近几年来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探索,为推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1新型城镇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城市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现代化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一,指导和推动农产品供应体制的变革。

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喜好,促进和指导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渭南市华州区与城市集市紧密结合,以蔬菜为主,时令水果和干果为副的产业,成为全国蔬菜基地、中国蔬菜生产十大品牌。

第二,服务业带动的非农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三产发展是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陕西省安康市为了解决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安康市科技局主动组织指导市场主体与高等院校院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联合研究开发,定位堵点,聚焦难点,在畜牧、核桃、水产等主导产业上突破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升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泉县在农旅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1.2城市辐射带动乡村发展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第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渭南葡萄园、牒吴农业博物苑、下邽古镇为中心的贤乡紫韵农庄建设循环农业、农业体验、农业观光等,将其提升为4 A旅游景区,带动周围村庄葡萄种植、旅游观光等优势产业得到发展。

西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研究

西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研究

西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研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帮助300万农民实现“市民梦”“创业梦”和“安居梦”,是西安的重要战略任务。

近年来,西安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着力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在助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城乡共建共享、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一跨区合作、产业驱动,城乡共同参与发展依托区域优势与资源禀赋,以开发区为主要集聚区域的高新技术、现代制造、旅游文化、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为依托,积极整合城乡资源配置,加快推进跨区合作,实现生产力全要素跨地域空间形态的调整布局,实现产业向区县扩展,要素向农村转移的发展态势,在农村区域形成了一批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通过充分发挥新型工业、文化旅游、都市农业等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开拓了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更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副中心和辐射区域注入巨大活力,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文化产业驱动。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大部分区县拥有众多价值较高的名胜古迹和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江新区作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以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开发区模式和“飞地”经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多点驱动开发,从而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曲江新区与临潼区联袂打造的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在建设伊始,就确立了“兴文、强旅、筑绿、富民”的发展思路,按照“文化先导、旅游主导、生态先行”的开发原则,以打造城乡统筹、文化旅游、生态低碳三大典范为目标,以金融创新为支撑,全面破解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

如今,已逐步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地方受益、民生改善、多方共赢的绿色城乡统筹模式,探索形成了“业有所就、技有所授、医有所保、老有所养、居为所有、富有所创”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曲江与周至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共同开发建成了以“道文化”为核心的展示区,此外,周至民俗文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集中展示。

新型农村社区供水设施布局规划初探——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

新型农村社区供水设施布局规划初探——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
解决 。
2 新 型农 村 社 区供 水 设 施 规 划 理 论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 的新 型农 村社 区供 水设施规划 重点应 以
新型农村社 区空间布局和社区人 口规模 为依 据 , 进行供水设施选 址布点 , 针对城镇规 划区外 围的农村地 区, 逐步建设 区域型集 中 供水系统 , 改变分散型供水现状。
[ 通讯作者 ] 孙衍龙( 1 9 8 3一) , 男, 陕西西安人 , 助理 工程师 , 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工作。
水 困难 。
新 农 村 社 区 规划 布 点
水资 源 条 件 评 价
供 水 区域 单元 划 分
水源地选 择 l I 供水方式确定 l I 供水设施布局l l 管理制度制定 新 型 农 村社 区供 水 设 施规 划 理 论
首先根据社 区选址原则和现状村庄的空间分布特征 , 进行社 区选址布点 , 确定 每个社 区的规模。一般研究 范 围涉 及地域广 , 自然及水 资源条件差 异大 , 并跨越多个行 政辖 区 , 为便 于管理 , 按
目前 , 长安区广大农 村腹地 饮水仍 以分散 型供水 方式 为主 ,
即单村 自备水源供水 , 集中供水普及 率低。集 中供水设施 主要分
布 在 城 镇 周 边 人 口 分 布 密 集 的 区域 , 供 水 设 施 在 空 间分 布 不 均
衡。
照水源水 系地理环境特征或一定的行政 区划确定供水 区域 , 它是 把一个区域 内的若干净水厂及其配套企业联合成一体 , 统一 开发
2 0 1 4年 5月 第3 6卷 第 3期
地 下水
Gr o un d wa t e r
Ma y ., 2 01 4
V o I . 3 6 N0. 3

农村转型发展中的就地城镇化问题探索——以陕西省六县(区)为例

农村转型发展中的就地城镇化问题探索——以陕西省六县(区)为例

2 0 1 1 年 中 国城 镇化 率达  ̄ l J 5 1 . 2 7 %是 一个 重要 标志 :
关系不明确等原因。
特大城市 和大城 市受 制于资源 约束 进入 发展 的缓 慢期 ,而
中小城镇及农村将进 入发展的加速期。受利润率平均化规 律 驱动 ,资 本 、技 术 、人 才 、信息 等市场要 素 和政策 选 择 ,将会 出现向利 润率较 高 的中小城 镇和农 村 流动 的趋

元 ”结构的管理体制 ,因此 ,大力发展农业 、建设 新农 村 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正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切人 点 ( 吴传钧 ,2 0 0 8)。打破 目前城乡分割的地域结构 和经济结 构 ,实现城乡空间整合 ,促进乡村 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 社会的转型发展 ,凸显乡村区域价值 ,提升农村生产 力和竞争力尤为重要 ( 刘彦随 ,2 0 0 8)。当前 ,建设新 农
镇 建设工程”等 ,都采取不 同措 施推动农村城镇化 和现代
化的发展 。我 国西部地 区农村发 展整体落后 ,本文通过对 陕西省六县 ( 区 )的调研证 明 ,采取 “ 五化战略 ”措施 推
种植 养殖业 是农 民 的传统主 业 ,年收入 在2 o o o :  ̄以
内 的家 庭 占5 6 . 1 %,年 收入 在 2 0 0 0— 1 0 0 0 0 元 的 家 庭 占 3 1 . 3 %,年收入过 1 0 0 0 0 元 的家庭仅 占1 2 . 5 %,远不 及打工
各个家庭宅基地大小 不一 ,朝 向各 异 ,导致 住宅出现摊大
饼式 的无序发展 ,而北方沿街建房 现象 比 较严重 ,老宅和
新屋交错 出现 ,只见新房 ,不见新村 。我 国农村地 区普遍
( 龙 花楼 ,2 0 1 1 )。新农村 建设 可采取 “ 三整合一提升”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通知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通知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建设厅
•【公布日期】2013.09.24
•【字号】陕建发〔2013〕275号
•【施行日期】2013.09.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
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通知
各设区市规划(建设)局、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韩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照省政府“建好西安、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部署,为科学指导全省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我厅拟定了《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以下简称《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参考落实。

各市、县要按照试点示范、分级包抓的要求,组织好各新型农村社区所在镇按照《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制规划。

21个省级试点新型农村社区要加快修改完善现有规划,经县、市初审后11月15日前由各市上报省厅进行技术审查。

联系人:李正琦
联系电话:************
邮箱:*****************.cn
附件:《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请登录陕西建设网下载)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3年9月24日。

陕西省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陕西省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陕西省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编制工作情况说明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三个陕西”建设,加快我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步伐,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为我省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提供技术依据,由大荔县质监局牵头制定的《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已经有序开展,目前编制完成了标准草案,现就有关工作情况说明如下:一、标准编制的原则执行已有国家,结合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点和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要求,以建设“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为目标,本着“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有效指导”的原则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目的是构建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使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有序化、指导规范化。

二、编制依据1、GB/T 32000-201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2、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地方标准3、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安徽省美好乡村艰涩标准(试行)》4、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5、2013年9月陕西省财政厅制定《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6、陕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编制的《陕西省全面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8、《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2005年12月3日)9、《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陕交发[2005]143号)三、标准编制过程该项目于今年列入我省2015年第一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地方标准由陕西省大荔县人民政府提出,大荔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协同咸阳市质监局、安康市质监局起草。

根据我省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及地方标准编制规范要求,我们首先收集整理了相关标准、文件等资料,经过对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特别是着重对《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和福建省地方标准、《咸阳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了DB61/T****-2015《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地方标准的构架。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5.28•【字号】陕政办发[2007]65号•【施行日期】2007.05.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07]65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安排部署,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加大,全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仍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特别是系统化公共服务匮乏,基层民主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成为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和省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渴求提供就近、便捷、系统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基本建立并显示出积极的政治优势,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持。

但由于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加之我省农村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展此项工作首先要加强调研,抓好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出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和途径,有序推进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全面健康发展。

陕西省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存及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相结合的建设模式研究

陕西省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存及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相结合的建设模式研究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从乡村建设和传统建筑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当代城镇化背景下陕西 关中地区的发展问题。为了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保护传统建筑环境,我们需要采 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制定保护政策、 开展公众教育和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等。
结论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乡村建设和传统建筑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及如何通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推动陕西关中地区的可 持续发展。此外,对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更多的实践案例和具体措 施进行研究和实践。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一、引言
关中地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村地区分布 广泛。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关中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绩效评估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问题逐 渐凸显。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以 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支撑研究
支撑研究
目前,关于陕西关中地区传统建筑环境支撑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相 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而对传统建筑环境及其文化价值的综合研 究还不够深入。其次,缺乏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导致对传统建筑环境的认知和 理解存在局限性。
支撑研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整合 建筑学、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传 统建筑环境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推动公众参与和支持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与传承 工作,通过开展各类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陕西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当代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建设和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支撑成为关中地区发展 的重要议题。本次演示将探讨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传统建筑环境对当地 生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统规自建”让高陵农村换新貌

“统规自建”让高陵农村换新貌
游 、大市 场、大 文化。 项目 打造 上 , 文化 为魂 、 凸显特 色。
营。 城 头 山遗址 旅 游 区的开发 ,无 论
来看 ,城 头 山遗址 旅 游 区作 为澧 县旅 游发 展 的龙头 ,承 载 着澧县 旅 游转 型 升 级 的重任 ,无 论 作为旅 游 资源单体
的城 头山古城遗 址、 水稻 田遗 址、 居住、
社区建设中,高陵县紧密联系群众路 项 目建 设 质 量 与提 升项 目建 设 速
线 教 育实 践 活动 ,探 索出了调 动群 众
的发展 建 设纳 入 到澧县 城市 品牌形象 塑 造体 系 中去 ,纳 入 到澧 县 区域旅 游
的项 目体 系。
主 题 选 择 上 , 文化 体 验 为主 、观
景 区 发展 的文化 主线 ,即 以生 态绿 色 环境 为生 态 基底 ,以古城 文化 、稻作 文化氛 围,促使 景 区持续健 康发 展。 景观设计上 , 古相 自然 、 沧桑厚重。
文化 、祭 祀 文化为灵 魂 ,包容 其他 文 相 互交织 、紧密 相连 ,又 分别 可 以加 以延伸等 。 城头 山遗址 旅游 区的建 设 , 就是 要 把这 些文化概 念 整合 起来 ,把
监督工程 质 量。
“ 四项保 障制度 ” 一 一 规 范指 导 、
款 进 行 全 部 公 开。 五 是 全 程 公 开 事
和 钱。坚持 实 行社 区建设 全公 开,
及 时公 示 群 众 选 择 的 户 型、群 众 赔
两个 专业公 司、三个工作 队、 四项保
障 制 度、 五 项环 节 公 开、 六次 签 字 、
实现 收 益 ,经 济上实现可 持续 发展 的 目标 。
( 作 者系湖南省澧县 县委宣传 部 副

浐灞东方红村改造方案

浐灞东方红村改造方案

浐灞东方红村改造方案一、背景介绍浐灞东方红村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的一个传统农村村庄,该村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东方红村的基础设施老化,居民居住条件也亟需改善。

为了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制定一个全面的改造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改造,使浐灞东方红村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农村。

2. 原则:保护村庄的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造内容1. 保护历史建筑:对于村庄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进行修缮和保护工作,保留其独特的历史风貌。

2. 改善基础设施:更新村庄的供电、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确保居民的生活舒适和便利。

3. 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增加社区活动中心、公共图书馆、健身设施等,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和社交交流场所。

4. 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庄的绿化环境,增加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5. 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居民发展农业、特色手工艺品等传统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村庄的经济收入。

6. 加强交通建设:改善村庄的道路建设,增加公交线路,提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四、改造步骤1. 准备阶段:成立村庄改造工作组,组织调查研究,制定详细的改造方案。

2. 基础设施改造:优先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包括供电、供水、供暖等,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 历史建筑修缮: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确保其外观和内部结构的完整性。

4. 公共设施建设:增加社区配套设施,包括社区活动中心、公共图书馆、健身设施等,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5. 绿化环境美化:增加绿化覆盖,打造美丽乡村景观,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6. 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居民发展特色农业和手工艺品制作等传统产业,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

7. 交通建设:改善村庄的道路建设,增加公交线路,提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陕西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陕西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陕西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年4月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3)第一章总则 (3)第二部分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5)第一章总体要求 (5)第二章主要内容 (5)第三章规划主要成果及技术要求 (10)第三部分村庄建设规划 (11)第一章总体要求 (11)第二章主要内容 (12)第三章规划主要成果及技术要求 (20)第四章附则 (21)附表:村庄规划相关统计表 (22)附件:术语 (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推进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科学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建设美丽乡村。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我省农村实际情况,特制定《陕西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第2条村庄规划包括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第3条本《导则》适用于陕西省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和管理。

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类资源保护范围内及其它有特殊要求区域内的村庄规划编制,应同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城市(镇)规划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编制应符合城市(镇)规划的相关要求。

第4条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5条村庄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批准的村庄建设规划应在村庄内予以公布。

第6条编制村庄规划应当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并与土地利用等规划相衔接。

第7条各地应结合村镇撤并整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相关政策和村庄发展实际情况,修编完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应在村庄布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编制。

第8条村庄规划的期限应与《陕西省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保持一致。

其中,近期规划为3年左右。

第9条村庄规划应由具有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编制,编制人员应熟悉农村情况。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9.16•【字号】市政办发[2008]187号•【施行日期】2008.09.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市政办发〔2008〕187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扩大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家民政部的统一安排部署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07〕65号)精神,现就我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以村委会所辖村落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农村社区力量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完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强化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广大村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要求。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农村基层;有利于完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有利于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对于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完善农村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增强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健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华阴—陕西农垦城乡统筹发展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模式探索

华阴—陕西农垦城乡统筹发展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模式探索

制在示范区的生动实践。园
( 作者单位 :山东省 东营市 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责任 编辑 :昝 莹 莹
2 1 J 中图 农 墼 l 1 0 5 2 4
院 、子弟 学 校 等 ,负 担沉 重 ,且 服 务 辐射 范 围与地
验 县 ( 、 区 ) 0 2 与 陕 西 农 垦 集 团就 合 作 建 市 ,2 1 年 设 “ 阴一 陕西 农垦 城 乡统 筹 发展 现代农 业示 范 区” 华 签 署 了合作 协 议 ,形 成 了行 政 管理 示 范 区 垦地 一 体 化 、开 发建 设统 一规 划 、产业 招商 引资 园 区聚集 化 、
利用 农 垦发 展 现代 农 业 的优 势 ,以企地 共 建 的 视 野 ,达成 共 识 ,设 立 华 阴 现代 农业 城 乡一体 化 建 设示 范 区 ,是 实 现华 阴现代 农业 强势 的抓 手和平 台 ,
大 门建 设 ,华 山华 阴是核 心 ,省 市两 级 投 资 体量 较
大 ,初 步估 算 约 5 0 ,央企 中海 集 团太 华 湖及 华 0亿
农 场 的优 势 主要 体 现 在 :一 是 区位 优 势 明显 ,交 通 便 利 ,属 于 西安 都 市 圈一 小 时 半径 之 内 ,华 山每 年 固定 有 20 旅 游 消 费 人群 ,且 市 区 旅 游 休 闲配 套 0万
设 施 缺 口很大 、档 次较 低 ,有 巨大 的市 场 空 间。二 是 华 阴 农场 近 年 整体 基 础条 件 愈 来愈 趋 于 完善 ,路 林 渠 园 按标 准 化设 施 完 备 ,设 施农 业 产 业化 成 效 显
俱进 、 因地 制 宜 、 因势 利导 是 华 阴农 场 突破 发 展 战 略 的 出发点 ,就是要 从 农垦客 观存 在 的特殊 性 出发 , 适 应 农 垦企 业 的特 点 ,采 取 特殊 的方 式 、特 殊 的政 策 、特殊 的办法 ,激 活现 有 资 源价 值 ,突破 影 响 农 垦发 展 的体 制 性 障碍 和历 史遗 留问题 ,探 索 加 强 区

陕西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陕西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陕西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陕西省建设厅2006年2月22日印发2006年3月1日实施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陕西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用范围及编制要求1.2.1本《导则》适用于陕西省行政区划内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管理。

1.2.2村庄建设规划由村民委员会组织编制。

1.2.3村庄建设规划应由专业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或者专业技术人员编制。

1.2.4 村庄建设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和省上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1.3 基本任务村庄建设规划确定村庄发展方向、性质和建设规模,合理布局建设用地,综合安排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明确建筑风格和村庄风貌,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合理、设施齐全、特色鲜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1.4 规划依据1.4.1《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第116号令)、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等;1.4.2《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陕西省村庄规划建设技术要点》及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等;1.4.3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县城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总体规划等。

1.5 规划范围行政村行政区划管辖范围。

1.6 规划原则1.6.1有利生产,繁荣经济。

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突出种植、养殖、加工业,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进城、进镇居住,推进城镇化进程。

1.6.2远近结合,整治为主。

以对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配套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改建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

综合考虑远期发展的适应性和近期建设的完整性,所有集中改建和新建的村庄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1.6.3保护环境,控制污染。

要有净化环境的绿化用地和消除环境污染的设施用地,工副业建设项目必须与生活区保持合理距离,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分析
【摘要】具备城镇功能的新型农村社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庄社区,它的出现对优化和发展城镇化体系是一个创新和进步,对未来村庄发展,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陕西省把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举措,既是为农民建设幸福新家园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需要。

为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启动建设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并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关键词】陕西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分析
1.陕西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概览
1.1整体推进情况
目前,全省各地已建和在建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

延安市依据“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四级城镇化建设思路,全力打造100个新型农村社区;榆林市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项目452个,占目前村委会总数8.4%;汉中市规划建设409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目前已累计投资5400余万元;宝鸡市规划实施458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成后农村综合服务设施覆盖面将达到26.5%。

从目前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模和进度看,延安市走在了全省前列,截止今年5月底,延安市已实施新型农村社区项目514个,完成投资20多亿,目前完成33.3%的计划任务。

关中以西安为龙头,宝鸡、渭南和咸阳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局面,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数量达400多个。

陕南地区经济条件相对滞后,发展规模和速度慢于陕北和关中,新建和在建的项目不多,已建成的主要是以移民搬迁和旧村改造的社区。

1.2主要建设模式
目前,全省各地根据各自实际,因地制宜选择不同建设模式,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中心村带动型。

是指在村民居住较为集中、人口较多、基础设施较好、特色产业较突出的行政村建立起来的社区。

这类社区在宝鸡市占到85%以上。

二是整体搬迁型。

因自然灾害损毁、人居环境恶劣、土地征用等原因,进行整体搬迁后建成的社区。

这类社区主要集中在陕南陕北的移民搬迁点和拆旧村建新村的地方。

三是村变社区改造型。

通过城市规模扩张、城中村改造、村集体股份制改造等原因,使农民变为市民,使原农村村委会演变成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这种类型的社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周边。

四产业聚集型。

围绕产业聚集区建设的板块型住宅社区,不仅解决工厂用地难、招工难等问题,还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居住难和本地群众就业难问题。

这类型社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周围。

五是镇变社派出型。

由原乡镇机构改革中被撤并的乡镇政府所在村建立起来、作为新组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并行使政府服务功能的社区。

这种类型的社区在陕北地区较多。

1.3取得的基本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新型农村社区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其影响已初步显现。

一是节约了土地。

渭南市澄城县全县农村宅基地包括巷道共占地13万亩,按照目前规划,通过撤村并组、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可以节约8万亩土地。

高陵县东樊村原来村庄布局分散,占地较多,村庄占地总面积482亩,户均占地1.14亩。

经过改造建成新社区后,全村占地减少到180亩,腾出土地302亩,节地率为62.6%。

二是改善了环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电话电视网络)、“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有效的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

三是整合了资源。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推动了自然村落合并,扩大了人口聚集规模,有利于支农资金集中使用,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四是完善了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集幼儿园、学校、文化图书、体育、卫生医疗、超市等各种服务设施和功能于一体,为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

宝鸡市千阳县、凤县、眉县先后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2.陕西省农村社区建设路径分析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政府引导,核心在于政策措施是否科学合理。

2.1规划建设要立足长远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村庄合并、人口集中,而应该是以科学规划为前提,遵循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因此,要坚决摒弃就社区规划作社区规划的简单做法,而应该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放到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大格局中去定位、去规划。

在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区域条件、人口分布、产业优势、辐射能力、发展前景等因素,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选址和布点。

尽量让社区规划与城市发展、县域村镇体系、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规划协调统一,以生态良好、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的高品位规划吸引农民群众主动融入社区建设。

2.2建设模式要尊重民情民意
根据“一村一策、一区一貌”和“能就业、好发展”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决杜绝“一刀切”现象。

在选择建设模式上,既要立足本地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因村制宜。

要切实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要充分考虑政府的投入能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进程可快些,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可放慢些。

争取做到建好一个,填实一个,不搞一轰而上,制造“空心楼”。

例如富平县庄里镇,北部贫困山区99.7%的农民愿意进镇、进社区。

2.3社区用地要从撤并乡村和土地综合治理上找出路
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广泛实施空心村整治、小村庄并大村工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更多的建设用地。

特别是要选择腾空土地潜力大、群众基础好、班子能力强的村庄优先进行迁建,腾出更多土地指标,支持产业发展,实现政、企、村三方共赢。

创新农民住房登记、确权、置换、流通相关机制,实施“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换社保”,引导农民到城镇居住,激励农民到规划的集中居住点建房。

2.4建设资金筹措要走多元化的路子
整合省、市、县(区)的各项惠农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向农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

积极探索以土地入股、宅基地抵押等形式积累社区建设资金。

精心策划包装社区建设项目,广泛进行宣传推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力争实现“企业得土地、农民得新居”的双赢目标。

要牢固树立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理念,优化配置城乡土地资源,以招拍挂等方式获得土地级差收益,最大限度地将所取得的土地变现资金最大化返还民,用于支持、扶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5创新社区服务管理
一是服务配套。

各社区要严格按照规划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确保同步施工、配套跟进。

二是管理创新。

要研究物业管理办法。

对社区供水、排水、电力、道路、环卫、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实行市场化、社会化管理模式。

三是组织创新。

加强以农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

探索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相关部门指导、村级组织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美]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费孝通.表《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6]文慧,郑明媚,王玉杰.基于SWOT分析的小城镇发展战略选择,小城镇建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