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第十章
电路分析原理第十章-傅里叶分析全文编辑修改
(2) 奇函数 定义 设有函数f(t),如果满足f(t)=-f(-t)(10-8) 则称f(t)为奇函数(odd function), 以f(o)(t)表示。 奇函数的波形是关于原点对称的。正弦函数sinωt是奇函数, 其波形如图10-3b所示。
图10-3 偶函数与奇函数的波形 a) 偶函数cosωt b) 奇函数sinωt
第三节 周期电流、电压的最大值、有效值与平均值
一、非正弦电流、电压的最大值 ∗二、三角函数组的正交性质 三、有效值 四、平均值
一、 非正弦电流、电压的最大值
图10-9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压的最大值 a) 电流最大值含义 b) 电压最大值含义
∗二、三角函数组的正交性质
∗二、三角函数组的正交性质
1.有内阻抗、 △接正弦对称三相电源的一种等效电路
(4) 两个电流源激励、△接电源置零 两个电流源激励、 △接 电源置零、将△接阻抗ZS变成Y接阻抗ZS′后的电路如图10-18d所 示[图中给线电流及电流源的端电压加上标(2)], 图中有 (5) 线电流及电流源端电压叠加
图10-4 关于横轴对称的波形
3. bk计算
1.波形特点 2.傅氏级数 3. ak、
四、 关于横轴对称的波形
1.波形特点
前半个周期的波形后移半个周期,与后半个周期的波形关于横 轴对称(在图10-4中,给出了一个横轴对称的波形),数学表达 式为
f(t)=-f t+T/2
(10-17)
2.傅氏级数
一、 瞬时功率 二、 平均功率 三、 功率测量
第四节 非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图10-11 非正弦稳态单口网络
一、瞬时功率
二、平均功率
1) 非正弦稳态电路中的平均功率, 等于各次谐波电压、 电 流单独形成的平均功率之代数和。 2) 不同频率的电压与电流不形成平均功率。
电路第十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 . . .. .. . . .. 一致,故1,4是同名端,(不2是,同名端,1,4是同名端,
3也是同名i1 端) i2 (2,3也是同名端i1 ) i2
1 23 4
1 23 4
同名端只与线圈的绕向有关,与电流方向无关。 只要知道线圈的绕向,就能标出同名端。
L L1L2 M2 L1 L2 2M
M2 L1L2
M L1L2 M L1 L2
2
几何平均值(小) 算术平均值(大)
除非两电感相同,一般:几何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
∴用几何平均值求M更严格
∴互感M必须满足 M L1L2 的要求 ∴ M的最大值 Mmax L1L2
3.耦合系数 k M M max
最大值
i(t)
••
u ( t ) L1 L2
i(t)
u(t)
L1 -
di
M
dt +
L2
+
M
di
- dt
utL1d d ti Md d ti L2d d ti Md dti
L1
L2
2Mdi
dt
L
di dt
反接时,串联电感值为
LL1L22M
电感贮能 WL 12LiL2 0
即L一定为正值
L1L22M
M L1 L2 2
实际值
M L1 L 2
0k1
k 反应了磁通相耦合的程度
k=1 k→1 k<0.5 k=0
全耦合
线圈中电流产生的磁通全部与另一个线 圈交链达到使M无法再增加
紧耦合,强耦合
松耦合,弱耦合
无耦合
4.耦合电感的T型等效
电路原理第十章含耦合电感电路
•
•
•
•
U R1 I1 +j L1 I1 -j M I 2
•
•
•
•
U R 2 I 2 +j L2 I 2 -j M I1
•
•
•
I I1 I2
根据前面的电路图,列写方程:
U (R1 jL1)I1 jMI2 Z1I1 ZM I2
U (R2 jL2 )I2 jMI1 Z2I2 ZM I1
Ψ21 Ψ22
Ψ11 Ψ12
Ψ21 Ψ22
i1 a + u1
i2
-b
c+
u2
d
i1 *a + u1 -b
i2 c + u2 -d *
(a)
(b)
说明耦合线圈的伏安关系用图
Ψ1=Ψ11 +Ψ12 Ψ2=Ψ22 +Ψ21
Ψ1=Ψ11 -Ψ12 Ψ2=Ψ22 -Ψ21
11
21
N1 i1
N2
+ u11 – + u21 –
同名端与两个线圈的绕向和相对位置有关。
11
s
0
N1 i1 * •
+ u11 –
N2
N3
*
•
+ u21 – – u31 +
i
1*
*2
1•*
2
3
1'
2'
1'
2'*
3' •
两个以上线圈彼此耦合时,同名端应一对一对加以标记。 如果每个电感都有电流时,每个电感的磁通链等于自感磁 通链和所有互感磁通链的代数和。
通链Ψ22 。22 部分或全部与线圈1相链,产生线圈2对线圈
电路分析基础 第10章 拉氏变换及其应用
达式直接求出
11
11
s (1 esT / 2 ) s (1 es )
f (t) (t) (t 1) (t 2) (t 3)
(1)k (t k)
k0
F(s) L
f (t)
( 1) k e ks
k0
1 s
1 s
1 1 es
等比( es)级数
6. 拉氏逆变换 (Inversion of Laplace Transform)
2. 反变换
f (t ) 1
2 j
j
F
(
s
)e
st
ds
j
简写为:f (t)
L1[F (s)]
对应关系:f (t) F(s)
3.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
L[eat (t )] 1
sa L[ (t)] 1
s
L[ (t)] = 1
sin(t) (t) s2 2
cos(t) (t)
s
s2 2
uLd
为
电
感
中
电流的初 Nhomakorabea值
UL (s)
u( 1 L
)
(
0
)
Ls
Ls
UL (s) iL (0 )
Ls
s
时域平移性质 设:L[ f (t)] F (S)
L[ f (t t0 ) (t t0 )] est0 F ( S ) est0为延迟因子
f(t)(t)
f(t-t0)(t-t0)
f(t)(t-t0)
F1 ( S )
例 设周期函数T=2S,求其象函数F(s)。
f(t)
解 方法一 :第一个周期可描述为
1 01 方法二
电路-第10章 状态方程
10.1 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1)状态及状态变量的概念状态:电路状态指在任何时刻必需的最少量的信息,它们和自该时刻以后的输入(激励)足以确定该电路此后的性状。
状态变量:描述电路状态的一组变量,这组变量在任何时刻的值表明了该时刻电路的状态。
状态变量的选取方法:电路变量选取不是唯一的,对于动态电路,动态变量的个数与动态元件的个数相同,常取电感中的电流和电容上的电压作为动态变量。
10.1 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2)状态方程图示电路,以电容上的电压和电感中的电流为状态变量列出方程:写成矩阵形式:10.1 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状态方程标准形式:——n维状态变量列向量——n维状态变量列向量对时间的一阶导数V——r维输入(激励)列向量B——为nXr阶常数矩阵10.1 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3)输出方程对电路的输出变量列写的方程即为输出方程。
例如,如图示,我们关心的是电流i和R2电阻上的电压,则输出方程为:写成矩阵形式:输出方程的一般形式:式中,X,Y分别是状态变量和输出变量列向量;C,D是常数矩阵。
10.2 状态方程列写方法(1)观察法对简单电路通过观察列写状态方程。
方法是:对含C的结点列写KCL,对含L的回路列写KVL。
如图所示,对结点①列KCL对回路1列KVL:即:写成矩阵形式:10.2 状态方程列写方法(2)叠加法基本思路:用电压源代替电容,用电流源代替电感,然后用叠加定理求电容中的电流和电感中的电压。
如图右上图所示,用电压源替代电容用电流源替代电感后得到右下图。
10.2 状态方程列写方法10.2 状态方程列写方法(3)拓扑法对复杂电路,借助网络图论列写状态方程,称为拓扑法。
拓扑法基本思路:A、将图中的每个元件看成一条支路。
B、选一棵常态树:树支包含的有电压源支路和电容支路和一些必要的电阻支路,不含任何电感支路和电流源支路。
当电路存在由电压源和电容构成的回路以及不存在由电感的电流源构成的割集时,这样的常数树是存在的。
第10章电路邱关源课件PPT
电路第十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电路§1010--1 1 互互感1121i 111'22'L 2N 2L 1N 1i 222212ΨΨΨ+±=12111ΨΨΨ±=电路22122111i L Mi ΨMi i L Ψ+±=±=1111i L Ψ=2222i L Ψ=21212i M Ψ=12121i M Ψ=**ML 1L 2+−i 1i 2u 1u 2+−11'22'dt di Mdt di L dt d u 21111±=Ψ=dtdi L dt di M dt d u 22122+±=Ψ=ML 1L 2+−i 1i 2u 1u 2+−122122111i L Mi ΨMi i L Ψ+±=±=2111I M j I L j U &&&ωω+=2212I L j I M j U &&&ωω+=Mj Z M ω=121≤=L L Mk 22211112ΨΨΨΨ=k电路§1010--2 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I L j R U &&)(111ω+=[]I M L L j R R U &&)22121(−+++=ω1R R 1L −+1u −+uM••i 1R R ML −21−+1u −+ui I L j R U &&)(222ω+=[]I M I M j L j R &&)(−=−+11ωω[]I M I M j L j R &&)(−=−+22ωω电路[])22121(M L L j R R U I−+++=ω&&))222111((M M L j R Z L j R Z −−+=+=ωω)22121(M L L j R R Z −+++=ω))222111((M M L j R Z L j R Z ++=++=ωω)22121(M L L j R R Z ++++=ω电路cos10002**12M1R 2+−iu s4522000°∠Z cos 22121×L L ∠2电路1R R 1L −+1u −+uM••i SS 826.05.125.782121=×===L L ML L M k ωωωΩ−∠=−=−+=o46.904.35.03)(111j M L j R Z ωΩ∠=+=−+=o4237.65.45)(222j M L j R Z ωΩ∠=+=+=o57.2694.84821j Z Z Z o &050∠=U57.2659.557.2694.8050−∠=∠∠==oo &&Z U I1212121Z I X jI R I S =+=AV 63.14025.1564237.659.52222⋅+=∠×==j Z I S oAV 12525057.2659.550*⋅+=∠×==j I U S o &&21S S S +=A V .....⋅−=−∠×=631575934690435952j o1R R 2L j ω1L j ω−+U&••I&1I &I &Mj ω2111I j I L j R U M &&&ωω++=)(1R R 2L j ω1L j ω−+U&••I&1I &I &Mj ω22212111)()(I L j R I j U I j I L j R U M M &&&&&&ωωωω++−=−+=2221I L j R I j U M &&&)(ωω++=2112I I I I I I &&&&&&−=−=[]I j I M L j R M &&m ωω±+=111)(1R R ML −1−+U&I&1I &I &ML −21R R ML +1−+U&I&1I &I &ML +222212111)()(I L j R I j U I j I L j R U M M &&&&&&ωωωω++±=±+=[]222I M L j R I j U M &m &&)(ωω++±=)()(1111I I j I L j R U M &&&&−±+=ωω电路410CL =ωH 05.0662410510411===−×××C L ωA87.36025.0240320010)(2111o o &&−∠=+∠=−+−+=j M L M L j R U I AB ωV13.53387.36025.0120)(12o o &&∠=−∠×=−=j I M L j U ED ωW2.0025.03202211=×==I R P电路+−U S500 V o13ΩIR 25Ω1j ωL 2I 1**j ωM+−U S500 V o13ΩIR 25Ω1j (+)ωL M 2I 1()22电路()+−U S500 V o13ΩIR 25Ω1j (+)ωL M 2I 1电路§1010--3 3 空心变压器空心变压器()21111I j I L j R U M &&&ωω++=11Z22Z MZ 2221112221111)(Y M Z U Y Z Z U I M ω+=−=&&&1R 1L j ω••−+1U &1′••2R 2L j ωR ω••2′2221)(0I jX R L j R I j L L M &&++++=ωω1222⋅−=I Z Z I M &1⋅I电路11222111112221112)(Y M jX R L j R U MY j Y Z Z U Y Z I L L M M ωωω++++−=−−=&&&−+1U &222)(Y M ω1I 12221112221111)(Y M Z U Y Z Z U I M ω+=−=&&&Z 2I −+111U MY j &ω1222⋅−=I Z Z I M &电路1R 1L j ω••−+1U &1′••2R 2L j ωR ω••2′Ω==50111j L j Z ωΩ+=++=123222j jX R L j Z L L ωΩ−=+=37.3184.7123400)(222j j Y M ωo &021001∠=U o &&2.675.337.3184.7502/100)(2221111−∠=−+=+=j j Y M Z U I ωo o &&84.12666.51232.675.3202212∠=+−∠×=−=j j Z I M j I ω)84.12610cos(266.5)2.6710cos(25.321oo +=−=t i t i电路cos3142115**+−u sa i 112L 1L 2R LM电路+−a b422Ω−Ωj189U 1I 1电路§1010--3 3 理想变压器理想变压器1N ••1−+1u ••2N ••−+u 21i n −••1−+1••11u n 2211N u N u =12211=+i N i N 122211=+i u i u 1N N电路11N ••1−+1u ••2N ••−+u 21in ••1−+1••11u n −22211nu u N N u −=−=212112ii i n N N ==电路11N ••1−+1u ••2N ••Z ••1−+1u 11I U Z in &&=1N ••1−+1u ••2N ••Z Ln in Z n I U n I U Z 221211=−==&&&&L n Z n I U n 2212=−=&&电路1−+s u ••Z −+2u −+1u 110:Ω+=+×==300300)33(1022j j Z n Z L in inZ −+sU &1I 13003001000220011j Z R U I in s ++∠=+=&&09.3644.0−∠=211I nI &&−=12I n I &&=A9.364.4−∠=电路21210I nI I &&&==1−+s u ••−+2u −+1u 1n sU U &&=1000221∠==s c U nU &&22I U Z in &&=Ω===1)1(12111R n I n U n &&9.364.433102202−∠=++∠=+=j Z Z U I L in oc &&in−+oc u 2i电路1••iI &−+1U &22••2I &−+2U &−+1u 1:2R 1I &ii I U R &&1=221212)11(1I U R R U R &&&−=++−11U U n &&=)(22112R U U I n I n I i &&&&&−−=−=121U U n &&=i I n R n nR nR U &&=−++)211(2121Ω==381ii I U R &&电路Ω−5j V 4=sU &Ω−=)5(222j n Z in Ω+−=5120141222n j j Y 05120122=+−n j j 22=n 2211Z n Z in =100=Ω=42Z 100421=n 51=n W 04.01004422m ax=×=×=ssUR U P电路)1(21==R R 21122111I L j I M j U I M j I L j U &&&&&&ωωωω+=+=21,1)2(L L M k ==1R 1L j ω••−+1U &1′••2R 2L j ωR ω••2′−+2U&2121u u L L =121212L L L L L L 221212221111I L j I L L j U I L L j I L j U &&&&&&ωωωω+=+=n=电路nL L L =∞→211211i ni −=212111I L L L j U I &&&−=ω2121I L L I &&−=n L L =21)3(221111I L L j I L j U &&&ωω+=电路M j Z L j R Z L j R Z M ωωω=+=+=222111221211I Z I Z U I Z I Z U M M &&&&&&+±=±=U Z Z Z Z Z I MM &m &22121−=U Z Z Z Z Z I MM &m &22112−=U Z Z Z Z Z Z I I I M M &m &&&2212121−+=+=22212111)()(I L j R I j U I j I L j R U M M &&&&&&ωωωω++±=±+=电路。
电路第十章 网络图论及网络方程
8
1 0 0 0 0 -1 0 0 1 0 0
习题0 :110-07 0求0Bf、1 C-1f -1 0 -1
1
[C
f
]
0 0 1 0 010 0树支0:10、21、30、05、19
-1 1
0 -1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1 -1
2、基本割集关联矩阵Cf
7
四、A、Bf、Cf关系
1 0 0 1 1 0
选一棵对树于,一支个路有编向号图,[A] 0 1 1 1 0 0
先树支后连支。则有: 0 0 1 0 1 1
A At Al
B Bt Bl Bt 1
1 1 0 1 0 0 [Bf ] 1 1 1 0 1 0
1 4
2 3
5
21
10-5 基本割集法
一、标准支路伏安关系
Ik Yk Uk Yk Usk Isk
二、矩阵形式支路伏安关系:
Ib Yb Ub Yb Us Is
其中: Yb : 支路导纳矩阵
三、支路电流关系:
Cf Ib 0
i1 - i4 + i6 = 0 i2 + i4 + i5 = 0
3
2、回路(Loop)
回路是连通图G的一个子图, 满足:
1)连通图
2)每个节点仅关联两条支路
3)移去任一支路,则无闭合 路径
基本回路:单连支回路,连支方向为回路方向。
3、割集(Cut) 割集是连通图G的一些支路的集合,满足: 1)移去该支路集合,则图恰好分成两部分;
《电路》-第10章 二端口网络-52页精选文档
U CC
RB1 RC
C2
C1
T
ui
RB 2
RE
CE
uo
放大器
返回
电路分析基础
第10章 二端口网络
四端网络N,每个端子的电流参考方向如图。根据 KCL有,i1+i1’+i2+i2’= 0
① i1
N i1 ' ①'
② i2
i2 ' ②'
二端口的两个端口间若有外部连接,则会破坏原二 端口的端口条件
返回
电路分析基础
“二端口”口电流的限制完全是实际应用的需要,因为 “二端口”通常是作为中间网络出现在实际应用电路之 中。其入口与输出网络相连,而出口则与负载网络相接。 在这样连接的情况下,端口电流是满足限制的。
返回
电路分析基础
第10章 二端口网络
“二端口”与“网络”的区别
所谓网络,是指网络元件的相互连接,已知网络的 拓扑结构,元件参数,求解网络,即求出网络中任意支 路的电流或电压。
电路分析基础
10.1 概述 10.2 阻抗参数和导纳参数 10.3 传输参数和混合参数 10.4 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0.5 二端口网络的连接
电路分析基础
10.1 概述
第10章 二端口网络
在实际工程中,研究信号及能量的传输和信号变换时, 经常会遇到如下形式的电路,即
滤波器
传输线
传输线
返回
电路分析基础
返回
电路分析基础
第10章 二端口网络
分析方法 ① 分析前提:讨论初始条件为零的线性无源二端口网络;
② 找出两个端口的电压、电流关系的独立网络方程,这些 方程通过一些参数来表示。
电路第十章 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10-1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L R 2 1 ,即 R 2 时,此时的过度过程为临界阻尼情况, ) 2L LC C 在这种情况下特征方程有两个相等的负实根。
当 (
R p1 p 2 p 2L
电容电压uC( t )的一般形式为
uC (t ) A3 A4t )e pt
电流
d 2 uC duC LC RC uC U s 2 dt dt
初值
uC (0 ) uC (0 ) 0
i(0 ) i(0 ) 0
方程的特解即为稳态解
uCp (t ) U S
§10-2 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10.2.1 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按照特征方程的根的不同情况,方程的通解即暂态解也分为三种情况:
令
di 0 ,得 dt
p1e p1t p2 e p2t 0
p2 ln p1 t1 p1 p 2
t = t1是 i 的极值点,也是uC波形的转折点,因为 可求得 uL达到最大值的时刻 t2 为
d 2uC dt
2
t t1
0 。
p2 2 ln p1 t2 2t1 p1 p2
uC (t ) U 0 (1 pt)e pt
U 0 pt i (t ) te L di u L (t ) L U 0 (1 pt )e pt dt
§10-1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当 ( R ) 2 1 ,即 R 2 L 时,过度过程为周期性振荡情况,也称为
2L LC
uC (0 ) A sin U 0 i(0 ) CA[ sin d cos ] 0
联立求解得 于是
电路分析第十章-二端口网络
双口网络参数间的相互换算
一般情况下,一个双口网络可以用以上四种参数中 的任何一种进行描述 (只要它的各组参数有意义),这 四种参数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Y参数方程
I1
I2
= =
Y11U1 Y21U1
+ Y12U 2 + Y22U 2
Z参数方程
U1 = Z11I1 + Z12I2 U 2 = Z21I1 + Z22I2
Y参数与Z参数的关系
I1 I2
=
[Y
]
UU12
UU12
=
[Z
]
II12
I1 I2
=
[Y
][Z
]
I1 I2
∴[Y][Z]=[E] [Y]=[Z]-1 [Z]=[Y]-1
例10.2-4: 求图(a) 所示电路的Z参数矩阵和Y参数矩阵。 .
3U3
.
1 I1
2Ω
+. U1
. 1 I1 Z1 +. U1 -
Z3
. I2 2
Z2
- +.
(Z21-Z12)I1
+. U2
-
1‘
2‘
图(b) 含受控源的T形等效电路
Z2 Z1
= Z12 = Z11 −
Z12
Z3 = Z 22 − Z12
U1 = Z11I1 + Z12I2 = Z11I1 + Z21I2 + (Z12 − Z21)I2 U 2 = Z21I1 + Z22 I2
1Ω
+ .2I1 2Ω
+. U3
. I2 2
+. U2
1‘
解:由Z参数方程:
第十章 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1 i (0 ) I ( s) U L ( s) sL s
U L ( s) sLI ( s) Li(0 )
复频域 阻抗
1 i (0 ) I ( s) U L ( s) sL s
复频域 导纳
注意参 考方向
复频域的戴维宁模型
复频域的诺顿模型
复频域阻抗(complex frequency-domain impedance) :
例3 C1 2F, C2 3F, R=5,
uC1 (0) = 10 V, uC2(0) = 0。
求开关闭合后的两电容电流iC1(t)、iC2(t)及电压u(t)。 解:
诺顿模型
I10 ( s ) 20
2s
12 3s 60s 12s I C 2 ( s ) 20 12 15 1 1 1 1 2s 3s 5s s s 5 5 25 25
i2 ( t )
1
1 4 6 t 3 5 t 5 t I ( s ) ( t ) e ( t ) e ( t ) te (t ) A 2 3 3 2
1 4 6 t 3 5 t 5 t e e te ( t ) A 2 3 3
1 1 12 s 4 IC 2 ( s) 1 1 3s 3s s s 25 25
8 t 8 ic1 (t ) 1I c1 ( s ) 1 12 25 [12 (t ) e 25 (t )] A 1 25 s 25 8 t 12 ic2 (t ) 1I c 2 ( s ) 1 12 25 [12 (t ) e 25 (t )] A 1 25 s 25 t 4 25 u(t ) 1U ( s) 1 4 e (t ) V 1 s 25
邱关源—电路—教学大纲—第十章
第十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10-1 互感§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一)教学目标1. 掌握耦合系数、耦合电感元件的同名端的概念,熟练掌握耦合电感元件的特性方程与伏安关系;2. 掌握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方法,重点掌握去耦等效电路的分析方法;3. 了解耦合电感元件的等效电路。
(二)教学难点1. 自感磁通链与互感磁通链的同异向的判断;2. 两个耦合电感的磁通链与电流的关系;3. 含耦合电感的端电压与自感电压及互感电压的关系式。
(三)教学思路1.从物理概念着手,利用图示分析载流线圈之间的磁耦合现象,引出自感、互感、同名端、互感电压、耦合系数等概念,以及耦合电感的等效受控源电路; 2.采用相量法分析含有耦合电感的正弦稳态电路。
(四)教学内容和要点§10-1互感1. 磁耦合:载流线圈之间通过彼此的磁场相互联系的物理现象。
图10-1=Φ=Ψ→Φ→=Φ=Ψ→Φ→12121221211111111111 i M N i L N i 互感磁通链互感磁通自感磁通链自感磁通施感电流图10-2=Φ=Ψ→Φ→=Φ=Ψ→Φ→21212112122222222222 i M N i L N i 互感磁通链互感磁通自感磁通链自感磁通施感电流 两个线圈耦合时的互感系数:M M M ==2112 2. 两个线圈耦合时的磁通链12122212222121112111 i M i L ΨΨΨi M i L ΨΨΨ±=+=±=+=图10-3① 磁通链与施感电流成线性关系,是各施感电流独立产生的磁通链叠加的结果。
② M 前“+”号表示互感磁通与自感磁通方向一致,称为互感的“增助”作用;“-”号则相反,表示互感的“削弱”作用。
③ 同名端:在两个耦合的线圈中各取一端子,并用“・”或“*”表示,且当一对 施感电流 和 从同名端流进(出)各自的线圈时,互感起增助作用。
1i 2i a )根据它们的绕向和相对位置判断; b )实验方法判断。
第10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P0 P1 P2 ......
平均功率=直流分量的功率+各次谐波的平均功率
平均功率只取决于电阻,与电容和电感无关,又有
P I 2R I02R I12R I22R Ik2R
注意
1. 只有同频率的电压谐波和电流谐波才能构成平均功率。 非同频率的平均功率为零。
10.3 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非正弦周期函数的有效值
若 i(t ) I0 Ikmcos(kω1t ψk )
则有效值:
k 1
I 1 T i2dt
T0
1 T
T
2
0
I0
Ikmcos kω1t
k 1
ψk
dt
I
I
2 0
1 2
10.2 非正弦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非正弦周期函数的频谱
由于只要求得各谐波分量的振幅和初相,就可确定一个函数
的傅里叶级数。在电路中为了直观地表示,常用频谱图表示。 频谱——描述各谐波分量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图形称为
频谱图或频谱。
1. 幅度频谱:f(t)展开式中Akm与 (=k 1)的关系。反映了各频率成份
2. 电路中产生非 正弦周期波的原 因是什么?试举 例说明。
3. 有人说:“只要 电源是正弦的,电 路中各部分的响应 也一定是正弦波”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4. 试述谐波分析法 的应用范围和应用 步骤。
10.2 非正弦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周期函数 f(t) = f(t+kT) (k = 1, 2, 3, …) 若满足狄里赫利条件
非正弦 周期量 (激励)
不同频率 正弦量的和
邱关源《电路》第十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1
9
2、对互感电压,因产生该电压的电流在另一线圈上,BUCT 因此,要确定其符号,就必须知道两个线圈的绕向。这在
电路分析中显得很不方便。
11
s
N1 i1 + * u11 –
N2
* + u21 – +
引入同名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N3
u31 –
0
u21
M 21
di1 dt
u31
M 31
–
.
I 1 Z11
.+ US
–
(ωM )2 Z22
.
.
.
(R1 jω L1 ) I1 jM I 2 U S
原边等效电路
.
.
jM
I1
.
( R2
jω L2
Z)
I
2
.
0
.
I1
Z11
US
(M )2
Z22
Zin
US
.
I1
Z11
(M )2
Z22
Z11=R1+jL1, Z22=(R2+R)+j(L2+X)
练习P244:10—6(c)
BUCT
R L
16
二、互感线圈的并联
1. 同名端在同侧
i
M
+
i1 * * i2
u
L1
L2
–
u
L1
di1 dt
M
di2 dt
u
L2
di2 dt
M
di1 dt
i = i1 +i2
电子科大《电路分析》第10章 正弦稳态分析
解: 2f 100 rad / s
u1 (t ) 50 cos(100t 30)V u2 (t ) 100 cos(100t 150)V
今后我们所见到的正弦波无非以三种形式来描述:
u2 (t ) 100 cos(100t 150)V I1m 560 A 2. I m I m I cos I sin I1m 6 j 7 A 3. I m m m
§10-4 三种基本电路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电阻:
U m RI m ,
U RI
U RI ,
u i
同相 正交
正交
电感:
U m jLI m ,
U jLI
U LI ,
u i 90
I jCU
电容:
I m jCU m ,
12 90,13 210, 23 120
13 150
规定相位差
二、正弦电压电流的相量表示
由欧拉公式有:
e
j
cos j sin
e
j (t )
cos(t ) j sin( t )
U e j 令U m m
§10-3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虽然相量法将微分方程在正弦激励下的特解化成了
复数方程的求解,但对高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仍是
一件很困难的工作。
对正弦激励下的电路,能否象直流激励下的电阻电 路那样,用观察法直接写出复数方程,回答是肯定的. 只要引入KCL, KVL和元件VCL的相量形式及相量模 型,就可以将电阻电路的所有分析方法推广到正弦稳态 电路。
一、简单推导
i1 i2 i3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5 测定同名端的电路
二 : 同 名 端
图-5 测定同名端的电路
图中 US表示直流电源,例如1.5V干电池。V表示高内 阻直流电压表,当开关闭合时,电流由零急剧增加到某一
di1 0 。 量值,电流对时间的变化率大于零,即 dt 如果发现电压表指针正向偏转,说明
u2 u2 M
di1 M 0 ,则可断定 l和2是同名端. dt
一 : 互 感 和 互 感 电 压
例如:图2(a)中,线圈端口电压的压降方向与 互感磁链满足右手螺旋定则(互感磁通链和自感 磁通链同向),互感起增助作用,故电压表达式如 下:
一 : 互 感 和 互 感 电 压
图2(b)中,线圈端口电压的压降方向与互感磁 链不满足右手螺旋定则(互感磁通链和自感磁通 链反向),互感起削弱作用,故电压表达式如下:
(1)、两互感线圈“顺向串联”的情况
等效
当同一个电流均从 同名端流入或从同 名端流出时,称这 种串联方式为顺接 j L I 又称顺向串联 所以当两个线圈顺向串联时,可以等效为一 个电感 ,其数值为: L L L 2M
1 2
(二)、去耦等效法 含 有 耦 合 电 感 电 路 的 计 算
芯变压器。
不含铁心(或磁芯)的耦合线圈称为空心
空 心 变 压 器
变压器,它在电子与通信工程和测量仪器中
得到广泛应用。空心变压器的电路模型如图
所示,R1和R2表示初级和次级线圈的电阻。
空 心 变 压 器
(b)
(a)
在图(b)中:
原边
副边
(原边回路阻抗) (副边回路阻抗)
空 心 变 压 器
(a)
(b)
二 : 同 名 端
有磁耦合的两个线圈各取一个端子,如果电流分 别从这两个端子流入各个线圈时,互感起增助作 用,则称这两个端子为一对同名端,并用相同的 符号标记,如“•”或“*”
图3(b)所示的两个线圈,当线圈1的电流从a端流 入时,如果线圈2的电流所产生磁通方向与线圈1相 同,线圈2的电流必须从d端流入,故a端与d端为 同名端.
二 : 同 名 端
有磁耦合的两个线圈各取一个端子,如果电流分 别从这两个端子流入各个线圈时,互感起增助作 用,则称这两个端子为一对同名端,并用相同的 符号标记,如“•”或“*”
图3(a)所示的两个线圈,当电流分别从a端和c端 流入时,这两个电流产生的磁通方向一致,所以a 端与c端为同名端,当然b端与d端也为同名端,但 只需标出一对端子。
一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线圈的端电压和磁通 d : 量链的关系为: u 互 dt 感 L i Mi 1 1 1 2 和 互 Mi L i 2 1 2 2 感 于是每个线圈的端电压表示为: 电 压
di1 u1 L1 M dt di1 u2 M L2 dt
一 : 互 感 和 互 感 电 压
互感电压部分则根据线圈端口电压的压降 方向与互感磁链是否满足右手螺旋定则加 以区分,满足右手螺旋定则时取正(互感 起增助作用),否则取负(起削弱作用)。
di1 u1 L1 M dt di1 u2 M L2 dt
di2 dt di2 dt
互感电压
自感电压
二 : 同 名 端
例1 电路如图(a)、(b)所示,写端口电压 与电流的关系式。
二 : 同 名 端
例1 电路如图(a)、(b)所示,写端口电压 与电流的关系式。
二 : 同 名 端
若互感线圈是处在正弦交流稳态电路中,电压、 电流的关系式可以用相量形式表示,如下所示:
U 1 jL1 I 1 jM I 2 U 2 jL2 I 2 jM I 1
M L1 L2 ,这反映一个线
圈电流产生的磁感应线与另一个线圈的每一匝都完全交链 的情况。k =1时称为全耦合,k接近于 l称为紧耦合,k很小
时称为松耦合。
(二)、去耦等效法 含 例: 求如图所示电路 有 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耦 已知 : 合 ωL1=12Ω, 电 ωL2 = 8Ω, 感 ωM = 6Ω, 电 R1 = R2 = 8Ω。 路 的 计 算 解:去耦后的等效
(2)、两互感线圈“反向串联”的情况
等效
当电流从一个同名 端流入而另一从同 名端流出时,称这 种串联方式为反接 jL I 又称反向串联 所以当两个线圈反向串联时,可以等效为一 个电感 ,其数值为: L L L 2M
1 2
(二)、去耦等效法 含 有 耦 合 电 感 电 路 的 计 算
(3)、T形去耦等效 图(a)表示有一个公共端的耦合电感,就端口
特性来说,可用三个电感连接成星形网络[图(b)]
来等效。
(二)、去耦等效法 含 有 耦 合 电 感 列出图(a)和(b)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方程: 电 路 di1 di 2 d i d i 1 2 的 u1 L1 u1 ( La Lb ) Lb M d t d t dt dt 计 di1 di 2 算 di1 di 2 u L (L L )
di1 di 2 u1 ( La Lb ) Lb dt dt di1 di 2 u2 Lb ( Lb Lc ) dt dt
L1 La Lb La L1 M L2 Lb Lc 由此解得: Lb M M Lb Lc L2 M
一 : 互 感 和 互 感 电 压
自感磁通链
互感磁通链
定义:
自感系数 互感系数
一 : 互 感 和 互 感 电 压
当线圈2中通有施感电流i2时,在线圈2中将 产生磁链Ψ22 在线圈1 产生的磁链为Ψ12
一 : 互 感 和 互 感 电 压
L2称为线圈2的自感,M12称为线圈2对线圈 1的互感。由于线圈1对线圈2、线圈2对线 圈1的互感作用是相同的,故有
u2 M dt L2 dt
2 b
dt
b
c
dt
含 有 耦 合 电 感 电 路 的 计 算
di1 di 2 u1 L1 M dt dt di di u2 M 1 L2 2 dt dt
di1 di 2 u1 ( La Lb ) Lb dt dt di1 di 2 u2 Lb ( Lb Lc ) dt dt
第十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10-1 互感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10-3 空心变压器 §10-4 理想变压器
一 : 互 感 和 互 感 电 压
§10-1 互 感
当线圈1中通有施感电流i1时, i1将在线圈1 中将产生磁(通)链为Ψ11,称为自感磁通链; i1也在线圈2中产生磁(通)链Ψ21 ,称为互感磁 通链.
等效电路如右:
测出耦合电感串联时的等效电感
L L1 L2 2 M
L L1 L2 2 M
实际耦合线圈的互感值与顺接串联时的电感L’和反接 串联时的电感L”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L' L" M 4
耦合系数为
k
M L1 L2
§10-3 空心变压器 变压器是一种常用的电气设备,主 要用于能量以及信号的传输。变压器由 两个具有耦合关系的线圈构成,一个线 圈接电源,称为初级线圈或原边;另一 个线圈接负载,称为次级线圈或副边。 变压器的两线圈绕在共用的芯子上,当 芯子选用铁磁材料时,耦合系数K较大, 属紧耦合;若芯体为非铁磁材料,此时K 较小,属松耦合,并称此种变压器为空
去 耦 等 效
电路如图(a)所示。
(二)、去耦等效法 含 有 耦 合 电 感 电 路 的 计 算
由图(b)求开路电 压得 :
(二)、去耦等效法 含 有 耦 合 电 感 电 路 的 计 算
由图(c)求等效阻 抗得:
(二)、去耦等效法 含 有 耦 合 电 感 电 路 的 计 算
由图(c)求等效阻 抗得:
di2 dt di2 dt
互感电压
自感电压
一 自感电压正负取决于本线圈端口电压与电 : 流是否为关联参考方向,关联时为正,非 互 关联时为负;一般都取关联参考方向。 感 和 互 感 电 压 di1 di2
u1
dt dt di1 di2 u2 M L2 dt dt
L1
M
互感电压
自感电压
令以上两式各系数分别相等,得到:
La L1 M L1 La Lb L M b L2 Lb Lc 由此解得: Lc L2 M M Lb
含 有 耦 合 电 感 电 路 的 计 算
di1 di 2 u1 L1 M dt dt di1 di 2 u2 M L2 dt dt
相量方程
§10-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前言:
当电路中含有互感元件时,由于互感线圈两端的 电压不仅与本线圈的电流有关(自感电压),而 且还与另外的线圈电流有关(互感电压),通常 互感电压部分可以等效为电流控制的电压源 (CCVS),所以对于含有互感电路的分析方法 之一便是用受控源表示互感电压。如果具有耦合 关系的两个线圈有电联接,如串联、并联或有一 端相联等,那么对于这类电路还有一种有效的分 析方法,即去耦法又称互感消去法。由于以下分 析均在正弦交流稳态情况下展开,故仍采用相量 法分析。
代入方程可解得:
空 心 变 压 器
(a)
代入方程可解得:
原边等效电路
等效
原边输入阻抗
空 心 变 压 器
(a)
代入方程可解得:
原边等效电路
等效
反映阻抗zref : 它是副边的回 路阻抗通过互 感反映到原边 的等效阻抗
T形去耦 非同名端并联在起 等效于一个电感, 其电感值为:
L1 L2 M 2 L L1 L2 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