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定稿民族风俗习惯政策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
这个材料说明了民族 风俗习惯的什么特点?
样本 与总体
尝试总结一下: 尝试总结一下
民族风俗习惯有那三个特点? 民族风俗习惯有那三个特点?
群 众 性 民 族 性 区 域 性
理解: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者改革本族民 理解:
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的六个方面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惯。 四、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惯。 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发生。 五、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发生。 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六、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回 族
蒙 古 族
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 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 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 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 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 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 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再见! 再见!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七年级下) 七年级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中华民族一家亲》(两课时全)-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中华民族一家亲》(两课时全)-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中华民族一家亲》(两课时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共两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认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从而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常识和思维能力,对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尚浅,容易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2.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运用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教学道具。

3.安排好课堂座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歌曲,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图片和案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各民族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民族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民族民俗文化教案设计意图

民族民俗文化教案设计意图

民族民俗文化教案设计意图教案标题:探索中国民族民俗文化之美设计意图: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中国民族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各民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些文化背后的历史、地理、社会背景等。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资源,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民俗文化的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了解过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吗?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吗?2. 知识传授(15分钟)- 介绍中国的主要民族和其特点,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 分别介绍每个民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展示。

3. 实践活动(2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民族进行深入研究。

-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该民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展示。

-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 总结讨论(10分钟)- 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多民族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5. 拓展延伸(5分钟)-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 推荐相关的图书、电影、音乐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图书馆、互联网等获取资料的途径- 小组展示的准备材料- 相关的图书、电影、音乐等资源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

- 评估学生在小组展示中的内容完整性和表达能力。

-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感受。

民风民俗教学实施方案

民风民俗教学实施方案

民风民俗教学实施方案民风民俗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为了更好地开展民风民俗教学工作,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意识和行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民风民俗。

二、教学内容。

1. 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

2.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研和访谈,让他们深入了解民风民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3. 引导学生撰写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设计相关展览或活动,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地考察和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到民风民俗中,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3. 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价。

1. 考查学生对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书面测试和口头答辩。

2. 评价学生的调研报告、展览设计或活动方案,考察其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体验中的表现,包括学习笔记、反思日记等。

五、教学资源。

1. 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民风民俗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风民俗。

2. 学校应提供相关的教学设备和场地,保障学生的实地考察和体验活动顺利开展。

3. 教学资源还包括各种图书、资料和多媒体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

六、教学保障。

1.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民风民俗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学生应积极参与民风民俗教学活动,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民族政策教案

初中民族政策教案

初中民族政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2. 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的态度。

4. 使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优越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2. 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优越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民族的多样性。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吗?请大家来说一说。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授(15分钟)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优惠政策等。

重点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实施原因和优越性。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中的运用。

3. 案例分析(10分钟)提供几个关于民族团结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们是如何维护民族团结的。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进行点评。

4.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并进行总结。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要时刻关注民族团结,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我国民族政策,收集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2.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的态度。

《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教案(七下)

《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教案(七下)

第七课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四川特色的民居和民俗;2.知道民居的特点和特别的用处,体会其独特的美感,学习并运用学到的民居民俗介绍给家人朋友。

感悟四川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川西民居、桃坪羌寨、丹巴碉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四川民居去参观领略一番。

二、川西民居典范——成都大邑安仁古镇1.川西民居的特点?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建材以木头、石灰、青砖、青瓦为主,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协调一致,相映成趣,呈现出一种相互映衬的质感美和自然美。

2.安仁古镇的特点和构成位于成都平原以西,距成都市城区约40千米的大邑安仁古镇,历史悠久,早在唐武德三年(620)就建制安仁县。

民国时期修建的建筑群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葩,被誉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安仁古镇著名景点有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聚落、民国公馆老街、巴蜀画派画院、老电影博物馆等。

安仁古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闹元宵烧龙灯、迎神会、川剧表演、讲评书、打金钱板、传统手工艺中的石缸和木家具制作、传统婚庆仪式、以物换物节等。

三、活动一:说说四川民居一般屋顶呈大坡度状,屋檐前倾面积大的特点?安仁建筑群为何被誉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四、活动二:为安仁古镇的开发和保护提一条合理的建议?1.小组先收集对于特色民居的现有保护措施。

2.你小组探讨提出合理的开发保护建议。

(开展旅游接待、特色节日宣传活动、加强立法、专项资金的维护等)3.分享交流自己的开发保护建议。

五、活动五:小班合作------设计四川安仁古镇研学旅行方案六、观看纪录片:四川民居民俗的宣传片(各地文旅局的宣传片如:网红甘孜的局长)第七课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四川特色的民居和民俗;2.知道民居的特点和特别的用处,体会其独特的美感,学习并运用学到的民居民俗介绍给家人朋友。

民俗课程精品课程设计方案

民俗课程精品课程设计方案

民俗课程精品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学生能了解我国主要的民俗节日及其背后的历史、传说和习俗。

3. 学生能认识并描述本地区特色民俗活动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搜集、整理和分析民俗资料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开展简单的民俗活动。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提高文化自信。

3. 学生通过学习民俗课程,激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民俗文化,培养其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民俗的定义、特点,以及民间传统、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分类。

教材章节:第一章 民俗文化概述2. 我国主要民俗节日: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教材章节:第二章 我国民俗节日3. 本地区特色民俗活动:讲解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如庙会、舞狮、民间舞蹈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方民俗活动4. 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指导学生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民俗资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5. 民俗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开展简单的民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 民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6. 民俗文化传承与弘扬: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材章节:第六章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6课时,每课时40分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 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 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材内容以“56个民族”为线索,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和谐的大家庭。

教材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第二部分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对身边的民族多样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的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这一阶段处于品德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

2.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3.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难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制作成PPT或黑板报。

2.视频素材:选取有关各民族风俗习惯的视频,用于课堂展示。

3.案例材料:准备相关案例,以便于进行分析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阐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第一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各民族的基本分布和特色。

3. 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内容:1. 民族民俗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和特色3. 中国民族民俗的重要性和价值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中国的多元民族和文化。

2. 讲解民族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3. 分析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和特色。

4. 讨论中国民族民俗的重要性和价值。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二章:汉族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汉族的基本情况和民俗文化。

2. 掌握汉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3. 了解汉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1. 汉族的基本情况2. 汉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3. 汉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汉族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2. 讲解汉族的基本情况。

3. 分析汉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4. 介绍汉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三章:蒙古族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和民俗文化。

2. 掌握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3. 了解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1. 蒙古族的基本情况2. 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3. 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蒙古族的特点和贡献。

2. 讲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

3. 分析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4. 介绍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四章:藏族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藏族的基本情况和民俗文化。

2. 掌握藏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3. 了解藏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1. 藏族的基本情况2. 藏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3. 藏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藏族的独特文化和信仰。

2. 讲解藏族的基本情况。

3. 分析藏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4. 介绍藏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5. 总结本章内容。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3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3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是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的主题,第3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等。

本课时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我国各民族的基本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特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和风俗习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使学生明白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民族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确保课堂环节的顺利进行。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各民族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通过展示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民族,深入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分享给其他组的同学。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民族风俗》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民族风俗》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民族风俗》一、教案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大班幼儿,是一节主题为《民族风俗》的优秀教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幼儿们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促进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知,培养幼儿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也探究幼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不同民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一些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

•培养幼儿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运用一些生活用品,如打磨豆子玩具、捏陶瓷、草编、剪纸等,模仿和体验一些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

3.情感目标•通过多元文化知识的传授,增长幼儿的见识,提高幼儿对各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幼儿的情感陶冶,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合作精神。

三、教学准备1.教学器材•PPT课件•民族风情图片•民族习俗图片•代表性的生活用品,如豆子玩具、陶瓷工具、草编工具、剪纸刀等2.教学环境和时间•教室•时间:整堂课3.师生活动安排时间活动内容5分钟制定课堂规则10分钟展示PPT,让幼儿了解民族风情和代表性的民族习俗20分钟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体验一些民族习俗10分钟合作小游戏,巩固所学知识5分钟课堂总结四、教学过程1.制定课堂规则(5分钟)在教室中,老师首先帮助幼儿们制定课堂规则,如听老师讲话、不打扰他人、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等。

2.展示PPT,让幼儿了解民族风俗和代表性的民族习俗(10分钟)老师通过展示PPT来让幼儿们了解民族风俗和代表性的民族习俗。

通过PPT图片讲解,让幼儿们了解不同民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些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

3.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体验一些民族习俗(20分钟)老师布置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们模仿和体验一些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例如打磨豆子玩具、捏陶瓷、草编、剪纸等。

老师和助教在幼儿的旁边进行引导和协助。

4.合作小游戏,巩固所学知识(10分钟)老师和助教布置合作小游戏,以让幼儿们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要求幼儿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幅代表性的民族画作。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是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7课,第2课时。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要维护民族团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常识和道德观念,但对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不同民族的同学,但对其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的了解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增强其民族团结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政策,知道56个民族是一家,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政策,知道56个民族是一家。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列举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2.制作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政策。

3.安排活动场地: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的56个民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多民族文化。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这些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0分钟)呈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大班社会教案《民族风俗》

大班社会教案《民族风俗》

大班社会教案《民族风俗》一、课程背景民族风俗作为社会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是大班社会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对民族风俗的学习,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服饰风格、饮食文化等差异,培养幼儿的文化认知能力,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和全球视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了解并学习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民族风俗。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风俗,激发幼儿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尊重意识。

2.智力目标•经过多种形式的信息获取和思考,使幼儿对各种民族风俗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能力。

3.操作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引导幼儿亲自观察、体验、参与,加深他们对不同民族风俗的印象和理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与孩子们亲近自然对话:“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引入:老师展示多种民族服饰和器物,举例解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风俗存在差异。

2. 讲授环节•老师以小组为单位,为孩子们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风俗,如中国的汉族、蒙古族、藏族、少数民族等、韩国、日本、印度、非洲等国家的民族风俗,孩子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方式了解和体验。

3. 实践环节•老师邀请孩子们身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服饰,模仿不同民族风俗的动作和形态,加深对民族风俗的认识和印象。

4. 总结环节•老师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对不同民族风俗的感受和体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体验。

四、评估方式•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参与度、表现和情绪变化,以及课后的小组讨论和个人总结,对孩子们的情感、智力和操作目标进行综合评估。

五、课程延伸•老师可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爱好,设计相应的延伸教学活动,如手工制作、表演、绘画、制作小视频等,加深幼儿对不同民族风俗的理解和认识。

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民族习惯,了解我国民族习惯的特点。

理解我国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理解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课前学生分小组搜集一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的过程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该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值得尊重的。

重点:我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难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我国《刑法》规定严重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犯罪。

我国的法律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规定?一、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请大家分别来介绍一些少数民族风俗。

教师补充:材料:天葬天葬亦可谓之“鸟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一种葬俗,用于一般农牧民和普通人。

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藏文中“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谓之“哈桂”。

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

择吉日在天亮前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

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

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以吃光为吉利。

藏北比如县的达摩寺多多卡天葬台,是全西藏唯一保存头骨的天葬台,也是目前西藏最为著名的天葬台。

庄严肃穆的天葬台,盘旋飞翔的鹰鹫,举世无双的天葬场面,形成一个神秘世界,吸引着无数有缘或无缘走上西藏高原的人。

那么藏族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在我们看来非常奇特,甚至有些恶心的丧葬习俗呢?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

民族政策常识 第七课

民族政策常识 第七课

第六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风俗习惯及其形成、重要性,风俗习惯的多样性。

风俗习惯的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践行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树立正确风俗习惯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点:风俗习惯及其形成、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三、教学难点: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后作业:通过阅读课后“民族花园”及查阅资料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做笔记。

板书设计:第六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1、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风俗习惯的特点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后作业:思考:你觉得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才能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板书设计:第六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1、我国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2、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

板书设计:第六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1、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原因2、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活动课讨论与分享情景分析:明明是汉人,一个星期天上午,明明跟妈妈一起到菜市场,妈妈买好菜和猪肉后,对明明说:“我们回家吧!”明明却说:“妈妈,我们去吃包子吧,这条街上有一个很有名地包子铺。

”妈妈说:“好啊!”于是,明明和妈妈朝着包子铺走去,可是谁知到了店门口,妈妈看见有“清真”的标志,立刻止住了脚步,拉着明明的手就往会走。

明明十分疑惑:“为什么到了店门口,妈妈却不让我进去了呢?”问题:同学们,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不让明明进入那个包子铺吗?我国进食猪肉的少数民族都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与你分享: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同过泼水节的故事。

教育部参赛_ 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王秀波

教育部参赛_ 第七课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王秀波

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之民族政策常识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之民族政策常识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一、教案背景1、 面向学生 中学2、 学科 民族团结教育3、 课时 2二、课题: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风俗习惯及其形成、重要性,风俗习惯的多样性。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践行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树立正确风俗习惯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

四、教学课时:第1课时五、教学重点:风俗习惯及其形成、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六、教学难点: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七、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八、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show/BuzxfuX98M4epyxgBsVnkg...html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风俗习惯的含义、特点、多样性。

(2)、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3)、懂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3、自主学习(1)、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利用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62-63页第三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完成后由教师提问,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②.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2)自学指导二:同学们利用5分钟完成下面的问题,完成后由教师提问生回答,看谁做得好。

①.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的总原则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两方面内容?根据总原则制定了具体的政策和法规的目的是什么?在社会生活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主要包括哪六方面的内容?②.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4、组内交流5、班级展示6、民族风俗大比拼比赛规则①、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单位时间内,看哪组展示得数量多,一条一分。

三年级上册《民族风俗习惯》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民族风俗习惯》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民族风俗习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贵州主要民族(如苗族、布依族、侗族等)的基本风俗习惯。

2.掌握各民族节日、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的特色。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贵州民族风俗习惯的多样性。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介绍贵州的民族风俗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贵州多元文化的兴趣,培养尊重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和和谐共处。

教学重点:1.贵州主要民族的基本风俗习惯。

2.各民族节日、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的特色介绍。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贵州民族风俗习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尊重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贵州主要民族的风俗习惯。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民族节日、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学生对贵州民族风俗习惯的看法和感受。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贵州的民族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贵州民族风俗习惯的视频或展示一组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贵州的多彩民族文化世界。

2.提问导入: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贵州有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课讲授1.苗族风俗习惯节日:介绍苗族的“四月八”、鼓藏节等重要节日,讲述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和意义。

服饰:展示苗族服饰的特点,如银饰、刺绣等,讲解其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饮食:介绍苗族的特色美食,如酸汤鱼,讲述其制作方法和口味特点。

居住:简述苗族村寨的建筑风格,如吊脚楼,强调其适应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特点。

2.布依族风俗习惯节日:介绍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讲述节日的传统活动和象征意义。

幼儿园教案设计大班社会教案民族风俗

幼儿园教案设计大班社会教案民族风俗

幼儿园教案设计大班社会教案民族风俗幼儿园大班的社会课程一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因为它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学到很多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于民族风俗的话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民族风俗。

民族风俗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包括语言、宗教、礼仪、服饰、饮食、建筑等方面。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我们来看看大班幼儿应该如何学习民族风俗。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来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比如,我们可以去参观一些博物馆或文化遗址,看看那里展示的文物和艺术品,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或观看电影等方式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除了观察和体验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游戏和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学习民族风俗。

比如,我们可以制作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等,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

我们还可以玩一些有趣的游戏,如“猜谜语”、“找茬”等,通过游戏来加深对民族风俗的理解和记忆。

让我们来谈一谈如何将民族风俗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从饮食方面入手,尝试一些不同民族的传统美食,如饺子、火锅等。

我们可以从穿着方面入手,穿上一些传统的服装或配饰,感受一下不同民族的风情万种。

我们还可以从礼仪方面入手,学习一些不同民族的传统礼仪,如握手、鞠躬等。

学习民族风俗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学习民族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

希望大家都能够喜欢上学习民族风俗这门课程,让自己变得更加有趣、有品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医科大学子女学校王洁琼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风俗习惯的含义
(2)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3)学习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4)懂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合作的能力
( 3 ) 培养学生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认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
二、重点:(1)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2)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 3 )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教法:图片分析,小品表演,讨论分析,表演唱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
师:伴随歌曲“一家人”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欣赏“帽子秀”(四位学生头戴不同民族的帽子,上讲台展示,先猜一猜是哪个民族的,老师再解释)。

是啊,每一顶帽子都有着每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我们生活在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生活在这里的47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那么,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呢?
★讲授新课
欣赏几组图片
师:除了帽子能反映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外,请同学们说说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民族风俗习惯?
生:…..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几组图片
并思考图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民族风俗习惯的?
生:……
师:再看看我们的课本上是怎样表述风俗习惯的?并齐读一遍。

◆民族风俗习惯的含义:
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饮食、衣着、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俗、命名、居住和生产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喜好、风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等。

小结: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知识拓展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哈萨克风情”视频。

看后对风俗习惯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理解。

请你来讲一讲你所了解的民族风情。

学生介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我是白族,我们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
小结:讲得真好,这充分体现了同学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请用你的掌声鼓励他们优秀的表现。

过渡:我国各民族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不同,所形成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三幅图片体现了民族风俗习惯的哪些特点?
看图分析
1、以上图片分别是哪些民族,你是如何辨别的?
2、幅图片体现了民族风俗习惯的哪些特点?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板书:◆群体性◆民族性◆区域性
情景分析
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请听下面的故事
故事:“端午节”到了,妈妈买了许多明明爱吃的粽子,有板栗馅的,有红枣馅的,还有腊肉馅的,一天上学前,明明对妈妈说自己要带一些粽子到学校和好朋友一起吃,当明明把腊肉馅的粽子装进书包时,妈妈立即把它从书包里拿了出来,一边拿一边说:“这个别拿了。

”明明感到十分疑惑:“妈妈为什么不让我拿这个呢?”议一议:明明妈妈为什么不让明明把腊肉馅的粽子带到学校去呢?
生发言师小结:明明的妈妈能够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尊重。

我们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又是怎样规定的呢?学生齐读。

板书: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对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做了具体规定。

板书: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

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师:在身边你发现哪些风俗习惯是要改革的、抛弃的?
生:……。

师:请分析两个画面。

评析现象
每当清明节人们都要去祭拜已故的人,有些人以烧纸的形式祭拜,也有些人用鲜花
来祭拜。

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生发言师小结:用鲜花来祭拜更好。

因为烧纸破坏环境、甚至会引起火灾,还会使一些人痴迷于讲封建讲迷信。

所以对于各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陋习我们的态度是——改革。

师:同学们,面对风俗习惯中的精华,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发扬光大;面对我们民族的风俗习惯中的陋习,要加以改革。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包括:保持“和“改革”两方面。

小品表演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何重要的意义呢?请看小品表演,并思考:小品中的人物不妥之处在什么地方?这样下去会带来什么危害性?怎样避免发生这种不愉快?小品给你的启示有哪些?(小品容:“卖肉了,新鲜的猪肉.”吆喝声引起了一位卖馕的维吾尔族经商者的不满,于是,争吵声谩骂声不断……)
生:分析回答问题。

师:那么,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板书: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巩固和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损害民族情感,破坏民族之间的团结,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应当被禁止。

发起倡议书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起来发出一份倡议书吧,请全体同学起立: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从我做起!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从小事做起!争做维护各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好公民!
★巩固新课: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应该怎样做才对?)
生:通过学习,懂得了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了解了党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懂得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把尊重民族
风俗习惯落实到行动中。

★板书设计:
风俗习惯的含义
民族
民族性
风俗习惯的特点区域性
风俗群体性
国家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习惯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的精神,巩固和加
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损害政策民族情感,破民族之间的团结,任何不尊重民
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应当被禁止。

师:请欣赏集体表演“维吾尔族舞蹈--美”(六位不同民族学生的表演)
美丽的天山,神奇的天池,广阔的牧场,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
还有同学们自己编排的维吾尔舞蹈《美》,使大家再一次感受
到了我们是个好地方,激起了同学们对的热爱和维护民族团结
的决心。

★总结:
同学们,对于民族风俗习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生活中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歧视和侮辱,就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和侮辱。

我们要维护民族团结,创建和谐社会。

47民族是一家,祖国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不同民族和睦相处,共同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国家,国家,有国才
有家,让我们一起来唱《国家》伴随手语,结束今天的课程。

★课堂作业:
1、请你结合所学的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知识办一期手抄小报。

2、情景分析:小明是汉族,妈妈接他来生活时间不长,听同学们说的烤肉和抓饭特好吃,一天他跟妈妈到菜市场买好蔬菜和猪肉后说要去吃抓饭和烤肉,妈妈说:“提着‘这个’去是不行的”。

小明疑惑地看着妈妈手中的东西说:“为什么不行?”
请用民族风俗习惯的知识帮助小明解答心中的疑惑。

参赛类型:教学设计
题目:《民族政策常识》
第七课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单位:医科大学子女学校
:王洁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