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

合集下载

谐音双关的诗句

谐音双关的诗句

谐音双关的诗句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双关。

出自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与“思”双关。

出自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3、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丝”与“思”双关。

出自南北朝:佚名《作蚕丝》。

4、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出自南北朝:佚名《西洲曲》。

5、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期”与“棋”双关。

出自南北朝:佚名《子夜歌-今夕已欢别》。

谐音双关的诗句谐音双关的诗句有哪些
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

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表面指自然界的杨花柳絮,实指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忠魂)。

古典诗词中双关词的解析

古典诗词中双关词的解析

古典诗词中双关词的解析古典诗词中双关词的解析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以下是古典诗词双关词例题解析,请考生掌握记忆。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如: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道是无晴却有晴。

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

在恋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

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浅议中国古典诗句中的双关

浅议中国古典诗句中的双关

( ) 一 双关在 中国诗歌 中的产 生和 发展
在 中国文 学史 中 . 最早 对 “ 双关 ” 出定义 的是 范 作 仲淹 . 他在 《 赋 林 衡鉴 ) 》 ( 序 中说 : 兼 明二 物 , 之 双 “ 谓 关 。”16 [ 9但准 确地讲 ,诗经》 中国诗学 最早 使用 双 1 2 《 是 关修 辞 的书面 作 品 ,诗经 》 《 中有 大量 的双 关修 辞 。在 创作 中 .词语 的多义 性可 以增 加诗文 的 意蕴深 度 . 增 加 诗作 的感 情 色 彩 . 因此 . 词语 的多义 性 就 成 为诗 人 创作 诗歌 时一 种 自觉 的追 求 中 国词语 恰好 具备 这 而 类特 点 我 国作为一 个诗 歌 的国度 . 双关 修辞 的使 用
指 东道 西 ; 委婉 进 言 、 蓄抒 慨 ; 隐 约成 谜 、 谐 或 含 或 诙
位 少女 本来 在江 边休 闲地欣 赏 风景 . 是 突然 传来 的 但
歌 声 打破 了环境 的 宁静 .也打 破 的少女 心境 的安 宁 原 来 那 唱歌 之 人是 少 女 的 意 中人 .他 对 少 女不 理 不
的魅 力 . 时还 会 增 加 诗 句 的魅 力 , 同 促进 诗 句 的传 播 。
关键 字 : 关 ; 双 中国诗 学 ; 学接 受 ; 读 ; 造 文 误 创
中 图分 类 号 :2 3 9 9 2 1 ) 6 0 2 -0 1 7 —1 9 ( 0 2 0 - 1 7 3
睬. 好像 是 无情 ( ) 晴 的样子 , 是仔 细听 听歌声 , 但 又像 是 对 自己的倾诉 和表 白 , 像 又是有 情 ( ) 好 晴 的 作 品
看 起 来是 在 写 景 . 实质 是 在 抒情 . 是作 者 把 自己 的 只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连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连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连词例析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许多富有双关意义的连词。

这些连词运用巧妙的表达方式,给作品增添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艺术美感。

本文将介绍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连词,并进行例析。

1. 情意双关古典诗词中常使用一些连词来表达多重情感和含义。

比如“不禁”,在诗中既可表示不自觉地做出某种反应,也可以表示情感的抑制。

另一个例子是“难道”,它既可以用来表达疑问,也可以表示讽刺和否定。

例子:- 不禁:春风吹过,不禁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 难道:月亮那么美,难道你眼中看不出来吗?2. 空间双关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连词能够在空间上创造双重意义。

比如“千山万水”,它既可以指代真实的山水景色,也可以用来形容感情的距离和遥远。

类似地,“朝朝暮暮”可以表示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也可以表达时间的长久和思念之情。

例子:- 千山万水:离别之际,千山万水难隔绝。

- 朝朝暮暮:他对她的思念如朝朝暮暮般长久。

3. 语言双关在古典诗词中,一些连词也能够运用语言上的双关,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一点红”既可以指代一朵红花,也可以表示微小的痕迹和迹象。

类似地,“水调歌头”既可以指一种曲调,也可以表示开头的部分。

例子:- 一点红:白雪皑皑的世界上,唯有那一点红更加显眼。

- 水调歌头:他在漆黑的夜里吟唱着那首水调歌头。

总结古典诗词中的“双关”连词运用巧妙,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效果。

通过情意双关,空间双关和语言双关等手法,诗人们创造了更深刻的意象和情感体验。

这些连词令古典诗词更具诗意和韵味。

注:以上例子仅供参考,实际文本中可能存在其他双关连词,因此无法一一列举。

另外,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文本中引述的内容无法确认真实性。

象征、双关

象征、双关

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再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还如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双关的古代词语【全】

双关的古代词语【全】

双关的古代词语【全】双关的古代词语【全】lilbrp70911级分类:中小学作业被浏览48次2013.05.22检举如莲子与怜子yusc9i7eic3采纳率:56%11级2013.05.22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古典诗词里面使用双关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

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

例如:“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形容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形容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形容词例析
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使用“双关”形容词来丰富表达,给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双关”形容词例析:
1. 明亮明亮
- 景物:明亮的光芒、明亮的月光,既形容光线充足,也可引申为意义明确清楚。

- 情感:明亮的笑容,既形容笑容光彩照人,也可引申为情绪愉悦。

2. 轻盈轻盈
- 音乐:轻盈的音符、轻盈的旋律,既形容音乐轻巧飘逸,也可以用来形容文字流畅、轻灵。

- 姿态:轻盈的舞姿、轻盈的步伐,既形容身体轻盈灵活,也可引申为心境轻松愉悦。

3. 寂静寂静
- 自然:寂静的夜晚、寂静的湖面,既形容环境安静宁谧,也可引申为心境平静,没有烦扰。

- 感受:寂静的思绪、寂静的情感,既形容内心安详宁静,也
可引申为没有外界干扰,专注于某种感受。

4. 深邃深邃
- 景物:深邃的湖水、深邃的眼神,既形容景物深渊迷人,也
可引申为思想深沉、见解独到。

- 内涵:深邃的诗意、深邃的哲理,既形容文学作品意境深远,也可引申为思想内涵丰富。

这些例子展示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形容词的用法,它们
既具有字面意义,又在深层表达上有丰富的含义,给读者带来更丰
富的阅读体验。

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

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如: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副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副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副词例析引言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其中,使用双关副词的例子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够增添作品的诗意和趣味。

本文将介绍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副词例子,并对其意义和效果进行分析。

富有双关意味的副词例子1. 青山:- 意义一:形容山色葱茏、青翠欲滴。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青山隐隐水迢迢”。

- 意义二:指年轻人。

例如《临江仙·满尚贤》中的“赤帜先飞青山下”。

- 分析:通过一个词语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使句子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2. 朱唇:- 意义一:形容嘴唇红艳如朱。

例如《蝶恋花·春景》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臀珠发,朱唇开”。

- 意义二:指女子的嘴唇。

例如《长恨歌》中的“有女长舌从此闻”。

- 分析:通过一个词语同时表达了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赋予了诗句更多的浪漫与想象力。

3. 暮色:- 意义一:黄昏时的色彩。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意义二:指老年。

例如《绝句·赠与卫八处士》中的“对长亭晚,酒醒只在网阴时”。

- 分析:通过一个词语展示了自然景色和人生阶段的变化,使诗词具有感伤和哲理的氛围。

4. 明月:- 意义一:指明亮的月亮。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意义二:指心中的美好愿望或事物。

例如《庐山谣》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 分析:通过一个词语概括了客观和主观的含义,使诗句既有景物的描绘又有情感的表达。

结论古典诗词中的双关副词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能够丰富作品的表达和内涵。

通过对副词的多重意义进行运用,诗人们创造出了充满诗意的句子和意境。

这些例子中的双关副词,给古典诗词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表达和趣味,深受读者的喜爱。

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解读

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解读

古诗词中常见乐曲名解读古诗词中常出现一些乐曲名称,这些乐曲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表达出诗人特定的情感。

古诗词语句中有时会出现有关古曲调名,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就出现了“梅花”(梅花落)“关山”(关山月),这些古曲调名往往带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因此,了解诗中常见的乐曲名对欣赏古代诗词是很有帮助的。

2002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即就此命题:(2002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分析:有些考生把“折柳”理解为一个动作,由此谈细节描写等,关键是不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

如果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即可感悟出“折柳”的含义。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乐曲名称进行简要解说:1.《杨柳曲》:汉乐府古曲,“杨柳(留)枝”,有时也作《折杨柳》《怨杨柳》《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送别)之词,以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

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杨柳》曲勾起了征夫的离愁,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又因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而不能,离情更苦。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2.《关山月》:乐府曲调,也称《关山》,乐府旧题。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诗中“关山”即《关山月》曲调,诗人借此表达了征戍者的离家思归的别情。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介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介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介词例析
介词在古典诗词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起到连接词句的作用,还常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双关或隐喻的效果。

本文将分析几个常见的“双关”介词,并以例子加以说明。

一、以“在”为例
古代诗词中常常使用介词“在”,它一方面表示所在的位置,另一方面也表示时间上的延续。

下面是一些例子:
1. “烟波江上使人愁,在青楼日暮时。


此处,“在”表示所在的位置,即烟波江上,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这里,“在”不仅表示所在的位置,即龙城,还意味着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二、以“为”为例
介词“为”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表示一种承担或代替的含义。

下面
是一些例子:
1.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在这句诗中,“为”表示清溪承担着洞的作用。

2.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里,“为”表示“是”的含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以“自”为例
介词“自”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表示主动或自发的意思。

下面是一
些例子:
1.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此句中,“自”表示作者主动放弃相识的机会。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自”在这里表示事物自发的行为,春天来临,鸟儿的鸣叫是自然而然的。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介词,它们在表达位置、时间、承担、代替、主动等方面起到多重含义的作用。

诗词通过这种双关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富韵味,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完整word)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完整word)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2011年01月08日21:56 授课老师:卢廷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中常见双关语例析

高中语文  古典诗词中常见双关语例析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双关语例析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如: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双关

双关

双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朗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初看,似乎整首诗通篇景物描写,无令人赏心悦目之处。

但再仔细品评,深感奥妙无穷。

此词以杨柳,江水起兴,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风光绮丽的环境,悠悠歌声,引来男女主角的出场。

闻歌踏歌,唱者有心,听者有意,“无飞情之所流注。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妙在巧语双关。

“晴”与“情”同音,借景言情,妙手偶得。

此词风格轻快流丽,妙语天成,表现了在朦胧恋爱中的男女有趣而微妙达到的心理。

而最大的买点就在于双关妙用。

双关:即一语双关,一个字或一句话或一层意思有双重的含义。

一般分为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特点:要表达双重含义而字面上却又只表达了一种含义,更重要的语用含义需要推导才能获得,这就造成了“双关”表达上的委婉,含蓄效果。

(一)谐音双关因而在讲究韵致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到广泛运用。

古典诗词中制造“双关”的手法很多。

但是运用双关需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对中国的古典文字有独特的敏感,对中国的古典诗词语意有深刻的体味。

古诗中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这与中国的汉语拼音有密切联系。

汉字是单音字,每一字一音,有些字有几种读法,也是每一种读法一个音。

而汉语的一个音又海纳了数以千计的字,这就是谐音双关的基础。

且看: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青”即“莲子”的颜色。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以上例句将读者带入了两层不同的境界(不知道如何表达,姑且拿意思比较模糊的“境界”二字),两层境界,韵味更深。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疑问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疑问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疑问词例析古代诗词中常常使用双关的疑问词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多义性。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典诗词中使用的“双关”疑问词的例析。

1.何例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 ___《春晓》例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 ___《春晓》例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 ___《春晓》例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 ___《春晓》在这首诗中,诗人使用了“花落知多少”的表达方式,借用了疑问词“何”,使诗句中的“花落”既指春天的景色,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短暂。

2.为何/何故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___《离思五首之一》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___《离思五首之一》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___《离思五首之一》例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 ___《离思五首之一》这首诗中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恰似”来暗示“为何/何故”,表达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离愁别绪。

3.安得/焉得/何如/奈何例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例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例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例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富裕安逸的生活的愿望,反映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现实。

1116 诗词修辞手法之“对比衬托双关互文”

1116  诗词修辞手法之“对比衬托双关互文”

◇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
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 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 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落花人独立”为正衬,即以哀景写哀情,凋花之景衬 诗人落寞哀伤之情。“微雨燕双飞”——反衬,用燕子 的成双成对反衬诗人独住的孤独凄苦之情。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பைடு நூலகம்者为了表达出
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 法。 如《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 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
(一) 正衬:即运用同类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正面来陪 衬,即以正衬正,以反衬反,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 喜衬喜,以悲衬悲。
(二)反衬: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正面的人物或事 物,常以其反面的人物或事物作陪衬,借助二者的不协 调性以形成鲜明的对照,造成巨大反差,给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诗词表达技巧之 “对比、衬托、双关、互文”
◇对比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
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朱门酒肉臭(XIU),路有冻死骨。”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
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 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 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动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动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动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常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其中动词也是常见的
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动词例子的分析:
1. 倚 - 在古典诗词中,倚可以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倚靠、依赖
的意思,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另一种是倚仗、依托的意思,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 换- 换也是常见的双关动词之一。

一方面,它可以指代交换、交替的意思,如《摸鱼儿·过七里濑》中的“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
花开淡墨痕”。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表示改变、变换的意思,如
《虞美人·听雨》中的“楼上夜雨听笛声,卧看牵牛织女星”。

3. 看 - 看是一个多义词,也常常被运用于双关的修辞手法中。

一方面,看可以表示观察、注视的意思,如《黄鹂·春晓》中的“报
得三春晖,草木知春早”。

另一方面,看还可以表示理解、领会的
意思,如《幽梦影·灯影摇红官舍夜》中的“依稀梦里飞花字,认得
文字向光看”。

4. 望 - 望也是一个多义词,经常被用来构造双关的表达。

一方面,望可以表示眺望、期待的意思,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
山尽,黄河入海流”。

另一方面,望还可以表示祝福、企盼的意思,如《南乡子·北静玄都观不到》中的“只望长门头,忽见青楼绝欲尽”。

总的来说,古典诗词中的双关动词给了作品更多的表达层次和
诗意,丰富了诗词的内涵。

这些动词的双关含义让诗词更加具有趣
味性和想象力,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解读的空间。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量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量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量词例析
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使用“双关”手法,运用了一些具有双重意义的量词来表达细腻的情感和意境。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双关”量词例析:
1. 心痕:在诗词中,心痕一词既可以指"心灵上的伤痛",也可以指"内心的痕迹"。

通过这个量词,诗人把内心的伤感与外在的痕迹相结合,表达了对爱情、生活的思考与描绘。

2. 目屎:目屎在日常生活中是指眼屎,但在古典诗词中,它常常被用来表达眼泪或流泪的意思。

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创造出了一种情感的反差,以强烈的情感和艺术性的形象来表达悲痛、哀伤等情感。

3. 衣带:衣带既可以指衣物上的带子,也可以指男女之间的情感纽带。

通过这个量词,诗人巧妙地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与人际关系相结合,表达了对情感的思考与描绘。

4. 春蚕:春蚕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指蚕的产卵过程,也可以指丝
绸的产生。

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将生命的繁衍和丝绸的制作相互联系,展示了生命的美好与脆弱。

5. 桃李:桃李在古代常常用来指学生,也可指花果。

通过这个
量词,诗人将桃李与学生的成长相比,表达了对教育的赞美与祝福。

通过运用这些具有双重意义的量词,古代诗人们创造出了丰富
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使诗词充满了韵味和内涵。

这些例子展示
了古代诗人们独特的创造力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也让读者更好地
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
导读:二、“丝”和“思”谐音双关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
《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五、“匹”语义双关“布匹”和“匹偶”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诗歌中的“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着“匹偶”。

这位女子本指望两情相悦,将会有个美满的结局,没料到男子负心,留给她的是一缕织不成匹的乱丝,表达了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

南朝民歌《作蚕丝》:“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

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匹”同样蕴涵着两情相悦的寓意,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