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040203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040203)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到社会体育活动相关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所需的体育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的技术及练习方法;3、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社会体育活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社会体育活动的理论前沿和社会需求;6、具有一定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主干学科:体育学、公共管理四、核心课程:社会体育概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管理导论、社区体育导论、体育经济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学术活动。
五、学制与学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六、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一)通识教育平台注:专业课程中的限选课,学生限选一项,11个学分;方向课(一)或(二)模块中的课程,学生限选一个方向,修满16学分。
七、实践创新平台计划八、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规定与实施细则(一)教学安排:本专业培养方案以4年学制进行安排设计。
全学程安排共约166周,其中教育教学约154周。
第一学期按18周,第二至七学期按20周安排教育教学(含复习考核),第八学期按16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含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及复习考核等)。
(二)考核及成绩记载、学分绩点计算及效用:1、必修课:必修课的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类。
2、本院选修课,一律实行考查,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讨论、提交作业或论文等,成绩按优、良、中等、及格与不及格报,及格与及格以上者给予相应的学分和绩点。
武汉体育学院(2013年修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3年6月修订)一、专业介绍为了适应人们对体育生活的需求,我校于1995年,开始试办社会体育专业。
1999年正式设立社会体育专业,并开始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社会体育方向硕士研究生。
2012年,社会体育专业更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代码040203)。
本专业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要求,充分整合我院优势教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为标准,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旅游、体育探险等体育休闲特色,并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学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既能从事社会体育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又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有效地从事经营、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要求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具备良好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专业理论、掌握多项社会体育运动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社会体育活动的推广、指导、经营与开发等活动;3.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外语的学习,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求;三、培养特色(一)目标特色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既能从事社会体育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又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有效地从事经营、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有别于传统体育领域中各类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定位,同时也是本专业的最主要培养特色。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是培养学生健康、自信、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要积极发挥社会体育的作用,培养出一批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人才。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方案:
一、拓展社会体育课程
通过拓展社会体育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体育运动,培养他们团队合作、领导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建立社会体育导师制度
建立社会体育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配备一名个人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体育训练计划,解答体育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开展社会体育竞赛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体育竞赛,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比赛中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创建“社会体育之星”计划
设立“社会体育之星”计划,每年评选出一批在社会体育领域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资助,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
五、促进高校社会体育与社会体育机构合作
积极开展高校与社会体育机构的合作,共同举办各类社会体育活动,促进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体育发展平台。
六、建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评估体系
建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对学生在体育技能、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方案,达到有效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目的。
以上是我校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培养出更多积极向上的社会体育人才,为我校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浅谈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概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教学、指导、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体育理论素养、教学指导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较强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教学、指导、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体育理论素养,能够运用体育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工作;3. 培养学生具备教学指导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教学和指导工作;4. 培养学生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有效管理体育项目和团队;5.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和实践。
三、培养课程及学分要求1. 体育理论基础:包括体育科学基础、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共计XX学分;2. 体育教学指导:包括体育教育学、体育教学方法与技能、体育训练学等,共计XX学分;3. 组织与管理:包括体育组织与管理、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律等,共计XX学分;4. 专业实践:包括社会体育实践、专业实习等,共计XX学分;5. 创新研究:包括体育科研方法、体育科研论文写作等,共计XX 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1. 社会体育实践:通过参与社会体育项目、社会体育组织和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2. 专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体育教育机构、体育社团、体育企业等单位进行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五、质量评价与学位授予1. 通过期末考核、实践教学成绩、论文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2. 学生须完成规定学分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获得学士学位。
六、就业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可在体育教育机构、社会体育组织、体育产业企业、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体育教学、指导、管理等工作。
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从事科研工作或高等教育工作。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及工作规律,具备较强业务能力、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一)培养规格要求1.知识结构(1)具有扎实的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等专业基础知识;(3)具有扎实的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等专业理论知识;(4)掌握体育管理及体育教研、科研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结构(1)基本能力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具备运用外语进行简单会话,能够阅读本专业外语期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利用计算机常用软件进行文字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继续学习及自主创业的能力;具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和人际交往能力。
(2)专业能力具备依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和提高教学的能力;具备本专业教育教学、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训练及运动竞赛、体育科研等专业能力。
职业技能达到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或通过体育职业技能鉴定。
3)综合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具备将自身技能与群体技能融合以及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安心教育、严格认真、求实守纪的敬业精神。
3.素质结构(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2)具备创新、实践、创业的体育素质;(3)具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毅力;(4)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本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5)具有良好的气质和形象,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探索
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探索摘要: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主导方向模糊等问题,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在目标上找准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课程体系突出医学院校特色,专业培养突出实践能力。
关键词: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社会体育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为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专业,至今全国已有近230所高等院校开设[1],其中部分为医学院校。
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医学院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真正从事社会体育的毕业生比例较小,这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初的不成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面对新的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设置,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 现行的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1.1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规格模糊由于医学院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时间很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8年颁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规定,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但专业目录中的描述是概括性的,并不明确,这影响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1.2 拼盘式的课程体系,主导方向模糊大多数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都意识到要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医学类课程以形成特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不科学,随意性较强,更像是将医学类课程和体育课程拼凑在一起。
缺乏整合的医学类课程的增加导致了学生负担的加大,专业主干课学时不足,形成“四不像”的课程设置。
2 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2.1 培养目标应找准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原则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应当掌握社会体育专业基本知识、熟悉社会体育相关理论和现代社会体育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这是医学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为了适应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主要在体育教育与训练领域内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一)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掌握本门学科所需要的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学科学术上的动态和新成就,了解其发展动向,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并进行翻译;(三)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体育文化2.学校体育学3.体育运动心理学4.体育组织人力资源管理5.体育社会学6.体育经济学7.体育统计学三、学习年限与学分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
学位课程又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
公共学位课程3门计11学分,由学校统一组织开设。
专业学位课程4门计8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指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指定选修课程3门计1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3门计6学分。
各研究方向硕士生课程总学分为35学分,加上教学实践2学分,总共为37学分。
研究生学位课程需考试及格方能取得学分,选修课程可通过考试、考核合格取得学分。
研究生至少修满37学分方能申请学位。
学习年限为2-3年。
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19学分)(三)任意选修课程五、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硕士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
硕士生进行教学实践必须面向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的工作。
教学实践的形式有:讲授本、专科学生课程若干章节或某个专题,协助主讲教师辅导与答疑,主持课堂讨论,指导实验课、训练课和论文写作等。
硕士生的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时间为4周左右,至少应完成8个课时的授课工作量或相当此量的其他教学工作量,经考核合格,计2学分。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体育学院-黄山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学科门类:教育学专业代码:040203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与毕业要求最低学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78.5学分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主干学科: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相近专业:体育教育院部负责人:李昌军审核:陈国平校长:汪建利日期:2013年8月1、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本专业以“强技能、应用型”为特色,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旅游产业、商业健身俱乐部和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工作,也能胜任体育教育、行政管理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体育旅游产业、商业健身俱乐部和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工作,也可从事体育教育、体育行政管理和体育科研等方面工作。
2、培养要求1)工具性知识: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逐步提高并基本达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一般会话水平。
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够进行文献检索。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注并熟悉国家有关体育,尤其是社会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社会体育工作,思想品德良好。
3)学科基础知识: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社会体育概论、社区体育导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导论、体育科研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有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或社会实践,有一定独立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对体育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2.培养内容:
(1)体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体育科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体育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组织和管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包括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赛事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3)体育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包括体育教学方法、体育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4)体育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包括体育调查研究和体育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3.培养方式:
(1)课堂教学: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实习、实训等形式的实践活动。
(3)社会实践: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比赛等方式,学习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能力。
4.培养环节:
(1)基础课程教育:包括数学、英语、体育科学基础等课程的教育。
(2)专业课程教育:包括体育管理、体育教育、体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的教育。
(3)实践训练:包括实习、实训等形式的实践活动。
(4)学术研究:包括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等学术活动。
5.考核评价:
(1)学期考核:通过学期考试和平时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实践训练考核:通过实习报告、实训成绩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3)学术研究考核:通过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科研成果等方式,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价。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紧跟时代步伐,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强调实践锻炼。
理论课程包括体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体育社会学、体育市场营销等应用学科。
实践课程则包括体育项目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实习等环节。
1.体育学:涵盖体育历史、体育理论、体育法规等方面,使学生了解体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知识。
2.心理学:教授学生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技巧,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3.生理学:讲解人体生理结构、运动生理学原理等,为学生实践锻炼提供科学依据。
4.体育社会学:分析体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
5.体育市场营销:教授学生如何进行体育市场调研、策划、推广等。
6.体育项目技能训练:针对不同体育项目,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7.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8.实习:安排学生在体育机构、企业等地实习,了解行业现状,积累实践经验。
二、培养方式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
2.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同时与校外体育机构、企业等合作,拓宽培养渠道。
3.个性化培养与共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保证培养方案的共性要求。
4.学术交流与技能竞赛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同时举办各类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资队伍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既有学术型教师,又有实践型教师,形成互补。
2.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升整体师资水平。
四、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学术成果、实践成果、综合素质等方面。
2.完善评价机制: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前体育教育领域的关键议题之一,对于培养优秀的体育指导和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现状与发展趋势,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您带来一篇全面而有深度的文章。
1.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是一个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专业领域,它需要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非常重要。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2. 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和案例的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滞后,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造成学生毕业后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随着社会对体育产业的重视和发展,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不断更新,结合最新的行业趋势和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实用的教育。
3.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的角度来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和社会中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引入最新的理论和案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总结回顾在本文中,我们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与探讨。
我们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深度和广度的分析,我们发现了现行的培养方案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提升。
社会体育指导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培养方案一、介绍社会体育指导是指通过非竞技性体育活动,旨在提高公众的体育意识、促进身体健康和塑造积极的生活方式。
开展社会体育指导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增进社会凝聚力和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社会体育指导培养方案,以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发展。
二、培养目标社会体育指导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具备良好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2.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3.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育理念和方法;5.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内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体育知识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体育知识,包括体育理论基础、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应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人群的运动特点和训练需求,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指导。
2. 教育教学能力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导体育活动。
他们应具备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计划,能够通过引导和激励,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他们达到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3. 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协调和组织体育项目、赛事、培训等活动。
他们应了解如何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预算以及管理流程,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4. 沟通能力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学员、家长、社区居民等各方进行有效的交流。
他们应能够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意见,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5. 专业素养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能够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
他们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习惯,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四、培养方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社会体育指导员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特制定本方案。
二、培养目标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 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
3. 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发挥专业作用。
三、培养模式1. 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增加学生实践经验。
四、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1. 专业设置:社会体育专业涵盖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体育教育与训练、体育养生与康复等多个方向。
2. 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
五、师资队伍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2.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学水平。
六、质量保障与监控1.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
2. 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3. 强化学生学业考核,确保培养质量。
七、毕业与就业1. 学生修满学分,成绩合格,准予毕业。
2. 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八、总结本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全面、系统的培养,以满足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通过实施本方案,我们期待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为推动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一、业务培养目标: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我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的,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养,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并能适应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组织竞赛的指导工作的社会体育工作者。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初步形成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必须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技能与指导方法;
3.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了解国内外社会体育方面的发展动态;
5.掌握体育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具有适应体育教育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三、主干学科: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传统体育养生学、健身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武术、健美操、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见习、实习、专项技能展示、毕业论文等。
六、主要专业实验:运动解剖实验、运动生理实验、体育保健实验、运动心理实验、运动生化实验等。
七、学制:四年
八、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总体安排表
社会体育专业单位:周
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社会体育专业单位:周
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