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面诊疗指南主要内容
最新:中国开放性骨折诊断与治疗指南
最新:申国开脱性骨折诊断与治疗指南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导致的肢体开放性骨折日趋增多,开放性骨折患者伤情复杂多变,规范处理决定良好预后。
目前我国缺乏开放性骨折相关的诊疗共识,为提高创伤救治水平,规范开放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流程,降低伤残率及病死率,参考国内外资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共同起草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从10个方面阐述中国开放性骨折治疗:开放性骨折概述、开放性骨折分型、急诊处理、抗生素使用、清创原则、骨折稳定技术、软组织重建、筋膜间室综合征、一期截肢和损伤控制。
开放性骨折即骨折部位皮肤或站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遇。
肢体开放性骨折通常是高能量损伤,因此骨与软组织均可受到严重创伤,需要进行伤情评估,严重者进行损伤控制;开放性骨折的最大风险是组织损伤严重、创口污染,易导致骨与软组织坏死、感染,严重者可致肢体功能障碍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开放性骨折常用的分型方法如下:1.Gustilo-Anderso n分型:G ustilo-Anderso n分型系统[1 ]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开放性骨折的分型方式,该分型系统根据创面大小、软组织损伤程度、污染程度及骨折类型主要分为3型(表1)。
此分型简单易懂,能很好地区分开放性骨折的严重性,且长期临床研究结果证实真可靠性较高,被广泛用于开放性骨折的评估,本指南所述的治疗策略也基于该分型;但是医师的经验及损伤的复杂程度可能影响患者的分型结果[2]。
2.损伤肢体严重程度评分(mangled extremity severity score , MESS)(表2): Johansen等[3]于1990年根据青和软组织损伤程度、肢体缺血情况、血压、休克持续时间及茸龄4个方面提出了MESS评分系统。
开放性骨折诊治指南
开放性骨折诊治指南开放性骨折诊治指南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导致的肢体开放性骨折日趋增多,开放性骨折患者伤情复杂多变,规范处理决定良好预后。
目前我国缺乏开放性骨折相关的诊疗共识,为提高创伤救治水平,规范开放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流程,降低伤残率及病死率,参考国内外资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共同起草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从10个方面阐述中国开放性骨折治疗:开放性骨折概述、开放性骨折分型、急诊处理、抗生素使用、清创原则、骨折稳定技术、软组织重建、筋膜间室综合征、一期截肢和损伤控制。
开放性骨折概述开放性骨折即骨折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肢体开放性骨折通常是高能量损伤,因此骨与软组织均可受到严重创伤,需要进行伤情评估,严重者进行损伤控制;开放性骨折的最大风险是组织损伤严重、创口污染,易导致骨与软组织坏死、感染,严重者可致肢体功能障碍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开放性骨折分型开放性骨折常用的分型方法如下:1、Gustilo-Anderson 分型:Gustilo-Anderson 分型系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开放性骨折的分型方式,该分型系统根据创面大小、软组织损伤程度、污染程度及骨折类型主要分为3型。
损伤肢体严重程度评分(mangled extremity severity score.MESS): Johansen等于1990年根据骨和软组织损伤程度、肢体缺血情况、血压和休克持续时间及年龄4个方而提岀了MESS评分系统。
该计分指岀分数V7分者能够保肢,分数27分者则需截肢。
在Gustilo如、回C型严重下肢损伤中,可应用MESS评分系统指导截肢或保肢治疗。
该评分系统简便可靠,是判断严重下肢损伤截肢或保肢治疗应用较为广泛的评分标准。
手外伤临床诊疗指南
手外伤临床诊疗指南第一节开放性损伤【概述】手外伤的发生率高,而且大多数是开放性损伤。
手部开放性损伤如能正确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
反之,如伤口感染、组织坏死,可影响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也增加了晚期修复的困难。
所以,开放性手外伤的早期正确处理,是治疗手部创伤的关键。
【临床表现】1.手部伤口,外伤暴力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2.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肢(指)体远端的坏死征兆。
3.畸形及功能受限。
【诊断要点】1.明确外伤机制。
2.查体(1)伤口检查:了解创口的部位、大小、损伤程度及皮肤缺损情况,同时应注意有无止血带,并记录使用的时间及部位。
(2)血管检查:根据手指的颜色、温度、血管的搏动等作出判断。
(3)神经检查:手指的活动、感觉、反射等。
(4)肌腱检查:手的休息位姿势改变,且在做一些特定的动作时,断裂肌腱的牵动动作消失,注意有无肌肉的协同作用。
(5)骨、关节检查:局部肿胀、功能障碍,有明显的缩短、旋转、成角和侧偏等畸形。
3.检查包括关节部位的摄片,血管的超声检查等,一般在病情稳定后再检查,以积极抢救手的功能为主。
【治疗原则和方案】1.缝合伤口和预防感染只有在进行彻底清创的基础上闭合伤口,才有可能使手部开放性损伤的感染率降低。
在一般情况下,手部开放损伤,应该争取在伤后12小时内进行清创和闭合伤口。
2.尽可能地恢复解剖连续性在技术和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外伤情况,争取早期施行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术、断裂肌腱和神经的吻合术,必要时做一期的肌腱移位或移植手术。
3.根据损伤与处理情况,术后做适当固定与功能活动。
4.不同部位的皮肤缺损应及时修复(1)手指皮肤缺损的修复:原则上应尽量设法保存手指长度,不能因皮肤缺损而随意截除患指,特别是拇指和示指,方法有游离植皮、局部皮瓣、鱼际皮瓣、鱼际皮瓣相交臂皮瓣等。
(2)手掌、手背皮肤缺损的修复:小面积皮肤缺损游离植皮或局部转移皮瓣修复。
大块皮瓣缺损,较多应用中厚游离植皮或各种皮瓣移植。
临床指南 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专家共识
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专家共识我国每年发生车祸、坠楼、斗殴、职业损伤等各种创伤达2亿人次。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伤口是人们寻求急诊医疗帮助的常见原因之一。
美国急诊科每年约治疗创伤性伤口1180万人次;其中超过730万人次为开放性伤口,估计花费超过30亿美元,若这些伤口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花费将更大。
急诊开放性伤口处理已成为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急诊清创缝合术是外科医生必备技术,重视清创可降低伤口感染,减少甚至不用抗生素;重视缝合技术可减少瘢痕形成,减轻创伤后遗症。
但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常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操作,缺乏循证医学依据。
为规避人人可行清创术但清创步骤不规范进而延误病情的情况,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制定本共识,将清创术的步骤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提高临床实施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术的规范程度,降低伤口感染率、提高伤口一期愈合率。
一、急诊开放性伤口清创缝合的一般原则对合并有失血性休克者首先纠正休克,对重要脏器损伤严重危及生命者优先抢救,不宜立即行清创术。
减少感染:清创缝合术是将污染伤口变为清洁伤口、为组织愈合创造良好条件的方法,其目标为迅速的伤口愈合、预防非特异性感染和预防破伤风、狂犬病等特异性感染并恢复最佳功能和美学效果。
由于感染的伤口常瘢痕重、美学效果差、伤口愈合延迟,因此尽可能减少感染是清创的重中之重。
增加感染风险的局部因素为伤口长度>5cm[4]、伤口局部污染重、深度深、较多异物存留、受伤至就诊时间长等。
另外,伤口位于下肢等乏血管区比血流丰富的面部或头皮的感染可能性大。
伤口位于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及会阴等)比位于细菌定植较少区域的感染可能性大。
增加感染风险的全身因素为老年(≥80岁)、吸烟、糖尿病、恶性肿瘤、肺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衰竭、肥胖、营养不良和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等)、有遗传性和获得性结缔组织病等。
最新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
最新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烧伤等意外创伤事件呈快速增长趋势,由此引起的慢性创伤后疼痛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
创伤后出现的慢性疼痛多表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创伤后疼痛的诊疗现状不容乐观,为此,本文依据《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整理了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多种治疗方案,旨在为慢性创伤后疼痛的诊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慢性创伤后疼痛慢性创伤后疼痛(CPTP)是组织损伤(包括烧伤在内的任何创伤)后发展或加重的慢性疼痛。
疼痛既可局限于损伤区域,亦可投射到位于该区域的神经支配区;深部躯体或内脏组织损伤后相应皮肤区域可出现牵涉痛。
任何创伤后都可能出现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目前临床上对CPTP认识不足,临床诊疗亟待规范。
基于最新国际疾病分类-11将CPTP分为6类:慢性烧伤后疼痛(CPAB1)、慢性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慢性脊髓损伤后疼痛、慢性脑损伤后疼痛、慢性挥鞭伤后疼痛和慢性肌肉骨骼损伤后疼痛(CPAMSI)o慢性创伤后疼痛的分类诊断慢性烧伤后疼痛临床表现:烧伤后疼痛具有强度剧烈、种类多、周期长等特点。
知烧伤创面、供皮区、植皮区等区域的疼痛、灼热、紧缩感等,往往伴瘙痒、焦虑、抑郁等。
诊断:有烧伤病史,局部有创面瘢痕、畸形等,烧伤创面、供皮区、植皮区等区域持续疼痛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
慢性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临床表现:临床上多表现为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痛觉过敏、持续性疼痛或感觉异常。
疼痛性质主要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针刺样、射击样等。
常伴随睡眠障碍、焦虑及抑郁。
诊断:・有明确的周围神经创伤病史;・疼痛发作与创伤发生有明确的时间关联;・疼痛发生及感觉异常部位与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相对应;・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
慢性脊髓损伤后疼痛临床表现:慢性脊髓损伤后疼痛复杂,持久且难以控制,大多表现为受伤节段神经支配区及以下部位痛觉过敏、痛觉超敏、持续性疼痛或感觉异常,烧灼痛是最常见的疼痛描述,下肢是最常见的疼痛部位。
创伤处理[指南]
创伤处理概述随着社会生产建设和交通事业日益发达,创伤发生率有增高趋势。
在和平时期以重大灾害或事故等生产和交通性创伤为主。
处置较重和重症创伤应从现场着手处理。
首要的是抢救生命。
在处理复杂的伤情时,应优先解决危机生命和其他紧急的问题。
急救治疗创伤的目的是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和恢复生理功能。
例如,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损伤和休克时,处理的顺序应是先抗休克,其次处理尿道损伤,然后行骨盆牵引固定。
必须优先抢救的急症有:心搏骤停、窒息、大出血、开放性气胸、休克、腹部内脏脱出等。
抢救危重伤者生命的基本措施可概括为“ABC”的支持,即airway (气道)、breathing(呼吸)和circulation(循环)的支持。
重症创伤的急救(一)一般处理1.体位和局部制动较重的创伤后伤员卧床休息,所取的体位应利于呼吸运动和保持伤处静脉血回流(减轻水肿),如半卧位利于呼吸、垫高受伤的下肢可减轻肿胀。
受伤的局部应适当制动,可减缓疼痛,且利于组织修复。
有骨折、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肌腱损伤等,更重视制动。
制动可选用绷带、夹板、石膏、支架等。
2.预防和治疗感染凡有开放性创伤,均必须重视感染的防治。
腹内、胸内组织器官受损的闭合性创伤,也需防治感染。
伤口的清洁、清创术处理和闭合伤的手术处理,必须及早施行。
污染较多和组织破坏较重者需选用抗生素,并用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3.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代谢伤后有口渴和尿少提示体液不足,应及时检查和输液补充。
较重的伤员更可有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均需予以调整。
较重的创伤可造成机体静息能量消耗增加和分解代谢加速,导致体质消耗、组织修复迟滞和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出现并发症。
因此,如果伤后患者不能经口进食和消化食物,就应选用要素饮食或静脉营养法。
4.镇静镇痛和心理治疗选用药物镇静镇痛,使伤员可以安静休息和恢复生活起居。
但成年伤员主诉疼痛可能含精神因素,不应一律给予麻醉镇痛药,要防止影响伤情判别和用药的副作用。
心理治疗也很重要,由于伤员可有恐惧、焦虑等,个别可发生伤后精神病。
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积极寻求降低治疗成本的方法和途径, 减轻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加强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心理支持工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 管理能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增强信心与自我效能
通过成功案例分享、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计划等方式,增强 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家属参与及沟通技巧
家属教育
向家属传授创面护理、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知 识,使家属能够成为患者的有力支持者。
家属沟通
与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 心理状态,共同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
家属参与治疗
止血措施
对于活动性出血点,应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如电凝、结扎或填塞 止血等。
植皮术和皮瓣移植术应用
创面评估
根据创面大小、深度、部位和周围皮肤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 皮或皮瓣移植方法。
术前准备
完善术前检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制定手术方案。
手术操作
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手术操作,确保移植组织的成活和创面的良好愈合 。
治疗配合教育
向患者说明治疗计划、药物使用、创面护理等方面的知识,确保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支持策略探讨
焦虑与抑郁情绪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采取倾听、 安慰、鼓励等心理疏导措施,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心态。
疼痛管理
教授患者疼痛自我评估方法,提供疼痛缓解技巧,如深呼 吸、放松训练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创面分类标准
急性创面
由外伤或手术等引起的皮肤组织损伤,通常在短时间 内可愈合。
慢性创面
医学交流课件:《中国创面诊疗指南》解读
目录
01 《中国创面诊疗指南》制定原则与依据 02 不同创面类型的诊疗意见
编写原则
• 尽可能收集近年来国内有关创面治疗的相关研究报告 • 客观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创面的治疗效果 • 排除利益相关的单纯产品的报告 • 以国内研究为主,参考国外相关资料,制定出符合中国
国情的指南 • 希望在2年的周期内进行更新 • 参考国外指南,对相关技术方法材料的应用提出约束和
推荐意见:
1. 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创伤性难愈创面效果优于普通换药(B) 2. 可控压力间断负压吸引、持续冲洗的改良封闭负压吸引技术,均可促进
创面肉芽生长,缩底清除创面的
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刺激肉芽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缩短治疗时间,效果可靠(C) 4. 持续生理盐水冲洗在治疗烧伤整形科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患者,可以 降低堵管,减少换药的频率,保持创面的清洁,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从 而缩短术前准备的时间(C)
三.敷料推荐意见:
1. 与传统惰性敷料相比,新型保湿敷料更有助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B), 应根据创面的不同情况、不同时期合理选用新型保湿敷料,必要时多种 敷料联合应用效果更佳(B)
2. 含银敷料能够提高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 数(B)。银离子敷料联合水凝胶有助于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A),银离 子敷料联合其他敷料(水胶体、表皮生长因子、泡沫敷料、无机诱导活性 敷料)和高压氧可能效果更佳(B)
压力性溃疡,预防、治疗及其同义词
牛津推荐意见分级(OCEBM)
推荐意见 A
B
C D
证据级别 1a 1b 1c
2a 2b 3a 3b 4 5
描述
基于RCTs的SR (有同质性) 单个RCT研究 “全或无”证据(有治疗以前所有患者全都死 亡,有治疗之后有患者能存活。或者在有治疗 以前一些患者死亡,有治疗以后无患者死亡) 基于队列研究的SR (有同质性)
临床诊疗指南烧伤外科学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烧伤外科学分册一、烧伤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烧伤是由热力(火焰、热水、蒸汽等)、化学物质(强酸、强碱等)、电流、放射线等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伤。
这一定义明确了烧伤的致伤因素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热力烧伤。
(二)分类。
1. 按烧伤的深度分类。
- 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
局部呈现红斑,轻度红肿,无水疱,疼痛明显。
原因在于表皮浅层的损伤主要影响到皮肤的外观和感觉神经末梢,所以表现为红斑和疼痛。
- Ⅱ度烧伤。
- 浅Ⅱ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
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剧烈。
这是因为伤及真皮乳头层,导致组织液渗出形成水疱,而丰富的神经末梢未被完全破坏,所以疼痛剧烈。
- 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真皮网状层。
创面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由于烧伤深度加深,部分神经末梢被破坏,所以痛觉相对浅Ⅱ度烧伤有所减退。
- Ⅲ度烧伤:全层皮肤烧伤,可深达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
创面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和拔毛无痛觉。
因为全层皮肤及深部组织受损,神经末梢完全被破坏,所以无疼痛感觉。
2. 按烧伤的面积分类。
- 中国新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的体表面积。
头颈部占9%(1个9%),双上肢占18%(2个9%),躯干前后包括会阴部占27%(3个9%),双下肢(含臀部)占46%(5个9% + 1%)。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准确评估烧伤的严重程度,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烧伤的现场急救。
(一)脱离致伤源。
1. 热力烧伤。
- 火焰烧伤:应尽快脱去着火的衣物,或就地打滚压灭火焰,也可用水浇灭或用灭火器灭火。
如果衣物与皮肤粘连紧密,不要强行撕脱,以免加重创面损伤。
- 热水、蒸汽烧伤: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一般冲洗时间为15 - 30分钟。
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由于创面复杂、多样,且易感染、难愈合,给临 床诊疗带来很大挑战。
经济负担重
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护理,医疗费用高昂,给家 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指南制定背景和意义
规范诊疗行为
针对当前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指南以规范临 床医生的诊疗行为。
提高诊疗水平
通过指南的推广和实施,提高临床医生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认识和 诊疗水平。
不同类型创面诊疗策略
急性创伤性创面
及时清创、止血、缝合或包扎 ,预防感染和并发症。
慢性难愈性创面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感 染、改善局部血运、处理合并 症等,同时加强创面护理和营 养支持。
烧伤创面
根据烧伤深度和面积,采取合 适的清创、换药和敷料等治疗 方法,重视疼痛管理和营养支 持。
压疮创面
解除局部压迫,改善局部血液 循环,加强创面护理和营养支
提高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水平建议
加强创面评估和分类
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全面 评估,准确判断创面类型、严 重程度和预后情况,为制定个 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推广多学科协作模式
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 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骨科 、烧伤科、整形科、营养科等 ,应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共 同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治 疗服务。
创面分类标准
01
急性创面
由外伤或手术等引起的组织损伤 ,通常在4周内愈合。
慢性创面
02
03
难愈性创面
愈合时间超过4周,常因局部血 液供应不足、感染、坏死组织残 留等原因导致愈合延迟。
指经过常规治疗后仍难以愈合的 创面,如糖尿病足溃疡、静脉性 溃疡等。
各类创面特点分析
01
急性创面
中国创面诊疗指南(版)
目录分析
1
指南编写委员 会
2
总执笔人简介
3
第一章创伤性 溃疡创面
4
第二章糖尿病 足创面
5
第三章压迫性 溃疡创面
第四章动脉性溃疡创 面
第五章下肢静脉性溃 疡创面
第六章急性及其他创 面
附录国际伤口指南名 录
第一章创伤性溃疡创面
第一节背景 第二节封闭式负压引流 第三节高压氧治疗 第四节敷料及其他药物 第五节组织移植 第六节光与激光治疗 第七节护理 第八节中药治疗精彩摘录Fra bibliotek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创面诊疗指南(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创面诊疗指南(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二章糖尿病足创面
第一节背景 第二节手术篇 第三节技术篇 第四节材料篇 第五节外用中成药
第三章压迫性溃疡创面
第一节背景 第二节 NPWT治疗深度/重度压疮的效果 第三节 NPWT治疗慢性创面(含压疮)的效果 第四节京万红软膏治疗压疮的效果 第五节百克瑞纱布治疗压疮的效果 第六节超声清创治疗压疮的效果 第七节康复新液治疗压疮的效果 第八节减压支持面治疗压疮的效果 第九节其他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治疗压疮的效果
第四章动脉性溃疡创面
第一节背景 第二节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第三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五章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
第一节背景 第二节手术治疗 第三节药物治疗
第六章急性及其他创面
第一节急性伤口 第二节烧伤 第三节其他慢性伤口
附录国际伤口指南名录
1.简介 2.建议和指南 3.特殊话题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创面诊疗指南(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医院医学创伤中心诊疗方案
医院医学创伤中心诊疗方案______医院创伤中心诊疗方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冬奥冬残奥会建设标准”及“___市______医院创伤中心相关工作调度会”指导意见,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为冬奥冬残奥会保障任务做好更充分准备。
二、创伤中心建设相关要求(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
1、成立创伤中心领导小组创伤中心主任:___副主任:______组员:各职能、临床、医技科室主任下设专项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2、成立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___副主任:______组员:______(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和支撑科室的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包括创伤科、运动医学科、手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手麻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包括内科、康复医学科、心理咨询、中医科、输血科、血库等,并设立对应的临床科室门诊。
(三)航空医疗急救停机坪项目,由我院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承担创伤规范化救治。
下一步,针对航空医疗急救任务,展开国家级规范化培训。
三、创伤中心医疗服务能力创伤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
推动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
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以及创伤科、运动医学科、手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手麻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内科、康复医学科、心理咨询、中医科、输血科、血库等(二)诊断服务项目。
能够常规开展心电图,胸部、骨盆、四肢_片,全身快速_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等辅助检查和其他必需的实验室检验。
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控制出现出血及休克处理【概述】当血液(主要指红细胞)从血管或心脏出至组织间隙、体腔内或身体外面,称为出血,流入(进入)体腔或组织间隙的为内出血,流出体外称外出血。
控制出血示采取各种止血方法、紧急措施抢救出血伤员,防止因大出血引起休克甚至死亡,达到快速,有效、安全的止血目的,它对挽救伤员生命具有特殊意义。
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细胞缺氧所致的一种危急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1.急性出血是外伤后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血液示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保障。
成人的血液约占自身体重的8%,外伤出血时,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20%以上时,出现明显的休克症状。
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40%时,就有生命危险。
2.休克常为大失血所致的临床表现,有神志淡漠、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口唇青紫、皮肤湿冷、脉搏细弱或摸不到,心律加快、血压下降、血色素降低、尿量减少、中心静脉压下降;在无严重外出血可见时必须考虑胸、腹内脏的损伤,骨盆骨折、四肢长骨骨折等。
【诊断要点】1.休克诊断要点(1)神志:烦躁不安,表现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2)皮肤:苍白,湿冷,口唇及肢体发绀。
(3)呼吸:浅快,微弱。
(4)脉搏:细速,口渴,尿量<20ml/h。
(5)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脉压<20mmhg。
2.判断出血的性质对抢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出血的特点:按损伤的血管性质分类:(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液由伤口向体外喷射,危险性大。
(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不停地流出。
(3)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创面渗出,危险性小。
出血的种类: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分类:(1)外出血:由皮肤损伤向体外流出血液,能够看见出血情况。
(2)内出血:深部组织和内脏损伤,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或脏器、体腔内,从体表看不见出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创面诊疗指南主要内容
《中国创面诊疗指南》主要以国内2004年1月1日—2014年5月1日正式发表的论文为文献依据,以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和推荐级别为证据级别和推荐意见级别,对创伤性溃疡创面、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压迫性溃疡创面、动脉性溃疡创面、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急性创面及其他创面的诊疗进行了文献复习、讨论等,形成了共187条推荐意见。
其中A级推荐占2%、B级推荐占49%、C级推荐占37%、D级推荐占12%。
本书共有5个A级推荐,分别是:(1)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可提高DFU患者溃疡愈合率,降低高位截肢率,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银离子敷料联合水凝胶有助于促进DFU愈合。
(3)毫米波照射可有效促进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伤口愈合,缩短放射性皮肤溃疡的愈合时间。
(4)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能促进小面积深Ⅱ度烧伤和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
(5)生肌玉红膏可通过祛除创面坏死脓腐、改善创面渗出液的状况及促进肉芽生长而促进创面愈合,但生肌玉红膏是传统中医外科用药,其临床疗效需进一步验证。
高压氧治疗的证据来源部分是对国外文献的荟萃分析,实质上还是以国外文献为主。
国内也有许多医院用高压氧治疗DFU,疗效明确。
银离子敷料联合水凝胶、毫米波照射和重组人GM-CSF促进溃疡创面愈合比较明确。
生肌玉红膏尽管多中心研究有效,但主要是在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验证的,还需要扩大临床验证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本指南依据的文献都是2004年后发表的,如果将1998年付小兵等[1]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作为国内文献的A级推荐,bFGF用于烧伤、手术创伤、供皮区创面及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促修复也是安全有效的。
B级推荐主要是针对创面使用的技术和外用药等,分别为负压创面技术、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百克瑞)、各种生长因子、清创(含超声清创)、各种功能性敷料、手术、中药、减压、各种理化治疗(含高压氧)、生物治疗等。
以上各种技术和外用药都是在特定的附加条件下(如针对不同病因的创面、不同时期的创面)发挥作用,因而推荐为B级。
如血管性溃疡需要在血运改善后应用各种技术或外用药治疗,以显现效果。
作为B级推荐理应有更多、更翔实的证据,从事创面治疗的医护人员应该根据当地的客观情况采用。
比如,在浙江省,功能性敷料在烧伤和溃疡清创术中的应用费用是可以医保支付的,这样就可以较多使用功能性敷料(主要是湿性敷料),从而更有利于创面愈合。
由于篇幅关系,C级和D级推荐在此省略。
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级别低不等于不重要,其原因为循证医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些研究伦理不通过,有些研究设计非常困难。
当然,C级和D级推荐也更说明在应用的同时,需要做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验证。
《中国创面诊疗指南》制订的背景是,国际创面指南较多,但是部分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创面尤其是慢性创面发病率高,病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经过近10多年的努力,各地由烧伤外科转变或衍生的创面中心或者由其他学科包括内分泌科、护理学科、整形外科、骨科、创伤科等派
生的创面中心渐渐增加,在学习国外各种创面诊疗指南规范的基础上也创新了自己的方法,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发表了论文。
尽管这些论文仍有较多的问题,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水平和规范急性及慢性创面的诊疗过程,同时为了让指南更加符合中国人的特性,制订了该指南,也是希望为今后指南更新作铺垫。
最后,《中国创面诊疗指南》还附录了国际伤口指南名录,供大家参考。
总之,作为指南,正如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在序中所说,希望通过指南,为国内专家治疗创面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同时,指南的制订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过程。
由于时间比较短,编写人员水平所限,提供的资料不一定完整,可能还存在一些缺陷。
敬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指正,以利再版时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