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四支先遣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四支先遣队

新华网 ( 2006-08-08 14:05:57 ) 来源: 资料卡片2006年第8期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四支先遣队

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先后组建过4支先遣部队,分别担负宣传抗日、牵制敌人对苏区的进攻、为主力红军长征探路、策应和配合主力红军北上以及开路先锋等战略任务,为中国工农红军顺利实施战略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军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的西南方向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次战略转移之前,中央决定派出一支部队,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到闽浙赣皖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建立新苏区,发展反日运动,以调动敌人北上,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直接目的是以这一行动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 1934年7月5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下达训令,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6日,红七军团由瑞金出发,在红九军团的掩护下向闽中前进。为了宣传我党抗日主张,中央公开发表了毛泽东与项英、张国焘、朱德、周恩来、王稼祥联名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文件,并发出了《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行动给各级党部的指示》,要求广泛宣传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政治意义,拥护抗日先遣队的行动,组织抗日统一战线等。中央指出:“红军的主力虽因国民党五次‘围剿’挡住了北上的路……却在此时派出了自己的先遣部队。这个部队虽然只是一个先遣部队,但有充分的战斗力……我们的抗日先遣队,将很快壮大成为抗日作战的大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的抗日先遣队已经出动了!我们英勇的工农红军已经以实际的行动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救中国于危亡。”

7月29日,红七军团攻占闽江南岸的尤溪口。翌日,攻占樟湖坂,并于当晚北渡闽江,占领黄田、谷口。8月1日,占领水口,召开“八一”纪念大会,正式宣布红七军团对外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活动。随后,北上抗日先遣队按照中革军委“继续彻底地破坏进攻我红十军及闽北苏区的敌人的后方”的训令,在闽浙赣皖

边界广泛活动,创建新苏区,取得了一定战绩。11月4日,红七军团同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会师,合编为红十军团,原红七军团改编为第十九师,红十军改编为第二十师。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方志敏任闽浙赣军区司令员,曾洪易任政治委员;方志敏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为委员,领导红十军团创建新苏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支劲旅,遭到数倍于我军的敌人的疯狂追堵和围攻,部队作战举步维艰。1935年1月中旬,红十军团在返回闽浙赣苏区途中,在德兴港头村被敌军截为两段,先头部队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突出敌军包围,回到苏区;主力部队被合围于怀玉山中,激战至下旬,大部牺牲。方志敏、刘畴西等被俘后英勇就义,曾洪易向敌人自首投降。2月27日,红十军团突围部队改编为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治委员,王蕴瑞任参谋长,黄富武任政治部主任,由上饶灵山地区出发,向浙南进发,在该地区坚持游击战争。抗战开始后该部被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关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北上行动,历时6个多月,行程5600多里,沿途且战且走,先后进行了30余次重要战斗,一度震动了福州、杭州、徽州、芜湖以至国民党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对于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以及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次战略行动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敌人力量的暂时强大,主观上则主要是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因为派出抗日先遣队的战略意图及赋予抗日先遣队的战略任务,是通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到敌人深远后方去活动,争取在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时对敌人起一定的牵制作用,这从战略指导上是可行的。然而,中央赋予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却远远超出了上述要求,建立新苏区,开展反日运动,促使敌人进行战略与作战部署上的变更等等,这些在当时政治气候和战略环境下,都没有实现的客观基础。此外,主力红军离开中央苏区以后,在南方数省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抗日先遣队在实际作战指导上仍然是搞大兵团作战,“正规战打不成”;而且全部战略行动甚至战术行动都由中央和中革军委直接指挥,“游击战也打不成”;作战指导上的错误是抗日先遣队失利的重要原因。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进军虽然失败了,但作为第一支从中央苏区出发向敌人腹地进击的主力部队,在一定程度上掩护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特别是以方志敏等为代表的广大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已成为我军战史上英勇悲壮的光辉一页。

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

在红七军团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旗帜北上的同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又决定派红六军团西征,拟与红三军取得联系,执行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任务,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

1934年7月,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将湘赣边区的红十七师和红十八师改编为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的先遣队突围西征;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组成军团的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基本任务就是先撤离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苏区,并同活动在贵州东部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取得联系,吸引敌人改变部署,辅助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同时也为准备转移的中央红军探索前进的道路。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从江西遂川横石突围,踏上西进的征途。10日抵达桂东县的寨前圩,在这里召开了庆祝突围胜利和誓师大会,任弼时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誓师大会是红六军团长征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为完成中央和军委赋予的战略任务,他们连续行军作战,跨越赣、湘、桂、黔四省达5000余里,突破几倍于己的优势敌军的包围、堵截和追击,作战环境异常艰苦。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于1934年10月到达黔东根据地,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印江县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