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罐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doc
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
沉降观测点应该怎样布设?布设的原则是什么?下面是下面带来的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1)沉降观测点必须能够反映建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且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2)沉降点埋设应按符合设计要求,不宜少于6个点,宜埋设于建筑物角点或沿外墙每隔10m~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变形缝、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筒体四角上;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埋设沉降点不得少于4个。
3)沉降观测点在柱或墙砼施工前焊接与柱主筋上,也可在柱或墙上钻孔埋设,高度离地面10cm~50cm,埋在砼内长度宜为外露部分的5~7倍;沉降点的型式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建筑材料,可采
用不同的形式,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突出点,如图为两种常见的沉降点埋设型式。
4)沉降点埋设好后,应涂上防腐漆,绘出沉降点布置图,对沉降点编号,在沉降点布置图上标出水准点的具体位置,利用图纸与现场相结合选定沉降观测线路和仪器架设点,在选定仪器架设点时,尽量使用前后视距相等,沉降观测线路应附合于两水准点之间或闭合于同一水准点上,在沉降点布置图上绘出沉降观测线路。
储罐沉降观测专项方案
一、编制依据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 《国家一、二级水准测量规范》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 《储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0-2013)二、工程概况本工程为5万m3储罐建设项目,位于XX市XX区XX路XX号。
储罐采用卧式圆柱形钢制储罐,罐体直径为Φ60m,罐壁厚度为16mm,罐底厚度为20mm,罐顶采用浮顶结构。
储罐总高度为18m,容积为50000m3。
三、沉降观测目的为确保储罐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在可控范围内,预防因沉降过大导致储罐损坏、地基不均匀沉降等问题,特制定本专项方案。
四、沉降观测方法1. 采用精密水准仪(DSZ2)进行水准测量,水准尺采用铟合金尺。
2. 水准点布设:在储罐基础周围及罐体中心线两侧布设水准点,共设10个水准点。
3. 观测周期:施工期间每5天观测一次,施工结束后每15天观测一次。
五、沉降观测步骤1. 水准点埋设:根据设计图纸,在储罐基础周围及罐体中心线两侧埋设水准点,并做好标记。
2. 水准仪校准:使用水准仪对水准点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精度。
3. 水准测量:按照测量规范,对水准点进行水准测量,记录观测数据。
4. 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储罐沉降量。
5. 结果报告:将观测结果汇总,编制沉降观测报告。
六、沉降观测精度要求1. 观测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
2. 水准点重复观测差值不应大于2mm。
七、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 观测过程中,应保持水准仪稳定,避免因仪器抖动造成误差。
2. 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 观测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测量技能,熟悉测量规范。
八、沉降观测结果分析及处理1. 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储罐沉降是否在可控范围内。
2. 如发现沉降过大,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调整施工方案、加强地基处理等。
3. 施工结束后,根据沉降观测结果,对储罐进行验收。
九、沉降观测报告编制1. 沉降观测报告应包括观测目的、方法、步骤、精度要求、结果分析等内容。
主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主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一、主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房子地基不稳,导致房子倾斜。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找专业人士来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那么,如何布置和要求这些观测点呢?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沉降观测。
简单来说,沉降观测就是通过测量建筑物或土地在一定时间内的沉降量,来判断其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而观测点则是用来放置仪器进行观测的地方。
那么,如何布置观测点呢?二、观测点的布置1. 观测点的类型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观测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单点式观测点:在地面上选择一个点作为观测点,用于整个建筑物或土地的沉降观测。
这种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的建筑物或土地。
(2)多点式观测点:在地面上选择多个点作为观测点,用于分别测量各点的沉降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建筑物或土地。
2. 观测点的布置原则(1)均匀分布: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尽量保持均匀,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建筑物或土地宽度的1/3。
(2)覆盖全面:观测点应该能够覆盖到建筑物或土地的大部分区域,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其沉降情况。
(3)避开障碍物:观测点应该尽量避开建筑物内部的障碍物,如柱子、墙体等,以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三、观测点的要求1. 观测仪器的选择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
一般来说,常用的观测仪器有测斜仪、水准仪等。
2. 观测时间的规定为了能够及时发现沉降问题,我们需要规定好观测的时间。
一般来说,每天至少要进行一次观测,每次观测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3. 数据记录和处理在进行观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记录每一次的数据,并及时进行处理。
对于发现的问题,我们要及时报告给专业人士进行处理。
沉降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建筑物或土地的稳定性。
因此,我们在布置和要求观测点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储罐沉降观测制度范本
储罐沉降观测制度范本一、总则为了确保储罐的安全稳定运行,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储罐的使用寿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各类储罐的沉降观测工作。
二、沉降观测组织与管理1. 企业应建立健全储罐沉降观测组织机构,明确观测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2. 企业应制定储罐沉降观测计划,明确观测周期、观测方法和观测内容。
3. 企业应定期对储罐进行沉降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及时调整储罐的使用状态。
4. 企业应建立健全储罐沉降观测档案,保存观测数据和观测报告。
三、沉降观测方法与要求1. 观测方法(1)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进行观测。
(2)观测点应设置在储罐的四个角落和中心,共计五个观测点。
(3)观测数据应符合国家有关测量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 观测要求(1)观测人员在进行观测前,应了解储罐的结构、使用状况和周边环境。
(2)观测应在储罐停用期间进行,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观测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观测操作规程,确保观测人员的安全。
四、沉降观测数据分析与处理1. 观测数据应按照观测周期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
2. 企业应根据观测数据,判断储罐的沉降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3. 当储罐沉降超过规定值时,企业应立即采取措施,如调整储罐使用状态、进行维修加固等。
4. 企业应将观测数据和处理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并留存备查。
五、沉降观测设备与管理1. 企业应配备满足观测需求的仪器和设备,并定期进行检定和校准。
2. 企业应建立健全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 观测人员应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六、培训与考核1. 企业应对观测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储罐沉降观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 企业应定期对观测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
七、监督与检查1. 企业应建立健全储罐沉降观测的监督与检查制度,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沉降观测点的具体做法
沉降观测点的具体做法1、仪器:水准尺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铝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时应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DS3级别。
2、观测时间: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建(构)物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 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4、沉降观测的五定: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5、在观测过程中,做到步步有校核。
①前后视距≤30 m,前后视距差≤1.0m,②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应≤1.0mm,6、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7、埋入墙体的观测点,材料应采用直径不小于12毫米的元钢,一般埋人深度不小于12厘米,钢筋外端要有90°弯钩弯上,并稍离墙体,以便于置尺测量。
8、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每二层观测一次,竣工后再观测一次。
9、水准点是对各观测点沉降的基准点,一定要选定相对固定的稳定的其他建筑物等适当部位,一般不少于2个。
10、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
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毫米。
11、完成沉降观测工作,要先绘制好沉降观测示意图并对每次沉降观测认真做好记录。
(1)沉降观测示意图应画出建筑物的底层平面示意图,注明观测点的位置和编号,注明水准基点的位置、编号和标高及水准点与建筑物的距离。
并在图上注明观测点所用材料、埋入墙体深度、离开墙体的距离。
储罐沉降测量方案
储罐基础沉降测量装置1、仪器测量原理选定16个观测点,在其中两个观测点上紧贴罐体外壁竖直放置两根PVC 硬管并加以固定;在罐体底部放置一圈PVC 软管,使用16个接头将硬管和软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通器。
根据连通器原理,每根竖管里的液面必定在同一水平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储罐基础沉降会使罐体底部发生倾斜和翘曲,每个观测点的高度将改变,则各个观测点中的液体即将开始流动,由液柱高的一端向液柱低的一端流动,直到各容器中的液面相平时,即停止流动而静止。
经由装置测量沉降后的各测点液位为H 1、H 2、H 3…H 16,选择液位最小值,假设H 1最小。
故各点相对基础沉降量为X 2=H 2-H 1 X 3=H 3-H 1 … X 16=H 16-H 1 (1-1) 液位变化状态直观反应了基础沉降状态,液位上升了说明该点基础沉降了。
若16个测点X 值均等于0,说明罐体均匀沉降,各点沉降量相等;若X 值不等于0且各不相等,说明各点基础沉降均不同;若X 值存在为0的点或者X 值存在相等的点,说明基础沉降存在相同的点。
根据压强公式P=ρgH,液柱的静压及液位成正比,各测点液柱高度改变导致压强发生变化,该装置通过特制传感器感知压强变化从而得出液位变化,最终集成实时液位曲线图,通过观察各测点液位变化即可反向推出各点储罐基础沉降量。
图1-1 仪器示意简图2、材料及仪器安装该装置涉及使用长1.6m、直径10cm的透明PVC硬管,长320米、直径10cm的PVC软管,管道接头16个,其中三向接头2个、两项接头14个,压差液位传感器16个,16路智能巡检仪一个。
PVC硬管接头 PVC软管烨立工控 WMY2012-B 直引线液位计烨立工控 YL-MD80 16路智能巡检仪图2-1 材料及实验器材2.1液位计种类及选择目前常用的液位计有磁性浮子液位计、无线电波液位计、超声波液位计、电容式液位计、静压(差压)式液位计、磁致伸缩式液位计等,选择合适的液位计对于实现方便、准确的测量至关重要。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是对地基和结构安全性进行监测的重要手段,合理布置观测点并满足相应要求能够有效评估储罐的运行稳定性。
1. 观测点布置原则
•观测点应均匀布置在储罐基础周边,覆盖整个基础面积。
•布置应考虑地质条件、土层性质和地基结构等因素,选择代表性观测点。
•观测点不宜设置在可能存在变形的区域,如裂缝、沉降坑等。
•观测点数量应足够,一般不少于储罐基础的1%。
2. 观测点要求
•观测点应固定牢固,不得因外力或其他因素导致移动或变形。
•观测点应具备良好的环境保护条件,避免受到雨水、化学品等的影响。
•观测点应便于操作和维护,方便定期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观测点的位置标识清晰明确,防止混淆或误读。
•观测点周边应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避免大型机械振动或工程施工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以上是储罐基础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要求的基本内容,为了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议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合理安排观测点,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管理和维护。
沉降观测点布置原则及实施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沉降观测点布置原则及实施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建设工程中,沉降观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工程人员监测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是沉降观测工作的起点,它直接影响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合理布置沉降观测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通过系统地介绍沉降观测点布置原则和实施步骤,旨在帮助工程人员更好地了解沉降观测工作的关键要点,提高观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本文也对沉降观测的应用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未来沉降观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愿本文能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在正文部分中,将详细介绍沉降观测点布置原则和实施步骤。
首先,我们将介绍沉降观测点布置原则,包括选择观测点的位置、数量和间距等要点。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实施步骤,包括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等。
通过这部分内容,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沉降观测点布置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步骤。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强调沉降观测点布置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同时,我们将探讨这些原则和步骤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沉降观测点布置的原则和实施步骤,为读者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参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沉降观测点布置原则及实施步骤,通过系统性的讲解,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沉降观测点的设置方法和操作步骤,从而提高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沉降观测的重要性和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质量和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沉降观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推动工程质量的持续提升。
2.正文2.1 沉降观测点布置原则沉降观测是对地表或结构物的变形进行监测的一种重要手段。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方法
附录B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方法B.0.1 新建罐区的每台罐充水前,均应进行一次观测并做好原始数据记录。
B.0.2 储罐基础沉降应安排专人定期观测,自充水开始后每天测量不应少于1次,并应做好记录。
沉降观测应包括充水前`充水过程中·充满水后·放水后的全过程。
B.0.3 沉降观测应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进行检查,测量精度宜采用2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m~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
B.0.4 坚实地基基础,设计无要求时,第一台罐可快速充水到1|2罐高进行沉降观测,并与充水前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对照,计算出实际的不规则沉降量。
当不均匀沉降量不大于5mm|d时,可继续充水到3|4罐高进行观测。
当不均匀沉降量仍不大于5mm|d时,可继续充水到最高操作液位,分别在冲水后和保持48h后进行观测,沉降量无明细那变化,即可放水;当沉降量又有明显变化,则应保持最高操作液位,进行每天的定期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当地一台罐基础沉降量符合要求,且其他储罐基础构造和施工方法和第一台罐完全相同,对其他储罐的充水试验,可取消充水到罐高的1|2和3|4的两次观测。
B.0.5 软地基基础,预计沉降量超过300mm或可能发生滑移失效时,应以0.6mm|d的速度向罐内充水。
当水位高度达到3m时,应停止冲水,每天定期进行沉降观测并绘制时间|沉降量的曲线图,当沉降量减少时,可继续充水,但应减少日冲水高度。
当罐内水位接近最高操作液位时,应在每天清晨做一次观测后再充氺,并在当天傍晚再做一次观测,当发生沉降量增加,应立即把当天重入的水放掉,并以较小的日冲水量重复上述的沉降观测,直到沉降量无明显变化,沉降稳定为止。
B.0.6 储罐的不均匀沉降值不用超过设计文件的要求。
当设计文件无要求时,储罐基础直径方向的沉降差不得超过表0.6的规定,支撑罐壁的基础部分不应发生沉降突变;沿罐壁圆周方向任意10m弧长内的沉降差不应大于25mm。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如下:
1. 布置原则: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尽可能均匀地分在基础结构的各个位,覆盖整个基础面积。
观测点的数量和应根据工程的尺寸和重要性来确定。
2. 观测点位置:观点应选择在基础结构的组成部分,如柱子、墙体或基础板等上。
观测点之间应尽量保持一定的间距,一般来说,观测点的间距不应超过基础结构高度的1/3。
3. 观测点数量: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工程的规模和需要确定。
通常情况下,对于较小的结构,可以布置数个观测点;而对于大型和复杂的结构,需要布置更多的观测点以确保全面观测。
4. 观测点设置要求:观测点应固定在基础结构上,并采用标志物或测量器具来标记观测点的位置。
观测点的高度应与基础结构的水平面保持一致,并且观测点应固定牢固以确保不会移动。
5. 观测频率和时间:基础沉降观应确定观测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观测频率通常在施工阶段进行较频繁的观测,以便及时发现沉降情况。
观测的时间应根据工程的要求来确定,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观测。
6. 数据采集记录:观测点数据的采集和记录应准确可靠。
可以使用各种测量仪器来获取数据,并将其记录在观测表格或数据库中。
同时也要确保的安全存储和备份。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的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具体的
实施应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现场情况来确定。
在进行观测前,建议咨询专业工程师的建议和指导。
沉降观测规范布点要求
5.1 建筑物沉降观测5.1.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1.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外、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1.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型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C次表C.0.1条规定执行。
5.1.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2.2条的有关规定确定。
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1.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主变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主变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我们聊聊一个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话题——主变基础的沉降观测点布置。
这可是个关乎安全和稳定的事儿,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就像你在家里装修,得确保地基稳稳当当,才能建好房子,变电站也是同理。
基础的沉降情况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安全与正常运行,咱们得重视这点。
接下来,我会给大家详细说说这些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别走开哦!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2.1 观测点的选择首先,咱得选好观测点。
这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行,得结合地形、地质和变电站的布局来考虑。
就好比你要拍照,背景选得好,照片才好看。
一般来说,主要的观测点应该分布在变电站的四个角落和中心位置。
这样才能全面监测到沉降情况,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
再者,选点的时候,还要考虑土壤的类型和地下水位。
你想啊,土质松软,水分多,沉降的可能性可就大得多。
这就像你在沙滩上建堡垒,沙子太松的话,堡垒早晚得倒。
所以,仔细观察这些因素,不要马虎大意哦!2.2 观测点的数量说到数量,这个也很关键。
一般情况下,至少要设置3到5个观测点,具体数量得根据变电站的规模和复杂性来定。
想象一下,你家要是只有一个窗户,光线不够咋办?同样的道理,观测点太少也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得多几个点,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3. 观测要求3.1 数据收集接下来是数据收集,这就像考试答题,要认真对待。
观测的频率可不能低,建议每个月观察一次,特别是在变电站投入使用的初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沉降情况比较稳定,可以适当延长观测间隔。
这样就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此外,记录数据的时候,尽量做到详细点,像是温度、湿度、地下水位等环境因素都要记录下来。
你越是细致,未来分析数据的时候就越轻松。
数据就像你吃的零食,越多越好,能让你回忆起更多的味道。
3.2 数据分析最后,数据分析可是关键中的关键。
得找个专业的团队来帮忙,咱们可不能“盲人摸象”。
基坑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基坑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基坑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如下:
1. 选址原则:观测点应选在基坑四周及附近区域,覆盖整个基坑的沉降情况。
同时考虑场地条件,尽量选择坚实、平稳的地面。
2. 观测点数量:根据基坑的大小和形状确定观测点的数量。
通常情况下,基坑较大且形状复杂时,观测点数量应增加。
3. 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点应避免在施工区域和可能受到较大振动的地方设置,以免对测量结果产生干扰。
4. 观测点的布局:观测点应均匀分布在基坑周围,目的是能够较全面地观测到基坑沉降的情况。
5. 观测点的距离: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合理确定,以确保能够有效观测到基坑不同位置的沉降情况。
一般来说,观测点的间距应在基坑最大直径的2~3倍左右。
6. 观测点的深度:观测点的深度应根据基坑的设计深度确定。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的深度应超过基坑顶部土层的深度。
7. 观测点的设置方式:观测点可以通过钢筋粘结固定、预埋点固定或定向土钉的方式设置。
8. 观测仪器和设备:观测仪器和设备的选择应考虑到观测点设
置的深度和要求的精度。
通常情况下,使用测量水准仪、变形仪等设备进行观测。
9. 观测频率:观测频率应根据基坑的施工进度确定。
一般来说,在基坑施工初期,观测频率可以较高,以后逐渐减少。
10. 数据处理与分析:观测数据应及时处理和分析,以评估基
坑沉降的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观测结果应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判断是否达到要求。
备注:以上仅为基坑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要求的一般原则,具体的布置和要求还需结合具体工程情况进行确定。
沉降观测点设置规范
沉降观测点设置规范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监测工作,主要用于测量土地或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垂直位移。
准确地选择和设置沉降观测点可以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并为工程的安全运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沉降观测点设置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观测点的设置数量和位置。
观测点的设置数量应根据工程的规模、性质和周边地质条件进行合理确定。
一般来说,在大型工程中,观测点的数量要适当增加,以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观测点的位置应选在工程的关键部位,如基础、支撑结构等位置上,并考虑到土地或建筑物可能发生的沉降变化。
2. 观测点的标志和标定。
每个观测点应设置明确的标志,以便进行定位和辨认。
标志可以采用固定的钉子、杆子或标识牌等形式,标志的高度应便于观测和测量。
观测点的位置应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标定,并在观测前进行偏差校正和调整。
3. 观测点的监测设备和仪器。
观测点的监测设备和仪器应选择具有较高精度和可靠性的测量设备。
常用的沉降监测仪器包括税卡仪、自动水准仪、倾斜仪等。
在选择仪器时,应考虑其适用范围、精度和稳定性等因素,并进行仪器的校准和检验,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观测点的观测频率和方式。
观测点的观测频率应根据土地或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和工程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在工程初期,观测频率可以较高,以追踪土地或建筑物的变化趋势;在工程使用稳定后,观测频率可以适当减少。
观测方式可以采用定期观测和特殊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需要进行全面的定期观测,同时对关键部位进行特殊观测。
5. 观测点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观测点的数据应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录入、整理和校核等工作,数据分析包括数据的趋势分析和变化幅度分析等。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工程的设计者、施工方和监理单位等相关人员,以便他们对工程的运行和安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决策。
通过遵循以上沉降观测点设置规范,可以提高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营和有效监管,并为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是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及其要求能够有效地反映建筑物的变形行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一般情况下,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要求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周围地质环境,按照建筑物的设计要求,把沉降观测点布置在相关部位,确保观测点能够充分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首先,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要考虑建筑物所处的地质环境,选择沉降观测点的位置,要考虑地下水位、土体结构、岩石层等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的位置。
其次,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征,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式,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性,选择沉降观测点的位置,以保证沉降观测点能够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变形状况。
此外,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要考虑建筑物的位置和大小,要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和大小,确定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以便更好地反映建筑物的变形行为,为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总之,正确的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及其要求是建筑物安全性能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沉降观测点布置上,必须考虑建筑物地质环境、
结构特征、位置和大小等因素,以便选择合适的位置,确保沉降观测点能够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变形状况,为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沉降观测是工程地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用于监测土地表面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沉降观测点的布置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来确定。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观测任务:明确观测任务,包括监测对象、观测时间、观测周期等。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观测任务的时长和频率。
2.观测项目:根据工程的特点,确定需要观测的项目,例如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等。
3.观测方法:确定观测方法,包括采用水准仪观测、全站仪观测、GPS观测等。
根据观测准确度和经济性的要求来选择观测方法。
4.观测参数:确定观测参数,包括水准点的位置、高程、坐标等。
根据观测任务的要求来确定观测参数。
5.数据处理:确定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以及结果的总结和报告。
6.资金预算:根据观测任务的要求,预估观测所需的人力、设备和材料等费用,制定合理的观测施工方案。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平整地点:选取地面平整、无明显隆起或下凹的地点作为观测点,避免有施工活动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地面变形。
2.稳定基础:确保观测点的基础稳定可靠,避免土体松动或沉降。
3.多点布置:根据工程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布置方式。
常用的布置方式包括等间距布点、紧密布点、等高差布点等。
考虑到工程的不同部位,可以采用多种布点方式组合使用。
4.控制测量点:在布置沉降观测点的同时,还需布置一些控制点,用于校正观测数据,提高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控制点可以选择在观测点附近的地表或建筑物上。
5.校正因素:在布置沉降观测点时,还需考虑到各种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例如,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导致土体的沉降,需要选择与地下水位变化相一致的时间段进行观测。
综上所述,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的制定是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只有制定合理的观测施工方案,并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来布置观测点,才能确保沉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一、观测目的及背景二、观测方法和设备本次储罐基础沉降观测采用了现场观测法,观测设备包括了测斜仪、水准仪、水平仪等。
为了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在进行观测之前对设备进行了校验和调试,并严格按照观测要求进行操作。
三、观测点设置本次观测共设置了5个观测点,分别位于储罐的四个角和中心位置。
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尽量相等,以保证观测结果的有效性。
每个观测点均设置了固定的标志物,以便于后续观测的对比分析。
四、观测时间本次观测总共持续了6个月,每个观测点每个月进行一次观测。
观测时间为每月的第一个周末,尽量避免人工作业对观测结果的干扰。
五、观测过程和结果记录每次观测时,首先对设备进行校验,确保其准确性。
然后,对每个观测点进行水准测量,测量结果精确到毫米级。
随后,使用测斜仪进行水平测量,记录储罐基础的沉降情况。
最后,将观测结果整理并进行分析。
观测结果如下表所示(示例):观测点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第4个月第5个月第6个月点A 0.02mm 0.05mm 0.06mm 0.07mm 0.08mm 0.09mm点B 0.03mm 0.06mm 0.08mm 0.10mm 0.11mm 0.13mm点C 0.01mm 0.03mm 0.05mm 0.06mm 0.07mm 0.09mm点D 0.02mm 0.04mm 0.07mm 0.09mm 0.10mm 0.12mm点E 0.04mm 0.07mm 0.10mm 0.13mm0.15mm 0.18mm六、观测结果分析通过对观测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所有观测点的沉降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储罐基础的沉降较为稳定。
2.沉降速度逐渐增加,说明储罐的沉降有加快的趋势,需要继续监测。
3.观测点E的沉降量显著大于其他观测点,可能存在局部不均匀沉降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七、观测结论尽管储罐基础存在一定程度的沉降,但整体上仍在安全范围之内。
根据观测结果,建议继续进行定期观测,以确保储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外墙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装饰层外50MM。
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
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图纸绘制沉降观测点布点图,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工作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要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此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是否会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沉降观测点设置与观测要求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
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C、加层、扩建建筑物;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第3.0.1条作如下定义:若工程明显为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的建筑物(如地基条件较好的6层住宅楼等),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一、背景介绍
在储罐建设过程中,储罐基础的沉降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因为储罐基础的沉降会对整个储罐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在储罐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储罐基础进行沉降观测。
二、布置原则
1. 布置原则
在进行储罐基础沉降观测点布置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观测点应该尽可能地分布在整个储罐基础上,以便能够全面地监测基础的沉降情况。
(2)观测点应该覆盖不同类型和不同质量的土层,并且应该尽可能地靠近储罐基础。
(3)观测点应该设置在不同方向上,并且应该遵循一定的距离原则。
2. 布置要求
(1)观测点数量: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在进行储罐基础沉降观测时,需要设置足够数量的观测点。
具体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应该满足全面监测的要求。
(2)观测点位置:观测点应该设置在储罐基础的四周,并且应该遵循一定的距离原则。
具体距离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是一般来说,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该不小于储罐基础直径的1/4。
(3)观测点深度:观测点深度应该根据储罐基础的不同类型和不同质量的土层来确定。
一般来说,观测点深度应该在1.5米到3米之间。
三、布置方法
1. 布置流程
(1)确定储罐基础形状和尺寸。
(2)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确定需要设置的观测点数量。
(3)根据布置原则和要求,在储罐基础周围设置足够数量的观测点,并且遵循一定的距离原则。
(4)在每个观测点处进行钻孔或挖坑,并且设置相应的沉降标志。
(5)安装沉降仪器并进行校正。
2. 布置注意事项
(1)在布置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2)在进行钻孔或挖坑时,需要注意安全事项,并且应该避免对储罐基础造成损伤。
(3)在安装沉降仪器时,需要进行校正,并且应该定期检查和维护。
四、总结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是储罐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在布置观测点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并且需要注意安全事项。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布置和监测,才能确保储罐基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