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点布置方法..

合集下载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一、引言工程基坑监测是指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工程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沉降、变位、裂缝以及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工程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以保障工程安全、保障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安全。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是工程监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合理布设可以为工程基坑的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从而为工程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文将从监测点布设的目的、原则、方法以及布设的技术要求等方面对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监测点布设的目的1. 保障工程安全:监测点布设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形、沉降、变位等安全隐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2. 保障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安全:工程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沉降等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产生影响,合理布设监测点可以及时监测这些影响,以便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 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监测点布设不仅要确保监测到基坑施工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还要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工程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监测点布设的原则1. 整体覆盖:监测点的布设应该能够覆盖整个工程基坑范围,以充分反映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沉降情况。

2. 合理分布:监测点的布设需要考虑基坑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以便全面监测可能产生的影响。

3. 稳定可靠:监测点的布设应该选择在地基较为稳定的地方,以保证监测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灵活布置:监测点布设需要考虑施工方式、工程要求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从而灵活布置监测点。

四、监测点布设的方法1. 根据工程特点确定监测点布设范围:根据工程基坑的具体情况确定监测点的布设范围,包括基坑的尺寸、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等。

2. 分析监测需求确定监测点数量:根据工程基坑的特点和监测的需求确定监测点的数量,包括竖向和横向的监测点。

3. 基于监测技术选择监测点布设方式:根据监测技术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监测点布设方式,包括测量点布设、监测设备安装等。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如何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如何布置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如何布置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一、引言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为了监测混凝土的温度变化,需要合理布置测温点。

本文将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的具体方案。

二、测温点布置原则1. 全覆盖原则:测温点应覆盖整个混凝土体积,以全面了解混凝土的温度分布情况。

2. 均匀分布原则:测温点应均匀地分布在混凝土中,避免过于集中或分散,以保证测得的温度数据的可靠性。

3. 深度试探原则:测温点要放置在混凝土的不同深度处,以了解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

4. 监测需求原则: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确定测温点的数量和位置。

三、测温点布置方案1. 基本布置方案:a. 混凝土梁、板测温点布置:一般在混凝土梁、板的上表面、中部和下表面各设置2-3个测温点,距离边缘应有一定距离,保持一定间距。

b. 混凝土柱测温点布置:沿柱周边等间距分布4-6个测温点,混凝土柱端部也需要布置测温点。

c. 混凝土墙测温点布置:沿墙高等间距分布4-6个测温点,墙端部也需要布置测温点。

d. 混凝土基础测温点布置:根据基础的形状和尺寸,在基础表面均匀布置4-6个测温点。

2. 特殊情况下的布置方案:a. 弯曲构件:按照基本布置方案进行布置,并在构件的内、外侧表面各布置一个测温点。

b. 层间楼板:按照基本布置方案进行布置,并在每个楼板层间布置一个测温点。

c.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根据具体情况,在结构不同部位增加测温点,以保证监测的全面性。

四、附件本所涉及的附件如下:1. 布置方案图纸2. 测温设备清单3. 测温数据报告模板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 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大于X立方米的混凝土结构。

注释:大体积混凝土具有很高的温度升高和收缩变形风险,需要进行温度监测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2. 温度变化监测:通过布置测温点,记录混凝土中温度的变化情况。

注释:温度变化监测可以施工人员了解混凝土的硬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工艺,避免温度引起的质量问题。

基坑监测点应该如何布置

基坑监测点应该如何布置

基坑监测点应该如何布置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尽可能地反映对象的实际受力、变形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因此,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以确保对对象的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监测对象差异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环境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以便更加准确地反映监测对象类型的受力和变形特征。

其要求为满足对监测对象监控的要求,各环境监测项目均应保证有一定数量的监测点。

但基坑工程监测工作量很比较大的,又受人员、光线、仪器数量的限制,测点过多、当天的工作量过大会影响监测的质量,同时也将增加预报费用,因此,测点也不是越多越好。

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

为了保证量测通视,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理应尽量减少在材料运输、堆放和作业密集区埋设测点。

在布设围护结构、立柱、支撑、锚杆、土钉等的应力应变熔体观测点时,正常测点标志未必应影响结构的正常受力状态,不应降低内部结构的变形刚度和承载能力。

管线的观测点布设不能影响管线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位于地铁、隧道、重要管线、重要文物和设施、近现代优秀建筑等重要保护对象安全生态区非常重要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1、墙(坡)顶水平和壁面位移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监测网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

一般基坑每边的中部、阳角处变形较大,所以中部、阳角处应设测点。

为便于监测,水平位移观测点宜同时作为横向位移垂直的观测点。

距为了测量观测点与基线的距离变化,衬砌每边的测点不宜少于3点。

观测点设置在基坑路基混凝土护顶科砂藓或围护墙顶(冠梁)上,有利于观测点的保护和提高观测精度。

2、深层水平位移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是观测基坑围护体系变形最直接的手段,边线监测孔应布置在基坑平面上挠曲计算值最大的位置,卢丹县一般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阴部。

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5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该少于1个。

测点布置及测量原则

测点布置及测量原则

测点布置及测量原则
1、洞内外监测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内。

3、各项监测工作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

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进行连续监测。

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监测简报及处理意见。

3、量测数据必须完整、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细描述,使之真正能起到施工监控的作用,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5、应根据对当前测试数据的分析,较好地预报下一施工步骤地层、支护的稳定与受力情况和地表沉降等,并对施工措施提出相应建议。

6、所有测点均应反映施工中该测点受力或变形等随时间的变化,即从施工开始到完成、测试数据趋于稳定为止。

7、监测单位应及时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提供量测报告,内容包括:测点布置、测试方法、经整理的量测资料、反分析的要成果、结论及建议、量测记录汇总等。

同时,施工过程中监测单位应及时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监测资料以便判断支护状态,相应变更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

8、承担监测工作的单位应拥有专业的测试队伍和设备,掌握先进的测试数据处理系统及分析技术与软件,具有大型地下工程测试经验。

10、监测数据须每周将正式报告提供设计或根据工程需要随时
提供。

测点布置方法

测点布置方法

一、XX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管理研究3.3测点布置的方法和数据处理要求3.3.1测点布置方法(1)建筑物倾斜及沉降监测在深基坑监测过程中,应依据建筑物的结构、形状、桩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方案,各监测点应最能容易的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趋势。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差异沉降观察点应布设在差异沉降量较大的位置、建筑的四个角处、沉降裂缝的两侧以及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

保证观测点能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倾斜及不均匀沉降情况,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

根据监测点设计图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固定的观测路线需在沉降观测点与工作点之间建立,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以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Φ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

测点的布设如图3-1所示。

对于建筑物倾斜监测,在需要监测的楼底部和顶部设置倾斜监测标志点。

底部和顶部标志点要求在同一铅垂线上。

观测时,精密经纬仪安置在离建筑物大于其高度的距离外测,出上部标志的高度H以及水平位移的投影值a,则倾斜度I为:I=a/H。

图3-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2)沉降及倾斜观测依照规范规定出发,事先设计图纸规定布设测点和分析结果,水准基准点宜均匀埋设,数量不应少于3点,埋设方法如图3-2所示。

图3-2沉降观测测点布设示意图(3)桩体变形及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观测桩体变形观测:将测斜管绑扎在灌注桩钢筋笼内,钢筋笼深度与管深一致管体与桩体钢筋笼迎土面钢筋绑扎牢,每间距2米绑扎一次;测斜管内有一对槽必须垂直于基坑边线;下管之前,注意封好测斜管端管口盖子,并用胶带缠绕密封接头部位;待钢筋笼吊装完毕后,立即向测斜管内注入清水,防止泥浆浸入管中,同时做好测点保护。

仪器如图3-3所示。

基坑监测测点布置方案

基坑监测测点布置方案

基坑监测测点布置方案1.周边道路及地下管线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沉降)(1)目的:反映周边道路及地下管线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沉降)变化。

(2)布埋设:视现场情况,在道路边缘敲道钉,也可钻孔放入膨胀螺栓。

(3)布设数量: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沉降)监测采用共用点,监测点按水平间距15m在周边道路地面上布设共156个监测点A、B、C区),编号G1~G1560因现场环境及政府有关部门规定限制,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埋设除能利用原有管线设备点外也可采用模拟点法或间接点法。

模拟点法即在地下管线相应上方开挖约40Cm深样洞,将顶面刻划〃+〃的钢筋埋入其中,并用混凝土将其固定;间接点法即在地下管线相应上方将顶面刻划〃+〃的道钉打入道路接缝处。

2、基坑围护体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沉降)监测点(1)目的:反映基坑围护体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沉降)变化。

(2)布埋设:视现场情况,在基坑围护压顶上敲入顶面刻划〃+〃的道钉,也可钻孔放入顶面刻划〃+〃的膨胀螺栓。

(3)布设数量: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沉降)监测采用共用点,A区:监测点按水平间距15〜20m在基坑围护体顶布设,共35个监测点,编号WH1~WH3503、基坑围护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孔(1)目的:反映基坑围护体深层的水平位移,对于基坑围护体深层的变形明显。

(2)布埋设:在围护体内用钻机钻孔放入测斜管或者和钢筋笼一起分段放入外径70mm,内径55mm,内壁刻有十字滑槽的的测斜管,测斜管的一对滑槽要垂直指向基坑方向,测斜管深度和围护桩同深。

上下管口用盖子密封,安装完成以后立即灌注清水,防止泥浆渗入管内。

测斜管口设置可靠的保护装置。

(3)布设数量:布设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A区共布设9个监测孔。

4.基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1)目的:反映基坑外土体深层的水平位移,对于基坑土体深层的变形明显。

(2)布埋设:应布置在邻近需要重点监护的地下设施或建筑物周围土体中,在周围土体内用钻机钻孔放入外径70mm,内径55mm,内壁刻有十字滑槽的的测斜管,测斜管的一对滑槽要垂直指向基坑方向,测斜管深度大于围护墙埋深的5~IOm o测斜管口设置可靠的保护装置。

环境大气监测布点的原则和方法

环境大气监测布点的原则和方法

环境大气监测布点的原则和方法大气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刻不容缓。

介绍一下环境大气监测中采样点的布置原则以及具体的布点方法和意义,希望能够提高环境大气监测的质量。

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监测环境大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环境大气监测的必要性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下,大气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前,随着大气环境构成的变化,大气污染不断加深,出现了光化学烟雾、雾霾等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与此同时,动植物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影响,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农作物减产。

这就需要进行环境大气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为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采样点的布置原则大气监测中采样点的布置原则主要有:①布置大气监测采样点要以当地的人口密集程度和城市工业区的污染情况为基础。

对于污染源集中、污染物排放较多、人口数量或流动量较大的区域,应该设置更多的采样点。

②要掌握区域风向和污染来源。

采样点的设置要与特定地理空间内大气环境污染的变化规律相一致,从而更好地反映特定地理空间内的大气污染情况。

例如在季风的上风向设置较少的采样点,而在季风的下风向要设置更多的采样点,以便清晰、直观地反映当地区域内大气环境的破坏情况。

③以大气环境的破坏程度为依据对采样点进行分层,将采样点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对应不同污染程度和污染层次的监测地区。

④注意采样点的设置高度要符合监测目标的需求,例如要测试大气污染物对周围居民造成的影响,采样点的高度应该与人体高度相一致,处于L5~2m之间。

⑤要在地形开阔平坦的地区设置采样点,并控制四周建筑物与采样口水平线的夹角,最好将其控制在30。

以内,以免影响大气环境中的空气流通。

另外,要保障监测点的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具有吸附功能的树木及其他的污染源。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1深层水平位移1.1 测孔布置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在基坑支护桩钢筋笼内绑扎测斜导管11根,具体位置见基坑支护监测平面布置图,测斜管绑扎长度根据该处支护桩长度决定,约18.5m。

测斜管高出自然地面20cm,设置保护井,并悬挂明显警示标志,避免施工时破坏测斜管。

1.2 监测方法1)测斜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测斜仪横截面一般为圆形,上下各有两对滚动轮,上下轮距500mm。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重力摆锤始终保持铅直方向的性质,测得仪器中轴线与摆锤垂直线的倾角。

倾角度变化可由电信号转换而得,从而可以知道被测构筑物的位移变化值。

在摆锤上端固定一个弹簧铜片,簧片上端固定,下端靠着摆线;当测斜仪倾斜时,摆线在摆锤的重力作用下保持铅直,压迫簧片下端,使得簧片发生弯曲,由粘贴在簧片上的电阻应变片输出电信号,测得簧片的弯曲变形,即可知道测斜仪的倾角,并推算出测斜管(亦即土体或构筑物)不同深度的位移。

2)埋设测斜管一般用PVC材料制成管长分为2m和4m两种规格,管段之间由外包接头管连接,管内对称分布有四条十字型凹槽,管径一般使用有60mm、70mm、90mm等。

绑扎埋设:将组装好的测斜管绑扎固定在桩墙钢筋笼上,随钢筋笼一起下到孔槽内,并将其浇筑在混凝土中,浇筑前应封好管底盖,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防止测斜管在浇筑混凝土时浮起,并可防止水泥浆渗入管内。

钻孔埋设:先在已浇筑好的桩墙混凝土中钻孔,孔径略大于测斜管的外径,然后将测斜管封好底盖逐节组装逐节放入钻孔内,并同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直接放到预定的标高为止。

随后在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空隙内回填水泥沙浆固定测斜管。

埋设过程注意事项:测斜管连接时必须将上下管节的导槽严格对准,避免导槽不畅通。

管底端装好底盖,每个接头和底盖处都必须密封好。

埋设就位时必须使测斜管的一对凹槽与欲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通常为与基坑边缘相垂直的方向)。

埋设好测斜管后要及时做好保护工作,孔口周围砌砖保护,顶部装好盖管口砌砖保护地面80测斜专用管管外回填水泥浆基坑底平面于大基准点施工详图图土体测斜管埋设示意图图灌注桩测斜管埋设示意图∑-+=∆-∆+=∆ni ij n j n l X X X 00000)sin (sin )(θθ3)测试方法测斜管应在开挖前的3~5天内测试三次.待判明测斜管已处于稳定状态后,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开始正式测试工作。

测点布设的原则及要求

测点布设的原则及要求
水利工程管理技术 测点布设的原则及要求
测点布设的原则及要求
(1)扬压力监测断面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坝基地质条 件和渗控措施等设计布置。一般应设纵向观测断面1~2个,1、 2级坝的横向观测断面至少3个。断面间距一般为50~1OOm。 (2)纵向监测断面以布置在第一道排水幕线上为宜,每个坝段 至少设1个测点;坝基地质条件复杂时,测点应适当增加;遇到 强透水带或透水性强的大断层时,可在灌浆帷幕和第一道排水幕 之间增设测点 (3)横向监测断面通常布置在河床坝段、岸坡坝段、地质条件 复杂的坝段以及灌浆帷幕转折的坝段。支墩坝的横向监测断面一 般设在支墩底部,每个断面设3~4个测点,地质条件复杂时, 可适当加密测点。测点通常布置在排水幕线上,必要时可在灌浆 帷幕前布少量测点;当下游有帷幕时,在其上游侧也应布置测点; 防渗墙或板桩后也要设置测点。
水利工程管理技术
测点布设的原则及要求
1—廓道;2—测压管 图2-11 某重力坝扬压力测点布置图
水利工程管理技术
Hale Waihona Puke 测点布设的原则及要求1—廊道;2—测压管 图2-12 某宽缝重力坝扬压力测点布置图
水利工程管理技术
水利工程管理技术
测点布设的原则及要求
(4)每个监测断面内测点的数量与埋设位置,应根据大坝 断面大小、结构型式、与基础接触面形状及坝基的地质情況 等因素而定,以能测出基础扬压力的分布及其变化为原则。 (5)对于混凝土和砌石重力坝,一般是横向廊道中布置测 压断面,以便于观测,图2-11为某重力坝扬压力测点布置 图。支墩坝和连拱坝可布置在支墩和坝垛内。图2-12为某 宽缝重力坝第18坝段测压断面的测点布置图。 如果需要研究扬压力沿建筑物纵向的分布情况,可沿建筑物 轴线布设一排测点,构成一个纵向观测断面,以便分析扬压 力沿整个基础的分布情况。

测点布置方法

测点布置方法

一、XX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测点布置的方法和数据处理要求3.3.1测点布置方法(1)建筑物倾斜及沉降监测在深基坑监测过程中,应依据建筑物的结构、形状、桩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方案,各监测点应最能容易的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趋势。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差异沉降观察点应布设在差异沉降量较大的位置、建筑的四个角处、沉降裂缝的两侧以及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

保证观测点能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倾斜及不均匀沉降情况,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

根据监测点设计图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固定的观测路线需在沉降观测点与工作点之间建立,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以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Φ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

测点的布设如图3-1所示。

对于建筑物倾斜监测,在需要监测的楼底部和顶部设置倾斜监测标志点。

底部和顶部标志点要求在同一铅垂线上。

观测时,精密经纬仪安置在离建筑物大于其高度的距离外测,出上部标志的高度H以及水平位移的投影值a,则倾斜度I为:I=a/H。

图3-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2)沉降及倾斜观测依照规范规定出发,事先设计图纸规定布设测点和分析结果,水准基准点宜均匀埋设,数量不应少于3点,埋设方法如图3-2所示。

图3-2沉降观测测点布设示意图(3)桩体变形及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观测桩体变形观测:将测斜管绑扎在灌注桩钢筋笼内,钢筋笼深度与管深一致管体与桩体钢筋笼迎土面钢筋绑扎牢,每间距2米绑扎一次;测斜管内有一对槽必须垂直于基坑边线;下管之前,注意封好测斜管端管口盖子,并用胶带缠绕密封接头部位;待钢筋笼吊装完毕后,立即向测斜管内注入清水,防止泥浆浸入管中,同时做好测点保护。

仪器如图3-3所示。

建筑施工深基坑监测时,基准点、监测点如何布置符合规范?

建筑施工深基坑监测时,基准点、监测点如何布置符合规范?

建筑施工深基坑监测时,基准点、监测点如何布置符合规范?一、基准点设置1、竖向位移基准点布置竖向位移观测的高程基准点不应少于3 个,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设置工作基点。

高程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基准点须埋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深度的2 倍,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物上。

在工程压力传播范围之外预先合理埋设BM1、BM2、BM3 三个基准点,为了测量方便,视现场情况设置基准点。

可选用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或墙上水准标志等。

2、竖向位移基准点测量基准点使用前,采用假定高程系统使用精密水准仪对三个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三个基准点高程依据。

3、水平位移基准点布点水平位移基准点应基坑变形区域以外,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4、水平位移基准点测量基准点平面坐标数据以假定相对坐标系为依据,布设导线联测三个基准点,经平差后的坐标数据做为工程基准点平面已知数据。

二、监测点布置1、基坑及支护结构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 个。

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或基坑坡顶上。

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

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m~5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1 个。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水平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极值处,竖向间距宜为2m~4m。

2)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

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 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测点布设

测点布设

监控量测断面布设
我单位严格执行现行《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的规定,参考《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 10121-2001》,结合隧道现场施工条件,采用全站仪非接触隧道变形量测方法开展隧道监控量测工作。

1、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量测断面间距
表1 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量测断面间距
2、测点布置
测点由施工单位在初期支护立架过程中,根据实际工字钢表面喷射混凝土厚度焊接5~7cm的钢筋,垂直于隧道初期支护轮廓线,待喷射混凝土结束后贴上光片,焊接钢筋必须焊接在同一榀工字钢上。

布设测点时,在立架放样过程中,严格按照断面布设间距用仪器激光导向确定断面位置,或用皮尺从上一个断面测量距离布置性断面,计算出断面里程布设测点并用红色喷漆标明测点位置及里程。

不同开挖方法测点布置示意图如下:
三台阶法测点布置示意图CRD法测点布置示意图
示例1:山冲新村隧道左幅进口断面布置平面示意图
示例2:大风丫口隧道左幅进口断面布置平面示意图
注:CRD法开挖左、右导坑测点必须布设在同一段面上,便于数据的分析对比。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1)巷道表面位移观测采用十字布点法安设表面位移监测断面(图1,与断面形状无关)。

两监测断面沿巷道轴向间隔0.7~1.0m 。

观测方法为:顶底板A 、B 之间移近量的测量,由于不方便拉测绳,采用钢卷尺拉紧来测量;两帮C 、D 之间位移测量,方便用测绳,拉紧后测读CD 的距离。

测量要求精度达到1mm ,并估计出0.5mm ;记录监测断面至掘进工作面的距离。

ADB C图1巷道表面位移测点布置测点布置与安装:如图1所示,在巷道断面的中间位置布设测点,顶板采用12#钢筋加工而成长度350mm ,前部加工成Φ30mm 圆弧钩,两帮和底板采用直径Φ20mm ,长度200mm 螺丝作为测钉,并用水泥药卷固定在巷道煤壁和顶底板中。

测点在A1、A2测站处各布置一个。

观测频度:每周观测一次。

(2)顶板离层观测采用离层仪观测顶板岩层锚固范围内外位移值。

离层仪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显示刻度的筒状装置、起测量和连接作用的两根钢丝绳(分别是用来固定在浅部2m和深部7m位置的)以及内部固定装置。

安装方法:要先打好安装钻孔,垂直于顶板向上打钻孔,采用矿用打锚索钻头,钻孔深度要求大于7m。

用安装杆或者锚索把内部固定装置分别推到深部和浅部位置。

用木楔在钻孔处将显示刻度的筒状装置固定,最后调节控制钢丝绳的螺母拉紧钢丝绳,记下离层仪的原始刻度。

测读方法:孔口测读装置上所显示的颜色,反映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的状态,显示的数值表示顶板的离层量。

测点布置:在各测站中间布置离层仪和多点位移计,每个测点各布置一个。

采用顶板离层指示仪测试顶板岩层锚固范围内外位移值。

观测频度和表面位移相同。

测点布置

测点布置

16305工作面热源计算
一、工作面分段布置
根据工作面情况对16305工作面进行分段处理,分为进风口至制冷机、制冷机至面进风口、面进风口至出风口、面出风口至皮带机头四段。

表1 主要热源分布
二、测点布置
第一段布置7个测点,巷道转弯处,或巷道回合处,测量大气压力、干湿温度。

第二段布置5个测点,基本按照200米一个测点,便于对变电站散热的计算。

第三段布置11个测点,热源比较复杂,20个架子布置一个测点。

第四段布置5个测点,基本原则400米一个测点。

补充测点有:变电站后、进风隅角、回风隅角、转载机后、皮带机头后。

方便对机电设备散热的估算。

三、计算思路
1、进风口至制冷机,焓值法计算风流热量增加=围岩散热+水管散热,水管散热可以计算出来,可以得到此段的围岩散热量
2、制冷机至面进风口,焓值法计算风流热量增加=围岩散热+变电站-制冷量(已知),变电站散热=变电站前后空气热量增加-相等长度巷道段风流热量增加。

3、工作面段,焓值法计算风流热量增加(回风口-进风口)=围岩散热+机电设备+采空区,采空区散热=后半段工作面热量增加-前边段热量增加;机电设备散热=功率*散热系数散热系数由回风巷中机电设备计算。

4、回风口至皮带机头,焓值法计算风流热量增加=围岩散热+机电设备散热,机电设备散热=机电设备前后热量增加-相等长度段风流热量增加,工作面机电设
备散热系数=机电设备散热/设备功率。

整个工作面围岩散热=各分段围岩散热之和
机电设备=各分段机电设备散热之和
采空区散热
氧化散热(回风巷),人员散热(工作面),及其他都是很小的部分,可以根据已有的公式算一下,也可以忽略。

图1 测点布置图。

地铁车站监测的方法及监测点的布置埋设【图】

地铁车站监测的方法及监测点的布置埋设【图】

地铁车站监测的方法及监测点的布置埋设:㈠墙体水平位移监测:1、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⑴埋设方法:本工程测斜管埋设采用绑扎埋设。

测斜管通过直接绑扎或设置抱箍将其固定在地连墙钢筋笼上,钢筋笼入槽后,浇筑混凝土。

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米,测斜管与钢筋笼的固定必须十分稳定,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与钢筋笼相脱落。

同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纵向扭转,很小的扭转角度就可能使测斜仪探头被导槽卡住;埋设就位的测斜管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

⑵埋设技术要求:围护结构测斜管埋设与安装应遵守下列原则:①管底宜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笼底部,顶部达到地面(或导墙顶);②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③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④测斜管绑扎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⑤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⑥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2、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⑴观测仪器及方法:监测仪器采用测斜仪以及配套测斜管,监测精度可达到0.02mm/0.5m。

测斜仪⑵观测方法如下:①用模拟测头检查测斜管导槽;②使测斜仪测读器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地下放至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读一次数据,记录测点深度和读数。

测读完毕后,将测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内,以上述方法再测一次,深点深度同第一次相同。

③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绝对值宜相同,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测。

⑶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技术要求:①初始值测定:测斜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基坑开挖前3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3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初始值。

②观测技术要求: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应等候5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水温,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

工程施工监测点规范

工程施工监测点规范

工程施工监测点规范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对工程的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设置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的一系列规范。

监测点设置规范主要包括监测点的选择、布置、设置方法、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方面。

一、监测点的选择监测点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特点、施工工艺、地质条件、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监测点应设置在工程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变形较大区域、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等。

例如,在基坑工程中,监测点应设置在基坑周边、支撑结构、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物等关键部位。

二、监测点的布置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监测目的进行。

监测点应布置在能够全面反映监测对象状态的区域,且应保证监测点的布置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 监测点应布置在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能够全面反映监测对象的状态。

2. 监测点应布置在变形较大、应力集中的区域,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部位。

3. 监测点应布置在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区域,以及需要进行施工控制的区域。

4. 监测点布置应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确保监测点在施工过程中不受干扰。

三、监测点的设置方法监测点的设置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监测目的进行选择。

监测点的设置方法包括固定监测点、活动监测点、远程监测点等。

监测点的设置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1. 固定监测点应采用永久性标志,如预埋件、标石等。

2. 活动监测点应采用可移动的监测设备,如测斜仪、水准仪等。

3. 远程监测点应采用无线传输设备,如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等。

四、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监测精度、监测频率等因素进行。

监测仪器设备应具有较高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以下要求:1. 监测仪器设备应具有足够的精度,满足监测要求。

2. 监测仪器设备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

3. 监测仪器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基坑中怎样进行测点布置

基坑中怎样进行测点布置

基坑中怎样进行测点布置巡查监测点的布置应以能满足监控要求为准,在满足结构安全控制的前提下,满足费用控制的要求。

应抓住关键部位做到重点量测、项目配套,监测数据与施工工况的具体施工参数配套,以便于验证基坑设计图,利用监测数据的反馈内部信息,的大小,由于衬砌监测的频率较大,过多的测点,在前述工作中人力、财力也较难保证,且还可能出现影响施工进度,所以,监测点须要的数量应以满足探头要求为准,并不宜设置过多。

最后,测点的位置选择应能具体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且不遏止监测对象和基坑工程施工施工产生过量的不利影响,下面仅就一些重要下边项目的测点布置予以介绍,仅供参考。

(1)桩墙深层挠曲观测桩墙深层挠曲引力波,亦称桩墙测斜,是深基坑位移控制的重要手段。

监测方法是在围护结构里设置测斜管,测点的布置,按对基坑工程控制重新配置变形的要求,并考虑考虑埋设的难度和观测数据量较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每排是沿基坑每边设1~3点,测斜管深度与结构入土深度一致。

测斜管通常是绑扎在钢筋笼上,同步放入成孔或成槽内,通过浇筑混凝土后固定于系遇中的墙之中。

(2)反嘴墙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沉降直接桩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堆积的观测是基坑工程中最直接、最重要的观测参考资料。

测点一般布置在与桩墙围护结构刚性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冠梁表面上,选用铆钉枪射入铝钉,或钻孔埋设小圆孔,也有涂红漆等作为标记的。

测点是沿基坑周边每隔6~12m设一点,并在远离基坑(大于5倍的基坑开控深度)的地方设基准点。

测点间距的确定主要考虑能够据此监测数据描绘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曲线,并参考工作量的大小和水平支撑的间距以及现场通视条件、气垫堆载等具体情况,对于水平位移衰减剧烈的区域,测点还应当适当备份。

同一可以兼作水平位移和垂直沉降观测使用,测站一般布置在基坑围护的直角上,所测得的为各测点与两角点连线之间的相对位移,角点在开挖处理过程中的变位可采用三进一步调整工艺参数,优化设计与施工,以形成有效的整个监测系统。

等环面法和等间距布置测点

等环面法和等间距布置测点

等环面法和等间距布置测点一、等环面法等环面法是一种在测量场地中布置测点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测量对象的形状和特点,在场地中选取一系列等间距的环面,并在每个环面上布置一定数量的测点。

通过在不同环面上测量得到的数据,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测量对象的形态和特征。

等环面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测量数据。

通过在不同环面上布置测点,可以在三维空间中获取更多的测量信息。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全面了解测量对象形态和特征的情况,比如地质勘探、建筑测量和工程测量等领域。

二、等间距布置测点等间距布置测点是一种在测量场地中均匀布置测点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测量对象的尺寸和要求,在场地中按照一定的间距布置测点。

通过在不同位置上测量得到的数据,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测量对象的特征和变化。

等间距布置测点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提供更均匀和一致的测量数据。

通过在整个场地均匀布置测点,可以保证每个位置都被充分测量,减少了可能的数据偏差和误差。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获取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的情况,比如地形测量、气象观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三、综合应用在实际应用中,等环面法和等间距布置测点可以结合使用,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测量数据。

通过在场地中按照等间距布置测点,并在每个位置上进行等环面测量,可以同时考虑到位置和空间的影响因素,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地质勘探中,我们可以利用等间距布置测点的方法,在区域内均匀布置测点,然后在每个测点位置上进行等环面测量。

这样可以获取到不同位置和不同深度的地质数据,进一步了解地下结构和地质特征。

在建筑测量中,我们可以利用等间距布置测点的方法,在建筑物表面均匀布置测点,然后在每个测点位置上进行等环面测量。

这样可以获取到建筑物表面的形态和特征数据,为后续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在工程测量中,我们可以利用等间距布置测点的方法,在工程场地内均匀布置测点,然后在每个测点位置上进行等环面测量。

这样可以获取到工程场地的形态和特征数据,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测量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XX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管理研究3.3测点布置的方法和数据处理要求3.3.1测点布置方法(1)建筑物倾斜及沉降监测在深基坑监测过程中,应依据建筑物的结构、形状、桩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方案,各监测点应最能容易的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趋势。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差异沉降观察点应布设在差异沉降量较大的位置、建筑的四个角处、沉降裂缝的两侧以及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

保证观测点能准确反映建筑物的倾斜及不均匀沉降情况,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

根据监测点设计图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固定的观测路线需在沉降观测点与工作点之间建立,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以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Φ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

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

测点的布设如图3-1所示。

对于建筑物倾斜监测,在需要监测的楼底部和顶部设置倾斜监测标志点。

底部和顶部标志点要求在同一铅垂线上。

观测时,精密经纬仪安置在离建筑物大于其高度的距离外测,出上部标志的高度H以及水平位移的投影值a,则倾斜度I为:I=a/H。

图3-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2)沉降及倾斜观测依照规范规定出发,事先设计图纸规定布设测点和分析结果,水准基准点宜均匀埋设,数量不应少于3点,埋设方法如图3-2所示。

图3-2沉降观测测点布设示意图(3)桩体变形及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观测桩体变形观测:将测斜管绑扎在灌注桩钢筋笼内,钢筋笼深度与管深一致管体与桩体钢筋笼迎土面钢筋绑扎牢,每间距2米绑扎一次;测斜管内有一对槽必须垂直于基坑边线;下管之前,注意封好测斜管端管口盖子,并用胶带缠绕密封接头部位;待钢筋笼吊装完毕后,立即向测斜管内注入清水,防止泥浆浸入管中,同时做好测点保护。

仪器如图3-3所示。

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采用测斜监测,沿围护结构纵向布置测点。

测斜孔用泥型钻机钻孔埋设。

钻孔的孔径应大于测斜管5~10cm,钻孔时在土质较差处应采用泥浆护壁。

测斜管接缝处理完成后,在管内注满清水,钻孔结束后马上沉入孔中。

随后在钻孔与测斜管的空隙中填入细砂或水泥和膨润土拌和的灰浆。

测斜管顶面一般低于地面15~20cm,并砌保护井加盖板,以免遭受破坏。

(a)测斜仪(b)测斜管图3-3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及桩体变形观测仪器(4)管线沉降、位移监测监测点主要分为直接监测点和间接监测点。

布点原则是对位于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管线作为重点监测保护对象,一般情况按管线单位要求布设在管线设备上(井盖、阀门、抽气孔等);间接测点是将管线测点做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影响范围内的管线进行监测。

管线监测点具体的布设根据管线具体情况,需通过召开管线协调会,征求有关专家及管线单位意见后确定。

因城市管线铺设时间、管线基础、管线材质等多种多样,确定其变形控制值比较困难,因此施工中需要根据肉眼观察与数据对比,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向上级部门反映,并加强监测。

根据基坑周围地下管线的功能、管材、接头形式、埋深等条件,在基坑开挖前布设好管线沉降、位移监测点。

(5)围护结构顶部的水平、垂直位移监测埋设测点时用经纬仪控制,使同一条边测点尽量埋设在同一条直线上。

监测点每隔20~25m设一点,且设在围护结构冠梁顶上。

浇筑冠梁混凝土时预埋15㎝长的Φ20钢筋,钢筋头露出地面15mm,钢筋头磨成半球状并刻“十”字,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的观测点。

围护结构顶部垂直位移(沉降)监测用几何水准法,仪器为精密水准仪。

首次观测时,按同一水准线路同时观测两次,每隔一定时间绘制出时间-沉降曲线。

为确保测量精度,在远离基坑(大于5倍基坑开挖深度)的地方至少设置三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并定期检查稳定性。

(6)地下水位观测水位管由EPA工程塑料制成,内径45mm,管上钻有4排呈梅花状布置的孔。

成孔至设计标高后放入裹有滤网的水位管,管壁与钻孔孔径间用净砂回填至离地表0.5m处,再用粘土封填,以防地表水流入。

水位孔用小型钻机成孔,孔径略大于水位管的直径。

观测方法如下:①选择一排观测孔,从降水开始前,水位观测按抽水试验观测要求进行,以复核、修正设计方案,并进行必要调整。

②降水开始前,所有抽水井、观测井统一联测静止水位,统一编号、量测基准点。

③测量时,把水位仪的测头放入水位管内,手拿钢尺电缆,让测头缓慢地向下移动,当测头接触到水面时,接收系统的音响器会发出蜂鸣声。

此时读出钢尺电缆在管口处的深度尺寸,即为地下水位距管口的距离。

坑内的降水孔需与坑外的测水孔进行联测,由此得出水位差。

所使用的仪器如图3-4所示。

(a)水位管(b)水位计(c)测头图3-4地下水位观测仪器(7)孔隙水压力监测确定好孔隙水压力监测点的位置后,采用机械钻成孔径为100mm孔,成孔后用清水洗净,并接着在孔底填入0.5m厚的净砂,将孔隙水压力计依次送到孔内设计深度,再填上约0.5m高的净砂作为滤层,然后填1m高粘土,依次类推直至将所有孔隙水压计埋设至设计深度,最后,用粘土填孔内至地面以上全部密实。

水压计及其埋设方法如图3-5。

(a)孔隙水压计(b)孔隙水压计埋设方法图3-5水压计及其埋设方法示意图(8)支撑轴力监测轴力计需布置在每一开挖段典型断面的支撑及斜支撑端部、长、短边中点。

安装轴力计时,首先焊接铁板与轴力计托架,然后焊接托架板与钢支撑固定端中心,将轴力计放入托架用固定螺栓拧紧即可,所用工作完成后,注意将数据电缆保护好。

轴力计及其埋设方法如图3-6所示。

(a)轴力计(b)轴力计埋设方法图3-6轴力计及其埋设方法示意图(9)围护结构侧土压力测点布设埋设围护结构侧土压力需采用挂布法:在埋设前,先将挂布固定在灌注桩钢筋笼迎土侧,并将传感器装入在预定埋设土压力传感器的部位缝制的布兜,将导线接出至地面;挂布随钢筋笼一同下放至地下墙槽壁内,竖向间距为2~3m,沿车站长边每50~80m布置一个测点,短边中点需布置一个测点,土压力计及布设如下图。

另外,一般采用钻孔埋设测量土体内土压力时,埋设方法如图3-7所示。

(a)土压力计(b)土压力计埋设方法图3-7土压力计及其埋设方法示意图二、XX路站施工监测方案5.1.1 建筑物沉降、倾斜、裂缝监测(1)建(构)筑物沉降监测观测点一般埋设于能明显反映建(构)筑物变形的其竖向结构上,且便于观测。

观测点的制作方法如下:①对于混凝土结构墙体上的观测点,采用在结构上钻孔后埋设“L”型点位标志的方法;测点采用Ф20不锈钢,先用冲击钻在墙柱上成孔,在孔中装入Ф20不锈钢测点,然后在孔内灌注混凝土或锚固剂进行固定(测点固定部位做成螺纹)。

②对于钢结构上需布设观测点的,采用焊接式观测标志;个别业主不允许钻孔或焊接的建筑结构,采用贴钢尺的方式设置监测点;③点位附近均作上明显标记(标记点号,涂上红油漆),以便长期保存。

④建筑物观测点在埋设时应注意避开障碍物并保证有足够的准确立尺的空间。

⑤桥梁沉降监测点拟布于桥柱侧面,埋设方法与楼房相似。

测点测点砖混结构监测点布置钢结构监测点焊接(2)建筑物倾斜监测建筑物倾斜观测,测定建筑顶部相对于底部固定点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及倾斜变化速率。

每幢建筑在邻近基坑的两个角进行倾斜观测。

建筑倾斜可采用测水平角法或测水平距离法。

如下图,在建筑顶部、底部同一竖直线上设置观测点A、A’,沿建筑两侧面建立X、Y坐标系,在X方向(或Y方向)近似延长线上设置仪器;通过测量设站点与A、A’的距离,比较距离差,可以计算X方向上的倾斜度;通过测量I点至A、A’的水平夹角,沿Y方向的倾斜量与水平夹角变化量α的正弦值、仪器I到A点的距离D成正比;即:δX=D上-D下δY=D*sinα平面图立面图建筑物倾斜采用TC2003全站仪及配套棱镜、测量标志进行观测。

也可采用TC2003全站仪、利用其无须合作目标的功能通过红外测距,结合角度测量进行观测。

日常倾斜监测可采用沉降差反算法,沉降量达到预警值后或沉降差大于5mm后对高耸建筑物采用测水平角法或测水平距离法进行倾斜观测。

(3)裂缝监测对已有建筑裂缝进行调查,施工前进行现状拍照,拍照时垂直裂缝放置钢圈尺。

日常监测在裂缝两侧设置标志,采用游标卡尺量测。

5.1.2 坑外水位监测在基坑开挖施工中,须在基坑内进行大面积疏干降水以保持基坑内土体相对干燥,以便于土方开挖和土渣运输,如果止水帷幕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将势必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造成危害性影响,严重将造成基坑管涌、塌方的危害。

为了使浅层地下水位保持一适当的水平,以使周边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可控状态,加强对坑内、外潜水水位的动态观测和分析,对于了解和控制基坑降水深度、判定围护体系的隔水性能,分析坑内、外地下水的联系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水位动态变化的量测,可在基坑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标高及各孔水位深度,孔口标高减水位深度即得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二次测试的平均值。

每次测得水位标高与初始水位标高的差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

观测采用SWJ—8090电测水位计。

基坑内水位变化观测一般由降水单位实施,可采用降水井定时停抽后量测井内水位的变化。

5.1.3 围护结构侧向位移监测埋设时,应保证让一组导槽垂直于围护体,另一组平行于基坑墙体。

观测时,测斜仪探头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恒温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每50cm逐段测出X方向上的位移。

每次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测量管顶位移,计算时孔口位移实测修正。

在基坑开挖前,分二次对每一测斜孔测量各深度点的倾斜值,取其平均值作为原始偏移值。

“+”值表示向基坑内位移,“-”值表示向基坑外位移。

采用美国sinco测斜仪或北京航天CX-06型测斜仪进行测试,见下图:测试原理见下图:测读设备线测斜仪工作原理示意图导管回填钻孔电缆原准计算公式:式中: △X i 为i 深度的累计位移(计算结果精确至0.1mm )X i 为i 深度的本次坐标(mm)X i0 为i 深度的初始坐标(mm)A j 为仪器在0︒方向的读数B j 为仪器在180︒方向上的读数C 为探头标定系数L 为探头长度(mm)αj 为倾角5.1.4 墙顶水平位移测量地下连续墙顶水平位移观测基点可利用施工的基点进行校核,或在施工影响范围之外的固定建(构)筑物上设置两个校核标志(点)。

水平位移基准点及监∑∑==-==ij j j i j j i B A C L X 00)(sin αi i i X X X -=∆测控制点使用强制对中装置,如下图所示。

测点观测墩标志图可采用小角度法进行监测,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瞄准另一端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作为起始方向,依次按方向观测法测定两监测控制点间的水平位移监测点与测站连线偏离起始方向的角度,以所测角值和测站点到后视监测控制点的水平距离值(由全站仪测出)作为计算变量,从而计算出监测点沿垂直于起始方向的位移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