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点布置要求汇总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布点方案,监测要素,采集仪器,记录内容

环境监测布点方案,监测要素,采集仪器,记录内容

环境监测布点方案,监测要素,采集仪器,记录内容(原创实用版)目录1.环境监测布点方案2.监测要素3.采集仪器4.记录内容正文一、环境监测布点方案环境监测布点方案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在制定环境监测布点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范围: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范围,确定监测站点的位置和数量。

2.监测站点的选择:监测站点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监测对象的整体状况。

3.监测站点的布局:监测站点的布局应合理,便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二、监测要素监测要素是指需要监测的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在确定监测要素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对象的特点: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确定需要监测的环境因素。

2.监测标准的要求: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环境监测标准,确定需要监测的环境因素。

3.监测目的的要求:根据监测的目的,确定需要监测的环境因素。

三、采集仪器采集仪器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选择采集仪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仪器的精度:仪器的精度是衡量仪器质量的重要指标,应选择精度高的仪器。

2.仪器的灵敏度:仪器的灵敏度是衡量仪器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应选择灵敏度高的仪器。

3.仪器的可操作性:仪器的可操作性是指操作仪器的难易程度,应选择可操作性强的仪器。

四、记录内容记录内容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记录内容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数据的记录:监测数据的记录应准确、完整,便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监测过程的记录:监测过程的记录应详细、清晰,便于对监测过程的回顾和分析。

环境监测模块放置规则要求

环境监测模块放置规则要求

环境监测模块放置规则要求
(1)监测点位布设的一般原则
监测点的布设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应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空气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

应考虑各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使各个监测点取得的监测资料具有可比性。

为了大致反映城市各行政区空气污染水平及规律,在监测点位的布局上尽可能分布均匀。

同时,在布局上还应考虑能大致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空气污染源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应结合城市规划考虑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布设,使确定的监测点位能兼顾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2)监测点位数目的确定
根据《环境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在确定环境空气监测点具体位置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a.监测点位置的确定应首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采用间断性的监测,对本地区空气污染状况有粗略的概念后再选择设置监测点的位置。

监测点的位置一经确定,不宜轻易变动,以保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b.在监测点50m范围内不能有明显的污染源,不能靠近锅炉烟囱。

c.在监测点采样口周围270°捕集空间,环境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

如果采样管的边靠近建筑物,至少在采样口周围要有180°弧形范围的自由空间。

d.点式监测仪(每个监测项目对应一台监测仪)采样口周围,或长光程监测仪器(用查分吸收光谱分析多个监测项目)发射光源到监测光束接收端之间90%光程附近,不能有高大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阻碍环境空气流畅。

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出采样口或监测光束的两倍以上。

工程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监测点布设方案一、引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需要对工程进行监测。

监测的目的在于监测工程在施工、运营过程中的变形、振动、温度、湿度等参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因此,工程监测点的布设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工程监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工程监测点的布设原则1. 确保监测点布设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对工程的各个重要部位和关键节点都要进行监测。

2. 根据不同工程类型和施工特点,选择合适的监测点布设方案。

3. 监测点的布设应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预留一定的监测空间和待用点。

4. 保证监测点的安全和稳定,确保监测设备不受外部环境影响。

5. 实施监测点布设方案时,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确保施工和监测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三、工程监测点的布设方法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和施工特点,工程监测点的布设方法也不同。

下面将针对不同工程类型,提出对应的监测点布设方案。

1. 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的监测点布设方案应以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为基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在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上,应布设主要的变形监测点,包括墙体、柱子、梁等部位,以监测结构的位移、变形情况。

(2)地基和基坑:对于建筑物的地基和基坑,应布设地下水位、土体变形、地基沉降等监测点,以监测地基工程的影响。

(3)室内环境:在建筑物内部,需要布设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监测点,监测室内环境的情况。

2. 桥梁工程桥梁工程的监测点布设方案应以桥梁的结构特点和施工过程中的振动情况为基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桥梁结构:在桥梁的结构上,应布设主要的振动监测点,包括桥墩、桥面、梁体等部位,以监测结构的振动情况。

(2)桥梁基础:对于桥梁的基础,应布设地基沉降、桩基沉降等监测点,以监测桥梁的基础工程的变化情况。

(3)桥面交通:对于桥面的交通状况,应布设交通流量、车速、车辆重量等监测点,以监测桥面的交通负荷情况。

疫情防控监测点管理制度

疫情防控监测点管理制度

疫情防控监测点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COVID-19)防控监测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升疫情防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监测点选择1. 原则性原则。

监测点应该在人员密集、交通便利、易于监测和实施管控的地区进行设置。

2. 多样性原则。

监测点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设置方法,包括临时设置的监测点、定点医院设置的监测点、社区设置的监测点等。

3. 便捷原则。

监测点应该设置在方便群众前往的地点,确保人员参与监测的便利性和及时性。

三、监测点设置1. 基础设施。

监测点应该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标识牌、隔离区域、医疗器械、通风设备等,确保监测点的正常运作。

2. 人员配置。

监测点应该配备足够的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安全保障。

监测点应该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安全巡查和值班制度,确保监测点的安全和秩序。

四、监测点管理1. 布置区域。

监测点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监测区域,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包括登记区、检测区、隔离区等。

2. 人员管理。

监测点应该对前来参与监测的人员进行登记和信息采集,建立档案,并为其做好相关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3. 数据记录。

监测点应该做好数据记录和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监测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五、监测点运作1. 人员引导。

监测点应该加强人员引导工作,为前来参与监测的人员提供必要的指引和帮助。

2. 体温检测。

监测点应该对前来参与监测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3. 信息沟通。

监测点应该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周边社区的信息沟通,及时传递相关信息,保持信息畅通。

六、监测点卫生1. 卫生消毒。

监测点应该加强卫生消毒工作,保持监测点的清洁整洁,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

2. 废弃物处理。

监测点应该规范处理废弃物,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置,确保环境卫生。

3. 宣传教育。

监测点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向前来参与监测的人员传达防疫知识,提高防范意识。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1监测点的布设原则1.1 地表道路沉降测点原则上沿隧道中心线平均以50米布设,重要道路(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30~40米,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布设横断面测点,一般5~7个测点。

地铁结构边缘30米以内线路两侧与建筑物中间的广场地表应布设适量地表沉降测点。

车站出入口边缘线30米范围内的道路、地表、建筑物等亦应布设测点。

1.2 管线沉降测点根据地下管线图和管道两接头之间局部倾斜值的控制标准布设测点,分清煤气、供水、电力、污水等管道性质,一般沿管道走向40~50米布设,重要的管道按30米布设。

测点位置与标志埋设要能反映出管道的沉降变化。

1.3 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测点原则上测点应布在能控制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的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位置。

测点埋设在建(构)筑物的竖向结构上,每栋布设4~6点,密集的多层建筑可适量减少布点数量。

建(构)筑物倾斜一般先在靠近线路的一侧布设一组测点,必要时在相邻一侧加密一组测点。

1.4 地下水位测点所布测点要能掌握全线在地铁开挖期间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车站上测孔布设在基坑外侧靠近建(构)筑物的附近,一般布设3~4组。

在区间隧道的测孔沿线路两侧高大及重要建筑物前布设。

对水位变化分析时,可以利用土建承包商的观测成果。

1.5 建(构)筑物裂缝测点通过对建(构)筑物的裂缝调查,对裂缝摄影及描述,建立建(构)筑物的裂缝状况档案。

在此基础上于裂缝两侧做好1~3组标志,对所有裂缝宽度、长度定期观测记录。

2监测标准与频率2.1、地铁环境变形监测各类变形的最大变形值的标准按表1执行,表中未列的项目请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2.2一般当实际变形值达到最大允许变形值的80%时,须向有关单位发出预警;当达到最大变形允许值时,应发出报警,当首次报警后,若测点以较大的速率继续下沉变形,应视情况继续报警。

监测控制标准及警戒值列在表1中:表12.3、监测频率2.3.1监测频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参照表2、表3、表4确定。

工程施工监测点规范

工程施工监测点规范

工程施工监测点规范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对工程的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设置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的一系列规范。

监测点设置规范主要包括监测点的选择、布置、设置方法、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方面。

一、监测点的选择监测点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特点、施工工艺、地质条件、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监测点应设置在工程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变形较大区域、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等。

例如,在基坑工程中,监测点应设置在基坑周边、支撑结构、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物等关键部位。

二、监测点的布置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监测目的进行。

监测点应布置在能够全面反映监测对象状态的区域,且应保证监测点的布置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 监测点应布置在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能够全面反映监测对象的状态。

2. 监测点应布置在变形较大、应力集中的区域,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部位。

3. 监测点应布置在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区域,以及需要进行施工控制的区域。

4. 监测点布置应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确保监测点在施工过程中不受干扰。

三、监测点的设置方法监测点的设置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监测目的进行选择。

监测点的设置方法包括固定监测点、活动监测点、远程监测点等。

监测点的设置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1. 固定监测点应采用永久性标志,如预埋件、标石等。

2. 活动监测点应采用可移动的监测设备,如测斜仪、水准仪等。

3. 远程监测点应采用无线传输设备,如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等。

四、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监测精度、监测频率等因素进行。

监测仪器设备应具有较高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以下要求:1. 监测仪器设备应具有足够的精度,满足监测要求。

2. 监测仪器设备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

3. 监测仪器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采样监测点位布置的技术要求

采样监测点位布置的技术要求

采样监测点位布置的技术要求采样监测点位布置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点位布置可以有效地获取准确的监测数据,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采样监测点位布置的一些技术要求。

1. 覆盖区域广泛:监测点位应能够全面覆盖待监测的区域,以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可以选择在城市、工厂周边、农田、河流等不同区域设置监测点位。

2. 点位密度合理: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要求,合理确定监测点位的密度。

在高污染源周围或重要环境敏感区域,应增加监测点位密度,以获取更精确的数据。

3. 特征代表性:监测点位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待监测区域的典型特征。

例如,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中,可以选择交通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区等不同类型的点位。

4. 采样点位设置:根据监测目的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位。

例如,在水质监测中,应选择水体的进水口、出水口、中心位置等多个采样点位,以获取全面的水质信息。

5. 采样点位距离:监测点位之间的距离应根据监测要求合理设置。

距离过近可能导致数据相关性高,不具备独立性;距离过远则可能无法反映局部的变化。

一般来说,监测点位之间的距离应保持一定的均匀性。

6. 采样点位高度:在大气环境监测中,不同高度的采样点位可以反映出不同层次的空气质量。

一般应设置不同高度的监测点位,如地面、屋顶、大气层等,以全面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7. 采样点位布局:监测点位的布局应尽量避免受到干扰,如避免设置在建筑物附近、排放口附近等可能产生干扰的区域。

同时,应合理选择点位的朝向,避免受到风向、水流等因素的影响。

8. 采样设备选择:根据监测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设备。

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采用不同的设备,如大气采样器、水质采样器、土壤采样器等。

应确保采样设备的准确性、精度和可靠性。

9. 定期校准:监测点位的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校准包括零点校准、量程校准等,可以通过比对标准样品、与其他点位数据对比等方式进行。

监测站和采样点的布设

监测站和采样点的布设
监测站和采样点的布设
布设检测站(点)和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1.监测点周围50m范围内不应有污染源; 2.采样口周围水平面保证270度以上的捕集空间,若采样口靠近建筑物,则 保证180度以上的自由空间; 3. 监测点周围有合适的车辆通道,环境状况相对稳定,安全和防火措施有保 障,附近无强大的电磁干扰,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通信线路容易安装好 检修; 4. 点式 监测仪器 采样口周围、监测光束附近 ,或开放光程监测仪器发射 光源到监测 光束接收端之间不能有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高大建筑物等障 碍物。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到附近最高障碍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应为该障 碍物与采样口或监测光束高度差的2倍以上; 5. 手工间歇采样口离地面高度应为1.5~15m,自动监测采样口监测光束离 地面高度应为3~15 m,对于道路交通的污染监测点的采样口离地面高度 应为2~5m;
城市人口数 量/万人 小于50 50~100 100~200 200~400 大于400 SO2、NOx、 自然降尘量 TSP 3 4 5 6 7 大于或等于3 4~8 8~11 12~20 20~30 硫酸盐化 速率 大于6 6~12 12~18 18~30 30~40
表 二
WHO建议城市地区空气污染趋势监测站的数目
城市人口 数量/万人 可吸入颗 SO2 粒 NOx 氧化剂 CO 风向、风 速
小于或等 于100 100~400 400~800 大于800
2 5 8 10
2 5 8 10
1 2 4 5
1 2 3 4
1 2 4 5
1 2 2 3
布设监测站(点)和采样点的方法
监测站点总数确定后,可采用经验法、统计法、模拟法等进行监测站点布 设。经验法是最常用的的方法,特别是对尚未建立监测网或者监测数据积 累少的地方,需凭借经验确定监测站位置。具体方法是: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第五章监测点布置和埋设5。

1监测点布设原则1.以设计提供的《主体围护结构监测平面图》为参考。

2.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配套。

同时为综合把握基坑变形状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应保证每一开挖区段内有监测点。

遵循规范结合实际,参照围护体布置及开挖分区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3。

基坑监测点总体布设原则:1)监测点应充分结合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基坑设计参数特性和基坑施工参数特性进行合理布置。

2)监测点布置应最大限度反映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

3)基坑围护结构侧边中部、阳角处、受力(或变形)较大处应布置测点,重点区域应加密监测点。

4)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便于数据比对.5)监测点间距布置应满足规范要求,应满足设计及相关单位的合理要求.6)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需兼顾基坑分块施工特点,确保每分块开挖施工中,均有对应测点有效工作,从而为分块施工过程提供数据信息。

4.区间隧道监测点布置每10环在管顶和管底各设置一个,盾构始发井和接受井部位各设置一个断面。

收敛监测布置间隔同隧道内管片沉降监测.5。

2围护结构体系观察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基坑工程施工期内,与仪器监测频率相对应,应进行巡视检查,并形成书面巡视报表.巡视检查内容主要针对四部分:围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和监测设施.一般现场巡视内容汇总表现场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每日由专人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进行书面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5。

4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期间大面积土方卸载,围护结构将产生一定水平位移,为掌握围护结构顶部位移信息,布设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值亦可作为测斜自管口向下计算时的管口位移修正值。

监测点布置要求汇总

监测点布置要求汇总

边:≥2个 ≥3个
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 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每层≥ 大或有代表性部位 1个,布设各层土的中部 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 宜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 表性部位 最低设计或允许 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 基坑外降水 地下水位以下 建筑四角,不同地基或 基础、结构分界处,变 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 每隔2~3根柱基 裂处的两侧,新、旧或 高、低建筑交接处,基 础轴线对称部位。 墙角、中间部位的墙上 或是柱上、裂缝两侧以 及其它代表性的部位 应沿主体项部、底部上下对应布 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 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 的承重柱或墙上 直线上。 有代表性部位,裂缝的 最宽处及裂缝末端 管线的节点、转角处和 监测点延伸至基坑边缘心个1~3 变形曲率较大部位 倍基坑范围内的管线 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 监测剖面应与坑边垂直 性的部位 靠近被保护对象且有代 测点深度、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 表性部位 定
2
边:≥1个
3
围护墙内力 V:2m~4m
4 基坑 及支 护结 构
支撑内力 立柱竖向位 移 锚杆内力
层:≥3个 总立柱数的 5%,且≥3根 每层锚杆总数 的1%~3%,且 ≥3根
5 6
7
土钉内力 横向:10m~30m 且≥3个
8
坑底隆起
9 10 11
围护墙侧向 V:2m~5m 土压力 孔隙水压力 V:2m~5m 地下水位 20m~50m
1
建筑竖向位 10m~15m 移
侧:≥3个
2 基坑 周边 环境
建筑水平位 移 建筑倾斜 建筑裂缝、地表裂缝 管线 H:15m~25m
侧:≥3个
3 4 体分层竖向位移
剖面:≥5个
每层大或有代表性部位1个布设各层土的中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宜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表性部位最低设计或允许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基坑外降水地下水位以下建筑四角不同地基或基础结构分界处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每隔23根柱基裂处的两侧新旧或高低建筑交接处基础轴线对称部位

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监测点位布设原则是指在环境监测中,选择和设置监测点的基本准则。

其目的是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以下是监测点位布设的一些基本原则:
1.代表性原则:监测点位应能代表目标区域或对象的环境质量状
况。

在选择监测点位时,应充分考虑地理、气象、污染源分布
等因素,确保点位能够反映整个区域的污染状况。

2.全面性原则:监测点位应尽可能覆盖目标区域或对象的所有关
键方面。

例如,对于大气环境监测,应设置不同高度的监测点
位,以反映不同高度的空气质量;对于水体监测,应设置上游、
中游和下游的监测点位,以反映水体的整体污染状况。

3.可行性原则:监测点位的选择应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位应便于采样、监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同时还应考虑人员安
全、交通等因素。

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监测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成本较低
的监测点位。

这包括减少监测点位数量、优化点位布局等方式,
以降低监测成本。

5.法规与标准遵循原则:监测点位的选择和设置应符合国家和地
方的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同时,还应考虑与国际
接轨,采用国际通用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6.长期稳定性原则:对于长期环境监测项目,应选择具有长期稳
定性的监测点位。

这有助于减少环境变化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提高数据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监测点位布设原则是多方面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监测点的布设原则1.1 地表道路沉降测点原则上沿隧道中心线平均以50米布设,重要道路(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30~40米,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布设横断面测点,一般5~7个测点。

地铁结构边缘30米以内线路两侧与建筑物中间的广场地表应布设适量地表沉降测点。

车站出入口边缘线30米范围内的道路、地表、建筑物等亦应布设测点。

1.2 管线沉降测点根据地下管线图和管道两接头之间局部倾斜值的控制标准布设测点,分清煤气、供水、电力、污水等管道性质,一般沿管道走向40~50米布设,重要的管道按30米布设。

测点位置与标志埋设要能反映出管道的沉降变化。

1.3 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测点原则上测点应布在能控制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的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位置。

测点埋设在建(构)筑物的竖向结构上,每栋布设4~6点,密集的多层建筑可适量减少布点数量。

建(构)筑物倾斜一般先在靠近线路的一侧布设一组测点,必要时在相邻一侧加密一组测点。

1.4 地下水位测点所布测点要能掌握全线在地铁开挖期间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车站上测孔布设在基坑外侧靠近建(构)筑物的附近,一般布设3~4组。

在区间隧道的测孔沿线路两侧高大及重要建筑物前布设。

对水位变化分析时,可以利用土建承包商的观测成果。

1.5 建(构)筑物裂缝测点通过对建(构)筑物的裂缝调查,对裂缝摄影及描述,建立建(构)筑物的裂缝状况档案。

在此基础上于裂缝两侧做好1~3组标志,对所有裂缝宽度、长度定期观测记录。

2监测标准与频率2.1、地铁环境变形监测各类变形的最大变形值的标准按表1执行,表中未列的项目请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2.2一般当实际变形值达到最大允许变形值的80%时,须向有关单位发出预警;当达到最大变形允许值时,应发出报警,当首次报警后,若测点以较大的速率继续下沉变形,应视情况继续报警。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1监测点的布设原则地表道路沉降测点原则上沿隧道中心线平均以50米布设,重要道路(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30~40米,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布设横断面测点,一般5~7个测点。

地铁结构边缘30米以内线路两侧与建筑物中间的广场地表应布设适量地表沉降测点。

车站出入口边缘线30米范围内的道路、地表、建筑物等亦应布设测点。

管线沉降测点根据地下管线图和管道两接头之间局部倾斜值的控制标准布设测点,分清煤气、供水、电力、污水等管道性质,一般沿管道走向40~50米布设,重要的管道按30米布设。

测点位置与标志埋设要能反映出管道的沉降变化。

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测点原则上测点应布在能控制建(构)筑物沉降与倾斜的位置,以及较长建筑物形体变化的位置。

测点埋设在建(构)筑物的竖向结构上,每栋布设4~6点,密集的多层建筑可适量减少布点数量。

建(构)筑物倾斜一般先在靠近线路的一侧布设一组测点,必要时在相邻一侧加密一组测点。

地下水位测点所布测点要能掌握全线在地铁开挖期间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车站上测孔布设在基坑外侧靠近建(构)筑物的附近,一般布设3~4组。

在区间隧道的测孔沿线路两侧高大及重要建筑物前布设。

对水位变化分析时,可以利用土建承包商的观测成果。

建(构)筑物裂缝测点通过对建(构)筑物的裂缝调查,对裂缝摄影及描述,建立建(构)筑物的裂缝状况档案。

在此基础上于裂缝两侧做好1~3组标志,对所有裂缝宽度、长度定期观测记录。

2监测标准与频率、地铁环境变形监测各类变形的最大变形值的标准按表1执行,表中未列的项目请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一般当实际变形值达到最大允许变形值的80%时,须向有关单位发出预警;当达到最大变形允许值时,应发出报警,当首次报警后,若测点以较大的速率继续下沉变形,应视情况继续报警。

监测控制标准及警戒值列在表1中:表1、监测频率2.3.1监测频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参照表2、表3、表4确定。

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1. 覆盖面广:监测点应尽可能涵盖被监测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源、废气排放口和自然环境的代表性,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和代表性。

2. 合理布局:监测点应采取合理布局,既要保证距离分布均匀,又要满足监测要求。

同时,应充分考虑地形、气流、气候等自然因素,避免位置选择受局部污染的影响。

3. 连续监测:监测点应该能够实现连续监测,特别是对于某些重要的污染物,如PM2.5、SO2等,要保证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定期监测。

4. 技术可行:监测点的布设应注意技术可行性,应考虑设备、人员、运维等维度的可行性,并且要方便设备维护和日常管理。

5. 经济合理:监测点的布设应考虑经济可行性,选用合适的污染物检测仪器和分析方法,尽量降低监测成本。

6. 有效可靠:监测点应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需要在设备、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严格把控,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及科学性。

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

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

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篇一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哎呀,为啥要整这个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呢?其实很简单,就为了能让咱的监测工作又准又稳,不出岔子!你想啊,如果基准点布置得乱七八糟,那监测数据还能靠谱吗?先来说说布置的要求哈。

位置选择可不能马虎!得找那种稳定的、不容易受干扰的地方,比如远离施工震动的区域,这要是放在震动大的地儿,数据不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上蹿下跳啦?**而且基准点之间的距离要合理,一般得保持在 50 到 100 米之间,这就好比排兵布阵,间距适中才能相互照应。

**再讲讲基准点的数量,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少了数据不全面,多了又浪费资源。

那到底多少合适呢?这得根据监测区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来定,通常来说,每 1000 平方米要有 3 到 5 个基准点,这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哟!还有基准点的标识,一定要醒目清晰,让人一眼就能看到,不然找都找不到还咋监测?你说要是不按照这些要求来布置基准点,会咋样?那结果可严重啦!监测数据不准确,工程质量没法保证,到时候出了问题,谁能负责?所以大家都得把这些要求放在心上,认真执行!篇二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监测基准点的布置和要求。

为啥要聊这个?因为这可关系到咱们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啊!布置监测基准点,首先得考虑环境因素。

比如说,要是在地质不稳定的地方,那基准点能稳定吗?不能啊!所以得避开那些容易滑坡、坍塌的地段。

还有啊,要是周围有大的电磁场干扰,数据能准吗?**肯定不准!所以要远离这些干扰源。

**在数量方面,也得有讲究。

要是监测的区域比较小,基准点却弄了一大堆,那不是浪费资源吗?可要是区域大,基准点又太少,那能监测全面吗?**不能!一般来说,小型监测区域基准点不少于 5 个,大型区域不少于 10 个。

**基准点的埋设深度也很重要哦。

太浅了容易受地表活动影响,太深了施工难度又大成本又高。

那多深合适呢?根据地质条件,通常要在 1 到 2 米之间。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要求与类型原理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要求与类型原理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要求与类型原理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要求是指在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在大气环境监测中使用的布点要求,它是大气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要求。

一般来说,大气环境监测布点要求包括位置、覆盖范围等方面:
1、位置:监测布点要求要遵循存在最高污染源、最为活跃的大气污染源以及城市发展空间等要求。

2、覆盖范围:监测布点要求要能覆盖全城,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最低的低覆盖率是50%,最高的覆盖率达90%以上。

大气环境监测类型主要包括环视监测、监测网络监测、预警及管理等:
1、环视监测:环视监测是一种针对污染源的监测方式,有效的完成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分析,以及环境污染过程的定量评价分析,能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能够及时发现污染源,为建立全国污染源监测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2、网络监测:网络监测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技术,可以检测环境污染的范围、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进而对排放污染物进行控制和限制,从而实现环境污染的减排和防治。

3、预警:预警是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监测大气环境即将出现的预警信号,预警信号主要用于记录污染物含量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如果大气污染物参数超出污染源标准,可以及时进行防治和调节,尽量减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4、管理:管理是一种技术,通过不断的监测和调查,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制定和实施技术控制与治理措施,以减少污染的发生,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监测点布置的要求

监测点布置的要求

监测点布置的要求平川铁矿新建铁矿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说明要求:根据“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件(川安监【2010】110号)”,尾矿库设置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1)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监测参数包括:浸润线、库水位、干滩标高、干滩长度、坝体位移等相关数据和视频图像。

(2)浸润线监测选择尾矿坝上最大断面或者一旦发生事故将对下游造成重大危害的断面为监测剖面。

(3)浸润线监测仪器将根据《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计算工况所得到的坝体浸润线位置进行埋设。

(4)在库内排水构筑物上设置自动检测仪监测库水位。

(5)采用移动GPS定期监测尾矿坝滩顶标高和设计最高洪水位下允许达到的干滩标高。

(6)坝体位移监测一般在最大坝高处、地基地形地质变化较大处均应布置监测剖面。

每个剖面上监测点应从上至下均匀设置。

(7)应在排水井、滩顶放矿处、排洪构筑物进出口、坝体下游坡等重要部位设置视频监视设备。

(8)设计时还考虑了室外各类仪器设备的安全防护和防盗等措施。

尾矿库安全设计规范对监测器布置的要求:滩顶高程测定及监测点布置要求尾矿库滩顶高程的测点布设,应沿坝(滩)顶方向布置测点,当滩顶一端高一端低时,应在低标高段选较低处检测1~3个点;当滩顶高低相同时,应选较低处不少于3个点;其它情况,每100m坝长选较低处检测1~2个点,但总数不少于3个点。

滩顶高程测量误差应小于20mm。

各测点中最低点的标高作为尾矿库滩顶标高。

滩顶高程根据滩顶上升情况,定时做好检测,随时掌握滩顶高程,汛前必须检测一次。

坝体位移的监测布置要求:监测断面宜选在最大坝高断面、有排水管通过的断面、地基工程地质变化较大的地段及运行有异常反应处。

——初期坝顶和后期坝顶各布设一排,每30~60m高差布设一排,一般不少于3排。

——测点的间距,一般坝长小于300m时,宜取20~100m;坝长大于300m时,宜取50~200m;坝长大于1000m时,宜取100~300m。

大气监测布点原则

大气监测布点原则

1.1调查确定采样点布设之前,应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其内容包括:(1)对本地区大气污染源进行调查,初步分析出各块地域的污染源概况;(2)了解本地区常年主导风向,大致估计出污染物的可能扩散概况;(3)利用群众来信来访或人群调查,初步判断污染物的影响程度;(4)利用已有的监测资料推断分析应设点的数量和方位.1.2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1)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3)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城市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4)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m远处;(5)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6)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应将采样器或测定仪器设置于常人呼吸带高度,即采样口应在离地面1.2m 处;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采样口高度应与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距地面3~15m;若置于屋顶采样,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 1.5m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小扬尘的影响.特殊地形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择采样高度.1.3采样点的数目采样点的数目设置是一个与精度要求和经济投资相关的效益函数,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密度、气象、地形、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按城市人口数确定大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的设置数目如表3所示.1.4采样点布点方法(1)功能区布点法: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可以按其功能分为工业区、居民区、交通稠密区、商业繁华区、文化区、清洁区、对照区等.各功能区的采样点数目的设置不要求平均,通常在污染集中的工业区、人口密集的居民区、交通稠密区应多设采样点.同时应在对照区或清洁区设置1~2个对照点.(2)几何图形布点法:目前常用以下几种布设方法.①网格布点法: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每个方格为正方形,可从地图上均匀描绘,方格实地面积视所测区域大小、污染源强度、人口分布、监测目的和监测力量而定,一般是1~9km2布一个点.若主导风向明确,下风向设点应多一些,一般约占采样点总数的60%.这种布点方法适用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②同心圆布点法:此种布点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的污染群,或污染集中的地区.布点是以污染源为中心画出同心圆,半径视具体情况而定,再从同心圆画45°夹角的射线若干,放射线与同心圆圆周的交点即是采样点.③扇形布点法:此种方法适用于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或孤立的高架点源.以点源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地面上划出一个扇形区域作为布点范围.扇形角度一般为45°~90°.采样点设在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20°.以上几种采样布点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目的就是要求有代表性地反映污染物浓度,为大气监测提供可靠的样品.。

监测点工作方案

监测点工作方案

监测点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领域,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监测点工作方案是确保监测点能够有效运作的关键文件。

本方案的目的是确保监测点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数据并提供可靠的监测结果。

二、监测点建设1.选址准则在选择监测点的位置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准则:- 代表性:监测点应能代表所监测区域的特征和环境状况。

- 可接近性:监测点应便于工作人员进行采集和维护。

- 安全性:监测点应远离危险区域,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 稳定性:监测点应稳定存在,不受人为和天然因素干扰。

2.设备与仪器选购在具体建设监测点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准确度:选择准确可靠的仪器和设备,确保监测结果的可信度。

- 适应性:根据监测目的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备,满足实际需求。

- 维护便捷性:选择易于维护和保养的仪器和设备,以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三、监测点操作流程1.数据采集监测点工作人员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数据采集:- 准备工作:工作人员需要熟悉采集仪器和设备的操作方法,并检查其状态和准确度。

- 采集数据:根据监测要求,工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数据采集,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数据记录:采集到的数据应准确记录,包括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等相关信息。

2.数据传输与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需要及时传输和分析:- 数据传输:监测点工作人员应按照约定的方式将数据传输至指定的数据库或监测中心。

- 数据分析:监测中心应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和处理,生成监测报告,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四、监测质量控制1.定期维护为确保监测点的正常运行,应制定定期维护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设备保养:对监测点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校准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 环境清洁:定期清理监测点周围的环境,防止杂物、尘埃等对数据采集的影响。

2.质量控制- 校准和验证:定期对监测点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 质量评估:定期对监测点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分析,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2个 ≥3个
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 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每层≥ 大或有代表性部位 1个,布设各层土的中部 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 宜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 表性部位 最低设计或允许 止水帷幕外侧约2m处 基坑外降水 地下水位以下 建筑四角,不同地基或 基础、结构分界处,变 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 每隔2~3根柱基 裂处的两侧,新、旧或 高、低建筑交接处,基 础轴线对称部位。 墙角、中间部位的墙上 或是柱上、裂缝两侧以 及其它代表性的部位 应沿主体项部、底部上下对应布 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 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 的承重柱或墙上 直线上。 有代表性部位,裂缝的 最宽处及裂缝末端 管线的节点、转角处和 监测点延伸至基坑边缘心个1~3 变形曲率较大部位 倍基坑范围内的管线 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 监测剖面应与坑边垂直 性的部位 靠近被保护对象且有代 测点深度、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 表性部位 定
1
建筑竖向位 10m~15m 移
侧:≥3个
2 基坑 周边 环境
建筑水平位 移 建筑倾斜 建筑裂缝、地表裂缝 管线 H:15m~25m
侧:≥3个
3 4 5 6 7
条:≥2个
周边地表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剖面:≥5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边:≥1个
3
围护墙内力 V:2m~4m
4 基坑 及支 护结 构
支撑内力 立柱竖向位 移 锚杆内力
层:≥3个 总立柱数的 5%,且≥3根 每层锚杆总数 的1%~3%,且 ≥3根
5 6
7
土钉内力 横向:10m~30m 且≥3个
8
坑底隆起
9 10 11
围护墙侧向 V:2m~5m 土压力 孔隙水压力 V:2m~5m 地下水位 20m~50m
监测点布置要求汇总
序号 部位 1 项目 H/V点间距 每边(层)点 边:≥3个 深度要求 布置位置 周边中部、阳角处 土体:≥1.5H基 坑且大于H围护 周边中部、阳角处且有 墙 代表性部位 墙体:≥H围护 墙 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 测点深度、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 表性部位 定 钢支撑:两支点间1/3或端头; 内力较大,控制作用的 砼支撑:两支点间1/3处且避开 杆件 节点位置;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 向保持一致 坑底心上各层立柱下部 逆做法时:总立柱数的10%,且 的1/3处 ≥3根 锚头附近和受力有代表 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保持一致 性的位置 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 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保持一致 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受 测点深度、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 力有代表怀的位置 定 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 置,基坑中央及能反映 变形特征的位置,剖面 数≥2个 备注 水平与竖向 H:≤20m 位移 深层水平位 H:20m~50m 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