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监测点布置原则
基坑监测点布设的原则和要求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监测依据 (1)三、监测目的 (1)四、监测范围、项目 (2)五、监测点的布置 (2)六、监测警戒值及精度 (3)七、监测方法及要求 (4)八、监测点保护及恢复方法 (5)九、监测仪器设备及人员 (6)十、监测频率 (7)十一、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8)十二、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措施 (8)十三、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 (9)十四、安全文明施测 (10)十五、应急处置措施 (11)附录1、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16)附录2、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 (17)附件3、巡视检查日报表样表 (18)基坑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参建五方主体情况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二、监测依据1、设计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7、《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8、《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9、《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15314-9410、危大工程管理政府及公司文件三、监测目的在基坑施工期间,须周期性的对基坑变形情况和周边建筑物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隐患,并根据监测成果相应地及时调整施工速率及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快捷、经济合理。
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①、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②、保证基坑内施工人员和设备料等材料安全,防止出现安全隐患。
四、监测范围、项目1、监测方法:①、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进行监测;②、我施工方主要采取的监测方法包括测量仪器观测、现场观察等;2、监测范围:基坑周边、坡顶、坡底;为保证基坑施工顺利进行及相邻建筑物安全,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基坑、周围建筑物、道路、管线进行监测。
周边管线垂直位移监测方案
周边管线垂直位移监测方案
地下结构开挖时伴随着土方的大量卸载,周边水土压力重新分布,势必对相邻地下管线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使管线产生位移。
对相邻地下管线变形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管线安全,不仅关系到施工的顺利进行,更关系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地下管线变形监测点的埋设主要有4种方法,工程中按实际条件选择a.抱箍式:由扁铁做成的稍大于管线直径的圆环,将测杆与管线连接成为整体,测杆伸直至地面。
适用于可进行开挖且开挖至管线底部的情况。
b.直接式:用敞开式开挖和钻孔方式挖至管线顶表面,在管线上直接设置测点。
C.套筒式:采用一硬塑料管或金属管打设或埋设于所测管线顶面和地表之间,量测时,将测杆放入埋管,再将标尺搁置在测杆顶端,进行沉降量测。
d.模拟式:选取代表性管线,在其邻近打孔,孔深至管底标高,底部放入钢板,然后放入钢筋作为测杆。
适用于地下管线排列密集且管底标高相差不大,或因种种原因无法开挖的情况,精度较低。
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应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
②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20m;
③上水、煤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
直接监测点应设置在管线上,也可以利用阀门开关、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
④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利用埋设套管法设置监测点,也可采用模拟式测点将监测点设置在靠近管线埋深部位的土体中。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测量深基坑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
本节简要叙述常用的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及前方交汇法。
监测控制值:项目预警值报警控制值水平位移>3mm/d 或24mm 30mm项目变化量>3mm/d开挖前开挖后报警后及突发状况监测频率(1-2)次/d 1 次/3d 1次/d 加大监测频率监测基准点应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设立强制对中观测墩,且尽量通视各测点,观测墩使用混凝土浇筑地下1.4M地面1.2M,顶面长宽20CM*20CM, 顶部嵌入焊接中心螺旋的钢板,螺旋与钢板垂直且均做防腐处理。
监测基准点观测按三级平面控制要求施测,且每个月与高等级控制网联测一次。
为防止观测墩被破坏,顶部应加钢保护盖。
埋设示意图如下:图B.0.1 水平位移观测墩〔单位:mm)岩层点观测墩;(b) 土层点现测墩350地面主筋9! 2箍筋07点。
在混凝土支撑、连续墙顶等混凝土结构上安装水平位移桩,可直接在结构上用冲击钻成孔插入水平位移桩,垂直放置,缝隙使用锚固剂填充,容易受施工破坏的地方应加保护装置。
在土体等松软结构埋设水平位移测点应采用混凝土桩顶插入水平位移桩的形式,混凝土桩采用直径10CM地下50C M地面10CM,中心用钢筋加固。
如有需要应加保护装置,并设置醒目标志。
实物图如下:仪器架设:到达测量现场后打开仪器箱一段时间,使仪器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适应,消除由环境温度带来的误差。
检查设备是否完整,配件是否齐全,电源电力是否充足等。
仪器架设时应注意仪器安全,在光滑的地面上架设全站仪时须在脚架上套绳索,防止脚架滑落损坏仪器。
全站仪脚架高度与观测者肩高齐平,拧紧脚架螺旋,将脚架均匀架设在基准点上。
取出仪器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一手拧紧中心螺旋,将全站仪平稳架设在脚架上。
对中整平: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上架设全站仪时,应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另一只手旋转基座使仪器牢固地固定在观测墩上。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背景介绍在工程建设中,基坑施工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同时,工程基坑是工程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因此,在工程基坑建设中,监测的作用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可控,我们需要对工程基坑进行科学的监测和掌控,并通过监测点布设的方式来帮助工程监测管理人员有效地掌控工程基坑的情况。
监测点的分类根据监测点的不同分类方式,我们可以把基坑监测点分为以下几类:按监测类型分类•地表位移监测点•周边建筑物、管线等监测点•土层位移监测点•土压力监测点等按监测时期分类•施工前监测点•施工中监测点•施工后监测点监测点布设原则基于基坑自身的特点,以及监测点的分类,我们制定以下监测点布设原则:原则一、布设监测点类型应当有针对性在基坑监测中,不同的监测点具备不同的功能。
例如,地表位移监测点是用来监测地面的位移情况,土压力监测点是用来监测土壤围压力的变化情况。
因此,布设监测点时应该根据不同监测类型的特点来确定监测点的布设方式和位置。
原则二、监测点布设应当覆盖基坑所有部位监测是为了掌握工程情况,保障整个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因此,监测点的布设应当覆盖基坑的所有部位,包括内部和外部。
原则三、监测点布设应当合理优化监测点数量不宜过多或过少,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过多会增加工作量、成本,过少会影响监测效果。
同时,监测点的布设应当合理优化,互相补充,确保工程监测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原则四、监测点的布设应当科学合理监测点的布设,不仅要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还要符合监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监测点应当有明确的布设目的和监测指标,并能够提供稳定、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
监测点的具体布设方案在监测点的布设方案中,我们考虑到如下因素:•合理布设视线和掌握监测数据方便;•基坑影响范围;•近邻建筑物的稳定性;•地层、土壤层次的影响;•施工工期和管线的监测。
结合上述方案的考虑,我们建议如下的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按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案;•进行综合考虑,根据基坑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在地下确定3-5个监测点以供选择;•将监测点位于基坑周边,针对观测不到局部变形的情况,设立离基坑较远或还原性好的参照点;•在基坑内部考虑“1+N”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设要求
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设要求
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设是地震监测和地质观测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预测地震活动、研究地壳运动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水平位移观测点布设的一些要求:
1. 区域分布:观测点应覆盖目标区域内的重要地质构造、断层带以及主要的地表变形区域。
根据地质属性、地形地貌等特征,选择适当的地方在不同地区布设观测点。
2. 网络密度:观测点的布设密度应根据目标区域地震活跃性、地壳运动速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活动地震带和断裂带区域,观测点的布设密度应更高,以捕捉到更细微的地表位移变化。
3. 地面稳定性:观测点应选址在地面稳定、无明显沉降、地震引发的液化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低的区域。
避免选址在如河流汇聚区、旱涝沟、滑坡等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段。
4. 地质勘察:在观测点布设之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目标区域的地下构造、断裂分布、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观测点位置和设置合理的点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5. 基准稳定:观测点应选址在基准点附近,确保基准点稳定性。
选址时应考虑地质构造、附近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基准点稳定性的影响。
6. 设备和仪器:观测点应具备现代化的地震监测仪器和设备,并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设要求考虑到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因素,选址稳定、密度适宜,并应配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以获取准确、可靠的观测数据,为地震预测和地壳运动研究提供支持。
支护与结构监测布点原则表
周边空收敛位移
隧道拱腰
地下水位
基坑周边或区间隧道边线外
每个车站和区间3~5孔。
明挖基坑、矿山法隧道
支护与结构监测布点原则表
监测项目
位置及监测对象
测点布设
备注
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和沉降
围护结构桩(墙)顶
边长大于30m的按间距30m布点(按四舍五入原则计),小于30m的,按1点布置。
明挖基坑
围护结构变形
围护结构内
边长大于60m的按间距60m布置(按四舍五入原则计),对称设置;小于60m的,按1点布置。同一孔测点间距0.5m。
支撑轴力
钢管支撑端部
车站基坑每层5个测点。通道、风道、出入口、施工竖井、区间风井、盾构井每层支撑道数超过5根的按2个测点计,5根以下按1个测点计。
支撑立柱沉降(选测)
支撑立柱顶上
立柱总数超过25根的按照20%计;总数大于10根小于25根,按照5根计,小于10根的,按1根计。
拱顶下沉
隧道拱顶
每10~30m设1个断面,断面设置有代表性,如进出洞口、地层变化等。
混凝土构件水平位移监测技术规程
混凝土构件水平位移监测技术规程一、前言混凝土构件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混凝土构件的水平位移监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技术规程旨在为混凝土构件水平位移监测提供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步骤,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监测仪器选择1. 水平位移传感器:应选用精度高、稳定性好的传感器。
推荐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电容位移传感器或应变片位移传感器。
2. 数据采集仪:应能够实时采集和存储传感器输出的数据,并具备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
推荐使用高速数据采集仪或手持式数据采集仪。
3. 水平控制器:应能够对监测点进行精确的水平控制,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推荐使用高精度水平仪或全站仪。
三、监测点布置1. 监测点数量:应根据混凝土构件的大小、形状和结构特征等因素来确定监测点的数量。
通常情况下,每个监测点应测量两个方向的水平位移,因此至少需要两个监测点。
2. 监测点位置:应选取混凝土构件关键部位、易受力作用的位置以及可能发生变形的位置作为监测点。
监测点应均匀分布于构件的不同部位,并应尽可能避免受到外界干扰。
3. 监测点布置方式:应采用三角型或四边形布置方式,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四、监测流程1. 监测前准备:确定监测点位置,清理监测点周围的杂物,安装水平控制器,调整水平仪或全站仪的水平度。
2. 传感器安装:将传感器安装在监测点上,并且将传感器输出信号与数据采集仪相连。
在安装过程中应注意传感器的水平度和稳定性。
3. 监测数据采集:启动数据采集仪,实时采集传感器输出的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采集仪中。
4. 监测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校验、滤波、平滑等处理方式。
同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混凝土构件的变形情况。
5. 监测报告编制:根据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对混凝土构件的变形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五、监测注意事项1. 传感器安装时应避免传感器与构件产生直接接触,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浅谈基坑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控制要点
浅谈基坑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控制要点在建筑工程基坑开挖施工中,深层土体的水平位移监测至关重要,通过水平位移监测可以准确了解到不同深度的土体变形情况及趋势、基坑周围环境是否安全稳定,从而为工程施工提供多一层保障和必要的数据信息。
文章通过对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的布局、监测方法、操作流程以及异常情况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位移监测对基坑支护的预警功能。
标签:基坑开挖;水平位移;要点监测前言在对基坑进行挖掘之前,基坑中的土层还保持原有的平衡状态,一旦开始挖掘基坑,那么基坑中的土层原有的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掉,其土层之间的压力也会随即发生改变,严重的情况会造成土体与支护结构之间产生相对形变。
造成上述的形变的原因有很多种,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基坑内的土质状况、土层挖掘的先后顺序、基坑的挖掘深度以及基坑周围的环境等[1]。
在对基坑挖掘的过程中,除了会出现上述的形变之外,还有伴随着地面不同程度的下沉情况的发生,地面下降的程度与其离基坑的距离成线性关系,土层离基坑越近发生下沉的程度越厉害,相反土层离基坑越远,发生下沉的程度越弱。
如果土层发生下沉,这也会对土层旁边的建筑物以及地埋管道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及时的监测,提前预判出发生沉陷的部位,并且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防范事故的发生。
1 监测布局1.1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在基坑的周围的四个边缘设立水平位置监测点(每边至少设1个监测孔),孔深根据开挖深度和地质情况确定,从而及时的监测土层的水平位置状态[2]。
1.2 地表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点布置在基坑的四周分别设置水平位置和沉降程度的观测点,上述观测点的距离间隔为15m,在施工的过程中实时的监测基坑的水平位移以及基坑的沉降程度。
2 现场监测2.1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2.1.1 PVC测斜管埋设首先根据设定选择恰当的位置,进行钻孔埋放测斜管;然后对其放置的位置进行比对,再使用較细的细沙把管口进行封闭。
在埋放斜测管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两个管口之间的对接要准确,并且使用专业的胶带把对接处进行封紧。
支模架体沉降和位移观测点设置
支模架体沉降和位移观测点设置
1、前期做好支撑体系的放线定位,使支撑体系横平竖直,以保证后期剪刀撑和整体连杆的设置,确保其整体稳定性和抗倾覆性。
2、轮扣式钢管支架安装基础必须要夯实平整并采取混凝土硬化措施。
3、轮扣式钢管支架宜使用同一标高的梁板底板的标高范围。
4、架体搭设完成后要加设足够的剪刀撑,在顶托与架体横杆300mm的距离要增设足够的水平拉杆、水平剪刀撑,使其整体稳定性得到可靠的保证;
5、轮扣式钢管支架图。
设计荷载
1、支撑立杆设计荷载:当横杆竖向步距分别为1800、1200㎜时
框架立杆荷载(Pmax)分别为:30KN、40KN。
2、横杆设计荷载:
HG-90 Pmax=4.5KN Qmax=12.0KN
HG-120 Pmax=3.5KN Qmax=7.0KN
在悬臂集中荷载作用下,横杆接头的抗弯能力为2KN.M。
3、支座设计荷载:可调底座Pmax=60KN,可调顶托Pmax=60KN。
施工监测方案
(1)监测控制:采用经纬仪、水平仪对支撑体系进行监测,主要监测立杆顶水平位移、支架整体水平位移及立杆的沉降。
(2)监测点设置:观测点可采取在临边位置的支撑基础面(梁
或板)及柱、墙上埋设倒“L”形直径12钢筋头,支架监测点布设应按监测项目分别选取在受力最大的立杆、支架周边稳定性薄弱的立杆及受力最大或地基承载力低的立杆设监测点。
监测点布置应根据支架平面大小设置各不少于2个立杆顶水平位移、支架整体水平位移及立杆基础沉降监测点。
(3)监测措施:砼浇灌过程中,派专人检查支架和支撑情况,发现下沉、松动、变形和水平位移情况时应及时解决。
围护桩墙深层水平位移测点布设与量测方法
任务二围护桩墙深层水平位移测点布设与量测方法
1 量测仪器
测斜仪
2 测点布设
围护桩体测斜孔布设原则和围护桩顶垂直位移测点布设原则一致,并与之一一对应,紧靠桩顶位移监测点。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3 埋设方法
测斜管埋设分绑扎埋设和钻孔埋设两种方式。
以绑扎埋设为例,在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绑扎Φ70mm测斜管,钢筋笼入孔后浇筑混凝土,见图1。
图1 围护桩体测斜管安装示意图
4 量测方法
采用全自动测斜仪进行读测,测头的高轮对准施工隔堤方向,作为测试的正方向,测斜仪探头沿测斜管垂至于测量面的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恒温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以0.5m为间隔,逐段测出该方向上的位移;转换测斜仪探头180°再测一次,同一测点的误差不应超过0.1mm,并保证每次观测的测点在同一高程;在埋设初期,连续测读数次待数据稳定后,确定初始值。
同时观测临近的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的位移值,作为测斜管管口位移值。
深层水平位移计算方法:采用管口为起算点,围护桩体水平位移采用由上向下叠加推算各点的位移值。
5 监测报表
表1 围护桩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报表
表1 围护桩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报表。
基坑监测中的施测位管与测点布置原则
基坑监测中的施测位管与测点布置原则测点布置涉及各监测内容中元件或探头的埋设位置和数量,应基坑基坑工程的受力特点及由基坑开挖引起的根据结构及周围环境的变形规律来布设。
(一)桩墙顶水平位移和沉降桩墙顶钢线水平位移和垂直沉降是基坑工程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监测文本。
测点一般布置在将围护桩墙连接起来的混凝土软绳测点上,水泥搅拌桩、土钉墙、放坡开挖时的上部压顶上时。
采用铆钉枪打入铝钉,或钻孔埋设外流螺丝,也有涂红漆等作为标记的。
测点的间)距一般取为8~15m,可以等距离布设,亦可以根据现场通视条件地堆载等其体情况合理布置。
测点间距的确定主要考虑能够据此描绘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曲线。
对于水平形变变化发展水平剧烈的区域,测点可以适当加密,有水平支撑时,测点布置在两根支撑的中间部位。
立柱沉降测点应直接布置在立柱桩上方的支撑面i上,对多根支撑交会受力复杂处的立柱应作重点承托监测,用作施工栈桥处的当做立柱也应重点监测。
(二)桩墙深层偏转位移桩砖墙深层侧向位移监测,亦称桩墙测斜,通常在基坑每边上布设1个测点,一般应布设在围护结构每边的跨中处。
对于较短的边线也可不布设,而对于较长的边线可增至2~3个。
原则上,在长边上应每隔30~40m布设1个测斜孔。
监测深度一般取与围护桩墙深度--致,并延伸至地表,在远距离方向的测点间距为0.5~1.0m。
(三)阻力土体分层沉降和水土压力测点铺设土体分层沉降和水土压力监测应设置在围护结构体系中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土体分层沉降和孔隙水压力计测孔应紧邻围护桩墙埋设,士压力盒应尽量在施工围护桩墙时埋设于上体与围护桩墙的接触面上。
在监测点的竖向位置上主要包括布置于;计算的最大弯矩所在的位置和反弯点位置、计算水土财务压力最大的位置、结构变截面或配筋率改变环上的截面位置,结构内支撑及拉锚所在位置。
这与围护桩墙内力测点装设的位置基本相同。
土体分层沉降还应在各土层的分界面上布设测点,当土层厚度较大时,在土层中部增加测点,f隙水压力计一般布设在土层中部。
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案1.引言2.监测点布置为了对基坑深层水平位移进行准确监测,需要在合适的位置布置监测点。
在确定监测点位置时,应考虑地质条件、荷载分布和施工工艺等因素。
一般来说,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等距离布置,并在基坑底部布置一定数量的监测点。
3.监测设备选择4.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方案的制定包括监测频率、监测范围和监测方法等。
监测频率要根据基坑工程施工的阶段性和地质条件的变化来确定,一般来说,可以在关键节点和重要阶段进行监测。
监测范围应覆盖整个基坑的周边和底部,以确保监测的全面性。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物理测量方法和电子测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5.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的关键环节。
监测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整理、筛选和分析等,可以利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
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和结构力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获得可靠的监测结果和相关的结构参数。
6.监测结果的评价与应用监测结果的评价和应用是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案的最终目的。
监测结果的评价可以通过与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对比,以确定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监测结果的应用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基坑工程的顺利进行。
7.总结与展望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案是保障基坑工程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布置、监测设备选择、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监测结果的评价与应用等。
希望能够对基坑工程的监测和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未来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案的改进和创新,以提高基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
巷道表面位移观测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1)巷道表面位移观测采用十字布点法安设表面位移监测断面(图1,与断面形状无关)。
两监测断面沿巷道轴向间隔0.7~1.0m 。
观测方法为:顶底板A 、B 之间移近量的测量,由于不方便拉测绳,采用钢卷尺拉紧来测量;两帮C 、D 之间位移测量,方便用测绳,拉紧后测读CD 的距离。
测量要求精度达到1mm ,并估计出0.5mm ;记录监测断面至掘进工作面的距离。
ADB C图1巷道表面位移测点布置测点布置与安装:如图1所示,在巷道断面的中间位置布设测点,顶板采用12#钢筋加工而成长度350mm ,前部加工成Φ30mm 圆弧钩,两帮和底板采用直径Φ20mm ,长度200mm 螺丝作为测钉,并用水泥药卷固定在巷道煤壁和顶底板中。
测点在A1、A2测站处各布置一个。
观测频度:每周观测一次。
(2)顶板离层观测采用离层仪观测顶板岩层锚固范围内外位移值。
离层仪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显示刻度的筒状装置、起测量和连接作用的两根钢丝绳(分别是用来固定在浅部2m和深部7m位置的)以及内部固定装置。
安装方法:要先打好安装钻孔,垂直于顶板向上打钻孔,采用矿用打锚索钻头,钻孔深度要求大于7m。
用安装杆或者锚索把内部固定装置分别推到深部和浅部位置。
用木楔在钻孔处将显示刻度的筒状装置固定,最后调节控制钢丝绳的螺母拉紧钢丝绳,记下离层仪的原始刻度。
测读方法:孔口测读装置上所显示的颜色,反映出顶板离层的范围及所处的状态,显示的数值表示顶板的离层量。
测点布置:在各测站中间布置离层仪和多点位移计,每个测点各布置一个。
采用顶板离层指示仪测试顶板岩层锚固范围内外位移值。
观测频度和表面位移相同。
地铁车站监测的方法及监测点的布置埋设【图】
地铁车站监测的方法及监测点的布置埋设:㈠墙体水平位移监测:1、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⑴埋设方法:本工程测斜管埋设采用绑扎埋设。
测斜管通过直接绑扎或设置抱箍将其固定在地连墙钢筋笼上,钢筋笼入槽后,浇筑混凝土。
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米,测斜管与钢筋笼的固定必须十分稳定,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与钢筋笼相脱落。
同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纵向扭转,很小的扭转角度就可能使测斜仪探头被导槽卡住;埋设就位的测斜管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
⑵埋设技术要求:围护结构测斜管埋设与安装应遵守下列原则:①管底宜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笼底部,顶部达到地面(或导墙顶);②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③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④测斜管绑扎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⑤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⑥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2、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⑴观测仪器及方法:监测仪器采用测斜仪以及配套测斜管,监测精度可达到0.02mm/0.5m。
测斜仪⑵观测方法如下:①用模拟测头检查测斜管导槽;②使测斜仪测读器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地下放至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读一次数据,记录测点深度和读数。
测读完毕后,将测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内,以上述方法再测一次,深点深度同第一次相同。
③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绝对值宜相同,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测。
⑶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技术要求:①初始值测定:测斜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基坑开挖前3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3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初始值。
②观测技术要求: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应等候5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水温,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
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设要求
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设要求水平位移观测是地震监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和到达时间的观测,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精确地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和规模。
而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设对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布设。
首先,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设应考虑到地震波传播的特点,尽量选择地形较为平坦、环境较为稳定的区域进行布设,避免受到地形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同时,观测点之间的空间布设应均匀,以覆盖更广的地震活动区域,提高观测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其次,观测点的布设还需考虑到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应尽量避免设置在有大量建筑物或其他障碍物的地方,以减小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和损耗,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观测点之间的距离也需要合理确定,通常根据地震活动区域的大小和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来确定观测点的间距,以保证观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另外,观测点的布设还需考虑到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应尽量选择易于布设和维护的地点,避免因为设备的损坏或维护困难而影响到实际观测工作。
同时,观测点的位置应该尽量在通讯设施、交通便利的地区,以便于观测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最后,观测点的布设还需要考虑到地质和地震活动的特点,应尽量选择在地震活动频繁、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进行布设,以增加观测点的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在选择观测点的位置时,还需要考虑到地下水位和土壤类型等因素,避免因为地下水位变化或土壤液化等问题影响观测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之,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设需要考虑到地震波传播、地震活动、地形地貌、设备安装和维护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只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布设,才能为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保障社会公众的安全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隧洞开挖施工边坡表面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监测
隧洞开挖施工边坡表面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监测一、监测目的通过位移监测,了解观测点部位水平位移和沉降的大小、方位及发展趋势,判别边坡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边坡支护措施是否合理,以指导施工,反馈设计。
二、测点布设1.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监测点埋设时先挖出深60cm、底面尺寸20cm×20cm的孔,把贴有反光贴片的监测标志放入孔内,使反光贴片对准监测站方向,用混凝土浇筑填充(见图6.4)。
填混凝土前要在孔壁四周浇水,让孔壁被水充分浸透,以保证混凝土与孔壁固结更加牢固。
监测标志由长1m左右的螺纹钢(直径2cm)与5cm×5cm的铁片焊接而成。
反射片为全站仪专用反射片,尺寸为4cm×4cm。
2.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其埋设监测标志的方法与水平位移监测点一致。
若两者同用一个孔,在埋设时两个标志的间距要保证水准尺立尺方便,并尽量安置在孔顶面中间部位(见图6.5)。
三、监测技术方法坡面位移监测前须对所使用的工作基点稳定性进行检查,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一)水平位移监测水平位移监测方法主要有视准线法、测小角法、前方交会法和极坐标法等。
监测某一特定方向的位移时,经常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等。
当变形体附近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基点或需同时观测变形体两个方向位移时,一般采用前方交会法。
水平位移监测实践中经常用到的前方交会法主要有测边前方交会法和测角前方交会法两种。
前方交汇法工作基点可以设在离变形体较远的地方,但它需要有较好的通视条件和交汇角度,且计算复杂。
相比前方交汇法,极坐标法工作基点布设灵活,计算简单。
根据工程现场实际情况,水平位移监测主要采用极坐标法,部分采用测角前方交汇法。
测边前方交会法由于测距仪的测距精度包含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当距离增加时误差也会增大,故一般不采用。
监测仪器选用高精度的全站仪和与之配套的棱镜及强制对中觇牌等。
图6.4 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示意图图6.5 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示意图1.极坐标法图6.6 极坐标法极坐标法属于边角交会,是边角交会最常见的方法(见图6.6),在已知点A安置仪器,后视点为另一已知点B,通过测得AB—AP的角度β以及A点至P点的距离D,计算得出P点坐标。
石化机泵位移监测的管理要求
石化机泵位移监测的管理要求一、监测系统选择在选择石化机泵位移监测系统时,应优先考虑具有以下特点的系统:1.准确性:系统应能准确测量机泵的位移变化,避免误差过大。
2.可靠性:系统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长时间连续监测。
3.实时性:系统应能实时传输监测数据,便于及时发现异常。
4.易用性:系统的操作应简单易懂,方便工作人员使用。
二、监测点布置在进行监测点布置时,应考虑以下几点:1.关键性监测点:对于机泵的关键部位,如轴承、密封等,应设置监测点。
2.代表性监测点:在机泵的不同部位设置监测点,以获取全面的位移信息。
3.经济性监测点:在满足监测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监测点的数量和布置难度,降低成本。
三、监测周期确定根据机泵的重要性和位移变化的规律,确定合理的监测周期。
一般而言,对于关键部位和高风险机泵,应适当缩短监测周期;对于一般机泵,可适当延长监测周期。
四、数据采集与分析1.数据采集:按照设定的监测周期,采集机泵位移数据。
2.数据筛选: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排除异常数据。
3.数据分析:对筛选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位移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4.异常检测:通过设定报警阈值等方法,及时发现位移异常情况。
五、报警阈值设定根据机泵的类型、运行状态和位移变化规律,合理设定报警阈值。
报警阈值应既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又能避免误报。
六、监测结果记录对每次监测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监测时间、位移数据、报警情况等。
记录应准确、完整,方便后续分析和追溯。
七、设备维护与校准1.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对于出现故障的设备,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移监测点布置原则
1、位移监测点离隧道口距离和结构中心线上的垂直距离的方位由现场技术人员综合评估决定。
一般而言,距离应大于隧道结构的深度,垂直距离应大于1/2隧道结构的深度,但不应超过隧道结构深度的5/2.
2、位移监测点间的距离由技术人员按监测对象的密度、沿线位移监测要求、监测形状和面积等因素综合评估决定,一般不应小于20m。
3、一般地质构造较复杂、断层较多、沟槽变化较大时,应加大沿线位移监测点布置的密度。
4、通风孔、轨道硬化等构筑物的位移监测点应紧挨其两侧。
5、有平台、凹坑等加载作用的位移监测点应分布于平台外缘和凹坑外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