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链球菌及检验

合集下载

溶血性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3.2 革兰氏染色镜检 挑取可疑菌落染色镜检。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革兰
氏染色阳性,球形或卵圆形,常排列成短链状。
3.3 触酶试验 挑取可疑菌落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适量3%
过氧化氢溶液,立即产生气泡者为阳性。β型溶血 性链球菌触酶为阴性。
3.4 链激酶试验 吸取草酸钾血浆0.2 mL于0.8 mL灭菌生理盐水中混
2 分离 将增菌液划线接种于哥伦比亚CNA血琼脂平板,
36 ℃±1 ℃厌氧培养18 h~24 h,观察菌落形态。 溶血性链球菌在哥伦比亚CNA血琼脂平板上的典
型菌落形态为灰白色、半透明、光滑、表面突起、 圆形、边缘整齐,并产生β型溶血。 3 鉴定 3.1 分纯培养
挑取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和接 种TSB增菌液, 36 ℃±1 ℃培养18 h~24 h。
3.5 杆菌肽敏感试验
取可疑菌纯培养物,在0.5 mL灭菌生理盐水 中混匀,用棉签沾取TSB增菌液均匀涂布于 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用灭菌镊子夹取 杆菌肽纸片,放于琼脂表面,36 ℃±1 ℃培 养18 h~24 h,如出现抑菌圈即为敏感,同 时用已知敏感菌株作为阳性对照。β型溶血 性链球菌为杆菌肽敏感。
3.6 可选择使用生化鉴定试剂盒或生化鉴定 卡对可疑菌落进行鉴定。
结果与报告
综合以上试验结果,报告每25 g(mL)检 样中检出或未检出β型溶血性链球菌
亚血琼脂代替了血琼脂平板; —— 完善了操作步骤; —— 在人血浆的基础上增加了兔血浆和绵羊血浆; ——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A。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4789.11-1984、 GB/T 4789.11-1994、 GB/T 4789.11-2003。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程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报告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预防措施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 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 可能的感染源等,以降低 感染风险。
病情监测
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 并发症和异常情况,确保 患者安全。
05
注意事项与建议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
实验室防护
进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时,实验 操作区域应保持通风,工作人员 需佩戴一次性手套、实验服、口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2023-11-10
contents
目录
• 简介 • 检验方法 • 检验流程 • 结果分析 • 注意事项与建议
01
简介
溶血性链球菌的定义
• 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其特点是在培养过 程中能产生溶血现象。它是人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可引起多 种感染疾病,包括扁桃体炎、咽炎、丹毒、猩红热等。
03
检验流程
样品采集与处理
采集咽拭子、血液、尿液等样 品,确保采集方法和操作规范 。
将采集的咽拭子放入适量运输 培养基中,血液和尿液可直接 接种培养基。
在运输培养基中保存样品,尽 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细菌分离与培养
将咽拭子接种至5%羊血平板和 巧克力平板上,血液和尿液接种
至巧克力平板上。
在35℃、5%CO2的环境中培养 24-48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04
结果分析
数据分析与解读
实验室数据评估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细 胞形态、生化反应、药敏试验 等,以确定溶血性链球菌的特
性。
数据对比与参照
将实验数据与已知的正常值或参考 范围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存在异 常。
综合分析
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 室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 情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治疗方案。

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

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

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作者:陆德胜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第31期[摘要] 目的:总结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技术,结合临床经验,进一步提高细菌分离及鉴定水平。

方法:采用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细菌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等进行分离和鉴定。

结果:根据菌体形态、菌落形态、溶血特征将链球菌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按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不同,可分成A、B、C、D等20个群。

结论:链球菌是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正确掌握检验方法,科学地分离和鉴定,有助于临床做出合理的诊治决策。

[关键词] 链球菌属;特性;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中图分类号] R446.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a)-080-02链球菌属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肠道和鼻咽部,大多数不致病。

其中A、B群及肺炎链球菌是本属的3种重要致病菌,可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医源性伤口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1]。

另外草绿色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因此,本属细菌的鉴定、药敏试验是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上常见的标本包括咽拭子、痰液、分泌物、穿刺液、尿液、脑脊液和血液。

现将本属的特性及其检验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微生物实验室2009年共接收咽拭子样本299例、痰液样本1 319例、分泌物817例、穿刺液239例、尿液704例、脑脊液54例和血液培养815例,合计4 247例。

其中门诊患者样本239例,住院患者样本4 008例。

细菌培养阳性结果1 475例,阳性率为34.73%。

其中链球菌属阳性83例,占5.63%。

1.2 检验方法根据不同疾病采集不同标本。

1.2.1 显微镜检查咽拭子、痰液、脓液、穿刺液、脑脊液等标本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链状排列革兰阳性球菌可初步报告,及时供临床参考。

1.2.2 分离培养血液标本需要先增菌培养,脓液、咽拭可直接接种血琼脂平板。

溶血性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多数菌株在血清肉汤中培养24h易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继 续培养后消失。该菌不形成芽 胞,无鞭毛,易被普通的碱性 染料着色,革兰氏阳性,老龄 培养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 转为革兰氏阴性。
Page 4
2、培养特征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 养基上生长不良,需补充血清、血液、腹水,大 多数菌株需核黄素、维生素B6、烟酸等生长因子。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20-42℃能生长,最适 pH为7.4-7.6。
Page
9
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 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 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 猩红热、肾小球肾炎。
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素及其侵 袭性酶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1、链球菌溶血素:溶血素有O和S两种, O为含有-SH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S为小分 子多肽,分子量较小,故无抗原性。 2、致热外毒素: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 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会引起 局部或全身红疹、发热、疼痛、恶心、呕吐、 周身不适。
Page
8
流行病学
溶血性链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存在于水、空气、尘埃、 粪便及健康人和动物的口腔、鼻腔、咽喉中,可通过直接接 触、空气飞沫传播或通过皮肤、粘膜伤口感染,被污染的食 品如奶、肉、蛋及其制品也会对人类进行感染。上呼吸道感 染患者、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食品污染的污染源。一 般来说,溶血性链球菌常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 1、食品加工或销售人员口腔、鼻腔、手、面部有化脓性 炎症时造成食品的污染; 2、食品在加工前就已带菌、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畜禽 局部化脓时,其奶和肉尸某些部位污染; 3、熟食制品因包装不善而使食品受到污染。
Page 18
血平板:菌落为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 表面光滑,有乳光,直径约0.5— 0.75mm,为圆形突起的细小菌落,乙型 溶血性链球菌周围有2—4mm界限分明、 无色透明的溶血圈。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检样处理
增菌
培养
检样处理
固体样品:25g(电子天平)
稀释瓶或具 液体样品:25mL(25mL吸量管) 塞广口瓶
+
225mL生理盐水(量筒),混匀。
注意: 液体样品先用无菌NaOH或HCl调节PH至 7.0。
增菌
取上述混合液5mL(吸量管) 50mL葡萄糖肉浸液肉汤 培养(于36℃±1℃培养24h)
葡萄糖肉浸液 肉汤
培养
1. 取已培养好的增菌液1环 血平板划线 培养(于36℃±1℃培养24h)
葡萄糖 肉浸液 肉汤 (阳性)
血平板
开始处
开始处
平板划线示意图
2. 取有典型菌落的阳性血平板(在放阳性
物品处)
灰白色,半透明 或不透明,表面 光滑,周围有透 明圈
血平板划线(分纯)
于36℃±1℃培 养18~24h
革兰氏 染色
在无菌室中固定, 到微生物实训室染 色
典型菌落 (同一菌落)
血平板涂布 贴杆菌肽试纸 (2~3片)
于36℃±1℃ 培养18~24h
革兰氏染色步骤:
涂片—— 火焰固定——结
晶紫初染—— 水洗—— 碘液媒
染—— 乙醇脱色—— 水洗——
吸干—— 番红或沙黄复染—— 水洗—— 干燥—— 镜检
• 涂片: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用无
谢谢!
稀释瓶或具取上述混合液5ml吸量管50ml葡萄糖肉浸液肉汤培养于361培养24h葡萄糖肉浸液肉汤培养取已培养好的增菌液1环血平板划线培养于361培养24h葡萄糖肉浸液肉汤阳性血平板开始处开始处取有典型菌落的阳性血平板在放阳性物品处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光滑周围有透血平板涂布贴杆菌肽试纸典型菌落同一菌落于361培养1824h于361培养1824h在无菌室中固定到微生物实训室染染乙醇脱色水洗吸干番红或沙黄复染水洗干燥镜检涂片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T 4789.11—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和食物中毒样品中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2 引用标准GB 4789.2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3 设备和材料3.1 温箱:36±1℃。

3.2 水浴:36±1℃。

3.3 显微镜。

3.4 离心机。

3.5 试管架。

3.6 灭菌平皿。

3.7 灭菌小试管。

3.8 载玻片。

3.9 灭菌吸管:1mL、10mL。

3.10 灭菌镊子。

3.11 均质器。

3.12 酒精灯。

3.13 接种环。

4 培养基和试剂4.1 葡萄糖肉浸液肉汤:按GB 4789.28中4.1规定,在肉浸液肉汤内加入1%葡萄糖。

4.2 肉浸液肉汤:按GB 4789.28中4.1规定。

4.3 匹克氏肉汤:按GB 4789.28中4.62规定。

4.4 血琼脂平板:按GB 4789.28中4.6规定。

4.5 人血浆。

4.6 0.25%氯化钙。

4.7 灭菌生理盐水。

4.8 杆菌肽药敏纸片(含0.04单位)。

5 检验程序(图略)6 操作步骤6.1 样品处理称取25g固体检样;称取25mL液体检样,加入225mL灭菌生理盐水,研成匀浆制成混悬液。

6.2 一般培养将上述混悬液吸取5mL,接种于50mL葡萄糖肉浸液肉汤;或直接划线接种于血平板,如检样污染严重,可同时按上述量接种匹克氏肉汤,经36±1℃培养24h,接种血平板,置36±1℃培养24h,挑起乙型溶血圆形突起的细小菌落,在血平板上分纯,然后观察溶血情况及革兰氏染色,并进行链激酶试验及杆菌肽敏感试验。

6.3 形态与染色本菌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5~1μm,链状排列,链长短不一,短者4~8个细胞组成,长者20~30个,链的长短常与细菌的种类及生长环境有关;液体培养中易呈长链;在固体培养基中常呈短链,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

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

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

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目的:总结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技术,结合临床经验,进一步提高细菌分离及鉴定水平。

方法:采用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细菌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等进行分离和鉴定。

结果:根据菌体形态、菌落形态、溶血特征将链球菌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按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不同,可分成A、B、C、D等20个群。

结论:链球菌是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正确掌握检验方法,科学地分离和鉴定,有助于临床做出合理的诊治决策。

标签:链球菌属;特性;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链球菌属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肠道和鼻咽部,大多数不致病。

其中A、B群及肺炎链球菌是本属的3种重要致病菌,可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医源性伤口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1]。

另外草绿色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因此,本属细菌的鉴定、药敏试验是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上常见的标本包括咽拭子、痰液、分泌物、穿刺液、尿液、脑脊液和血液。

现将本属的特性及其检验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微生物实验室2009年共接收咽拭子样本299例、痰液样本1 319例、分泌物817例、穿刺液239例、尿液704例、脑脊液54例和血液培养815例,合计4 247例。

其中门诊患者样本239例,住院患者样本4 008例。

细菌培养阳性结果1 475例,阳性率为34.73%。

其中链球菌属阳性83例,占5.63%。

1.2 检验方法根据不同疾病采集不同标本。

1.2.1 显微镜检查咽拭子、痰液、脓液、穿刺液、脑脊液等标本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链状排列革兰阳性球菌可初步报告,及时供临床参考。

1.2.2 分离培养血液标本需要先增菌培养,脓液、咽拭可直接接种血琼脂平板。

链球菌属初代分离需5%CO2,35℃24 h观察菌落性状。

菌落太小可延长观察时间。

1.2.3 鉴定根据菌体形态、菌落形态、溶血特征以及下列鉴定试验进行。

咽拭子标本中A群β溶血性链球菌的快速直接测定

咽拭子标本中A群β溶血性链球菌的快速直接测定

Abbott抗原直接测定法特异性检验用Abbott抗原直接测定法。

分别对5株铜绿假单胞菌,8株肺炎链球菌,3株液化沙雷菌,3株粘质沙雷菌,5株白色念珠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表皮葡萄球菌,3株腐生葡萄球菌,5株B群链球菌,6株C群链球菌,7株D群链球菌,3株F群链球菌,3株G群链球菌进行交叉反应实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本法特异性良好。

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是上呼吸道感染和咽炎的主要病原菌。

国内临床1般采用分离培养的方法鉴定A群β溶血性链球菌。

本文采用美国Abbott公司开发研制的抗原检测法对108份咽拭子标本中的A群β溶血性链球菌进行了快速直接测定,并与常规的分离培养法做了对比评价,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待检标本 108例咽拭子标本,5株铜绿假单胞菌,8株肺炎链球菌,3株液化沙雷菌,3株粘质沙雷菌,5株白色念珠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表皮葡萄球菌,3株腐生葡萄球菌,5株B群链球菌,6株C群链球菌,7株D群链球菌,3株F群链球菌,3株G群链球菌。

以上菌种均经生化鉴定及抗原分型确定。

1.2 试剂与仪器 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抗原直接测定试剂盒:美国Abbott公司产品。

FORTUNE.2000:复星埃科得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1)无菌手续采取108份咽拭子标本,在血培养基上分区划线后进行菌体抗原的直接测定,具体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

(2)对经血培养基培养分离出的可疑致病菌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鉴定。

2 结果2.1 两法对108例咽拭子标本中A群β溶血性链球菌的测定用抗原直接测定法与常规的分离培养鉴定法对108份咽拭子标本中的A群β溶血性链球菌进行平行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两法对108例咽拭子标本中A群β溶血性以上结果表明,两法结果1致的有106例,其中阳性36例,阴性70例,有2例培养法阳性而Abbott抗原直接测定法阴性。

两法总符合率为98.1%,其中阳性符合率为94.7%,阴性符合率为97.2%。

链球菌属及其检验「微生物检验」

链球菌属及其检验「微生物检验」

链球菌属及其检验「微生物检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细菌,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个别种成双排列。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肠道和健康人鼻咽部,大多数不致病,致病菌可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猩红热、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链球菌属细菌的知识,欢迎阅读。

⒈分类链球菌的分类方法尚未统一。

常用下列两种方法。

⑴根据溶血现象:分为3类。

①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该类菌又称草绿色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②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2~4mm宽的透明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该类菌又称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常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

③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不致病。

⑵根据抗原结构:按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不同,可分成A、B、C、D …等20个群。

同群链球菌间,因表面蛋白质抗原不同又分若干型。

如A群根据其M抗原不同,可分成约100个型;B群分4个型。

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主要是 A群,多数呈现乙型溶血。

⒉细菌特性⑴链球菌① 形态染色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μm,链状排列,链的长短与细菌的种类和生长环境有关,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的链较长。

无芽胞,无鞭毛。

多数菌株在培养早期(2~4h)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

革兰染色阳性。

②分离培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需加入血液或血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

多数菌株兼性厌氧,少数为专性厌氧。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沉淀生长,在血平板上,37℃18~24h后可形成灰白色、圆形、凸起、光滑、直径为0.5mm~0.75mm的细小菌落,菌落周围出现不同类型的溶血环。

③生化反应触酶阴性、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这两特性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1933年Lancefild根据链球菌细胞壁多糖抗原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四个群,其后不断发现和调整, 目前分A-H、K-V共20群。其中,A.B、C群多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D群则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或非溶血性链球菌。
分布
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存在于水、空气、尘埃、粪便及健康人和动物的口腔、鼻 腔、咽喉中,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或通过皮肤、粘膜伤口感染,被污染的食品如奶、肉、蛋及其制品 也会对人类进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食品污染的污染源。
1、链球菌溶血素:溶血素有O和S两种,O为含有-SH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S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较小, 故无抗原性。
2、致热外毒素: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红疹、发热、 疼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
3、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故能增加细菌的侵袭力,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 散。
大多数链球菌无鞭毛,不能运动,但D群和X群中某些菌株具有鞭毛。不能形成芽孢。多数链球菌在血清肉汤幼 龄培养物(2-2.5h)中,易发现荚膜,当培养时间延长,荚膜即逐渐消失。
链球菌用普通苯胺染料易于着染,自病灶分离的链球菌为革兰阳性,但若长时间培养,或被吞噬细胞吞噬后,革 兰染色常为阴性。
培养特征
溶血性链球菌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补充血清、血液、腹水,大多 数菌株需核黄素、维生素B6、烟酸等生长因子。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20-42℃能生长,最适pH为7.4-7.6。 在血清肉汤中易成长链,管底呈絮状或颗粒状沉淀生长。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直径0.5-0.75mm的细小菌落,不同菌株溶血不一。

常见致病菌检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常见致病菌检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三、微生物检验
(二)检验操作要点 6、生化鉴定: (2)杆菌肽敏感试验
将分纯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接种血平板,在划 线处贴附杆菌肽纸片,37℃18h,出现抑菌带 为阳性,据此可推测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三、微生物检验
(二)检验操作要点 7、报告: 根据培养后的形态,菌落特征及生化试验可报 告:有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2)链激酶(streptokinase;SK)
3) 链道酶(streptodornase;SD)
2. 所致疾病
淋巴管炎, 化脓性感染 蜂窝组织炎,
扁桃体炎等
毒素性疾病 猩红热
超敏反应性疾病 风湿热 急性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Ⅱ型超敏反应
溶血性链球菌
肾小球基底膜 共同抗原 急性肾小球肾炎
(2)外毒素类 1)致热外毒素
• 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 • A群链球菌溶原菌菌株产生 • 引起猩红热
2) 链球菌溶血素
• SLO:对O2敏感。测定SLO抗体含量,可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 标之一或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
• SLS:对O2稳定,β溶血环
(3)侵袭性酶 1) 透明质酸酶
• 扩散因子 • 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组织中扩散
1、食品加工或销售人员口腔、鼻腔、手、面部有化 脓性炎症时造成食品的污染;
二、 生物学特性
2、食品在加工前就已带菌、奶牛患化脓性乳腺 炎或畜禽局部化脓时,其奶和肉尸某些部位污染; 3、熟食制品因包装不善而使食品受到污染。 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 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以 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和风 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
病原学特性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操作规程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操作规程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操作规程溶血性链球菌(英文简称:S. pyogenes)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通常引起咽峡炎、皮肤感染和淋巴结炎等疾病。

准确的检测和鉴定溶血性链球菌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下面是关于溶血性链球菌检验的操作规程。

一、检验前准备1. 检验人员需佩戴好防护用具,如实验手套、隔离眼镜和口罩。

2. 准备好所需的检验试剂和材料,包括培养基、琼脂培养基、草莓牛血琼脂、货架刀等。

3. 仔细核对标本的标签和信息,确保和病人信息一致。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1. 从患者口咽部或其他可疑感染部位采集标本,如咽拭子或分泌物样本。

2. 将标本稀释或切碎,使其与培养基充分混合。

3. 使用棉签或货架刀,将混合好的标本涂抹在琼脂培养基上。

三、培养和鉴定1. 将含有标本的琼脂培养基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

2. 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溶血环形形成,表明有溶血性链球菌的存在。

3. 将溶血环形的菌落或单个菌落划取到草莓牛血琼脂上。

4. 再次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

5. 观察草莓牛血琼脂上生长的菌落形态和特征。

6. 进一步进行革兰染色,观察菌形和细胞特征。

四、药敏试验对已鉴定的溶血性链球菌,可以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对何种抗生素敏感。

1. 用细菌悬浮液调整到0.5~0.6麦克法尔兰(McFarland)标准。

2. 使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纸片置于琼脂平板上。

3. 用择菌钳将纸片粘贴于琼脂平板上。

4. 将准备的溶血性链球菌悬液均匀涂抹在琼脂平板上。

5. 将琼脂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

6. 观察菌落的生长和抗生素纸片周围的抑制圈,根据直径大小判断菌株的抗药性。

五、结果判定和记录根据溶血环形、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判定溶血性链球菌的存在和鉴定结果,并将结果准确记录在检验报告中。

操作规程中的注意事项:1. 检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2. 确保检验室设备和培养基的质量,以及培养温度和时间的准确控制。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免疫学检测技术如ELISA、免疫荧光等将不断改进,提高检测的灵敏
度和特异性,以便更准确地检测溶血性链球菌的相关抗原和抗体。
03Biblioteka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在未来可能会应用于溶血性链球菌的检测,通过设计
特定的生物传感器,实现对溶血性链球菌的快速、灵敏检测。
检测方法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标准化
制定统一的检测方法标准和操作流程,提高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可比性和结果 的准确性。
指导公共卫生措施
通过对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可帮助公共卫生部门评估和制定 针对该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05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的未来 发展趋势
检测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01
分子生物学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PCR、基因测序等技术的检测
方法将更加灵敏、特异,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02
免疫学检测技术
病原体追踪
对于已确诊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患者,通过对 该菌的检验,可帮助医生追踪病原体的变化,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对溶血性链球菌的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 了解该病的发病特点、传播途径等,为预防和 控制疾病提供依据。
治疗指导意义
指导抗生素选择
通过对溶血性链球菌的药敏试验,可帮助医生选 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细菌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片段,以确定是否为溶 血性链球菌感染。
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分析:根据扩增产物的大小和序列比对结果,判断是否为溶 血性链球菌感染。
04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的临床 意义
诊断意义
1 2 3
辅助诊断

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测定

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测定

一、编制目的为规范本单位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检测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食品中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测定。

三、编制依据GB/T 478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β型溶血性链球菌检验》四、设备和材料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a)恒温培养箱:36℃±1℃;b)冰箱:2℃~5℃;c)厌氧培养装置;d)天平:感量0.1g;e)均质器与配套均质袋;f)显微镜:10×~100×;g)无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h) 三角烧瓶;i)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j)pH计或pH比色管或精密pH试纸;k)水浴装置:36℃±1℃;l)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五、培养基和试剂5.1.改良胰蛋白胨大豆肉汤5.2 哥伦比亚CNA血琼脂5.3 哥伦比亚血琼脂5.4 革兰氏染色液5.5 胰蛋白胨大豆肉汤5.6 草酸钾血浆5.7 0.25%氯化钙(CaCl2)溶液5.8 3%过氧化氢(H2O2)溶液5.9生化鉴定试剂盒或生化鉴定卡六、检验程序溶血性链球菌检验程序见图1图1溶血性链球菌检验程序七、操作步骤7.1样品处理及增菌以无菌操作取样25g(ml),加入装有灭菌225mlmTSB的均质杯,用旋转刀片式均质器以8000r/min~10000 r/min均质;或加入装有225ml mTSB的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连续均质1min~2min,液体样品振荡混匀即可。

于36℃±1℃,厌氧培养18h~24h。

7.2 分离将增菌液划线接种于哥伦比亚CNA血琼脂,36℃±1℃,厌氧培养18h~24h,观察菌落形态。

溶血性链球在哥伦比亚CNA血琼脂平板上的典型菌落形态为直径约2mm~3mm,灰白色、半透明、光滑、表面凸起、圆形、边缘整齐,并产生β型溶血。

7.3 鉴定7.3.1分纯培养挑取5个(如小于5个则全选)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和TSB增菌液,36℃±1℃,培养18h~24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血性链球菌及检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链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从4-8个至20-30个菌细胞组成不等,链的长短与细菌的种类及生长环境有关。

在液体培养基中易呈长链,固体培养基中常呈短链,由于链球菌能产生脱链酶,所以正常情况下链球菌的链不能无限制的延长。

多数菌株在血清肉汤中培养2-4h易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继续培养后消失。

该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易被普通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阳性,老龄培养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转为革兰氏阴性。

2、培养特征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补充血清、血液、腹水,大多数菌株需核黄素、维生素B6、烟酸等生长因子。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20-42℃能生长,最适pH为7.4-7.6。

在血清肉汤中易成长链,管底呈絮状或颗粒状沉淀生长。

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直径0.5-0.75mm的细小菌落,不同菌株溶血不一。

3、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对乳糖、甘露醇、水杨苷、山梨醇、棉子糖、蕈糖、七叶苷的分解能力因不同菌株而异。

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触酶阴性。

4、抗原结构
链球菌的抗原构造较复杂,主要有三种:
(1)核蛋白抗原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相同。

(2)多糖抗原或称C抗原,系群特异性抗原,是细胞壁的多糖组分,可用稀盐酸等提取。

(3)蛋白质抗原或称表面抗原,具有型特异性,位于C抗原外层,其中可分为M、T、R、S四种不同性质的抗原成分,与致病性有关的是M抗原。

5、分类
根据链球菌在血液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是否溶血及其溶血性质分为三类。

(1)α-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也称甲型溶血,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β-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也称乙型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该菌的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γ-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也称为丙型或不溶血性链球菌,该菌无致病性,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偶尔也引起感染。

6、抵抗力
该菌抵抗力一般不强,60℃30min即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在干燥尘埃中生存数月。

乙型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磺胺均敏感。

青霉素是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很少有耐药性。

二、流行病学
溶血性链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存在于水、空气、尘埃、粪便及健康人和动物的口腔、鼻腔、咽喉中,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或通过皮肤、粘膜伤口感染,被污染的食品如奶、肉、蛋及其制品也会对人类进行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食品污染的污染源。

一般来说,溶血性链球菌常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
1、食品加工或销售人员口腔、鼻腔、手、面部有化脓性炎症时造成食品的污染;
2、食品在加工前就已带菌、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畜禽局部化脓时,其奶和肉尸某些部位污染;
3、熟食制品因包装不善而使食品受到污染。

三、致病性
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和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

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素及其侵袭性酶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1、链球菌溶血素:溶血素有O和S两种,O为含有-SH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S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较小,故无抗原性。

2、致热外毒素: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红疹、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

3、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故能增加细菌的侵袭力,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4、链激酶:又称链球菌纤维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具有增强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作用,该酶耐热,100℃50分钟仍可保持活性。

5、链道酶:又称链球菌DNA酶,能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

6、杀白细胞素:能使白细胞失去动力,变成球形,最后膨胀破裂。

四、检验和控制
(一)检验
1、样品处理:取25g固体(或25mL液体)检样加入225mL灭菌生理盐水,制成混悬液。

2、吸取5mL混悬液接种至50mL葡萄糖肉浸液肉汤,或直接划线于血平板(如检样污染严重,可同时接种5mL至匹克氏肉汤),36℃培养24h,接种血平板,36℃培养24h,挑起乙型溶血圆形突起的细小菌落,在血平板上分纯,观察在液体和固体中的培养特征、溶血情况及革兰氏染色、形态,并进行链激酶试验和杆菌肽敏感试验。

3、链激酶试验:吸取草酸钾血浆0.2mL,加0.8mL灭菌生理盐水,混匀,再加入链球菌18-24h36℃肉浸液肉汤培养物0.5mL及0.25%氯化钙0.25mL,混匀,置于36℃水浴10min,血浆混合物自行凝固,观察凝块重新完全溶解的时间,完全溶解为阳性,如24h后不溶解即为阴性。

同时用肉浸液肉汤做阴性对照,用已知的链激酶阳性的菌株做阳性对照。

4、杆菌肽敏感试验:取典型菌落的菌液涂布于血平板上,用灭菌镊子夹取每片含有0.04单位的杆菌肽纸片置于上述平板上,36℃培养18-24h,如有抑菌圈出现即为阳性。

用已知的阳性菌株做对照。

(二)控制
1、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患局部化脓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要暂停与食品接触的工作。

2、防止对奶及其制品的污染,牛奶场要定期对生产中的奶牛进行体检,坚持挤奶前消毒,一旦发现患化脓性乳腺炎的奶牛要立即隔离,奶制品要用消毒过的原料,并注意低温保存。

3、在动物屠宰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检验法规,割除病灶并以流水冲洗;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发现化脓性病灶应整块剔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