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能力理论(陈宇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专业:企业管理学号:070720131 姓名:陈宇宁
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时代背景
1、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在二战前的工业时代,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商品供不应求,企业只需提供单一的标准化商品就能盈利,而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企业数量与日俱增,生产能力也大幅增强,使得商品极大丰富;同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停滞,市场需求萎缩,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消费者而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随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市场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行为,而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也开始探索新的企业理论,尤其是企业竞争战略。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在这种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和市场战略只被看作是企业生命中相对短暂的表面现象,企业核心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的、独特的本质。

企业间的竞争从外部市场的竞争转而为企业内部能力的竞争,核心能力的方法就此应运而生。

2、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公司能力的支持作用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大容量存储器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成为企业经营有力的支撑工具。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对企业组织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企业各方面能力具备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同时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高速发展,也剧烈地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环境统一的全球市场,使工业经济转为知识和信息经济,也使得企业组织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企业必须开发培养克敌制胜的强大能力。

3、知识经济的崛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专门知识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已经融入企业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中,其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在这一时代,知识不仅不再是资本的附庸,而且已经替代资本成
为最稀缺的资源。

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被众多信息掩盖下的知识的稀缺和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缓慢效率正日益成为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企业战略的新瓶颈。

在这一背景下,1990年, 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划时代文章《企业的核心能力》,标志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明确提出。

他们指出,和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不同,核心产品是企业最基本的核心零部件,而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中的知识和技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

现在,该观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理论渊源
核心能力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成果,也是各种理论对持续竞争优势探索的结果。

可以说, 核心能力是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共同发展的结果与趋势。

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战略管理理论从经典战略理论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企业资源观战略管理理论。

经典战略理论如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他们强调从企业外部着手,对外部环境和企业所在产业的分析,忽略了企业自身的能力分析,也没能突破企业这一“黑箱”。

企业资源观战略管理理论认为,通过资源积累与配置,使所占有资产具有异质性,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获得“持续租金”是企业战略的主要原则。

企业资源观把管理者视线引向企业内部,关注企业资产的异质性与成长性。

他们提出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之所以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的培育、提高和运用是根本。

经济学对企业的理论认识经历了从新古典经济学到企业资源观的过程。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是一个黑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按利润最大化准则优化投入产出。

它的基本分析单元有要素投入、产品产出、生产函数、利润、价格与成本。

随着科斯、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出现,企业理论向前迈了一大步。

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以及企业的边界作出了解释。

但真正深入企业内部的还是企业资源观理论。

企业资源观的兴盛是经济学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需要。

哈佛大学原有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理论,着重从产业层次理论来解释企业的竞争优势,强调垄断、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等与产业
有关的因素对竞争优势之决定作用。

这种理论因在解释持续竞争优势的长期性与动态性方面时的不足而受到批评。

从企业层次来关注企业异质性的企业资源观对长期竞争优势的解释力更强,因此,近年来,企业资源观经济学研究日益引起理论和实践界的重视。

企业核心能力作为一种企业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成为企业资源观的研究焦点。

近几年来兴起的知识经济理论赋予了核心能力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即企业如何获取、创造、扩散与运用知识,以在新的知识经济条件下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Alice(1997)指出,一种围绕知识来组织企业的结构化方法就是制定核心能力战略。

有了核心能力这一重点,组织内部各个层次的人员都能清楚地理解商业决策的依据,并就其进行交流,也就是说,企业有了知识管理的中心。

随着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创新日益受到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界的重视。

高效率的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因此,作为创新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研究成为国内外经济学与管理学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并且企业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在概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

一些学者的研究就把技术创新能力几乎视为核心能力(Meyer,l997;郭斌,1998)。

这种倾向存在的一个原因是对创新绩效的研究日益关注创新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从而把技术能力与核心能力的研究引向了企业核心能力;另一个原因是对核心能力的很多研究都认为创新过程是核心能力建立、提高和应用的核心,创新过程成为核心能力研究的载体,核心能力最终体现于企业绩效,还是依赖于企业高效率地推出高效益的技术创新。

三、核心能力主要理论观点
企业核心能力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理论成果,是战略管理理论。

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提出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整合观:这一流派以Prahalad和Hamel为典型代表,持相似观点的还有Kesler 等,他们强调不同技能、技术、职能、人员的整合是其显著特点。

Prahalad和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群体学习,特别是如何协调各种不同的
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的技术流。

核心能力涉及到各层次人员和企业所有职能。

核心能力是对跨组织边界工作的参与、沟通、以及积极奉献。

难以模仿是核心能力的重要特征与判断标准之一,它之所以难以模仿,就是因为它们包含着技术与其它重要技能的和谐融合。

2、网络观:Klein,Gee,Jones(1998)认为,核心能力没有精确的定义,以至于数学算法不能运用。

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集合,可以用一个技能网络来表示核心能力。

通过找出公司的技能图(Skillmap),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公司的技能网,从而识别公司的核心能力。

即:技能图—→技能网—→核心能力。

3、协调观。

Sanchez,Heene,Thomas(1996)指出,协调配置资产的能力可以被看作不同性质的资产,因为一个有能力的企业不只是资产、技能与技术诀窍的集合,而需要某种粘合剂。

因此,协调是企业能力中的关键要素。

Durand(1997)提出,能力不仅包括组织中可以获得的各种资产、才能、知识。

技术诀窍、技能与设备,还包括以上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

协调能力是能力的关键要素,协调配置代表具有整合作用的能力元。

他认为,能力包括以下五个要素:卓越资产,包括各种有形与无形资产,如设备、软件、品牌等,它们不需要转移人力资源或重要的认知输入就可以获得或出售;认知能力,包括个人与群体知识与技术诀窍、个人技能、技术与专利等,它们部分为明言的,部分为缄默的;程序与常规,使组织运行的协调机制,把个人行动融合于集体职能之中;组织结构,它或加强或妨碍企业适应变化的能力;行为与文化,企业共享的价值观与信念、习俗、禁忌等,企业文化融合个人与群体的粘合剂,它也许是企业能力中接受或抗拒变迁作用最大的因素。

从这五个维度可以看出,后三个维度都与协调密切相关,可见协调在能力中的重要性。

4、组合观。

组合观强调各种技能的组合。

Prahalad(1993)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涉及到企业内的组织管理过程以及不同层次和职能部门的群体学习过程。

因此,企业核心能力包括技术,管理过程,群体学习,Coombs(1996)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一个特定组合。

这里所指的能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

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帕特里夏.克里福德(1997)提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这样定义的核心能力可以归纳为两
组,一组为洞察力、预见力,另一组为前线执行能力。

以企业组合创新过程为载体,郭斌(1998)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以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管理、制造、市场营销。

组织、界面管理过程的支撑和交互作用所具备的获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所面临的产业技术和市场动态特性的影响。

因此,企业核心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来进行相应的描述: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企业核心制造能力、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企业核心营销能力、企业组织与界面管理能力。

5、知识载体观。

Dorothy Leonard-Barton(1992)采用企业知识观,认为核心能力是识辨与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集合。

其内容蕴藏于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指导、价值与规范等四个方面。

也就是说,核心能力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四个维度。

魏江(1997)也从知识载体的角度,提出了技术能力的概念,认为企业技术能力是指为支持技术创新的实现,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的所有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

这与核心能力的知识载体观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对知识载体观的发展。

6、元件-构架观。

Henderson和Cockburn(1994)认为,企业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构成。

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与知识,是日常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构架能力是运用这些元件能力的能力——以新的灵活方式把它们整合起来,发展新的构架与元件能力。

例如,在制药研究环境中,战略性重要元件能力有两个维度:第一,公司可以获得的独特学科专长,如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析与药物化学。

晶体学与药理学等;第二,企业在特定疾病领域发展的战略性重要元件能力。

在制药研究中,有两种构架能力对持续竞争优势特别重要:从组织边界外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组织内部跨学科与跨疾病类灵活整合知识的能力。

高绩效与组织积极鼓励公司内跨元件能力进行信息交换的机制有关。

7、平台观。

基于产品族与产品平台,Meyer和Utterback(1993)把核心能力分解为四个维度: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以及制造能力。

通过从这四个维度对核心能力进行评价,他们发现在企业核心能力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Meyer(1997)进一步发展了核心能力平台观。

平台观是创新能力与核心能力趋同的典型例证之一。

Meyer和Lehnerd(1997)认为,从能力
到市场产品有三个层次,核心能力处于最底层,它是产品平台产生的动力与源泉;中间层次为产品平台,它是连结市场与能力的纽带,它以核心能力为基础,而自身又是各种市场应用产品的核心;处于顶层的是能满足各种市场需要的应用产品。

平台观对核心能力与市场如何连接作出了重要贡献。

8、技术能力观。

Patel和Pavitt(1997)从技术能力视角,根据美国专利局1969- 1990授予专利,对世界400多家最大企业进行了数量分析。

他们认为企业专有技术能力有助于解释以下问题:企业异质性存在的原因、企业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是否能够保持竞争性等。

这些也正是核心能力所要回答的问题,这说明了技术能力与核心能力的趋同。

经过对这些专利的数量分析,他们认为不能把大企业的技术能力简单地限定在某些技术领域,而用能力分布图来表示。

他们提出了一个二维的企业技术分布图。

核心能力就是企业技术分布图上企业分配资源较多、相对优势明显的技术。

技术能力观对核心能力的定量研究大有启发。

综合以上观点,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有: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或资产,是能为人们共同感受到的社会智力资本,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能力;核心能力是无形的,基于知识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扩展其用途、表现其价值;它不仅包括企业的技术诀窍,更包括了企业的组织方式、协调能力、组织文化、学习、革新和企业家精神。

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决定力量。

但归根结底,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以下四种属性:
(1)具有价值,它能发挥优势、降低威胁。

资源的价值是由可以得到的开发资源的机会决定的,这些机会有时会变化。

例如,随着PC机变得更加高级、更加便宜,IBM在大型机上的能力变得越来越无价值;随着Internet的全面兴起,Microsoft原有的基于PC的软件体系遭到巨大冲击,以至于盖茨发出了微软如不跟上变革步伐,那么离破产就只有18个月的感叹。

(2)在公司现在的和潜在的竞争者中,它必须是稀有的,如果许多竞争者具备了相同或相似的能力,那么没有哪一家企业将拥有竞争优势。

试想如果许多公司都具有像Intel公司那样在CPU产品上的设计和制造能力,Intel公司还可能赢得巨额利润吗?
(3)它必须是不能完全被模仿的。

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对手可以建立
相似的工厂或对过程技术加以复制,而基本团队工作、文化和组织程序的能力则非常难以模仿。

如其它企业可能会复制HP公司的产品和技术,但是对支撑HP公司成功的企业文化和组织进行模仿却是对手难以做到的。

(4)没有同等的替代品。

替代品的威胁也是波特理论五性模型中的一个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如GSM、CDMA等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替代了传统卫星通信的许多功能,使得美国摩托罗拉等公司花费50多亿美元发展的在卫星技术上达到登峰造极的“铱”卫星通讯系统破产倒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