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的概念
旗袍婚装:海派风情 钟爱一生的味道
![旗袍婚装:海派风情 钟爱一生的味道](https://img.taocdn.com/s3/m/8b98eb0d6bd97f192279e9ad.png)
旗袍婚装:海派风情钟爱一生的味道婉约、清丽、内敛、优雅,是旗袍展现的女性柔美,亦是海派文化极佳的体现方式。
一、风格独具的海派旗袍海派旗袍,由满族旗装衍化而来,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以中西合璧的立体裁制而成,受到淑女名媛的青睐,逐渐成为中国的“国服”。
海派旗袍的最显着的特点,是在继承老式旗袍基础上的创新。
满族女装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叫做“旗装”。
旗袍即改良自这种原本满族女性的服装样式。
旗袍作为清朝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不仅仅用来御寒保暖,同时也是区别身份等级的象征,当时,旗袍属于宫里的礼服,是上等人的专有之物,只有宫里的皇太后、妃子、格格及贴身丫鬟才能穿旗袍,而宫中普通丫鬟、佣人只能穿戴短袄长裤。
民间的普通百姓虽然没有等级之分,却有富贵贫贱的区隔,中上等人家旗袍款式简单,但面料上十分考究。
由于上海得风气之先,最早受到欧美服饰文化的影响,改制旗袍的尝试最早便在上海进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俨然成为了新款旗袍的策源地。
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经过改良后,剪裁得体,合身服贴,能充分显示东方女性曼妙曲线而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当时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旗袍更加合身,同时还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更加合体了,突破了传统的中国妇女忽略人体曲线的着装风格,并大量运用各种镶边、滚边和嵌边等常用的特殊工艺手法来装饰旗袍,无一不显示女性的“曲线美”的特点。
二、海派旗袍制作工艺海派旗袍最核心的部分即是精细的手工,制作流程简介:第一步,量身,包括颈围、肩长、身长、臀围等,都要量仔细。
第二步,依照尺寸剪裁布料。
第三步,修剪硬模作为立领内侧。
第四步,缝合领子的布料与内衬,用熨斗烫过使二者密合。
第五步,领子外圈也要烫过使其定型。
第六步,先用针将裁好的布料粗缝固定。
第七步,车缝整件旗袍。
第八步,试穿,不合的地方修改一下就好。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海派旗袍知识点
![海派旗袍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0fb655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2.png)
海派旗袍知识点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中的一种,起源于上海地区。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精髓,还承载了上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海派旗袍的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
一、海派旗袍的历史海派旗袍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上海是中国最繁华、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旗袍作为上海女性的主要服饰,成为了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旗袍融合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和西方时尚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海派旗袍的特点 1. 简洁大方:海派旗袍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和谐感。
它的设计简洁大方,更加突出女性的曲线美。
2. 剪裁精细:海派旗袍采用修身剪裁,能够很好地展现女性的身材优势。
同时,剪裁精细的特点也体现了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3. 细节考究:海派旗袍的设计注重细节的考究,如领口、袖口、腰部的装饰等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以精致高雅的感觉。
4. 材质讲究:海派旗袍常采用丝绸、缎子等质地优良的面料,这些材质不仅舒适,还能体现旗袍的光泽和质感。
三、海派旗袍的制作工艺 1. 设计:海派旗袍的制作首先需要进行设计,包括样式的确定、图案的选择等。
设计师会根据旗袍的特点和搭配要求进行设计,确保旗袍的整体效果和个性化。
2. 剪裁:剪裁是制作旗袍的重要环节,需要按照尺寸和样式要求进行剪裁。
精细的剪裁能够保证旗袍的版型和线条效果。
3. 缝制:海派旗袍的缝制过程非常讲究,需要用专业的技术进行。
从缝制接缝到装饰细节的处理,都需要经验丰富的缝纫师傅来完成。
4. 花样:海派旗袍常常会运用各种花样和图案进行装饰,如刺绣、织锦等。
这些花样的加入使得旗袍更加美观,也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海派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精髓。
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无论是作为一种时尚元素还是一种艺术形式,海派旗袍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简述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9cfd964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f.png)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简述海派旗袍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服饰,起源于上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当时上海是中国远东地区的商贸中心,各种文化交流使得旗袍逐渐形成。
早期的海派旗袍以宽松、长袍式的设计为主,多用于居家穿着。
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旗袍渐渐融合了西式服装的元素,变得更加修身合体。
尤其是到了民国时期,上海成为华东地区的时尚中心,海派旗袍开始在时尚界有了影响力。
1930年代到1940年代,民国上海成为旗袍的黄金发展时期。
上海的时尚设计师热衷于创作独特的旗袍款式,将旗袍与西式剪裁和花纹相结合,使得旗袍更加时尚、漂亮。
这一时期的旗袍多以高领、紧身、裙摆开叉等特点为主,体现了女性的曲线美和婀娜多姿。
然而,随着中国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旗袍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提倡简朴的服饰风格,旗袍被认为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不再被视为时尚的代表。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旗袍的销量大幅下降,市场逐渐萎缩。
然而,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旗袍再度焕发生机。
政府鼓励民间创业和文化发展,旗袍设计师开始尝试将旗袍与现代元素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新款。
在设计上,他们注重突出女性的优雅和自信,加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如剪裁、质地和配饰的改良等。
旗袍逐渐恢复了它的魅力,不仅在国内受到热爱古典文化的人群的追捧,还吸引了国际上的目光。
进入21世纪后,海派旗袍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海派旗袍的设计师们从传统中汲取灵感,结合了现代时尚的元素,创作出了更多样化、多功能的版本。
旗袍不仅限于正式场合,也逐渐进入了休闲、婚庆等领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表。
作为一种传统的服饰,海派旗袍经历了起伏,却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时尚潮流的一部分,展示了上海作为时尚之都的地位。
未来,海派旗袍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世人带来更多惊喜和感动。
除了京派与海派,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吗?
![除了京派与海派,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吗?](https://img.taocdn.com/s3/m/699dd52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0.png)
除了京派与海派,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吗?
除了京派与海派,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吗?
绝大部分人知道旗袍有两派:京派、海派,其实,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呢!
一、京派旗袍
京派旗袍沿袭千年来汉服制保持平直宽大的风格,具有中国文化的美,京派注重艺术,它矜持、凝练、华美、端庄。
京派旗袍虽型很保守,但色彩浓郁、绣花图案工艺繁复,在如此“华夏美衣裳”的衬托下,很难不显出一种熠熠之美。
二、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以展现曲线美而备受青睐,海派旗袍注重文化,欲显故藏,勾勒出东方女性端庄含蓄之美,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今天大家所说的“旗袍文化”真正指的就是30年代的老上海“海派”旗袍,商业气息比较重。
三、苏派旗袍
旗袍的第三个派别叫苏派,苏州盛产丝绸,而旗袍的主要面料是丝织品,这为苏派旗袍奠定了基础。
苏派旗袍以精美繁复的刺绣及考究面料使她鲜明的区别上面两个派别
四、广派旗袍
还有一个派别,叫广派,也有叫粤派的,流行于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响较深,广派强调露、亮、奇,在四个派别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个派别了。
除了上述派别,其它地区也会说自成一派,但上述四派最为流行。
非常旗袍(fchqipao)。
海派旗袍调研报告
![海派旗袍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607c1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4.png)
海派旗袍调研报告海派旗袍调研报告引言:旗袍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服装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女性的优美身姿,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海派旗袍作为上海特色的民族服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设计风格。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海派旗袍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揭示其历史渊源、设计特点以及当前的发展状况。
一、历史渊源:海派旗袍起源于上海近代妇女时尚的变迁过程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女性开始逐渐改变传统的穿着方式,开始穿起了西式服装。
不过,由于外国服装并不适合中国传统审美,中国女性开始通过改良和创新,将传统服饰与外来元素相融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派旗袍应运而生,融合了传统汉族服饰的设计元素和西方服装的剪裁工艺,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旗袍风格。
二、设计特点:1. 剪裁工艺独特:海派旗袍注重对女性曲线的优美展示,剪裁具有紧致并凸显女性身段的特点。
狭窄高领,短袖袖扣,收腰设计以及裙身修身剪裁,使旗袍能够展现女性优雅的身姿。
2. 细节雕琢精致:海派旗袍注重细节设计,常常使用人字纹、凤凰纹、蝴蝶结、花朵等传统图案和元素进行装饰。
同时,还会使用刺绣、流苏、丝绸、亮片等工艺进行装点,使旗袍更加华丽精致。
3. 简洁大方的色彩搭配:海派旗袍的色彩搭配以简洁大方为主,常用的色彩有红、粉、蓝、绿等鲜艳的色彩,给人以明快、活力的感觉。
同时,也会使用金、银等金属色彩进行点缀,增加了服装的质感和豪华感。
三、发展状况:海派旗袍在诞生之初就备受关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当代社会,海派旗袍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服饰,更被赋予了时尚和创新的内涵,成为时尚界的新宠。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传统的海派旗袍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使其具有更好的时尚性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海派旗袍也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和购买。
结论:海派旗袍作为上海特色的民族服装,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近百年的发展中不断演变和创新。
海派旗袍历史与特色
![海派旗袍历史与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28b31695a26925c52cc5bff0.png)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
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
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
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
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
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
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
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
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
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
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的诞生地。
现在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旗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
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
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
海派文化和海派旗袍
![海派文化和海派旗袍](https://img.taocdn.com/s3/m/59f4a40e5f0e7cd1842536fa.png)
海派文化和海派旗袍作者:陌姬来源:《小资CHIC!ELEGANCE》2014年第08期陌姬:性别女,爱好男。
澳洲籍双子座小女人,原产地中国上海,现居伦敦。
坐着写文,躺着睡觉,文风细腻多姿,直击人性中最柔软的部位。
医科出身,却又对爱情有着敏锐的触觉。
网络骨灰级写手,著名美女作家,曾任榕树下签约作者,红袖、晋江等诸多文学网站驻站作家。
微博:http:///mojidare1843—1949年期间,上海“八面来风”似的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海派文化是一种很奇特的文化现象。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以及之后的青岛、烟台、天津、大连、哈尔滨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些地方的文化中看到西方文化的遗迹,可为什么只有上海孕育出了世界性的海派文化呢?当西方文化来到上海的时候,在上海最早的中心——外滩,西方文化几乎完全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上海在开埠之前就是一个小渔村,真正的上海本地人人口的密集度并不高,当时的上海文化也很弱势。
而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地当地人口的数量、密集度远比上海要来得高,本地文化也会显得非常强势,从而导致对新文化有着很强的抵抗力。
随着上海经济逐步发展了起来,上海周边江浙一带的中国人逐步进入上海就业、谋生,他们带来了其他区域的文化,但是,这些文化的到来并不是主人回家,而是客人到访,都属于上海的移民。
他们到来后,接受了已经在上海扎根了的西方文化,并以从西方文化中发展出来的“世界性基础文化”作为“上海人”的文化基础。
在这个文化基础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又以这个“世界性基础文化”为基准,重新解读了自己的区域文化,抛弃了一些愚昧、落后的东西,把符合世界性基础文化的内涵一起融入了上海文化,这样最终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派文化。
上个世纪中,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曾经沦为殖民地,但是,只在上海凭借着它的包容和消化的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
从今天上海人的行为分析中,我们依然可以分离出“世界性基础文化”的精髓:美学思维、自由与权力、民主与法制、尊重女性、专业精神、契约精神,这些由西方文化发展出来的“世界性基础文化”成为了从全世界移民而来的“上海人”的生存意识、行为标准。
民国时期旗袍演变所见海派文化
![民国时期旗袍演变所见海派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e0230765acfa1c7aa00cc53.png)
谓 美 , 这 乃 至腰 部 , 已呈 合身 之 趋 势 。 具 有 严冷 方正 的 特 点 。第 ~ 次 使 用较 软的垫 肩 , 之 “ 人 肩 ” 如 下 图所 示 , 反 映 了审 美 观 念 则 ¨ 世 界大 战后 , 女性 服 装 从 束腰 低 胸 繁 复 装饰 转 向 自然 简 洁 修 的变化 和海 派文化 中西结 合的 特点 。 欧洲
裁 方法 , 肩 , 链 , 袖等 。从 2 年 代末 开始突 破直 线 裁剪 技术 , 垫 拉 装 O 海派旗 袍 的演变 0年代 末则 大 胆 采用 胸 省 和 腰省 , 旗 袍 更 使 2 世 纪初 期 , 0 旗袍 还是 “ 大 半 直 , 当 时流 行 的倒 大 袖 相 呼 开 始注重 腰身 设计 。3 宽 与 同时 使 应 , 的下 摆 比较 大 , 个袍 身 也 是 呈 ‘ 大 ’ 形 状 。但肩 、 旗袍 整 倒 的 胸 加 合身 , 出现 了肩 缝和 装 袖 , 肩部 和 腋下 也 合体 了。有 人 还
民国时期旗袍演变所见海派文化
文史 纵 横
民 国时 期 旗 袍 演 变 所 见 海派 文 化
李 劲 竹 ( 北 大 学历 史 学院 陕 西 西 安 西 70 6 ) 10 9
【 摘
要 】 服饰是 文化的透视镜 , 民国时期 的海派旗袍是 中国 饰的经典款 。文章概述 了海派旗袍的造型、 服 结构 、 艺的发展历程 , 工 展现
所示 。
2 O世 纪 旗 袍 的 结 构 变 迁 与 比较
四十年代 是旗 袍 巅 峰期 的 延续 。旗 袍 的 “ 型 结构 已由 平 面 造 结构 向立体 结构过 渡 , 通过 胸腰 省 、 下省 、 省 的处 理 , 腋 肩 采塑 造 女 性 三维 曲线 的特 征 和三 位 ~ 体 的曲 线 美 ’ ’ 。 三十 年 代 出现 的 垫 肩 被更广 泛地 使用 , 同时面 料的 使用也 不拘 一格 , 空花边 、 片等 很 镂 珠 流行 。由旗 袍衍 生的新 样式 也很多 , 如旗 袍裙 之类 。被视 为旗袍 要 素的立 领 、 偏襟或 大襟 、 , - ● 开衩 、 纽等 也 不 一 定 同 时 存在 于 一 件 旗 _ P● ~ 盘 【 袍 。时装化 的旗袍 内被 加入 了很多 西式服 装的 元素 , 而中 式的 元素 常被 部分地 删去 , 旗袍 的概 念至 此 变得 更 为宽 泛 , 以我 们 可 以看 所 到无襟 、 领或不 开衩 的旗 袍 。款 式上 逐 渐去 掉 袖 子 , 仅 腰身 的 无 不 线 条曲柔奇 美 , 且 衣 领 和 袖 子等 均 有 变 化 , 夏 季无 袖 , 洁 流 而 如 简 畅 ; 季紧 袖 , 当缩短 袍长 , 得体 。 秋 适 轻便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dd89f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7.png)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海派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兴起,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成为了流行的时尚标志,展示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海派旗袍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旗袍最初是清朝的宫廷服饰,用于展示皇室的尊贵和地位。
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随着西方文化和时尚的引入,旗袍开始受到欧美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和创新。
上世纪20年代,旗袍在上海得以广泛流行。
这个时期,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和繁华的城市,吸引了众多的外国侨民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海派旗袍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这种新式的旗袍以紧身剪裁和对称的线条为特点,强调女性的曲线和体态美。
它曾一度被称为“大都会旗袍”,并成为上海时尚界的主流。
在上世纪30年代,海派旗袍进一步发展,独具特色的设计和工艺逐渐形成。
以金门路为代表的上海著名旗袍店铺相继成立,设计师纷纷推陈出新,为旗袍赋予了更多元化的风格。
一些上海的时尚名媛,如宋美龄和汪精卫的夫人宋庆龄等,开始穿着海派旗袍在国际社交场合展现自己的高雅与品位,使得海派旗袍名声远播。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中国社会的动荡,海派旗袍的发展进程中断了一段时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旅行袋被认为是封建主义的象征,传统服饰也不再流行。
海派旗袍这一曾经的时尚代表,被封存于历史的角落。
然而,在改革与开放的大潮中,海派旗袍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海派旗袍因其优雅的设计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再次成为时尚人士追捧的对象。
如今的海派旗袍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传统样式,设计师开始加入各种现代元素,丰富了旗袍的形式和风格。
在上海,许多成衣厂和旗袍店铺都开始重新生产和销售传统旗袍。
不仅如此,海派旗袍也经常在时装周和各种展览中亮相,成为中国时尚的代表之一。
海派旗袍之魅力-----秋来芋香
![海派旗袍之魅力-----秋来芋香](https://img.taocdn.com/s3/m/1f7f470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b.png)
海派旗袍之魅力-----秋来芋香
海派旗袍具有端庄、典雅、韵秀的独特魅力,已经成为时尚岁月长河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端庄之美:
女作家程乃珊曾说,旗袍如同是老上海的石库门。
诚然,它弥漫着老上海浓郁的百年风情,代表着那一时代的女性特征:规范端庄,
追逐时尚。
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流动飘逸的美。
旗袍裁剪制作在许多细节上都吸取了西式服装造型元素,一般采用收腰、收身,紧缩腰身的做法,从整体上恰到好处地彰显女性柔美的线条。
改良后的海派旗袍线条愈趋流畅匀称,使之更加大方端庄,既保留了传统的特点,又融入了时代气息。
既具有东方韵味,又包容了西方服饰的魅力。
典雅之美:
女人不管高矮胖瘦,只要穿上合体的旗袍都能散发出浓浓的女人味,都能透出润物细无声,若隐若现的典雅气质。
旗袍虽然让人凹凸有致,显山露水,但却不张扬。
通过一道自然而然的缝隙,“泄露”出其包裹之下欲说还休的风骨,露而不失雅。
有人说,旗袍象征着中国女性的不屈精神,它的立领很高,胸襟和腰身贴身而行,每个穿上旗袍的女人,都会自然抬头挺胸,展现优雅、从容、自信、淡定的神韵,而这正是中国女性最迷人的表情。
韵秀之美:
旗袍着装最能勾勒出女性千娇百媚的迷人风韵。
一件旗袍,不同的女性,可以穿出不一样的味道。
旗袍蕴含了很多女性唯美的内涵,动起来是一道玉树临风的景致,静下来则像一池春泓荡漾于心底。
身体单薄者可以穿出玲珑精致的韵味,丰满者则可以穿出大气富贵的风范。
与其他服饰相比,旗袍更让穿着者风韵灵秀,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位,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海派旗袍文档
![海派旗袍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d311d4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e.png)
海派旗袍1. 简介海派旗袍是上海地区的一种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时尚元素相结合的产物。
它承载了上海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深受欢迎并享有盛誉。
海派旗袍以其简约、优雅的设计风格和精工细作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国内外时尚界和服装界的经典。
2. 起源海派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
当时,上海作为中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旅行者。
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促使了传统旗袍的演变和创新。
海派旗袍在裁剪、面料选择和样式设计上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呈现出新的风貌。
3. 设计特点海派旗袍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剪裁和线条海派旗袍凭借其独特的剪裁和线条设计,展现出女性的曲线美和气质。
它紧身贴身的上半身设计突出了胸部和腰部的线条,下半身则展示了女性的翘臀和修长的双腿。
整体呈现出典雅婉约的身姿。
3.2. 面料选择海派旗袍的面料选择较为注重,常用的面料有丝绸、缎子和绸缎等。
这些面料具有光泽度高、柔软光滑等特点,能够凸显女性的高贵和优雅。
3.3. 色彩和图案海派旗袍的色彩和图案也是其设计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旗袍多采用鲜艳的色彩,如红色、粉色、绿色等,以彰显女性的亮丽和魅力。
同时,还常常在旗袍上绣上花鸟、蝴蝶、云雾等图案,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4. 制作工艺海派旗袍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4.1. 裁剪首先,根据顾客的身形和要求,进行旗袍的裁剪。
裁剪师傅需要根据个体的尺寸,将面料进行剪裁,确保旗袍合身。
4.2. 缝制接下来,裁剪好的面料会被缝制成旗袍的身体。
缝制过程需要用到各种缝纫设备,如缝纫机、缝纫针等。
缝制时需要注意线迹的密度和平整度,以保证旗袍的整体效果。
4.3. 装饰制作好旗袍的身体后,还需要进行一些装饰工艺。
例如,在旗袍的领口、袖口和下摆等地方加入绣花、镶珠或其他装饰物,以增加旗袍的美观和独特性。
4.4. 定型最后,制作好的旗袍需要进行定型处理,使其保持流线型的形状和美观度。
京派和海派旗袍的区别 文档
![京派和海派旗袍的区别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ffe936d25c52cc58bd6be82.png)
所谓京派、海派之称,最早出现于几十年前的旧中国文坛。
海派一词是当时北京一些进步作家的发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风。
“京派”是相对“海派”而言的。
再往后,京派和海派便分别象征着两种对立的文化了。
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的标新,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不再以地域为界,即并非只有北京的才叫京派,也不是凡上海的就是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
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海派风格反映在服饰领域内称其为“海派服装”。
虽然“京派服装”的提法并不常见,但这种服装风格相对于“海派”肯定是存在的。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就各有其鲜明的个胜。
海派文化完成于本世纪30年代,海派服饰也在30年代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
而海派旗袍则在30年代的海派服饰中一统天下。
只要提起30年代,人们无疑会联想起旗袍美女的绰约风姿来。
如果没有近代上海的开埠,没有“中体西用”、“西学东渐”,就不存在旗袍的西化,当然也无所谓“海派旗袍”了。
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当时不仅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线衫穿在旗袍外,更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
到后来还出现了改良旗袍,结构更趋西化,一反传统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垫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
旧式的大襟和繁琐的装饰则逐渐消失了。
旗袍面料由于纺织品的大量进口而极为丰富,从各类绸缎到棉布、呢类、纱罗,应有尽有。
某一段时间旗袍流行“透、露、瘦”,于是就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或丝绸。
其次,旗袍廓形修长紧身,尤其适应南方妇女消瘦苗条的身材特征。
正因如此,旗袍才始终扮演着流行的主角,风靡于上海滩的街头巷尾。
20、30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种既稳定又变幻无常的时装。
摆线高低来回更迭,稍不留神便会落伍,这种时髦确实是需要“追赶”才能及的。
时尚是商业的催化剂,作为商业化大都会的产物,海派旗袍不仅顺应社会心理,更切合商业利益,由于开埠之初与西方交流日益频繁,上海深受欧美流行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海派旗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海派旗袍](https://img.taocdn.com/s3/m/9cba960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f.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海派旗袍作者:***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22年第01期上海民间旗袍丰富多彩的活动背后呈现出的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文化记忆和不同区域之间的情感联结,这正是海派旗袍强大而深厚的生命力所在。
源自民间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是政府保护部门非遗实践与企业市场行为的重要基石和补充,极大地推动了海派旗袍的活态传承。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掀起一股世界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
随着2001年中国昆曲被列入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二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保护进入国家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中,非遗也成为一个文化热词,逐步深入人心。
中国传统服饰资源宝库中越来越多的瑰丽遗存被挖掘出来,海派旗袍即是其中一例,在非遗视野下海派旗袍有了新的历史文化价值表达。
北京、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与旗袍有过渊源的城市,纷纷为旗袍立项申报国家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旗袍从日常穿着的实际功用层面抽离出来。
旗袍的文化历史、传承发展、工艺流程、审美情趣等各方面备受关注,被赋予解读历史、传承文化、还原生活的重要价值。
2007年,上海将“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和“龙凤旗袍制作技艺” 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上海“龙凤旗袍制作技艺”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使海派旗袍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上海市各级政府、市非遗保护中心及相关非遗保护单位继续组织专家、学者对旗袍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审美观念、工艺传承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出版各类旗袍方面的书籍或画册;不定期举办各类旗袍展览、表演或相关活动;积极推动海派旗袍的生产性保护。
此外,来自民间的众多旗袍爱好者也纷纷自发建立旗袍社团,组织各种旗袍活动。
在非遗保护的旗帜下,海派旗袍的保护活动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海派旗袍盛事: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行动发展定位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一直发挥着文化窗口的作用,各种形式的海派旗袍展览则是这扇窗户中最靓丽的风景之一。
海派旗袍的文化烙印
![海派旗袍的文化烙印](https://img.taocdn.com/s3/m/b9f6d899b84ae45c3a358cd2.png)
时尚设计与工程丨—海派旗袍的文化烙印海派旗袍的文化烙印Cultural imprint of Shanghai-style cheongsams李陆坦,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袁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摘要】旗袍起源于清代,最初旗袍的外观特征是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
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海派旗袍改良了立领、盘扣、开衩等元素,凸显出女性的曲线之美。
海派旗袍是当代的艺术瑰宝,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新面料、新工艺,使海派旗袍不断完善,满足了大众的生活和审美要求。
[ABSTRACT]Cheongsam originated in the Qing Dynasty.The appearance of cheongsam at first was broad,flat,and did not show its shape.With the influx of Western cultural thoughts,Shanghai style cheongsam has improved such elements as collar,buckle and slit,highlighting the beauty of women's curve.Shanghai style cheongsam is a contemporary art treasure.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it integrates new fabric and new tech-nology,which makes it continuously perfect and meets the public's life and aesthetic requirements.【关键词】海派旗袍;时尚;刺绣;工艺[KEY WORDS]Shanghai-style cheongsam;fashion;embroidery;process1引言中国的服饰文化丰富多彩,旗袍作为一种典型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并没有消失,反而与时俱进。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简述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44bea5c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b.png)
海派旗袍发展历程简述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美服饰之一,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中国女性的风华与韵味。
而海派旗袍则是中国旗袍的一个特殊流派,源于上海地区的流行风格和独特文化背景。
下面将简述海派旗袍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上海是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
这个时期,旗袍作为上海女性的主要服饰之一开始流行起来。
最初的海派旗袍是由传统的汉服演变而来,采用了独特的剪裁和面料材质,使得穿着者更加修长美丽。
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海派旗袍逐渐融入了西方时装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
例如,旗袍的领口和袖口开始采用西式的剪裁,使得旗袍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中式美感,还有了更多时尚的元素。
1949年后,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旗袍作为一种"封建"的服饰,在一段时间内被禁止。
但是,海派旗袍在上海一直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传承至今。
19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海派旗袍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中,海派旗袍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设计师们开始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独具海派风格的旗袍作品。
时至今日,海派旗袍已经成为上海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无论是在时装秀上还是在各种正式场合,都可以看到身着海派旗袍
的迷人女性。
海派旗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传统的优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和关注。
总的来说,海派旗袍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良,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又与时俱进。
海派旗袍以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文化背景,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个瑰宝。
海派旗袍的创新性设计研究
![海派旗袍的创新性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15d6f407375a417866f8fdc.png)
海派旗袍的创新性设计研究作者:夏然李艳梅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传统服饰文化受到人们的青睐,“海派旗袍”作为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代表,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市场潮流,根据现代人们审美的变化,进行了一些革新。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大环境下,也为“海派旗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海派旗袍;传统服饰文化;科技中圖分类号:J523.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149-01一、“海派旗袍”的基本概况“旗袍”本是旗人之袍,在清末民初主要以北京为中心,服装造型较为宽大平直,装饰复杂,是“京派文化”的一个缩影。
辛亥革命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旗袍慢慢开始展现出女性的身体曲线。
无论是社会名流、大家闺秀还是年轻时尚的女学生,抑或是影视明星,都对旗袍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倾向。
旗袍样式的发展跟社会风俗的变化息息相关,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中国女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爱玲女士就曾在《更衣记》写道:“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认为旗袍样式的变化是女性追求男女平权的一个写照。
20世纪初,上海在立足于传统旗袍样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殊的文化习俗、思想潮流,对旗袍进行了一些改良,形成了“海派旗袍”,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海派旗袍的创新性设计(一)款式造型的多样性。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女性服装的重要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一些国外的服装设计师也时常从中国旗袍服饰中汲取灵感进行设计,如Louis Vuitton 2011春夏系列,LV便将中西方的时尚元素进行大胆融合,夸张宽大敞口的袖子、独特的胸前弧形开叉……设计的十分性感时尚。
海派旗袍将传统的旗袍样式与西式服装相结合,并考虑到消费者的喜好、审美的变化,对旗袍进行了创新设计。
上海有“东方巴黎”之称,受西方影响深远,旗袍发展至今,在款式造型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海派旗袍的发展是中国服装从“平面”到“立体”的一个典型代表。
浅谈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的差异
![浅谈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3c1fac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e.png)
浅谈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的差异林星虹;刘文【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的由来,加之从面料、造型、图案、色彩四个方面分析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差异,并从思想方面入手,更深入的了解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的设计差异,多角度展示旗袍的优雅继而引发如何传承这份美的问题.【期刊名称】《山东纺织经济》【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京派旗袍;海派旗袍;设计差异【作者】林星虹;刘文【作者单位】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0;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旗袍是中国女装中的经典,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并被公认为是中国的国服。
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更是旗袍中的两张特色鲜明的名片。
海派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始为一些北京作家的发明,借以讽刺这些离经叛道的文风。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海派,京派一词也顺势开始流行起来。
发展到后来,海派和京派就是中国文化的两个分流了。
逐渐的,在服装上也引发了海派潮流,这一次人们是带着赞美、新奇、惊讶甚至是羡慕的情感来的,海派旗袍便是这个时期的典型,其地位与海上画派几乎是平等的。
不是所有北京的旗袍都是京派旗袍,也不是所有上海的旗袍就都是海派旗袍了。
更确切地说,地域的差别不是造成旗袍易名的主要原因。
而我们所说的“京派旗袍”,也就是清代旗袍经过改良后兴起的一种款式,以旗人长袍为基础原型,收紧腰身,收小袖口,缩短衣长,长及膝下,传统的风格仍然尤为明显,由此看来,它选择的是延续传统。
而海派旗袍则是大胆的改变原有官派正宗的风格,完全贴合人体,凸显女性的曲线美,海派旗袍也逐渐发展到了顶峰期。
可以说京派旗袍是继承文化的代表,海派旗袍是潮流的新向标,一个乘上,一个启下,共同丰富了旗袍的文化发展史。
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无论是在面料、造型、图案还是色彩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正因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造就了各式各样风情万种的女子。
民国时期海派服装
![民国时期海派服装](https://img.taocdn.com/s3/m/821176e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5.png)
民国时期海派服装民国时期海派服装从基本形式上看,男女服饰均为30年代的延续。
但风格却愈加西化,海派时髦为全国效仿,海派西装与海派女装、裘革服装成为民国时期的时尚。
海派服装的源起开埠之初,上海只有专做中式服装的苏广成衣铺。
随着外商沙船邮轮来沪日渐增多,黄浦江沿岸一带就有不少中式裁缝上船为洋人修补洋服,并在拆洗和修补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洋服的缝制技术。
当时,把这些拎着包裹和缝纫器具到外轮上兜揽加工洋服生意的人称作“拎包裁缝”或“落河师傅”。
做中式服装的苏广成衣铺由于加工洋服的收入十分可观,日积月累,拎包师傅们便攒下钱来,先后在四川北路一带开设了不少洋服店,专为外侨和洋行职员、富家子弟缝制洋服。
上海第一家有相当规模的洋服店,是开设在四川北路8号的“和昌洋服店”,它以承包租界工部局的制服而享誉沪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派服装起源于四川北路。
缝纫器具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裁缝流派由于当时社会上大部分人仍以穿中式服装为主,因此为了区别起见,便把专做中装的苏广成衣铺称作“本帮裁缝”;把专为“红毛”(洋人)缝制洋服的称作“红帮裁缝”;此外,还有专做布类制服的“大帮裁缝”;统称“三帮”。
又由于洋服店是宁波商帮长期经营的传统行业,因此“红帮裁缝”中又以“奉帮裁缝”人数最众、技术最高、势力最大。
红帮裁缝中国最早的洋服店——荣昌祥呢绒洋服店南京路上最早出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洋服店,是1910年由奉化江口镇人王财运开设在西藏路拐角处(即市百一店现址)的“荣昌祥呢绒洋服店”,拥有8开间街面楼房。
铺面经营零剪呢绒和定制加工西服;二楼经营批发业务,内设工场,共有从业人员近百人,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洋服店,全部资产达10万银元之巨。
名闻遐迩的上海“荣昌祥呢绒洋服店”王财运的父亲王滨谟原系中式裁缝,后东渡日本学习洋服制作技艺。
王财运子承父业,他的门生也都是家乡子侄晚辈,后来,这些门生又各自自立门户,如王才兴、王和兴昆仲开设的“王兴昌”,王辅庆开设的“王顺泰”,王廉芳开设的“裕昌祥”、王丰富、王丰来开设的“王荣康”,王士东开设的“汇利”等洋服店。
海派旗袍的5种风情和浪漫,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
![海派旗袍的5种风情和浪漫,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https://img.taocdn.com/s3/m/4cc1ab2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1.png)
海派旗袍的5种风情和浪漫,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黄金时代,风靡街头巷尾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与京派旗袍相比,完全是“中西合璧”的新颖时装。
她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更加凸显东方女性的柔美曲线与含蓄优雅的古典美。
刘嘉玲京派旗袍与巩俐的海派旗袍| 可以看出,京派旗袍的旧式大襟和繁琐的装饰逐渐消失了。
海派旗袍形式丰富,更大胆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或丝绸。
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
当时,上海名媛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线衫穿在旗袍外。
设计者也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进行改良,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
岁月变迁,旗袍更趋西化。
一反传统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派旗袍。
它不单注重形式美,更注重人体的固有形体,体现了以为人本的衣着观念。
因此,海派旗袍蕴含着东西方服饰风格的双重特点。
海派旗袍虽然还保留传统的滚边、镶边、盘扣等装饰,但绝不简单的重复和形式上的相像,而是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感。
注重形体塑造的海派旗袍与当今时尚潮流和着装趋势相结合,设计风格多变,大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 传统型以正统旗袍为基本型,保留了立领、盘扣、收腰和开衩的特点。
选料高档、装饰考究、用色艳丽、工艺精良。
适合热衷于旗袍工艺的女子,穿上传统型海派旗袍,便是书香气质的大家闺秀。
传统型突出的特点是:以精细的镶滚边表现做工的精良,以及结构上的层次分明。
采用仿古的如意形式或现代的抽象形式制作款款的边饰。
2. 青春型热衷于花型面料,式样简约,衣身缩短至膝盖以下脚踝以上,便于行走。
春夏季节色彩淡雅,秋冬季节色彩浓重,图案以中、小碎花花卉为主。
不刻意强调曲线的表露,表现含蓄中的女性美。
突出一种秀外慧中的气质,总体效果达到柔美中显现生机勃勃。
3. 华贵型旗袍以长款为主,经常设计鱼尾下摆或长摆,十分修身,气场十足。
做工方面也非常精细,多有繁重的装饰。
多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突显隆重,适合出席酒会宴会等场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派旗袍的概念
海派旗袍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起源于上海地区,成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
海派旗袍在20世纪初兴起,并在上海风靡一时,成为上海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时尚选择。
它具有独特的设计和风格,体现了上海的繁华与优雅。
海派旗袍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海派旗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服装,起源于清朝晚期。
旗袍最初是中国汉族女性的日常服饰,由长袍演变而来。
它的特点是贴身剪裁,突出女性身材的曲线和优美之处。
与其他服装相比,旗袍更注重对身材的修饰和展现,强调女性的阴柔之美,让女性显得婀娜多姿。
其次,海派旗袍的设计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与传统旗袍相比,海派旗袍更加注重时尚感和流行趋势,采用了更多的细节和装饰,如花朵、蕾丝、刺绣等,使女性更加典雅和迷人。
同时,海派旗袍还吸收了西方服装的设计元素,增加了褶皱、裙摆、领口等设计,使旗袍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海派旗袍还代表了上海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
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外侨和知识分子。
这些人士带来了外国的文化和时尚潮流,推动了海派旗袍的兴起。
海派旗袍被视为上海社会精英的时尚代表,展示了上海的繁荣和国际化。
最后,海派旗袍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只有少数富有和高贵的女性才能穿上海派旗袍。
同时,海派旗袍也是妇女地位提升的象征,它允许女性展现自己的美丽和魅力,赋予了她们更多的主体性和自由。
总的来说,海派旗袍是一种独特的传统中国服装,代表了上海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
它的设计风格和流行趋势使其成为上海社会精英的时尚选择,展示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瑰宝,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带给我们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