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的艺韵
海派旗袍制作工艺 李霞芳
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表项目类别:民间手工技艺项目名称:海派旗袍传承人姓名:李霞芳保护单位:上海霞芳中华服饰研究交流中心区(县)/单位: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印制二○○八年十月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一、注意事项(一)封面中“项目类别”及“项目名称”应按已公布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类别及名称正确填写,项目类别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二)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并打印,内容应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
二、填表说明(一)“荣誉称号”栏目中,填写传承人曾获得的荣誉称号,如“民间工艺大师”等,如没有,可不填。
(二)“确定为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时间”栏目中,填写何年何月被确定为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推荐项目不属于区县保护项目的,此栏可不填。
(三)“个人简历”栏目中,简要填写传承人的工作、学习情况。
“传承谱系”栏目中,填写项目清晰的传承脉络。
(四)“学习与实践经历”栏目中,应填写传承人在学习传艺,履行传承义务等方面的情况。
“技艺特点”栏目中,应填写传承人在该项目领域里独特的技艺表现形式等。
(五)“个人成就”栏目中,应填写传承人所获得的奖励、表彰及成果;“持有该项目的相关实物、资料情况”栏目应填写传承人所拥有的与项目相关的珍贵实物、资料;在“照片及音像资料目录”栏目中填写资料清单,如没有附带相关照片及音像资料,可不填。
(六)在“本人申请意见”栏目中应填写本人愿意作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人选;“项目保护单位意见”、“区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栏目中,须加盖项目保护单位及区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公章。
在“区县专家小组评议意见”栏目中,应填写专家评审意见;在“区县专家小组名单”栏目中应填写专家“姓名”、“性别”、“年龄”、“专业”、“职称”等个人信息。
海派旗袍的概念
海派旗袍的概念海派旗袍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起源于上海地区,成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之一。
海派旗袍在20世纪初兴起,并在上海风靡一时,成为上海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时尚选择。
它具有独特的设计和风格,体现了上海的繁华与优雅。
海派旗袍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海派旗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服装,起源于清朝晚期。
旗袍最初是中国汉族女性的日常服饰,由长袍演变而来。
它的特点是贴身剪裁,突出女性身材的曲线和优美之处。
与其他服装相比,旗袍更注重对身材的修饰和展现,强调女性的阴柔之美,让女性显得婀娜多姿。
其次,海派旗袍的设计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与传统旗袍相比,海派旗袍更加注重时尚感和流行趋势,采用了更多的细节和装饰,如花朵、蕾丝、刺绣等,使女性更加典雅和迷人。
同时,海派旗袍还吸收了西方服装的设计元素,增加了褶皱、裙摆、领口等设计,使旗袍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海派旗袍还代表了上海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
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外侨和知识分子。
这些人士带来了外国的文化和时尚潮流,推动了海派旗袍的兴起。
海派旗袍被视为上海社会精英的时尚代表,展示了上海的繁荣和国际化。
最后,海派旗袍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只有少数富有和高贵的女性才能穿上海派旗袍。
同时,海派旗袍也是妇女地位提升的象征,它允许女性展现自己的美丽和魅力,赋予了她们更多的主体性和自由。
总的来说,海派旗袍是一种独特的传统中国服装,代表了上海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
它的设计风格和流行趋势使其成为上海社会精英的时尚选择,展示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瑰宝,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带给我们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诠释。
海派旗袍知识点
海派旗袍知识点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中的一种,起源于上海地区。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海派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精髓,还承载了上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海派旗袍的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
一、海派旗袍的历史海派旗袍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上海是中国最繁华、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旗袍作为上海女性的主要服饰,成为了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旗袍融合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和西方时尚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海派旗袍的特点 1. 简洁大方:海派旗袍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和谐感。
它的设计简洁大方,更加突出女性的曲线美。
2. 剪裁精细:海派旗袍采用修身剪裁,能够很好地展现女性的身材优势。
同时,剪裁精细的特点也体现了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3. 细节考究:海派旗袍的设计注重细节的考究,如领口、袖口、腰部的装饰等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以精致高雅的感觉。
4. 材质讲究:海派旗袍常采用丝绸、缎子等质地优良的面料,这些材质不仅舒适,还能体现旗袍的光泽和质感。
三、海派旗袍的制作工艺 1. 设计:海派旗袍的制作首先需要进行设计,包括样式的确定、图案的选择等。
设计师会根据旗袍的特点和搭配要求进行设计,确保旗袍的整体效果和个性化。
2. 剪裁:剪裁是制作旗袍的重要环节,需要按照尺寸和样式要求进行剪裁。
精细的剪裁能够保证旗袍的版型和线条效果。
3. 缝制:海派旗袍的缝制过程非常讲究,需要用专业的技术进行。
从缝制接缝到装饰细节的处理,都需要经验丰富的缝纫师傅来完成。
4. 花样:海派旗袍常常会运用各种花样和图案进行装饰,如刺绣、织锦等。
这些花样的加入使得旗袍更加美观,也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海派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精髓。
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无论是作为一种时尚元素还是一种艺术形式,海派旗袍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海派旗袍的5种风情和浪漫,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
海派旗袍的5种风情和浪漫,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黄金时代,风靡街头巷尾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与京派旗袍相比,完全是“中西合璧”的新颖时装。
她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更加凸显东方女性的柔美曲线与含蓄优雅的古典美。
刘嘉玲京派旗袍与巩俐的海派旗袍| 可以看出,京派旗袍的旧式大襟和繁琐的装饰逐渐消失了。
海派旗袍形式丰富,更大胆采用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或丝绸。
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
当时,上海名媛把西式外套、大衣、绒线衫穿在旗袍外。
设计者也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形领、荷叶领进行改良,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
岁月变迁,旗袍更趋西化。
一反传统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派旗袍。
它不单注重形式美,更注重人体的固有形体,体现了以为人本的衣着观念。
因此,海派旗袍蕴含着东西方服饰风格的双重特点。
海派旗袍虽然还保留传统的滚边、镶边、盘扣等装饰,但绝不简单的重复和形式上的相像,而是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感。
注重形体塑造的海派旗袍与当今时尚潮流和着装趋势相结合,设计风格多变,大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 传统型以正统旗袍为基本型,保留了立领、盘扣、收腰和开衩的特点。
选料高档、装饰考究、用色艳丽、工艺精良。
适合热衷于旗袍工艺的女子,穿上传统型海派旗袍,便是书香气质的大家闺秀。
传统型突出的特点是:以精细的镶滚边表现做工的精良,以及结构上的层次分明。
采用仿古的如意形式或现代的抽象形式制作款款的边饰。
2. 青春型热衷于花型面料,式样简约,衣身缩短至膝盖以下脚踝以上,便于行走。
春夏季节色彩淡雅,秋冬季节色彩浓重,图案以中、小碎花花卉为主。
不刻意强调曲线的表露,表现含蓄中的女性美。
突出一种秀外慧中的气质,总体效果达到柔美中显现生机勃勃。
3. 华贵型旗袍以长款为主,经常设计鱼尾下摆或长摆,十分修身,气场十足。
做工方面也非常精细,多有繁重的装饰。
多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突显隆重,适合出席酒会宴会等场合。
除了京派与海派,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吗?
除了京派与海派,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吗?
除了京派与海派,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吗?
绝大部分人知道旗袍有两派:京派、海派,其实,旗袍还有其它派别呢!
一、京派旗袍
京派旗袍沿袭千年来汉服制保持平直宽大的风格,具有中国文化的美,京派注重艺术,它矜持、凝练、华美、端庄。
京派旗袍虽型很保守,但色彩浓郁、绣花图案工艺繁复,在如此“华夏美衣裳”的衬托下,很难不显出一种熠熠之美。
二、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以展现曲线美而备受青睐,海派旗袍注重文化,欲显故藏,勾勒出东方女性端庄含蓄之美,海派旗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传统样式与西式服装的兼收并蓄,今天大家所说的“旗袍文化”真正指的就是30年代的老上海“海派”旗袍,商业气息比较重。
三、苏派旗袍
旗袍的第三个派别叫苏派,苏州盛产丝绸,而旗袍的主要面料是丝织品,这为苏派旗袍奠定了基础。
苏派旗袍以精美繁复的刺绣及考究面料使她鲜明的区别上面两个派别
四、广派旗袍
还有一个派别,叫广派,也有叫粤派的,流行于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响较深,广派强调露、亮、奇,在四个派别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个派别了。
除了上述派别,其它地区也会说自成一派,但上述四派最为流行。
非常旗袍(fchqipao)。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旗袍之韵
文艺研究2011年第8期1.韵在“形”旗袍,原是满族女性穿的连衣裙式的长服。
在清朝时期,这种女袍制作得非常宽大,没有突出腰部的曲线。
衣长至脚,有很多镶滚作为装饰。
现代意义上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
当时的上海是贵妇、交际花“荟萃”之地,她们热衷于社交生活,竞奢华,赶时髦,而旗袍常常引领着流行的风尚。
由于上海上流社会大多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那种守旧的、肥大的旗袍样式很难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因此就出现了改良的旗袍。
这种旗袍的特征为向右侧捻襟,立领、盘扣、下摆两侧开衩,单片衣料、贴身设计、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
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凸显玲珑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
上世纪30、40年代,改良旗袍达到了流行的顶峰,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发合体。
本文涉及的就是这现代意义上的旗袍。
如果从文化层面上去阅读旗袍,旗袍的演化历程,就是一部中国浓缩的女性服装发展史。
旗袍一方面用高耸而圆润的领子,传递着女性的矜持;另一方面,则用高开衩的性感,展现出女性的撩人风韵。
,能把女性含蓄又奔放、娴静又妩媚的两种不同风格恰当地融合在一起,非旗袍莫属。
旗袍不仅能完整地展现出女性美好的曲线,也能散发出性感的魅力。
其婉约之美、曲线之美、含蓄之美,为中国的服装发展增添了更多的韵味,向世界展示出独特的东方气质。
婉约之美。
女性的婉约,淋漓尽致地写在穿旗袍的女性身上。
当她们迈着碎步,款款前行时,其婀娜多姿的身段,尽泻女性的柔美。
再配上优雅的手势,扭动的腰肢,就象柳枝飘曳,古典妇女的婉约、清丽、内敛,尽收眼底。
旗袍包裹下的女性所表露的柔美,或清纯或娇俏,或古典或性感,或大家风范或小家碧玉,或时尚热烈或温情似水,都值得细细品味。
总之,旗袍是展现女人味的绝佳武器。
曲线之美。
旗袍似乎是为东方女性而生的。
因为着旗袍要求女性凹凸有致,太胖与太瘦都是断然穿不出旗袍的风韵来的。
国服与时尚之间:海派旗袍的记忆建构
1644 年满族建立清朝后,沿袭了中国历史上将 服饰制度纳入国家法度的做法。统治之初,即以严 苛法律对国民服饰做出规定 :“男从女不从、生从死 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官吏不从,儒从僧道不从, 娼从而优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汉族男子必 须遵从满族服饰习俗,剃发留辫,穿满人长袍。而 汉族女子可保留原本服饰装扮。
近代以来对服饰文化与社会政治关系有重大改 变意义的,当属民国政府于 1912 年颁布的《新服制 草案》。其中对男女礼服、便服在款式与质地做出详 细规定,女服为上衣下裙的“套裙”,上衣“长与膝 齐,对襟,五纽,领高一寸五分,用暗扣,袖与手 脉齐,口广六寸,后下开端”;下裙“前后不开,上 端左右开”。辛亥革命推翻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 统治,将民主共和引入国民意识中,开启了社会秩 序和意识的重建,《新服制草案》的出现将现代意义 上的“礼服”引入了国民公共生活中。
在旗袍现代发展史上,《服制条例》的颁布,是 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旗袍获得“国服”之称 的官方背书。
在中国历史上,服饰制度向来为政治制度的组 成部分,每临改朝换代,新的统治者都要重新厘定 本朝的服饰制度。古代服饰制度往往是针对统治集 团的成员而定,为其昭示身份、明辨等级,对普通 百姓的服饰规定更多在禁令之列,避免其穿着服饰 时发生僭越之举。民国时期的《服制条例》则有所 不同,非关乎对权力的不敬和等级的僭越,而是源
旗袍与女界的出现,引发了不少保守主义者的 激烈反对。1925 年的《上海竹枝词》中,记录了这 样的诗句 :“当年革命竞操刀,多少胡儿戟尾逃。海 上不闻宗社党,谁教女界着旗袍”,7 诗后还加注说 近来见到大半上海妇女穿着旗袍招摇过市,遥望俨 如旗女,言语中对女性穿着旗袍大为不满。1926 年 的《紫罗兰》杂志记载了一段男女关于旗袍之争的
西装旗袍戏的海派文化精神
能讲清楚的,还是要从越剧《西厢记》的母本——l 中没有出现过“扇”、“宫扇”的字样。
王实甫原著说起。
元代的Ⅸ西厢记》刊本均已失传。在明代的Ⅸ西
《西厢记》以张生在普救寺遇见莺莺开始起笔。那l 厢记》刊本中,有插图的颇多。这些插图作者之中,
是个“花落水流红”的暮春季节;而到了莺莺为张生长;除陈洪绶等极少数几位是文人外,绝大多数是民间
1 4 万方数据
改编类。这些作品是编剧“移 花接木”的成果。他们或改编流行 小说,或移植文明戏等其他剧种, 或搬演时下卖座的电影,在改编时 则十分注意扬长避短,尽量做到 。为我所用”。笔者认为,这类移植 加改编剧目中的优秀作品如Ⅸ啼笑 因缘》、Ⅸ贤惠媳妇》、《雷雨》、《孤 儿救祖记》等,真正做到了借鉴自 然、创新合理,成了经久不衰的沪 剧保留剧目。(‘啼笑因缘》根据张恨 水同名小说移植而来,由福英社 1930年首演于中南剧场。此后,此 剧经常被各班社频繁演出于江浙沪 各城镇,为申曲时期较有影响的剧 目之一。现代都市故事剧Ⅸ贤惠媳 妇》由文明戏《恶婆与凶媳》改编 而来,文月社曾连演连满一月有 余。1938年,上海五星影片公司将 其摄成电影,是申曲史上第一个被 搬上银幕的剧目。根据曹禺话剧改 编的Ⅸ雷雨》, 1938年由施家剧团 首演于大中华剧场,此后不仅成为 各剧团竞相搬演的对象,还巡回演 出于武汉、长沙、南昌及福州,厦 门等地。《孤儿救祖记》1924年就由 同名电影移植改编而来,这是沪剧 史上改编电影故事的先河。
创作类。这些作品为剧作者本 人的原创。其中,根据当时社会已 发生并具有轰动效应的时事新闻创 作的作品较多,如Ⅸ黄慧如和陆根 荣》、《枪毙阎瑞生》等。还有的是 剧作者根据自身周边发生的生活实 事编写,如Ⅸ碧落黄泉》、《叛逆的 女性》等。这些剧目,不仅在题材 上选择了观众身边所发生的真人真 事,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体现了上 海地域文化的色彩,所以一经演出 即深受市民喜爱。描写商界小混阎 瑞生谋财害命杀死名妓王莲英的 Ⅸ枪毙阎瑞生》,就是根据发生在20 年代的实事为线索编写的.该剧成 功演出后,还在1941年被上海金门 影业公司拍摄成电影Ⅸ青楼恨》。 Ⅸ碧落黄泉》于1946年由文滨剧团 首演成功后,被沪剧界几乎所有的 中,小型剧团竞相搬演。
现代设计视域下海派旗袍造型解读——以线性设计为例 余晓雅
现代设计视域下海派旗袍造型解读——以线性设计为例余晓雅摘要:海派旗袍是民国时期诞生于上海的经典旗袍,其造型特色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文结合现代服装设计造型要素中“线”的概念,以海派旗袍造型中最显著的廓形、襟线和镶滚装饰等线性特征为探究对象,以此分析海派旗袍造型的线性之美并发掘现代服装的设计灵感。
关键词:旗袍;海派;造型;线性设计一、海派旗袍诞生及其特点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思潮在上海这样的洋派城市最先形成气候,并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
作为全国时尚潮流的领先者,上海在当时流行一种长至脚背的马甲长袍,女子通常将其套穿在大袖短袄之外。
1926年,这种两件套的长马甲和大袖短袄逐渐合为一体,海派旗袍由此成型。
上海《良友》杂志曾将其称为“旗袍马甲”,有诗云:“近岁以还,又盛旗袍马甲,娉婷嫋娜。
” 20世纪30至40年代,海派旗袍造型发展步入全盛阶段,并逐渐形成上下连属、合体收腰的造型特征。
通过西式的立体裁剪和收省技术,强调女性胸、腰、臀的曲线美,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服装,如图1所示。
由于海派旗袍最先诞生上海,因此它必然带有上海地域文化——海派文化的特点,即在海纳百川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因此海派旗袍的款式变化非常快,呈现出西方的时装化特点。
例如在款式上,除了立领、斜襟、盘扣、包边装饰这样的典型中式细节外,还出现了大量的西式细节,比如荷叶领、翻驳领、荷叶袖等。
面料上其也开始使用西式的天鹅绒、白灰布、印花布等呢类,以及纱罗、蕾丝花边等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材料。
总体而言,海派旗袍在符合中国女子着装需求的前提下,吸取了西方的剪裁技术、衣料、配饰等要素。
它既基于中国传统服饰,同时又受到西式服饰的洗礼。
在造型上呈现出一种亦中亦西的独特美感。
二、海派旗袍造型中的线性设计海派旗袍造型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于“线”的运用。
线既是点的运动轨迹,也是面与面之间的转折连接。
根据形状的不同,可被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
老上海的旗袍文化
老上海的旗袍文化推荐老上海的旗袍文化前些天看了电影《色·戒》,对旗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把东方女人的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东西,有着它独特的味道,有着它神秘的面纱,有着它忧郁的气质……说道旗袍就让人联想到上海昏黄的小巷里,一个女人摇摆的背影,伴随着“哒哒”的高跟鞋声,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我喜欢老上海的感觉,有其喜欢老上海的旗袍,它表现了一种城市的忧郁,一种生活压力下的愁思,一种寻找幸福的彷徨。
淡淡的色调下,潜藏着女人无限的魅力。
一.不得不说的人1.阮玲玉说到老上海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阮玲玉,她可以说是上个世纪上海的第一个“骨感美人”,消瘦修长的身材,袅娜多姿细长飞挑的眼睛,有一种“烟视媚行”的风姿。
在30年代,上海电影业最成熟、兴旺的年代,阮玲玉的号召力不亚于胡蝶。
有意思的是,“传统型”的胡蝶留存下来的照片里,绝大多数是西式打扮,颇有“现代”风格的阮玲玉正好相反,总是一袭旗袍加身,镶花边的、高开衩的、格子型的、碎花型的还有纯一色的阴丹士林布,阮玲玉几乎当得上30年代的形象代言人,而三十年代,正是旗袍这一款式登峰造极的时代。
1935年阮玲玉自杀,两年后战争爆发,旗袍的演变历史就彻底的结束了。
2.张爱玲张爱玲这个传奇的女子,是不折不扣的“旗袍丽人”,她不仅将自己一点一点的糅合在纷繁的旗袍中,还把这复杂的情感延续于笔下的人物,《半生缘》中曼桢穿一件浅粉色的旗袍,袖口压着极窄的一道黑白辫子花边,清纯而素雅,曼璐则是一件黑色的长旗袍,袍叉里露出水钻镶边的黑绸长裤,精明妖娆。
姐妹二人,姿容截然不同;《封锁》里的吴翠远穿的是一件白洋纱旗袍,滚一道窄窄的蓝边,人如其衣,平淡如水;而《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脱下来的那件月白蝉翼纱旗袍,大概是被月光浸泡过的吧。
她把自己对于旗袍的狂热表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影响了一代人。
3.宋庆龄宋庆龄一生钟爱旗袍,也从未放弃过旗袍。
她以款款大方的旗袍出席各种正式场合,即使赋闲家中也旗袍不离身。
海派旗袍历史与特色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
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
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
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
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
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
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
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
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
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
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的诞生地。
现在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旗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
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
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
海派文化和海派旗袍
海派文化和海派旗袍作者:陌姬来源:《小资CHIC!ELEGANCE》2014年第08期陌姬:性别女,爱好男。
澳洲籍双子座小女人,原产地中国上海,现居伦敦。
坐着写文,躺着睡觉,文风细腻多姿,直击人性中最柔软的部位。
医科出身,却又对爱情有着敏锐的触觉。
网络骨灰级写手,著名美女作家,曾任榕树下签约作者,红袖、晋江等诸多文学网站驻站作家。
微博:http:///mojidare1843—1949年期间,上海“八面来风”似的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海派文化是一种很奇特的文化现象。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以及之后的青岛、烟台、天津、大连、哈尔滨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些地方的文化中看到西方文化的遗迹,可为什么只有上海孕育出了世界性的海派文化呢?当西方文化来到上海的时候,在上海最早的中心——外滩,西方文化几乎完全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上海在开埠之前就是一个小渔村,真正的上海本地人人口的密集度并不高,当时的上海文化也很弱势。
而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地当地人口的数量、密集度远比上海要来得高,本地文化也会显得非常强势,从而导致对新文化有着很强的抵抗力。
随着上海经济逐步发展了起来,上海周边江浙一带的中国人逐步进入上海就业、谋生,他们带来了其他区域的文化,但是,这些文化的到来并不是主人回家,而是客人到访,都属于上海的移民。
他们到来后,接受了已经在上海扎根了的西方文化,并以从西方文化中发展出来的“世界性基础文化”作为“上海人”的文化基础。
在这个文化基础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又以这个“世界性基础文化”为基准,重新解读了自己的区域文化,抛弃了一些愚昧、落后的东西,把符合世界性基础文化的内涵一起融入了上海文化,这样最终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派文化。
上个世纪中,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曾经沦为殖民地,但是,只在上海凭借着它的包容和消化的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
从今天上海人的行为分析中,我们依然可以分离出“世界性基础文化”的精髓:美学思维、自由与权力、民主与法制、尊重女性、专业精神、契约精神,这些由西方文化发展出来的“世界性基础文化”成为了从全世界移民而来的“上海人”的生存意识、行为标准。
上海老式旗袍的制作工艺
上海老式旗袍的制作工艺
上海老式旗袍制作的工艺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现已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一、挑选面料
从面料的选择开始,上海老式旗袍的制作非常讲究,一般选用丝绸、缎子、毛绸和棉麻等高品质面料。
其中以真丝绸最为常见,因为它质地柔软光滑、手感舒适、耐穿耐洗、抗皱抗菌等特点。
二、浆料揉捻
面料挑选好后,就需要进行浆料揉捻处理。
这个步骤主要是为了增加面料的厚度和弹性,提高旗袍的质感和协调度。
三、裁剪缝制
裁剪缝制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需要由资深手艺人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切割。
此外,上海老式旗袍的缝制也十分考究,需要使用特定的缝纫机和针线,并采取特殊的打边和涂封等技术,使衣服更加美观大方。
四、翻领波浪花边
上海老式旗袍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翻领的波浪花边,这个步骤需要借助手工剪裁和缝纫的技巧,在领部设计出如花似锦的花纹图案。
五、手工精细加工
最后,上海老式旗袍的制作还需要进行多道手工精细加工,如锁骨、袖口、开叉等,以塑造出完美的造型和时尚的风格。
总的来说,上海老式旗袍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借助大量的人工和时间才能完成。
由于其精细和复杂的制作方式,上海老式旗袍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海派定制旗袍评测之海派旗袍特色工艺(一)镶嵌
从“海派定制旗袍评测”第一轮的“指定款”旗袍看特色工艺的运用。
“镶、嵌、绲、宕、盘、绣”等特色传统工艺的运用是海派旗袍的灵魂,是旗袍动静之间摇曳生姿的秘诀。
镶
镶边工艺,指在旗袍的衣襟、领口等部位,用另一块面料拼接或者缝贴到主体面料的边缘。
镶边不仅能起到装饰效果,还可以使旗袍更加耐磨,增强了实用性。
龙凤
运用镂雕工艺,将绿色面料反做,镂雕出云头如意形状,寓意吉祥如意。
琴馨怡
将金色织棉锦缎制成镶边,用镂雕等工艺制成弧线优美的如意云头。
凤瑞梅枝
以白色真丝织锦缎手工裁剪出“玉如意蝠”图案作为镶边。
嵌
嵌线或嵌条工艺,指将长条面料制成嵌线或嵌条缝在两片衣缝之间,使旗袍整体协调又增添精致感。
墨绿色绲边中嵌入0.1厘米金色出芽,体现出整件旗袍的精致感。
绿荷缘
墨绿色绲边与白色嵌条从立领延伸至斜襟,使领部在视觉效果上更显修长优美。
丝享荟
嵌条颜色选用鲜明的黄色,起到提亮整体颜色的作用。
穿在身上的海派文化
文/ 上海市长征 中学 宗俐瑶
旗袍 体现 了 中华 民族 女性传统 的服饰 美 。它 不 仅成为我 国女装 的代 表, 同时也被公认为东方传统 女
工复杂 , 则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 长时间。
第三 , 了解盘 扣的种类 。旗袍盘扣是 古老的 中国
结的 一种 , 从 原始社 会起 就 已经 出现 , 是 一种 民 间手
【 反思 】 教师 在此 次 活动 开 始前 , 发 给每 个 学生 一 个锦 囊, 因为锦 囊上有 一个 具有传 统文化特 色 的盘扣 , 锦 囊 内还有 一个 具 有旗 袍样 式 标志 的 钥匙 扣, 这 样 的 设计帮助 学生猜 测到 此次活动 的主题 与 中国传统 服 饰—— 旗袍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从而引起 了学生浓 厚的兴趣 。此前 他们对 旗袍 的历史渊 源并 没有深 入 学习 , 只 是 了解 一些皮 毛 , 因此 教师邀 请 了对 旗袍 历 史有专 门 了解 和研究 的其他 教师在 带领学 生参观 的 时候 , 将旗 袍 的发展历 史 向学生们娓 娓道 来, 学 生们 听得兴趣盎然 。在 了解 了旗袍的历史后 , 海派旗 袍艺 术馆 的工作人 员还 向学生们 介绍 了一件手 工旗袍 的 制作工 艺, 学 生们 了解 到 , 原来 展现 出东方 女性婀 娜 多姿的美丽旗袍 需要经过如此繁杂 的步骤 。最 后 , 学 生们开始学 习关于旗袍 盘扣的知识 , 盘扣根据不 同的 形状 , 有 许多 不 同的种 类 , 学 生们选择 自己感兴趣 的
【 案例 】
1 . 活 动 目标
第四, 旗袍 盘扣的制作 。学生通过 参观海派旗袍
艺术馆 中品种繁 多的旗袍 , 对旗袍 上各 式各样的盘扣 仔细观察 , 学习其 中一种盘扣的制作方 法。
海派旗袍之魅力-----秋来芋香
海派旗袍之魅力-----秋来芋香
海派旗袍具有端庄、典雅、韵秀的独特魅力,已经成为时尚岁月长河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端庄之美:
女作家程乃珊曾说,旗袍如同是老上海的石库门。
诚然,它弥漫着老上海浓郁的百年风情,代表着那一时代的女性特征:规范端庄,
追逐时尚。
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流动飘逸的美。
旗袍裁剪制作在许多细节上都吸取了西式服装造型元素,一般采用收腰、收身,紧缩腰身的做法,从整体上恰到好处地彰显女性柔美的线条。
改良后的海派旗袍线条愈趋流畅匀称,使之更加大方端庄,既保留了传统的特点,又融入了时代气息。
既具有东方韵味,又包容了西方服饰的魅力。
典雅之美:
女人不管高矮胖瘦,只要穿上合体的旗袍都能散发出浓浓的女人味,都能透出润物细无声,若隐若现的典雅气质。
旗袍虽然让人凹凸有致,显山露水,但却不张扬。
通过一道自然而然的缝隙,“泄露”出其包裹之下欲说还休的风骨,露而不失雅。
有人说,旗袍象征着中国女性的不屈精神,它的立领很高,胸襟和腰身贴身而行,每个穿上旗袍的女人,都会自然抬头挺胸,展现优雅、从容、自信、淡定的神韵,而这正是中国女性最迷人的表情。
韵秀之美:
旗袍着装最能勾勒出女性千娇百媚的迷人风韵。
一件旗袍,不同的女性,可以穿出不一样的味道。
旗袍蕴含了很多女性唯美的内涵,动起来是一道玉树临风的景致,静下来则像一池春泓荡漾于心底。
身体单薄者可以穿出玲珑精致的韵味,丰满者则可以穿出大气富贵的风范。
与其他服饰相比,旗袍更让穿着者风韵灵秀,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位,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百年龙凤旗袍 传承海派精华
子 以襦 裙 为 常
服 , 真族 祖 居 女
顺兴 、 范永 兴 、 钱立 昌、 阎凤 记 、
美 昌等苏广成衣铺 。
S 44 (
H A N G Y Q I E Y 朋
昂
I q ,
盯 E
l ”u簪 幂
龙凤 旗袍 制作 技 艺 的传人 朱林 清 , 出身 苏广 成衣 铺 ,9 6 13
特 地 以 问签 形 式 采 访 直 播 , 许 多观众 来 电要求 定做 旗 袍 ;龙 “
风 ”充 分利 用 东南 亚诸 国和 日
资聪 明 、 勤奋 好 学 , 最终 成为 一
名 出色 的裁 缝 ,创 制 出一 套 完 整 的海 派旗 袍制 作工 艺 ,裁 剪 上 精确 量体 , 式上精 心 设计 , 款
凤 ”旗 袍 的 生产 工 艺 ;9 0年 19
艺 . 用 到海派 旗袍 上 , 运 以精 工
制作 时 尚高档旗 袍 闻名沪 上 。
贸部第一批授予 “ 中华老字号 ” , 企 业至 今仍 保 留着 “ 店后 工 前
场” 的传统生产模式 。
初 。应马来 西 亚 吉隆坡 珠 江进 出 口贸 易公 司邀 请 , 龙凤 ” “ 旗 袍 亮 相吉 隆坡 ,引发轰 动 ;上 《 海 首席 旗袍 大 师为 大 马女 士缝 制 中国旗袍 》 在 当地 《 星洲 日 报 》 道后 ,南 洋 日报 》 《 国 报 《 、中
向世 界展示 龙 凤旗 袍 “ 花样 年
铺 ,曾为海派 旗袍 的 流行 和发 展做 出 了贡献 。他 们发 扬 中式 服装传 统 工艺特 色 .吸 收西 式
裁 剪方 法 。 作贴 体合身 、 制 装饰
精 美 的高档 旗袍 。引导 时 尚新 潮 流 。其 中龙凤 旗袍更 是海 派
海派旗袍文档
海派旗袍1. 简介海派旗袍是上海地区的一种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时尚元素相结合的产物。
它承载了上海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深受欢迎并享有盛誉。
海派旗袍以其简约、优雅的设计风格和精工细作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国内外时尚界和服装界的经典。
2. 起源海派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
当时,上海作为中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旅行者。
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促使了传统旗袍的演变和创新。
海派旗袍在裁剪、面料选择和样式设计上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呈现出新的风貌。
3. 设计特点海派旗袍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剪裁和线条海派旗袍凭借其独特的剪裁和线条设计,展现出女性的曲线美和气质。
它紧身贴身的上半身设计突出了胸部和腰部的线条,下半身则展示了女性的翘臀和修长的双腿。
整体呈现出典雅婉约的身姿。
3.2. 面料选择海派旗袍的面料选择较为注重,常用的面料有丝绸、缎子和绸缎等。
这些面料具有光泽度高、柔软光滑等特点,能够凸显女性的高贵和优雅。
3.3. 色彩和图案海派旗袍的色彩和图案也是其设计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旗袍多采用鲜艳的色彩,如红色、粉色、绿色等,以彰显女性的亮丽和魅力。
同时,还常常在旗袍上绣上花鸟、蝴蝶、云雾等图案,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4. 制作工艺海派旗袍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4.1. 裁剪首先,根据顾客的身形和要求,进行旗袍的裁剪。
裁剪师傅需要根据个体的尺寸,将面料进行剪裁,确保旗袍合身。
4.2. 缝制接下来,裁剪好的面料会被缝制成旗袍的身体。
缝制过程需要用到各种缝纫设备,如缝纫机、缝纫针等。
缝制时需要注意线迹的密度和平整度,以保证旗袍的整体效果。
4.3. 装饰制作好旗袍的身体后,还需要进行一些装饰工艺。
例如,在旗袍的领口、袖口和下摆等地方加入绣花、镶珠或其他装饰物,以增加旗袍的美观和独特性。
4.4. 定型最后,制作好的旗袍需要进行定型处理,使其保持流线型的形状和美观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海派旗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海派旗袍作者:***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22年第01期上海民间旗袍丰富多彩的活动背后呈现出的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文化记忆和不同区域之间的情感联结,这正是海派旗袍强大而深厚的生命力所在。
源自民间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是政府保护部门非遗实践与企业市场行为的重要基石和补充,极大地推动了海派旗袍的活态传承。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掀起一股世界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
随着2001年中国昆曲被列入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二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保护进入国家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中,非遗也成为一个文化热词,逐步深入人心。
中国传统服饰资源宝库中越来越多的瑰丽遗存被挖掘出来,海派旗袍即是其中一例,在非遗视野下海派旗袍有了新的历史文化价值表达。
北京、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与旗袍有过渊源的城市,纷纷为旗袍立项申报国家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旗袍从日常穿着的实际功用层面抽离出来。
旗袍的文化历史、传承发展、工艺流程、审美情趣等各方面备受关注,被赋予解读历史、传承文化、还原生活的重要价值。
2007年,上海将“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和“龙凤旗袍制作技艺” 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上海“龙凤旗袍制作技艺”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使海派旗袍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上海市各级政府、市非遗保护中心及相关非遗保护单位继续组织专家、学者对旗袍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审美观念、工艺传承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出版各类旗袍方面的书籍或画册;不定期举办各类旗袍展览、表演或相关活动;积极推动海派旗袍的生产性保护。
此外,来自民间的众多旗袍爱好者也纷纷自发建立旗袍社团,组织各种旗袍活动。
在非遗保护的旗帜下,海派旗袍的保护活动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海派旗袍盛事: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行动发展定位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一直发挥着文化窗口的作用,各种形式的海派旗袍展览则是这扇窗户中最靓丽的风景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开放创新、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浸染下,海派旗袍在上海发祥,从石库门到花园洋房,不受职业和身份的限制,处处可见穿着旗袍的女性身姿;电影银幕、戏剧舞台、杂志封面、月份牌上,到处留存着海派旗袍的印迹。
海派旗袍突破了中国妇女传统服装的保守拘谨和宽衣博袖,吸取欧美流行时装的元素,将旗袍缩短长度,装上领衬,收紧腰身,用合体适度的款式,第一次把东方女性细致动人的曲线展示出来。
中西合璧的款式、精良细致的装饰、流畅曼妙的曲线、高贵典雅的气韵,把海派旗袍的风姿永久地定格在中国近代史的记忆之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旗袍开始在上海妇女界流行,很快就扩大到全国,成为当时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服装之一。
当时的旗袍腰身宽大,下摆垂至脚面,袖口多为“倒大袖”,款式搭配都较为保守。
二十年代末,上海女性受社会风气及欧美流行短裙的影响,将旗袍的下摆提高至膝下,袖口也开始缩小,旗袍开始走上时尚的快车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旗袍最绚烂多姿的时期,旗袍袖口、下摆、衣衩变化令人眼花缭乱。
三十年代中期,下摆曳地的“扫地旗袍”流行,这种旗袍多为高领,装着三粒纽扣,领高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热夏天也不改风尚。
随着旗袍的加长,旗袍开衩也越来越高。
时尚女郎穿着这种旗袍走起路来摇曳生姿,玉腿乍现。
三十年底中期后,旗袍又流行低衩,开衩仅到小腿,但袍身颀长,时髦女子穿着低衩旗袍走路时舒缓优雅,坐下时含蓄大方。
抗日战争时期,各界女性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为了行走方便,袍身逐年缩短,开衩也逐渐升高,袖子也变得细长合体。
四十年代后,由于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旗袍总体未及三十年代变化多端,但仍然在时尚的风向下转动,直至五十年代后逐渐销声匿迹。
海派旗袍的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服饰工艺的精华之一,在中国服装工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精妙的制作技艺造就了灵动美妙的海派旗袍。
镶、嵌、滚、宕、盘、贴、绣、绘、钉等工艺为海派旗袍的主要工艺构成,它们继承与发扬了中国传统制衣工艺的精髓。
“镶”指镶边工艺,指制作旗袍时在衣襟、领口等边缘拼接上另外裁剪的一条或一块质
料;
“嵌”指嵌线或嵌条工艺,制作时将长条面料对折,两边抛光,然后制成嵌线或嵌条缝在两片衣缝之间;
“滚”指滚边工艺。
制作时将布条斜裁制成滚条,然后将滚条在旗袍的袖口或领口包边抛光。
“宕”指宕条工艺,制作旗袍时先作好宕条,然后在旗袍的边缘缝接上各种窄长的宕条,宕条工艺使旗袍线条灵动、气韵流畅。
镶、嵌、滚、宕的运用既增加了旗袍边缘的牢度,又增添了整体的美观,而且可以自由组合,一滚一嵌、两滚两嵌、一滚一嵌一宕……层出不穷的组合,让旗袍的制作技艺变得奇妙而神秘。
“盘”指盘纽工艺,制作盘纽时首先剪出布条,两边折光,用编结技艺把布条盘结成花型。
旗袍领口的盘纽位置明显,既有实用的系结功能又有装饰功能,因此盘纽的数量、造型、色彩都需与旗袍的整体造型协调统一。
经过工艺师的精心设计和制作,盘纽的造型变化层出不穷,钉缀在身上,具有画龙点睛的之妙。
“绣”指刺绣工艺,将传统花卉、几何图案、吉祥纹样彩绣于旗袍上,这种传统的工艺为旗袍增添了古老的东方韵味。
“贴”指贴制工艺,制作时用颜色相近的面料,挖制成云头、花卉等形状,缝制在旗袍的领口、前襟、下摆等部位,增添旗袍高贵典雅的气韵。
“绘”指绘制工艺,是采用工笔、泼墨等绘画技法在旗袍上绘画。
通过画笔渲染的人物、山水、
花卉,将旗袍装点成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
“钉”指钉制工艺,是将珠片、花边等装饰物,由手工一针一线钉制在旗袍上,增加了旗袍的
立体灵动之感。
海派旗袍的裁剪和造型特点则受西方服装立体造型的影响,使衣身在造型上由平面构成形
式转变为立体构成形式。
从正面看,肩宽、收腰和宽下摆,构成“X”形;从侧面看,高胸翘臀
形成“S”。
东方女性细腰削肩的特点在不经意中以天然的方式体现出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派旗袍在结构上开始采用了收拢腋下省和胸省的结构处理方式(省
指折裥),用收省的方法,使胸部造型更加丰满;腰部收窄以至贴体使其更接近人体曲线,整
体廓形简练流畅。
四十年代的旗袍继续朝西化方向发展,传统旗袍是一个平面结构,前、后片及袖片在一起,当衣袖下垂时,肩与袖下处面料堆积过多,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师将前后片分离,前片、后片
各自形成符合人体自然站立时双肩下垂的肩斜线。
同时,袖子与衣身分离,连袖变为装袖。
垫肩、拉链也逐渐也被广泛地使用。
中西合璧的款式与制作技术既保留了中国女性温婉含蓄的传统气韵,又增加了简洁干练的
现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