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和定义

合集下载

范畴论完整讲义

范畴论完整讲义

范畴论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对象和关系的抽象化。

范畴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它提供了在数学对象之间进行操作的方式。

在范畴论中,对象被视为元素集合,而关系则被视为这些元素之间的映射。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讲义,涵盖了范畴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1. 范畴的定义和基本结构范畴是对象和态度的集合,其中对象是数学对象的一般化,而态度则表示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范畴中,对象之间的映射被称为态射。

态射的集合是态度的集合,而态度的集合是对象的集合。

基本结构包括对象之间的态射以及态射之间的复合。

态射之间的复合定义了态度的传递性质。

2. 函子函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范畴对象,它表示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映射。

函子可以用于将不同的数学结构进行比较和转换。

3. 自然变换自然变换是在两个函子之间定义的一种关系,它表示两个函子之间的相似性。

自然变换可以用于描述两个数学结构之间的相似性或差异。

4. 逆象和余象逆象和余象是范畴中的重要概念,它们表示态射的反向映射。

逆象和余象可以用于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和操作。

5. 限制和投射模限制和投射模是范畴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们表示对态射的限制和投射操作。

这些操作可以用于对对象进行分类和分解。

6. 上下同态与上下同构上下同态和上下同构是范畴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表示两个范畴之间的等价关系。

这些关系可以用于对数学结构进行分类和组织。

以上是范畴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范畴论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和操作,以及不同数学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是一个简要的讲义,范畴论是一个非常深奥和复杂的领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完全掌握。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

康德的十二范畴引言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于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而是通过主动构建概念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范畴是认识的基本结构,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组织世界。

康德的范畴理论共有十二个范畴,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第一部分:理论背景1.1 范畴理论的来源康德的范畴理论起源于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该书是他对于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康德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研究,提出了认为认识是主观构造的观点,并初步探讨了认识的结构。

1.2 范畴的定义范畴是康德指出的一种认识结构,它被用来理解和组织事物的本质。

康德将范畴看作是纯粹理性的形式,是我们主观上给予经验观念的结构。

1.3 康德的三个世界观康德提出了三个世界观,即物自体世界观、现象世界观和实践世界观。

范畴在这三个世界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意义。

第二部分:十二个范畴的详细介绍2.1 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是康德的第一个范畴,它描述了事物结构中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在我们的认识中,我们常常将事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来理解,并将这些部分重新组合成整体,以便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2.2 存在与实体存在与实体是康德的第二个范畴,它探讨了事物的存在与实体的关系。

康德认为,存在是指事物的存在状况,而实体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

2.3 量与质量与质是康德的第三个范畴,它描述了事物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在我们的认识中,我们通常通过对事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观察和测量来了解事物的本质。

2.4 可能与必然可能与必然是康德的第四个范畴,它探讨了事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

康德认为,事物的可能性是指它能够以某种方式存在的程度,而必然性是指事物以一定方式存在的程度。

2.5 实际与可能实际与可能是康德的第五个范畴,它描述了事物的实际状态和可能状态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定义与范畴

社会工作的定义与范畴

社会工作的定义与范畴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旨在通过对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干预和支持,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以改善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公正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定义与范畴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专业实践。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的定义可从不同角度来解释,但核心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和增进个人福祉。

以下是对社会工作的定义与解释:1.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实践,旨在促进人的福祉和社会正义。

它基于价值观和伦理准则,努力满足个人、家庭和社区的需求,并提供咨询、支持和扶持。

2. 社会工作是一种跨学科的实践方式,它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法律、政策和人类发展等领域的知识,以帮助人们克服社会问题和挑战。

3. 社会工作是一项职业,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受益人合作,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和社会参与,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变革。

二、社会工作的范畴社会工作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1. 儿童与家庭服务:社会工作者在儿童保护机构、社区中心、家庭服务机构等领域工作,为儿童与家庭提供支持和指导,解决家庭矛盾、家庭暴力等问题。

2. 医疗与健康服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诊所、康复中心等场所工作,协助病人和其家庭面对疾病与康复挑战,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服务。

3. 老年人服务:社会工作者在养老院、老年中心等机构从事老年人服务工作,帮助老年人应对生活变化、提供支持和关怀。

4. 教育与学校服务:社会工作者在学校、大学等教育机构中工作,提供学生辅导、家庭支持以及针对学校问题的解决方案。

5. 社区发展与社区参与: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合作,促进社区发展和建设,支持社区居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并解决社区问题。

6. 康复服务: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服务机构、社区康复中心等领域工作,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提供康复支持和辅助服务。

7. 移民与难民服务:社会工作者在移民机构、难民营地等工作,提供非营利性服务,帮助移民和难民融入新社会,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8. 社会政策与研究:社会工作者参与制定和评估社会政策,以及进行社会问题的研究,为社会决策提供专业建议与支持。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类谓词,因都具有范畴性质,因此称之为“十范畴”。

它们既具有逻辑的意义,是词义的最高的种,是关于现实的陈述的种;又具有作为存在的最一般的规定性而具有本体论意义,是存在的规定性的最高的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范畴是概括经验材料的结果。

在《范畴篇》中,他区分了十个范畴:实体(本体)、关系、数量、性质、时间、地点、姿态、动作、遭受、状况。

一、定义:在形而上学的理论形式中,“十范畴”的定义为:实体: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理论形式,称之为“实体”;关系:当实体与其他实体发生联系时,这种联系称之为“关系”;数量:同类实体累积的多少问题,即表现为实体的“数量”;性质:实体得以成为某个实体,取决于实体的“性质”;时间与地点:无论实体是否与其他实体发生关系,其存在的先验性形式都包括了“时间与空间”两个基本范畴。

姿态:实体不与他者发生关系时的存在形式,称之为“姿态”;动作:实体在遭受中的其主动性或被动性行为,称之为“动作”;遭受:当实体之间的关系产生逻辑辩证时,称之为“遭受”;状态:实体与他者发生关系时的存在形式,称之为“状态”;二、实体、性质、姿态与数量:(1)实体的存在方式:实体,是哲学和形而上学中,对于具体事物的一种理论假设,是一种理论工具。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在哲学上都称之为“实体”。

根据实体论原理,实体的二重性即为“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的构成关系不同,其实体的存在方式也不同。

其中:当实体以个体的方式存在时,事物得以存在的原理与逻辑结构为其内涵,事物的质料与形式为其外延。

这种存在方式为“本体性存在”;当实体进入一个新的逻辑系统中时,被该逻辑系统重新定义产生新的外延,原有外延构成内涵。

这种存在方式为“存在性存在”。

本体性存在与存在性存在,是实体的两种基本存在形式。

(2)性质、姿态与数量:实体的性质与姿态的变化,是由实体的质变与量变引起的。

当实体内涵属性与外延属性发生变化时,实体的性质就表现为新的存在属性,即为实体的质变;同时,实体的内涵与外延的数量变化,也会造成实体的变化,即为实体的量变。

范畴的哲学概念

范畴的哲学概念

范畴的哲学概念
范畴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把事物进行归类所依据的共同性质。

在哲学中,范畴被用来对事物进行分类,并揭示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

范畴是哲学逻辑系统中最基本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最基本的工具。

不同的哲学家对范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但一般都认为范畴是用来表达和揭示事物本质和关系的概念。

在范畴的分类上,哲学史上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

例如,亚里士多德在其《范畴篇》中提出了15个基本的具体范畴,包括主体、客体、时间、空间、质料、形式、数量、关系等。

康德则在逻辑学12判断表中使用了“三位一体”列表方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数学中的范畴学”用3条矢量构成的三角形来表达量与量之间的范畴关系。

总之,范畴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关系,是人们进行思维和判断的基础。

范畴的意思是什么

范畴的意思是什么

范畴的意思是什么在语言和思维领域中,范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和组织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分类。

范畴的概念既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也可以用于抽象概念和思维模式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范畴的意义和作用,并探讨范畴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范畴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范畴是一种将事物进行分类和组织的方式。

人类思维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将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它们。

范畴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对世界进行认知和描述,帮助我们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范畴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应用和解释。

在语言学中,范畴是指词汇项的语义类别。

例如,在一个动物的词汇表中,可以将动物分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不同的范畴。

这些范畴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

在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范畴是指对世界进行分类和认知的基本方式。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 Eleanor Rosch 的研究,人类通过将事物划分到范畴中,可以更快速地识别和理解它们。

范畴也有助于形成概念和推理,帮助我们组织和处理大量信息。

范畴论是哲学上的一种学派,研究范畴的本质和特性。

在范畴论中,范畴是一类具有相同属性和关系的事物的集合。

范畴论认为,范畴是理解和描述世界的基本单位,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和依赖。

范畴的意义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领域,范畴的概念被用于对不同学科和领域进行分类和组织。

例如,在生物学中,动物被分为不同的范畴,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帮助科学家研究和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

在社会科学中,范畴概念可以用于研究社会群体和文化现象,并对它们进行分类和理解。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范畴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

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中,范畴被用于训练模型和进行分类。

例如,可以为计算机设定动物范畴,并通过训练模型使其能够识别和分类不同种类的动物。

此外,在信息检索和知识图谱中,范畴的概念也被用于组织和检索大量的信息和知识。

各类场所范畴及定义

各类场所范畴及定义

各类场所定义一、较大规模的公众聚集场所:1、建筑总面积大于五万平方米的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2、建筑总面积大于五万五千平方米的民用机场航站楼、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3、建筑总面积大于四万平方米的宾馆、饭店、商场、市场;4、建筑总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的公共娱乐场所;二、较大规模的建设工程:1、属于或者含有较大规模的公众聚集场所的建设工程。

2、建筑总面积大于5万平方米的国家机关办公楼、电力调度楼、电信楼、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档案楼。

3、单体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的或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其他公共建筑;4、工业建筑,生产、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以上且建筑面积(储罐区为占地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

三、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界定标准根据《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三十七条,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且达到以下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应纳入消防监督检查范围:(一)从事甲、乙类生产、储存、经营的;(二)从事丙类生产、储存、经营且建筑面积超过五百平方米的;(三)从事丁、戊类生产、储存、经营且建筑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的;(四)建筑面积大于二百平方米的人员密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

公共娱乐场所:是指向公众开放的下列室内场所:(一)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二)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三)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四)游艺、游乐场所;(五)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

关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界定。

范畴和定义

范畴和定义

范畴[fàn chóu]categor y在哲学中,范畴(希腊文为κατηγορια)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

比如说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都是范畴。

在分类学中,范畴是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

它既不同于学术界对于学问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又有别于百科全书式的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对知识的分类,范畴论是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因而范畴论属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分支。

[编辑本段]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亚里士多德是范畴论的开山祖师。

他在《范畴篇》这本著作中列举并且讨论了十大基本存在,分别为:实体(οσσία)数量(ποσόν)性质(ποιόν)关系(προς τι)场所(ποσ)时间(πότε)姿势(κείσθαι)状态(έτειν)动作(ποιείν)承受(πάστειν)并称它们为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各种形式的存在作了如下定义:一个存在是任何一个可以用“是”或“有”来描述的对象。

要对存在的范畴进行研究,就要首先决定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对事物可以用“是”或“有”来陈述,这种可描述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个范畴是指事物的一个最大的分类—“事物”在此是指可被称谓但不能还原成其它类的任何对象。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提出了第一个哲学的分类系统,并有助于促使哲学家去考虑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

直观上,一个对所有存在的完美的分类系统应该满足如下3个条件:有限的:类的数量是有限的。

覆盖的:任何存在都属于某一类。

也就是说类的集合包含宇宙万物。

无交的:任何存在都只属于某一类。

也就是说不同的类之间没有相交。

以上条件在范畴的分界问题上引起困难,比如说性质和关系的区别本来就不明显,又比如说在场所和时间这样的连续环境中规定像大小多少这样的数量的概念本身就没有界限。

其实现实的分类系统,比如说生物学对物种的分类,图书馆对书籍的分类,皆不能满足既是覆盖的,又是无交的。

范畴是一种辅助概念,每一个范畴都是人为创造出来并加以组织化的术语,给科学提供分类样式,作为思考技术的工具,为进行共同讨论限定框架和带来主题感觉。

各类场所范畴及定义

各类场所范畴及定义

各类场所定义一、较大规模的公众聚集场所:1、建筑总面积大于五万平方米的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2、建筑总面积大于五万五千平方米的民用机场航站楼、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3、建筑总面积大于四万平方米的宾馆、饭店、商场、市场;4、建筑总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的公共娱乐场所;二、较大规模的建设工程:1、属于或者含有较大规模的公众聚集场所的建设工程。

2、建筑总面积大于5万平方米的国家机关办公楼、电力调度楼、电信楼、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档案楼。

3、单体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的或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其他公共建筑;4、工业建筑,生产、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以上且建筑面积(储罐区为占地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

三、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界定标准根据《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三十七条,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且达到以下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应纳入消防监督检查范围:(一)从事甲、乙类生产、储存、经营的;(二)从事丙类生产、储存、经营且建筑面积超过五百平方米的;(三)从事丁、戊类生产、储存、经营且建筑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的;(四)建筑面积大于二百平方米的人员密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

公共娱乐场所:是指向公众开放的下列室内场所:(一)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二)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三)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四)游艺、游乐场所;(五)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

关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界定。

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

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

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及其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情绪、行为、个体差异、个人发展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心理学的范畴非常广泛,可以分为不同的子学科和专业领域。

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其行为的科学,旨在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和机制。

它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量化和分析等方法来获取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数据,以构建理论模型和解释框架,从而增进我们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二、心理学的范畴(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思维、记忆、知觉和语言等方面。

它关注个体是如何处理信息、做出决策以及如何形成和改变认知结构和模式等问题。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和变化。

它探究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上的发展轨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

它关注个体是如何与他人互动、如何形成和维护社会关系、如何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等问题。

(四)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和应用心理学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它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如何诊断、预防和治疗,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它关注个体的个性发展、特质理论以及人格类型和人格障碍等问题。

(六)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它关注学习的过程、教育的效果以及教育策略和个体差异等问题。

(七)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研究人类身心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关注个体的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健康、心理应激和适应、生活方式和心理干预等问题。

(八)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控制,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

它关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等问题。

以上只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小部分子学科和专业领域,实际上心理学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框架。

范畴化理论问题

范畴化理论问题

(ii)意象图式模型 定义:意象图式是基本经验,是一种认知结构, 来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 互动。具体来 讲,意象图式是指那些在人们的日常身体经验中 反复出现的、相对简单的结构以及各种空间方位 关系,前者如容器图式,路径图式,连接图式, 力量图式,平衡图式 ; 后者如上一下图式,前一 后图式,部分一整体图式,中心一边缘图式等。 作用:在范畴化过程中,意象图式模型是命题认 知模型的补充,其作用表现在对非命题知识的抽 象、概括。
(iii)隐喻模型 (1) 定义: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 方式,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 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作为一种基 本的认知模型,隐喻是源域向目标域 的结构映射, 其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2)以+TIME IS MONEY+为例,我们来看隐喻 模型在范畴化中的认知构建力。人们在日常生活 中往往用如下语言来谈论时间(Lakoff &Johnson, 1980:7—8):
(i)命题模型
命题模型是指一种不使用想象手段 (如隐喻、转喻 或心理意象 ) 的认知模型。命题模型具有一种客观 主义的味道因为它们包含有着各种特性的实体以及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对命题所表达的语句, 可以做出或者为真或者为假的判断。 例如,一谈到“鱼”,人们就知道它是生活在水里的 一种动物。在命题模型中,必然包括“鱼可以在水 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的知识。这样的知识 包括了对特定对象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关系的认 知,是数个认知域中的知识形成的知识网络。人们 的知识就是以命题的形式将语言本身作为客体进行范畴化, 如元音、辅音、词素、词缀、实词、虚词等概 念就是对语言本身进行范畴化的产物。 (3)范畴化的作用 范畴化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人 脑利用符号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 过程,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也是 构建范畴的基础。范畴化在语言中发挥普遍的作 用,语言结构本身就是一范畴化的问题。 (4) 范畴与范畴化的关系 范畴与范畴化就像如影随行的两兄弟。范畴 化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过程,而范畴就是认知的结 果。因此,范畴就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 化又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

社会工作的定义和范畴

社会工作的定义和范畴

社会工作的定义和范畴社会工作是一种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问题、达到自我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跨学科领域。

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社会正义、增进社会福利,并提供支持和服务给那些在社会中面临困境的人们。

社会工作的范畴非常广泛,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和专业。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的定义是指社会工作者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与个人、群体和社区的互动,提供支持、信息和资源,促进他们实现自身潜力,解决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和权益,努力创造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环境。

通过提供咨询、辅导、介入、协调等多种服务方式,社会工作者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自我管理和提升的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实现积极的变化。

二、社会工作的范畴社会工作的范畴非常广泛,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和专业。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社会工作范畴:1. 个人社会工作:个人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个人的独立互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实现个人目标。

个人社会工作包括个人咨询、心理辅导、康复服务等。

2. 家庭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家庭成员的互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家庭问题、增进家庭功能和和谐。

3. 社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社区居民的合作和互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参与。

4. 教育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教育机构、学校中开展的工作。

他们通过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互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社交问题,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5. 医疗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医疗机构、医院中提供的服务。

他们通过与患者和家属的互动,提供心理支持、信息咨询、资源协助等,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和康复过程。

6. 公共政策社会工作:公共政策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参与政策制定、评估和落实等过程,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的发展。

世界文化的定义与范畴

世界文化的定义与范畴

世界文化的定义与范畴世界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全球各地的不同文化传统、艺术表达、价值观念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种多元的现象,世界文化具有多种定义和范畴,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世界文化的定义与范畴。

一、世界文化的定义世界文化可以理解为整个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包括艺术、音乐、舞蹈、文学、语言、宗教、科技、建筑、食物等诸多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反映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群体中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世界文化的定义还可以从跨文化交流和互动的角度来理解。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社会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世界文化可以被看作是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结果,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和尊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世界文化的范畴世界文化的范畴是多样而广泛的。

根据文化元素的不同,可以将世界文化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范畴:1. 文学与语言:世界文学包括各种语言创作的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从《奥德赛》到《战争与和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展现了人类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世界上拥有众多语言,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2. 艺术与音乐:世界艺术和音乐涵盖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

从中国的绘画山水、印度的卡马斯特拉舞到巴赫的管风琴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表达方式都有其特色和内涵。

艺术与音乐作为一种通用语言,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3. 宗教与哲学:世界各地有各种宗教和哲学体系,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家哲学、印度教等。

这些宗教和哲学体系不仅体现了人类对宇宙、人生和伦理道德的思考,也影响了不同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 科技与工艺:世界文化的范畴还包括科技和工艺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从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到现代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和工艺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对不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念和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概念和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概念和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概念和范畴是认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 定义:概念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思维表达,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而范畴则是对于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分类的方式。

2. 广度和深度:概念相对较宽,涵盖的范围较广;而范畴相对较窄,涉及的范围较窄。

3. 单独性和归属性:概念独立存在,可以单独使用;而范畴则需要通过将事物归属到特定的范畴中进行使用。

联系:
1. 概念和范畴都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进行认识和思维的方式,是对事物的抽象和归纳。

2. 概念和范畴都涉及到对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把握和归类,都是对事物进行概括和分类的手段。

3. 概念和范畴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范畴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范畴的构建。

总之,概念和范畴在认识论中是密切相关的概念,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而范畴是对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概念相对较广泛和独立,而范畴相对较狭窄和归属,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并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于事物认识和思维的基础。

安全生产定义和范畴

安全生产定义和范畴

安全生产定义和范畴
安全生产是指在各种生产活动中,对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财产安全以及环境等各方面都进行有效预防、控制和管理的一系列技术、管理和法律措施。

安全生产的范畴涉及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安全。

生产安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制造和使用的各种原材料、设备、工具和产品采取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预防事故发生,确保工作场所安全。

2.劳动者安全。

劳动者安全是指对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身体健康、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劳动待遇等问题进行有效的保障和维护。

3.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护,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4.安全法律制度。

安全法律制度是指建立和完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规章和标准,制定安全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增强安全生产的法制保障。

5.安全教育和培训。

安全教育和培训是指对劳动者进行安全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安全生产的范畴是多方面的,涉及的问题也非常复杂。

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和实践,采取科学有效的
措施,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同时,社会也需要关注安全生产问题,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共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新概想、新范畴、新表述

新概想、新范畴、新表述

新概想、新范畴、新表述摘要:一、引言二、新概想1.概念定义2.我国新概想的发展三、新范畴1.范畴的定义2.新范畴的产生及影响四、新表述1.表述的重要性2.新表述的创新与挑战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新概想、新范畴和新表述成为了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认知体系,还推动着我国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对新概想、新范畴和新表述进行深入探讨。

二、新概想1.概念定义新概想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对原有概念进行拓展、创新或颠覆,从而形成的新概念或观念。

新概想往往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2.我国新概想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新概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 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概念,如智能城市、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

这些新概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新范畴1.范畴的定义范畴是指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

新范畴是指在某一领域中,由于新概想的出现或原有范畴的拓展,形成的新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

2.新范畴的产生及影响新范畴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变革。

例如,在互联网+ 时代,新范畴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短视频等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范畴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认知体系,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四、新表述1.表述的重要性新表述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对原有表述进行改进、创新或颠覆,从而形成的新表述或表达方式。

新表述对于传播新概想、新范畴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促进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

2.新表述的创新与挑战随着新概想、新范畴的不断涌现,新表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持简洁明了的基础上,准确地传达新概念、新范畴的内涵,成为了新表述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新表述的创新也为我国的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五、结论新概想、新范畴和新表述是科技发展和人类认知进步的重要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畴[fàn chóu]categor y在哲学中,范畴(希腊文为κατηγορια)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

比如说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都是范畴。

在分类学中,范畴是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

它既不同于学术界对于学问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又有别于百科全书式的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对知识的分类,范畴论是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因而范畴论属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分支。

[编辑本段]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亚里士多德是范畴论的开山祖师。

他在《范畴篇》这本著作中列举并且讨论了十大基本存在,分别为:实体(οσσία)数量(ποσόν)性质(ποιόν)关系(προς τι)场所(ποσ)时间(πότε)姿势(κείσθαι)状态(έτειν)动作(ποιείν)承受(πάστειν)并称它们为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各种形式的存在作了如下定义:一个存在是任何一个可以用“是”或“有”来描述的对象。

要对存在的范畴进行研究,就要首先决定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对事物可以用“是”或“有”来陈述,这种可描述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个范畴是指事物的一个最大的分类—“事物”在此是指可被称谓但不能还原成其它类的任何对象。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提出了第一个哲学的分类系统,并有助于促使哲学家去考虑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

直观上,一个对所有存在的完美的分类系统应该满足如下3个条件:有限的:类的数量是有限的。

覆盖的:任何存在都属于某一类。

也就是说类的集合包含宇宙万物。

无交的:任何存在都只属于某一类。

也就是说不同的类之间没有相交。

以上条件在范畴的分界问题上引起困难,比如说性质和关系的区别本来就不明显,又比如说在场所和时间这样的连续环境中规定像大小多少这样的数量的概念本身就没有界限。

其实现实的分类系统,比如说生物学对物种的分类,图书馆对书籍的分类,皆不能满足既是覆盖的,又是无交的。

范畴是一种辅助概念,每一个范畴都是人为创造出来并加以组织化的术语,给科学提供分类样式,作为思考技术的工具,为进行共同讨论限定框架和带来主题感觉。

范畴的历史爱奥尼亚哲学以物质的基本元素为范畴:土、水、空气和火。

它的重要性在于引起了人们在认识问题上的兴趣、并成为哲学分类系统的前身。

柏拉图区分了五种范畴:它、自、区别、变化和永恒。

他认为这些范畴是精神存在的证明。

伊曼努尔·康德把范畴作为先天的理性,正是由于范畴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将经验转化为知识。

中文译名“范畴”源于《尚书》中的“洪范九畴”。

“九畴”中的第一畴是我们熟悉的“五行”:水、火、金、木、土。

五行不仅是一个对基本物质的分类系统,而且具备“相生相克”这一关系推演系统,而五行体系的最大特征是在于“行”这一字上,体现了生灭流转、变化不息的宇宙观。

另外八畴包括政治、天文、气象、修养、道德和人生幸福,这已超出了我们在此的讨论范围。

据信《尚书·洪范》是在战国时代成文,但五行的观念则更加原始。

范畴举例哲学家们对于什么是“存在”的基本范畴持不同看法。

在此我们列举一些不同观点:物质对象物质对象是存在的;说它们“存在”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一幢房子、一个人的身体、一棵树、一片云。

说它们存在只因为它们是物质对象。

我们称其为物体,或者实物,或者具体事物,或是实体(注意在此不同于哲学中的用法)。

心灵心灵是我们的一部分,用于感知和思考,有些哲学家认为它们是存在。

按常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心灵。

当然,大多数哲学家只是假设,心灵是除了物理对象以外的另一个范畴。

笛卡尔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观点称为二元论)。

而其他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概念可以还原成物质概念(这种观点称为唯物论)。

另外有些哲学家认为心灵不是一种可以离开了个人而单独区分出来的“东西”,他们认为精神性和物质性是出于一种伴随发生关系—就像银行跟大楼的伴随发生关系一样。

类所有的人和所有的行星都属于类。

在行星类里,有水星、金星、地球,还有其它可能散布在宇宙中的行星。

除了类中成员,类本身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存在。

在某种意义上说,行星类是存在的。

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有如集合。

“类”在意义上几乎等价于“集合”。

性质一个红苹果的“红”,或者干脆说所有红的东西的所共有的那种“红”,是一种性质。

你也可以称此为那个苹果的属性。

当你讲到一个物体的尺寸、颜色、重量、组成等的时候,你就是在谈论它的性质。

一些人认为性质像物质一样是一种存在(这恰好是宇宙论问题中激烈争论的焦点),所以苹果的“红”是存在的。

关系一个置于桌上的苹果与桌子之间有一种关系。

苹果与桌子之间的关系是“置于…上”的关系。

因此有人说,这关系是存在的。

在比如说,华盛顿纪念碑要比白宫高,“高于…”是建筑物之间的一种关系。

同样我们可以说这种关系是存在的。

这也是宇宙论问题中争论的焦点。

性质、关系、和类都被认为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

多数哲学家认同性质和关系是抽象的存在,而物质对象则有具体的存在。

这也许是区分两种存在的范例:即可被称为“是”的存在和可被称为“有”的存在。

是客观事物普遍具有的最一般规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是人们解释和把握客观世界辨证运动的重要思维形式,是认识和掌握现象之网的网上扭结。

参考:范畴研究对某一学科的发展而言具有奠基意义,经济法初始范畴是构建经济法范畴体系的基础和前提,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法理论体系的构建。

因为初始范畴作为经济法理论大厦的基石,如果自身不能得到充分的论证和合理的解释,那么整个经济法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对“经济权利是经济法的初始范畴”这一命题的研究,有利于为经济法学术共同体提供一个对话的平台,使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研究一步步走向繁荣和成熟。

囿于笔者精力所限,仅从初始范畴和经济权利出发对上述命题展开研究,以求能够自圆其说,为经济法范畴体系的构建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本论文由引论、正文以及结论三大块构成。

引论部分,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缘起、范围以及研究的意义。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经济法初始范畴之界说。

首先从范畴这一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对初始范畴的界定,从逻辑上推导出经济法的初始范畴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必要的说明,认为经济...针对刑事政策学范畴研究的基础性理论创作工作主要涉及两个重大问题:一是遴选确定刑事政策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系统,二是恰当选择刑事政策学范畴研究的技术路线。

遴选确定刑事政策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系统,应当考量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刑事政策学必然以刑事政策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二是刑事政策学必然以现代化命题作为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三是刑事政策学的基本范畴必然以公共政策学的基本范畴作为参照物。

刑事政策学基本范畴研究的技术路线,应当是从研究公共政策原理、分析公共政策基本范畴入手,总结刑事政策本身的特殊性,以准确概括出刑事政策的范畴体系,并通过对刑事政策基本范畴展开研究,探讨刑事政策的基本理论问题。

“清”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显得很不够。

本文基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大致上梳理了古代诗学中的“清”从先秦到清代近两千年的历程,对该范畴的源流演变作了粗具规模的历史考察,尽可能客观的反映历史真实。

为了获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本文还对音乐、书法及绘画中的“清”范畴作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力图在分析、比较中区分其意义的边界。

此外,本文还首次尝试从语义学的角度阐释它的丰富的意义,并对其复义性问题作了细致的辨析。

为了揭示“清”范畴的现代价值,笔者运用价值哲学、心理学理论对它的性质、特征及其功能给予辨证的阐释,认为它具有多重性质,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它的本质特征;为了真实的说明古代中国人的深层心理和精神需要,本文结合运用具体切实的材料,从价值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了“清”范畴,论列了它的种种功能。

总之,在多维视野中考察“清”范畴,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历史,理解生活,理解艺术、自然与人的关系,从而深入领会“清”范畴的意义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 在走过一个世纪的发展里程后,古文论研究像是找到了一个推向深入的突破口,那就是对范畴的研究。

由于从此角度出发研究文学理论批评,可以排除历史的偶然因素的干扰,最大程度地以纯净化的逻辑形式,再现古代作家、批评家的认识发展过程,所以,它成为人们探索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当然,范畴研究之所以被今人普遍重视,不仅出于这种学理的必然,还有更深广的原因。

今天,我们在这里就这个问题作一个讨论,就是希望能站在世纪之交学术演进的中间节点,在回看来路的基础上,对包括范畴研究何以成为热点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初步的论定。

蔡、涂两位先生,你们看,为了保证谈话的深入不空泛,我们是否先从这“回看来路”说起?涂光社(辽宁大学中文系) 是应该从回顾说起。

不过,甫一回顾,就有一大堆问题需要厘清。

譬如,是否如涌豪所说,古文论界是在这个世纪末尾才发现范畴研究的意义的?或者,将这个问题置换一下,可以问:古文论研究究竟是从史的研究开始,还是本来就从作为论的范畴研究开始?我个人的意见是...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理论价值取向,就是从微观渐及于宏观,从对概念、范畴的诠释逐渐拓展、深入到对思想体系的深层研究。

本文通过对这种取向的产生、研究者们在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及应当重视的问题的探讨,来揭示这一研究途径对当前中国古代文艺思想(或美学)的现代价值实现的意义。

作者以为在古文论研究中应再次明确重视积累、尚实求真的要求,对由范畴向体系拓展与深化的研究,则应强调范畴体系,依次深入。

(1997)“趣”在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在范畴系统构架中起着支柱作用。

“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的演变发展历史可概括为:唐前为衍化期,宋代为成型期,金元为承传期,明代为盛兴期,清代为深化期。

“趣”的美学内涵可表述为:是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强烈趋向性的,必然伴随心理愉悦的,对人的自身本质力量审美观照的一类具有非实体性特征的系统性美质。

其本质特征包括主客观统一性、生命的自由与灵慧性、虚实相生性及强烈的心理趋向性。

“趣”作为审美范畴,涵纳了一百多种以“趣”的基本语义为立足点的审美语汇,构建出了一个内在庞大的网络系统,充分显示出了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所具有的筋络相连、血脉潜贯的特征。

“趣”在古代语义系统中的涵义包括两大类:非审美系统之义和审美系统之义。

前者主要包括作为趋向、趋附,催促、催办,从速、赶紧,随便、随意之义;后者主要包括作为旨趣、意味,情趣、情致,风致、情态,兴致、兴趣,志趣、趣尚之义。

“趣”的后一系统涵义,从内在规范和影响了它作为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建构、成型、推进及其体系化。

“趣”作为文论审美范畴...定义概述定义是通过列出一个事物或者一个物件的基本属性来描写或者规范一个词或者一个概念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