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以动词的词类转化为例

合集下载

词类范畴典型概念与动词名词化现象

词类范畴典型概念与动词名词化现象


化 这个概念, 顾名思义就是指其它词类转换为名词 示该属性的不确定性 ) 。
表 1 典型名词与 非典型名化现象比较
形态结构
前置修饰
语 法功能
语义指称类别
名词性类型
类别
具体的典型名词 派生性名词 - ing 名词 T ha t小句结构 T he fact that结构
离散 +
-
单复数 +
-
量化 +
-
化或格的变化 )。在考察名词的特征时, 我们从人类 语言的普遍语法出发, 从意义和功能看名词的典型
性。名词有很多各种不同的种类, 专有名词由于其
特殊性不在我们讨论之中, 在普通名词中有一些名 词表示的是单独的个体, 例如 苹果 。然而 洪水
表示的物体虽然在自然状态下没有界限, 但可以和
数量词以及表容器的词连用, training 这类词就不 能和数词连用, 但可以受定语修饰, 吃苦 可以作句
2008 年第 14卷第 1期
性。因此, 事物范畴里有的成员会具有典型事件的一 些性质, 事件范畴里有的成员也会在特征上和典型事 物很接近。现实规则投射到语言里, 相对应地语言中
也有大致表示事物、事件、性状等几类词, 这些词由于
意义和句法功能的差异, 被人们分成不同的范畴, 如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各词类范畴之间也如物理范畴
( 1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系, 重庆 永川 402168; 2 重庆大学 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044)
摘要: 动词名词化现象位于名词和动词之间, 要确定三者间的关系, 首先得确定典型名词和动词, 再根据它们
各自的特征来讨论名词化的特点, 文章比较了英、汉语名词化现象在典型性方面的差异。

基本层次范畴与词汇习得——以动词为例

基本层次范畴与词汇习得——以动词为例

2018年10期总第398期ENGLISH ON CAMPUS基本层次范畴与词汇习得——以动词为例文/陶雯雯【摘要】范畴化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之一,也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范畴化理论经历了从经典范畴到现代范畴理论的过渡,取得了原型范畴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两大成果。

国内外关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原型范畴理论对语义、语言结构以及范畴习得研究的影响方面,相比而言,对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讨论较少。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与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并以动词为例,简单探讨了该理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关键词】基本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词;词汇习得【Abstract】Categorization is a concept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ototype category and basic-level category are the two major theories of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 category remains a heated topic of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which on semantics,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categorization acquisition has been researched. There has been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basic-level categor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relevant issues of basic-level category and discuss its possible implications in vocabulary learning, which is exemplified by verbs acquisition.【Key words】basic-level category; basic-level terms; vocabulary learning【作者简介】陶雯雯(1993- ),女,江苏南通人,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翻译。

基本层次范畴与词汇习得——以动词为例

基本层次范畴与词汇习得——以动词为例

2018年10期总第398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基本层次范畴与词汇习得——以动词为例文/陶雯雯【摘要】范畴化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之一,也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范畴化理论经历了从经典范畴到现代范畴理论的过渡,取得了原型范畴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两大成果。

国内外关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原型范畴理论对语义、语言结构以及范畴习得研究的影响方面,相比而言,对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讨论较少。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与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并以动词为例,简单探讨了该理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关键词】基本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词;词汇习得【Abstract】Categorization is a concept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ototype category and basic-level category are the two major theories of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 category remains a heated topic of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which on semantics,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categorization acquisition has been researched. There has been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basic-level categor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ain relevant issues of basic-level category and discuss its possible implications in vocabulary learning, which is exemplified by verbs acquisition.【Key words】basic-level category; basic-level terms; vocabulary learning【作者简介】陶雯雯(1993- ),女,江苏南通人,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翻译。

从认知角度来看词性转换_赵娜

从认知角度来看词性转换_赵娜

2011 ・ 7
关于设备安装承包经营行为的税收政策探讨
刘茂奇
(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门从事设备安装作业, 具有专业安装 资质, 与发包方签订设备安装承包合同, 合同约定安装所需的 设备、 材料、 配件等物资均由企业负责采购供应, 而设备价款远 大于安装劳务价款。企业将负责采购的设备物资作为工程结 算价款的组成部分, 向发包方开具发票结算。 针对企业上述经 济行为所涉及的适用流转税问题, 本文拟作一探讨, 以期引起 共鸣。 税收实务中有观点认为该企业是为达到销售设备的目的, 而实施的设备安装行为。安装行为是企业为销售设备所提供 的延伸服务或参与市场竞争、 赢取客户的手段。 这种观点将行 为的着眼点放在设备所有权转移的环节上, 认为其本质是一项 night. ②The job may not be very exciting, but the money will help to 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 ③Mr. Black was fooled by the salesman’ s manners until he showed that he was really a wolf in sheep’ s clothing, by selling Mr. Black a car that was falling apart. ④That boy wolfed down the whole cake, while my back was turned! 在上面的句子①中, 我们关于狼的认识, 例如 “捕食其它动 物的一种野生动物” , “狼在夜里嚎叫的感觉” , 甚至我们以前和 狼有关的经历都被突显了。 当我们看到句子②时, 我们的认知 过程突显出 “挣钱来为生” 或者之前与饥饿有关的一些经历。 在句子③中, “一个看似友好却内心阴暗的人” 的形象得到了突 显了。句子④突显了 “吃饭的举止” 。 2. 词性转换过程中的转喻映射。Radden and Kovecses (1999) 指出, 转喻过程实际上是凭借一种实体存取另外一种概 念实体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在同一 ICM 内, 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 例如, 在句子 She mothered her plants as she does her children 的认知域里, mother 一词可以被视为认知触发器, 也就是喻体, 为本体也就是的域 “She acted as a mother in taking care of the plants.” 的理解提供 了心理帮助。此外, 转喻映射对理解词性转换过程至关重要。 例如, 语用关联的转喻基础在理解下面这个句子时也尤为重要。 They wintered in America.在理解上面的句子时, winter 被 视为认知触发器, 激发了本体——时间的概念转喻。 3.词性转换的隐喻映射。名词和动词间的转化, 隐喻映射 显而易见。根据 Langacker 所说, 在认知语言学里, 名词往往 突显的是事物, 而其它的词类往往突显的是某种过程。 由动词 突显的事物可能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隐喻可以被看作 是用一个概念来理解和体验另一概念,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 过程。例如: He fathered many inventions. 在上面这个句子中, father 一词被当作动词来用。这个名 词转化为动词的过程突显了我们对 “father” 一词的知识层面, 在这些知识层面里, 尤其突出了 “原始性” , 换句话说, 也就是被 认为抽象的域通过具体的我们熟悉的原域而呈现在我们的认 销售行为, 对该行为应计征增值税。 在其寻求现行税收政策支 撑上有如下几点理由: 销售的对象为有形动产, 并且有形动产的所有权发生了转 移, 符合增值税应税货物的范围和对销售货物的定义。 《增值 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第二条规定: 货物, 是指有形动产, 包括 电力、 热力、 气体在内。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第三条规 定: 条例第一条所称销售货物, 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 因此, 应将该经济行为确认为销售货物的行为。 该观点也承认企业在整个行为中提供了建筑安装劳务行 为, 但需要用混合销售的规定加以判断确认适用征收增值税或 营业税。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第五条规定: 一项销售行 知域里。 三、 影响词性转换类型的因素 词性转换, 作为一种心理过程, 理解时要以人的认知能力 为基础。 更明了的说, 我们构想描绘事物或场景的方法对词性 转换的理解至关重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影响词性转换类型 的因素包括事物的突显程度以及我们对某个情景选取的视角。 1.突显程度。在认知语言学里, 不同的词汇种类反映不同 的突显程度。例如, 名词的突显程度很高, 因为它指明的是空 间域, 相反动词的突显程度很低, 因为它指明的是时间域, 而空 间域要比时间域显著。 一般来讲, 突显程度高的词汇往往被转 化成突显程度低的词汇。 因此, 名词转化为动词比动词转化为 名词更为常见。 2. 视角。视角在词性转换类型的选择上也很重要。也就 是说在理解一个情景时, 出发点很重要。 例如, 在句子 She mothered her plants as she does her children 中, 被转化的词汇 mother 一词的视角和句子 She took care of her plants in the way she cared for her children 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 四、 结语 词性转换,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在语言使用方面很普遍。 词性转换的过程包括转喻映射和隐喻映射, 域的理解通过转喻 映射以及隐喻映射而得以实现。词类以及词类转换类型的选 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具体词类所表征的实体的突显程度以 及特定情景中视角的选取。词类转换的认知研究拓展了认知 语言学理论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 Langacker, 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9. [2] Radden, G. & Kovecses, 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In K. U. Panther &G.Radden (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17-59. [3]张道真.现代英语用法词典[S].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94. [4] 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267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引言: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在英语教学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语言学家们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解释英语一词多义现象,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规律性。

一、英语一词多义现象1.1述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即指一个单词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即不同的词义。

这种现象在母语使用者中普遍存在,在英语教学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却很少有人深入研究该现象的成因。

1.2义简单来说,一词多义现象就是指一个单词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word“run”以表示“跑”,也可以表示“管理”,还可以表示“流动”等含义,从而产生一词多义现象。

二、原型范畴理论2.1述原型范畴理论是一种语义学理论,由来自英国的语言学家弗朗西斯卡尔森(Frances C.Carssen)提出,旨在解释多义词及其背后的规律性。

其核心思想主要集中在对抽象概念的描述,其主要理论内容为:抽象概念可以抽象成一个范畴,而该范畴的核心是一个原型,其他的词义都是围绕着原型展开,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以及其本质所在。

2.2型的概念原型是指一个抽象概念的最接近的词义。

例如,word“run”最接近的词义就是“跑”,而其他的词义都是围绕着原型“跑”展开,即“管理”是“run”原型“跑”的发展,而“流动”则是“跑”的拓展,都是和原型“跑”有关的。

三、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3.1语由来的多义举例在一词多义现象中,有许多是由元语由来的多义,例如word“run”,其来源于古英语,原型词义为“跑”,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古英语中的“run”这个词义除了“跑”之外,还演变出“管理”等其他词义,从而产生一词多义现象。

3.2用变化的发展另一个常见的多义源于语用变化,即一个词语义保持不变,但是用法却发生着变化,从而产生多义现象。

例如,word“run”,其本义是“跑”,但是随着用法的变化,它也可以表示“管理”,“运营”等其他概念,从而产生多义现象。

不同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词类划分标准

不同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词类划分标准




系 所 以 方光熹 的 广 义形态 才是 真正 的 形态
%




” 。
%
结 构 主 义 理 论 指 导 下 的诸 多 词 类划 分标
受 结构 主义语 法理 论深刻影 响 的词类划 广义形 态
∃ + = 一 )∃ # +
,

以 索 绪 尔为 代 表 的 结构 主 义 语 法 产 生 于 ) ∃


,
据 词 的形 态 变化 中 国 的部分语 法学 家受其 影响 认 为 词 类 的划 分 必须 以狭 义 的形 态 为唯 一标 准 持这种观点 的是 高名 凯 陆宗 达 俞 敏和 李行 健等
,
,
不过遗 憾 的是 由于这 次讨 论只 是 在语 法理论 上 作 了探 索 没有 建立起 汉 语 的词 类 系统 而且 参
,

看待 词 类 间 题 所 以 只 偏重 词 的 意义 而 不重 视词 的形 式特 征 传 统语 法 划 分 词 类 以意 义 为 划分 标 准 所谓


,
分类 也 许 会把 许 多在 语 法 上 属 于名 词 的类 而又 不表示 事 物名称 的 词排斥 在 名词 之外 了 如 想 头 看 法 等等 究 竟 表 示 什 么 事 物 的 名 称 呢 < 然
分标 准

世 纪末 ! 世纪初 结 构 主义 语言 学 区分 了 语 言和 言语 共 时 和历 时 建 立 了 符 号 理 论 提 出 了 系 统 概念 不 再像 传 统语言学 那 样 以 单个 的 孤 立 的语言事实为研究对 象 而是把语 言作 为一个 系
,
, ,

范畴化理论视野下的英语词汇教学_周湘如

范畴化理论视野下的英语词汇教学_周湘如

2013年Vol.28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3-01-14作者简介:周湘如(1971-),女,广西贺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011ZY013)。

一、引言目前多数英语课堂仍是采用一成不变的背诵单词表的方法来教授学生词汇知识,即在学习新课文时,教师会带领学生们对本课单词进行朗读、背诵以及结合例句进行讲解,并按时进行考核的一种词汇教学法。

这种词汇教学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单词量很大,学生们通过死记硬背虽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往往是记了新词,又忘了旧词;其次,教师对于词汇的讲解一般都很表面、孤立,缺乏联系,使得词汇学习脱离语境,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兴趣;再次,教师重视对于新词的掌握情况,容易忽略对于旧词的复习巩固,加之学过的词汇在课本中复现率有限,以致学生们对于词汇的应用很少,渐渐忘记,徒劳无功。

二、范畴化以及原型范畴理论范畴化是人们对由千差万别的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赵艳芳,2001:55)。

原型范畴理论源自20世纪 50年代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经研究者从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颜色、形状等,进行了定量定性研究而建立起来的。

区别于经典范畴理论,它认为事物的特征不是二分的,即是否具备一个范畴的所有特征并不是该成员属于该范畴的必要条件,范畴之间是模糊的,不存在经典范畴理论所谓的清晰的边界线。

范畴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其边界依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形成了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范畴。

(John R. Taylor,2001: F30)如果把英语词汇看成—个原型范畴的话,英语词汇中的基本词就是这一范畴的原型。

随着人们对范畴认知的深化,对范畴边缘成员的认知深度和广度也都相应提高。

名词再范畴化的识解操作及其转喻机制

名词再范畴化的识解操作及其转喻机制

名词再范畴化的识解操作及其转喻机制段文汇【摘要】名词再范畴化,是指由指称实体的名词转用为描述事物性状的形容词、突显整个活动事件参与者关系的动词、或者表达整体类别等抽象意义的不可数名词的一种词类活用现象。

其本质在于认知主体以名词表达式所激活的认知域为基体对事体的不同侧面进行了不同的识解。

识解操作凭借的是我们人类认知世界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中范畴代属性、部分代整体、特例代类属等概念转喻。

转喻机制是再范畴化的词类的新的表述意义。

再范畴化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认知规律,即基于原型效应上的范畴化,非范畴化,再范畴化的过程。

%The noun denoting the physical object can be used as an adjective to describe its attributes ,a verb to highligh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ntities involv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r an uncountable noun to indicate abstract meaning of generic rather than specific ,w hich is called recategorization of nouns .Its nature lies in that people construe the meanings of the noun in different ways ,i .e .different profiles are made prominent against the cognitive domain (the base) activated by the noun .Such construal operations depend on our ICM ,which generates such conceptual metonymies as CATEGORY FOR PROPERTY , PART FOR WHOLE ,and SPECIFIC FOR GENERIC .【期刊名称】《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8)001【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名词;再范畴化;识解操作;概念转喻【作者】段文汇【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2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认为典型的名词是人、事物、东西的名称,是有定界的物理性的实体[1]。

浅析范畴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范畴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范畴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卡特福德认为翻译转化就是在源语翻译到目标语的过程中偏离了形式对等,可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本文结合英汉翻译实例,探讨范畴转换在翻译中的应用,旨在发现翻译转换的必要性,以便更好地指导英汉翻译。

1.引言转换是翻译实践中最基本的方法。

“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即把一种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等系统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各个形式,没有转换就没有翻译”(穆雷1990:154)。

1965年,卡特福德在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转换”的概念。

他以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区别了形式对等与文本等值,将翻译定义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目标语)文本材料替代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Catford1965:20)。

他认为,由于不同语言系统的不可兼容性,在翻译时会出现偏离原文的现象,这种偏离就叫做翻译转换。

本文将借助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通过英汉翻译中的实例着重探讨了范畴转换在翻译中的应用,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翻译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遵循了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他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会在语境中发生功能。

而这些功能又作用于不同的层次(如语音、词性、语法、单词等)和级阶(如句子、从句、短语、词及词素等)”(Catford1965:65)。

翻译转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层次转换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源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Catford1965:73)。

卡特福德(1965:141-147)指出范畴转换属于同一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是一种有关成分偏离形式上的对应,包括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方式。

3.范畴转换与英汉翻译在实际应用中,层次转换一般只会在语法和词汇两个层面上发生,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范畴转换在翻译中的应用,主要有四种类型: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

《2024年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基于范畴化理论的探索》范文

《2024年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基于范畴化理论的探索》范文

《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基于范畴化理论的探索》篇一一、引言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是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丰富的词汇量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

然而,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单词的记忆和翻译,缺乏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范畴化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理论,为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范畴化理论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方法,以期为英语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范畴化理论概述范畴化理论是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将世界上的事物、概念等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标准进行分类和归类的认知过程。

在英语词汇学习中,范畴化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对词汇进行分类和归纳,形成词汇网络和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

三、基于范畴化理论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方法1. 分类教学分类教学是范畴化理论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的重要应用。

教师可以根据词汇的语义、用法、主题等方面,将词汇进行分类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词汇网络和知识体系。

例如,可以将动词按照时态、语态、意义等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词的用法。

2.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另一种有效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词汇。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词汇相关的对话、短文、听力材料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和理解词汇的用法和含义。

3. 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范畴化理论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的又一重要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问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运用词汇。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基于范畴化理论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学实践表明,分类教学、情境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形成词汇网络和知识体系。

同时,这些教学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浅析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化现象

浅析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化现象

浅析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化现象摘要:“名词动词化”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有其自身的语言学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的特点。

本文从人体部位、动物名称和表示气候名称的动词化现象三方面分析英语中名转动词的实际运用特点。

关键词:名词;动词;名词动词化;语言学理论引言在现代英语中,越来越多的名词被用作动词。

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化”在词汇中是最活跃、数量最多的[1],比例约为l0.5%。

“名词动词化”, 即名词转化为动词,就是名词不作任何形态的变化直接用作动词。

名词被动词化后,常常表示具有该名词的活动特点或性质特征的动作,语言既精炼又生动,富于表现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一、名词动词化的语言学理论依据名词动词化有其自身的语言学理论依据。

1.1名词动词化的语义学原则语义学上研究的词的功能转换(functional shift)是指在句子中,一个词可以从某一词类转用作另一词类,名词转化动词是其中一类[2]。

英语名词动词化具有“语义增值”之效,即除了增加原名词所没有的描述性和过程化动作意味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读者的心理联想。

因为根据意象理论,语言信息是以意象的形式储存于记忆之中。

名词动词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迅速激起读者记忆储存中该名词的动作意象,使原名词在其原语义基础上衍生出动作、状态、意象、手段等意味来。

1.2名词动词化的语用学原则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能够用最经济的话语来表达最充分的信息[3]。

英语名词的动词化现象恰恰体现了这种“语言经济原则”或“语言效率原则”,因而被广泛应用。

1.3名词动词化的修辞效能名词到动词的转化既能体现“语言经济原则”,又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修辞目的。

1.4 名词动词化的认知语言学理据在认知语言学看来,名词转换为动词属于人们认知侧面的转换。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描述想象情境的某些方面,即人们认为哪些成分是突显的,当名词被转换为动词时,其意象已经不是事物,人们的感知侧面由事物转向其突显动作的一面。

从认知角度浅谈英汉词类转换

从认知角度浅谈英汉词类转换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引言世界上的所有语言,不管它们有多少种词类,名词和动词都必是最重要的词类。

汉语的特点是动词占优势,英语的特点是名词占优势,也可以说是名词和介词占优势。

一、词类转换中概念转喻理论的运用1.名词转换成动词中转喻的认知分析。

认知的转喻观认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名转动是一个源域向目标域的转喻,名词所描述的源域与动词所描述的目标域重合。

这里把名词转化成动词,按照行为成分与行为的不同关系,分成四种类型。

2.以行为主体代替行为的转喻。

以行为主体代替行为的转喻在英语语言中可以常见到。

例如:to partner a paperto butcher the cow在以上例子中,名词“partner, butcher,” 是行为的行为主体,但在这儿,它们转化成相同语义的动词,因为这些行为主体在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行为客体代替行为的转喻。

这种转喻在英语语言中较多,但是在汉语语言中却不常见。

所以有以下英文例子:to blanket the bedto weed the garden以上例子阐述了一种过程型名词转化成动词的方式,行为的客体为整个行为提供了思维方式。

在这个语境中,我们可以选择客体作为转喻的本体,因为在整个铺床的过程中,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客体“被子”。

4.以行为结果代替行为的转喻。

首先看看以下英语短语或句子:John, powder the pill on the table, please在句子“ John, powder the pile on the table , please”,“powder”原本是一个名词,而且通常是作为动作“breaking the pill into powder”的结果。

在整个“breaking the pill”的行为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受行为的结果,或者我们可以说”powder“是我们实施这个行为想要实现的目的。

对原型范畴理论中词类划分问题的探讨

对原型范畴理论中词类划分问题的探讨

对原型范畴理论中词类划分问题的探讨作者:柳明月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4期摘要: 在英语学习中不难发现,有些名词如“fish”“hook”等在和“to”组成动词不定式时,这些名词又可当作动词来用。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这类词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动词,根本无法给这类词的词性作一明确定性。

本文作者针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论证,认为,认知语言学侧重的是人的体验性和心智性,而范畴的切分应该以清晰的逻辑为理据。

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范畴化理论。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词类划分逻辑缺陷探索中国有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英语中,“鱼”和“渔”都翻译成“fish”,一般情况下认定,前者当名词用,后者作动词解。

王寅在其编纂的《认知语言学探索》一书中提到,英语中有一种现象:将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

“名词的动词化现象实际上可以用转喻机制对词类转化做出认知解释”。

转喻是在体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只要认知主体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且有一定的认知能力,那么他就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目的对同一事物主体进行不同层次的认知。

[1]那么根据此论断也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fish”一词,由于人们不同的表达需要,可以对其词性进行多种判断,该词的词性是不确定的。

而我认为在此理论体系下对“fish”词性的论断显然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逻辑缺陷(一)认为范畴不能被明确切分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很多时候,一个成员从属于哪个范畴不是一个“是或不是”的问题,而是要看认知主体“怎么说了”,有些物体“严格地说”不能归入某一个范畴,但将标准放宽一点,它就可以属于该范畴了。

[2]袁毓林也提出:“属于同一词类的词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别,典型成员是一类词的原型,是非典型成员归类时的参照标准。

”[3]可以说,这个论断犯了表征和逻辑相互混淆的致命错误。

认知语言学有关范畴化理论的构建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但“家族相似性”作为构建范畴的基本原则不能贯彻到范畴的全部;在进行范畴层次划分时,仅依靠“网络交叉相似”无法确立上层范畴;非典型成员游离于范畴之间,使“范畴内部结构”成为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英汉语名词与动词的词类转换比较_姜姚洁

英汉语名词与动词的词类转换比较_姜姚洁

写,看上去仍像人名,有些因为完全词化为普通名词而小写。 创新,往往故意临时改变某个词的词性的方法,这在修辞方式
例如:to Richard M. Nixon the secret conversation(像尼克松一 上就叫转类,又叫词类活用。可见,词类活用和词类转换十分
样非法窃听秘密谈话),to Shylock the poo(r 像夏洛克一样敲诈 相似,本文为了讨论方便暂且一概以“词类转换”论述。
但这一用法是词的兼类,work 是一个“兼类词”。 笔者认为,与“词的兼类”不同,词类转换应该是一个词临
时、偶尔转变词性的现象,一旦出现,会令人眼前一亮,给人“耳 目一新”的感觉。例如:
①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cloud 用作名词) ② Age has clouded his memory, while drink has clouded his thinking.(cloud 用作动词) 毋庸置疑,cloud 多以名词的形式出现,因此被看作名词, 但是在例句 2 中却作动词使用,十分新颖,这就是“词类转换”, 而非“词的兼类”。 在一定程度上,词类转换可以与“词的活用”等同。张世 禄教授 (2005) 曾这样诠释“活用”:“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 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 的活用’。”《( 古代汉语教程》) (2)“词的方言用法”不是词类转换。由于语言具有地域 特色,所以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语种,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 方言。笔者认为,虽然有一些词的方言用法会改变词的词性, 但是考虑到其使用范围的局限性,以及表述上过于口语化和 通俗化,不将其算作“词类转换”现象。 (3)“词的误用”不是词类转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 些词常常被人们误用而临时改变了词性。由于这些日常用语 一般存在语法错误,即便词性的变化也是临时的、偶然的,但 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其用法不规范,所以本文也不把“词的误 用”考虑在词类转换范围之内。 1.3 名词与动词的词类转换 在所有的词类转换现象中,名词与动词的转换较为常见, 包括:名转动现象,名词临时转用作动词的现象;动转名现象, 动词临时转用作名词的现象。 2 英、汉名转动现象比较 在“名转动”现象中,转用前的名词称为原生名词 (parent noun), 由原生名词生成的动词称为名转动动词 (denominal verb)。一个名词转类为动词后,不仅保留了原来名词的属性,

《2024年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基于范畴化理论的探索》范文

《2024年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基于范畴化理论的探索》范文

《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基于范畴化理论的探索》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英语专业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更是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就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展开讨论,重点基于范畴化理论,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二、范畴化理论概述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的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将世界上的事物、概念等进行分类、归纳,形成不同的范畴。

在语言学领域,范畴化理论对于词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范畴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三、范畴化理论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的应用1. 词汇分类教学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词汇的语义、用法、词性等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范畴。

例如,可以将名词划分为人物、动物、植物、物品等不同类别,动词划分为表示动作、状态、情感等不同类别。

通过分类教学,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词汇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提高记忆效果。

2. 语境化教学范畴化理论强调在语境中理解和使用词汇。

因此,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将词汇置于真实的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例如,可以通过例句、短文、对话等方式,将词汇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词汇。

3. 跨文化教学范畴化理论还强调文化因素在词汇理解中的作用。

因此,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

例如,可以介绍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词汇。

四、教学实践与效果基于范畴化理论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实践表明,分类教学、语境化教学和跨文化教学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词汇记忆能力、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范畴化理论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词汇知识体系,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范畴化理论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动词的时间范畴化演变_以动词_当_和_将_为例

动词的时间范畴化演变_以动词_当_和_将_为例

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89期)动词的时间范畴化演变:以动词“当”和“将”为例*龙国富(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斯坦福大学 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摘 要]语言类型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存在从行为动词到情态动词再到将来时间副词的时间范畴化演变路径。

本文以汉语“当”和“将”作为个案,来讨论这条路径的演变与形成。

本文认为,“当”从动词发展为情态动词,是在结构语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通过重新分析得以实现。

而“将”从行为动词发展为情态动词,则是在控制结构和提升结构中语义上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实现。

至于“当”、“将”从情态动词发展成为将来时间副词,其前提则表现为,在一定的空间运动中,在一个具有自然起点和终点的范围内,人们有做某事的主观心理的意图或打算。

[关键词]时间范畴化;重新分析;控制结构;提升结构;主观预测[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442(2010)04-0090 引言不同类型的动词是具有不同意义的,而其中的很多词能发展成为具有情态意义的词,这是许多语言中动词所共有的一种特性。

如:Abkhaz语中的连系动词,Baluchi语中表存在的动词buəg,Chepang语中表拥有的动词khe?等,都发展出表情态的用法。

[1][p181-4]、[2][p97,285]情态动词具有不同类型的情态意义,这也是许多不同谱系语言中情态动词所共有的一种特性。

[3]、[4]、[5]而情态动词中,有的既属于情态范畴又属于时间范畴。

[1]在表示将来时间的词中,有的来自情态动词,如古英语中will,原意为“欲望”,后引申为“意愿”、“预测”、“意图”等,它的将来时用法直接从“意图”发展而来。

[6][p35]又如在现代汉语方言里,以西南官话为语言区划的玉溪、新平等地语言中,有“要着”的将来时用法,就是直接从表示可能的情态发展而来。

而在汉语历史语言里,据初步发现,由行为动词发展到情态范畴,再发展到时间范畴的词,则有“将”、“当”、“欲”、“要”等。

从范畴动态化角度看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以汉语“但是”为例

从范畴动态化角度看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以汉语“但是”为例

作者: 文旭[1];曾容[1,2]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1120出版物刊名: 外语教学
页码: 7-13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词汇化;语法化;主观化;动态范畴化;“但是”
摘要: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近年来常被学者们关注,特别是二者在语义演变过程中是否相互关联,如何彼此作用。

本文首先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归纳学者们对词汇化和语法化关系的论述。

其次,词汇化与语法化从根本上说都涉及到词义范畴的动态发展。

我们从词义动态范畴化角度,以汉语中合成词"但是"为例,探讨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词汇化,语法化及(作为语法化之深化的)主观化在动态范畴化历程中构成一个连续统的关系:词汇化是语法化的预备阶段,即动态范畴化的第一阶段(但其同时涉及单个语素的语法化);语法化是动态范畴化的过渡,处于第二阶段;而主观化是语法化的深入,处于动态范畴化的第三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0月第31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Oct.2012Vol.31No.10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0.054收稿日期:2012-04-09作者简介:张智博(1987-),女,黑龙江海伦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以动词的词类转化为例张智博(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0025)摘要:范畴化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概念的基础,近年来逐渐受到了语言学家的重视。

完整的范畴化理论由范畴化与非范畴化构成。

语法范畴等词类概念在现代语言学中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各种语法理论都利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范畴来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式。

英语中任何词类范畴都能互相转化。

而且词类范畴也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

范畴化理论可以用于英语教学并对英语词类转化有一定的解释力。

关键词:词类转化;范畴化理论;范畴化;非范畴化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0-0132-02词类转化是英语形成新词的重要方法之一。

语言学家已经从多种角度诠释词类转化的定义。

狭义上说,词类转化与词汇学密切相关,它主要关注某个特定语言的词汇研究。

从广义上说,词类转化是一种语言现象,在特定的情况下,某些词类能够直接转化成其他词类,这在语言使用中是相当普遍的[1]。

词类转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在认知语言学界已受到广泛关注。

有关词类转化的研究除了从传统的构词法的角度进行研究外,也有不少研究已经开始注意从范畴化理论进行探讨。

本文主要探讨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用范畴化相关认知理论解读动词的词类转化。

一、范畴化理论完整的范畴化理论由范畴化与非范畴化构成。

范畴化能帮助我们人类利用语言快速有效地认识世界,但当人类的认识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时,人类的概念系统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不断丰富、深化和精细化。

然而,语言系统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增加语言的实体,于是就利用“非范畴化”这种手段,来不断扩展或转移词语的语义或语法功能,以适应人类认知上的这种不断深化的需求[2]序IX。

(一)范畴化范畴化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其基本作用是从差异中找出相似,从一个个的个别之中发现不同的共性特征,以便给事物、给行为或给形状等进行必要的分类,从而减轻认识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实现认知的经济性原则。

王寅拟将范畴化描写为:是一种基于体验,以主客体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体(事物、事件、现象)等进行主观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并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3]96。

范畴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理论体系: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二)非范畴化非范畴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Hopper 和Thompson 提出来的,主要用来解释词的范畴属性的动态性。

在语言研究层面,我们将非范畴化定义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

范畴成员在非范畴化后、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在原有范畴和即将进入新范畴之间存在模糊的中间范畴,这类中间范畴失去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2]61。

提出这个概念以后,一方面很少有人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人们在谈论“非范畴化”时,只是从语言变化角度来考虑,将它看作是实词虚化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非范畴化过程中,语言实体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变化,并不是突变式的,所以范畴化过程中的某个实体(如某个名词,或动词或形容词),向非范畴化的方向发展演变,乃至成为另一个范畴化系统中的一员,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二、范畴化理论与名词动词词类转化词类范畴构成一个原型。

名词和动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语法范畴。

名词和动词是其中的典型成员,位于连续体的两端,其他词类位于连续体的中间。

在这中间有冠词、代词、—231—分词、介词、连词、感叹词等[4]。

词的分类主要是根据词语的语法属性进行的。

属于同一词类的词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别,其同一词类的各个词在语法性质上有程度不同的相似性,其中有些词在分布上有较多的相似性,它们成为这一类词的典型成员,典型成员是一类词的原型或称作最佳成员,是非典型成员归类时的参照标准。

其典型成员在分布上往往共有一组分布特征,能体现范畴的所有形态、句法和语义特征。

可以通过典型成员的分布特征来给词分类和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

而有些词跟其他词在分布上相似性较少,它们成为这一类词的次典型成员,还有一部分成员处于范畴的边界区域,体现出两个甚至更多的范畴特征,这些成员共同构成了非典型成员[5]。

所有形式的词类似乎都能转换,而且能转换成几乎任何形式的词类,特别是“开放型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传统英语语法中,动词的定义常被表述为:表示动作、过程、状态的词,其句法特征是:带主语,有人称、数、时、体、态、式的变化等。

而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性最强的动词是指具体的、可见的、有效的、由参与者执行并对参与者产生影响的动作。

实际上动词都可转成名词、介词、连词性表达式,它们可视作范畴的边缘成分[3]156。

例如:a.The boy's poor health has been concerning his parents.b.Deeply concerning about the issue/having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issue,the president found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c.He asked several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future of the company.在a句中,concern具有时态、体态、人称与数等动词的典型特征。

在b句中,concern的分词形式可以带自己的宾语和状语,可以有体的变化,同时要求省略的逻辑主语与句子的主语一致等,但没有时态的变化和人称与数的一致的限制。

也就是说,concern还具有动词的部分特征,但也丧失了部分特征。

Concerning只是部分范畴化了,故称之为非谓语动词。

而在c句中,concern作为动词的全部特征都丧失了。

至此,它由动词转换成了介词。

功能和范畴的转换由此完成了。

当功能和范畴转换完成后,不可接受的一些语法现象就容易理解了。

因此,语言实体离原型(即最佳成员)的距离越远,它与原型的句法与语义相似性越低,并开始获得其他范畴的特征。

它渐渐远离原型,范畴归属越来越模糊,并开始进入范畴特征的消失过程,也就是非范畴化的过程。

三、结论人类知识在不断范畴化的过程中实际包含了一个非范畴化的阶段:“非范畴化”实际上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和思维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它是人的概念活动不断发展,人的概念系统不断丰富的重要途径。

有了包含非范畴化理论的范畴化理论,人们不仅可以对那些所谓规则的语言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和解释,而且可以对那些所谓“不正常”、“不规则”的语言现象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认识与解释。

完整的范畴化理论对于语言的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现有的外语教学面貌,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认知理据。

随着语言和人们认知的发展,该范畴化理论将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它会在语言分析的各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黄新祥.词类转换的认知研究———词类转换的机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9.[5]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1):119.Vocabulary Conversion under the Sight of Categorization Theory———Taking the Verb Conversion for ExampleZHANG Zhi-bo(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150025,China)Abstract:As the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 concept,categorization theory has gradually got the attention of linguists in re-cent years.The full categorization theory is composed of categorization and decategorization.The vocabulary concept like the grammati-cal categorization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in the modern linguistics,and all grammatical theory has used nouns,verbs,adjectives and other categories to build their own theoretical model.Any lexical categorie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each other in English,and it has prototypical and peripheral members.In summary,categorization theory can be used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mean-while it has a spec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English conversion.Key words:vocabulary conversion;categorization theory;categorization;decategorization—3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