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的理论及其应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理论体系
一、理论基础(一)职业生涯选择理论1.特质-因素理论。
美波士顿大学帕森斯创立,是人们依据人格特征及能力特点等条件,寻找具有与之相应因素的职业。
2.人格类型理论。
20世纪60年代,霍兰德,是在特质-因素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人格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的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库伦波茨探讨割个人的教育与职业偏好和技能是如何形成的。
认为影响职业生涯选择的因素包括:遗传素质和特殊能力、环境条件、学习经验、工作取向技能。
4.择业动机理论。
美心理学家佛隆认为,个体行为东地的强度取决于效价的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
5.心理动力理论。
美心理学家鲍亭以佛洛依德的个性心理分析为基础,吸取特质-因素理论和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和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个人内在动力和需求等动机因素决定职业生涯选择。
(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1.舒伯职业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
美职业心理学家舒伯提出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
2.格林豪斯职业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
准备、进入、早期、中期、后期五个阶段。
3.加里德斯勒五阶段模型。
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下降二、职业生涯选择与决策(一)初步测试1.气质及其类型测评p50气质是个体生来就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总和。
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和粘液质2.人格及其测量人格是一个人区别另一个并保持相对稳定的非智能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心理性上成为个性。
卡特尔16pf量表;艾森克人格测试问卷(EPQ)3.性格评估考察个人与职业相关的性格特点,“我是怎样一个人”p144MBTI性格测评4.能力评估德能:道德修养、道德实践、道德影响力、道德选择智能: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技能: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能、特殊技能体能:生理、心理的健全程度5.施恩职业锚测评问卷,40个问题,测评出8类职业锚。
P17技术/职能型(TF)、管理型(GM)、自主独立性(AU)、安全稳定型(SE)、创业创造型(EC)、服务型(SV)、挑战型(CH)、生活型(LS)职业锚以习得的工作经验为基础,不取决于潜在的才干和动机;不是依据测评出来的能力、才干或动机、价值观,是依据自省和已被证明的才干、动机、需要和价值观,切实选择职业定位;是个人稳定的职业贡献区和成长区,但也可以变化和发展。
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及其应用评析
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及其应用评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及其应用评析。
生涯发展,作为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过程,涉及多个层面和维度的交互影响。
系统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整合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生涯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本文首先将对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进行概述,包括其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和主要特点。
随后,将重点分析该理论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局限性,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证研究来展示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影响。
本文还将对生涯发展系统理论框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概述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是一种综合性的视角,旨在全面理解和指导个体生涯的发展过程。
该框架强调生涯发展的多维性、动态性和互动性,认为个体的生涯发展不仅受到个人特质、兴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教育经历、职业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系统理论框架下,生涯发展被视为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这些子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内在系统、教育系统、职业系统、社会系统等。
每个子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生涯发展轨迹。
个人内在系统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它涉及到个体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兴趣、动机等内在因素,这些因素对个体的生涯选择和生涯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系统则是生涯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导者。
教育经历不仅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还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式塑造个体的生涯观念和职业倾向。
职业系统是生涯发展的直接舞台,它提供了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台。
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转换等过程都受到职业系统的深刻影响。
社会系统则为生涯发展提供了宏观的背景和条件。
社会政策、经济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生涯机会和发展路径。
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通过整合这些子系统,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生涯发展的视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管理-做自己职业生涯的管理者
课题3 压力管理
6.3.1 压力的概念
从心理学上看
从心理学上看,压力 是由于事物和责任超 出个人应对的能力范 围。
从生理学上看
从生理学上看,是身体 的疲惫和受折磨程度, 当某种情境所需的能量 多于可用的能量时就会 产生。
课题3 压力管理
6.3.1 压力的概念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得好就会成为成功的动力,激励 人生的进步,正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那些对未来的忧虑、对 不同的情境下产生的心理压力等,常常有着潜在的深刻后果。
课题2 时间管理
6.2.3 时间管理的方法
2.运用“二八法则”高效利用时间
“二八法则”又称帕累托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 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研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 的人手里,这就是“二八法”。“二八法则”反映了一种不平 衡性,最初只限定于经济学领域,后来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
6.1.1 自我管理的含义
“自我管理”这个概念源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 荣誉教授弗雷德里克·康菲尔所提倡的“自我调整”。
自我监察
自我评估
自我强化
课题1 自我管理能力
6.1.1 自我管理的含义
自我管理又称为自我控制,注重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教导及约束 的力量,即行为的制约是通过内控的力量(自己),而非传统的 外控力量(教师、家长)来实现的。
课题2 时间管理
6.2.3 时间管理的方法
1.利用时间“四象限”法确定事情的优先顺序
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中,很多时候往往有机会去很好地计划和 完成一件事。但却又常常没有及时地去做,随着时间的推移, 造成工作质量的下降。因此,应把主要的精力有重点地放在重 要但不紧急这个“象限”的事务上是必要的。要把精力主要放 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处理上,需要很好地安排时间。一个好 的方法是建立预约。建立了预约,自己的时间才不会被别人所 占据,从而有效地开展工作。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范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范文在大学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需要通过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未来的成功做好准备。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在大学阶段,学生通常具有丰富的时间和资源,可以用来探索不同的职业领域和兴趣。
通过规划与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并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可以考虑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个人能力,并将其与现实情况相匹配,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实习和社会实践等途径来获取经验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对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来适应变化。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通过规划与管理职业生涯,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在职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成功,将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为了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目标,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了解自己。
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价值观和职业能力。
通过自我评估和咨询,大学生可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其次,寻求资源和支持。
大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职业指导服务、就业展会和校友资源等,获取职业发展的信息和建议。
此外,与老师、同学和行业专业人士的交流也能给大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再次,开展实践和经验积累。
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兼职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积累职业经验和能力。
这些实际经验对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最后,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文字稿本)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文字稿本)【导语】职业选择理论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种理论倾向于一个人在择业时要尽量做到个人特性与职业特性相匹配。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就是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理论。
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的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相隔关系,如RA、RE、IC、IS、AR、AE、SI、SC、EA、ER、CI及CS,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之间共同点较相邻关系少;相对关系,在六边形上处于对角线位置的类型之间即为相对关系,如RS、IE、CA、SR、EI及CA,相对关系的人格类型共同点少,因此,一个人同时对处于相对关系的两种职业环境都有浓厚兴趣的情况较为少见。
个性类型和职业环境类型的衡量:根据霍兰德的六种个性类型的衡量,一般都使用“职业偏好问卷”和“职业自我探索量表”这两种量表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验,可得到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项分数,得分最高的一项即表示受试个体接近该种类型,亦即此个体之个性类型。
其余次类型或个性组型的评定,由于各类型彼此并非完全独立,且在实际情况中也不可能存在完全属于某一类型的个体,所以可以依照上述各测量工具所得的结果,依分数高低排列,最高分数前三项代表个体的个性类型,而每个单项则称为次类型。
一致性程度(degree of consistency)的衡量。
在图2-2的六边形模型中,若将RIASEC依顺时针次序排列,则相邻的类型具有较多的共同特质,其一致性较高,如RI、IA、AS等;而相对的个性类型则具有相反的特质,其一致性较低,如RS、IE、AC等;其余各类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比如,有A和B两个人,他们的个性类型经过测试后都是艺术型,但A的一致性比B高,两个人同时所处的职业环境都是艺术型的工作环境,可以预测A的工作满意度较高,B则相对无法预测。
区分性程度(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的衡量。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技能矩阵表格
非常愿意使用
非常熟练
可以胜任
比较愿意使用
愿意使用
最好不用
很不愿意
不胜任
能力分析—— 成就事件
分析你具备的能力: 回忆你的成就事件,描述的越详细越好。成就来源于
工作、学校、课外活动、爱好、志愿者经历等。
成就事件引导语: 写下生活中令你有成就感的至少10个具体事件,不用
考虑是否挣钱,或者事件有多大。 只要符合以下两条标准,就可以被视为“成就”: (1)你喜欢做这件事 (2)你对结果感到自豪
个人成功和社会责任
信托责任
比尔·盖茨
沃伦·巴菲特
财富·教育
教育的本质
不是谋生 财富的本质是唤起兴趣 是社会信托责任是。鼓舞精神
是为了承担责任。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 有关的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 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 性,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 反映。
个人价值观探索
重要价值观列表:
真实的“价值”需要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1)选择
它是你自由选择的,没有来自任何人或任何方面的压力吗? 它是从众多的价值观中挑选出来的吗? 它是在你思考了所做选择的结果后被挑选出来的吗?
2)珍视
你是否珍爱你的价值观,或者为你的选择感到自豪? 你愿意公开向其他人承认你的价值观吗?
3)行动
你的行动是否与你选择的价值观一致? 你是否始终如一地根据你的价值观来行动?
分析:价值观与职业匹配度
将重要的价值观与几个选择职业进行匹配 最合适 3 合适 2 一般1 不确定? 不合适 0 非常不合适 -1
工作
目前的软 件工程师
价值观
工作生活平衡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基础及当代实践探索
第2期2022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2Mar.2022[收稿日期]2021-10-10[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就业创业工作研究课题“生涯规划意识下学生就业发展指导研究”(项目编号:JY2020023);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其优化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D17002);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制度供给与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B100)。
[作者简介]刘岳(1985-),男,辽宁锦州人,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
侯佳琳(1997-),女,辽宁朝阳人,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任增元(1980-),男,辽宁朝阳人,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基础及当代实践探索刘 岳,侯佳琳,任增元(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摘 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受人才需求层次持续提升的要求和长期以来结构性就业问题的鞭策,构建我国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是大势所趋,更是高校建设的内在需求。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工作理念、方式方法上相对滞后,辅导内容、指导对象范围不足。
对此,通过梳理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基础并对当前工作缺陷进行反思,提出面向新时代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要求。
其中包含借鉴国际职业生涯理论和实践成果,设立生涯化、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运用灵活化、专业化的指导方法,建立系统化、全员化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引航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当代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054-06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2 02 010近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跨越式的进步,培育的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各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第一章
评估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和不足,找到适合自己的职 业方向,同时制定个人能力提升计划,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03
职业环境分析
行业分析
01
02
03
行业发展趋势
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预 测未来的职业需求和机会 。
行业竞争格局
分析行业的竞争状况,了 解主要竞争对手和市场份 额。
促进个人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关注职业目标的实 现,还注重个人兴趣、能力和价值观 的发展,有助于个人全面成长。
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流程
自我评估
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明确自 己的职业需求和期望。
评估与调整
在实施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 我评估和环境分析,对职业目标和行动计 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情况。
探索新领域
勇于尝试新的工作领域和挑战 ,拓宽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
寻求发展机会
关注公司或组织的发展动态, 积极争取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机 会。
培养领导力
通过实践和培训,提升自己的 领导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
好准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价值观评估
总结词
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有助于在职业生涯中做出符合自己信仰 和原则的决策。
详细描述
通过深入思考和反思,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避免违背自己 价值观的职业选择。
技能与能力评估
总结词
了解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有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 自己的能力。
和进度。
收集反馈
通过自我反思、同事或 上级的评价,获取关于 计划执行效果的反馈。
职业生涯规划之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具有3个关键功能:“一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发挥和提高自身才能的机会;二是通过和别人一起共事来克服自我中心的意识;三是提供生存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一)职业声望与职业分层职业声望(Occupational Prestige)是人们对职业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是职业生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职业地位是由不同职业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资源所决定,但是它往往通过职业声望的形式表现出来。
影响职业声望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影响因素有:(1)职业环境,包括职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工作的技术条件、空间环境、劳动强度、工资收入、福利待遇、晋升机会等;它是任职者所能获得的工作条件与社会经济权利的总和。
(2)职业功能,是该职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水平的意义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共同福利所担负的责任。
(3)任职者的素质要求,如文化程度、能力、道德品质等;职业环境越好,职业功能越大,任职者素质要求越高,职业声望就越高。
职业声望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群体和不同年龄性别的群体对同一职业的评价也会存在明显差别。
(二)职业期望与职业成功职业期望,也称职业意向,是劳动者自己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
职业期望是个人职业价值的直接反映,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
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不同,因而对某一职业的评价和取向也会不同。
这就是所谓的职业价值观。
萨柏曾经将人们的职业价值观概括为15种类型:(1)助人。
(2)美学。
(3)创造。
(4)智力刺激。
(5)独立。
(6)成就感。
(7)声望。
(8)管理。
(9)经济报酬。
(10)安全。
(11)环境优美。
(12)与上级的关系。
(13)社交。
(14)多样化。
(15)生活方式(吴国存,1999)。
选择和设计了7种价值取向:(1)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职业。
(2)助人、为社会服务的职业。
(3)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的职业。
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
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国外产生了很多相关的职业心理理论,这些理论可分为三种价值取向:一是重视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说明的个人价值取向,如特性—因素理论、人格类型理论和需要理论;二是注重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社会取向,如社会学理论;第三是综合取向,把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看作是个人因素和家庭、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如行为论。
(一)金兹伯格的职业选择阶段理论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对于实践产生过广泛影响。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
1、幻想期(0—11岁):儿童们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
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2、尝试期(11--17岁):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
具体划分四个阶段:兴趣阶段、能力阶段、价值阶段和转移阶段。
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有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
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有职业兴趣,对职业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更多的和客观的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3、实现期(17岁以后--):这一时期又分为试探、具体化和专门化三个阶段。
青年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的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专业方向、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合适于自己的职业角色。
他们对所希求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已有的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论,展示了从幼年到青年期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生动图景,表明早期职业心理的发展对人生职业选择有着重大的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第七章
详细描述
某大型企业意识到员工流失率较高,为了留 住人才,开始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通过 提供内部培训、晋升机会和职业辅导等措施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大幅提升,留任率也有 所提高,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职业选择理论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根据个人的特质和职业需求进行匹配 ,选择适合的职业。
施恩的职业锚理论
强调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坚守的核心技 能或价值观,是职业稳定性的关键。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
将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帮助个人 选择与兴趣相匹配的职业。
职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职业高原
总结词
职业高原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涯中达到一定职位或水平后, 难以继续提升或进步的困境。
详细描述
职业高原可能是由于个人能力不足、缺乏晋升机会、组织 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的。
解决方案
为了克服职业高原,个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和挑战,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 的工作表现,以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
职业锚的识别与定位
通过自我评估和职业咨询等方式,确定个人的职业锚类型和发展方 向。
03
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与实践
自我评估
总结词
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技能和个性特点,是职业生涯规 划的基础。
详细描述
通过自我评估,个人可以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优势,为未 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方向。自我评估的方法包括自我反思、 360度反馈、心理测评等。
职业倦怠
总结词
职业倦怠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涯中 感到疲惫、厌倦和无助的情绪状
态。
详细描述
职业倦怠可能是由于工作压力过 大、工作负荷过重、缺乏工作满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10052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II、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绪论一、考核知识点(一)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概念(二)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内容(三)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作用(四)影响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因素(五)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二、考核要求(一)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概念1、识记:(1)职业的概念;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2)职业声望与职业地位;职业声望是人们对职业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
职业地位由不同职业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资源所决定,但是它往往通过职业声望的形式表现出来(3)职业期望与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也称职业意向,是劳动者自己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也就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向往。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职业期望是个人职业价值的真接反映,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
(4)职业价值观的九种类型;1、自由型,2、经济型,3、支配型,4、小康型,5、自我实现型,6、志愿型,7、技术型,8、合作型,9、享受型(5)职业分层与职业分类;职业分类是社会劳动分工的记录,则横向的社会职业类别划分职业分层是职业地位的反映,是纵向的社会职业等级层次排序(6)我国职业的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在典》是我国第上部具有国家标准性质的职业分类大全,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布的。
这部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共1838个职业。
(7)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
(8)无边界职业生涯;无边界职业生涯强调打破组织界限和组织内部职位界限的职业转移和职业流动。
职业生涯规划第一章
3.2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是指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职业生涯 阶段如何划分,各国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划分理论 和方法,主要可分为按年龄层次划分、按专业层 次划分和按管理层次划分三种类型。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一分。
金斯伯格的职业意识发展阶段理论 通过对人的童年到青年阶段职业心理发展过程 的研究,将个体职业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幻想 期、尝试期和实现期三个阶段
生涯彩虹图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一 分。
生涯发展阶段
成长阶段(0~14岁)
幻想期(0 ~10岁)、兴趣期(11 ~12岁)、 能力期(13 ~14岁)
探索阶段(15~24岁)
试验期(15 ~17岁)、过渡期(18 ~21岁)、尝试期(22 ~24岁)
确立阶段(25~44岁)
尝试期(25 ~30岁)、稳定期(31 ~44岁)、危机阶段(30 ~40岁)
维持阶段(45~64岁)
衰退阶段(65岁以上)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一 分。
循环式发展任务
生涯阶段 成长期 探索期 建立期
维持期 衰退期
青年期 (14~15岁)
发展合适的自我 概念
从许多机会中学 习
职业后期
衰退和离职阶段 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一 分。
1971年,施恩通过研究发现,个人在组织内有 三种职业流动方式: 横向流动方式 向核心地位流动模式
纵向流动模式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一 分。
格林豪斯的职业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 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 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一分。
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常见问题中的探索应用
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常见问题中的探索应用摘要:文章简要概述了生涯规划的定义和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霍兰德(Holland)兴趣理论、加德纳(Gardner)多元智力理论以及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理论,并分别就这三种理论在大学生寝室关系调节、自卑情绪疏导以及学生干部的任用调整等常见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关键词:生涯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生日常管理生涯(career)一词源于罗马字via- carraria和拉丁文carrus,意指古代的战车,进一步发展为驾驭和驰骋的技术和能力,含有未知和冒险的意思。
《辞海》对“生涯”的定义是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具体指职业发展历程。
1976年,美国著名生涯专家舒伯(Super)对“生涯”下了如下定义:生涯是指生活里各种事态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
这也是目前被西方学者广泛认可的观点。
1976年至1979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4年的跨文化研究,将角色理论和原有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有机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同时涵盖生活广度和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即舒伯职业生涯彩虹图。
纵贯此图我们发现,在合理考量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生涯的发展态势(每个阶段的角色扮演)实质上由人本身的力量左右。
这个力量是广义的,包括人的兴趣所在、性格导向、能力和执行力以及价值观的追求和自我需要的实现。
进一步细化到生活和工作中的事例,即科学实现自我定位之后,明确合理目标,采取切实行动以帮助实现并达成内心的满足和平衡。
生涯规划包含的相关理论众多,其中霍兰德兴趣理论、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仅适用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于更普遍的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具有不可小觑的指导作用。
1 霍兰德兴趣理论与寝室关系的调节著名的生涯辅导理论家霍兰德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假想。
他将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归为六种类型:实用型(realistic type,简称R)、研究型(invest- igative type,简称I)、艺术型(artistic type,简称A)、社会型(social type,简称S)、企业型(enterprising type,简称E)和事务型(conve- ntional type,简称C),并且人会因为本身的兴趣走近相匹配的职业范围,即归属于不同的兴趣岛屿。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 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 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 、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 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 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 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 就业 展,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 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 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 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 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 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 ,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 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 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 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 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 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E.H.施恩教授提出的。 1961年、1962年、1963年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 隆学院44名毕业生,自愿形成了一个专门小组, 愿意配合和接受施恩所进行的关于个人职业发展 和组织职业管理的研究与调查,并且在1973年返 回麻省理工学院,就他们演变中的职业与生活接 受面谈和调查。 施恩在对他们的跟踪调查和对许多公司、个人及 团队的调查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提出 了职业锚的概念。
职业概率是指择业者获得某项职业可能性的大小,通常主 要决定于4个条件: ①某项职业的需求量。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职业概 率同职业需求量呈正相关。 ②择业者的竞争能力,即择业者自身工作能力和求职就业 能力,竞争力越强,获得职业的可能性越大。 ③竞争系数是指谋求同一种职业的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在 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竞争系数越大,职业概率越小。 ④其他随机因素。 因此,职业概率=职业需求量*竞争能力*竞争系数*随机性 。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综述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评述职业生涯规划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是经济发展、职业分化、技术进步、经济周期波动而产生失业问题并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后,社会为解决就业问题而做出努力的产物。
通过近百年来的大量研究与不断发展,经历了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辅导再到生涯辅导的转变,已经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的职业快速更替,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长。
在此背景下,西方学者提出的职业辅导和生涯规划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本文在述评国外生涯辅导理论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历史背景、理论要点及对企业员工生涯规划工作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职业生涯理论的介绍与述评Holland的类型理论Holland无疑是职业生涯理论的杰出贡献者。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Holland提出了一连串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成果。
他假设多数人能被分到六种类型中,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环境也可分为同样的六种类型;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人格及所在的环境特性所决定的。
此外,他还将人格与环境类型分别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排成一个六角形。
其中“合适性”是其类型理论最为重要的一个假设,它是指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人与职业配合得当,其适配性就高。
Holland认为兴趣类型是理解个体如何在人格、兴趣和行为上有所不同的理论组织。
类型起源于遗传和产生兴趣和能力的直接行为,并累积成为以特宁的可以预期的方式从事某些行为的性向或倾向。
可以用代表兴趣的项目来测量类型,但是这些代表兴趣的项目表达的是人格。
职业生涯决策就是通过测量兴趣,即人格,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环境类型。
在Holland理论的指导下,大量测量职业兴趣的量表被开发出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职业偏好记录表、职业自我选择测验、斯特朗一坎培尔兴趣记录表。
然而个人——环境相适合的职业生涯决策观的基本假设是:个人的特点和他所选职业的特点相一致将产生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像满意、稳定和成就等。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实例-最新教育文档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实例面临不确定的未来,作为大学生,其既不愿随波逐流,又找不到前行的方向,手头仿佛有着各种的选择,却又都觉得不合适。
此时,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一直困扰着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师们。
在多年的实际案例的指导和操作中,我们发现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论。
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对CIP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介绍和分析。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把生涯发展和咨询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
该理论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位于塔底的领域是知识的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中间领域是决策领域,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最上层的领域是执行领域,也称为元认识。
元认识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及其实施的控制,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识活动,即任何以认识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Fulavell,1978)。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指导来访者在结合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认知和外部工作世界认知,学会正确决策,合理设定自身大学阶段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在规划中逐步学会接受更多的可能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发现生命中不同部分的发展方向。
一、案例背景来访者,男,21岁,南京某高校本科二年级学生,工科专业。
主动到学院学生办公室寻求职业生涯规划个体咨询服务。
五官端正、举止得体、相对内向,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时比较活跃。
自述: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地级县城,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是普通的农村妇女。
家中有个姐姐,关系亲密。
小时候跟随父母在外借读,变得较敏感。
后回到县城,因为比别的学生多见了些世面,有些自大。
初中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优等生,在全校最差的班却考到全年级的前二十。
为人随和,很少与他人起冲突。
曾因觉得同学做得不对而一个人反对过全班对老师的罢课行为,即使被班上同学认为是叛徒,也没觉得怎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的理论及其应用战欣一、十个概念•职业生涯:一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其所担任的职务、角色,也同时涉及其他非工作、职业的活动。
职业生涯有功能性和无边界性特点。
功能性是指一系列职位的总和,强调职级的升高和稳定性。
无边界性即强调过程,一个人长期从事一系列工作的经历。
从经济观点看,职业生涯是一系列工作过程中职位和角色的转变,是动态、变化的。
因此可以用倒述手段分析职业提升所需要的条件。
而社会学观点认为职业生涯是职业人的内外因素共同引起的职业角色变换,用于分析人的动力。
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1、心理(需求)2、生理3、社会4、经济5、机遇•职业生涯开发: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阶段使人取得不断的进步和持续发展的过程。
每一个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独特任务和主题。
职业生涯开发是发现潜能、强化潜能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个人对职业生涯管理的操作把握能力的不断提升,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更好应用职业生涯管理的过程。
•职业生涯管理:个人对职业生涯目标或战略的开发、实施、监督的过程。
包括自我信息和行业信息的搜集,即职业考查;在分析信息以后综合制定有现实性的职业目标,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战略,在战略实施同时即时反馈(包括工作和非工作角度),并作出评价。
无论是否达成目标,都要进入继续的职业考查,循环职业生涯管理的各个环节。
•职业考查:搜集和分析有关职业生涯的信息。
即包括自身的内在因素(价值观、兴趣、能力、优劣势、人际关系等)和职业的外在因素(行业发展情况、企业情况、工作环境、工作职级晋升、工作技能要求、资质学历要求等)。
目的是进一步实现对自我和职业的认知,从而制定职业目标。
职业考查的越充分越详细,对于后面自我和环境认知的确认就越完整、准确。
•职业认知:个人对自身特性及其相关环境特征完整、准确的理解。
职业认知不能加入主观色彩,要确定它的准确性,才能做职业目标的制定。
可以从心理、家庭、社会、机遇、环境等方面入手。
•职业生涯目标: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人们希望达到的目标。
一个好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可实现的,越具体越好,进而才能制定有效的战略来实现该目标。
它要经得起推敲,实事求是,与个人价值观、能力、兴趣特质等相匹配,并与个人希望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想吻合,才是有效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战略:根据一个人现在的能力考虑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扩大工作参与程度等,应该采取何种途径并制定一系列的活动,最终达到目标。
根据对职业的考查、自我和职业的认知,以及所制定的目标,要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利用外部环境机会,确定一系列职业发展的活动计划。
要详细计划好每个步骤,才能在实施的时候有更高的可实现性。
•职业生涯评价:以结果为导向,倒述追踪导致问题的原因,对职业生涯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反思、反馈战略实施情况,有利于即时修正目标,引导战略的制定。
无论职业目标是否达到以及实施战略好坏,都要有评价过程,起到一个反馈的作用,使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考查得以有效循环。
•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和个人把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像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制定有关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发展上的有关战略设想和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持续性的活动,应该贯穿在每一个职业人的一生中,包括对职业生涯的设计、执行、评估、反馈、评价和修正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进行的活动。
•职业生涯咨询:运用精神健康及心理个人发展理论,使用认知的、情感的方式以及协同干预的策略来帮助个人提升满意度,并获得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缩短职业发展周期。
生涯咨询就是通过一对一或团体的方式,由专业生涯咨询人员协助个人克服和生涯准备、生涯选择、与生涯适应有关的困难与问题,消除情绪与认知上的障碍,达成生涯角色、工作角色与各种生活角色之间的融洽和谐,以增进个人的生涯发展与生活适应。
二、职业生涯管理模型职业生涯管理中所有的信息、机会和支持都来自于个人成长的教育、家庭影响,工作和社会所制定。
首先提出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既需要做的决策,如“找一份工作”“现有工作得到发展”等,根据这个决策,进行职业考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包括个人的价值观、能力、兴趣、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外因即对于行业的认知、企业的认知,对于职业、工作的选择、环境的选择、要求的工作技能、需要的资格认证、学历等。
内因的获取可以通过沟通、非正式量表、正式量表等工具;外因的获取可以通过对工作进行分析、搜集资料、参观工作场所、与从事该工作的人亲身交谈等。
职业考查的越充分越详细,对于后面自我和环境认知的确认就越完整、准确。
对于职业考查以后,就要对自我和职业进行认知的过程,职业认知不能加入主观色彩,要确定它的准确性,才能做职业目标的制定。
职业考查和自身、环境认知的环节是职业生涯管理模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可实现性。
对于职业目标的制定,要结合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综合分析之后制定。
它要经得起推敲,实事求是,与个人价值观、能力、兴趣特质等相匹配,并与个人希望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想吻合,才是有效合理的职业目标。
然后根据目标,制定具体的战略,战略要尽可能详细,比如自身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锻炼自己哪儿方面的能力以及如何锻炼、阅读什么书来补充什么知识、需要多长时间、工作中完成什么目标、提升什么专业技能……每一步都要结合前面的认知,并且与目标有针对性,选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进行。
按照战略进行实施,同时注意随时进行反馈,既有工作中的反馈,比如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在技能能力上是否提升、取得的工作绩效、所处的工作环境等,也包括非工作方面的外界因素,如社会大环境、企业效益及发展等因素。
在实施中发现问题,就要即时调整战略、修改措施,以达到目标。
无论目标是否达到,最后都要进行评价,既是对战略实施的总结,也是对整个职业生涯管理全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如果达到目标,那么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职业考查、自身和环境认知,继续制定新的目标;如果失败,一定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是自身原因,还是客观外界原因,是因为职业考查不充分造成,还是因为战略制定不恰当造成,采取相应弥补措施,重新进行规划。
三、五大理论及其应用1.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帕森斯特质因素论基本假设:每个人都有稳定的特质,而职业也有一组稳定因素(条件)。
“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加以评量。
“因素”,则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
一是清楚了解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既要掌握身体状况、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价值观、气质、性格等因素,也要了解家庭背景、学业成绩、工作经历等情况二是分析职业对人的要求包括职业的性质、工作条件、工资待遇以及发展提升空间;求职的条件与要求,如学历、专业、能力以及需要的个人身体年龄条件、心理特点等;达到这些条件所需的教育课程、培训机构、入学资格乃至费用;未来就业的机会。
三是进行人-职匹配个人特质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的愈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特质因素论是以个人的个性心理特质作为描述个别差异的重要指标,强调个人的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
局限性:(1)特质因素论前提是个人的特质和工作的性质是固定不变的,而事实上这两者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所以从发展的观点看,特制因素论存在一定缺陷。
(2)特质因素论的测验结果主要用来预测个人未来的职业,这将会缩小未来职业选择的范围。
对个人特质、职业因素考察的越透彻,选定的职业范围也就越小。
3.霍兰德兴趣理论霍兰德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霍兰德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六种类型。
·三个辅导假设1.一致性相邻关系、相隔关系、相对关系2.区分性某些人或职业界定比较清晰,比较接近某类而与其它类型区分,相反差值越小难度越大。
3.适配性不同人需不同环境。
·大多数人并非一种倾向兼容、中性、相斥。
4.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自我:舒伯理论核心,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知。
·生涯成熟度:个人面对完成发展任务的准备程度。
(一)成长阶段。
从0-14岁。
自我概念形成时期,经历对职业从好奇、幻想到兴趣,到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
这一阶段具体分为4个时期(1)空白时期(0-4岁)(2)幻想期(4-10):儿童从外界感知到许多职业,对于自己觉得好玩和喜爱的职业充满幻想和进行模仿。
以需要为中心。
(3)兴趣期(11-12岁):以兴趣为中心,理解、评价职业,开始作职业选择。
(4)能力期(13-14岁):开始考虑自身条件与喜爱的职业相符合否,有意识的进行能力培养。
(二)探索阶段。
由15-24岁。
搜集信息、择业、初就业。
分为3个时期。
(1)试验期(15-17岁):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
(2)过渡期(18-21岁):查看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
(3)尝试期(22-24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三)建立阶段。
从25-44岁为建立稳定职业阶段。
开始通过实践接触获得技能,尝试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找到价值。
经过两个时期。
(1)尝试期(25-30岁):试验-承诺-稳定期。
对初就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再选择、变换职业工作。
变换次数各人不等。
也可能满意初选职业而无变换。
(2)稳定期(31-44岁):最终职业确定,开始致力于稳定工作。
最具创造力,业绩最明显,为成就立业期,是一个人知识储备能力释放的阶段。
(四)维持阶段。
在45-64岁这一长时间内,劳动者一般达到常言所说的“功成名就”情景,已不再考虑变换职业工作,只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五)衰退阶段。
人达到65岁以上,其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逐步衰退,即将推出工作,结束职业生涯。
·在不同的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发生着改变,要适应不同时期扮演角色的转变,要深入了解每个时期的发展状况,无论什么工作,都要使自己的自我形象和职业角色达到契合,进而才能将自己的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很好的统一融合。
5.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一)概念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的。
沟通(确认需求):个人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分析(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起来):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形成选项):个人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法并寻求实际的解决方法;评估(评估选项):评估每种选项的优劣,评出先后顺序;执行(策略的实施):依照选择的方案做出行动。